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钱花
聂鑫森
古城湘潭雨湖边的这条巷子,叫什锦巷。巷子长而曲,住着二十几户人家,一家一个或大或小的庭院。院里的空坪谁也不会让它闲着,种树、植草、栽花,总有几个品类,让春光秋色怡目养心。
可简家的小院里,就栽一种花:金钱花。先长苗于土,再移栽于盆,一盆盆的金钱花搁在高低低的木架上。
金钱花属菊科,又名旋覆花、金榜及第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开花于农历六月伊始,黄色,大小如铜钱,飘袅淡雅的香气。一入秋,花则愈见金黄灿烂。
简家的当家人叫简亦清,在附近的平政小学教语文,高高瘦瘦,面目清癯,走路慢慢吞吞,见人一脸是笑。但据说他讲起课来声震屋宇,学生的精神不能不为之一振。他很安于现状,教小学语文没什么不好,一呆就是几十年。同事们都知道他腹笥丰盈,尤其在中国文字的研究上颇有心得,用笔名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公开发表。如果去教初中、高中的语文举重若轻,但他从没想过调离这码事。
简亦清的妻子是街道小厂的工人,工资不高。独生子简而纯考大学时,填的志愿是商业学院的财会专业。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想读中文系?他说:“我将来想搞经贸,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富足。”简而纯毕业后,果然去了一家私营企业当会计师。
简亦清的业余生活很简单,一是侍弄金钱花,二是备课、看作业、读书。他对简化字的推广觉得很滑稽,这把“六书”所称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都搞乱了,是得不偿失。他嘴上当然不说,但在课堂上讲到某个简化字时,必写出相应的繁体字加以阐释,学生受益还感到有趣。
简家的日子,正如简亦清的名字:简单、清吉,但是,不露怯。巷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别人怎么送礼,简家也怎么送礼;电器、家具、衣服、饮食可以不讲究,但简家购买必需的书籍,却从不吝啬。
简亦清身体不怎么好,眼睛发涩(看书太多)、喉咙上火发痛(讲课太用力)、气阻痰多(元气不足)。他懒得上医院,只是用深秋采摘后晒干的金钱花泡水喝,据说很有疗效。
有人问他:“简老师,你栽金钱花,是自备良药治病吧?”
“此其一。也可以为别人预防病和治病,此其二。”
问话的人笑了,是另一种意味的笑。现在医疗条件多好,谁得病会去吃这金钱花,主人是企望日进斗金吧?
简亦清执教杏坛育人多矣。学生中,当官的、从商的、搞科研、文教的,大有人在。他们现在成气候了,总会记起简亦清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一辈子的道路取决语文”,于是格外专注语文的学习,因而大有收益。师恩不可忘啊,便常会登门来看望简亦清,聆听教诲。学生告别时,简亦清总会送上一盆金钱花,和一张用毛笔写了字的花签纸。
正在走仕途的,花笺上写的是唐代陈翥的《金钱花》诗:“袅露牵风夹瘦莎,一星星火遍窠窠。闲门永巷新秋里,幸不伤廉莫嫌多。”
“简老师,这诗是你的夫子自道,也是对我的警诫。谢谢。”
有经商当了大老板的,花笺上写的是唐代皮日休的《金钱花》诗:“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简老师、我懂得你的意思,赚了钱勿忘做公益慈善事业,我会牢记在心的。”
……
简家的金钱花,年年是满院子的清香,满院子的金黄。
儿子简而纯成家了,有孩子了。
简亦清额上的皱纹,一年年的深,一年年的密。就在他办好退休手续的时候,突然病倒了。医院一检查,是肺癌晚期,六个月后安祥辞世。秋风飒飒,枫叶萧萧。
有一天,简而纯兴冲冲跑回家来,对妈妈说:“我们公司董事长的父亲做七十大寿,为了彰显富贵气象,寿堂内外都要摆上金钱花。他说要买下我家的金钱花,每盆两千元,全都要了!妈,一笔大钱哩!”
老人突然板下一块脸,大声说:“你爹生前没卖过一盆花,他走了也不能卖。老板要摆阔,可以去堆金累银,别糟践这花了!”
简而纯垂下头,喃喃地说:“老板会怎么看我?妈……”
“我只记得你爹说过的话:要常想世人怎么看我!”
“……”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较为细致地交代了简家小院所处的环境,为后文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营造出了民风浮朴、恬然悠静的氛围。
B.以“金钱花”为题,不仅是因为简亦清喜欢种金钱花,还因为花的飘袅淡雅、清香满园也象征着简亦清高尚的品格。
C.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简家小院与其他人家的对比、简亦清与儿子的对比等等,鲜明地凸显了主人公形象。
D.小说写简亦清送给已毕业的学生写有碳带陈翥、皮日休《金钱花》诗的花签纸,用意是反映简亦清腹笥丰盈,博学多识。
【小题2】小说中简亦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人物对话中的省略号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7 11:0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小题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小题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小题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词轮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李清照的词轮,从意义层面上把词传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词自产生依赖,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在李清照的时代,这个传统已然没有改变。
D.苏、李的尊体论,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在后面得到回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遗书

