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国 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
“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时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陶醉之余,竟自言自语道:“看来,老了还是回江南来定居,江南的山水养人。”
“这是古今常理,落叶归根嘛,大师!”王老板附和。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王老板朝湖面一指,道:“大师,您作首诗吧。”此刻,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群白鹤正飞上飞下,盘旋起落。吴承墨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里面传出一个声音:“就你清高?就你圣洁?就你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设置了悬念:当天王老板接到吴承墨夫妇后一直没有急于交代事情,就在第二天早餐之时也没有说出来。直到第二天在观光船上才提到要做的事情。
B.小说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在梅城很集中的几个地点,时间也显得很紧凑,人物也主要是吴承墨夫妇和王老板三人,这些都是微型小说的特点。
C.吴承墨鉴赏作品时还没有“过电的感觉”,所以作者又用“细细审读”“瞄准”“凑近”“停留”等动作刻画了吴承墨的严谨。
D.吴承墨回到北京后住了院,可见他对鉴定“很有分量”的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承受着过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此次鉴定结论失准。
【小题2】文中划线处写到“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到“他的手就不抖了”,你能看到什么?请简要分析运用的手法及作用。
【小题3】请结合故事情节来简要分析王老板这一人物的性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2 04:0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万元的父爱

赵丰华

要不是父亲捎信,说病危要见儿子最后二面,志刚是不会回来的。

那条幽深的小巷,青苔比以前更多了。两边土木结构的房屋,破败不堪,路边张贴着拆迁告示。志刚知道不久这片老房子就会从这个小镇上消失。

这些低矮的房子,早该消失了,志刚心里想。

志刚小时候,跟着一瘸一拐的父亲,穿行在这低矮房子间的巷道里……父亲是捡破烂的。

“爸,这儿有烟盒子……哈!这儿还有个酒瓶子!”爷儿俩欢快的笑声,在窄窄的小巷中飘荡。

在志刚的记忆里,父亲总是脏兮兮的。父亲有时候也讲卫生,志刚的杯子要用沸永烫过,吃饭 前要志刚用肥皂洗手……

“喂!志刚,校门口那个收垃圾的是你爸爸?”

志刚与父亲的话越来越少。每天上学,志刚跑在父亲前头,把父亲远远的甩在身后。父亲一颠一颠地紧走慢赶,累得气喘吁吁。

日子一久,父亲好像懂了些什么,不再和志刚一道出门。

志刚长太了,一遍遍的问:“爸,我的亲爹娘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把我交给你!”

父亲沉默。志刚就砸碗扔盘子,然后一甩门跑了出去……

“娃,你认命吧!等你有出息了……我会把一切告诉你的。”转眼,志刚初中毕业了。

“爸!我要出去打工了,你給我凑点路费吧!”父亲拿出一叠钞票,交给了志刚,父亲的眼圈红红的,嘴角抽搐了几下,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

志刚走的头一天晚上,父亲买了几斤猪肉,做了许多……志刚从小到大,还没吃过这么丰盛的饭菜。

那晚,父亲一夜都在为志刚拾掇包袱。父亲几次走到志刚床前坐下来,静静的看着躺在床上的志刚……

几年来,志削在外面颠沛流离。他抱怨自己的身世,夜里,常常捶胸顿足,诅咒上苍的不公平。

志刚推开虚掩的房门。黑魆魆的屋子,静得令人发慌。志刚径直向墙角的那张床走去。

“刚儿,你……回来了!”

父亲挣扎着要坐起来,志刚忙躬身扶起父步。

父亲颤抖的手在枕头下面摸出一个小包来,他从小包里取出一张照片递給志刚。

“刚儿,照片上的孩子就是你!你的父亲原本是生意人,只可惜染上了毒瘾,几十万的资产都快耗尽了……他们求我收养你,给了我一个存折,要我带上你走得远远的,这个窝堋原本是我搭的,我带着你走后,你父母就住进了里面……你父母说存折本的钱是他们最后的枳蓄了,如果不交給我, 他们会花光的……存折上的钱,我一分都没用……”

