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音乐会
天黑时,工地西北角的小房子亮起了灯。黄亮的一个小窗户,在大片的黑里,突兀、孤单。月亮照下来,风很静。吱扭一声,黑里切下方的一块亮,一个人影嵌在亮里,也不关门,就从亮里一跌一跌地到黑里去了。
为啥不能?他也不给你工资。女人硬邦邦的话棍子般追了过来。
人家叫我看守,我倒倒卖钢筋?手里晃着个手电筒,夜的空中划出来几道白线,纷纷乱。
建了半截的楼房,突然叫停了。工头照顾他,叫他留下看守工地,说是工钱按小工的算。他没说话。说什么呢?拉着一条坏腿,出了这个工地,是连一份小工的钱也挣不来。中/华-资*源%库
媳妇为了照顾他,扯着孩子扛着锅碗也来了。可是,媳妇在城里找不下活。也不是没有,都不合适。家里有他和孩子啊。媳妇就推个车子收破烂捡破烂,说还是收破烂自由些。他知道,是他拖累了媳妇。只是媳妇一天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
黑里,他听见媳妇又嘀咕,要不,把孩子送村里幼儿园,钱少。
明明的,不舍得跟孩子分开,还这样说。他没吭气,跌着脚,绕着工地看。工地上一团白亮的光也踉踉跄跄的。
倏地,黑里响起了敲击声。先是轻一下重一下,好像是,调试乐器。然后,钢钢的声音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月儿光光照四方》的调子。接着,歌声响了。宽厚的男中音,温润,柔曼,很抒情了。接着是《我有一头小毛驴》。调子一下明亮了起来,也欢喜,也顽皮,兴奋奋的模样。小屋门口的那片黄亮里,孩子也唱,拍着手,跺着脚,“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孩子叫妈妈也唱,妈妈不唱。妈妈说,唱,唱,就知道唱,能唱出钱啊唱。
分明的,他听见了女人的抱怨,咔嚓,歌声齐刷刷地断了,如正在生长的庄稼,露出了白生生的断口,心,莫名地就慌了。钢钢的敲击声就低沉了下去,小心,沉重,又不甘心,
钢钢钢钢……
别敲了,想想明天咋办吧。
一时半刻的,那钢钢声默了。一会儿,从黑里闪出一柱亮光,天上地下地乱照,笔般嗖嗖地划下一道道纷乱乱的线。
要我说,卖上几根钢筋,收破烂的老王说给高价。
黑里,钢钢钢的敲打声叉高了,凌厉,倔强,又恼火。
那咋办?孩子上幼儿园要好几千。
钢钢的声音还在响,分明的,又衰弱了下去。突然,黑里亮起了一声歌:我要飞得更高……以前,他是工地上的“歌王”。手里的活儿一旦松下,嘴里就唱开了。有时,手上的瓦刀青砖玩具般翩飞着,也唱。站在高高的架子上,《春天里》《飞得更高》《今天是个好日子》……一首接一首地唱。架上的地上的人们,听着他唱,也跟着唱。工地上尘灰飞舞,机器轰鸣,歌声却掩不住,活泼泼地四处飞溅。有时,也累,不想唱,但他仍撇撇嘴,咬咬牙,要把乏累、烦恼咬碎嚼烂吞下般,旋即,瓦刀咣咣地敲到砖上瓦上钢管上,歌声跟着就飞了起来。工友们说他的歌声就是兴奋剂,说,一听到你的歌,就不乏了,就觉得这日子还挺有意思。
黑里,哑哑地笑了,手电光在空中倏地劈下白亮的一道,钢钢的声音又在工地上响了起来:“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黑里,竞有人跟着他一起唱。而且,不是一个人的声音。他敲击着两小段钢筋棍子,向门口走去。手电筒在胸前呼嗵呼嗵地乱跳,工地上这儿那儿划下一道道花的光影。
门口围拢了好多人。一一问,是附近工地的。他们敲着门的铁栏杆,咣咣咣,钢钢钢,山呼海啸般地吼:“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留在那时光里……”
晦明里,门里门外的人们,唱完一首,就要哈哈大笑一阵。门外的人说,看咱这音乐会,高级。
凉气下了,门外的人才踩着满地的月花,说笑着回工地睡觉去了。走了没几步,又回头喊,明晚,唱不?
他把手电筒在空中嗖嗖地划着,吼了声,唱!回头,媳妇站在月下,脸上湿亮,不说话。他一下软了,跌过去,拥着媳妇,低低地说,是那些人叫唤,才唱的。中/华-资*源%库
媳妇不理他的话,只问,明天咋办?
送孩子上幼儿园。
钱呢?
一时就静默了。
照我说,卖上几根钢筋,也不妨事,反正,他们也欠着咱工钱,再说,这么大个工地,也没数。
穷疯了啊你。摔下媳妇,他顾自把一束光在黑里划着,看媳妇不吭声,又说,我想法子,你,别急。声音软软的,举着个手电筒,又去巡视工地了。
工地上,亮起了一片一片的光,跌跌撞撞地乱跳。
(选自《梅州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和简单的人物对话,交代了“他”的身份和家庭生活状况,也照应结尾,凸显人物品质。
B.媳妇为了“他”也来到城市,来到工地,找不到合适的进钱门路,就捡起了破烂,为此,她常常抱怨“他”无能。
C.“他”和工友们今晚唱完,还相约第二晚再唱,但当回头发现媳妇脸上湿亮时,“他”心怀愧疚,说是别人要他唱的。
D.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媳妇迫于生活压力让丈夫监守自盗与丈夫的断然拒绝为对比.突出了丈夫的品质。
【小题2】小说中的“他”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音乐会”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8 04:4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逆境