佚名

著名作家吕西安•朱塞朗拉开抽屉。从一大叠手稿、文件和书信下面,奥德特露出她那张漂亮的小脸,情意绵绵地冲他微笑……半年来,他几乎完全拜倒在她的脚下。可是突然间,年轻的作家不得不赶紧把照片藏好,因为,他的妻子索兰格悄悄地走进了书房。

“我打扰你了吗?”

“怎么会呢?”吕西安言不由衷,“我正写到长篇小说的一个精彩段落,就写不下去了。”

“什么情节?”妻子问。

“女主人公由于丈夫负心,感到非常绝望,想去自杀。但在此之前,她想给他写一封遗书。这封遗书我写了3稿,都感到不满意。也许,只有女性的感受才能把这个段落写得感人肺腑。”

“要是我能确信你真的不会笑话我,”她说,“那我就试着帮助你写这封信。”

“你……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你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说不定我还有其他一些优点你不了解呢。”妻子的回答有些叫人捉摸不透。

吕西安站起来,向门口走去。

“你这是要上哪里去?”妻子问。

“我出去走走。”

索兰格垂下头。奥德特的模样又浮现在她的眼前,她取过一张纸,开始写道:“亲爱的:“我趁你不在家的时候,向你诀别。

“刚才,当你离开我,同往常一样,去见你女朋友的时候,你没有注意我目光里的痛楚,也没有发现我的手在颤抖……

“上帝保佑……因为,当时你要是问我,也许我就无力保守自己的秘密,就会向你坦白我内心的绝望。这种绝望使我越来越觉得再活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今晚你回来时,用不着再为你迟迟不归编造什么借口了。我已经不在这里,不会再用令你心烦的问题折磨你。

“不过,请你不必过于自责。因为,那还有什么用呢?!你已经像个男子汉一样,按照你那男子汉的恶习,生活过了。归根结底,我的过错比你要大,因为我没有能够获得忍气吞声的能力,而这种忍气吞声曾使多少被抛弃的妻子穷愁潦倒,或者光彩照人!

“亲爱的,读完这封信后,请你到我们的卧室去,你将看见我躺在床上,但这将是第一次在你走近我时,我的眼睛不会睁开。

“啊!我多么希望死不要让我的容貌变样,以免在你的记忆里留下丑陋的形象!

“死的决心我早就下了。我在卫生间的小橱里藏了一个小瓶,现在你将在床边发现它……”

正在这时,书房门突然被打开了。吕西安•朱塞朗出现在门口。

“你想想看,我竟然忘了带钥匙!”他有些烦躁地说。然后,他走近写字台。

“你在那里做什么,索兰格?”他问妻子。年轻的女人把自己写的信藏在身后。

“没,没做什么……”

“你说谎!”吕西安一把抓过信。

“请求你,别读它!挺可笑的,只不过是个草稿……明天我再帮你写一封更好的!”吕西安皱起眉头,一脸紧张的表情,逐字逐句地读这几行绝望的文字。末了,他压低嗓门问:“这,这……你,你写的?”

