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当儿媳妇表露出分家的念头时,孙玉厚老汉早想到要把他们小两口从这一大家人中解脱出来。他看得出来,少安有本事在双水村出人头地;只要儿子立在众人面前,他孙玉厚脸上也光!可要是不分家,少安被一大家人抱累着,有翅膀也难飞起来!
当然,分家以后,他的负担就更重了。但算一算,剩下五口人,他能维持。花销主要是上学的
兰香。眼下他不指望少平撑起这个家一一只要自自己能劳动,就让他小子自顾自闯世事去吧!
他想,即使他过几年不中用了,两个儿子也不会丢下他不管一一他的儿子他知道,现在趁他还能在山里挖,就尽量给娃们腾出几年时间,让他们各自凭本事去踢腾上一番……
对孙玉厚老两口来说,分家已经成定局。
但是孙少安已经习惯于在家庭中扮演保护人的角色。他不是不知道,分开家,他和秀莲能
把光景日月过得热火朝天。可他父亲那里不会有什么起色一一当然,全家人倒不至于再肚子。
唉,从农村的社会来看,儿子成家后和父母分家,是很自然的;可从自己的感情方面说,实在
是难以接受啊!
孙少安太痛苦了。晚上吃完饭,他常常在黑暗中胡乱地向罐子村的方向遛达很长时间他不由地回潮到遥远的过去……是的,最艰难的岁月也许过去了,而那贫困中一家人的相亲相爱是不最也要过去了呢?
这天晚上,秀莲在新家给他炒了一大碗鸡蛋,烙了几张油饼,她不让他回父母那里吃饭,硬要他在这里吃一一似乎专意让他先尝尝分开家以后的滋味!
少安顿时怒不可遏一一秀莲不理解他的心情了!他立刻把妻子臭骂了一通,把门使劲一掼,回父母那里吃饭去了,把痛哭流涕的的秀莲一个人丢在新窑里。
母亲疑惑地问他:“秀莲怎没过来?"少安端起饭碗,一话也没说。
“是不是闹架了?”父亲沉下脸问。
少安往嘴里扒拉着饭,仍然没吭声。
玉厚老汉给老伴使了个眼色,少安妈立刻解下腰里的围裙,急急忙忙出了门一一她要赶到
新地方去看个究竟。不一会,少安妈就回来了,生气地责备儿子;“你太不像话了!”
“怎啦?”玉厚老汉已经认定是儿欺负了秀莲,火气十足地问老伴。
“秀莲说少安今儿个出了一天砖,怕他熬坏了身子、给他在那面单另做了点吃的,死小子不
吃就算了,还把人家骂了一顿……”
少安妈说着,便收拾起一点饭,又出门给秀莲送去了。孙玉厚对低头吃饭的儿子吼着骂道:
“鬼子孙!人家好心待你,你为什么要骂人家?”
孙玉厚索性丢下碗不吃饭了。他手颤抖着挖了一锅旱烟,勾着头蹲在脚地上,像遭受了一
次沉重的打击,脸痛苦地抽摘着。
少安仍然一句话也没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后,就悄无声息地出了门,径直走到自己烧砖窑的土场子里,闷头打起了砖坯。
月亮从东拉河对面的山上探出了头,静静地凝视着大地。从山梁上传来一阵飘忽的信天游一一这是贪心劳动的田五,还在山里磨蹭着不回来……
孙少安头上冒着汗气,索性把长衫子掉甩在一边,光膀子干起来了一一似乎要用这挣命般的劳动把他心中的烦闷舒散出去……
老汉左思右想,觉得这件事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说不定一家人要结冤仇哩!
玉厚老汉随即又想:二小子已经长大成人了,这实际上等于是他和他哥分家,他不回来不合情理!
于是,他“叭叭”两下把烟灰在鞋帮子上磕掉,开门去找他弟孙玉亭;他要让玉亭给少平写封信,托开邮车的金俊海顺路捎到黄原,让少平赶快回家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孙少安心理、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他习惯做家庭顶梁柱的孝顺、善良和无私,他因不忍丢下全家老小自立门户而痛苦。
B.小说对孙少安打砖坯时头上冒汗气、甩掉长衫子光着膀子干活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个不愿向生活和命运屈服的硬汉和挑战者形象。
C.小说中对孙少安以劳动排解内心痛苦时的月亮和飘忽的信天游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乡土特色
D.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节选部分以新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为背景,以分家事件为核心,表现了孙少安与父母的相亲相爱。