罗兰

①每个人都可能有环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时候。说得严重一点,几乎可以说,在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以前,就被注定了要背负起经历各种困难折磨的命运。

②但这并不是说,因此就该认定人间没有乐趣,或生命没有价值。我们(  )被注定了要靠劳力、靠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被注定了有七情六欲来品尝人间各种各样的离合悲欢;(  )在另一方面,我们却有机会欣赏这鸟语花香的世界,我们还有智慧可以体味人间苦乐的真谛,我们也还有心情来领略人间的爱心、善良和同情是何等的珍贵。总而言之,和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比起来,我们的收获是值得的。

③我常把人生比做一次旅行,辛劳和苦难算做是我们所不能不花的旅费。而在这一趟旅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各种各样五色缤纷的经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可以当做那是我们在旅途中的涉水跋山、走狭路、过险桥。而当我们快乐的时候,那是我们到达了风光明媚的处所,卸下了行装,洗去了风尘,在欣赏留连。也正如旅行一样,不在某一处风景区永远停留,而只能在驻足一阵之后,就又该背起行囊去寻觅另一处佳境。

④因此,人间的苦苦乐乐,我们都该把它看做理所当然。做生意顺利的时候,财源滚滚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是顺境。一旦遇上风险,逆境来临,就又要过一过节衣缩食的苦日子,不够坚强的人当逆境来临时,就难免会匆匆结束这次旅行,到渺茫不可知的地方去;而假如我们够坚强,就该明白,我们就是为经历这些风险而来。

⑤作为一个像样的旅行家需要勇气,也唯有有勇气承担旅途风险的人才可以到达人生的胜境,才可以领略到一般人所领略不到的“化险为夷”,“夜尽天明”,“腊尽春回”等等的乐趣。因此,逢到逆境时,我们要忍一忍、熬一熬、再多拿出一份勇气和信心;不要只看旅途的艰苦,而要把希望的灯光点亮,去照见那你所想要去的地方。

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受到环境压力的时候;但在这时候,你与其悲伤流泪,就不如将自己既有的条件去慢慢耕耘,等一旦机会来临,自己也有了足够的条件去应付了,境遇就好转了。许多事实使我相信,一个人的生活需要可以缩小到最小限度,而一样保持乐天达观的心情。只要你自己不让自己消沉灰颓,环境是不能把你怎样的。

懂得旅行乐趣的人,往往对平坦好走、容易达到的地方没有兴趣,而偏偏喜欢去找那些险峻的山,未开发的林,或没有人烟的岛。他们认为旅行的乐趣在于克服那些途中的困难,在于到达别人所不易到达的地方,在于发现新的佳境。

⑧懂得人生的人也是一样,他们往往不喜欢平稳凡庸的生活,而有胆量去尝试一些困难的、冒险的、但却有内容、有意义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当困难克服了,险境过去了,他们才会尝到一些人生的真味,他们才会真正懂得人生的苦是怎样的苦法,乐又是怎样的乐法,贫穷的滋味怎样,失恋的滋味如何,而他们最大的收获却往往是成功的快乐。

⑨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较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做起事来可以得心应手。如果我们从小就安安稳稳无风无浪地像花朵一样生活在暖房里,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一点点,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小题1】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括号处的一项是
A.虽然  甚至  但B.虽然  虽然  但
C.即使  即使  可D.即使  并且  可
【小题2】第④段加点词各指代什么?有何作用?

