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
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连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未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高洁和卓然独立的格调一—以竹于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道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争相轩邀,思连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 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庚子山《小团赋》里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未了。在魏晋这个尚竹的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软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褉,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壁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一 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竟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行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新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寒署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尽管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弃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围藉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一一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睛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小题2】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从手法、内容、结构方面赏析最后一段文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1 02:0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

韩石山

(1)当今之世,说某人是个天才,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么说,否则你解释不了,一个原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会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然而,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却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他的父亲,一位精明的中国商人精心打造成的。

(2)徐申如,他的父亲,清末民初时期,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精明的徐申如先生,将他的经商方略用于独生儿子的培养,不期然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3)上最好的学校,不用说了。正常的念书之外,还给他聘请最好的老师。小学毕业,为了让儿子的毛笔字有所长进,父亲领着儿子到上海,投师于名声最响的书法家郑孝胥名下。上大学上了北京大学,仍不满足,为了儿子将来能跻身上流社会,又以一千大洋的贽礼,让儿子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声名显赫的梁任公的入室弟子。

(4)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大学。北京大学上预科而不上本科,预科毕业一年后,便赴美留学。初到美国,入克拉克大学历史学系,继而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旋即渡海赴英,在伦敦大学混了半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英国两年,上的是一流大学,结交的也都是一流的人物:罗素、哈代、曼斯菲尔德、狄更生。

(5)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加上天生的聪明伶俐,也就难怪,不长的时间,这个中国年轻的留学生,便成为剑桥大学的名人。按徐志摩的心性,依徐申如的期望,徐志摩本来还可以在英国和欧陆混下去,弄个博士不是难事。然而,当林徽因的倩影在眼前一晃,又倏忽而逝的时候,这位富裕的浪荡子,在多雾的英伦再也待不下去了。于是便收拾行装,匆匆回国。

(6)林徽因不过是个诱饵,实则国内,有伟大的事业在等着这个天才。

(7)历史老人,像是预先安排好了似的,“五四”运动刚刚过去,此后几年间,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将要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也就需要一个非常人物来呼风唤雨,叱咤风云。

(8)社团与流派,历来是推动文化运动的先锋,古今中外,概莫有外。为了推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长足发展,在徐志摩回国前,已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真正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被,建树卓著的,还要数一九二三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这个新月社。而新月社的成立,起初只能说如同儿戏。

(9)一九二四年四月,泰戈尔来华访问,先到上海,再到北京。知道泰戈尔到了北京,定然要来松坡图书馆访谈,其时居住在馆内的徐志摩,为了讨老诗人喜欢,便在他住所的门外,挂了一个小小的木牌,用毛笔写了三个不是很大的墨字“新月社”。想来该是个正午,人们都休息的时分,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悄悄地挂上这个小木牌后,定然还羞怯地四下看看。

(10)然而,就是这一挂,一个以留学英美为知识背景的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团体,就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真正显示它的群体威力,还要等到一九二七年,多数成员啸聚上海,成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月刊之后。初成立的这三四年间,它的主要功能是联络同道,蓄积力量。这期间,最具风采,最见业绩的,是徐志摩个人的南征北战,东拼西杀。算学事件、圈点事件、观剧事件、音乐事件,一个接一个的论战,不管赢了还是输了,得到的都是名声。确也是把好手,且有梁启超的情面,徐志摩很快便执掌了《晨报副刊》的编辑权。几个回合下来,便将这个“研究系”的报纸副刊,办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坚固阵地。在有限的版面上,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论争,最有名的该是“仇友赤白”“闲话之争”两次大论战。在对世界趋势与中国国情的认识上,连胡适都逊他一筹。

(11)一九二七年春天,当年在北京的新月社人马,几乎齐集上海,办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又创办《新月》月刊。尤其是《新月》月刊,其贡献不限于文学作品的发表,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讨论,比如以胡适为主,发起的关于“人权与约法”的论争。文学与政治的契合,终于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新月派”。梁实秋晚年回忆起年轻时的朋友,不无深情地说,“新月书店的成立,当然是志摩奔走最力”。又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12)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仅此一点,也足以证明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关系。可以说,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

(13)尤可骇怪的是,谁都说徐志摩是位杰出的诗人,梁实秋,不独梁实秋,还有叶公超、温源宁、杨振声,几乎他同时期的所有朋友,却都说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超过了诗歌。不要忘了,现代文学诸名家中,梁实秋留美多年,专门研修文学批评,在这方面,他有足够的自负。“只要一读志摩的文章,就不知不觉的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这是多高的评价!

