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生 存

沈从文

看完信时年青人心中异常纷乱,印象中浮出个寄住在岳家害痨病的妻子种种神情。又重新在字里行间去搜寻妻的话外的意思,读了又读,眼睛潮湿了。这时唯一办法是赶回去。

回去既无能力,并且一回到那小县城,抱着那快要死去的人哭一场,此后又怎么办?回去办不到,就照信上说的在此奋斗,为谁奋斗?纵成功了,有何意义?越想心中越乱。末了还是上街。

在街上乱走了一阵,看看一个铺子里钟还只九点,就进城去找他的朋友。到北京大学东斋宿舍见到了朋友陆尔全,正在写信。

姓陆的说:“老聂,你见我留下那封信了,是不是?”

他说:“我见到了那个信。”

“是不是有汇款?”

“有十块钱。你要用,明天取来你拿一半。”

“好极了,我们正急得要命,好朋友××回来就病倒了,住在忠会公寓里,烧得个昏迷不醒。我们去看看他去。这是我们朋友中最好的最能干的一个,不应当这样死去。”

年青人心想,“许多人都不应当死去!

两人到得那公寓里,只见靠墙硬板床上躺着一个长个子,两人站在床边,病人竟似乎一点不知道。陆尔全摸摸那病人头额,同火一样灼手。就问另外一个人,“怎么样?”

另外一个年青人就说,“怎么样?还不是一样的!明天再不进医院,实在要命!可是在路上一振动,肠子也会破的。”

陆尔全说:“我们又得了五块钱。”且把聂勋介绍给那人,“这是好朋友聂勋,学艺术的。他答应借我们五块钱。”

“那好极了,明天就决定进医院!”

聂勋却插口说:“钱不够,我还有多的,拿八块也成。”

陆尔全说:“还是拿五块罢,你也要钱用!这里应当差不多了。”

“五块够了,我们已经有了十二块!”

大家于是抛开病人来谈陕西近事,几个青年显然都是从那边才回来的。说到一个朋友在那边死去时,病人忽然醒了,轻轻的说:“死了的让他死去,活下的还是要好好的活!”大家眼睛都向病人呆着。到了十点,两人回到学生宿舍,聂勋把那汇票取出来交给陆尔全,信封也交给他,只把信拿在手中。

陆尔全说:“是你家信吗,你那美丽太太写来的吗?她病好恢复工作了吗?”

他咬着下唇不作声,勉强微笑着。

陆尔全又说:“我看你画进步得真快,努力吧,过两年一定成功!”

他依然微笑着。

陆尔全似乎不注意到这微笑里的悲哀,又说:“你那木刻我给××看了,都觉得好。你做什么都有希望,只要努力。大家各在自己分上努力,这世界终究是归我们年青人来支配、来创造的。”

他依然微笑着。

看看时候已不早了,聂勋就离开他的朋友回转会馆去。在路上记起病人那两句话,“死了的让他死去,活着的好好的活!”且因为已把病妻寄来的钱一部分借给这个陌生病人,好像自己也正在参加另外一种生活,精神强旺多了。到得会馆时已快十一点。

坐在自己那个床边,重新取出那个信来在灯光下阅看,重新在字里行间去寻觅那些看不见的悲哀和隐忍不言的希望。他想,我一定要活下来奋斗!我什么都不怕。我要作个人,我要作个人!

可是,临到末了,他却忍不住哭了。

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侧身睡在床上,让眼泪毫无顾忌的流到那脏枕头上去。

一九三七年五月为牺牲于抗日战争中表弟长荣而作

(节选自《沈从文文集·主妇集》,有删改)

注:①远在家乡寄住在岳家的妻子所写之信。信中说自己病重无医,把积余的十元钱给他汇来。②指聂勋。他在北京南城某会馆的小房子里画画,生活窘迫,每天只能吃一顿正餐。
【小题1】小说开头第二段写聂勋“越想心中越乱”,请简析其具体原因。
【小题2】请理解文中画线语句蕴含的深意。
【小题3】聂勋将汇票交给陆尔全之后的多次“微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小题4】小说书写人间苦难与至情,却只是平实地叙事。试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07 04:56: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心木

张港

在使弓用箭的年代,齐齐哈尔东城壕有家门户,号“曲直堂”。曲直堂是造弓的,将最直的木料弯曲成弓,弯曲的弓射出最直的箭,要不咋叫曲直堂?

