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卷帘
林清玄
①有一次,我买回一卷印刷的《长江万里图》长卷,它小的不能再小,比一支狼毫还短,比一锭漱金好丕还细,甚至可以把它放在牛仔裤的口袋里,走着的时候也感不到它的重量。
②中夜时分,我把那小小的图卷打开,一条万里长江倾斜而出,往东浩浩流去,仿佛没有尽头。里面有江水、有人家、有花树、有亭台楼阁,全是那样浩大,人走在其中,还比不上长江里一粒小小的泡沫。
③那长江,在图画里是细小精致的,但在想象中却巨大无比。那长江,流过了多少世代,多少里程、流过多少旅人的欢欣与哀愁呢?想到长江的时候,我的心情不一定要拥有长江,也不是要真的穿过三峡和赤壁,只要用那样小而精致的一卷图册来包容心情,也就够了。
④读倦的时候,双手卷起《长江万里图》,放在书桌上的笔筒里,长江的美好就好像全收在竹做的笔筒里。即使我的心情还在前一刻的长江中奔流,也不久想到长江只是一握。乡愁,有时也是那样一握,情爱与生命的过往也是如此。它摊开来长到无边无际,卷起时盈盈一握,再复杂的心情,刹那间也凝结成一粒透明的金刚钻,四面放光。
⑤那种感觉真是美,好像是钓鱼的人意不在鱼,而在万顷波涛。唐朝船子和尚的诗《颂钓者》写过这样的心情: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⑥钓鱼的人意不在鱼,看图的人神不限于图,独坐的人趣不拘于独坐,正足以一波动万波,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样的,读屈原离骚,清朝诗人吴藻读出“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同样看芦苇,王国维看出了“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同样咏水仙,黄庭坚咏出“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同样是夜眠有梦,欧阳修梦到“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⑦这种卷帘望窗的心情几乎是无以形容的。秦观的几句词说的最好:“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帘与窗是不同的,正如卷起来的图画与装了画框的画不同。因为帘不管是卷起或是放下,它总与外界的想象世界互通着呼吸,有时在黑夜不能视物时,还能感受到微风轻轻地触肤,夜之凉意也透过帘的空隙在周边围绕。因为卷起来的画不像画框一览无遗,它里面有惊喜与感叹,打开的时候,想象可以驰骋,卷收的时候仿佛自己掌中拥有了无限的空间。
⑧我从小就特別能感知那种卷藏的魅力,每当看到长辈收藏中国书画,总是希望能探知究竟。每天我最喜欢的时刻,就是清晨母亲来把我们窗口的帘子卷起,阳光就像约定好的一样,在刹那间   整个房间,即使我们的屋子非常简陋,那一刻也分明能感觉到充分的光明与温暖。
⑨在我们故乡附近,有一座客家村,村里千百年来流传这一项风俗: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门前一定要挂一幅细竹编成的门帘。站在远处看三合院,如果是竹门帘,真像是挂在容厅里的中堂;它不像一般门帘是两边对分,而是上下卷起,富有古趣。门帘上有时候绘着两株花朵,鲜艳欲滴地纠缠在一起;有时绘着一双龙凤,腾空飞翔互相温柔地对看;最普遍的是绘两只鸳鸯,悠然地,不知前方风雨地,从荷塘上相依    
⑩客家竹门帘的风俗,不知因何而起,不知传世多久,但它总给我一种遗世之美。我到客家村,有时候只为了在微风初起的黄昏散步时看看每家的门帘。偶尔看到人家门口多了一张新门帘,就知道有一对新夫妻正在为未来的幸福做着    和眉批。但大部分人家的竹门帘都在岁月的涤洗中褪色了,有的甚至破烂不堪,卷起时零零落落,随时像要支离,行细一看,纠缠的花折断了,龙凤分飞了。鸳鸯有的折伴,有的失侣,有的苍然浑噩甚至不能辨视它旧日的模样。
⑪人世间的情爱,少有能永远妇新地穿过岁月的河流,往往是岁月走过,情爱也在其中流远,远到不能记忆青衫,远到静海无波。而情爱与岁月共同前行的步迹,正在竹门帘上显现出来。即便门帘如新,也无以保存过去的感情,只好把它卷在心中最深沉的角落。就像卷得起《长江万里图》,心中挂着长江,卷得起一苇渡江,但江面辽阔,遥不可渡。
卷着的帘,卷着的画,全是谜一般的美丽。每一次展开,总有庄穆之心;也不知里面是江南的水势,江北的风寒,或是更远的关外的万里狂沙。唯一肯定的是,不管卷藏的内容是什么,总会或多或少触动心灵的玄机。
⑬有一年,是在风雨的夜里吧!我在鼻头角的海边看海潮,被海上突来的寒雨所困,就随缘地夜宿灯塔。灯塔是最平凡的海边景致,最多只能赢得过路时一声美的叹息。
⑭夜宿的心情却不同,头上强光一束,亮然射出,穿透雨网,明激慑人。塔的顶端窗门竟有竹帘,我细心地卷了帘,看到天风海雨围绕周边,海浪激射,一起一落,在夜雨的空茫里,渔火点点,有的迎着强光驶进港内,有的依着光飘向渺不可知的远方。
⑮那竹帘是质朴的原色,不知历经了多少岁月,但仍坚固如昔。竹帘不比灯塔,能指引海上漂泊的人,但它能让人的想象不可遏止,胜过灯塔。
⑯我知道那是台北的最北角,最北最北的一张竹帘,那么,仿佛一卷帘,就能望江北方的家乡。
⑰家乡远在千山外,用帘、用画都可以卷,可以盈握,可以置于怀抱之中。卷起来的是寸心,摊开来是千里目,寸心与千里,有一角明亮的交叠,不论走到哪里,都是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泪。
⑱在鼻头角卷帘看海的那一夜,我甚至看见有四句诗从海面上浮起,并听到它随着海浪冲打着岩岸,那四句诗是于右任的《壬子元日》:
不信青春唤不回,
不容青石尽成灰。
低徊海上成功宴,
万里江山酒一杯。
【小题1】请为第⑧⑨⑩段空缺处选择一个词语,最符合语境要求的一个选项是
A.扑满  掠过  笺注
B.扑满  飘过  笺注
C.铺满  飘过  笔记
D.铺满  掠过  笔记
【小题2】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
【小题3】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记叙买《长江万里图》的经历?
【小题4】文章说“卷着的帘,卷着的画,全是谜一般的美丽”,作者一共写了几件和“卷帘”有关的事情?并结合全文,说一说“卷帘”美在何处?
【小题5】关于林清玄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本文,选出合适的一项,并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你的理由。
A.朴素自然B.犀利辛辣C.含蓄蕴藉D.清新典雅   E.豪迈奔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2 09:19: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作者说,学习数学时机械的题海战术很难让人享受到数学的韵律之美,你赞同吗?结合原文提供的信息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眼球运动与阅读速度