“是的。”

吕西安迈开腿,几步冲到书房门口,跑进卫生间,慌慌张张地打开小橱。

索兰格倒在地上,放声大哭。当丈夫把她扶起来时,她发现吕西安的手里拿着一个带红色标签的小瓶。

“索兰格!你说话呀!回答我!……这封信……”妻子点了点头。

“索兰格,你写的都是真话?……要不是我偶然返回来……”妻子深深地叹了口气,又点了点头。吕西安跪在她的面前。而索兰格只是轻声地说道:“也许,你还得重新把它加工一番……信写得不美,也没有文学味……可是你看,这是真实的感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是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对话平实而又精彩。
B.“你……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你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刻画了吕西安对妻子索兰格漠不关心的形象。
C.小说构思巧妙,将文学作品的情节与现实事件连接在一起,以遗书为线索,展现了女主人公索兰格的心路历程。
D.“吕西安迈开腿,几步冲到书房门口,跑进卫生间,慌慌张张地打开小橱”反映了吕西安改过自新的决心。
【小题2】小说中的索兰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这样安排纯属多余,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开历史关上的门
——访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
李韵
因为举办“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方能够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
9月16日上午,记者敲响宾馆的房门。还未落座,他便道:“我看到前两天你在头版头条登的那篇保护老建筑的文章了,大家都很欣赏。”拿出9月13日的本报,他指着《老建筑,别都拆了》一文赞不绝口。
“知识分子应是文化先觉者”
第一次专访冯骥才,是2003年2月21日。三天前,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
在一间几乎被各种木制门窗、建筑构件塞满的所谓客厅里,他指着那些老物件有些激动地说:“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不能!所以,现在第一位的是‘抢救’,而且是十万火急!”
回忆起10年前关于抢救工程的动意,他提到了几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当年,他跟启功、季羡林、于光远等先生一起在北师大开会,共同呼吁紧急抢救民间文化,并向年轻学子们发出著名的“把书桌搬到田野上”的号召。
“这十年的历程显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工作时,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还没签署,2003年联合国才将非遗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我们的目标是文化自觉,这是全民的;而知识分子应该是当中的先觉者。当整个社会迷惘时,知识分子应该先清醒;当整个社会过于功利时,我们要给生活一点梦,美好的梦,给一点理想和精神的东西。”
“责任是第一位的”
人们认识冯骥才是缘于他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而他自己说,这两种艺术于他是天性、是性情式的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则是责任、是自己的选择。
因为责任,在绝大多数人对民间文化的内涵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他就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开始抢救与保护行动了。199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天津市要大规模拆除老城、改建新城的消息。这意味着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城、义和团重要的塘口、五四运动的遗址,还有地域文化里面数不尽的财富,都将灰飞烟灭。他急了,拿出自己的一笔稿费,请了近百人,把整个老城考察了一遍。一年多拍了3万多张照片,选出2000张印成画册。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到各局局长,每人送一本。最终,他们的努力有了结果,天津市委决定留下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因为责任,在抢救估衣街的那段时间,他被天津媒体封杀;因为责任,他几乎放弃了钟爱一生的文学创作;因为责任,他几乎卖掉了自己所有的画作……
“责任是第一位的。”冯骥才说得似乎很轻松。
“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
在别人退休、可以颐养天年的年龄,冯骥才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同时受聘于天津大学,担任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2012年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第一次走进学院,立刻被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气息笼罩了。院子里,一座古门楼,一个石雕,一块长江纤夫石,无言地彰显了学院所追求的历史与人文的内涵。
学院“博物馆化”是冯骥才的追求。学院现有7个博物馆,每一个都不大,却都很精致,剪纸、年画、雕塑、蓝印花布、木活字印刷、民间画工等,包罗了诸多民间文化种类。在这里,冯骥才把民间文化的精华搬进博物馆,正如他所说,“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就是想让大地灿烂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
他说,促使自己到大学工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真正的文化学者匮乏,大学急需造就新人。“目前能够在非遗保护一线独当一面的学者,几乎全是60岁以上,急需后备力量。”他认为学生最需要的,一是视野,二是责任,三是能力。他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到了青年时,你不可能改变他,只能影响他。所以他尽量用学院的一切——硬件、软件、思想、方法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的未来与时代的需要连接起来。
“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话题回到正在展出的“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上。
