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特”

格尼

马兰店人遇到不合群的,会概括成一个字:特。这个字放在明处,基本是玩笑话,意思是和常人两样,无谓好坏。但是,出现在背地里,就不大好。说那人很特,是包含着反感的,不讨人喜欢的。

田万方家就很特。早些年,人们没发现田万方家很特。田万方一家人都喜欢笑,小眼睛一眯,嘿嘿两声,龇出一排小尖牙。样子狡诈了些,人却憨实耿直,乐于助人的。那时,龙老三家还没儿女,眼看年纪往上长,非亲非故的,田万方倒急得睡不好,常去寻些偏方,不是挖蚯蚓就是抓蚂蚁,泡了酒给龙老三喝。龙老三四十多岁得了双胞胎,田万方乐得像撒欢的耗子。看起来倒像他家生了双胞胎。屯里不管谁家有啥难事,田万方都是这样热心,平时也不招谁惹谁,遇见两家互不待见的,田万方就两头劝。那时,人们还没意识到田万方一家人整体很特,他们是多么喜爱田万方那黑不溜秋的一家人啊!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屯里的壮年男女开始往外走,他们看够了低眉顺眼的土坯房和一声不吭的漫天繁星,去那满眼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地方,赚钱,生活。

田万方家的儿子媳妇没走,一直没走。人们问田全有为啥不出去,田全有说:“种地就好好种地,地里啥都有。对劲儿!”

起先谁也没在意,出不出去是人家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也碍不着谁。屯里年老的人只是在老天爷用冰雹、山洪、烈日、狂风把庄稼毁了的时候奉劝田万方:“让你的儿子出去吧,外面好找活,好赚钱。”田万方挺起枯瘦的脊梁嘿嘿两声笑,露出两排小尖牙。“要不是因为钱能换拖拉机换衣服换电,我不种那么多地,种够口粮完事。不出去。”又一个灾年之后,大伙又劝田万方让儿子出去,再不出去找点活,裤子都穿不上了。田万方望望天,看看地,俯身抓把黑土揉捏半晌,又慢慢起身把花白的头发将了很久。都以为田万方要让儿子出去了,哪知田万方仍是一头转不过弯的老倔驴。“不出去!对劲儿!”田万方扯扯破旧的衣襟,斩钉截铁地说。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人们不会意识到田万方家特,心尖上也不会一点点生出矛头来。田地到外面玩,不是手里的豆包被抢了,就是裤腰上别着的木头枪给折断了。田地哭,回家拱到爹妈怀里蹭上一会就好了。这让那帮爹妈不在身边的孩子心里尤其气恼,回家朝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要爹要妈,把老头老太太要得直抹泪。他们开始想方设法怂恿田全有出去,说不通田万方和田全有,就找老田太太说。老田太太不管事,他们又让外面回来团圆的人给田家媳妇说,把外面说得天花乱坠。他们还用外面寄回来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馋田地,让田地找爹妈要。哪知田万方一家人穿连档裤的,就是不为所动。田地有时爬到田全有肩膀上,像个小巨人出现在孩子们中间,惹得那些孩子回家闹腾。人们怨气也就上来了,背地里少不了讲究。

“那家人特,不是一般的特。看他家起那些名吧,田万方,田全有,田地,越叫越没边。简直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掉田字格里出不来,一辈子和土坷垃打交道,没出息的货。”

田万方一家人明显感觉到人们对他们的排斥怨忿,使人们牙根痒痒的是这家人即使撞见大伙讲究,也仍然是那副样子,小眼睛一眯,嘿嘿两声,龇出一排小尖牙。让人有怨气也找不到正地方发。有时老田太太和田家媳妇手挽手出现在傍晚话家常的人群中,田家媳妇时不时给婆婆揉揉肩捶捶背,更让屯里的老太太们心生嫉妒,气得呸呸直吐唾沫。“这年头装腔作势的人总是有,碍手碍脚碍眼睛。”老田太太和田家媳妇像听不懂一样,双眼带笑,黝黑的猪腰子脸凹成深槽,把黄灿灿的夕阳盛得满满的。