①根据观察和测试发现,阅读时人的眼睛并不是匀速不停地在书页上移动,恰恰相反,目光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我们称之为“眼跳”。在移动过程中,又存在着时间稍长的停顿,这种停顿在阅读学上称作“眼停”,也叫“注视”。

②阅读时,读者依靠眼球跳动看书,是阅读中视觉过程的基本特征。根据眼球测动仪的测定,阅读时眼跳持续时间约为0.02~0.05秒,其中,在一行之内的眼跳时间约0.02秒,这样,整个阅读过程中95%左右的时间,眼球是不动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跳动之间的注视时间里,才能接收到信息。这一瞬间,犹如照相机开启快门的曝光,注视点放在什么地方,注视时间控制在多长范围内,是视觉方面影响阅读技巧的关键所在。

③眼停次数的多寡和每次注视时间的长短,与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以及阅读要求(精读、略读或浏览)有关。如果阅读能力强、读物浅显或只需记取读物的内容大意,注视的次数就可以少,注视的范围就可以大,注视的平均时间也就可以短。

  

④有关汉字阅读的研究还表明,在阅读时,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个字,最少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个字要经过两三次注视才能感知。而每篇文章的第一行,眼停次数和注视时间均较以后部分略30%;10%于刚开始阅读,心中没数造成的;到后面时,由于对读物的难易程度、作者的 语体风格已经比较适应,速度自然可以加快了。