曲直堂传人包老汉,正与儿子给弓摽劲儿,大门外不是好声的叫嚷。

一大群人,立门口喊叫,还招呼四邻街坊男女老少。

是老熟人老主顾带兵的佐领塔格拉。包老汉拱手:“这不是神箭佐领塔格拉,出了啥事?”

塔佐领指自己鼻子尖说:“你还能认得出我?我还有脸么?我还有鼻子眼睛么?我的脸丢没了,一张脸掉地上,砸得脚面生疼。我,我我没脸了呀!”

原来,神箭塔佐领在大校场,射出偏心箭,三射三偏。这叫哪门子神箭?这叫带兵的佐领?哈哈大笑,一传俩,俩传仨,佐领塔格拉确实没脸了。

塔佐领当众人调转舞弄手上的弓:“我说老包头儿,你自己老眼睛看看,这是你的手造的弓。大家看明白了,毛病在他的弓,不是我塔格拉射得不准。”

老包头接弓一看,心咯噔一下子:这把弓,用的不是通心木,是偏心木。偏心木做的弓,阴天下雨,走了性,箭就不准了。错在自己。

街坊邻居哈哈大笑,指点老包头。

老包头脑袋轰轰响:上辈子留下的通心木,已经打扫完库底子了,已经没有通心木了。

塔佐领直了腰杆子,抬了头,冲大门上牌匾说:“曲直堂这仨字是不是得摘下?”

看热闹的嚷嚷:对对对。

老包头喊儿子孟和:“搬梯子!”

孟和哆嗦着,老包头吼叫:“上手!摘!”

儿子孟和哭丧着,手够着牌匾,塔佐领发声了:“免了,免了,免了,我也就是要个理,找回自己的脸面,不是真摘牌子。”

塔佐领走了,人就散了,事也就了了

第二天一早,塔佐领开门,“曲直堂”牌子大门口撮着。杀人不过头点地,老熟人,哪能太过份,哪能真摘人家几辈子传的牌子。塔佐领扛牌匾上老包家。

老包头走了,说是去找通心木。

通心木是啥?那是七枝八杈的南山柞里笔直到顶、一茎通天、没疤没节的材料。通心木只长在远在八百里地的长白山;长白大山绵绵千里也难得一根通心木;就是得到通心木,水路旱道千里迢迢才能运输回来;还得手艺人脱胶去性,还得手艺人看好纹路裁截、煣熟。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那可是要银两的。

孟和说什么也不留牌匾,他说:爹走时留下话了,要牌子,他会自己去取。

塔佐领没招,只得扛回牌匾,心里老不是味老不得劲儿了。

一年,两年,老包家不见有人出入,也问不出老人家去处。塔格拉总想解释解解,也不得机会。

有一天,塔佐领实在受不了,觍着脸去拍门,出来的不是包家人,是生人:这家换主儿了,房子转手了。

塔佐领带兵回来,上弓鞍市逛悠,我的妈呀,市上摆着亮斧大锯,是老包头的。又上市场,老包家的刨子锉刀也上了地摊。这老包头他是咋了?

射手么,塔佐领天天练射,其实,那张让他丢过脸面的包家弓,是按塔佐领臂长、力气造的,确实是好弓,只要不正着瞄准,偏上一偏,照样射出好箭。塔格拉早已经射出人人称赞的好箭。

这一天,塔佐领在院子练射,有人拍打门环,声声急急。

塔佐领出门一看,一个老要饭花子,反背手直直立着,塔佐领揉亮眼睛:我的妈呀,这不是,这不是那老包头么?

老包头身后一张大弓,两手捧给塔佐领。塔佐领接弓一看,这可是头一回上眼的、天下无双的、花鬼脸通心木良弓。

老爷子道:“这弓要是中用,牌匾,还我。”

城边一座茅草小屋,门上挂着“曲直堂”牌匾。但是,曲直堂不再制弓了,因为老包头没了干活的床子,没了干活的家什,也没了干活的力气。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作者特意介绍了曲直堂名称的由来,与结尾照应,为下文展开老包头寻找通心木的情节做铺垫。
B.从文中画线句子可以看出,整个事件应顺势结束,但第二天“曲直堂”牌匾出现在塔格拉家门口,情节峰回路转,增添了文章波澜。
C.塔格拉因为在大校场射箭用曲直堂的弓射出偏心箭,在人前丢了颜面,所以跑到曲直堂要一个说法,一心只想摘了曲直堂的招牌。
D.小说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语言,塑造了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小题2】请结合小说,分析老包头的形象特征。
【小题3】作者主要通过塔格拉的视角从侧面来描写老包头寻找通心木艰辛的过程,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爷