志刚接过存折一看,上面赫然写着“5万元整”。

“爸,我……我对不起您!”志刚的眼泪夺眶而出。父亲微笑着又躺下去了,呼吸开始变得急促。

志刚慌忙背起父亲,冲出这片低矮的房子,向镇医院跑去……阳光洒在爷儿俩身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父亲居住的环境,寥寥几句便表现出志刚对儿时成长的这片土地的复杂感情。
B.通过志刚的回忆,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扑面而来。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C.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志刚对父亲的不理解不接受到对父亲的感激,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D.文章几次提到那破敗低矮的房子,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却是温暖。这样的细节描写能更好地凸显父爱的无私。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感受小说结尾划线句的妙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 九
老 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 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 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 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 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 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 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 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 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 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 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
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 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 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 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 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 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 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 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 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 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 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 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 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 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象那小子那 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 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 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 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 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 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 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 洋人也不打我呀!(请 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 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①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呕!”张丙立起来说:“怪 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象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①五九:1915 年 5 月 9 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以后人们把 5 月 9 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物、事件、物象等为题的惯 常用法,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B.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这对黑眼睛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 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 作用,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而且将 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小题2】小说中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以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 军 问 事

李培俊

将军回湖桥村那天,可谓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几朵几近透明的云彩悬浮在天幕上,自由自在,来回飘荡。将军舒心畅意地笑了,对陪在左右的县领导说,我参加八路军那天,也是这样的好天气。将军叹了口气,一转眼就是好几十年哪!

按照县里安排,将军回乡后的第一件事是参观专为将军修建的纪念馆。将军没有接受这样的安排。将军在红地毯前站下,招手叫来村支书,问道,毛林住在哪里?村支书说,他两口还在东沟的老宅子里住着。将军说,咱们先到东沟去,我要见见这个胆小鬼,当面问他个事!

毛林和老伴儿正在翻晒刚从地里收回的玉米。八十多岁的毛林十分瘦小,光着脊梁,手拿木锨,金黄的玉米粒在院地上铺成一片金黄。毛林把晒好的玉米翻到下面,再把下面的翻到上面,动作娴熟,轻松自在。将军点点头,嗯,看来这个逃兵的身子骨还不错,八十好几的人了,还干得动农活儿。见了将军,毛林一时热泪汹涌,搓搓手上的土屑,一把就把将军的手握上了。他说,伙计,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将军却很冷淡,抽出手,双手背在身后,冷着脸上下打量毛林好一阵,才说,毛林,我只问你一句话,那年秋天,头天晚上商量得好好的,要一起参加八路军,临走那天,为什么四处找不见你?你为什么当了逃兵?

毛林伸出的手还在空中尴尬地悬着,不知放到哪里才好。听了将军的话,脸也马上冷了下来,那只手猛地朝空中挥了一下,说,你说我什么都行,就是不能说我是逃兵。

县里随行人员连忙呵斥毛林:咋说话呢?咋说话呢?毛林说,我就这样说话,你张狂什么!当年老子杀鬼子的时候还没你兔崽子呢。

将军问,你说你杀过鬼子?毛林哼了一声,说,你以为只有当将军的人才能杀鬼子?

毛林老伴儿悄悄回屋,捧出一个土灰色的陶罐,揭去封口,从里面掏出一堆发黄的肩章。毛林呵斥老伴儿,你这是干啥?你还有脸显摆!那年要不是你,我咋会被人骂成逃兵呢!老伴儿把头垂到胸前,嗫嗫嚅嚅说,谁叫你是独生子呢,谁叫咱爹得个要死不活的肺痨呢……

将军知道其中必有隐情,可能错怪了这个昔日的玩伴儿,脸色和缓下来,对毛林老伴儿说,弟妹,说说,那年到底是咋回事?毛林老伴儿说,那年,他头天晚上说,要和你一起去当八路,可爹躺在床上,我又怀了身孕,他一走,这个家还咋过下去?我骗他说,你走就走吧,走前下红薯窖多拿出来点红薯。他下去了,我把红薯窖口锁了……就为这事,他和我闹腾了一辈子,差点把婚离了……

毛林说,你还有脸说!毛林老伴儿说,我咋没脸说?你虽然没当成八路,还不照样杀鬼子?别人不知道我可知道,掂把二尺长的刀,整夜守在村口,第二天,驻在咱湖桥村的鬼子就少了,不是一个就是两个。我给你数着呢,到日本人投降时,你一共杀了十二个鬼子。这不,被你杀死的日本鬼子肩章都在这存着呢。

毛林老伴儿说着,把陶罐口朝下倒了起来。将军蹲下来,一个一个捡拾,验看,有列兵、下士、上士,还有两枚是中尉军衔。不多不少,整整二十四枚。

将军愤怒了,转头问县里的人,这样的英雄你们一点都不知道?县里的人面露尴尬,说,他没说,也没人上报呀。毛林老伴儿说要保密。这一瞒就是几十年哪!

