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班琳丽

老姐是一个“戏痴”,一身的戏。

我很小的时候在姥姥家见过她几次,那时她已经是戏班里一个红极一方的俏戏子。唱戏是要庄上人家管派饭的,我的姥姥特别会做饭,那时的老姐总爱跟一个男角到我姥姥家吃派饭,见还不到吃饭的时候,他们就逗我们玩儿,或是教我们唱戏。她是很美的一个女人,至今有两点在我的记忆里有如特写镜头,白如初雪的脸和恍如刚刚吐了血的红唇,恰如一幅半残的写真画。

现在想来,那是她化妆的脸。事实是她成了我的七姥姥后,不唱戏,走下舞台了,她依然每天化妆。据我母亲说,她每天晚上睡觉也不卸妆,以致我那个花心七姥爷吓出病来,一病而终了。我现在想,那是老姐最后的挣扎或者说绝唱吧,她不想走下舞台,痴痴地感觉着,小脚迈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飘飘荡荡长抛丈许的水袖,窸窸窣窣闪动石榴裙裾,一唱一念,一眸一嗔,重拾昔日舞台上那个当家花旦的风采。

记得姥姥常一边做针线一边叹息,唉,她是个有痛的女人。

那时我也随在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身后叫老姐为老姐,不叫她七姥姥的。她似乎特别喜欢被人这样叫,哪怕就是我们小孩子的嬉闹,她的眼神也会刹时亮起来,柔柔和和,迷醉了似的,从来不恼。恼的是我那七姥爷,这称呼无异于他的疤痛。我是再大些从姥姥那里了解到“老姐”这名字的全部故事的。

把老姐喊成一个女人一生的痛的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老姐用手牵着或是拿一个眼神牵着来我姥姥家吃派饭的那个男角,姥姥庄上的人叫他老罗义。

当时戏班里有一出轰动一方的传统戏《对花枪》,老姐扮戏里敢爱敢恨的姜桂枝。“顶着一头白毛尾,长着一脸枯皱皮,领着孙媳和儿媳,南里北里找女婿”。扮相俊俏,唱腔也美。那个男角就扮戏里忘掉前情的老罗义。老姐凭着一出《对花枪》折倒了数千观众,当然还有那个老罗义。戏里姜桂枝比老罗义大,戏外老姐也比“老罗义”年长,老罗义戏称他爱上的女人为“老姐”了。戏里一对夫妻旧好重拾,戏外他们做起了暗箱夫妻,直到那天老罗义的原配骂上台来,一出戏的包袱“哗拉”一下抖落开,人们才看到了真相。

事实是老姐也是那一刻才看到老罗义的真面目,灯光暗淡的舞台上,老姐指着老罗义,久久地吐出一句:“你,你你,你这个挨千刀的老罗义……”言罢,一头栽倒在台牙子上。那阵子恰好我七姥爷第三个老婆也死了,他正纠缠老姐。就棍打鸡,老姐就嫁给了他。老姐以为嫁到庄上就能永远留在戏班里。不是,她屈嫁的丈夫不仅让戏班主撵走了老罗义,还约法老姐从此不得登台唱戏。不久,老姐痴了,终日里像个病人,吃不下饭,干呕、胸痛,打针吃药,也还是那副病恹恹的样儿。她每天爱干的事就是化妆、补妆,然后躺下来病着,有时也会从她那里传出一句道白“你,你你,你这个挨千刀的老罗义……”冷丁的怪森人的,细了听,心就酸了。

我七姥爷放手人世后,老姐的病情也没见轻。姥爷们怕老姐寡妇门前出是非,给荣耀的家族抹黑,当然再嫁他们更不允,姥爷们就商议着给老姐过继个儿子。子赐是条脉线,兴许就拴住了她。二姥爷的儿子多,他们商议就把二姥爷的小幺过继给老姐了。没想两天不到,孩子哭啼啼跑出来了。一问,饿的。问他老姐不做饭吗?孩子说老姐吃生的,棒粒子,豆粒子,红薯片子,都生了吃,不动火。

