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西方博弈论有著名的“囚徒困境”,这一困境源于两名囚徒之间的信任问题。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亦有一个土生土长的“范滂两难”,尽管这只是个体内心的选择问题。
②范滂(公元137至169)是东汉末期的名士,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大义凛然,年方三十三岁,即死于党锢之祸。所谓“范滂两难”,是由范滂的一句遗言而来。他在临刑前告诉儿子:“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后汉书》卷六十七)以致陷入了要人作恶,恶不可作;要人行善,不得善终的人生两难。史笔接着写,“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③范滂年轻时“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但却最终沦为受害的数百名“党人”之一。他在狱中,曾与审案官员、中常侍王甫讨论过善恶问题:“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我想善待善行使大家同样清廉,嫉恶恶行使大家共知卑污,本以为这是朝廷所希望的,没想到竟然成为结党)他激愤地说:“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古人积德行善,可为自己谋取幸福;而今积德行善,却遭杀身之祸)这种感天地、泣鬼神的义愤与长啸,使得他的政敌、宦官王甫也为之所动。
④范滂的遭际或不幸,之于中国古代文明,无疑属于“负能量”,往往被视为“孤立事件”。然而,这类事件并不孤立,在二十四史里,就重复多次。南朝刘宋重臣刘湛被杀前在狱中见到弟弟刘素,感慨地说:“乃复及汝邪?相劝为恶,恶不可为;相劝为善,正见今日,如何?”(《南史》列传第二十五)南朝如此,北朝岂能独缺!北魏高官韦阆的孙子韦俊被杀时也曾感慨:“吾一生为善,未蒙善报;吾不为恶,今为恶终。悠悠苍天,抱直无诉!”(《北史》列传第十四)
⑤天津旧城隍庙戏台曾有一联:“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生死轮回,善恶有报,最直接的精神是佛教。国人向来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其实,相对于宗教的精神世界,人世间更现实、更复杂。范滂的感慨,一方面表明范滂本人善恶分明、趋善弃恶的价值观,同时也表明范滂特别在意为善为恶,后果殊别。
⑥“性善”、“性恶”,从古今争论到中外,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灵魂深处仍然残存兽性与恶的本质。恩格斯说:“人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反杜林论》)中国社会自秦至清,始终是一个皇权专制社会,而“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在中国古代,岳飞冤案为“范滂两难”提供了千古不磨的范本。虽然冥冥之中人们期盼“不是不报,时机未到”,然而,岳飞39岁蒙冤被害,彻底平反已在死后84年。而冤案的制造者赵构与秦桧,一个是皇帝,退位又做了二十多年太上皇而寿终正寝(享年80岁);一个是权奸,死后仍封王(申王)、赐谥(忠献)、立碑,备极哀荣。岳飞爱国,不得好死;君臣为恶,反得善终。这种“迟来的正义”,会让多少人望而生畏!
⑦如何解脱“范滂两难”的局限性?有人借助印度圣雄甘地的格言说,牺牲“没有报酬一词,入狱本身就是报酬。”“不经苦难,不能得到自由。”这些话与中国传统的“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有些近似。不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不合“中国国情”。甘地在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中,几次入狱、绝食,竟能全身而退。而在东汉党锢之祸中,同为“党人”的李膺、范滂都是投案自首,都倾向于“非暴力”,然而,皇帝与宦官并没有放过他们。
⑧儒释两教都告诉人们,善行本身是一种人格,一种价值,一种尊严,一种满足,而不是一种功利,一种交易,一种回扣,一种报酬。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态,选择人生价值、人生道路,不过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了狭隘的“种善得善、种恶得恶”的粗鄙化理解,从而以报之有无、报之早晚、报之善恶作为行善的前提与追求,显然是不合善之本义的。毕竟人们只能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律,而不能沿袭善恶循环的因果规律。志士仁人不应因善不果报,善而恶报,大善小报而怀忧丧志;即使遭遇恶报,也不必怀疑善的本身价值。且看所谓恶行善报的秦桧今在哉?永远跪在了岳飞像前而受人万世唾骂!
(选自安立志《范滂的两难》,有删改)
材料二
东汉末,河北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疯起,朝廷乃派有名望的范滂前往按察。“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这是他发生麻烦的开始。在邪恶势力把持朝政,上下一起勾结搜刮百姓时,范滂想以一人之善行挽天下之颓势,岂可得乎?难怪他在举奏了二十多个权豪的丑行后,“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落得个挂冠而去的下场。
……