【小题2】节选部分写到的孙玉厚老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少安在全家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可不可以与父母分家,你有怎样的看法?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07: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玻璃门
陈树龙
明天工程要竣工验收了。
早上,我起床后,没吃早餐就匆匆赶往工地,我第一个到达,保安开了门,我往里面走去。突然,“砰”的一声,我的头撞上什么东西,一阵晕,定下神一看,撞上玻璃门了,这门什么时候装上的?再一看,眼镜掉地上了,还撞坏了,没法戴了。
我用手摸摸刚才撞到的额头和脸,咦,流血了。我开始感觉脸有点疼了,捡起眼镜赶紧往洗手间去,透过镜子一看,天哪,满脸是血,用水洗了洗,血还在流,这得找医生去。
刚走到门口,碰到小李,我赶紧说,我刚才给玻璃门撞到了,你小心啊。小李一听,紧张地说,是哪一道玻璃门?我说,好像是昨天才装上的。小李二话没说,跑了过去。我也紧跟着过去。
小李看了看地上,还看了看玻璃门,说,还好,玻璃门没砸到地上的抛光砖,要不,可要影响明天的验收了。
小李说完走开了。
我用手按着脸上的伤口,准备走。小张来了,我又赶紧说,我刚才给这道玻璃门撞到了,你小心啊。小张一听,紧张地说,怎么撞上了?把门锁撞坏了吗?我说,不知道。小张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高兴地说,还好,没坏,不影响明天的验收。小张说完走开了。
血还在流,我忍着疼。小王来了,我又赶紧说,我刚才给这道玻璃门撞到了,你小心啊。小王说,昨天下午我可是在玻璃上贴了标示的,是不是给昨晚搞卫生的人撕掉了?我说,这可不行,估计以后还有人会撞到。小王说,你打电话给现场工程师黄工吧,让他把这问题转告设计师郑工。他说完又走开了。
我拨通了黄工的电话。黄工说,怎么?把玻璃门给撞坏了?你是怎么走路的?那么大块的玻璃门,亏你还戴了眼镜!
我急忙说,没坏。只是撞了一下,这个位置,玻璃门迟早要给人撞的。黄工说,你先别走,我马上赶过去!
我用手一抹,脸上都是血,我想再去洗手间洗一下,但担心别人撞到,我在边上拉过一架梯子放在玻璃门的前面。
等我从洗手间回来时,黄工和郑工都到了。黄工说,是谁把梯子放在这里的?他示范着说,如果一不小心,从这里反推玻璃门,岂不是把玻璃门撞坏了?岂不是影响明天的验收?
我说,是我,我怕别人撞到,放在那里的。黄工瞪了一眼,怎么又是你!
郑工开口了,是谁说这设计不好的?是门撞你,还是你撞门?一个大活人,走路不长眼。我忍着疼,不敢出声。
过了一阵子,我说,黄工,我可以走了吗?我要去看医生和配眼镜。黄工说,明天验收,今天全体加班,快去快回,不来要扣工资的!我说,好的。
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医生和配好眼镜后回到工地,刚走到门口,听到里面有人在喊:赵总撞到玻璃门啦!
我进去一看,真是甲方的赵总撞上了玻璃门!郑工说,赵总啊,工地这么乱,怎么不提前给我们打声招呼呢?
赵总满脸是血,指着玻璃门说,把它拆掉!
黄工和郑工异口同声地说:马上把玻璃门拆掉!说完,两人扶着赵总上医院去了。
(摘自《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第二天工程要竣工验收,既为后文作铺垫,也与小张、小李、小王、黄工等人的表现相呼应。
B.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写出小李、小王、黄工等人的特点。
C.小说语言形象,如“怎么不提前给我们打声招呼呢?”“马上把玻璃门拆掉!”等刻画出郑工等人的谄媚之态。
D.“我”与赵总都撞上了玻璃,但两事件的结局大相径庭,作品以鲜明的对比反映深刻的主题,给读者以启示。
【小题2】小说以“玻璃门”为题构思谋篇,“琉璃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色撩人
孙蕙
梨木街是一条古老的小街,木板店铺,青砖路面,南临晏溪河。梨木街上的人家都从事梨木生意,生产出来的梨木货真价实。
从穿开裆裤起,张仕文就在父亲的店铺里滚来爬去,常常是眼不错珠地瞅着父亲的两只手,琢磨着那些木料怎么抛来削去就成了做活计的农具。
初中毕业后,15岁的张仕文死活不肯再去学校继续念书,他说他要学木匠。父亲不同意,朝他脸上甩了一巴掌。张仕文朝父亲鞠了个躬,锁上院门,头也不回地去梨木街的“农具铺”做了学徒工。
