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橘红
刘群东
橘红有个颇有文化味的别名:芸红。猛一听,其陌生度使人吐几口大粗气,再细打听,原来是橘子的果皮。
橘子是一种水果,橘红则是一味药。《药品化义》云:“味辛带苦,性温。”《本草汇言》说:“入手足太阳、太阴、阳明经。”《纲目》又道:“下气消痰。”《医学启源》也说:“理胸中、肺气。”
橘红的用药,我们邻村一名老中医也喜欢。他用橘红治一些纤夫的外感咳嗽。纤夫们河里来雨里去,日晒雨淋地在船上忙活,患了一身的病痛。有一些纤夫在船上着了凉,患上了咳嗽的,咳嗽声一声比一声急,痰一口比一口勤,就安心在医馆里躺下。老中医医术好,从他祖上挂匾行医,传到他这里时已经三代了。他认真地瞄一眼纤夫吐出的稀白痰,号一会脉,用手在额头轻轻触摸一番,然后转身从后院取来了一捧橘红,放上葱姜,在热锅里煮汤,热热的,让患者喝一两碗再走。纤夫们在水里行走,风大,湿气也大,多为寒痰之疾,故十有八九被这个老中医一剂就灌好了。
一味橘红能治病救人,能让人延年益寿,是一棵橘树最炫目的荣耀。
我爷爷是个纤夫,一年四季地给一些船拉纤撑莴。有一天,老中医对我爷爷说:“太生,
看你经常喘不过气来,又痰多,告诉你一方,“他听了,高兴不已,说:“什么药啊?“老中医
浅浅一笑道:“橘红泡茶喝。”
这方法简单,也十分有效,没过一段时间,我爷爷的哮喘就好多了。以后,我爷爷上船,就煮一锅的橘红嚷嚷地叫大伙喝,一日三餐地喝,喝得大伙一身的橘子味儿。
故乡的橘红多在十月下旬采撷,树围可大至二尺,高一两丈,叶阔大如小儿的手掌,橘子也大如菜碗,在雪白的冬天如一个个红灯笼,有人的历练,也有人的仁爱。它流淌着一条资江的底蕴与波澜,那种木船上的滩歌,那种沿河两岸的纤痕,那种崇山峻岭之间的云雾,都是一个橘子或一味橘红的精华。
其实,在资江的沿岸,橘子是一种朴素的水果。逢上年关亲戚上门,首先递上一个火上烤了的橘子,暖暖外面的雪上风寒;出门劳动,一个布袋里装的是橘子,浇灌着累了的口干舌燥。一颗橘子俨然是故乡人的生命,似乎是赖以维持生计的营养药。
春天来了,资江之上的梯土里橘树绽放了新芽,一个个媳妇儿或姑娘们挑着一担竹土箕,像只蝴蝶一样在一簇簇的橘园里施肥;一只只布谷鸟在密林之中、山谷之间“布谷布谷”地叫,像在催促阳光普度。此刻,橘园上下,一家人忙打药,忙除草,忙翻土,愉快地劳动着,然后等着一棵棵橘树结出更多的橘子。
在十一二月,来买橘子或橘红的尽是外地人,有慕名而来的新商,也有熟门熟路的老主顾。他们邀的船停在资江的一处码头,自己爬上吊脚楼,看连绵的橘园和奔腾的资江,再听一曲山歌和船歌,便露出陶醉的神色,然后踉踉跄跄地往码头上移动着驮橘子的马儿。
我的爷爷说,那时的船把润溪的码头洗得透湿洗得特光滑了,人昂首挺身站在石阶上吆喝着,然后一队队的船在一声“开船啦”的铜锣里顺着湍急的江水,把一筐一筐的橘子运出去,在东平集合,再奔上云贵川,再下到闽粤之地。
故乡的橘红,是我们出门远走的名片。一味附载于橘子上的橘红承载着一方山水的灵性,写意了我们的资江以及纤夫们忙碌的背影。
我对一个橘子的感情就是一个纤夫之后对爷爷的念想,想着橘子里还能容纳多少故乡的人和事,橘红温暖了多少人的心。
(选自2017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中医浅浅一笑道:‘橘红泡茶喝,”这句话中“浅浅一笑”生动地表现了一位从容淡定,医术高明,充满自信的老中医形象。
B.作者记叙乡亲们在橘园里劳作时的场景生动而富有诗意,这表达了当地人在橘园里劳动的快乐与惬意,强调了橘子带给他们的幸福感。
C.文中对爷爷这个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他却是最能体现家乡橘红具有灵性特点的人物,也是串联起全文人和事的线索性人物。
D.文章记叙为主,融合了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感情厚重,表达了对家乡人事的念想,对家乡风物的赞美。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橘红,是我们出门远走的名片”?
【小题3】本文用了较多的篇幅来写橘子,却为什么以橘红为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1 10:1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邓家兄弟不寻常的求学路
——一边读大学一边当“猪倌”
新年的一天,天快黑了,荣昌县城郊一座石棉瓦盖的红砖房里,不时传出阵阵猪叫声。
砖瓦房里光线很暗,为了节约电费,没有开灯。一个系着围裙、弓着身子的农妇将一锅食物残渣烧得热气腾腾。她叫谢世先,是邓家兄弟的母亲。每天她把儿子从学校食堂运回来的剩菜剩饭煮沸、去油、除盐,然后和着青饲料喂猪。谢世先话不多。“孩子们能学有所用,自力更生,我们当家长的很高兴。”谈起两个念大学的儿子当“猪倌”,这位长年操劳的母亲感到很欣慰。
