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2】唐朝的刘皂有诗云:“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结合此诗和《我心归去》选文,谈谈“故乡”和出生地的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8 10:0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家的火葬
夏 衍
①半个月前,接到妻从上海寄来的信,说六月一日游击队打到杭州近郊,把我们的旧家放火烧了。因为那屋子被敌伪占领了之后,开了一所很大的茧厂,所以除屋子全烧之外,还烧毁了敌人已经收买了的几十万元的茧子。妻在后附加着说:“我们觉得很痛快,这最少对于你们沈家的那些不肖子弟,给了一个不小的教训。”在将信将疑中,昨天深夜看到了中央社金华发的一个电报,证实了这一消息——我出生的旧家,竟在这样的情形下火葬了。和妻子一样,我也只能喊出了一句痛快。
②四十年前我出生在这古旧的大屋子里。那是一所五开间,而又有七进深的庄院。这一百年前造的屋子,说得毫不夸张,至少可住五百人以上,我在这破旧而大得不得体的旧家,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辛亥革命之后,我的哥哥因为穷困,几次要把这屋子卖掉,但是在那时候竟找不着一个能够买下这大屋子的买主,哥哥瞒了母亲,从城里带一个人在估看,我只听见他们来回讨价还价,一会儿笑一会儿争之后,哥哥愤愤地说:“单卖这几千块尺半方的大方砖和五百几十块青石板,也非三千块钱不可!”
③我才知道了这些日常在那里翻掘起来捉灰鳖虫的方砖,也是这样值钱的东西。
④据母亲说,这屋子是我们祖上“全盛时代”在乡下建造了而不用的“别邸”,那高得可怕的粉墙,将里面住的“书香子弟”和外面矮屋子里的老百姓分开,所以不认识的人,只要一问沈家,那一带的人立刻就会知道:“啊,墙里。”“墙里”变了太平门外沈家的代名,据说已经是近百年以来的事了。
⑤但是,辛亥革命前后,我们的家衰落到无法生存的田地,这屋子周围的田地、池塘,都渐渐地给哥哥押卖了,只有这屋子,却因为母亲的反对,而保留着它破旧得像古庙一般的形态,夏天的黄昏会从蛀烂了的楼板里飞出成千成万的白蚁,没人住的空房间也会白昼走出狐狸和鼷鼠,但是,墙里和墙外的差分,却因为“墙里”人的日益穷困,而渐渐地撤废了,墙外的孩子们也做了我的朋友,我记忆中也还鲜明地保留着一幅冬天自己拿了篮子到乡间去拾枯柴的图画。
⑥母亲在那个时代里算得是一个性格奇特的人,四十五岁死了我父亲之后,从没念过一句佛,从没烧过一次香,出嫁了的姊姊送她一串念珠,她却丢在抽斗里从来不去理会。从这种性格推衍开去,她是一个富于民主精神的人,她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这些野孩子们在一起。
⑦但是,具有这种近代性格的人,对于这所古旧的屋子,她却怀抱着使人不能相信一般的留恋与执着,我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她郑重地对我说:“趁我活着,把这屋子分了吧,我一死,迟早会给你哥哥卖掉的。”
⑧当时是“五四”之后,我根本就对这象征封建的“破庙”有了反感,所以我对于她苦心地保守了几十年的财产简直不加任何的考虑,随口地说:“我不要,让他卖去!”这句话伤了她的心,背着人哭泣了一整日,我也就从这时候离了“家”。“旧家”的影子在记忆里渐渐地淡忘了,一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的初夏,接到母亲病笃而赶回到这屋子的时候。
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旧家也有了几度的沧桑。第一次欧战之后,因为民族工业的勃兴,我哥哥也在这封建的屋子里开过一个现代式的工厂,用新式的“机子”织杭纺。在“城外”这屋子算是第一所“工场”,浙江丝织业凋落了之后,“机子”停止了工作,于是这屋子在五年前又变了“正大茧厂”。那一年,因为哥哥要把母亲卧房侧面的“果园”改作屯茧的仓库,要把“果园”的枣树和橘子树斫掉,他们之间曾引起过一次很大的冲突,但是结果母亲失败了,我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青葱的枣树园已经变了煞风景的“茧灶”了。我虽则不曾亲耳听见丁丁的伐木声音,但是“樱桃园”最后一场的主人公们的心境,我是感受得到的。
⑩在斗争剧烈的时候,我屡次感觉到潜伏在我意识底层的一种要将我拖留在前一个阶段的力量,我挣扎,我残忍地斫伐过我自己的过失,廉价的人道主义,对于残酷的斗争的忌避,这都是我回想到那旧家又要使我恼怒于自己的事情。而现在,一把火把象征着我意识底层之潜在力量的东西,完全地火葬了,将隔离了穷人的书香人家的墙,在烈火中烧毁了。
⑪我感到痛快,我感觉到一种摆脱了牵制一般的欢欣。