这些
作用:
【小题3】将人生喻作“做一次旅行”, 其含义有:



【小题4】第⑦段画线句印证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一句名言:“    。”
【小题5】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篇从人之常遇入手,进而以爱心、同情与付出的代价相比,证明“收获是值得的”。
B.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阐述了怎样追求“佳境”的态度、办法及观点。
C.顺境与逆境交替出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D.人生之路多险途,无限风光在险峰;欢乐与痛苦相伴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不应回避,应该敢于直面,从中享受挑战、成功的快乐。
【小题6】面对“人生逆境”,作为一个“像样的旅行家”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沙井半日

邱振刚

深圳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色彩的国际大都市,但是,大概很多人都没想到,就在深圳市区内的沙井一带,竟然还有这样连绵成片,仿佛被时光遗忘了一般的古建筑群。其中最醒目的,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道石桥,桥的四周,错落环绕着高高低低,样式不一的古代楼舍。

此桥名为永兴桥,始建于康煕年间,是目前深圳唯一一座古桥梁。我走到桥边,只见桥的样式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条石铺成的三拱石桥,各种雕饰也零散稀少,比起各处更有名的桥,如赵州桥、卢沟桥,显得朴素得多。但是,和很多已经仅供欣赏的名桥不同,永兴桥仍不停有行人步行或者骑车穿过。

当地文献上说,永兴桥建好后,周边的几个村落,村人要办理大小事项,如采买物品,探亲访友,无不要从这桥上经过,再加上茅洲河的水运功能,物资客商在此处往来穿梭,时间久了,旁边的村子都因桥而得名,如新桥村,桥东村等。甚至,桥边在清中期就培育起一个颇有些名气的集市——清平古墟,也就是我们下车时看到的桥头古建筑群。这些一户连一户的古建筑,构造互不相同,说明当年各有各的功用。向导说,这个清平古墟,当年有杂货铺、粮仓、打铁铺子、糕饼店等各色店面,如今还因为保存得好,还时常有学美术的学生来写生。

谈及沙井,蚝不可不说,因此当地的蚝文化博物馆便成了必经之地。沙井蚝早就名扬海外,沙井人养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本地渔民利用瓦片、石头,摸索出最早的养蚝技艺,并逐步将之成熟完善,一直到了今天。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味皆美。”这寥寥短句,竟讲出了两种蚝的食用方法。问及当地盛产此物的原因,向导说沙井地处珠江口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特殊的水质给了蚝特殊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它们清甜肥美的口感。

向导想必也是嗜蚝之人,一番关于沙井蚝的演讲,越说越热闹,篇幅颇不短,最后以一句“沙井蚝要等到每年冬至才上市,可惜你们早来了一个月”宣告结束。我和同行者瞠目叹气之余,只得转身进了蚝博物馆参观,聊以自慰。只见里面关于蚝的雕塑、壁画和各类工具一应俱全,有的蚝壳,已经留存上百年了,竟然足足有脸盆大小。尤其让人大开眼界的是林林总总各种养蚝、采蚝的工具,它们有的是木制,有的是藤编,其中几件,乍看起来像是农田里的犁铧,细细端详却发现并不一样。

走出博物馆,只见马路对面,夕阳慢慢地从一处小型祠堂的檐角上降下来,那照过古人的余晖,正淡然洒在街面上。那檐角似乎牵拉着我的思绪,让我思忖些什么。现代都市的气息早已在沙井渗透蔓延,和留存至今的历史风韵交织在一起,和谐得如同故友重逢,没有丝毫违和之感。这家博物馆的一条马路之隔,就是成排成片的现代化高层公寓。或许在摩天高楼上看来,这里只是一处黝黑的角落。可无论城市如何变迁,崛起过多少座高楼,惊现过多少桩传奇,这里的人依旧葆有着自己的古朴,品咂着自己的人生。此时,来自不远处大海的风轻轻掠过,凉意在襟间升起。我知道,这道拂过了沙井街面的风,还会拂过曾氏祠堂前枝叶连片的老树,拂过永兴桥下的水波,也拂过离人的思绪。

