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④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⑤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⑥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⑦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
【小题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五自然段却写到两棵树和自己年迈的父亲,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用意?
【小题3】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的角度,从文中第二段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出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12:2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神木

李磊

①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过了近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一位寄住在村子里的东北人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那人从房顶上下来后,给我们描述那树的样子:那是一棵驼背的树,树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丫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②那是像灌木一样生长的树,当然是一棵废树。它的所有枝丫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利。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而变得有些匪夷所思。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③我们关注那树的那几年里,它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它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的状态,所以对于它,我觉得不能用生长这个词来形容。它的存在,只能说明它还活着;与其他树相比,它要卑微很多。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一副昏昏沉沉、与世无争的样子。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就当这棵树的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风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④祠堂倒了,那棵树获得了自由,我们也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上,坛口粗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土墙的背后,而是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它还会是现在这扭曲狰狞的样子吗?也许在它的身上会发生奇迹。
⑤可是,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它还是它自己吗?事实上,这些年里生活在它身边的一些乔木已经离开了它们的位置,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随便便推开一家的房门,就可以见到那些树木的身影:一年生的荆条做成了棉弓,两年生的杏树做成了秤杆,三年生的刺槐做成了锄柄,四年生的桑树刚好可以做扁担,而一些具有某种特质的树木未及成年便被委以重任。保持平庸与低调,以换取长久的安宁,也许就是这棵树的生存智慧吧。
⑥在重建祠堂时,村里人决定将那棵百无一用的废树伐掉。锯条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时猝然迸断,换上新的锯条还是如此。有人说,里面难道藏着石头或者钢铁?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的核心区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⑦树倒了可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挖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泥土下面。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积几乎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⑧有人觉得这棵树活得太委屈:这样的一辈子活得值不值?其实,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想法,都会选择自己认定的活法,有的树喜欢以十分招摇的姿态生活在泥土之上,而有的树则恨不得将自己的头颅也深深地埋进土里。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选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文中所描述的这棵树的特点。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而变得有些匪夷所思。
(2)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它还是它自己吗?
【小题3】举例说明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4】你认为这棵树活得值不值?请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金的蝈蝈笼子
何立伟
老金坐在我的办公桌对面,脑壳低垂,神情暖昧,手肯定忙着,却被桌子上厚厚的稿件所遮蔽,形容虽不可称鬼祟,但也算得上有几分诡秘。
唯有我晓得他在干什么。
老金的机发出急促叫声,必是有短信来了。整天的,他的手机如一只装了蝈蝈的笼子,时不时地那么叫着。手机一叫,老金便把脑壳低下去,手指一阵忙乱,当然就是在那里回短信。中文输入用的是拼音。湖南人,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拼起来麻烦。一二十字的短信,左摁右摁,一错再错,捉虫一般……
短信都是他女儿发来的。他女儿在北京念大一。很聪明的女孩子,但时常旷课,一个人坐在校园的草地上晒太阳,看闲书,听CD,然后,给老爸发短信。
聪明的女孩子大约都有点清高,一清高又有点孤独,一孤独就少朋友,少朋友就少沟通,于是愈加地清高,亦愈加地孤独。没有人好沟通,只好跟老爸说话,用滔滔不绝的手机短信。
“下午一个人跑到王府井,买了一件耐克T恤,还有一双阿迪达斯的鞋。哈,又放你的血啦。”
“在三联买了本昆德拉的《无知》。喜欢这个住在法国的捷克男人。和他比,周围全是傻子。”
老金的回复都是耐心细致苦口婆心的……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凡事都应当这样而不应当那样。有父亲兼党委书记的语重心长,亦有对年轻人的尽可能多的理解和报纸上说的与时俱。
“我把她当朋友一样。”老金跟我说。
当然。我指出,这仅仅是一种姿态。实际上,父女的关系并不会像他想象的那样平等
“怎么这样说呢?”老金不满道,“不平等,她能给我发那么多短信吗?能大事小事鸡零狗碎的事都跟我讲吗?能这么全方位全天候地沟通吗?”
“那是因为她不想跟她的同学讲,她看不起她的同学。她没有交谈者,只好来跟你说。人总是有倾诉欲的。”
“你打击我。”老金说,很不屑地白我一眼,“你心理不平衡,因为你儿子不给你发短信!”
他说的是。我儿子也是大一,但极少给我发来短信。而我晓得,他的快乐统统来自他的同辈,而不是我这样的“半老徐爷”。如果他有话只肯跟我讲,我反觉得有问题。
对于我的观点,老金很不以为然,摇着脑壳,声明道,他和他女儿没有代沟。他女儿心高傲,是因为“哪个要她这样优秀”!
这时蝈蝈又叫了。老金低头看短信,脸上浮出极幸福的笑容。“念给你听啊,”他说,“‘你老是指责我旷课,给你个安慰吧。这次专业考试,我是全年级第一名。’你看你看,鬼家伙!”
老金的欢乐、担忧、欣慰、郁闷,全部来自他女儿的短信,这是老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但我担心这亦是他女儿的最大乐趣。我们彼此争论,但是没有结果。老金的生活,按照老金理解的那样自得其乐地过着。
到了大二的下学期,忽然,老金的蝈蝈笼子不怎么叫了。办公室一下子变得寂静,亦变得空虚。老金的脸有些灰白。我这个人有些麻木,刚开始尚没觉察到这是什么原因,只感到空气里似乎缺少了什么东西。后来一想,哦,原来是老金的女儿很少来短信了。
我问老金怎么回事。老金叹了口气,说:“她可能找了男朋友了,她现在不和我沟通了。”
我说好哇老金,祝贺祝贺哇,早就应当是这样子哇。
老金点了支烟,深吸一口,望着窗外,一脸怅然,说:“你又打击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老金和女儿短信沟通从多到少的经过,让读者看到了年轻人从青涩到成熟的人际交往过程的转变,也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B.结合文章中老金的女儿发给她的短信,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老金的女儿是一个聪慧优秀、生活讲究、渴望交流却又又有点清高孤傲的文艺青年。
C.文章通过老金发短信时憨态可掬的动作描写,看到女儿短信时的神态描写以及和“我”对话的语言描写,成功地塑造了老金这个舐犊情深的慈父形象。
D.小说设置了多处对比:女儿跟父亲交流变化的对比,老金对女儿态度变化的对比,这些属于纵向对比;老金父女关系和“我”跟孩子关系的对比,这属于横向对比。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我指出,这仅仅是一种姿态。实际上,父女的关系并不会像他想象的那样平等。
②但我担心这亦是他女儿的最大乐趣。
【小题3】试分析标题“老金的蝈蝈笼子”的意蕴和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1893年,喀山大学树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数学家雕塑的塑像。这位数学家就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