我的姥爷咬着牙骂,混帐!这之后,除了姥姥不时去给老姐送些吃的,庄上很少有人过问老姐是活着还是死了的事了。

等老姐快被村人完全淡忘的时候,庄上来了个唱大鼓书的男人。几乎人人都说见到老姐了,说见老姐影子似的坐在人场里听大鼓书,总是那边散场了她才走,依然化着浓妆。再后来,姥爷的一个本家说,早没见过老姐了,会不会已经死在床上。我姥姥一惊,忙掂着小脚去看,大门敞着,锅冷灶寒,床上尽是乱七八糟的衣物,就是不见老姐的影儿。

庄上的人纷纷猜测,老姐是跟唱大鼓书的男人跑了。也许他那里没有老姐要的爱情,可有老姐魂牵梦绕的戏,谁能说大鼓书不是戏呢?

那年,老姐二十三岁。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多种技法入文.如倒叙开头,文首设置悬念,写到‘那时的老姐总爱跟一个男角到我姥姥家吃派饭”,是为后文写老罗义与老姐的暗箱夫妻埋伏笔。
B.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妮妮道来,语调饱含深倩,情节虽有一定的曲折性,但并未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然而读来却仍很有吸引力。
C.小说讲述了老姐的艺术和爱情方面经历的痛,着重表现了封建大家族所秉持的封建礼教对老姐自由、爱情和青春的戕害,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D.老姐喜欢别人喊她“老姐”,这个称呼会让她的眼神刹时明亮起来,柔和迷醉,是因为“老姐”这个称呼让她可以回味到曾经与老罗义一起唱戏的场景之中,重新体味戏中的爱情与爱情中的戏。
E.小说中老罗义有原配还与老姐做起了暗箱夫妻,说明这个人人品卑劣,忘恩负义.老姐的命运遭遇是由这个人物一手造成的。
【小题2】文章题目为“痴”,老姐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人们猜侧老姐跟唱大鼓的男人跑了为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的结尾有何好处。
【小题4】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根据鲁迅这句话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老姐这一人物的悲剧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0 03:1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窗帘
迟子建
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 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
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 
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的什么门呢?” 
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 
“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 
“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   
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说: “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 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 
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大,你去睡吧。”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 
“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 
“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
天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淘气的小孩子“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的声响“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这个细节折射出人们心里的烦躁,烘托了春运时列车上人多拥挤的混乱氛围。
B.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它交代了“老女人”买了卧铺票却没有铺位的原因,也为后面矛盾的展开作了铺垫。
C.作者文笔朴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在春运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火车车厢中相关人物的各种表现,铺展和透视了世事百态,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D.“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这笑声是车厢里的乘客对老女人的肆意嘲笑,与乘客形成对比的是善良的女列车员,她告诉失去铺位的老人去边座坐并教给她坐法。
【小题2】请分析小说标题“雪窗帘”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概括“吸烟男人”的形象特点;并结合社会生活,谈谈作者创作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琼斯先生的悲惨命运

加拿大斯蒂芬·里柯克

助理牧师梅尔帕·琼斯先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年轻人,才二十三岁。他是那么忠厚,因而不会说谎;同时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他顺便去他的一个朋友家拜访。而接下来的六个星期多么美妙——他可以很好地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假期生活。

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说:

“呃,我想我……”

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琼斯先生,你有事么?”

琼斯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不。”他说。

“那就请别走。”

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身来。

“呃,现在,”他怯生生地说,“我想我真的……”

“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晚饭哩……”

“呃,是可以的,你知道,”琼斯说,“假如……”

“那就留下来吧,我想我丈夫会很高兴的。”

“好吧,”他有气无力地说,“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坐回到椅子里,灌了一肚子茶水,怪难受的。

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晚饭。席间琼斯从头到尾都坐在那儿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

吃完饭之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就拿出照片来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照片全都拿了出来,总共有好几本呢。