⑤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注视不仅从一个定点移到另一个定点,有时因意义不明了,或未看清楚,也会倒退到原定点或者前定点,以便对不同位置上的字、词进行综合的理解、记忆,或寻找遗漏的信息。这种逆向的返回运动,阅读学上叫做“回视”或“回跳”。回视次数越多,注视次数和耗费的时间也必然增多。显然,回视的次数与读者的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和阅读要求也有关。不熟练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多,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少,回视次数也必然高,约占注视的30%;阅读能力强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少,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多,回视次数也只占注视次数的10%。

⑥与回视相近似的情况,还有扫视,又叫做“行间移动”,是眼动的特殊情况。阅读时的扫视,是从一行文字的末端移至下一行文字的开端的眼动。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小学生,反复扫视的运动较多,而且容易发生串行或反复寻找的情况。初步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反复扫视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但扫视时,视线从上一行文字末端跳到下一行文字的开端,一般都是跳得很近,往往需要短距离地再跳一次。

⑦在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古德。伊洛费看来,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关眼球运动的有三点:一是  ,二是 ,三是 。这些已经成为研究阅读的专家学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善这三点,就可以使阅读速度得到提高。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当然,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只能在“眼停”即“注视”时间里获取阅读信息。
B.读物浅显或者阅读要求低,眼停的次数就会相对减少。
C.阅读能力强的读者的扫视范围必然大于能力弱的读者。
D.影响阅读速度的原因有很多,眼球运动只是其中之一。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冷暖岛事

王福日

时至三月,天气乍暖还寒。

这天阳光很好。

老顺财沿着山坡上满是雪水的泥泞小路,一呲一滑地赶向山坡下已废弃的打谷场。

他的许多老伙计已经等在那里——六冠叔、张大炮、凤举……他们散落的这个小岛上,能聚起来的老人也就这十几个了。

只要天气好,这十几个人都要聚在一起,在打谷场上拢一堆火,吊起大茶壶,一群老人摆桌放凳,边喝茶边打牌,时间就在丝丝啦啦的水沸声中悄然过去了。

但这天的气氛有些压抑,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

“我们去看看吧!”老顺财说。

众人互相搀扶着往有田叔家去,没走出几步,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老顺财心里一紧,这不年不节的,鞭炮声在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一是丧。若有喜事,早该筹划了,大家应该有耳闻,若不是,那只能是……

老顺财脚下一踉跄,“有田叔!”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脚步也快了起来。

快到有田叔家的时候,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隐约递进了老顺财的耳朵,空气中飘荡着浓重的火药味道,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尽了他的体力,他 不得不张大嘴,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

一转弯,就是有田叔家的大门了。门开着,有田叔的小孙子坐在一堆鞭炮屑上蹬腿嚎哭,旁边站着他气鼓鼓的父亲。

“亮子,出啥事儿了?”

“顺财叔,你们来啦!这孩子,过年剩了一挂鞭炮,被他偷出来放了,这不年不节的,您说该不该打?”

“哎呀,这算个啥啊?城里过年不是不让放鞭炮嘛!对了,你们啥时候回来的?”

“昨天回来的!”

“你爹他……”

“在屋里躺着呢!”

“他身体好受些没?”

“啊?我爹病了吗?他没说啊?!”

“他……”

老顺财刚想说有田叔昨天提早回家的事,就看见有田叔挑开门帘走了出来,红光满面的,哪有半点病态?

“好你个有田叔!”老顺财忽然想通了,“谎称生病原来是为了回家等儿子啊!”

“我不是怕你们嫉妒吗?!”有田叔笑着赔礼,“你们的儿子过年不是都没回来吗?”

“你个老东西,我们还以为你……”

“哈哈,儿孙都在身边,我就是去了,也没啥遗憾啦!”有田叔开着玩笑。

“你!……”老顺财忽然感觉周围暗淡下来,寒风冰冷刺骨。

只剩有田叔家院子里的阳光,有些刺目,温暖得让他想哭。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的自然环境描写非常简洁,“乍暖还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冷暖”;“阳光很好”又为开展故事情节作了铺垫。
B.在去有田叔家的路上,老顺财听到了孩子的哭声,闻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儿,这让他心情更加紧张不安,心理描写形象地凸显了这种心情。
C.小孩子平日里放个鞭炮不算个啥,但有田叔的儿子却把孩子痛打一顿,是因为孩子偷放鞭炮,有很大的危险性。
D.小说标题为“冷暖岛事”,从作品内容看,“暖事”主要是指有田叔的儿子回来看望父亲;“冷事”则指老顺财等老人的儿子过年不回来看望老人,让老人们心寒。
【小题2】小说最后两段内容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A.
【小题3】巧妙的设置能使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醒龙:坚守的底线才是你真正的高度

都市时报:很久以前你就获得过“人民文学新人奖”,时隔20年,你再一次获得“人民文学奖",感受有何不同?