“这家人,不是一般的特!”人们说。

(节选自格尼《啃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平实生动,常有精妙之语,如“撒欢的耗子”就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田万方的古道热肠;还因方言土语的使用而富有乡土气息。
B.小说对田万方一家人的外貌描写采用了明抑实扬的技巧,表面说他们“黑不溜秋”、“猪腰子脸”,实则以此反衬其情怀之高尚。
C.小说中两次出现了村民们对田万方家的评价——“那(这)家人,不是一般的特”,第一处表现了对田万方家的怒忍和不理解;第二处表现了村民的赞扬和肯定。
D.小说中屯里人想方设法怂恿田全有夫妇外出,表面看来是因为他们自家小孩的哭闹,实则表明大家已接受了城市化带来的命运改变。
【小题2】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对田万方一家人的“特”,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7: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近两年,巨量投机资本涌入中国共享经济领域,创业者似乎只要和“共享经济”这一概念挂上钩,就能轻松融到资金。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再到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厨房,甚至共享马扎,花样百出。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6亿人参与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人民币,2016年分享经济企业的融资规模约为1710亿元,提供服务者约为6000万人。

放眼全球,共享经济虽非源于中国,但却在中国得到最好实践。美国彭博新闻社发表评论指出,在中国发展共享经济比在任何国家有前途,未来世界共享经济的创新可能始于中国,而不是硅谷。

在由“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青年共同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在列。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达1.06亿,占网民总体的14.1%,其业务覆盖范围已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并开始涉足海外市场。

(摘编自“全景网”2018年1月16日刊文)

材料二:

2017年共享经济似乎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画出了一条抛物线。

以共享单车为例,2017年6月起,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小蓝单车等相继倒闭,即使巨头摩拜和ofo也被用户押金、无法盈利等问题缠身,运营举步维艰。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更是迎来倒闭潮。

一方面共享马扎投入市场一天丢失一半,共享单车损耗率超过5%,共享雨伞最终变成“藏伞于民”,另一方面小蓝车倒闭后拖欠供应商和用户押金多达10余亿元,围绕着共享单车企业用户押金问题,各方也已争执了一年多时间。

“这很正常,共享经济倒闭潮符合商业逻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魏武挥认为,互联网企业自带“马太效应”,最终就会剩一两家寡头企业成为市场领袖,其他都会成为“炮灰”,这是互联网经济的特点。

魏武挥认为,共享经济在中国已然面临严峻考验。中国互联网企业发现一个商机,往往是一拥而上跑马圈地。缺乏基本的商业和盈利模式,竞争方式也简单粗暴,往往是价格战和流量战斗,其实最终是幕后资本的对决。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8年1月17日刊文)

材料三:

面对目前中国的共享经济,很多受访专家表达了各自的想法。

58集团CEO姚劲波在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呼吁:“共享经济企业应该共享信用黑名单,助力完善信用体系,这对整个生态都有好处。”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马忠玉曾表示,2016年中国网民达到7.3亿,意味着任何一个网络应用上线以后,在短时间内都会积累大量的用户,“这将成为共享经济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最大优势。”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看来,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将进入洗牌期,市场回归理性,但“风口”还会持续。“共享经济消费主力军多是95后,他们的理念就是开放共享,共享还是一种趋势。”

专家认为,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共享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竞争正不断加快,尤其是在智能制造领域,共享经济将会有一个增长的爆发期。

(摘编自“人民网”2018年1月7日刊文)