远处,连绵不绝的璀璨灯光中,深圳的繁华夜景如大幕般拉开,这座年轻的城市进入了她最美的时刻。我想,自己需要修正一下最初的印象,沙井不是被时光遗忘,而是在时光的流逝中,依然对先人,对传统保留着一份珍视。在身后,博物馆的灯光已经熄灭,暮色更浓了。我路上来时的中巴车,车辆只是一两个转弯,就彻底汇入城市中心地带的车流。这半日的时光,这不长的旅程,只够略略走过沙井斑驳的历史,却已经仿佛一根接现代都市和昔日渔村的丝带,穿梭其中的滋味,让人沉醉,催人感怀。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及赵州桥、卢沟桥,衬托出永兴桥更为朴素的特点,和很多只供欣赏的名桥不同,永兴桥依然肩负着承载行人行走的使命。
B.“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味皆美”,寥寥三句,运用对比,色彩鲜明,朗朗上口,精炼形象地写出了沙井蚝的肥美,读之令人食欲大开。
C.这篇散文语言朴实无华,从古建筑群、永兴桥、蚝博物馆等角度,描写了沙井的历史与现状,真切地呈现出沙井文化历史的厚重。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如“竟然足足有脸盆大小”“乍看起来像是农田里的犁铧”“深圳的繁华夜景如大幕般拉开”等。
【小题2】文章第三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量子点闪光的风采
①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有关世博会的报道竞相走入人们的视野,其中报道最多、宣传力度最大的就是中国首座零碳排放公共建筑“零碳馆”。据悉,零碳馆内的玻璃上采用了一层特殊的荧光涂料,它们能将大自然的阳光强效提高,从而提供给植物更多的能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神秘的荧光涂料一一量子点。
②量子点一般为球形或类球形,结构包括核、壳两个部分,由有限数目的原子组成,粒径为1~10纳米,是纳米尺度上原子和分子的集合体,因而也被称作“人造原子”。它可把内部的电子锁定在一个非常微小的三维空间内,当有一束光照射上去的时候,电子会受到激发,变得异常活跃,当电子由活跃恢复到稳定状态时,会发射器一定波长的光——这就是所谓的量子点荧光。由于量子点具有显著的“尺寸效应”,即大小不同的量子点发射不同波长的荧光,而不同波长的光颜色不同,所以使,目量子点就能得到一系列波长不同、颜色分明的荧光。
③为了能够利用量子点产生荧光的这种特点1,人们将其制造成新型的纳米材料——量子点荧光材料。
④平日里,我们可以看到的光源大多数是白光,由不同强度和波长的光混合组成。一般情况下,特定的荧光材料只能吸收某一小范围内波长的光,并发出波长范围很小的光。而用量子点制作的这种荧光材料有一个很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所能吸收的光范围很宽,发出的光也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大小来进行控制。
⑤大家都知道植物具有光合作用,也都听说过“太阳光谱”。大部分太阳光是光线的综合体,其中包含可见光源和很大一部分的不可见光源,比如太阳光中有68%以上是红外光,10%以上是紫外光,红外光和紫外光都是不可见光源。而植物对这样庞大的太阳光谱的吸收也是具有选择性的,唯有可见光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于嘉!作为太阳这样巨大的能量体,通过阳光输送给地球上植物的能量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吸收利用而浪费掉了。量子点荧光材料可以作为一个桥梁,把不能被植物很好利用的一部分不可见光转变成植物可以利用的可见光。当太阳光中更多的光线成为了具有特定波长的可见光的时候,就可以迎合植物对光的“胃口”,从而增加植物吸收光的量,也就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需要额外的能源,也不会排放出任何对环境不利的污染物,可谓名副其实的“零碳”。
⑥但量子点荧光材料也存在很多问题,它虽然可以把部分不可见光变成可见光,可是转换效率有时没有预计的那么高,中间损耗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量子点材料涂在玻璃上是不是还会阻挡一些有用的光照射到其他物品上?还有,量子点是具有毒性的,不可以直接使用,安全性的问题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亟待完善和解决。
【小题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小题2】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零碳馆”是中国首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
B.量子点荧光材料比特定的荧光材料所能吸收的光范围宽,发出的光也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大小来进行控制。
C.量子点荧光材料可以把太阳光中部分不可见光转变为可见光。
D.量子点是一种能高效吸收太阳光,更好地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纳米荧光材料。
【小题3】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一部分”能否删掉?为什么?
链接材料: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打开了未来的城市之门。透过各种新能源汽车、先进医学技术、绿色建材、智能家居……一个充满幻想、五光十色的未来城市正在向我们走来。
【小题5】选文中“零碳馆”和上面链接材料中的“未来城市“带给你怎么样的启示?写出一点即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的题目《寓言课上的预言》十分新颖,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寓言”是故事的载体,“预言”是故事的焦点,读题目引人入胜,读完小说,回味无穷。
B.“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这是对小女孩小男孩的典型的侧面描写。
C.小说的构思有些脱离现实生活实际,20年后董玉素和吴宝河的变化与20年前的反差太大,而且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D.小说结尾“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表明姜琳老师又在犯一个新的错误,难道吴宝河的犯罪一定与家庭有关吗?
E.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董玉素和吴宝河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的叙述,引发人们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进行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3)姜老师的“错误”指什么?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对姜老师的 “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