(14)天才云云,不过是一种极而言之的说法。公允地说,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之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鼓荡下产生的一个宁馨儿。最终受惠的,还是他苦难的家邦。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概括徐志摩回国后的主要成就。
【小题2】梁实秋说“志摩是新月的灵魂”,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3】徐志摩为什么能成为“天才”?结合文本,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麦客
王少东
每年阳历六月前后,麦子如灯的时候,候鸟一般的麦客,从甘肃、宁夏甚至渭北一带山窝里飞越到《史记》 中称为“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早期,麦客们打着防蛇蝎的绑腿,徒步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扒火车、坐汽车。他们少则两三人,多则数十人,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父子上阵,还有的夫妻相伴。他们常常头戴草帽,一只肩上挂着装满被褥、干粮及刀具的肥料袋,另一只则挂着镰架,加之衣衫槛楼,如同难民。没活的时候,他们随意躺在街边,抑或靠着墙壁,东倒西歪,仿若醉汉。夜幕降临,他们在冰冷的石阶或水泥地上,和衣而卧,酣然大睡。走进麦田,他们腰如弓背,一手攥着麦束,一手甩起镰刀,娴熟地把吸收九个月天地精华的麦子响亮地砍到,结轧成捆。他们从渭西、西安,再到咸阳、宝鸡,一路嗅着麦香前行,直到自家麦子熟了
这就是麦客,一群职业养蜂人样的人,逐追着花期一样的麦田,付出辛劳,采撷收获。
实际上,麦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客人,客只是关中人时外乡人的尊称。关于麦客的称谓,西府宝鸡有些地方叫“麦胡钐”, “钐”有抡开镰刀割之意,更显生动形象。而对于外出割麦,自称为赶场或撵场,易地待雇叫转场。
关于麦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清时的一些地方志。有确切记载当属乾嘉时期诗人李兆甲的《麦客子歌》 :“君不见俗称麦客子,田如太虚宽腰镰。先刈秦云卷,肩担远挑陇月残。一身亲收几万顷,饭饱与己尽无干。吁嗟乎,躬收几万项,一饱尽无干!”官至云贵总督的吴振棫在《麦客行》 中谈道:“客十九籍甘肃,麦将熟,结队而至,肩一袱、手一镰,佣为人刈麦。自同州而西安,而凤翔、汉中,遂取道阶成而归。岁既久,至者益众,官吏惧有意外之扰,颇逻察之,不能禁也。秦人呼为‘麦客’! ”数百年前,已有人将麦客置入心灵视野,予以咏叹,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
对于麦客的出现,殷谦在《心灵真经》 里谈道,大约关中人也走了西口,庄稼地里缺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就有人成群结队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贴补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这就叫麦客。
其实,雇人割麦除了与暴雨频繁、劳力短缺有关外,亦与关中人长期生活在皇城下温饱不愁所衍生的“懒文化”不无关系。
割麦是个体力活,日光逼人的天气里,反复地弯腰、甩镰、结扎、立捆,极易倦怠。正在于此,善待麦客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一旦麦客被雇主相中,好饭好茶甚至好烟好酒竞相款待。
食粮紧张时,割麦不是为了挣钱,用麦客的话来讲:“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其实,“逛”是自我安慰的说法,就是下苦人——麦客常说的这句话饱含了无奈与辛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割麦便成了赚钱的重要手段,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例,如果二三十天挣个五六百元,足以支付孩子的学费。
岁月不待麦客。上世纪下叶,素有“铁麦客”之称的收割机较少,麦客尽可与之分庭杭礼。但进入本世纪,由于收割机的普及,退耕还林的推进,加之谋生手段多样化,麦客像日益绝种的珍禽,现在极少见到,只有麦子伏倒、套种、回不开车头、车轮上不去的地方依然隐约地晃动着麦客的身影,这也正如《 舌尖上的中国》 所说的― 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
因拍摄《 麦客》 而闻名的摄影家侯登科曾指出:“麦客是带有历史性的,且带有所谓的后现代性。他们本身很快消亡,是壮烈的,不仅仅是惨淡。”随着社会的变革,麦客终将走出历史,但不该忘的是,他们曾用双手刈割了一个时代的饥饿与贫穷,昭示了对命运的杭争。
(选自2016 年《 散文选刊》 ,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麦客”的特征。
【小题2】赏析画线语句的艺术特色。
【小题3】麦客的话“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子圆—— 逛世界哩!”有何含义?
【小题4】请探究本文中作者的情感取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次调查显示,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意愿非常高,但是实际的参与行为偏少。32.8%的受访者是公益机构的成员,其中,超八成的人是公益机构的兼职人员,全职公益从业者的比例很低。在所有受访者中,31.6%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参加过公益组织举办的活动,31.2%的人有过志愿者经历。在没有公益活动经历的受访者中,超九成的人希望参加公益组织举办的活动,或成为公益活动志愿者。
强烈的参与意愿没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参与行为。这与活动参与不便捷和参与成本高有关。而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可以弥补传统公益活动参与成本较高的缺陷。互联网公益平台推行的是“人人公益”的理念,借助互联网来降低公益活动参与成本,可以让更多人便捷地参与公益。
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最信任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前五位分别为腾讯公益、中国慈善信息平台,新浪微博微公益、蚂蚁金服公益和淘宝公益,百度和京东的公益平台也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选择。腾讯、微博、蚂蚁金服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使得它们的公益平台在宣传推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摘编自(中国公众的公益观调查报告2017)》
材料二:
“99公益日”是由腾讯公司发起,并联合中国顶尖创意机构、数百家公益组织、数十家知名企业一起打造的公益活动,2015年9月7日,第一届“99公益日”拉开帷幕。
“99公益日”于每年9月的7.8.9日举行,每年的这三天成为中国公益组织的募款狂欢日。“99公益日”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是“配捐”。配捐是一种新的募捐方式。“99公益日”的配捐原则是每当有人捐出一笔钱,腾讯公益基金会或其他金主同时按比例捐出一定教额的钱。达到善款翻番的效果。
(摘编自(没有“99公益日”,草根组织怎么办?))
材料三:
“拾穗行动”是由知名公益人邓飞发起,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成立的专项基金。该基金会先后开展了“情系事实孤儿”“情暖少数民族女孩”“中国青年创想计划”等项目。“情系事实孤儿”项目为农村单亲无依的在校中小学生每年提供2600元助学金、200元新年红包。资助受助学子直至高中毕业,保障他们安心学习和生活。