1939年5月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选材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一幢老屋的命运,折射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与时代变迁。
B.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主要是为了表现“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同。
C.文章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方式,回忆有关“旧家”的人和事,描述了作者因“旧家的火葬”而生的情感波澜。
D.文中写到的哥哥和母亲的冲突,象征着新旧思想的冲突,最终以哥哥为代表的新思想取得了胜利。
【小题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触抚绿色毕淑敏
①1998年夏天的许多日子,我在大兴安岭穿行。看到的绿色比有生以来见过的所有绿色,叠到一起还要厚。以前曾到过雪原,海洋,大山大川,沙漠旷野……感慨万千。在自然界的雄奇景观中,与原始森林相见如此之晚,快乐中有大遗憾。
②从小在城市,水泥丛中的绿色很窄,享受绿色是很奢侈的事。后来当兵去了藏北,高寒缺氧,荒凉无比,除了冰山戈壁,什么也看不到,绿色便成了一个缥缈的梦想。在大森林里,呼吸到无边无际的绿色,从心灵到皮肤,染成薄荷。
③路途艰辛坎坷,几乎是我从高原归来后,最颠簸的一次旅程。乐在思绪轻灵。面对莽莽林海,你会想到远古,祖先曾在这样的密林中生息,飞快地攀援,从猿到人。如今我们会了许多本领,可是我们砍伐森林,恩将仇报。你会想到是做一棵公路边的树?还是做林海中的树?你会想到人也许有前世和再生,也许曾是或将是某种酸甜的野果……
④林中密集的红松苗,像毛茸茸的小笤帚,扫得胸中一片清凉。熙熙攘攘又恬恬静静的新生之物,充满了生命的单纯,给人以轻捷明朗的快意。
⑤沿松花江逆水而上,面朝岸边逶迤的青山,无言以对,只是呼吸和感受,兀自交融。古人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在磅礴秀美的山水之地,触抚绿色,灵性和力量流淌人心。
⑥在满山遍野的野花中,有人惊叫发现了野罂粟,我很快地奔过去,近了才知看差了,那不是罂粟而是芍药,若有所失。好在没过多久,善解人意的野罂粟,就很美丽很俏皮地列队倚在路边。一时大家停步伫望。有人悄声问我:这就是《红处方》中描写的罪恶之花?
⑦我说,先澄清,我不认为罂粟有罪,尤其是野罂粟。它们只是地球上的一种普通植物,生根发芽开花结子。它们无辜,有罪的是人性中的弱点膨胀至邪恶,利用了罂粟。以前只见过人工培植的罂粟,没见过野罂粟,此刻得以亲见,它们和我想像的真是一样,杂在众多的野花中,朴素平凡,并无特别勾引人的妖娆。天地贵公平,赏罚应分明。该是人类自己的责任,就勇敢地承当,理性地解决,不要怪罪无知无觉的植物。
⑧仰望苍莽垂直的绿色,难以抑制地想到培育的艰难。成长一棵树,相当于人的一生。对那些珍贵的树种,这时间还远远不够。在大兴安岭阴坡,一棵樟子松须一百五十年才可成材。毁坏一棵树,只消片刻工夫。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比方能把人类送上火星跳舞,但你绝无妙法在十年之内,把一棵美人松的幼苗,催成一柱栋梁。
⑨大兴安岭名称,也许是“大”、“兴”、“安”这几个字,给人豪迈宁静之感,好似钢筋铁骨固若金汤。其实环境链相当脆弱,腐殖土层只有半尺薄。一旦砍去林木,水土暴露在空气中,快速流失,砂石崩塌,遗下一堆堆瘌痢头样的岩块,布满苔藓,凄惶得很。看到大兴安岭植被破坏的情形,心好像被锐指掐住,一缕缕坠血。甚至比看到西北寸草不生的土岭,还要痛楚。那边好歹是旧伤痕,而大兴安岭是新鲜的刚刚骨折的胸膛。
⑩听说世代以打猎为生的鄂伦春人,已决定放下最后的猎枪。伐木工人也要渐渐地转成以种树为主了。一位林业工人说,种一棵树,要百年之后才见钱,那时我早已变成山老鸹了。在我活着时,靠什么过好日子呢?都说森林是城市的肺,大兴安岭向整个北半拉子中国供氧,北京人是不是该给我们付些制氧费?
○11于是想到格拉丹冬雪山,孕育了长江,应该向我们收水费。北冰洋应该向我们收制冷费。太阳应该向我们收取暖费和照明费。
【小题1】第一段结尾的“快乐中有大遗憾”一句,在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4分)
【小题2】作者“不认为罂粟有罪,尤其是野罂粟”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3】阅读文中的划线句“一旦砍去……还要痛楚”,回答问题。(8分)
【小题4】文章结尾妙趣横生,请结合本文主旨,谈谈你理解。(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儿树

