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⑴古老的家乡有了新的神话,小河里多了几口水井。最初我是不信的,等回乡看了以后,我黯然失语了。

⑵我想不通。想不通 心就痛着,蜷缩成一种悲凉。

⑶河里的水井 ,是村里几位放羊的老人挖下的。过去的羊群在河滩上啃草,渴了到河边饮水,现在河水干涸了,无水可饮,放羊的老人就在河中心挖了几眼水井。几十步就有一个,似一汪汪晶亮的眼睛,对天而望。水井不深,却清澈,白羊把脖颈伸进去,便能饮水止渴。

⑷几只白羊跑过来,簇拥井口,头对头的形状,极似摆放的一片硕大花瓣,又像凝固在 河里的一片云朵。我蹲在河里的水井旁,痛心地看着,就像 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伤口。我的心 里在流泪……

⑸我在宽阔裸露的河床上,茫然地来回游 走,像小时候在河里洗澡,游来游去 。荒草覆 盖的角落,依稀 可见黯黑色的粒粒羊粪,与精致的 鹅卵石和多彩的贝壳混杂,犹如曾经 的欢 乐与现在的失落交织 ,心底泛起隐约的灼痛。

⑹我满怀忧伤地踟蹰游走,不知道在寻找什么。走累了,我躺在河里的草滩上,遥望着 深邃的天空,静静地倾听小河边花开花落的声音…… 清爽的河水漫过来,溢满全身,我在河 水里静躺。河水柔软地冲刷着身心 的疲惫,鱼儿嬉闹,叨舔着身上的污垢。我宿醉在河水里, 享受着曼妙的惬意。

⑺轻风吹过,吹散了 我的幻觉,蜻蜓和飞虫的袭扰,清醒 了眼前的苍凉现实。

⑻近几年 ,我常回故乡,望着 日渐瘦弱多疾的小河,在心底无数次默默祈祷,千万别在某一个时辰,断了那一丝喘息。有你在,季节轮回的光阴里,就寄托着无限的欢乐,村人的希望和梦想,就会延 绵不止,所有的憧憬就会永不熄灭。

⑼可谁也想不到,河水在我日夜的忧虑担心中 ,悄然走完了千年的流淌,流完 了最后一滴泪,似一位慈祥一生的母亲,撇下她滋养数载的两岸儿女,静静地躺在了物欲横流的尘世。

⑽我明白,小河熬过经年忍辱负重的无情日子 ,再也难以承受强欲的侮辱,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望着天上银河的繁星,绝望无助,向尘世留下临终的一瞥,屈辱而又无奈 地停 止呼吸。

⑾河水带着怆然的悲痛,像一枚搁浅在季节里的梦,从我们的意念中飘向远方,留给子 孙后代一地的干裂和沉重的启示。我想,河水最终痛彻心扉的凝视和离弃,是不忍心的,甚 至还带着难以割舍的深深眷恋。那几眼水井,绝不是为了几只羊的存活,而是她用一生微薄 的积蓄,留给村民的 最后遗产。那是她不放心的惦念,临 终的一缕牵挂和慰藉。

⑿河水是有灵性的。河水的滋润,赋予我们无穷的智慧。河水带着遗恨和痛伤走了,我 们的心智便会渐渐枯竭和萎缩。没有河水,家乡的容颜就会蜕变衰老,村庄再也不算完整。

⒀在没有水和鱼儿的河里,我坐起身来。愁楚地走向河里的水井 ,掬一捧清水饮下,河 水依然清凉甘甜,心里却咸苦酸涩,似乎喝下的是 浑浊的泪水。忽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 光怪 陆离的画面,如果有 一天,河里的水井再也挖不出水来, 那该是怎样的景象?

