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世纪之初,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其近日完成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认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将有可能出现增速回升,已经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将得到遏制。
在乐观预测的同时,报告也指出,这种止跌回升仍将受多种因素影响。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国内科技进步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此外,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相当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因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增收。城市化发展滞后也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以上问题均为快速发展遭遇的新的制约“瓶颈”,只有尽快打破,才能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报告据此提出,必须加大对外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和研究,以及开发力度,并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大幅度增加科研开发投入,争取“十五”计划末达到GDP的1.5%;国企改革则着重抓好提高国企创新能力工作,同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此外,必须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及解决农民增收等问题。
【小题1】文章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瓶颈”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很大程度的影响。
B. “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C. “瓶颈”借代中国经济,表明了它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D. “瓶颈”比喻中国经济,表现其发展虽有不畅,但一定会走出困境。
【小题2】(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其理由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国内科技生产的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完全依靠国外,所以就造成了产业升级缓慢的局面。
B. 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
C. 因为城市化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新的制约。
D. 因为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发展的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的收入。
【小题3】(小题3)文章对于打破“瓶颈”向国家提出了建议,下面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争取十五年后达到GDP的1.5%。
B. 建议加大对外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研究,必须加大开发的力度与广度。
C. 建议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D. 建议在国企改革中,重点抓国企的创新能力,建议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