刘建超

茶爷祖上三代在老街经营茶货铺子,在豫西一带很有名声。

茶爷不在乎赚钱多少,茶爷也不喜欢生意,之所以坚持做茶铺,他说,这只是念想,能闻到祖辈留下来的气息。

茶爷卖茶,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青茶种类繁多,茶爷自己一年四季,杯子里就是毛尖。

茶爷的杯子是个大号玻璃瓶,杯子里一半茶叶一半水,他走哪儿都抱着个杯子。茶爷早上泡一杯茶水,喝了添,添了喝,一天不换茶叶。晚上临睡前将茶叶捞出晾干,积攒够了就用泡过的茶叶包饺子蒸包子。

茶爷好客,常请人喝茶。

老街人都知道,茶爷请茶也是有讲究的。

茶爷请客有两种说法,茶爷举举手中的杯子说,有空去我家里喝茶啊。这话是客套。你去也行,不去也行。

茶爷要是说,走,去家里喝茶。那你注定是要跟着去的,茶爷的威望自不必说,茶爷在老街的辈分也很高。要你去喝茶,那是给足你面子了。

七月天,闷热。茶爷在老街上溜达,被一阵吵闹声吸引了,是和盛斋古玩店的老板。

茶爷走进和盛斋,胡老板正扯着一个壮汉的胳膊不让走。

胡老板说,这主儿进店就转悠着看看这,摸摸那,转身要出店时,店里的伙计发现一枚古金币不见了,就拦住了壮汉不让走。

壮汉硬着脖子,摊开双手说,你们看看,我这个样子能拿你的东西吗?

茶爷看看壮汉,壮汉膀大腰圆,挺着肚子,光着上身,只穿条简易的短裤。

壮汉看着茶爷说,茶爷,要是不嫌弃我丢人,我立马脱光了让他们看看。

店里的伙计哭丧着脸说,确实是他来了以后那枚古金币就不见了。

茶爷喝了口茶,拧杯子盖的当口,看了看壮汉,说,算了算了。走,去家里喝茶。茶爷扭头出门。

胡老板张张嘴没说话,伙计还想拉住壮汉,壮汉一甩胳膊,跟着茶爷走出店门。

茶爷家在老街八角楼旁,一个典型的老街四合院,院子当中放着个根雕制成的茶台。

茶爷把壮汉领进门,两人坐在茶台前,夫人摆上一只大铜壶,一只白瓷蓝花的大海碗。

茶爷满满地倒上一碗茶,说,这是家里人自己调配的凉茶,有夏枯草、金银花、荷叶、桑叶、甘草、蜂蜜、冰糖。清心败火,纾肝理气。来,喝一碗。

壮汉本就心急,加之天热,刚才走得也急,已经是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端起碗咕咚咕咚就是个底朝天。

茶爷微微笑着,又倒满一碗。来,接着喝,慢慢说。

壮汉又是一碗喝尽。

两个人喝着茶说着话,一壶凉茶被壮汉喝完了。

壮汉揉着鼓鼓的肚子,说,茶爷,我用一下你家的厕所,憋得慌啊。

茶爷指指方位说,去吧。

壮汉站起身来,就听得扑簌一声,一枚金灿灿的古钱币从壮汉的裤腿里掉出,骨碌到茶爷脚前。

茶爷弯起腰拾起古钱币,说,天热手滑,瞧瞧,这钱币滑到你的腰间你都没有留意啊。快去还给胡老板吧,回来咱爷俩接着喝茶。

壮汉呆立着,涨红了脸。接过钱币羞愧地给茶爷鞠了个躬,走了。

夫人来收拾茶具,说,我都看出来了,他是把钱币藏在肚脐眼里了,不然裤子提那么高?茶水喝多了,肚子圆了,钱币就藏不住了。

华文、华武是双胞胎兄弟,在老街开了间摄影工作室。

去年兄弟俩的母亲去世,留下了一处房产。兄弟俩因为拆迁赔偿款的分配闹翻,甚至还动了手。茶爷叫华文、华武来喝茶。

茶爷给兄弟俩倒上第一壶茶,说,在清朝啊,有位贤人叫王好古,他在《汤液本草》中说喝茶能清头目;先人说的话,咱得信啊。我这一壶绿茶就有这个治疗头目不清的功效。来,喝喝茶。

华文、华武谁也不看谁,端起碗一饮而尽。

茶爷说,头脑清楚点儿没有?头脑清楚就能想起点啥事情。你俩七岁的夏天,想起啥没有?