不过两年的光景,张仕文已俨然一成年男人,脸庞黑黑,眼神犀利,下巴蓄起了一圈胡须。在自己的“农具铺”开张之际,张仕文发誓:不混出个样子绝不讨媳妇,谁接受了我,我就为她剃去胡须,恢复真面目!
从此,胡子成了张仕文的代名词。
别看梨木街只有七里长,居民的眼光却不短。胡子的誓言如乱飞的风筝,在空中飘呀飘就是没个着落点。眼看“奔三”了,也没见他身边多个人,倒见他的胡子野草般疯长,密匝匝地包裹了整个下巴。
下午四点钟,胡子发完货,沿着晏溪河信步拐上八字桥。八字桥是街上最高的桥,站在桥头,视线可以横扫东西七里长街。那天是冬至时节,天空灰蒙蒙的,街上不见一个人影。看样子要落雪呢。胡子站了会儿,感到风如刀子般直往心里钻,遂掉转头准备回店里去,却瞥见有个人影,依着院墙闪进桥西的幼儿园里。胡子的心咯噔了一下,没容多想,撒腿就奔了过去。
孩子的哭喊声从教室里传出来。两名园工模样的大妈站在门外急得团团转。见胡子进来,一把拖住他,连声说胡子快救救月丫头快救救孩子们,那个男的有刀啊你要当心。
透过窗户,胡子看见一个陌生的青年男子用刀抵着女子的脖子,大声叫嚷着要见校长。墙角落下,十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哭叫道:何老师我怕啊,我要回家。
胡子一脚踹开教室门,说我是校长,有什么事尽管讲,别伤了女孩子家!
你骗人,校长不可能留胡子,快去把校长叫来!
骗你,梨木街的校长就是我这样子的,再不说揍你!
胡子一声吼,男子拿刀的手竟然晃了几晃。女子趁机推开刀,身子往地上一蹲,亮出一招武术动作。说时迟那时快,胡子也一个箭步跨上前,两人同时将男子摁倒在地上。
事后胡子得知,女子名叫何月,是新分配来的老师。令胡子惊异的是,看上去娇小玲珑的何月,却有着一般女子身上少见的沉着冷静,而且出手不凡,这样的女子,梨木街找不到第二个。
转眼到了春天,梨木街沿河的花开得正艳。县医院的献血车停在梨木街上,穿白大褂的医生们宣传了老半天,敢上车献血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胡子踏进献血车时,发现已有人先他而来,正将胳膊伸得老长,等着医生做皮试。那人回头,原来,又是何月。
何月咯咯地笑起来。
两人面对面地斜躺着。何月笑弯了的两眼,恰如晏溪河的水,漾得人心一波一波的。
胡子希望被这样的水淹没,但他知道,他和何月,门不当户不对,就好比一个天一个地,天和地怎么可能融到一块呢?何月再来店里找他聊天时,胡子便借口忙将何月晾在一边。
这天傍晚,梨木街的张妈到他店里,见人多,将他拖到里屋,说幼儿园有个女先生看上了他,来听听他的意见。
胡子的眼皮跳了三跳。沉吟许久,胡子才告诉张妈今年订的货多,暂不考虑个人大事。
张妈瞪圆两眼,两手叉腰指责他:你小子有能耐了不是,这天仙样的丫头你不要,你呀,真是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哟。
胡子知道是什么在内心作祟。心烦意乱中,他将剃须刀随手放进口袋里,开了门出去,沿着晏溪河来回地踱着步子。此时,上弦月刚刚升上中天,沿河人家的灯早已熄灭。但,不远处却有盏灯光照着漆黑的夜空。他知道,那是幼儿园的所在地。
恍惚中,胡子看见一个娇小的身影出现在眼前。
月光下的女先生何月,肤色更加地白晳。
(选自《小小说300篇鉴赏》)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梨木街,青砖路面更显古朴,有木板店铺,还临晏溪河,这些实际上是为张仕文这个人物出场作铺垫。
B.初中毕业后,15岁的张仕文不肯再去念书,面对他的要求,父亲只是朝他脸上甩了一巴掌,由此可见他父亲是非常生气的。
C.张仕文立志要开一家自己的店铺,于是他开始蓄胡须,结果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终于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木匠店铺。
D.作者通过动作、肖像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何月这个形象,她沉着、冷静、勇敢而无私奉献,这也促使胡子爱情之苗萌发。
【小题2】胡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内容去掉会更好。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红布