2004年,兄弟俩双双考上了西南大学,一个学动物医学,一个学动物科学。但是,一贫如洗的家哪来得钱交学费?贫困没有让兄弟俩垂头丧气,反倒成了他们奋斗的动力。他们向学校申请了助学贷款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
2006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下跌,市场低迷。兄弟俩到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做调查,发现村里原来有500多头母猪,已经卖掉、宰杀400多头。“下半年,猪价一定上涨。”他们的判断,得到老师的认同。
于是,兄弟俩谋划着办养猪场。班主任同意了他们的创业计划,还帮他们联系学校食堂,把倒掉的剩菜剩饭转让给他们作饲料。父亲用家里的房子抵押贷款10000元,加上东挪西借,帮助兄弟俩把养猪场办起来了。 100多头仔猪刚刚住进修葺一新的猪舍不久,重庆遭遇了百年未遇的干旱高温天气,猪儿频频发生中暑,好在有专业知识和老师们的指导,猪一头都没有少。
兄弟俩分工合作,一个负责疾病管理和饲料配备,一个负责将学校的剩菜剩饭运输到养猪场喂猪。每天中午12点和下午5点40分放学后,弟弟第一个工作就是用一辆二手的三轮摩托车把师生倒掉的剩菜剩饭运到5公里外的养猪场,然后自己才吃饭并赶回学校。
当上“猪倌”后,邓波感觉很累,一年多来从没睡过一次午觉。原来从来不逃课的兄弟俩开始有了缺课记录。有时候猪生病,一天需要到养猪场几次,“事后,我们都会把缺了的课补上。”邓费建说。
刘松是海螺村里的农民,搞规模养猪已有五六年了。刚开始刘松对邓家兄弟的感觉并不好,他想:两个大学生不好好念书,跑来养猪,不务正业!慢慢的,刘松改变了原有的印象。“有时候,他们会到我这里来跟我探讨一些问题,询问我怎样管理养猪场,同时,也给我提出一些防病治病、饲料配方方面的建议。” 原来,养猪场开办起来过后,兄弟俩遇到问题,在学校就向老师请教,在养猪场就去找有经验的农户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他们感觉到:专业理论、养殖技术和管理知识都得到增强。由于在以往的社会实践中和一些饲料厂商结下友好关系,当得知他们兄弟创办自己的养猪场,一个饲料厂主动为养猪场解决饲料供应的难题。
去年12月,第一栏肥猪出槽,果然卖了个好价钱,扣除成本,净赚1万多元。现在,养猪场又引进了一批仔猪,父亲邓国洪用房子抵押的那笔贷款已经还上。养猪没有耽搁学习,也没有影响就业。相反,用人单位却十分看好他们的创业经历。今年即将毕业的邓费建接到3家用人单位的邀请,并和其中一家来自四川的大型牧业集团签订了协议。
(原载2007年1月10日《重庆日报》,有删减)
【小题1】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分析列数字的好处。(4分)
【小题2】这篇通讯主要人物是邓家兄弟,为什么要写海螺村农民刘松?
【小题3】本文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二等奖,评委认为它“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是一篇平民化的人物通讯”。试从内容和语言上谈谈你对这篇通讯“平民化”的理解。(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俗地讲,工业设计就是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问题的过程。工业设计处于制造业产业和产品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国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展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既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其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也对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从“人”出发,把“人”的需求放在中心,再透过一连串设计流程,把需求变成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工业设计的价值所在。早在秦朝的石质铠甲设计中便有所体现,秦石铠甲中,腰部以下及披膊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这样能够使披甲人更加灵活地弯腰、举臂。在当代的载人航天空间站系列化乘员设备工业设计中,设计团队同样遵循“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观,从航天员操作习惯及工效学要求出发,创新人性化设计,使产品操作部件符合人体尺度规律,使航天员设备兼具可用性与易用性。