“这是我对自己70年人生的一种梳理。”冯骥才思索了一下,“70年里能做和所做的事太多太多。我只是拣了我最倾心、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直视记者的眼睛,他认真地说:“告诉你,这话我没对别人说过,其实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四驾马车”展览中有一幅作品,是冯骥才在开展前一天连夜创作的——“古村落抢救保护,这是我今后最主要的工作。”一个曾在皖南见过的古老的木门撞进脑海。
画面上是一座徽派建筑的门。蓝绿色的油漆已斑驳,但形制优美。阳光将树影投在门上,光影中写满了岁月的深远。画上,冯骥才写了一句话:“每一扇门都是历史关上的,都等待着我们打开。”
(选自2012年9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骥才工作繁忙,能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体现了他对“四驾马车”展览活动的重视,更确切地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B.2003年,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受此影响,联合国将非遗列入了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C.早在1994年,天津市将要进行老城改造时,冯骥才就着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民间文化保护活动,这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反映了他的文化先觉意识。
D.冯骥才将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博物馆化”的举措,既使部分民间文化的精华得以保存,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熏陶、影响年轻学子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导语部分写冯骥才对记者《老建筑,别都拆了》文章的评价,将话题引到“文化遗产保护”上来,并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作了铺垫。
B.文中对首次专访冯骥才的回忆、对其以志愿者身份保护天津老城的插叙,主要目的是使报道更加曲折起伏,增强可读性。
C.正文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写“冯骥才说得很轻松”,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对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甚感欣慰且如释重负的心理。
D.通讯多处直接引用冯骥才的原话,有利于展示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E. 冯骥才称“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从“四驾马车”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一驾车”指的应是“教育”,因为培养后继人才是重中之重。
【小题3】文章选择以冯骥才的绘画作品作结,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样的攀登者
王彬彬
(一)
他不愿意与庸众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堆里觅食。
他厌恶于与庸众一起在地面上苟且偷生和寿终正寝。于是在一面峭壁上,他开始了攀登。他想着,峭壁的上面,有新鲜的空气,有秀丽的风景,有鸟语和花香……
在峭壁上,他艰难地凿出可供手足攀援的洞眼。在每一个洞眼里,他都留下了他的血。
就这样,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寒风、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
他要将一杆旗帜插上山顶。
没有人与他为伴。饿了,他随手采一把岩壁上的野草野菜,渴了,他伸出舌头寻找岩壁上的潮湿处,倘若能偶然在攀援的途中遇到一处泉眼,他便贪婪地把皲裂的双唇紧贴上去,用全身的力量吸吮着,吞咽着。
但这样的好运对于他是罕有的,大多的时候,他只能用舌头舔着粗硬的岩壁上的潮湿,舌头一次次地被岩壁的粗硬磨破。有血流出来,岩壁上不仅留下他的手足流出来的血,也留下了他舌头流出的血。
不但他的手掌脚板已结了坚硬的老茧,他的舌头上也有了一层层厚厚的死皮,他已经失去了味觉。衣衫已经磨破,撕碎,一片片地离开了他的身体,他已赤身裸体了,只有头发披散开风起时,如一面旗帜。
而他的身体,也干瘦成了一根旗杆。
就这样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山的路,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向上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
(二)
许多个岁月过去了。他感到牙齿开始松动,咀嚼起随手采来的野菜野草来,已渐不如以前那么干脆利落了。他感到衰老已在体内萌生,并日漸茁壮,长大,充满了他的整个身体。他虽然越来越干瘦,只剩下一张岩壁般的皮肤包住一副岩壁般坚硬的骨骼,但已感到身体越来越沉重了。他现在每将身体向上挪动一次,都感到比上一次更艰难。现在,当他举目向上时,他已经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山顶了。然而,山顶似乎也有尘埃,也有泥淖,也有垃圾。
有失望和悲哀袭上他的心头,因为失望和悲哀,他感到身体更沉重了。
有后悔不时闪电般掠过心头,闪电般短暂也闪电般刺眼。
也许,根本就不该开始这样的攀登,也许,还可以退下山去,同人群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上觅食。
似乎有意,又似乎无意,他第一次扭头向下,想看一眼下山的路,他惊讶地发现,他已离地面那样远,而他更惊讶地发现,被他艰难地开辟出的上山的路消失,那些洞眼,在他的手足离开后,很快又恢复了原状。他的血似乎是良药,石头的创伤在他的手足移开后立即便长好了。
他的脚下仍是一面峭壁,正如他的头上的峭壁一样。
在头顶的峭壁上凿出泂眼攀登上去,是可能的。然而,在脚下的峭壁下凿出洞眼倒退下去,是不可能的。
(三)
现在,他明白了,他攀登的,是一条只容人上不容人下的峭壁,他开辟的是一条只能往前走而不能往后退的道路。
现在,他平静了,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有奋力向上了。
在,他已不再举目向上,他已不关心山上是怎样的世界了。
现在,他唯一担忧的是死在峭壁上,死在某一次不成功的把身体向上挪动的过程中,或者死在最后一次成功地把身体向上挪动的劳作后.如果这样,死后自己如野人般的身体便会向下落去。尸体的落下不像身体的退下,是不需要路的。死后的身体落在地面上,落入尘埃中,落进泥淖里,落在垃圾堆上,是他所不愿意的。
怎样才能使死后的身体不落下去呢?
也许,临死之前,可以在峭壁上凿出一处泂眼,让头发穿过其中悬挂住尸体,像旗帜悬挂住旗杆一样。