刘学兵

儿子狠狠地扒拉着饭,饿死鬼似的,就差没把整个头埋碗里去了。

父亲在一旁呆呆站着,木然地看着儿子。儿子是悄悄跑回来的,他已经几天没有吃过饱饭了。

“锅里有饭!”父亲说完这句话,内心撕裂般疼痛着。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从来没让儿子挨过饿。可当上镇长的儿子太不知足了,不是自己的钱,拿着烫手呢,怎能放进自己腰包呢?如今,有家不能回,有老婆孩子不能见,连回乡下老家都偷偷摸摸做贼一般……

“就这样逃下去?”他想劝儿子去自首。

“不然还能怎样?”儿子看到了父亲浑浊眼神中的探寻与期待,他躲闪着那目光,打定了破罐子破摔的主意。

父亲颓然坐到沙发上,沙发上一堆还没来得及洗的衣服,一块红布显眼地混杂在里面,他又想起那个人。

“你儿子贪污巨款已成事实,逃避是没有用的,你要劝他回来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他觉得那人的话有道理。没有用“逃跑”“潜逃”,而是用“逃避”,这让他一下子觉得那人很亲近。

“这样吧,你儿子要是回来,也不用你扭送,你就在门外给我们留个记号,我们依然算你儿子是自首,如何?”

那人环视四周,想找个东西来当记号。最后,发现窗台上裹书本鞋样子的红色小包袱,“这样吧,如果你儿子回家了,就把这包袱皮的红布搭在屋外的晾衣杆上……”说完,那人便离开了。

儿子吃过饭,靠在沙发上打起了呼噜。他陪在儿子身边,掏出烟叶仔细地卷着,火柴也许是受潮了,划断了好几根。吧嗒吧嗒抽了几口,孩子的呼噜声此起彼伏,也许在外面漂泊的这些日子他很少能睡个囫囵觉吧,只有家才是儿子避风的港湾呐。

可天已经开始蒙蒙亮了,晾衣杆在雾气氤氲中显得模糊。他狠狠地嘬了几口烟袋,拿起红布来到院子。他慢慢地把这块红得刺眼睛的布搭在晾衣杆上。

该下地了,他走出屋子,想起儿子小时候模样,乖巧地喊着“爸爸”,和他一起玩游戏、一起去地里干农活儿,在学校得了奖状给他看……他的泪水簌簌落下来。

晌午,年迈的母亲开始清理沙发上的脏衣服,儿子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母亲佝偻的背影、花白的头发,他惊讶地发现,在自己这潜逃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母亲苍老了那么多。他猛地感到一种深深的内疚,他的贪心举动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呀?