工业设计的更高境界是将文化与设计融为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宝贵创新力量,深入汲取、吸收其精华,能够使当代工业设计走得更稳。比如,秦人设计的三棱形箭镞,其边缘呈流线型,这种设计可以减小箭镞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从而更加平稳地射中目标。今天,在设计国产大型客机C919时,为减少空气阻力,商飞团队同样对机头、机身、翼梢都做了改进,使其相比国际相近机型,阻力减少了5%。古今对照,为更好地实现古老智慧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深藏着丰厚精神财富。当下,研究文化与设计的融合,不仅要研究传统文化的视觉表达,更要研究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使其既“悦目”,又“赏心”。工业设计产品要想为人们带去更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上的感动,设计师不仅应关注设计之“术”,更应关注设计之“道”里的“中国之道”,将其融入设计,可赋予产品更深刻、独特的内涵。

提升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还需向社会传达正确的工业设计理念。以设计创新思维为主的创新机制,提倡将设计融入创新链前端,帮助企业在产品开发中应用设计流程,使设计创新思维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运用设计创新思维不仅能够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设计质量,而且可以改善长期以来重视技术创新而忽视设计创新、重视工程设计而工业设计缺失的问题,缩小我国在设计理念和现代设计方法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变长期以来工业设计仅局限于轻工产品,而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里缺位的尴尬境地。

今天,制造的基础和用户的需求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不能再单纯以过去的制造特征来提供面向当代的设计服务。我们所面临的是新的智造时代,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应积极顺应时代大潮,为大国制造插上设计创新的翅膀。

(摘编自余隋怀《将文化与设计融为一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设计,决定着国家工业竞争力的水平。
B.当代载人航天空间站的设备工业设计中的观念,来自秦代石质铠甲设计理念。
C.要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设计方面的差距,我们可以运用设计的创新思维。
D.我们应摆脱过去的制造特征,因为制造的基础和用户的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工业设计进行了介绍,又论述了工业设计的水平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意义。
B.文章第三段通过古代三棱形箭镞和国产C919客机设计的对比来论证文化与设计的融合。
C.文章在论证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设计质量时,以说理为主,强调其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意义。
D.文章从人的需求到文化与设计融合再到自主创新,思路清晰,论述如何提高工业设计水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制造业工业设计,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制造业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
B.航天员设备的设计体现了“以人的需求为中心”观念,符合人体尺度规律,具有可用性、易用性。
C.设计者的设计若能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就会使设计的产品更具深刻、独特的内涵。
D.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既是社会背景,又是发展机遇,工业设计应顺应时代发展,以创新促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到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中将“细叶”称为“柳眼”,是因为春天开始时,柳枝上刚萌发出的细叶仿佛柳树的眼睛。
B.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的颜色,而青代表的是某种意义,它已经不属于颜色的范畴。
C.绿和青本是相近的颜色,但绿侧重表现客观世界,青侧重表现主观感受,青松不能称为绿松就是例证。
D.青山绿水,既有单纯、凝净、永久的青,又有和谐统一的绿,正是青与绿两种性格的说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草和柳的关系引出话题,并且以这两种常见的事物来论证青与绿的本质区别,利于读者理解。
B.“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柳眼春相续”等诗句都能证明春回大地首先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
C.作者用“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证明了世界虽是绿色的,可诗人们却爱用“青”表现绿色这个观点。
D.“客舍青青柳色新”“汉地柳条青”都能证明“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树代表着春风,而草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所以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同时出现。
B.春天叫做青春,春游叫做踏青,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作者认为青代表着春天。
C.绿柳、绿野均指诗人眼中现实的世界,而青仿佛带有某种深远的意义,所以一般没有青柳、青野之说。
D.由绿到青,由具体到概括,由现实到理想,这里既有诗人们的理想,也有作者的期望。