到八点三十的时候,琼斯已看了七十一张照片,大约还有六十九张没看。琼斯站了起来。

“现在我得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告辞!”他们说,“嗨,才八点三十哩!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没什么事。”他承认,自己将休息六个星期,然后苦笑了一下。

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家的宝贝儿子把琼斯先生的帽子给藏起来了,琼斯于是又坐了下来。

他时刻都想果断地离去,可他就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变得烦躁不安起来,他用反话挖苦说:琼斯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他们可以给他临时搭一个铺。琼斯误解了他的本意,竟热泪盈眶地向他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把他安顿在一间空房里,内心里却在狠狠地诅咒他。

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要上班了,发现琼斯还在家里赖着,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干脆开个玩笑把琼斯支走吧,于是就说:他认为该向琼斯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嘿嘿!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了一阵子,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而且还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像个孩子在哭似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让人难以接近。他整天都是闷在客厅里,由于缺少新鲜空气加之又缺乏锻炼,他的身体很快就显得不行了。他靠喝茶和看那些照片来消磨时光。他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不时地自言自语。他的心智显然已开始失常了。

最后他终于垮了。人们把他抬到了楼上,他发烧可真厉害,神志不清。他谁都不认识了,有时候,他会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道:“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回到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过一会儿,他又会跳将起来,大叫道:“再来一杯茶,再拿些照片来!再拿些照片来!哈!哈!”

最后,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在他的假期的最后一天,他去世了。临终之际,他脸带着自信的美丽微笑坐在床上,说:“噢一天使们在 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

他的灵魂从囚禁它的牢房挣脱而去,其速度之快就像被追捕的猫越过花园的篱笆一样。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琼斯只是在度假前顺便去拜访朋友,并不想在朋友家久待,因为他还要好好享受一下接下来六个周的假期。
B.琼斯很想离开朋友家,但主人的热情和一些意外情况让他又无法脱身,继而开始了他愈来愈差的境遇。
C.琼斯在朋友家的遭遇就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拜访者的写照,因为拿不定主意而让自己的尴尬接踵而至。
D.琼斯在临终之际终于找到了一条让他离开的理由一天 使们在召唤我,这是作者对琼斯的讽刺和同情。
【小题2】小说的第一段介绍了琼斯的特点及假期,有哪些作用?
【小题3】这是一篇颇具象征意义的小说,我们不一定有琼斯这样的访友经历,但“琼斯先生的悲惨命运”却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一个现代人的身上,你怎样看待这篇小说的象征含义?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 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E.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小题2】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

黄云山有些生气。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家里就只他一个人。他本来不想理睬,但一想,倘若来的是一位老朋友岂不失礼?

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父亲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误了黄老先生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了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带了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法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可以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

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顺利举行,观者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稍有改动)

【小题1】分析第②段“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的表达效果。
【小题2】结合上下文,简析划线句“满室芬芳”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B.小说通过描写黄云山的心理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直至高潮。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是因为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以及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而遗憾。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F.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小题4】你认为题目中的“大师”指的是谁?结合文章说出你的理由。
【小题5】根据小说内容,为秋溪谷作一简介。(80字左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希伯先生

李健吾

接到哥哥来信,说家乡失陷,希伯先生被迫做了几天维持会的新贵,才设法逃到外县。他有一个儿子被日本兵打死了。

希伯先生是一位风趣的好好先生。一张并不虚肿的圆脸,沿边布满了荆棘似的短髭;鼻梁虽高,眼睛却不算大;毛发浓密,然而皮肤白净:处处给人一种矛盾的印象。小孩子初次站在他的旁边,不免望而生畏,听他三言两语之后,便意会出这位大人是怎样一个赤子,他的心情和他的年龄又是一个可爱的对比。他是一位半新不旧的文人。字写得规规矩矩,圆圆润润。和他自己一样平稳,和他自己一样没有棱角,而且,原谅我,和他自己一样默默无闻。中等身材,相当宽大,夏天他爱脱掉上身衣服,露出他厚实的胸脯。他的健康和强壮值得人人羡慕。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结实的身体,藏着一颗比鸡胆还小的胆子。他虽说是一个文人。因为缺少名士的清骨,究竟还有撒野的地方,招人喜爱。方才我说他赤裸上身,未免有伤风化,实际当着亲朋家小,他才敢这样洒脱无礼。

