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森林
李娟
①我们在森林里循着声音找到一只啄木鸟。
②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我们走在 其中,根本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 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
③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一 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然后安静,直到沉静。森林开始用 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忽有遥远的叩门声,如心脏搏动般一声声 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我们回头望向那处,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着 站起身来,恍恍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舍难分,疼 痛逼入了呼吸。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伤。 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 苦……环顾四周,发现这四下里居然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
④我大声喊着妈妈。我的声音四处穿梭,寻找,再空空地回来。回到我面前问我:“妈妈?” 我跑了起来,弓着身子,在枝条下、灌木丛中飞快穿行。头发和裸露的手臂被挂痛的感觉从 远处暧昧不清地传来。那痛感更像是谁努着嘴唇向脑子里呵气。我扒开一丛灌木跳下去。爬 起来,一抬头,妈妈正站在不远的空地上,看着我,竖一根食指在唇前。在很久很久以前, 我们就曾渴望有一天能够找到这森林的精灵。但是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后,我们仍然还 得这样平凡地生活——当我们站在河边的沼泽上,遥望横亘在眼前的蓝绿色森林蜿蜒到天边。
⑤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 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 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射的 枝条。它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橘黄,赭红——尽是被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枯枝 败叶的最后一笔激情便是极端的枯干凋残,便是等待,更为无边际的等待。
⑥我们湿漉漉地走出森林,像是从大海中被浪潮推上沙滩。我们筋疲力尽。我们最爱的那首 歌,那首热烈、高亢、激越的歌,它什么也没能点燃,它一出口便被打得湿透,一句一句沉 重,一句一句坠落。我们唱出一句,就忍不住泪水长流。妈妈……我们的歌声多么单薄,而 世界多么强大……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 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天空便清悠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找的地方。而那些剩下的残骸渣滓,便绝望地在大地上向上方伸展着手臂, 努力地想要够着什么……终于长到一棵树那样的高度,便开始凋零。
⑦我们在说这森林。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于是我们离 开时,它便在我们身后轰然倒塌。妈妈……这是这森林所能制造出的最大声响。这一声响彻 山野后,剩下更为广袤的寂静。这一声不同于山风林籁的任何一声,这一声只喊一声,终生 只喊一声。这一声之后,广袤的寂静中回荡“笃、笃、笃”的叩门声。妈妈,那又是哪一棵 树呢?我们找不到。我们找到的时候,森林将它的咫尺之遥隐藏到千里之外。
⑧我们在森林里目送一只啄木鸟远去。
【小题1】森林带给刚进入其中的两个人什么样的感受?请结合②③④段的内容概括。
【小题2】请解释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第①段和第⑧段)使用了相似却又不同的句子,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第⑦段画线句子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4 01:0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叛逆,所以与父亲有很深的矛盾。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感到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的做法很鄙视。
C.接到李信律师的微信,听说常远要继续准备考律师,“我”认为他是真心改过,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D.常远在青海茫崖矿区那边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期间,接触到了中国底层的民众,了解到了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小题2】联系小说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小题3】“我”和老李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之外,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海外留学生回归本土职场不利因素”的一项是(    )
A.对国内就业形势要求不了解,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
B.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渠道等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C.海归人才对国内企业需求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
D.国内高校水平提升,海外留学生与国内高校毕业生同台竞技,优势不明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他们更多的是为海外精英回归祖国做出积极的示范作用,但在科研上已经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了。
B.在海归人才求职的过程中,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学生认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他们首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全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小题3】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我国应当怎样更好地吸纳海归人才?请分条陈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嫦娥探月工程作为中国最具标志性大型科学研究项目之一,在扩展中国航天国际影响力、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意义是无可取代的。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完成(本质上鹊桥号中继卫星也属于嫦娥四号工程的一部分)更是为中国航天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在科学方面,嫦娥四号的低射频电探测仪与荷兰合作,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与德国合作,中性原子探测仪和瑞典合作,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与沙特合作。在任务完成后,嫦娥四号收集来的一手科研数据将会对外全部公开,欢迎全世界科学家共同研究。嫦娥工程是近些年中国航天在国际上最大的一张名片,是我国航天对外开放吸引合作的最佳平台。

因而,嫦娥四号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它的科学和工程意义,对整个人类而言都是重大突破。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删改)

材料二:

问:下一步我国的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还有哪些“大动作”?何时能实现载人登月?