那时,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2017年4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部分最后自然段与前文形成反复,突出表现了攀登者攀登峭壁的坚定:而对他“舌头”的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攀登的艰难。
B.第二部分写到攀登者快登顶时的“失望和悲哀”与“后悔”,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也使攀登的行为更具悲壮的力量。
C.第三部分写他“已不关心山上是怎样的世界”“只有奋力向上”,启示读者,攀登的过程和攀登的精神,比登顶后见到的风景更重要。
D.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平实自然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方面精炼深刻,富有意蕴:另一方面又不事雕琢,融奇崛于平淡。
【小题2】简要说明“攀登者”、“尘埃”、“峭壁”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小题3】以“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结尾,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拳张三
揪立
①我是张三。
②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郎,上下打量了面容清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
③哟西,有胆量。
④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⑤美津智郎伸手道“请”。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⑥张三德州武城人,居武城瓦房胡同,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⑦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时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⑧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肚子。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背背双手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
⑨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⑩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掌柜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腥,涩,火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⑪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步履轻冉,双手捧着一碗高粱酒,不喊三爷口称三哥,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一碗女儿红,好酒好酒,抬足离去。
⑫有人说,张三和柴家大女儿有一手,有人说,非也,柴掌柜故意请张三来变个法子给他的酒坊造声势。无论怎么说,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⑬据老人说,德州附近喝酒比得上张三爷的,没有,一个都没有。真有不服气的,比如,陵县醉弥陀金灿,骑着枣红大马来找张三,那家伙,论坛的喝,两个人从上午喝到了下午,未分胜负。金灿光膀子骑马向东,张三爷折西回瓦房胡同,金灿走了十里路,一个趔趄从马上栽了下来,一命呜呼。张三睡了七天七夜,酒汗流了一炕,醒来仍喊,痛快。
⑭美津智郎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郎恼羞成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就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⑮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郎不住点头。
⑯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的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⑰喝到三十八碗的时候,张三爷眼皮发木,视线模糊,柴家大姑娘和新女婿双双捆着手注视着张三,张三爷对大姑娘微微笑了笑。
⑱三哥,大姑娘欲言又止。
⑲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郎拍了拍军刀,放人。
⑳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郎屋里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㉑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郎,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
㉒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如录》,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蠃螟蛉如侍侧在焉也。
㉓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
㉔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美津智郎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㉕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本可将人物经历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却对醉拳张三的身世及最终去向做了模糊化处理,这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B.小说对张三爷喝酒救人一段的叙述很有特色,中间的几次小停顿造成了故事情节上的波折,使小说原本紧张的情节变得舒缓,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衬托,张三爷饮酒救人时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的描写就有力衬托出张三爷的形象。
D.张三爷“身着长衫”“轻抬阔步”“泰然自若”“微抖长衫”,“背背双手”这样的描写看似信笔而为,实则颇具匠心,暗示着张三爷非同一般的身份。
【小题2】小说第⑥-⑬段的叙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概括醉拳张三的形象特点,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