注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近几年的融资和创业环境中,创业者似乎只要和“共享经济”概念挂上钩,就能轻松融到资金。
B.共享经济虽非源于中国,但却在中国得到最好的实践,且未来世界共享经济的创新可能始于中国。
C.有关研究报告显示了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的参与人数、市场交易额、融资规模、提供服务者等均过亿。
D.中国共享单车业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已由一二线城市向二四线城市渗透,并开始涉足海外市场。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二中提及的悟空单车、町町单车、小蓝单车等相继倒闭,反映了共享经济在中国正走下坡路。
B.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看来,出现共享经济倒闭潮是正常的,符合商业逻辑。
C.由于实际上幕后资本的对决,共享经济在中国已然面临严峻考验,缺乏基本的商业和盈利模式。
D.在我国任何一个网络应用会在短时间内积累起大量的用户,这成为共享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原因。
E.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是融合竞争不断加快,尤其是在智能制造领域,将会有一个增长的爆发期。
【小题3】如何有效解决我国的共享经济出现的诸多问题?请结合实际及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潘向黎:单纯到底,就是胜利
在潘向黎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事物也许是茶,甚至在报纸所开的专栏,也以茶为主题。和她对坐相谈时,她却只抿了几口矿泉水,笑说:“刚喝过太美的碧螺春,暂时受不了其他茶。”她最喜欢的茶,除了龙井、冻顶乌龙,还有贵州一种名叫“绿宝石”的茶。沉吟片刻后,她这样介绍“绿宝石”:“就像写得很好,却没多少人知道的作家,那种好处才让人惊喜。”茶所赋予人的细密温暖和萦绕在周身的淡淡香气,其实和她笔下文字的质感惊人地相通,也难怪她对茶如此倾心。
对于一个女儿来说,父亲的重要性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在潘向黎眼里,身为学者的父亲潘旭澜先生有着更多身份:父亲、启蒙者、最严格的导师、最深切的欣赏者、最知心的朋友。在父母的呵护下,出生在动荡年代的她并没有受到外界过多的污染。“父亲不忍心我读那些宣扬暴力、反人性的东西,常会抄一些唐诗宋词在纸上给我背诵,许多年以后,我才体悟到其中的教益。”文化饥荒的时代,父亲帮助她懵懂中树立了对于文学与人生的信念,并在她逐渐走上文学道路时一直不露痕迹地指点,直到如今她仍能清晰地想起父亲看似漫不经心的表扬——“我现在喝了酒,随便说说,你这个小说么,是还不差的。”父亲去世后,潘向黎曾一度陷入万念俱灰的低谷,对于生命的无力感使她停止了所有写作,写了一半的长篇小说也被束之高阁。决意“再也不写”的她却始终绕不过心里某种呼唤,直到许久之后,她才拾起勇气,重新开始书写,也许是“哀兵必胜”,一写却节节顺利,小说很快进入“自己在长”的状态,于是才有了现在的《穿心莲》。
“当时以为不写就会彻底轻松,没想到不写,人不开心,反而更累,到这时才知道,竟然是真的——不是文学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文学。”面对自己的首部长篇,潘向黎第一次有了写作的宿命感。
在某个读者自发组织的网络论坛上,最醒目的帖子是:你为什么喜欢潘向黎?回帖的人说:“因为温暖”、“很私人、很贴心”、“精致、睿智”、“细腻、让人能彻底安静”。这样的评价,已经持续了20年,最初读她作品的人,如今竟能和女儿一起共享。时光流转,她的风格却一直保持了下来。朋友眼里,潘向黎一直是个开朗善良的人。有人笑说,细腻、委婉、雅致、清淡……一切用来形容淑女的词,都可以被用于形容潘向黎和她的文字。但她又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淑女,而是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用单纯来对抗纷繁复杂的世界。
宁愿吃亏,宁愿傻,也要单纯。“我总相信,单纯到底就是胜利,这和智商与学识无关,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这似乎可以拿来为她笔下一个个鲜活动人的角色佐证:《我爱小王子》里的姜小姜、《无雪之冬》里的徐珊珊、《白水青菜》里的妻子、《永远的谢秋娘》里的谢秋娘……她们或面对世界努力微笑,或面对感情含蓄隐忍,在潘向黎的写作辞典里,永远不会出现暴戾与乖张,扭曲和粗俗,她对笔下的人与事总留存着一份善意。
有朋友说她的作品是最远离农村和底层的,是纯城市的产物,而城市生活人人熟悉没有新奇感,因此她在题材上“先天不足”。她的小说中也甚少出现宏大叙事的题材。在面对作品中是否缺乏苍凉感的提问时,潘向黎笑着说:“我知道我的笔下缺少沉重、粗粝,但是人们受的伤够多了,写作的人帮着疗伤多好,何必进行再一次的打击呢?”相对于震撼和沉思,潘向黎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向读者提供一份舒缓和浸润。“每个人有不同的生存状态,他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也各有不同,能对一部分人有用处,这不就是作品的意义么?”
品读潘向黎的小说,总有许多惊喜。她擅写细微之物,在对美好事物的细腻呈现外,时代、社会变迁在城市和人群身上留下的痕迹在她笔端多有展露,有些竟细到你无法察觉。她会在小说中埋藏某品牌的当季香氛,或是刚上市的特别适合人物的衣饰物品,只因为“对时代气氛和人物身份来说是恰如其分的”。不经意的背后,是大量的素材积累和考察。“那些功课,不需要人知道。但背后功课完整,我才能在小说层面上推进。蕴含在细节中的丰富性,才能将城市题材更逼真地展现,”在读到一些“女主角一律背LV的包,男主角只穿阿玛尼衣服”的“伪城市书写”时,她不禁哑然失笑:“他们所幻想的人物在城市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小说,能够表现一个阶层人们的实际生活么?”
在潘向黎而言,对于社会的细部审视是永远做不完的功课。除了细部体察本身具有的美学价值外,她还认为:“这些对于时代变迁的大记录永远不缺人去做,而社会细节却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瞬息万变,若不记录下来,很快就会被历史淹没。”她说,“如今我们所感兴趣的民国时期,大量的细节已经很难真实还原。文学若不为当下存言,将来又怎样才能写出‘真实的现在’呢?”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向读者多方位的展示潘向黎作品的特点和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其性格特点。
B.潘向黎善于品味生活,她体会到茶赋予人细密温暖和淡淡香气,因此在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事物是茶,她笔下字更充满茶一般的质感。
C.宁愿吃亏,宁愿傻,也要单纯,这是潘向黎的人生信条,她相信,单纯到底就是胜利,正是这种生活的态度,成为她笔下众多鲜活的角色的佐证。
D.潘向黎认为写作的目的在于帮着疗伤,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向读者提供一份舒缓和浸润,对不同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于文学的需求各不相同的人能有一定的用处。
【小题2】为什么读者很喜欢潘向黎?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潘向黎在创作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贝壳博物馆