⒁我心里有了莫名的怯怕和恐惧。回眸的瞬间,瞥见几只羊羔打闹着从桥下的洞孔中穿 过,心就再一次痉挛 。

⒂羊羔的嬉闹是无意的,却分明嘲讽着桥的尴尬。那座弓腰驼背的石桥,曾经像一条彩 色的纽带,连接着远方和外面的世界,如彩虹一样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和前行的步伐。石桥, 曾经是村人的荣耀, 救赎着我们的岁月。

⒃如今,石桥在静默的时光里 ,孤独地悬跨在无水的河上,面对河里的水井,显得沧桑而抑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 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就交 代家乡“小河里多了几口水井”,进而表达了作者“黯然失语”直至“悲 凉的”的心境,为全 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B.第⑺段在全文 是过渡段,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承接上文作者在河里的想象, 又转而引出下文对现 实的描写与思考。
C.作者把家乡的 小河比作母亲,饱含着对小河的热 爱;河水也眷念家乡人,她忍辱负 重坚 持到最后,屈辱而无 奈地停止了呼吸。
D.文章结尾写了 孤独的石桥悬跨在无水的河面,面对河里的水井,显得沧桑而抑郁,主要 表达了作者对石桥的 同情和无奈之情。
【小题2】文章第⑹段主要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语句进 行分析。
【小题3】本文表达了怎 样的主旨?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 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5 01: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镇 殃
周月霞
锦儿和王金宝钻进猪圈后面的草丛里,头抵着头,撅着小屁股。
刘秀华知道他俩在看什么,却视而不见,依旧啰啰地吆喝,晃着舀子喂她的猪。
那是一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带盖儿的茶碗,土呛呛的白,连个青蓝花边都没有描。锦儿小声问:宝哥,这是啥?跟我爷爷喝粥的碗一个色儿。金宝嘘了一声,说,这是俺奶奶给俺妈下的镇殃。
刘秀华用舀子把儿拨开一只猪仔的头,猪仔似乎疼了,夸张地吱吱叫着往猪妈妈身边蹭,正吃得津津有味的猪妈妈不耐烦地拱走了它。刘秀华一皱眉,抡起舀子狠狠砸向老母猪。
那个午后,瓦蓝瓦蓝的天,篱笆上的丝瓜秧正在疯长,风从稠厚的叶蔓里伸出手挠人脸,麻酥酥的。
茶碗里有三颗小枣大小、米黄色的佛珠,被一块暗红色的绒布隔开。佛珠上都刻有字,紧挨在一起的两颗刻的是“柳”“王”,另一边的那颗刻着“刘”字。
刘秀华几乎每天睡觉时一闭眼仿佛就能看见这些。她委屈,她就哭,就使劲儿掐金宝的爸。金宝的爸紧紧抱住她,在她耳边央求:“看我、看我吧,我娘不容易。那些都是迷信,不灵的,不灵的……”黑暗里,刘秀华一声长长的叹息。
西厢房的门窗大开,不断传来四奶奶拉风箱似的喘息声。院门外,陆续走来上了年岁的男男女女,他们都沉默着,面无表情。锦儿望望那些背影,看向金宝。金宝低声说:我奶奶快死了。
秀华,娘说要喝水……金宝的爸跪在炕上,从窗户探出头急急地喊。
刘秀华“唉”了一声,小跑着进屋。顷刻,屋里传来稀溜溜的倒水声、筷子搅动声、“嘘嘘”的吹水声。
有人抬着一扇门板走进院子,腋下还夹着一摞鞭炮。
金宝呢?金宝……洪亮的男声喊走了眼神怯怯的金宝。
猪圈里,猪妈妈喂饱了四个孩子,哼哼唧唧地唱着催眠曲。草丛里,蛐蛐一长一短地叫。
锦儿把茶碗的盖子盖好,站在那儿发呆。
天爷啊!你可算睁眼啦……娘啊!你可算看到俺的心啦……刘秀华被人架着跌跌撞撞走出来,跪倒在天井中心,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四奶奶娘家姓柳,四奶奶三十岁就守寡,一个人拉扯着儿子长大成人。刘秀华和金宝的爸是自由恋爱,四奶奶最怕儿子会“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她对刘秀华横挑鼻子竖挑眼,嫌她胖,个子矮,吃饭稀里呼噜。无奈儿子就是非她不娶。那年镇上赶庙会,人们都去娘娘庙烧香拜佛,四奶奶颠着小脚也去了,抱回一个拳头大、雪白的带盖儿的茶碗。金宝的爸啥事都跟媳妇汇报,可刘秀华给四奶奶收拾屋子,寻遍犄角旮旯也没找见那个茶碗。
我们这边把房地基、墙缝里被人偷偷放上个被施了法的物件,叫下镇殃。下镇殃的人都是跟房主人有过节的,可亲娘给儿子下镇殃还是头一回。
四奶奶瘫痪五六年了,刘秀华精心照料,没有一句怨言,金宝的爸更是唯命是从。四奶奶一直以为是埋在墙根底下的镇殃的法力,使儿子如此孝顺,跟自己一心。其实,三年前他们家装修房子,那东西早就被挖了出来。她咽气之前总算良心发现,亲口对刘秀华说了实情。
娘,你往西方大路,好走啊!金宝的爸双手扳住门楣,涕泪横流,撕心裂肺长呼一句。屋里屋外顿时哭声大作。
四奶奶,死了。
鞭炮声如爆豆在锦儿耳边炸响,她惊得跳了起来,那茶碗被打翻,几颗珠子骨碌碌滚进草丛,杳无踪迹。
锦儿又急又怕,“哇”一声哭了。
锦儿那年9岁。
锦儿20岁那年,刘秀华托人来提亲。锦儿妈回绝了,说,锦儿不喜欢嫁一个村的。其实,很多人看见四奶奶临终跟刘秀华耳语好久,都认为那是口授秘诀,锦儿妈当然是担心刘秀华会给未来儿媳下镇殃。
后来,金宝娶了个很漂亮的媳妇。媳妇心眼活泛,拉着金宝做建材生意发了财,早就搬到北京去了。刘秀华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儿子几回。有一回刘秀华跟锦儿妈诉苦,抹着眼泪发狠说,她要给金宝也下个镇殃,那东西,是真灵……
(有删改)
小说中的刘秀华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杂志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