(摘编自(2017年腾讯“99公益日”“拾穗行动”项目最终战报)
材料四:
4岁的可儿,大大小小的手术已经经历了26场。
这个患有先天性食道闭锁之疾的小女孩,出生后就被父母遗弃,之后被送到福利院。
现在的她,终于可以吃一些简单的食物,每次进食,总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可儿就是在2016年“99公益日”所筹善款的帮助下获得治疗的。
2017年“99公益日”活动启动的第一天,曾经捐助过可儿的网友在微信上收到一则名为“项目感恩提醒”的短信。点击开来,展现在眼前的是关于可儿目前生活状态的图文信息。
事实上,每一位曾在腾讯公益平台捐助过的网友在9月7日都会在微信上收到这样的短信。这条短信清楚地告诉你,你曾经捐助过的他们,目前生活得如何,你的那份捐助是不是真实帮助到他们。
“透明是保障公众利益的首要条件。”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表示,“传统的公益模式存在一个信任的‘黑盒子’,这导致传统公益监督机制缺失、执行过程难以透明化。我们要打破‘黑盒子’,
让公众对慈善事业持续信任。而过程透明化是取信于公众的基础。2017年上半年,我们正式推出腾讯公益平台项目透明度建设组件,并以该组件为基础构建今年“99公益日”公益組织的准入机制。”
(摘编自《“99公益日”3天筹款13亿,这些钱流向何方?怎么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拾穗行动”基金会至今已开展多个公益项目,2017年9月的7.8.9日,该基金会在“99公益日”公益募捐平台筹集善款。
B.“拾穗行动”基金会的“情系事实孤儿”项目通过无偿资助,使农村中一些单亲无依的在校中小学生获得学习和生活上的保障。
C.217年“99公益日”“拾穗行动”项目筹款量呈逐日增长之势,第一日和第二日的筹款额均未突破15万,第三日筹款总额接近30万。
D.由三日间各时段的捐款数据可知,每日上午9:00~10:OO的捐款数额增幅最大,9月9日18:00~0:00.捐助者数量激增,再掀捐款高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现今,我国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意愿强烈,但受参与公益活动不便捷,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未能实际参与公益活动。
B.由《中国公众的公益观调查报告(2017)推断,要保障公益机构稳健发展,需要将公益机构的兼职人员转为全职公益从业者。
C.腾讯公司积极涉足公益慈善事业,在公益慈善领域敢于创新、注重管理,腾讯公司发起的“99公益日”活动至今成功举办三届。
D.“99公益日”活动为众多急需帮助的人送去福音,可儿就是幸运儿之一,在该活动所筹善款的帮助下,她摆脱了病痛的困扰。
E. “项目感恩提醒”短信让捐助者对自己捐助的对象的近况有所了解,认识到传统公益活动的不足,增强对腾讯公益平台的信任感。
【小题3】相对于传统公益活动,“99公益日”活动有哪些优势?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河之水