欧阳自远: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除了探月外,还将开展火星探测。其中的月球探测分为“探”“登”“驻”三大阶段,目前开展的探月工程属于“探”的阶段,即不载人月球探测阶段。不载人月球探测阶段又分为“绕”“落”“回”三期,嫦娥一号、二号执行“绕”月任务,嫦娥三号、四号执行“落”月任务,嫦娥五号、六号执行“回”,即采样返回的任务。

问:航天和深空探测是高技术也是高风险的事业,对于不可避免的失利和挫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和认识?

欧阳自远:对于最为复杂、最高精尖的航天科技来说,进军宇宙真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一个小环节上的差池就可能导致发射任务失败。还记得嫦娥一号发射的时候,我手心止不住地出汗,血压、血糖、血脂都高得很。嫦娥二号发射的时候,我也特别揪心,它孤独地绕着太阳飞,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每天我都在心里祈祷,祝它一路平安。

其实在月球探测史上,20世纪共进行了108次发射,其中成功52次,成功率为48%。火星探测的成功率更低,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美国的航天飞机先后有两架发生了爆炸,共有14名宇航员遇难。不经历失败怎获得成功?失败也是中国航天必须接受的,但失败并不会阻挡中国航天事业探索的脚步。正如钱学森所说:“科学实验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试验呢?经过挫折和失败,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选自《中国一定要飞得更远:访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有删改)

材料三:

科学技术造福全人类的信念不能动摇。不可否认,科技发展与运用的征程,并不总是撒满迷幻、温暖的玫瑰色。科技进步是崎岖山路上跋涉的成果,科技成果共享之路上也需要披荆斩棘。有些科幻小说家无奈地写下“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够均匀”的文字,一方面,高新技术不断制造着“未来感”,信息和技术的加速流通让世界越来越扁平化;另一方面,个别国家加紧对新兴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甚至围堵、封杀他国的科技创新成果,试图人为制造技术壁垒和数字鸿沟。当“技术博弈”甚至是“科技冷战”这样的词汇出现在国际舆论场,人们不得不发出一声叹息。