黄惟群

(1)奈尔森海湾(NELSON BAY)有个“贝壳博物馆”,应该值得去看,特别是孩子。但我们去时,一看地址,意外发现“博物馆”就在我们临时借住的这条街上。很是诧异,这街两边都是民房,这两天左进右出很多次,没见有这么个地方呀?车在街上开了个来回,没找到,再开个来回,还是没找到。没信心了,我将车停路一边,征求家人意见,是放弃还是继续找。正商量着,儿子的眼睛突然一亮,手指跟着一指,喊道:“看!”

(2)跟着他的视线看去,就在我们停车这幢屋前,一块残破的门板斜靠在墙根处,板上歪歪扭扭抹了“MUSEUM”(博物馆)几个红漆大字;再看,左上角还有个小小的、同样歪扭的“SHELL”(贝壳)字样……

(3)没什么可疑惑了,却还是疑惑。

(4)这博物馆让人想不起博物馆。要说与左右民房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更小些,更破些,更老式些,而且,不是砖房,是板房。看手表,离开门还差五分钟。一家人谁也不说话,相互张望着,等着。等得疑疑惑惑,不踏实,似乎这幢海边小街上的破旧小屋的门就该这样永远永远地关着。

(5)然而,九点一到,听到动静,很准时。“叽嘎”一声响,门慢慢的、懒洋洋地开了,开得似没什么信心。渐渐打开的门缝里,慢吞吞地探出一头白发。一定没想到屋外已有人,见我们,先一惊,一头白发一颠,跟着往后急促说了句:“已经有人了。”说完赶紧回过来,把门开大。老人身后,黑洞洞的门框中,隐隐约约现出张脸,一张拉开了笑的老妇人的脸。

(6)“正好,一分不差。”我和太太尽量轻松地笑说,一边招呼两个一旁已看得愣了眼的孩子进屋。

(7)这是一般住家的单门,窄窄的,老人侧身让我们进去。

(8)扑面而来的是股让人说不出话的感觉。“博物馆”是个前居后铺的房间,不过十几平方米。房屋很简陋,抬头可以直接看到房顶的尖角木梁,看到木梁上盖着的瓦片,以及瓦片上的蜘蛛网。地上,铺的是过时已久的塑料地板,人造材料,经过日月磨砺,泛出一层旧黄,许多地方均已开裂,好几处还掉了角。中间是个玻璃柜,那柜特别旧,本木颜色已发黑,显得脏。四周靠墙还有一圈相似的柜,比中间的扁一点、矮一点,也是玻璃的,也老得旧得像掉了牙的站不稳的老人。

(9)“你们是第一次来还是以前就来过?”老人跟在后面问。

(10)“是第一次。”我太太说。

(11)“第一次的话,大人要交五角钱会员费。”老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赶紧又补充道,“当然,会员费是永久性的,以后任何时候再来,都不用再交。”

(12)五角钱,等于不交,还是永久性的,且仅限大人。听得人心里闷闷的,躁躁的。

(13)孩子一进门,便被橱子里排满的贝壳吸引住了,先前还是木愣愣的目光即刻亮了起来,他们相互对望着,压低声音说话,轻手轻脚趋步上前。

(14)玻璃柜中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贝壳。仔细看,很漂亮,有的像古罗马骑士的头盔,有的像美妇人的笑靥,有的像少女流线型的围巾,有的像长毛绒球,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公鸡头上的鸡冠,还有的像古典式的中国灯笼……

(15)“这里一共多少品种?”我问。

(16)“大约一千五百种。”

(17)“都是哪找来的?”