郭荷香

①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

②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生儿子的话,喜品中就一定不能少了红蛋;生女儿,便将红蛋换成碗口大小的芝麻饼,饼子用红纸包上或者将红纸用水浸湿,挤出红水点在饼子的中央。女婿到后,不用开口,娘家的人也不问,打开喜品一看便知道该如何贺喜。

③老公一点规矩都不懂,胡乱买了几样东西就上我父母家去了。我父亲把喜品瞥了又瞥,既没有看到红蛋,也没有看到喜饼,辨不出到底是得了外孙还是外孙女,便将烟袋锅子在椅子脚上磕得山响

④母亲坐在灶门口,一把又一把地添柴火,说:“我们农村人说‘会生儿的先生女,生女帮着引小的’,你们现在只能生一个,不用引小的,生儿子……”话没有说完,老公连忙告知:“女儿,我们生的是女儿……”

⑤吃过饭,母亲扛着一把锄头上山了。老公走的时候,她还没有回来。老公以为她是不喜欢孙女躲开了,我知道她其实是去栽女儿树了。

老屋右边的山坡上是一片泡桐树林。硕大的叶子如伞如盖,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

⑦在老家,每出生一个女儿,大人都会种上几棵泡桐,为将来女儿出嫁开始筹备嫁妆。这些泡桐在我们当地就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所以我也把这些泡桐称之为“女儿树”。

⑧泡桐树生长速度极快,每过一年都会向上窜上一大截,等到它长到三五米高时,大人就锯掉它的顶,不再让它向上长而是让它长粗。

⑨这时,哪棵树打衣箱,哪棵树做衣柜,哪棵树做桌椅做盆,大人们都一一计算好了。泡桐的树板洁白细腻,又非常轻,打出来的嫁妆刷上红彤彤的油漆,精巧而又喜庆。女儿出嫁那天,抬出去的台数越多,娘家人越风光。

⑩小时候,最热闹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看“新姑娘”了。老家对河是一条官道,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