范滂也许后来清楚了,凭一己之德行不能救世;但他在恶势力的面前依然不屈不挠地抗争,他对恶的可能的最后胜利应该是有准备的。如果他一味地盲目地相信善的力量,那么至少他是不懂得历史的辩证法。正如茨威格在《异端的胜利》一文中所言:“在历史的编年上,要寻找故事里诗一般的公正是徒劳的。我们不得不适应历史乃是万神殿的反映,它的活动既非道德,又非不道德。它既不惩罚,又不报善。它总是把胜利分配给有权势者,任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范滂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恢弘传统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脊梁的中国人”。……范滂为善而亡,其事千百年来犹能“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堪称死得其所,而一班残害忠良的宵小之徒,虽得逞于一时,终被后人万世唾骂。这就应了中国另一句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自见分晓”!  
(节选自胡泳《为善乎,为恶乎?——读<后汉书·范滂传>》)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第②段,范滂因陷入党争之祸徒遭陷害,他临刑前告诫儿子的话语大意为:我想让你干坏事,可是坏事是不能干的。我想让你做好事,可是我从未做过坏事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B.范滂在狱中与王甫讨论善恶问题,表达了自己坚持正义却遭受政治陷害的悲愤之情和对自己行为的悔恨。其情感之真切,内心之痛苦,令人动容。
C.文本第⑥段,作者引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论断,充分证明了从古至今人类的本质有恶的成份,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中包含着兽性,且和人性不可调和。
D.作者以范滂的遭遇引出“善恶两难”的话题,以丰富的历史材料为依据,旁征博引,探讨了善与恶的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文化性,给人以教益和启示。
【小题2】纵观全文,作者引用岳飞的事迹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3】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⑧段划线句中“人类社会的规律”与材料二划线句中“历史的辩证法”是意义相似的概念。
B.范滂在恶势力把持朝政时,仍然举奏二十多个权豪的丑行,由此可见他对恶势力的报复已经早有准备了。
C.材料二高度评价了范滂精神的价值与意义,指出范滂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D.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结尾句异曲同工,两者都预示了善终将战胜恶的历史走向。
【小题4】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下列诗文与范滂的人格精神不相符的一项是
A.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B.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非存。(赵壹《刺世疾邪赋》)
C.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D.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绝笔书》)
【小题5】请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为范滂写一篇人物评传,将其刻于范滂雕像的台基处。(要求:整散结合,文白皆可,语言优美,8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1 11: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比亚迪和华为公司在银川市联合发布,我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轨”无人驾驶系统线路在银川通车运行。此前杭州市首家“无人智慧餐厅”已启动营业。
“无人时代”跑步进入生活的核心动力是人工智能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据专家介绍,在无人超市中,混合使用了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感应,叠加了非配合生物识别技术(“非配合”是指在用户无感知的状况下就能完成身份核实)。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数百台摄像机通过计算机视觉来自动判断顾客正在挑选什么,其中人工智能对视频的分析和理解是关键。
应用人工智能“机器换人”,带来的是成本下降和效率提高。例如永辉超市,2017年全年营收583.95亿元,但净利润率只有3.08%。传统超市想要提升利润率,丛须压缩成本,而人工成本正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得到丰富的数据与信息。无人超市意味着每位进店客人的所有举动都会被记录。这些数据通过算法模型,可以变成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货架最高处的商品,是不是许多人想拿但够不着就放弃了,这说明需要调整货架的高度。
前不久,由于顾客在结账时扫描设备无法精确地分辨结账商品,成都一家无人超市已暂停营业。桂林的无人超市则遭遇了顾客素质的挑战,牛奶被人打开喝了但未购买,货架上的零食也被随意打开了包装。此外,无人设备获得的海量数据的使用授权、交换定价等,尚未有清晰的监管要求,公众隐私在不知不觉中可能被泄露。