他来到院坝,开始埋头为父母洗衣服,他自己这一辈子还能为父母洗几次衣服啊。当把衣服晾到晾衣杆上时,他看到了那块儿孤零零挂在晾衣杆上的红布,有些穿越般的眩晕,这块布实在太过熟悉了,儿时的奖状曾被母亲工整地收在这红色的包袱里,红布一角还缝着那枚小铜钱。

一阵风吹过,晾衣杆上的红布翩翩抖动,仿佛要飞起来。凉爽的风却让他瞬间起了一身冷汗。

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看见风中摇曳的红布,急匆匆跑过去,一把扯下来,慌慌张张往里屋走。可走着走着,他又渐渐放慢了脚步。接着,他返回到院子里,把红布重新挂在晾衣杆上。

儿子觉得父亲有点反常:“爸,怎么了?”

父亲没有回答,只是沉默。

儿子的心里突然丽日朗照,一把抓过那块红布,扶着父亲那双挂满老茧的手,膝盖却不自主地跪了下去。

“爸,我想明白了,逃避不是办法,自己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责任,我决定去自首!”

听到儿子的这席话,父亲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滚滚流下来。

不多久,那人来到院子带走了儿子,父子俩仿佛都如释重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因受贿而外逃的镇长在自己的父母身边做出自首决定的小故事,反映了打击贪污受贿的大主题。
B.小说暗写了一个善解人意、有劝导工作经验的警察形象,他精心挑选红布来打开劝服缺口,体现了其工作智慧。
C.小说擅长进行心理刻画,故事中儿子潜逃的经历,警察劝说自首的过程都是在父亲的心理活动中呈现出来的。
D.小说结尾交代父子俩露出久违的笑容,写出了主人公的释然心里,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小题2】父亲在儿子偷偷回家到自首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一块红布”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风吹走的快乐
刘国芳
他看见一个快乐的女孩,女孩看见一个人,笑着,又看见一个人,也笑着,再看见一个人,仍笑着。一句话,女孩看见所有的人,都面带笑容。那地方是公园,公园隔壁是一所大学。他估计,女孩是大学里的新生。
公园和大学有一条路通着,这样,就有很多大学生喜欢到公园来。他几乎每天都到公园里锻炼,这样,他就有机会再见着女孩了,而且不是偶然见着,是经常见着。女孩见了他,还那样笑着。多见了几次,他和女孩就有些熟悉了。一次笑过后,他问起女孩来,他说:“小姑娘来自哪里?”
女孩说:“江西。”
他说:“江西哪里?”
女孩说:“资溪乌石。”
他知道乌石这个地方,知道那是大山里。
他听了,当即愣在那里。女孩来自贫困的山区,家里的经济状况肯定不会太好,这从女孩的衣着上看得出来。他这样想着,问起来,他问女孩家庭条件好不好?女孩说不好。他听了,为女孩担忧起来,他不知道女孩这几年靠什么去完成学业。但女孩好像没考虑过这些,他每次看见女孩,女孩都面带笑容,把快乐写在脸上。他有一次看着女孩,认真地想起来,他想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女孩,她真的会快乐吗?有一次这样想着时,他问起女孩来。他说:“看见你天天笑着,你真的快乐吗?”
女孩说:“真的快乐。”
女孩没有骗他,女孩真的快乐。从很小起,女孩就快乐。女孩在山里砍柴,放牛,采山上的野果,除了读书,女孩每天都做着这些事。女孩做这些事时,总是快快乐乐的。到后来考取大学,女孩就更快乐了。但他却断定女孩不快乐,他认为女孩家里条件差,又来自贫穷的山区,跟城里女孩比,有很大的差距,跟城里条件好的女孩比,差距就更大。基于这样的分析,他认为女孩不快乐。得出这个结论后,他忽然同情起女孩来。再见着女孩,虽然女孩还笑着,但他却会在心里发出感叹来,他在心里跟自己说:“多好的女孩啊,怎么会生在山里的穷人家呢?”
他是一个在事业上很成功的男人。他开了很多家公司,财产上千万。从开始同情上女孩后,他就觉得应该帮帮女孩。这后来的一天,他跟女孩说:“如果我跟你说,我想帮助你,你不会拒绝吧?”
女孩听是听明白了,但女孩不知如何作答,只愣在那里。
他继续说:“多好的一个女孩呀,怎么就生在山里的穷人家呢,我估计你家里以后都没有经济能力让你完成学业,所以我想帮你。”
女孩还是不知怎样作答,但女孩心里已经很感动了。