赵丽宏

①“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句并不是凭空杜撰。在黄河的上游,我看到了从蓝天和白云中流下来的黄河。那是一条碧波荡漾的大河,能看到水底下的卵石,看到在清澈的流水中嬉戏的小鱼。世界上的江河,原本都这样清澈。

②在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变得浑浊,浑浊得像一条泥浆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面对这浊浪滚滚的黄河,我并没有觉得它受到了污染,我想,这是流水和高山大地亲热的结果,是天作之合,是自然。大自然在亿万年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我们没有理由责备自然。

③在兰州,我站在那座有名的大铁桥上,俯瞰在桥下奔流的滔滔黄河,河水打着漩涡,像万马咆哮,奔向它们向往的既定目标。就在我默默凝视黄河的时候,站在我身边的一个穿着时髦的女郎随手把一个可口可乐罐扔进了黄河。我吃了一惊,下意识地问:“你怎么能这样乱扔?”女郎朝我一笑,答道:“这么脏的河水,有什么关系!”那个红色的可乐罐在黄色浊浪中冒了几下,就不见了踪影。

④在黄河边,每天有多少人把手中的废物随手扔进黄河?

⑤黄河流到甘肃临夏境内时,水势稍稍变得平缓。因为,再往下游,就是刘家峡水库,水库大坝把汹涌的河水拦住了。在这里,我坐游船去看黄河边的炳灵寺石窟。黄水在船舷边翻卷,涛声惊心动魄,两岸峰峦千奇百怪,像无数奇妙的雕塑排列在岸边。这些雕塑,是黄河的杰作,是流水冲击山峦的结果。热情的船主用黄河鲤鱼招待我,在甲板上,我们吃鲤鱼肉,喝鲤鱼汤当然还有酒和饮料。几个年轻的船员很豪爽,几乎能一口气喝完一瓶啤酒。喝完酒之后的动作使我吃惊:他们一甩手,就把酒瓶扔进了黄河。当然,那些装饮料的瓶瓶罐罐,也无一例外,统统被扔进了黄河。他们的动作,自然得就像随便撩一下头发搓一下手掌,这样的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如果我大惊小怪地对他们的这种习惯表示惊愕,大概会被他们嗤笑。不过,我还是表示了我的看法。我喝完了一罐饮料,船员们把他们的瓶子扔进黄河时,我一直把空罐捏在手里。一个船员来收我的空罐时,我告诉他,我要把空罐带上岸去。船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我说:“我不能污染黄河。”船员以为我说笑话,一边把手里的瓶子扔下船,一边哈哈大笑着走开了。