⑪河的这边,每家每户的门洞里一定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蜂拥而出,穿着缀满补丁的破旧衣衫,光着脚丫顺着送亲队伍行进的方向边跑边喊:“快来呀,看新姑娘啦,看新姑娘啦!”于是,人越聚越多哪个是新娘子,哪个是媒婆,哪些是送亲客,哪些是接亲客……叽叽喳喳,争执不休地有大姑娘、新媳妇、老太婆。一会儿,人们又细数着新娘有“几台几担”的嫁妆,几口箱、几个柜、几床花被……这时,所有的女孩子都开始做从对岸官道走过的梦。

⑫我姐姐就是做梦的大姑娘之一。姐姐有一对好看的酒窝和一双乌黑的大辫子,常常在样板戏的舞台上跃动。她还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戴上顶针用兰花指的指尖捏着瓷碟边敲边舞边唱:“手拿碟儿敲起来……”

⑬每到过年时,团年饭后,姐姐总是组织我和妹妹拿出各自最好最新的衣服换上,然后跑到属于自己的泡桐树下去“摇泡桐”:“泡桐树,我的娘,你长粗,我长(zhǎng)长(cháng)……”我们使出浑身力气一边摇着树干,一边唱着母亲教我们的歌谣。姐姐的树已经粗得快抱不下了,更是摇不动了,她每次都让我们三个妹妹一起帮她抱住使劲摇。那时,我看见姐姐大辫子在风中飞舞,烈烈生风;会笑的眼睛里有光,如泡桐上晶莹的露珠。

⑭我不知道绍兴的女儿红在地下窖藏那么多年,长大的女儿们是不是真的在出嫁时都喝了它。反正我家的这些泡桐后来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场。

⑮姐姐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只留下属于她的那片落了又绿绿了又落的泡桐在风雨中。

⑯我和妹妹们后来也都远走他乡,不可能抬着泡桐嫁妆满世界漂泊。

⑰我们的女儿树依旧在老屋角的风中飒飒作响。

⑱如今,母亲又固执地在我们的泡桐园栽上了几棵小小的女儿树。我的女儿长大以后还能否记得在那偏远的乡村还有几棵属于她的女儿树呢?

(《散文百家》2018年第三期,有删改)