中国航天技术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大家真诚携手,一路同行。人类历史上很多科技创新成果,都是在开放、交流、合作的环境中培育出来的,进而造福世界。当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际科技合作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国际合作,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堪为全球共塑经济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选自《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赋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探月工程在扩展中国航天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意义是无可取代的,而嫦娥四号任务的完成更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迈出突破性的一步。
B.作为中国具有标志性大型科学研究项目的嫦娥工程是我国航天对外开放吸引合作的最佳平台,其收集的科研资料将会在第一时间与全世界共享。
C.在实验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成长,在成长中变得更聪明。航天和深空探测具有很高风险性,但风险与失败阻挡不了中国航天事业探索的脚步。
D.文章引用“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够均匀”的文字,用文艺性语言批判个别国家欲给新兴技术成果人为地制造技术壁垒和数字鸿沟的现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以人物访谈的形式,既展示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宏伟蓝图,又对航天和深空探测的失利和挫折作了理性分析,并赞美了愈挫愈勇的可贵品质。
B.材料三先对个别国家狭隘的科学技术运用理念及国际上“科技冷战”等现象作了批判,后赞扬了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共同享用的开放做法。
C.在月球探测史上,发射成功率仅为48%,由此可见人类探测太空的艰难步履,而嫦娥四号探测器能够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具有非凡的意义。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对科技合作作了强调,材料一意在阐述嫦娥工程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意义,材料三意在强调合作应让科技成果为全人类赋能。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更好地发展与利用科学技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责任
程宪涛
吴畏明天离职。
吴畏一夜未眠,翻来覆去如烙饼。
这里,除逢年或喜事燃放鞭炮,还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这是坊间的自发“仪式”。
上级在调职谈话时询问吴畏,吴畏道:“那是为官者的耻辱。”领寻说:“今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出一份惶恐。
电厂成立50多年,管理层换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忑,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兴高采烈。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小车行至小镇十字路口。喧闹声不绝于耳。身着工装的员工们,站在马路的两侧。两根竹竿立起来,两挂鞭炮挑起来。众人愣怔的片刻,鞭炮轰然爆开,陪同的人四散弃逃,领导灿烂的笑容枯萎成瑟缩的叶子。小车仓皇挤出人群逃出小镇。
知耻近乎勇。几届继任者,为官清廉发奋,突破发电纪录,实现辅业剥离,完成企业化改制……但是,历史轮回,又有继任者中枪。
某任老总颇自知,离职前谎称八点离厂,却在凌晨五点钻进小车启程。原想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刚转过街口,赫然看到,鞭炮蜿蜒,犹如几条红色的蛇,转眼间火信子喷吐。寂静的清晨,爆竹声格外刺耳。领导心脏病突发,再没有站起来。
俩领导其后相继被“双规”。
吴畏的上一任老总,在职期间被查,在上级谈话之后,即称病在家休养,直到半年后入狱。传说他临行前夜,小镇的爆竹售磬,在众人的浮想中,那是一爆竹铺天盖地,盛况空前的景况。而据说,在其后三年中,这批爆竹并未燃放,一直保留到现在,员工们在等待……或许,员工并不希望再现那场景。
吴畏心里没有底。
吴畏穿衣下床,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这是他三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到厂子内巡查。三年前,吴畏第一次巡查时,值班室中一片狼藉,运行人员一个酒气熏天,两个在睡大觉,三个在斗地主……还有缺岗。吴畏立刻把班长、值长、主任及主管安会、生产的副总找来,自己坐在缺岗员工的位置上……
一切都需要改变。
正值设备检修关键期,检修主任提前一小时,早晨七点到达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次日六点半到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第三日六点到现场,他依然见吴畏在现场。主任问:“吴总几点来的?”吴畏答:“比你提前半小时!”主任说:“今晚,我住在检修现场!”那一年的机组大修,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优。
无垠的天幕上,星光辉映;运行值班室内,机器浅声低唱。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目光在仪表上流动。这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吴畏流连在新建机组外,这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中,有在建的垃圾屯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遗憾,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那么多的责难、掣肘,还有骂娘、唾沫,甚至上访……
吴畏告诉办公室主任,早七点启程,办公室主任似乎明白了,问吴畏怎么走。吴畏道:“步行。”主任说我知道一条小路,不会被人发现。”吴畏说:“我走大道,你把车开到小镇口。”主任说:“都知道你今天离厂,万一出现状况咋办?”吴畏道:“这是最好的检阅!”
清晨七点十分,吴畏出现在小镇街口。吴畏看见聚集的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几十挂挑起的鞭炮形成红色的海洋。办公室主任有了惊恐慌乱,他拉一下吴畏的衣袖:“咱们坐车走吧!”吴畏走向人群,人群散开一条路。吴畏走进人群。一位老员工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吴畏拉住那双粗糙的手,更多的手伸过来……