韩松

①听说有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真实世界的,而小说是虛构的、想象的,不直接与实际发生关系,□□是科幻小说,描写并不存在的未来,是无厘头的作品。□□,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会刊登科幻小说,让人很难想象。但偏偏就是这样,这部由英国《自然》杂志的亨利·吉编辑的《Nature科幻小说选集》中译本,收录了2007年之前发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说。

②《自然》杂志创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它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面的: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它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呢?

③亨利·吉在书的前言《怀念未来》中,介绍了《自然》是由麦克米伦家族赞助的,从创办之初便提倡宽松愉快的氛围。他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1999年,《自然》在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发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之作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后许多人成了专栏的铁杆粉丝。众多科幻作家、科学家都为之写稿,它还发表达一个11岁小女孩的作品。

④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时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很不错,但是这也很沉重。

⑤从《自然》对科幻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脑洞大开,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充分体现了书中所说的“好玩”、“有趣”、“超脱的娱乐精神”。虽然只是“好玩”,但可能就是真谛,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归根到底是一种好奇。在西方,不少科学家从小就热爱科幻。

⑥这些作品中,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把想象建筑在科学性上。这部书的分章,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来设置。不少作品是很“”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

⑦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科幻的特质和审美,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写法。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说:“断言蕴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性的’人们也许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也许会觉得描写宗教性质的烦恼的是‘纯文学’,对于科学发明绞尽脑汁去描写只是一些皮毛。不过,这种认识是对仅仅接受文化系统的教育、只知道哲学的文学青年的偏见。”我想,或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阅读类似于这本文集中《随机存储器相移2》假想的机器人写出的那种小说吧。

⑧下面我介绍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内容,以观其妙:

未来的城市没有了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驱动体。整个城市是一只超级硬盘,供生活在里面的人存储解码、交换信息。每个人都能尽情读取对方的信息。(《20-2》)

从生物学意义的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电子人,他和原来的版本,谁是正宗的?谁才是那个他?谁才是真实、完全的某人?法律裁决电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蜕去的皮一样,不再能视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终极审判》)

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内啡呔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种愉快。(《快乐旅程》)