毫无疑问,女孩遇到贵人了。不错,他随后就给了女孩好几千块钱。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还给了女孩不少钱。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带女孩去高档宾馆吃饭,给女孩买名牌衣服和时尚手机。他还带女孩去过他住的地方,那是一幢非常漂亮的别墅。女孩见了,当即惊叹起来,女孩说:“哇噻,这样漂亮呀!”
这年寒假,女孩回家了。到家后女孩忽地觉得不对劲了,女孩觉得村里破破烂烂,家里也一样,房子乌黑,到处倒篱烂壁。再想想城里人家的别墅,女孩心就寒了,觉得自己的家太穷了。再看看父母,穿着满身补丁的衣服,一身泥巴,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女孩皱起了眉头。
皱起的眉头是心里的结,女孩心里有了结,她不可能像从前一样快乐了。
女孩后来经常皱着眉头,女孩现在心里有怨恨了,女孩怨恨自己出生在那样贫困的山区,出生在那样穷的人家。他也看见女孩经常皱眉,但他不明白女孩为什么皱眉。他仍一如既往地资助女孩,给女孩钱,给女孩买好东西。他认为女孩有了钱,就不会皱眉,就会快乐。
但这已经不可能了。
女孩第二年寒假回家时仍不快乐。女孩走在村里,看见满地的烂泥,满地的鸡屎狗粪,女孩便皱起了眉头。女孩很想让自己快乐,让自己像从前一样快乐,女孩想象以前自己在山脚下放牛,在山上砍柴、采野果,女孩觉得那时候才是真的快乐。女孩为了找回这样的快乐,有一天也上山了。但在山上才走几步,就被山上的蔷薇把她身上价格不菲的衣服裤子挂烂了。
女孩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女孩这天做了个梦,梦见她快乐地放着牛,快乐地在山上砍柴,快乐地采摘着山上的野果。但一阵寒风吹来,把女孩冷醒了。
女孩醒了后明白,快乐对她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梦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写女孩笑着,写出了女孩的快乐,也与后文女孩经常皱着眉头形成对比,这一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B.文中的“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也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固执地认为金钱能带给女孩快乐。作者对“他”是持批判、嘲讽态度的。
C.“女孩在山里砍柴,放牛,采山上的野果……”属于插叙,对女孩的快乐补充解释,使内容更充实。
D.精短的篇幅里,浓缩了丰富的生活容量,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价值的终极关怀。
【小题2】小说以“快乐”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标题“被风吹走的快乐”有什么含义?结尾“女孩醒了后明白,快乐对她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梦了”,请结合全文内容及你的人生体验,给这个女孩提些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鸭名家

汪曾祺

“三爷,鸭都丢了!”佃户和长工一向都叫我父亲为“三爷”。“怎么都丢了?”

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有好几家养过鸭。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他要养鸭。从来没有养过鸭,这怎么行?他说他帮过人,懂得一点。没有本钱,没有本钱想跟三爷借。父亲觉得让他种了多年草田,应该借给他钱。父亲也托他买了一百只小鸭,由他代养。事发生后,他居然把一趟鸭养得不坏。

前两天倪二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还是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一大卷鸭圈,干粮,简单的行李,人在船,鸭在水,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精神好看。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晚上,找一个沙洲歇一歇。

“不要!”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倪二在白莲湖里。三爷赶快去看看吧。一趟鸭子全散了!”