哥俩七岁的夏天,一起去潺河边玩耍。弟弟华武不小心滑落到河里,河水很急,华武扑腾着喊叫。哥哥华文见状,一跃跳下河,紧紧抓住弟弟的手不丢。幸好进货路过的茶爷把他俩拉了上来。

茶爷说,华文你小子也不会游泳,还往河里跳。

华文说,我是哥哥,我不让弟弟死。

兄弟俩面对面,又喝了一碗茶。

茶爷换上第二壶茶,说,来尝尝乌龙茶。还是清朝啊,有个叫黄宫绣的人在《本草求真》里也说喝茶能治头目不清。先人说的话,咱得信啊。下午喝乌龙茶,健脾消食让人神气爽啊。你哥俩再想想,十七岁,十七岁的夏天。想起啥没有?

华文、华武十七岁那年一起参加高考。哥俩都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哥俩家境窘迫,靠母亲打零工度日,供不起两个人上大学。

弟弟华武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藏下,去打工赚钱,最后悄悄去卖血,给哥哥攒够上大学的钱。茶爷知晓情况后,赞助兄弟俩念完大学。

茶爷说,骨肉之情的这些事,咋就忘了呢?

兄弟俩又喝了一碗茶,对望着,握住手,抱在一起默默流泪到号啕大哭。

茶爷喝口茶,起身背着手走出院门。

老街有了新的俗语:茶爷请客——你得有肚量。

(本篇文章选自2019年2月《小说选刊》)

作者简介:刘建超,中国作协会员。在《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八百多篇,出版小说集十一部,获得第八届《小说选刊》年度奖。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喝茶”为线索,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使结构更加严谨,思路更加清晰。
B.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C.文章在“化解华氏兄弟的矛盾”这一情节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变化。
D.小说巧用伏笔,注意前后照应,使行文更加自然。
【小题2】“茶爷”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茶爷请客——你得有肚量”这句话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受伤的骨头

任林举

当了大半辈子乡镇书记,担了大半辈子土、抬了大半辈子石头的吴金印,到后来才发现,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

年轻时,他经常挑着两桶水走在山路上,或担着两箩头土走在乱石滩上。那时,他健步如飞,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扁担和肩膀的相接处不断传来均匀的吱呀声,他认定那是扁担的呻吟或者对所承重量的抱怨。肩上的皮肉有时红肿、有时酸痛,无非是和扁担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提一些不必理会的抗议,但这些都与骨头没有太大的关系。骨头一直保持着沉默。

然而,当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们对着灯光屏讨论吴金印刚刚拍出的骨片时,每个人都惊愕不已。他们断定,吴金印的骨骼曾经出现过多处断裂。也就是说,他的骨头曾经在过去的某些时间里发出过可怕的脆响或闷响。医生们分析,他的骨头如果不是发生了癌变,就一定受过大伤,或多次在外力的冲击、重压下发生折断——肩胛骨和几处肋骨最为明显。

对此,吴金印也感到有些迷茫。是啊,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骨头,从哪个时间开始,竟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也发出令人担忧的变化和声音呢?30岁?40岁?还是50岁?他躺在病床上,在记忆中那些密如荆条的疼痛里搜寻,搜寻着一个与断裂有关的声音。

是从县里开会后连夜往乡里赶,途中坠下山崖的那次吗?那时,他刚去山区不久,村庄与村庄之间还没有像样的路。人们行走的羊肠小路,不是在河滩匍匐,就是在山间高悬。虽然在这样的山路上摸黑行走,随时都得提心吊胆,但不管怎么“提”怎么“吊”,也保不准突然来一个“万一”。当那个突然的“万一”来临时,吴金印还是在失足的瞬间失去了清晰的意识,只觉得眼前一黑,倏忽一下,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就宣告完成,一切都是片刻的事情。当他再次攀着荆条和树枝重回小路时,他已不再记得曾经有过什么声音,山石滚落的声音、树木折断的声音、肌肉撕裂的声音抑或骨头断裂的声音……空空的山谷里,一片寂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他拖着绵软无力的身子,走回了住处。无处不在的疼痛让他躺了两天,第三天他咬咬牙,爬起来,照样下田劳动。他相信,只要骨头依然保持着沉默,他就不会倒下。