(取材自2018-02-27《经济日报》)

材料二:

有人说,人工智能挤占人类工作的机会,“标志着劳动的终结”。然而,一些岗位消失后,会有其他岗位产生。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只是劳动种类的变动。人类将会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的,是那些自动化控制程度高、主要依靠掌握大量数据的职业。最“危险”的职业并不限于手工业或者是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岗位,也包括会计师、法学家、秘书抑或是银行顾问:这些行业在将来很可能不复存在。我们的任务是要引导孩子们离开这些未来高风险的职业,去选择将成为人工智能的补充的职业。有些职业,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将是互补的关系。如放射科医生就是如此,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出精确诊断一些疾病(例如癌症)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出色的辅助决策工具,但病人个体差异巨大,医生的角色仍将是关键性的。
至于人工智能无法进入的职业,是那些既要费心、费脑,又需要动手的职业。换言之,这些职业同时要求人类的情感同化、智力水平以及手工操作,比如护士或者育婴员等。

(取材自2018-7-31法国《回声报》)

材料三:

人工智能是个很宽泛的话题。从智能手机到无人驾驶汽车,到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重大变革,人工智能可以涉及很多东西。“人工智能”这个词1956年就出现了。
弱人工智能是指擅长于单个技能的人工智能,比如能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它只会下象棋,你要问它怎样更好地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强人工智能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有学者把智能定义为“一种宽泛的、综合的心理能力”,它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和从经验中学习等。强人工智能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可以和人类一样得心应手。创造强人工智能比创造弱人工智能难得多,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超人工智能指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更聪明的原起于人类设计的人工智能。它具有一次比一次更强的自我改进的机制。
人工智能革命是从弱人工智能,通过强人工智能,最终到达超人工智能的旅途。这段旅途中人类可能会生存下来,可能不会,但是无论如何,世界将变得不一样。

(取材自《“人工智能”是怎么回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无人驾驶、无人服务等“无人系统”迅速走进了现实生活。
B.人工智能在有些疾病的诊断上能力很强,但给不同体质的病人治病,医生仍将是关键角色。
C.“机器换人”不仅可以带来利润率的提升,还能得到丰富的数据,经分析可获得重要信息。
D.在无人超市中,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数百台摄像机是保证正常购物、合理交易的最关键因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由于技术、监管及顾客素质等制约因素,目前还不能全面推广。
B.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合格护士的综合智能,比能够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智能机器人高得多。
C.“人工智能”有强弱之分,弱人工智能已全面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强人工智能人类难以企及。
D.人类最终能否驾驭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尚无定论,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让世界改变模样。
【小题3】请为以上三则材料各拟一个标题(长短可不一,总共不超过30字);并概述各则材料的主要启发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的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饿和疾病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地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
到了15岁的时候,道尔顿的学识已经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奋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1817年,道尔顿出任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会长,一直到他去世。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研究色盲的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的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和他一样也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有这种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所以,英国人常将色盲称为“道尔顿症”。
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道尔顿去研究气体的物理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各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合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做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开始,他陆续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受膨胀”的论文中清楚地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产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来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合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道尔顿1803年9月6日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搜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果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这一结论。
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道尔顿童年时因家庭困难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他酷爱读书,勤奋学习,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利用夜晚时间学习物理、数学课程。
B.道尔顿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任教后,仍坚持学习,兴趣也更加广泛,数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C.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不是气象、物理方面的文章,而是一篇关于如何治疗色盲症的文章,这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人们甚至称色盲为“道尔顿症”。
D.道尔顿陆续地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这是他关于气象、大气等问题研究的结晶。
E. 道尔顿过惯了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因此,对于原子理论建立以后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他没有丝毫兴趣,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道尔顿是怎样进行原子研究的?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过哪些贡献。
【小题4】结合原文内容,从“求学”“处世”“研究”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道尔顿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补胎