有一种药,能让老夫老妻重回年轻时的相互迷恋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剂》)

⑨这些小说大胆地把不同的领域连接杂糅,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宗教、文学混合在一起,产生“趣味”。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二十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

⑩这是真正的科幻。

(选自《文汇报》2018.1.有删改)

【小题1】第⑥段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方框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何况;然而B.虽然;但是
C.既然;那么D.何况;因此
【小题3】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1999年创刊的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是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
B.英国《自然》杂志的创刊,旨在鼓励“好玩”、“有趣”,“有超脱的娱乐精神”。
C.科幻小说诞生约200年,有些人不懂得欣赏它的艺术美,偏执地认为其没有深度。
D.读《自然》发表的文章,作者感觉自己就像李白来到21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
【小题5】第⑧段引了《Nature科幻小说选集》中的一些内容,你认为是否必要?请做岀判断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有改动)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五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通过对祖母往事的回忆,突出了祖母一生虽都处于黑暗之中,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温暖和光明,从而充分表现出时代岁月对祖母的不公。
B.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就当了兵,此后一直杳无音信。由于祖父是国民党兵,所以在文革期间祖母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因而祖母偶尔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祖父。
C.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因一生的尊严被毁掉而悲伤。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E.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补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小题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
陈仕彬
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
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
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
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
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先生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B.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C.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
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山水画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
B.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为它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
C.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
D.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B.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C.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的山水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
D.“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文化中“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蒋兆和:为历史人物传神
①1956-1966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他本人对这一阶段的部分作品不满意。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注到下一代人身上了。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是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必然有些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
②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1953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1954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这几幅头像根据史传,想象风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发行。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由于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为此,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③1956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額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鸟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情,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題,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39岁完成一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50岁以后,蒋兆和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十数笔,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1956年作的《杜甫》,人告别京畿,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幅“写心”的力作。1959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杜甫肖像。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塑迎风而立,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在外形上的变化,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
④要为历史人物传神,须先熟悉历史,并能站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历史人物。蒋兆和为此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然后把他对历史人物的抽象评价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艺术形象。1959年,正是史学界对曹操展开争鸣的一年,郭沫若、翦伯赞均忙于为曹操正名,亦有不少学者反对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此时,蒋兆和应历史博物馆之约作《曹操像》,以画笔参加了这场讨论。在他的笔下,曹操体魄宽厚,气宇博大,倚几案而前倾,目前视而有雄风,人物的动势,面部的情绪,大红衣袍与元书纸的土黄色和每一根稳重有力的线条都交织在一起,肯定了这位“文才武略,勛业彪炳”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从曹操的眉宇间、唇颊间,特别是眼神里,也透露出一些暴戾和奸诈的气质。一贯追求传神的蒋兆和,永不满足,他独到地运用造型艺术技巧,通过微妙的艺术处理,在丹青史上首次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选自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刪改)
相关链接:
①蒋兆和(1904一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在水墨人物画領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50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曹操》《李白》等。
(选自“百度百科”)
②蒋兆和的绘画造型精谨,笔墨精深,深刻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中国人物画在20世纪的发展创作出了诸多代表时代的经典佳作。
(选自杨欣《蒋兆和的“不尽丹心”》)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兆和1956-1966年间的作品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是因为他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造成的。
B.蒋兆和创作的杜甫画像之所以能与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全都是因为他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C.蒋兆和用《曹操像》参加了对曹操的争鸣,站在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的一面,很好地为曹操进行了正名,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
D.蒋兆和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没有照片作参考,但仍然画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形象的依据。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兆和创作的《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作品都存在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B.蒋兆和创作的司马迁像,既强调了司马迁蕴藏智慧的高额和深邃锐利的目光,又用形象剌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C.为弥补激情和精力的不足,年届五旬的蒋兆和将自己的创作方向由现实人物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并创作了一系列成就显著的历史人物画作品。
D.这篇传记通过传主的故事,叙述了传主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最顶尖的画家历程,对青年一代有教育启发作用。
【小题3】请简要概括蒋兆和是怎样为历史人物传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