(18)老人告诉说,这些贝壳都是他父亲生前收集的。他父亲一生喜欢海,当过海军,终年漂泊海上。这些收集来的贝壳都生长在不同海域的深海,拾取它们必须潜到很深的海底。他父亲退役后专门学了潜水,然后去了世界各地,到各种不同的深海底去寻找它们……后来就开了这家贝壳博物馆。

(19)“那该是很久前了吧?”

(20)“是的,很久了。”

(21)“你呢?你有没有收集?”

(22)“也收集,但很少。因为很难。我从别人那买了些。当然,都是相对大路货的,主要用作买卖。”

(23)再看橱窗里的贝壳,我注意到,每个贝壳下都有一张小纸条,用玻璃胶粘在底下的玻璃上。纸条已很黄,有的已发黑,上面有钢笔字迹,很漂亮,很潇洒,写着贝壳的名称,来自什么地方等等。大多数笔迹已模糊,上面落有细细的灰尘,看不太清。——想必,这些都是他父亲的手迹。

(24)“这店开了多久?我是说,自你接手后。”我忍不住又问。

(25)“30年,已有30年了。”

(26)“30年来你就一直守着这个店?”很想这样问,很想,却终究没问。我改口道:“挺好的,住这么个漂亮宁静的海滨小镇;拥有这么多漂亮贝壳,还能不断看到来自各地的游客……”我觉得说不下去了。

(27)可是,老人似乎因我的话高兴起来。“是的,”他说,“这确实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很难找到比这更好的了。我在这里生活了70年,偶然离开几天,都会不习惯,会急着赶回来。这么个小店,虽然不赚什么钱,但够用了,让我满足了,而且,我喜欢这些贝壳。”

(28)“是的是的,这地方很漂亮……”我连连应着,心里感到的则是一个人的寂寞。

(29)儿子看中一个小贝壳,我拿了去付钱。挺不好意思,就买这么个小东西。他并不介意,似乎习惯了。从橱柜上拿起一副黑框老花镜,架在鼻梁上,身体退老远,眯着眼,辨认价钱,然后,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找出一张过期报纸,撕了半页,把贝壳包起来……我说:“我们还会再来;怎么说,我们也已是这里的会员了。”说这话,我是想使自己显得轻松些,可话一出口,觉得一点不轻松

(30)道过别后,我们走了。走了几步,偶一回头,看见门框中那张白晃晃的脸,拉开着像先前一样的笑,笑得很真诚。

【小题1】作者临时借住的街上没有找到贝壳博物馆是因为________
【小题2】第5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8段描写贝壳博物馆内部的简陋破旧,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说明贝壳博物馆经历了岁月沧桑
B.与前文对贝壳博物馆外观的描写相呼应
C.说明贝壳博物馆的主人已经无心打理,任其破败
D.说明贝壳博物馆经营惨淡,难以维系
【小题4】在贝壳博物馆的主人和他父亲的身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小题5】对文中大量的心理描写,下面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初见贝壳博物馆时反复表达内心的“疑惑”,这种“疑惑”在寻找和等待的过程中逐渐强化。
B.贝壳博物馆的主人见到我们后,“先一惊”,是因为他无法理解孩子们渴望参观贝壳博物馆的迫切心情。
C.作者进入贝壳博物馆有一种“说不出话的感觉”,这是因为眼前的博物馆与作者的博物馆相去甚远,狭小简陋得令人压抑。
D.当贝壳博物馆的主人向作者收取五角钱会员费时,作者的心情“闷闷的,躁躁的”,说明他实在反感博物馆的主人过分看重这点蝇头小利。
E.文中作者始终抱着猎奇的心态向博物馆的主人提出了许多问题。
F.纵观全文,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作者参观贝壳博物馆时从疑惑到不屑,再到好奇,最后幡然醒悟的心路历程。
【小题6】作者最后觉得“一点不轻松”是因为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物技术推动“绿色革命”