吴畏走出人群很远。没有爆竹炸响。身后忽然有人嘁:“吴总!”吴畏扭头回望。员工指着鞭炮阵,问:“你怕吗?”吴畏大声回应道:“怕!”人群轰的一声笑了,十分开心的模样,就像清晨的阳光。
那员工高声道:“这是准备过年放的摆出来让你看看,今年是个好年头!”
吴畏的眼眶一紧,用力地点了点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吴畏离职前一夜未眠,表现出吴畏内心的煎熬,既引出下文对放鞭炮欢送领导的民间仪式的介绍,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B.“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领导离职到异地赴任时的得意,与下文鞭炮响起后领导的反应形成对比
C.小说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工厂清晨安静的氛围,表明所有的工作井然有序,工厂已经形成良性运转,说明吴畏的领导工作卓有成效。
D.“一位老员上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员工对吴畏的敬重和畏惧心理,反映出吴畏脱离群众的现实。
【小题2】小说吴畏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吴畏之前的几届领导离任的情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我国戏曲的源头是巫舞觋歌。原始戏剧充满着宗教、神话的祭祀仪典精神。随着社会发展,戏剧祭祀仪典的意义逐渐淡化,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开始逐步触及戏剧的主要审美特征。西方的广场剧、庭院剧,我国的社火百戏、庙会演出,这些戏剧形态一直与社会底层观众紧紧结合在一起,当它们走入宫廷,就丧失真实、质朴的本性,趋于绮丽矫作、空洞乏味,失去了社会底层观众和生命力。我国戏曲诞生之时就与儒家礼教文化意识背离。戏曲艺术是“礼崩乐坏”而禁登大雅之堂的,戏曲演员与奴婢相等。我国自唐末后,商品经济逐渐发达,市民口味在审美领域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俗文化作为一种新生力量逐渐打破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一统局面,戏剧艺术开始繁荣。市井民巷的勾栏瓦舍里上演着说唱、影戏、傀儡戏、杂剧百戏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戏剧门类。从宫廷歌台到村社庙会,上至天子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乐此不疲。这些文化平民化的现象逐步为我国戏曲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尽管如此,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一直存在。从我国历史上看,《香囊记》、《目连救母》这些充满浓重礼教色彩的传统戏曲,西方中世纪的“神秘剧”等宗教戏剧、古典主义时期的宫廷戏,都因过于注重宣传教化,丧失了戏剧的本质特征,只能存在一时。经久不衰的经典都是贴近社会底层观众的作品。而当代戏剧的发展更注重戏剧艺术创造与观众欣赏间的互动关系,不回避商业化、大众娱乐化,甚至希望以“票房”、“商业化”为某种尺度来检验其戏剧观念的可取性。因为在世俗文化发达的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代表着审美文化的取向和艺术作品的价值评判标准。但就其总体脉络而言,古今中外的戏剧主要以通俗文化、世俗文化为审美特征。
戏剧的审美特征离不开物质的承载与呈现。剧场作为戏剧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对戏剧审美特征的表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戏剧的审美形态从诞生初期的宗教祭祀演变为大众审美娱乐后,剧场的角色也随之开始发生转化。从古希腊圆形剧场到西方近现代的封闭式剧场,从我国古代的勾栏瓦肆、歌台庙会到现代实验小剧场,虽然其特点和功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场所。它们召唤和调动参与者从日常生活角色转为审美角色,使其进行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另外,观众参与的广泛性和随意性使戏剧艺术成为大众狂欢式的审美形态。强烈的节奏、高亢的声腔、喧闹的人群,戏剧观演双方在这样的审美交流中,忘记周围一切,不去想生活的困苦,一切都化入浑然忘我之境,把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摘自徐海龙《作为审美文化的戏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中国的巫舞觋歌,这些中西方原始戏剧形态都充满着宗教、神话的祭祀仪典精神。
B.中西方各种戏剧形态进入宫廷之后,就会由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趋于绮丽矫作,失去生命力。
C.我国古代戏曲虽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儒家礼教文化意识冲突,但仍存有一些充满浓重礼教色彩的剧目,如《香囊记》《目连救母》。
D.剧场是戏剧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戏剧审美特征得以呈现的物质载体,对戏剧审美特征的表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发展,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这些历史演变标志着戏剧祭祀仪典的意义逐渐淡化。
B.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是评判戏剧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所以注重创造与观众间的互动是未来戏剧的发展方向。
C.古今中外的戏剧以通俗文化、世俗文化为主要审美特征,但也不排除宫廷贵族文化、道德教化的渗透。
D.无论是古希腊圆形剧场,还是我国现代的实验小剧场,都能够召唤和调动参与者以审美的角色进行艺术创作与欣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戏剧艺术从诞生之时被禁登大雅之堂,但唐末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市民化现象的出现,戏曲艺术逐渐繁荣。
B.多样的戏剧样式广泛分布的戏剧表演场所以及多元的戏剧观赏者,都是戏剧文化平民化的一些具体体现。
C.剧场的角色会随着戏剧审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就目前来看,剧场已经成为了实现大众审美娱乐的主要场所。
D.戏剧艺术大众狂欢式的审美形态呈现为:戏剧观演双方以充满动感的审美交流,忘却周围一切,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