【小题1】概括加点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1)瞥了又瞥:_____________
(2)磕得山响: 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有何作用?
【小题4】试简要分析“女儿树”的多重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仙辞
宗璞
①丈夫上课回来,带回两头水仙。可不是,一年在不知不觉间,只剩下一个多月了,已到了养水仙的时候。
②许多年来,每年冬天都要在案头供一盆水仙。近十年,却疏远了这点情趣。现在猛一见胖胖的茎块中顶出的嫩芽,往事也从密封着的心底涌了出来。水仙可以回来,希望可以回来,往事也可以再现,但死去的人,是不会活转来了。
③记得城居那十多年,澄莱与我们为伴。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溢出了剑锋,染在屋子里。在北风呼啸中,总感到生命的气息。差不多常在最冷的时候,悄然飘来了淡淡的清冷的香气,那是水仙开了。小小的花朵或仰头或颔首,在绿叶中显得那样超脱,那样悠闲。淡黄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单瓣的,则格外神清气朗,在线条简单的花面上洋溢着一派天真。
④等到花叶多了,总要用一根红绸带或红绉纸,也许是一根红线,把它轻轻拢住。那也是澄莱的事。我只管赞叹:“哦,真好看!”现在案头的水仙,也会长大,待到花开时,谁来操心用红带拢住它呢。
⑤管花人离开这世界快十一个年头了。没有骨灰,没有放在盒里的一点遗物,也没有一点言语。她似乎是飘然干净地去了。在北方的冬日原野上,一轮冷月照着其寒彻骨的井水,井水浸透了她的身心。谁能知道,她在那生死大限上,想喊出怎样痛彻肺腑的冤情,谁又能估量她的满腔愤懑有多么沉重!她的悲痛、愤懑以及她自己,都化作灰烟,和在祖国的天空与泥土里了。
⑥人们常赞梅的先出,菊的晚发。我自然也敬重它们的品格气质。但在菊展上见到各种人工培养的菊花,总觉得那曲折舒卷虽然增加了许多姿态,却减少了些纯朴自然。梅之成为病梅,早有定庵居士为之鸣不平了。近闻水仙也有种种雕琢,我不愿见。我喜欢它那点自然的挺拔,只凭了叶子竖立着。它竖得直,其实很脆弱,一摆布便要断的。
⑦她也是太脆弱。只是心底的那一点固执,是无与伦比了。因为固执到不能扭曲,便只有折断。
⑧她没有惹眼的才华,只是认真,认真到固执的地步。五十年代中,我们在文艺机关工作。有一次,组织文艺界学习中国近代史,请了专家讲演。待到一切就绪,她说:“这个月的报还没有剪完呢,回去剪报罢。”虽然她对近代史并非没有兴趣。当时确有剪报的任务,不过从未见有人使用这资料。听着嚓嚓的剪刀声,我觉得她认真得好笑。
⑨“我答应过了。”她说。是的,她答应过了。她答应过的事,小至剪报,大至关系到身家性命,她是要做到的,哪怕那允诺在冥暗之中,从来无人知晓。
⑩她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事业,从不曾想要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她生前那点译文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只是认真地、清白地过完了她的一生。她做到了她尽力所能做到的一切,但是很少要求回报。她是这样淡泊。人们都赞水仙的淡泊,它的生命所需不过一盆清水。其实在那块茎里,已经积蓄足够的养料了。人的灵魂所能积蓄的养料,其丰富有时是更难想象的罢。
○11现在又有水仙在案头了。我不免回想与她分手的时候。记得是澄莱到干校那年,有人从外地辗转带来两头水仙,养在漏网的白瓷盆里。她走的那天,已经透出嫩芽了。我们都不说话,心知这一去归期难卜。她临走时进房来看着水仙,说了一句“别忘了换水”,便转身出去。从窗中见她笑着摆摆手。然后大门呀的一声,她走了。
○12那竟是最后一面!那永诀的笑容留下了,留在我心底。是她,她先走了。世事变迁,旧交散尽,也很少人谈起她这样平常的人。而她自己,从来是不愿占什么位置的,哪怕在别人心中。若知道我写这篇文字,一定认为很不必,还要拉扯水仙,甚至会觉得滑稽罢。但我隔了这许多年,又在自己案头看见了水仙,是不能不写下几行的。
○13尽管她希望住在遗忘之乡,我知道记住她的不只我一人,我不只记住她那永诀的笑容,也记住要管好眼前的水仙花。换水、洗石子,用红带拢住那从清水中长起来的叶茎。
○14澄莱姓陈,原籍福建,正是盛产水仙花的地方。
1982年1月(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主要内容是回忆逝去的朋友陈澄莱,为什么以“水仙辞”为题?(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人的灵魂所能积蓄的养料,其丰富有时是更难想象的罢。(2分)