刘醒龙:虽然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但感觉又被“励志”了一回,觉得自己与那些虎头虎脑的小伙子还有得一拼。

都市时报:《人民文学》的颁奖词说:“《蟠虺》可谓刘醒龙近年创作的巅峰之作。”你也曾说过:“30年的创作生涯,一直是在寻找文学的高度。”你认为这个高度是什么?你找到它了吗?

刘醒龙: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人生真的都是“蛮拼的”,当作家的也是一样,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才写得出来。拼了多少年,以为站上一定高度了,定下神来一看,才发现自己所坚守的底线在哪里,那才是真正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达到了心想达到的高度。正如比萨斜答,相比高度,其基础的底线才是其举世无双的理由。

都市时报:你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蟠虺》的故事发生地却是武汉这座大都市,因此很多人将它称为你的“转型之作”。是这样吗?

刘醒龙:我在20年前就写过,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是想变也变不了。脱胎换骨是神仙才有的本事,写作中的人最重要的反而是努力守住内心极度的秘密,与自己一辈子相伴相生。

都市时报:在你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中你创作了两首别致的赋,你曾说:“它在小说中的出现另有特别的理由。”能不能说一说这特别的理由是什么?

刘醒龙:以往的小说,往往会借助人物或别的什么,来一段长长的议论,用以抒发那些特别的情怀。《蟠虺》中赋的运用,可以看作是这方面新的创意。比如“20载清流,怎洗涤血污心垢断肠” “佳人做贼,丑墨污香”纵然上下其手,难抵董狐一笔“苍黄翻覆,霜天过耳,且与时光献血会盟”这些句子富有力量与深意,可以成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还有一点,在现代化进程处于超高速的当下,对经典文体的重新实验,有助于我们放慢心律,品味人生的抒情性,消减让我们越来越觉得难以负重的占有欲。

都市时报:你的很多作品都搬上了大荧幕,在你看来,“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两者有何不同?《蟠虺》有没有可能搬上大荧幕?

刘醒龙:小说能否改编成影视作品,我一向持随缘态度。《蟠虺》从问世到现在,影视界的人一直没断过联系,有些甚至谈得很深入,不过,直到今天还没有定盘。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也就是说,影视剧离不开文学,文学则可以与影视剧相隔八千里。

都市时报:你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从不写大人物,只写小人物。”为何总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刘醒龙:我本来就是小人物,也只了解小人物,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其他人物。话说回来,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其实都是免不了要吃喝拉撒的小人物。是男人的,见到美丽女子都会觉得赏心悦目;是女人的,见到鲜花宝马都会顾盼流连。

都市时报:都说网络和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你会经常在这些新媒体上阅读吗?你认为它们是否会取代传统阅读?

刘醒龙:我肯定不如此认为!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伟大的发明便是文字。动物不认识字,但动物没有不认识图像的。再美的图像也是图像,再现代化的图像也是图像。回到读图时代,就等于让人类回到原始社会。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醒龙认为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要拼才写得出来。
B.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领军人物的刘醒龙,因为《蟠虺》的故事发生地是武汉这座大都市,所以把它称为自己的“转型之作”。
C.刘醒龙认为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文学可以与影视剧相隔甚远。
D.这篇访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作品获奖与写作转型,经典文体实验的缘由,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关系,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醒龙因作品《蠕虺》而获得“人民文学奖”,这部作品可谓他近年来的巅峰之作,也是他一直在寻找文学高度的有力见证。
B.小说《蠕虺》写法新颖,运用了两首别致的赋,还用了大量的非常用汉字,表明刘醒龙坚持在作品中对经典文体进行实验以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
C.《蟠虺》到现在还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作者的认识问题,他认为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
D.刘醒龙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坚守创作底线的作家之一,他喜欢写现实中的小人物,也只写小人物,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小题3】请简要概括刘醒龙创作坚守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