是在小店河造桥时,抬石头跌倒的那次吧?吴金印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块十分独特的石头,牛犊般大小,和所有的障碍一样,挑衅般横卧在那里,与行人的目光对峙着。石头的质地细密坚硬,似乎可以让每道遇到它的目光都发出铮铮鸣响。他走到巨石旁边时,群众也跟他走到了巨石旁边。于是,四副绳套、四条木杠、八个人就把千斤的重量放在了肩上。吴金印负重走在右侧的最前面,在人们的呼喊声中,以自己的步幅和频率引领着这个负重群体的节奏

这一次,重力仿佛穿过薄薄的肌肉直接作用在骨骼上,他都能感到骨头的弯曲和颤抖,但隐隐的疼痛却不是来自骨骼,而是来自骨骼里面的肺腑。至于,骨头们有没有像绳索、木杠一样发出细微的嘶嘶声,吴金印并没有留意。汹涌的汗水和人们的呼喊打断了他对自身的聆听。此时,他要做的正是忽略和忘记,他的意识里只有距离,离开起点和到达终点的距离。

突然,他感觉双脚一软,大地倏然倾斜。那一瞬间,他已分不清传递、集中到自己身上的重量是众人肩上的重量、石头的重量,还是大地的重量;他也分不清那些混乱而沉闷的声音是人们扑倒的声音、石头落地的声音,还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声音。十万颗金星在眼前迸射,旋即熄灭。巨大的黑暗,显影为一段记忆的空白。当吴金印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只感觉到了右侧脚踝的剧痛。大面积的肿胀和瘀青,让他和围观的人们只看到和相信了那处“皮肉”之伤……

医生的推断基于专业和科学,看来已不容置疑,但吴金印身上的多处骨伤,究竟缘何来、发生于何时何地,他本人也已经无法在记忆的地图上准确定位。再认真审视一下那奇怪的骨像吧!在两块光滑的骨头之间,那些粗糙的、疙疙瘩瘩的隆起物,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存在?除了物质成分,是否含有大比例的精神要素?

一个人一生都经历过什么,才能结出这样的骨像?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东西,除了在断骨的衔接处固化为更加坚硬的骨,是否还有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或许,那些都是骨头们在漫长的进程里,与他头脑中的观念、意志以及外部形形色色的压力与各种重负争论、对话所积攒下的话语吧!