同类题4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⑴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⑵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⑷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⑸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⑹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⑺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⑻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观念,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漫长历史中的园林建筑。有人指出,中国的园林建筑,最主要体现的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其主要要素是山、水、花草和建筑。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台、灵沼,而灵台、灵沼分别对应山、水。因为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而建筑就是置于山、水之中,构成“天人合一”的关系。
⑼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    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    以其更直接更真切的方式面对普通人生,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
⑽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小题1】在第⑼段    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信息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有一个起始、发展、高潮和结束的过程。
B.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影响到宫殿、都城规划、宗教建筑坛庙和帝王陵墓等几乎所有的建筑。
C.注重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征,其中园林建筑就是一个范例。
D.中国建筑群体组合讲求严谨、平和和深沉。
【小题3】本文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中比较深入,不仅清晰地说明各类建筑的不同的特征,还阐述了产生这些特征背后深刻的     等原因。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空格:
 
结构
语言
特征
总分式
  
作用
 
清晰地说明了中国建筑的各种的特征及它们所包含的文化现象。
 
;
【小题5】借鉴上文内容,选择一例典型的中国建筑说明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易》是中华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以太极为本原的、秩序谨严的有机整体。此即《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太极整体观。《易传・序卦》则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详尽、气势恢宏的宇宙图景。《易经》六十四卦便是对这个宇宙图景模拟所得的一套严整的象数符号系统。这些是对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主流思想的独特表达。由于宇宙万物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个成员,当然是宇宙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在与自然相处时,应摈弃那种让人类走了很长弯路,只顾局部、短期利益的鼠目寸光式的行为方式,进而建立起一种从整体出发、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的现代行为方式。而这也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核心理念。

在太极整体观的基础上,《周易》进一步指出,天地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此之谓《周易》的生生不息观,即《易传》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和“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所显示的发展观。这告诉我们,由于宇宙是一个富有日新、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因此,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问题也是宇宙发展过程中的、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悲观绝望。当然,我们反对对人类前途的一切悲观论调,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恰恰相反,人类应该迅速警醒,从容应战,精诚合作,以顺利渡过难关。

《易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其中的“天地”不应只狭隘地理解为蓝天、大地,而应看作代表宇宙间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如天人、男女、上下、泰否、身心、内外等,《易传》以“阴阳”统称之。这就是说,如果阴阳两方面处于相互交感融洽的状态,则彼此都能亨通兴盛;反之,如果阴阳双方处于相互封闭隔绝的状态,则彼此都将走向衰败。此为阴阳交泰观。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全球问题,实质上便是天人之间长期紧张对立的后果,是人把大自然当作可以任意宰割的沉默羔羊而一味征服索取、大自然对人的无知妄为“忍无可忍”而进行“报复”的必然结局,是传统发展观以物为中心、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诚如美国环境伦理学家巴里・康芒纳所说:“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

《易经》曰:“‘节’,亨;苦节,不可贞。”意思是说,保有节度则会万事亨通,若以节制为苦,则诸事不利,不必占问。《易传》进一步阐发说,以谈笑自若的大将风度履险蹈危,以随时使自己居于恰当位置的自觉意识保持节度,以居中守正的刚健气魄创造亨通;大自然正是因为保有节度才使四季得以形成并各有成就;人类也应随时使自己保持节度并形成严格制度,这样才不会伤财害民。此之谓《周易》的节以制度观。大自然的负荷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中华文化一贯主张,知足者富,知足常乐。为了使人类达到更高的生存质量,为了使人类能有更理想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时刻告诫自己注意节制。

(摘编自赵建功《〈周易〉的生态伦理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认为人对待自然不应只顾及局部、短期利益,而应顾全大局和长远。
B.宇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从而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日新。
C.《易传》将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统称为天地,也叫阴阳。阴阳合万事通。
D.每人时刻告诫自己节制,人类才能达到更高生存质量,有更理想的生存环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谈《周易》的价值,接着从四方面具体分析,先总后分,层次清晰。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将《易》理和现实进行了结合,深入浅出,具有针对性。
C.文章引用巴里·康芒纳的话,论证了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使阴阳失衡。
D.文章阐释《周易》中的生态伦理智慧,为当今某些问题开具中华文化的药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是中华文化轴心期经典著作,因为其书在今天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模拟宇宙图景的《易经》六十四卦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独特表达。
C.老子认为阴阳二气相交,万物产生。该思想与《周易》“阴阳交泰观”相通。
D.在面对宇宙的发展、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时,人类应当从容以对,而不必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