李恒冲

良小的老婆要临产了,他早开始了倒计时。天天扳着手指算,已经九个月零一天了,如果不懒月的话,再有六天,就能当上爸爸了。

良小高兴,有使不完的劲儿。可近些日子,他却老是有劲没地儿使,真叫着急。原因也很简单。早先,通往山里的路很糟,良小就在山口开个修车补胎的铺子,整天有爆胎坏车的来求他,有时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可现在呢,进山的路修得平平展展的,良小站在铺子门口看着大车小辆从眼前飞驰而过,熟识的司机有意识按一下喇叭,或颔一下首,算是打个招呼。可这礼貌的举止却令良小心里不是滋味。想想,他们跑的都是钱,自己站着干等闲。

良小清闲了,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照顾怀孕的老婆。可他总是个闲不住的人,再说,不趁年轻狠狠攒一笔,将来如何供儿子上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洋呢?良小一准认定老婆怀着儿子,因为他天天都在隔着她的肚皮去享受有力的踢蹬:“小子,好大劲儿哟,再来一下。”那可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无与伦比的幸福。然而,良小越是沉醉幸福,越是双手发痒,一天不动扳手,好比睡觉摸不着枕头。最后,良小实在耐不住清闲,打算去创造点活做。

其实,从司机们的抱怨中,良小早知道有些地方修车的为自己找活做,在路上撒钉子,撒玻璃。以前他不屑,那是由于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如今,闲下来后也常往那方面想,但毕竟做贼心虚,一次次都没有去行动。然而,终归顶不住闲散和不能挣钱的负重感,这天,他也偷偷向路上撒了钉子。

傍晚时分,终于等来了倒霉蛋。歪歪抖抖一辆小车停靠门口,下来个中年司机,听口音就知道是外地人,有怨气也不敢大声喘,只是抱怨:“人倒霉了喝口凉水也塞牙,爆了条胎,刚换了备胎,没走五十米,又扎了,真气人。两条胎都补了,要多少钱?”良小说:“一条三十,两条便宜点,五十吧。”司机说:“是否贵了点?”良小说:“嫌贵,前边修去,十里坡有家铺子,少说要你八十。”司机万般无奈:“补吧,补吧。”而后自言自语:“那个路上丢钉子的,一定生了孩子没屁眼儿。”良小心里说:“你甭骂,我早骂你头里了,又现宰你五十,值!”

良小刚抄了工具要动手,突然,后邻王婶跑来喊:“良小,良小,快去看看吧,你婆娘摔倒了,流了满地血。”良小风一样去了,背了老婆又风一样回来了,站在路中央,等了半天没一辆车来。地上一大摊血,并有两股开始向低处蜿蜒。

这时,那个外地司机开口了:“别等了,我送你们。”就见司机拿把改锥,照了左边的那条好胎扎了进去,并用命令的口气说:“快上车,这样平稳。”

汽车在路上奔驰,发出吟吟吟的响声,拍击着良小咚咚咚的心跳。终于到了县医院,进了手术室。两个小时过去了,护士抱出了个胖小子,又两个小时过去了,推出了昏睡的老婆,不过,医生的话字字千斤:“幸亏送来及时,才保住了两条命。”