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转基因工程是这次国际农业科技部长级会议的热门话题。

东道主美国不仅是转基因良种和食品的发源地,也是当今世界上转基因良种、食品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在美国的主导下,会议对转基因良种和食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多数与会者认为,转基因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会上也有一些代表对转基因作物给人类可能带来的灾难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提出疑议。有人以转基因棉花为例提出,转基因的抗棉铃虫棉花可能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美国科技界权威人士反驳说,转基因抗虫害棉花已经问世十多年,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发现有新的“更厉害”的病虫出现。即便这种假设的棉虫出现,我们也可以再改变棉花或作物基因,使它增加新的抗御能力。也有人提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机,会导致癌症、肝病等各种难以想象的疾病。另有专家反驳指出,转基因作物问世、发展已20年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给人类健康带来问题。美国孟山都公司副总裁罗伯特•弗雷利博士说,事实上,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应该更有利于人类健康并继续向这个方向探索和发展。他举例说,在日本由于人们常吃鱼,可以预防心脏病,因为鱼身上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那么现在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这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富含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和抗癌等作用的转基因作物相继问世。美国科技界官员补充说,转基因作物由于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有利人体健康。他举例说,在种植土豆、瓜果时,将这些作物中的成熟基因进行改变,使它们在收获后就不再继续成熟,使它的保鲜时间自然延长,可避免像现在许多商贩使用化学药剂保鲜。另外,转基因作物还可以避免虫类给人类带来病毒。比如转基因玉米,不仅能排斥害虫,而且可以防止昆虫给植物带来的一种毒素———镰刀霉。牲畜吃了受这种毒素感染的玉米会染上致命疾病,是人类患食道癌的罪魁祸首。

多数与会者认为,在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之前,我们不能以种种坏的想象和假设来把自己束缚起来。转基因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新的选择机会,它并没有强迫所有人接受。但鉴于世界人口、土地和水等资源的现实和未来状况,这一技术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不言而喻,发展趋势将无法阻挡。

【小题1】转基因工程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从文意看,不能体现“绿色”二字的含义的一项是( )
A.现在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B.目前问世的转基因作物不少富含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和抗癌等作用。
C.转基因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新的选择机会,鉴于世界人口、土地和水等资源的现实和未来状况,这一技术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不言而喻,发展趋势将无法阻挡。
D.在种植土豆、瓜果时,将这些作物中的成熟基因进行改变,使它们在收获后就不再继续成熟,使它的保鲜时间自然延长,可避免像现在许多商贩使用化学药剂保鲜。
【小题2】对转基因作物和食物有人持反对态度,不属于他们反对理由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转基因食品不安全。
B.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
C.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导致癌症、肝病等各种难以想象的疾病,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机。
D.转基因玉米中的镰刀霉牲畜吃了会染上致命疾病,它也是人类患食道癌的罪魁祸首。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转基因植物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
B.也有人认为转基因抗虫害棉花已经问世十多年,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发现有新的“更厉害”的病虫出现,这说明,一些人的担心是多余的。
C.在日本,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某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D.在转基因技术这样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之时,我们以种种坏的想象和假设来把自己束缚起来是不对的;勇于面对,正确选择,才是正确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

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2009年,经国家批准,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于2016年完成了试验系统建设,充分验证新一代导航信号体制后,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实施组网。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首次组网卫星发射任务。2018年3月底,建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由19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即将开通运行。2020年底前,将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备服务全球能力。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北斗二号系统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中,中国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方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同台竞技,做到了“核心在手”,打破了美国GPS系统垄断局面,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摘编自张馨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

材料三:

北斗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5G、物联网等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据介绍,随着5G时代的到来,北斗+5G有望在机场调度、机器人巡检、智能驾驶、物流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将形成一个个北斗+创新+北斗应用的新业态,这些都将成为北斗系统产业创新的核心原动力。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认为,到2020年,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将要全面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我国的北斗应用将迎来一个新时代,这也将促进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今,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到目前,北斗对产业的核心贡献率达80%,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应用规模累计超过每套8000万台,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目前的社会总保有量已超过每套7亿台。

(摘编自央视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市场价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既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这一重大事件,也介绍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
B.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每一步发展,都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C.材料三显示,我国北斗系统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应用越来越广泛,即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将会在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竞争中取胜。
D.北斗系统是一项国家工程,其发展依靠的是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北斗系统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已经且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小题2】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相比,起步较晚,现在却能与之同台竞技,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北斗系统迅速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