“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倪二呢?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攥成了一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几个人围着他。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他的饭在一个布口袋里——一袋老锅巴。他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不时把脑袋抖一抖,倒像受了震动。——他的脖子里有好多道深沟,一方格,一方格的。颜色真红,好像烧焦了似的。老那么坐着,脚恐怕要麻了。他的脚显出一股傻相。

怎么办呢?围着的人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哎,除非陆长庚。”“只有老陆,陆鸭。”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区里、县里来了什么大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马、鸡蛋糕、芝麻饼、七厘散、紫金锭、菜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而言之,日用所需,应有尽有。这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茶馆里备有一副麻将牌,一副牌九。推牌九时下旁注的比坐下拿牌的多,站在后面呼吆喝六,呐喊助威。船从桥头过,远远地就看到一堆兴奋忘形的人头人手。船过去,还听得吼叫:“七七八八——不要九!”“天地遇虎头,越大越封侯!”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有人指给我们看过,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评号陆鸭,说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现在见到鸭就怕。

“不要你多,十五块洋钱。”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扛通吃,红了一庄,方去。“把鸭圈拿好。倪二,赶鸭子进圈,你会的?我把鸭子吆上来,你就赶。鸭子在水里好弄,上了岸,七零八落的不好捉。”

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还是那根篙,他拈在手里就是样儿),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喷喷喷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本来平静辽阔的湖面,骤然热闹起来,一湖都是鸭子。不知道为什么,高兴极了,喜欢极了,放开喉咙大叫,“呱呱呱呱呱……”不停地把头没进水里,爪子伸出水面乱划,翻来翻去,像一个一个小疯子。岸上人看到这情形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倪二也抹着鼻涕笑了。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兵法:用兵第一贵“和”。这个“和”字用来形容这些鸭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唱的不知是什么,仿佛鸭子都爱听,听得很入神,真怪!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一共多少只?”“三百多。”“三百多少?”“三百四十二。”他拣一个高处,四面一望。“你数数。大概不差了。——嗨!你这里头怎么来了一只老鸭?”

“没有,都是当年的。”“是哪家养的老鸭教你裹来了!”倪二分辩。分辩也没用。他一伸手捞住了。“它屁股一撅,就知道。新鸭子拉稀屎,过了一年的,才硬。鸭肠子搭头的那儿有一个小箍道,老鸭子就长老了。你看看!裹了人家的老鸭还不知道,就知道多了一只!”

倪二只好笑。“我不要你多,只要两只。送不送由你。”

怎么小气,也没法不送他。他已经到鸭圈子提了两只,一手一只,拎了一拎。

“多重?”他问人。“你说多重?”人问他。“六斤四,——这一只,多一两,六斤五。这一趟里顶肥的两只。”“不相信。一两之差也分得出,就凭手拎一拎?”

“不相信?不相信拿秤来称。称得不对,两只鸭算你的;对了,今天晚上上你家喝酒。”

到茶馆里借了秤来,称出来,一点儿都不错。

“拎都不用拎,凭眼睛,说得出这一趟鸭一个一个多重。不过先得大叫一声。鸭身上有毛,毛蓬松着看不出来,得惊它一惊。一惊,鸭毛就紧了,贴在身上了,这就看得哪只肥,哪只瘦。晚上喝酒了,茶馆里会。不让你费事,鸭杀好。”

“杀的鸭子不好吃。鸭子要吃呛血的,肉才不老。”

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对于自己的嘲讽。这是一点儿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儿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儿,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一夜。明天一早我来。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

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没有!还剩一块!”

一九四七年初,写于上海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地人习惯称陆长庚为“陆鸭”,汪曾祺却以“名家”冠之,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劳动者特有的温情和对劳动技艺的欣赏。
B.小说对茶馆中聚集的各色人物和经营的各种物品的介绍,对赌钱的热闹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写出了当地的市井风俗。
C.小说展现了陆长庚赶鸭时的得意和风采,也写了他身为赶鸭名家却遭遇养鸭失败、混迹茶馆常输光本钱的失意与无奈。
D.文中说“什么事都轻描淡写”,“轻描淡写”一词体现出人物对任何事都漫不经心的特点。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安排陆长庚出场的。
【小题3】陆长庚是当地“放鸭的第一把手”,从文中看,他高超的技艺有哪些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