答:
(2)我不只记住她那永诀的笑容,也记住要管好眼前的水仙花。(2分)
答:
【小题3】文中对水仙的描写集中在第③段,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澄莱的形象。(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初 雪
【英】约翰·博因顿·普里斯特利
①罗伯特·林德曾这样评论简·奥斯汀笔下的人物:“他们是这样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能遇上一场小雪就算是一件大事。”尽管可能被这位诙谐而温和的评论家看成是伍德豪斯式的人物,我仍然坚持认为,昨晚这里下了一场雪的确是一件大事。
②清晨,看到这皑皑白雪,我和孩子们不禁兴奋起来,我看到他们在幼儿室的窗户前凝望着外面奇妙的世界,七嘴八舌说个没完,仿佛又要过圣诞节了。事实上,这场雪对我和孩子们来说都是奇异、迷人的。这是今年冬天这里的第一场雪。
③去年此时我身在国外,我遇上英属圭亚那三个年轻的女孩子,她们刚结束对英国的初访。在她们印象之中,最深的一件事是:在索默塞特某地,一天清晨醒来,忽然见到了白雪皑皑的景象。她们欣喜若狂,一扫淑女的矜持,冲出屋子,来回奔跑在那片晶莹洁白的雪地上,在无人踩过的雪毯上,留下了横七竖八快乐的脚印。
④这场初雪不仅是件大事,而且还是件富有魔法的大事。你睡觉时处在一个世界里,而醒来时却发现你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天地里。如果这都不让人沉醉,到哪里去找更醉人的东西呢?一切都悄然地在一种神秘的沉静中完成,因而更给这场初雪增添了玄妙的色彩。若所有的雪铺天盖地倾泻下来,把我们从午夜的沉睡中惊醒,那么,这就没什么值得欢呼雀跃的了。但它却是趁我们熟睡时,分秒必争,悄无声息地飘落下来。卧室里窗帘拉拢了,外面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犹如无数的精灵仙童在悄悄地施展魔法,而我们只是翻个身,打个呵欠,伸一下懒腰,对此毫无知觉。然而,这变化是多么巨大呀!我们仿佛掉进了另一片天地。即使在白雪鞭长莫及的室内,也好像不一样了,每个房间都显得小巧而温暖,好像有某种力量的驱使让它成为一个伐木工的棚屋,或一所温暖舒适的圆木房。外面,昨天的花园,现在却是晶莹皎洁的一片,远处的村落,犹如置于古老德国神话中的一个仙境。所有住在那里的人们:戴眼镜的邮政局女局长、鞋匠、退休的小学校长以及其他人,如果你听说他们都成了古怪精灵般的人物,能为你提供隐身帽和魔术鞋,你也不会感到不可思议。你也会觉得自己和昨天不太一样。一切都在变化,你又怎会一成不变?屋子萦绕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一种由兴奋而产生的微弱的颤动,让人心神不宁。
⑤今天早晨起床时,整个世界变成了淡蓝洁白交相呼应的冰封天地。光线从窗,射进来,迷迷离离,竟然使得洗脸、刷牙、刮胡子、穿衣服这些日常小事也显得很离奇古怪。接着太阳出来了,到我坐下来吃早餐时,太阳的光彩已经绚丽夺目,给雪地添上一抹柔和的浅粉色。屋外的小梅树愉快地沐浴着日光,枝杈上镶嵌着淡粉色的雪花,巧妙地装点着树干。过了一两个小时,万物都成了寒气四溢、白蓝交辉的发光体,世界再次焕然一新。我从书房的窗户中望去,穿过花园,越过草地,看到那远处的低丘,大地晶莹皎洁,天空一片铅灰,所有的树木呈阴森恐怖状。在那幽暗的矮树林中,似乎有一队骑兵随时都会从里面冲杀出来,随时都会听到刀剑无情的砍杀声,也可能会看到远处某一处雪地被鲜血染红。这时情况又在变化。光亮已经消逝,那恐怖的迹象也荡然无存。雪下得正紧,大片大片柔软的雪花扬扬洒洒,人们几乎看不清对面那浅浅的山谷。厚厚的积雪压着屋顶,树木也都弯下了腰,映着影影绰绰的空茫,依然能清晰地看见乡村教堂的风标,然而它已变成安徒生笔下的某种动物了。
⑥我的书房独立于整所房子,从这儿我可以看到幼儿室的孩子们把鼻尖紧巴巴地贴在窗玻璃上。突然,我的脑海里响起一首儿歌,虽然音韵不协调,但在我孩提时,鼻尖紧贴着冰冷的玻璃凝视着飘舞的雪花时,总唱起它:
雪花,雪花飘得快,
洁白的雪花真可爱!
苏格兰宰了多少鹅,
片片鹅毛这边飘落!
(选自《世界上最优美的散文》,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第3节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这变化是多么巨大呀”,具体有哪些变化?请依据第4节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赏析第5节中的画线句子的艺术特色。
【小题4】全文以儿歌结尾,请探究其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