罗巴切夫斯基出身贫寒,中学时代遇上了一个知识渊博又循循善诱的数学老师,受其影响,很早就迷上了数学。升入喀山大学后,他就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学生到教授,从系主任到校长,他在这里度过了40个春秋。

罗巴切夫斯基从1815年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从1823年起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1826年2月11日是数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会议上,罗巴切夫斯基以平静无畏的姿态,宣读了他的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向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一天被公认为“非欧几何诞生日”。

在这次会议上,他的那些“莫名其妙的话”,让台下几位著名数学家听得目瞪口呆。诸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两直角”“锐角一边的垂线可以和另一边不相交”等等,这些命题不仅与欧几里得几何相冲突,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背离。“罗巴切夫斯基是向一个公理挑战。”后来,爱因斯坦总结道。

走下讲台后,这位喀山大学图书馆兼博物馆馆长,试图同与会者交流看法,但所有人都不愿评论这篇“荒诞离奇”的论文。而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罗巴切夫斯基还需要静下心来,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得有条不紊。由于没钱雇助手,他得亲自给图书分类编目,给矿物标本掸去灰尘,给鸟类标本清除害虫,必要时还得拖地板。

这种习惯,他在担任校长后也依旧保持着。有一次,他脱下外衣正在干活,一位外宾误认为他是工作人员,请他带自己参观图书馆和博物馆。罗巴切夫斯基欣然答应,带着客人参观馆里最珍贵的藏品,并做了详细讲解。当晚,在省长的宴会上,外宾发现白天的“向导”竟然与自己同桌,才惊奇地发现了他的校长身份。