我喜欢他。十岁的光景,父亲托了两位朋友把我远迢迢从西安送到津浦沿线的一个小站。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著名的二愣子。一句话就瞪眼,两句话就打架的李逵一流的人物。他们两位永远在冲突,我夹在中间像一道坝,或者不如说像一位判官,因为最后排难解纷的一定是我。我很乖巧。他们一路在轿车上争吵,临到歇店的时候,我总插进一句:

——叔叔,回头喝酒吗?

他们在这一点上永远是同意的。看着我矜矜在意打开我的小箱,一枚一枚数着我的铜元。预备下了轿车请客,他们彼此望了望,眼睛全闭小了。我母亲给我小箱放了十块钱的铜元,因为我的乖巧,变成他们的调解费。我想他们不会真打真闹起来的。希伯先生的性格先不允许。然而他之所以要抬杠的,大约只是寻开心,故意激逗而已。假如他晓得对方霸道的时候他会笑着脸,寻个机会,一转身溜掉的。 

这种怕事的性格决定了他退守的举止。他不肯接受我父亲的介绍,孤零零到一个陌生的队伍。他指望我父亲有一天飞黄腾达,成就他的功名。同伴远走高飞,有的发了财,有的做了官,有的为害于民,有的为利于国,有的流转沟壑,死而不得其所,只有他,自从我父亲遇了害,收了他仅有的野心,烧掉所有我父亲寄给他的危险的书札,安分守己,默默然,只做了一个良善的顺民。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磁石。我父亲是希伯先生的磁石。这块磁石碎了,也就没有谁能再吸引他这块顽铁了。年轻时候尝够了冒险。如今心灰了,面冷了,他牢牢守住他的处世哲学:明哲保身和与世无争。名有好处也有坏处,他不要了;利,他要的,然而也只是那饱暖无缺的蝇头小利。没有大奢望,他也就没有大风波。他像一条蚕,啃着他那一片桑叶。还不如蚕,他放弃了走动的念头。二十年来,难得有人听到他的名字。我晓得他在家乡一个什么职业学校教书,发两句无谓的牢骚,讲两句他那点儿半新不旧的破捞什子,如斯而已。

一阵狂风暴雨卷进了这和平的渺小的生活,他把自私当做他的硬壳,慵慵逸逸,拖拖沓沓,胶着在他绿盈盈的石头上面。他已经忘记什么叫做行动。万一他在滚转,那不是他,而是石头,是波浪。但是,可爱而又可怜的希伯先生,我同情你。现在你陷在沸腾的血海,还丢掉了你所依恃的小小石头。你心爱的儿子也被强敌打死了。逃到什么地方去,你这前不把天后不着地的田螺?你学会了生活,却不晓得怎样生活:生活是一条链子,你是一个环子。它不是一块一块不相连接的石头。

我一点儿没有责备希伯先生的意思。我宝贵我过去的生命,希伯先生是它一了寂寞的角落。他属于我的生命,他的悲哀正是我的悲哀。有谁说我不就是希伯先生呢?有谁说谁不是呢?站出来,让我崇拜你。

(选自《希伯先生》)

(注)李健吾的父亲李岐山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在阎锡山部下任少将旅长,后来被北洋军阀暗害。1915年夏秋间,袁世凯称帝迹象日益明显,李岐山在陕西积极筹备讨袁军事行动,为防儿子遭遇不测,就派人将年仅九岁的李健吾送到天津附近的良王庄火车站,隐藏在一位朋友家。
【小题1】读了全文,你觉得希伯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题2】“你学会了生活,却不晓得怎样生活:生活是一条链子,你是一个环子。”请结合全文,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希伯先生持怎样的态度。
【小题4】“有谁说我不就是希伯先生呢?有谁说谁不是呢?”结尾这两句话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