(选自《此念此心》,《人民文学》2017年第7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连用三个“大半辈子”,简洁地概述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特点,下文的“30岁、40岁、50岁”正与此呼应。
B.年轻时“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意味着现在他的身体和意志相游离,失去了意志力。
C.文中借吴金印回忆而描述的他两次受伤的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件是夜间发生的,一件是白天发生的。
D.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的东西是指吴金印头脑中的观念、意志等精神要素。
E.医生们的“惊愕、断定、分析、推断”,从侧面角度来写主人公受伤的次数之多和程度之深,更能突出人物。
【小题2】首段写“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从全文看骨头会发出哪些声音?
【小题3】文章将现实的病情与往昔受伤之事结合起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题目“受伤的骨头”如换成“受伤的人”好不好?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蟹篓
白秋
清朝末年,宫廷式微,好多身怀绝技的人物流向民间,核雕一人张大眼就是其中一位。偶然机会,山东潍县都家村的都渭南结识了张大眼,为他的手艺折服,全力接济。张大眼感激之余,就把祖传的核雕技艺传给渭南。由此,核雕这门手艺扎根潍县,流传了一百多年,也留下了获得巴拿马世博会金奖和数次作为国礼的美名。
然而,时过境迁,核雕也跟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跌入了低谷,传人极少,鲜有问津者。
十多年前的一天,老刘家的三小子逃学,跑到了邻居家的果园里偷桃吃。果园不大,只有一棵桃树长得格外茂盛,桃子也个大色艳,让人垂涎欲滴。他刚爬上树,忽听见有人喊:臭小子,给我下来。
就见都老爷子手持锄柄,急匆匆赶来,逮了个正着。那小子吓得够呛,越喊他越往上爬,看样子想从树上跳过墙头跑的意思。
老都赶紧说:你下来,下来吧,我不打你,也不跟你家里人说。下来,我给你拿熟的吃,快点儿。
他半信半疑地出溜下来,手里还攥着个半生不熟的青桃。
老都一脸惋惜地夺过来。我说你个熊孩子,这桃子能吃吗?它的核有大用处,弄好了一个桃核能顶你爹种三亩地,抓一年蟹子的。
老都拽着那小子的耳朵到了里屋。桌上炕上全是桃核,分门别类雕了三国、水浒、西游等传说故事,佛像、山川、十二生肖等各种造型,或玲珑剔透,或稳妥大方,或滑稽可笑,一下子就把他迷住了。
从此,这个浑小子取艺名“启今”,死皮赖脸拜都老爷子为师,成了潍坊核雕的第六代传人。
启今生在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自小调皮捣蛋,不正经学习,成了家里的老大难。假期里,父亲带他去田里抓螃蟹,他东跑西颠光琢磨着玩,气得父亲把蟹篓往地头一扔过来揍他。他却看着满地爬的蟹子入了神,不顾父亲的巴掌把屁股打得山响,一根筋地问:爹呀,你说里面那个蟹子咋的啦,怎么越爬越往里呢?
它笨呀,跟你一样,什么时候你才能爬出来,不用我操心了,你个没出息的东西!这话太刺激人了,像针一样扎到了他心里。
学核雕可不容易,那些“刀枪剑戟”全是最小号的,刀子钩子铲子锉有十几种,最细的刀子跟缝衣针一般。所有工具没有一件是现成的,全部自己动手制作,光磨制道具他就学了一年多。
艺成之后,启今第一个想法,要雕一个“蟹篓”,这一想就用了四年。等考虑成熟,从下手雕刻到作品完成,又耗去了八个多月。这期间,他就跟一只寄居蟹一样,整天在屋子里忙活着。
那“蟹篓”用的是核雕当中最难的技巧镂空圆雕手法,表现了蟹篓歪倒后,螃蟹纷纷爬出,有一只螃蟹找不到出口,在蟹篓里奋力挣扎的那个瞬间。
整个作品长不足三指,宽一指,高二指有余。蟹篓篾条部分,只有两层纸那么厚,像一小鸟蛋壳,中间全部镂空。一个蟹篓,九只螃蟹,外面八只,里面一只,每一只螃蟹都是须目俱张,惟妙惟肖,连它们每条蟹足也是镂空细作。仔细端详,蟹篓里面的那只螃蟹最为精致,它怒目圆睁,爪鳌张扬,活力十足。
那年,在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潍坊核雕”榜上有名,一时名声大噪。而在权威部门举办的首届核雕大赛中,启今的作品《蟹篓》一举获得金奖第一名,他也因此被授予“核雕大师”称号。
隆重的颁奖仪式之后,启今没跟任何人说话,拿着奖杯证书急匆匆地走了。师傅老都一个劲地追,直跟到村后墓地上。
他看见启今扑倒在一座荒草丛生的坟茔前,把获奖证书和金杯摆在一起,斟上了满满一大杯酒,哭着说:我爬出那个篓子,还被评为国家级的核雕大师。现在,订货的客户都排到年后了,您就放心吧。
启今他爹走的时候,念念不忘这没成人的孩子,迟迟不肯闭上眼睛,担心这行当挣不出饭来。
(选自《柿子红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十几年前,都老爷子碰到逃学到邻居家的果园偷桃吃,就急忙加以阻止,说给他拿熟的吃,说明老都是个小气的人,心疼那被摘的半生不熟的青桃。
B.小说中详细地描写了老都家里屋的桃核,分门别类地依据传说故事雕刻出各种造型,形态各异,风格多样,表现了核雕技艺的高超,同时自然过渡到下文写启今被迷住,成为潍坊核雕的传人。
C.小说运用了大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主要刻画了启今、老都这两个人物;对核雕工具、“蟹篓”等也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增强了小说的韵味;语言平白,有一定的方言特色。
D.艺成之后的启今,第一个想法就是要雕一个“蟹篓”,这是因为他与父亲之间一段与蟹有关的故事:父亲担心儿子像那只“爬不出来”的蟹,没有出息。启今想用自己的技艺来告慰至死还在担心自己的父亲。
E. 发生在启今身上的故事平淡却感人,它描述了一个普通庄户调皮捣蛋的孩子,成长为一代核雕大师的故事,其中也蕴含了作者对民间传统技艺必将发扬光大的信心和希望。
【小题2】小说在塑造“启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语言也平实简白,然小说的开头和结局却独具特色。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及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