也正是校长身份,让罗巴切夫斯基的数学论文得以流传。他当年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提交的论文被弄丢了,他又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写了论文《几何学原理》。或许出于对校长的“尊敬”,《喀山大学通讯》发表了这篇论文。在校长的请求下,校方将论文送到圣彼得堡科学院。“看来,作者旨在写出一部使人不能理解的著作。他做到了。”受命负责评审的知名院士在鉴定书中写道,同时强调这篇论文“不值得科学院注意”。一些数学家开始嘲笑非欧几何学是一种“笑话”,甚至与数学毫不相关的作家歌德,也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

在创立和发展非欧几何的艰难历程中,罗巴切夫斯基始终没能遇到他的公开支持者。其实早在1792年,也就是罗巴切夫斯基诞生的那一年,德国数学家高斯就已经产生了非欧几何思想萌芽,到了1817年已初步成熟。但高斯向来主张“宁可少些,但要成熟些”“不留下进一步要做的事”。同时,他也害怕新几何会激起学术界的不满和社会的反对,会影响自己作为“数学王子”的尊严和声望,因而一直没敢把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世。当高斯看到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著作后,内心是矛盾的,他私下在朋友面前高度称赞罗巴切夫斯基是“俄国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却又不准朋友向外界泄露他对非欧几何的看法;他积极推选罗巴切夫斯基为哥廷根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但他所写的推选通知书却避而不谈罗巴切夫斯基最卓越的贡献——创立非欧几何。

罗巴切夫斯基为非欧几何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了三十多年,尽管饱受非难,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新几何远大前途的坚定信念。在临去世的前一年,即使已经双目失明,他还通过口述的方式完成了巨著《论几何学》。

历史是最公允的,它终将会对各种思想、观点和见解做出正确的评价。随着非欧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早已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美,而罗巴切夫斯基也被人们赞誉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相关链接)

①1830年夏天,瘟疫席卷俄国,喀山城几乎十室九空。当时细菌理论还没有建立,落后的卫生习惯使霍乱菌横行无阻。罗巴切夫斯基组织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治疗的措施,这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瘟疫流行期间,整个大学只有16人丧生。

(《罗巴切夫斯基传略》)

②哥白尼和罗巴切夫斯基之间有一种相似的关系,两人在科学思想和科学观点方面都引起了一次革命,一次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宇宙的革命。

(《数学分支巡礼》)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喀山大学为罗巴切夫斯基树立塑像,是因为他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也因为他曾经担任过该校校长。
B.作品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明欧几里得几何在当时是不容挑战的权威,暗示罗巴切夫斯基宣布创立非欧几何有点操之过急。
C.作品插入罗巴切夫斯基整理物品和当“向导”这两件事情,突出了传主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的高度责任感,丰富了传主形象。
D.歌德效仿一些数学家的所作所为,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这表明非欧几何理论在当时饱受争议。
E.罗巴切夫斯基和哥白尼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都各自在科学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使我们对宇宙的奥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小题2】罗巴切夫斯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罗巴切夫斯基取得事业成功的主观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4】本文为什么详细介绍高斯拒绝公开支持非欧几何一事?这件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确保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尚中贵和,以人为本,注重教化,不断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因为只有“异”,才有“和”;只有多“异”共处,才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合成一个丰富多彩而不失自我的整体。只有不断创造“和”,凝聚共识,才是思想文化健康发展之路;也只有高举“和”的大旗,才能赢得更多的文化认同,才能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和”所追求的是“普遍和谐”。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地域与地域、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等之间的不适与冲突需要调和,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只有修心养性,养成健康的心理,克制欲望,诚实笃厚,才能达到从个人和谐到家庭和谐,从社区和谐到区域和谐,从国家和谐到世界和谐。在当今各类冲突不断的形势下,要构建和谐世界,实现真正的全人类的福祉,中华文化中“和”的思想无疑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主张以博大胸怀与邻为善,反对妄自尊大,反对恃强凌弱。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各国在互利共赢、相互理解、真诚合作、和平安宁的前提下保持着友好往来和密切联系。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也是建立和平稳定与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中国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在坚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走相互尊重、忍让宽容、和睦相处、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竭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国际潮流而对世界展示“和”理念的集中表达,也是21世纪的中国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前提下所履行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和支持。以“和”为中心的中华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当今世界各地出现的中国文化热,表明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的空前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将愈来愈大。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
【小题1】根据前两段,简要分析“和”的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谈谈如何构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