良小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去找那个外地司机,要给人家下一跪,赔给人家两条胎,不,十条胎。可四个多小时都过去了,哪寻去?只从医院门卫那儿得到一句话:不知两条命保住保不住,两条胎能算啥?”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良小“天天扳着手指算”,突出了良小做父亲的急切愿望,为后文妻子摔倒大出血埋下了伏笔。
B.“你甭骂,我早骂你头里了,又现宰你五十,值!”这一语言描写,表现出良小被司机的咒骂彻底激怒了,决定要狠狠地宰上一笔。
C.“司机拿把改锥,照了左边的那条好胎扎了进去,并用命令的口气说:“快上车,这样平稳。”寥寥数笔,司机感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D.作品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看似描写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道德伦理,实际上却揭示出超越道德伦理的思考。
【小题2】作品中良小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3】“要想富,先修路”,可是小说中路修好了,良小却失去了生计,不得不去做违背良心的事。那么,小说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人与月亮

皓月高悬,光皎如水。古往今来,天上那时亏时盈的月亮,引发人们浮想联翩,在中国,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例如唐代诗人李白自称“月奴”,写下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名句。随着人类登上月球,明月已经不再“高不可攀”。但月亮与人依依不舍、左右常随的情景,依然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自然崇拜属于人类早期的宗教形式。在自然界中,日月星辰最为人们所看重。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们更是把它们神秘化。太阳和月亮分别作为白昼和夜间发光的最明亮天体,便被赋予了神的力量,成为人们崇拜的日神和月神。月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为狄安娜、阿尔忒弥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则为常羲、嫦娥和西王母。

远古的太阳崇拜和月亮崇拜都与农牧业的形成有关,19世纪西方太阳神话学派认为,太阳崇拜早于月亮崇拜,但对于许多原始民族来说,月亮才是丰收的赐予者。在原始人类看来,有一种比人所具有的任何力量都要强烈的威力存在,它就隐藏于月亮之中,没有月亮,植物就不会生长,动物和女人就不可能怀孕生子。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使人们认为它支配着所有生命的变化。

在中国,月亮崇拜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相关器物上遗存的月神徽铭表明,这片土地上曾存在过世界上最古老的月亮崇拜的仪轨。甲骨文中有“东母西母若”的句子,这“东母”与“西母”相对,分别指日神和月神。甲骨文中又有“帝于东方曰析”,“析”就是东方太阳神羲(伏羲),即东母,后来称东王公。“西母”则应是神话中闻名于世的西王母本名。据各种古书揭示,月神是天上的光明神之一,是原始信仰中母性生育的代表,同时又是掌握死亡的阴性天神。她与太阳神相配,太阳神主宰东方、白天、光明、春天、生长,她则主宰西方、夜晚、黑暗、秋天、生育和死亡,因此她是丰产、丰收的女神,又是凶神、刑神和死神。

我国古代文献《礼记·祭义》中记载了上古社会祭日配月的宗教仪式:“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这就是说,古人在春分时节的早晨于东方祭日,在秋分时节的傍晚于西方祭月。在高坛上祭日,而在坑穴中祭月。之所以在秋分时节“祭月”,是因为此时太阳的生命力开始弱化,“阴气”开始兴盛起来,气温由暖转寒,植物开始衰枯死亡,月亮作为“太阴之精”,正是“阴气”的象征。《周礼·春官》载有“中秋夜迎寒”的习俗,“寒”即“阴”,即被称为“广寒宫”“太阴之精”的月亮,“夜迎寒”就是在中秋之夜“阳衰阴盛”的转换之际举行祭月仪式。这也正是后世延续至今的中秋拜月赏月风俗的起源。

我国古代拜月的方式很多,人们把木雕月姑等月神像供在月出的方向,设起供案,摆上月饼等供品,焚烧月光纸;月亮升起后妇女们要燃起香火,对着月亮跪拜。晚上老年人还要给儿童们讲“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有关月亮的故事。吃月饼更是不可少的,是取其“团圆”之意。男人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子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天各一方的亲人则愿阖家团圆,共度良宵。

今天,天文学使人们普遍接受了“月亮是一个天体”的科学概念,然而正是这一有数十亿年演化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天体,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月亮,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灵魂的安栖之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有删改)

【小题1】远古人为什么会崇拜月亮?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3自然段的表达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月亮,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灵魂的安栖之地”的认识与领会。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夜游者