将军的牙巴骨被咬成两个铁块,扑上去紧紧抱住毛林,许久,仰天一声浩叹:你这个毛林呀!将军还说,你知道我亲手打死的鬼子有几个吗?也是十二个。我却当了将军,可你呢?毛林说,话不能这样说,再说了,都去当将军了,地谁种?

将军说,可这对你不公平啊。今天你们两口就跟我走,住到省城我家去!毛林说,那得问我同不同意,我从来没想过啥公平不公平,比起战死的烈士,我现在这日子就不赖。

将军走时留下两条指示:把将军纪念馆改为抗日纪念馆,把毛林杀鬼子的事迹整理出来,放进纪念馆;按离休人员标准,每月发给毛林一定的生活补贴。

毛林说,我有地种有粮吃,能打能跳能干活儿,要那玩意儿干啥!

(选自《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毛林由将军眼中的“逃兵”到“英雄”,从将军感觉不公,到毛林对现状的满足,毛林的形象随着故事的波折一步步升华。
B.小说结尾,将军指示把将军纪念馆改为抗日纪念馆,与前面写县里安排将军回乡的第一件事是参观专为将军修建的纪念馆形成照应。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如对将军蹲下捡拾、验看鬼子肩章的描写,简洁而传神,把将军的情感表现了出来。
D.将军亲手打死了十二个鬼子,毛林也亲手杀了十二个鬼子,但一个衣锦还乡,一个埋没乡里,小说反映了命运的不公与不平。
【小题2】小说一开头就写将军回村那天的天气状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从来没想过啥公平不公平,比起战死的烈士,我现在这日子就不赖”这句话,既是理解毛林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爷孙决
孙道荣
“爷爷,我陪你玩吧。”
六岁的俊俊仰着头,对爷爷说。爷爷从客厅到阳台,又从阳台到卧室,来来回回踱了几十趟,连安安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看卡通片的俊俊,都看出了爷爷的焦躁不安。
爷爷在俊俊面前停了下来,努力挤出些慈祥,问俊俊,我们玩什么?
俊俊歪着小脑袋想了想,我们比赛算术,好不好?
爷爷点了点头。俊俊拿出一本图画册,念起来: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小明买了一包薯片,3元钱,又买了一包糖果,5元钱;妈妈买了一瓶醋,6元钱,又买了一袋牙膏,12元钱。付账时,小明妈妈拿出了一张50元的钞票,售货员应该找回妈妈多少钱?
念完了,俊俊对爷爷说,预备,开始说完,埋头算起来。
爷爷瞪着题目,有点恍惚。已经很多年,他没有进过超市,没有去过菜场,没有逛过商场,没有买过东西了。他根本不需要自己买东西,有的是老伴去买的,更多的,是他看中了,别人抢着帮他付钱,根本不需要他算账,更不需要他亲自付款。因此,别说自己买东西,就连钱包,他都已经很多年没有用过了。他的身上,从来不带现金,也不带银行卡,不是有人付款,就是自己在账单上签个字,简单之极。孙子的这道算术题,并不复杂,与他每日过手的几百、几千万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可是,这么小的数字,怎么就有点绕,横竖加不出来呢?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俊俊一口报出了答案24元,售货员应该找小明妈妈24元!_
孙子俊俊赢了。爷爷讪讪地笑了笑,摸摸俊俊的头,你真聪明。
俊俊得意地看着爷爷,那我们再玩一个游戏,好吗?
爷爷点点头,好啊,这回玩什么呢?
俊俊从玩具箱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小汽车模型,跑到客厅的尽头,摆在地上,又跑回爷爷身边,对爷爷说,我们比赛看谁先跑到汽车边上,谁先打开车门,坐上车,好不好?
这个不难。他点点头。偶尔,他会让司机开车绕到孙子的幼儿园,亲自接孙子回家,每次,孙子都是兴奋地跑到他的车边,兴奋地爬上车。这让他很欣慰。
俊俊和爷爷并排站在客厅的一角,然后,俊俊一声口令,爷孙俩同时向另一角的小汽车跑去。
俊俊跑得很快,可是,忽然脚下滑,摔了一跤。爷爷先跑到了小汽车的旁边。俊俊紧跟着跑到小车边,拉开了车门,佯装坐了进去。“我又赢了!”俊俊激动地高喊起来。
不对,这回是爷爷赢了,爷爷先跑到小汽车边上的。他纠正俊俊。
俊俊仰起小脸,对他说,你是先跑到了小汽车的旁边,可是,你没有打开车门,也没有坐进去啊。
对啊,孙子说了,要先跑到小汽车边,先上车,才算赢。而自己只是站在了车门边,没有拉开车门,也没有表示坐上车。他苦笑笑。这些年,上下车时,都有人毕恭毕敬地为他打开车门,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搭在车顶上,然后他才上车,或者下车。他已经习惯了这样被人伺候着,所以,刚才虽然跑到了小汽车模型的旁边,却完全忘记了应该打开车门,坐上车。他蹲下身,一只手犹疑着伸向车模型的门,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拉开车门。 “卡嗒”一声,车模型的门,竟然打开了。他有点喜出望外,看来自己拉开车门,也不是很难嘛。
两次都是俊俊赢了,小家伙有点得意,也有点无趣。他对爷爷说,我们再比赛写字,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怎么样?
孙子还在上幼儿园,就已经认得很多字了,这让他很骄傲。
俊俊拿来了纸和笔,给了他一份。爷爷,我们老师昨天刚刚教了我们两个新字“同志”,我们就比赛写这两个字好不好?
一老一少,面对面坐在茶几旁。俊俊喊一声“开始”,就埋头一笔一画写起来。
他也在纸上,“唰唰”地写下了两个大字。孙子俊俊才写好半个字。
这一回,俊俊输了。俊俊一脸敬佩地拿过爷爷写的字,忽然惊叫起来:“爷爷,你写错了。你看看,你写的不是‘同志’。”
他探过身去,一看,果然不是“同志”,而是洋洋洒洒的“同意”两个大字。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
退位下来的第一天,就这样艰难地熬了过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爷爷”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新时代改革的中国与封建“官本位”思想冲突的一个典型例子。