⑥我看着手中的空铁罐,生不出一丝一毫幽默感。再看身边的黄河,只见黄浪滔滔,似乎所有一切都会被它席卷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迹。

⑦看完炳灵寺石窟,坐二艘快艇去刘家峡大坝。快艇驶近库区时,河面越来越宽阔,水流越来越平缓,河水也由黄转绿,越来越清。进入库区后,只见天蓝水绿,风平浪静,快艇滑行在碧波粼粼的水面上,那条浊浪汹涌的黄河彻底消失了,河水变得像它的上游一般清澈。当水平线上出现刘家峡水电站巍峨的大坝时,我突然发现,绿色的水面上有一线黑色迎面而来,就像是天上的一大片乌云,罩住了碧绿的水面。这是什么?等快艇驶近,真相便大白了:原来,这正是人们一路往黄河中抛撒的污物,它们汇聚在这里,浮在水面上,黏稠乌黑,壅集着人间的污秽,散发着臭气。在这片乌云中,有空铁罐空酒瓶,还有那些永远也不会腐烂的塑料盒塑料袋……在它们的覆盖之下,任何流水都不再有清澈可言。我不知道,当这片乌云涌进水电站时,会出现怎样的景象。人类破坏自然,必定会遭到惩罚,此刻,这可怕的报应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

⑧面对黄河中的这片乌云,我的心情沉重。黄河啊,你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大自然恩赐予我们的伟大杰作,而你的子孙竞把你当成了垃圾箱!惭愧!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清澈的黄河起笔,从黄河水的变化和人们的行为两方面作了细致形象的描述,最后表达了作者面对聚集污秽、散发臭气的母亲河的沉重心情。
B.他们的动作,自然得就像随便撩一下头发搓一下手掌”,作者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突出了人们乱扔垃圾的行为已经成了习惯。
C.开头两段分别写了黄河源头河水的壮阔清澈和黄河在黄土高原的自然浑浊,突出了黄河的自然状态,引出本文话题,与下文黄河被污染形成强烈对比。
D.文章③、⑦段作者主要写了黄河由清澈变成浑黄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重视环境保护,随便乱扔垃圾,而使黄河受到严重污染。
E.文章结尾卒章显志,表现了黄河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人们把黄河当成垃圾箱的惭愧之情,这样既照应了文章开头,又使文章具有首尾圆合的特点。
【小题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船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
(2)似乎所有一切都会被它席卷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迹。
【小题3】文章是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黄河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汉服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进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即通过挪用和拼贴符号,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都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以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拒绝承认其与汉服文化的关系。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摘编自赵宜《汉服文化实践:复兴及其内部焦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商场及车站等公共场所常见身穿汉服的身影。
B.“西塘汉服文化周”的创办人方文山,是汉服生活者,属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塔尖。
C.汉服爱好者与汉服复兴者、汉服生活者相比,参与汉服文化实践的程度要低。
D.传统文化承继需要文化精英的引领,夯实金字塔基座的人群基础也非常必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与资本领域的突破,是汉服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的证明。
B.文章区分了汉服文化圈不同构成人群的特点,对汉服爱好者的相关论述较多。
C.文章从汉服文化实践壁垒、汉服爱好者的诉求等角度论述了汉服复兴中的焦虑。
D.文章先交代汉服文化实践近况,再分析复兴中的焦虑,后指出根本解决之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服圈内的阶层分化与阶层之间的脱节,可能成为汉服文化实践的发展障碍。
B.汉服圈出现二元对立现象,源于对汉服文化礼仪正统性与纯洁性的理解不同。
C.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并非源于主流文化的吸引,而是源于亚文化实践的满足。
D.厘清汉服爱好者的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热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