李雪峰

①村庄的夜晚是沉静的,但村庄的夜晚又是绝不死寂的。
②十七八岁的时候,我还生活在村庄里,像所有人的青春一样,年轻的夜晚总是让我们感觉到枯寂和难挨。那时,我们这群髭须初黑的年轻人,为了挨过这难熬的村庄寂寂长夜,要么一群人扎堆儿睡觉,要么就吵嚷着抢揽夜里看青的差事儿,扎堆儿睡觉是一群人猫在一起说话,看青,是给自己争取到一个夜晚里可以在村庄外野天野地飘忽来飘忽去的机会。
③在给村庄看青的那些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踢踢踏踏地走来走去,在这样夜游神一样的巡逻中,我常常看见许多白天难得一见的动物,有时是一条蛇,它长长的身体扭几扭,便滑进了田埂旁的草丛里。有时是几只鬼头鬼脑的猪獾,它们听到我的声音,马上就扑扑通通一阵乱响,从庄稼地里惊慌失措地逃窜而去。甚至有时是几头野猪,或者是一两头草鹿。有几次,我甚至看到了几颗流星,它们从中天的天幕上倏忽滑落,我甚至听到过流星滑落时的一种声音,那种声音隐约、尖细,就像长长哨音的尾段。
③在夜晚我最多遇到的还是村庄里的一些老人。尤其在月光如水的皎洁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是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踌躇而行,有的则是满腹心事的样子,一个人拖着自己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在夜晚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他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的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伫伫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⑤我思谋不明白这些老人为什么喜欢在夜晚的深处这样一夜一夜地晃荡,但我却并不打扰他们,任他们在这冥寂的静夜深处默默地夜游。有时蹲在守青的窝棚里,我也忍不住一个人反复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他们自己已经过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他们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垂危挣扎?是对自己曾经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曾经流年的一种缅怀?是的,他们毕竟老了,他们在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他们曾经那么孔武地在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号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生活过或卑微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⑥他们让我感到了一种生命的苍凉,也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怀想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着,在惆怅而忧伤地一个人静静怀想着,他们是村庄时光中的一种轻叹。他们是生命在岁月申的一种无奈,他们是灵魂飘荡出的一缕惆怅。
⑦我一直默默怜悯那些在夜晚深处寂寂漫游的村庄老人们,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的时候,我才蓦然清楚,那是多么幸福的一种寂寞夜游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在这样皎洁的月夜里静静夜游,村庄、田野、山风、河流,都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场景,夜游的夜晚一切都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月亮、星子、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幕布。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甚至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遥远远的大陆,假若有一天我们苍老到需要用回望或回忆支撑心灵与生命的时候,有哪一条街道可以让我们静静地散步,有哪一种场景可以给我们的灵魂以抚慰,有哪一种生活的熟稔可以让我们面对已经不多的岁月却显得从容而沉静?
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也说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在自己的故乡的月夜里一个人气定神闲地静静踱游,甚至说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在一个浮躁的岁月里,能让自己的思绪在故乡的山野问默默地踌躇,但我一直梦想着,当我苍老年迈的时候,就让我卷起一生漂泊的沉沉行囊,拍落我满身的仆仆尘埃,在冥寂的月夜里,沉入到故乡的小路止去,沉入到老家的田塍上去,让湿润的夜风轻轻抚摸我,让唧唧的虫鸣一声声唤醒我,让氤氲的夜露缓缓淘洗我,让我披着月色和星光,从容地怀想着,静静地在夜色里溯时光远去。因为夜晚是最沉静的时光,因为村庄是最接近泥土的地方,因为泥土是生命唯一永恒的归宿。
(选自2010年第1期《散文》海外版,有删节)
【小题1】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村庄的夜晚又是绝不死寂的”。
【小题2】怎样理解“那是多么幸福的一种寂寞夜游啊”一句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①简析作者对夜游者的感情变化。
②试从内容和语言角度对第⑧节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