B.小说中的孙子“俊俊”年纪虽小,但在小说中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正式通过他,小说情节得以巧妙展开,主题思想得到体现。
C.小说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努力挤出些慈祥”,“爷爷瞪着题目,有点恍惚”,“他重重地叹了口气”等,让“爷爷”这个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D.小说情节设置巧妙,比赛算术、坐车游戏、比赛写字三个情节依次展开,直到最后揭开谜底,可谓构思巧妙。
E. 小说中写到“退位下来的第一天,就这样艰难地熬了过去”,暗示着更多像“爷爷”的官员在社会的进步中经历阵痛之后,终会找到自己的新位置,重新开始一段人生的“新生”。
【小题2】“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来描写“爷爷”和“俊俊”的比赛情景?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爷孙决”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烟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子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大吵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到小桌边,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嘛去打扰人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搭拉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上时,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且时时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雪粘满了窗户,当你看见人们在这样的严寒里喝着冰冰冷的啤酒时,背脊上不禁会起一阵寒战。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象告诉老人它听见了,请他原谅,不过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象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这样一块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象请求他别再叫它,别再责备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当然绝不会向陌生人讨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人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呢?”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食吃。不然就不文明。您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津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哄堂大笑起来。

“净是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那风吹雨打的睑和干瘪的、青筋嶙嶙的脖子都涨得通红了。

小狗蜷缩起身子,耷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来,甚至连香肠看都没看一眼。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急急忙忙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吹掉钱上粘着的脏东西。他的手指不住地颤抖着。

“还生气呢!”那个高颧骨的年轻人说,“瞧啊,多大的自尊心!”

“唉,你别去理睬他吧!你耍他干什么?”一个青年人用调解的语气说,一面给大家倒了啤酒。

老人什么也没说。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枚硬币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

小狗夹着尾巴站在他身边。

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递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

“您拿去吧!”女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站台上去了。站台上一个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对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袋里。

小狗痉挛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

“唉,彼契呀,彼契呀!你真糊涂啊!”

但小狗没听他说话。它光顾着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大概是叫风刮得流泪了吧。

(选自《金蔷薇》,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品味小说结尾划线处的文字,你认为老人真的是因为刮风而流泪吗?为什么?
【小题2】请谈谈小说中老人的形象。
【小题3】请举出三个例子评析本文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