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音乐会
天黑时,工地西北角的小房子亮起了灯。黄亮的一个小窗户,在大片的黑里,突兀、孤单。月亮照下来,风很静。吱扭一声,黑里切下方的一块亮,一个人影嵌在亮里,也不关门,就从亮里一跌一跌地到黑里去了。
为啥不能?他也不给你工资。女人硬邦邦的话棍子般追了过来。
人家叫我看守,我倒倒卖钢筋?手里晃着个手电筒,夜的空中划出来几道白线,纷纷乱。
建了半截的楼房,突然叫停了。工头照顾他,叫他留下看守工地,说是工钱按小工的算。他没说话。说什么呢?拉着一条坏腿,出了这个工地,是连一份小工的钱也挣不来。中/华-资*源%库
媳妇为了照顾他,扯着孩子扛着锅碗也来了。可是,媳妇在城里找不下活。也不是没有,都不合适。家里有他和孩子啊。媳妇就推个车子收破烂捡破烂,说还是收破烂自由些。他知道,是他拖累了媳妇。只是媳妇一天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
黑里,他听见媳妇又嘀咕,要不,把孩子送村里幼儿园,钱少。
明明的,不舍得跟孩子分开,还这样说。他没吭气,跌着脚,绕着工地看。工地上一团白亮的光也踉踉跄跄的。
倏地,黑里响起了敲击声。先是轻一下重一下,好像是,调试乐器。然后,钢钢的声音有节奏地响了起来,《月儿光光照四方》的调子。接着,歌声响了。宽厚的男中音,温润,柔曼,很抒情了。接着是《我有一头小毛驴》。调子一下明亮了起来,也欢喜,也顽皮,兴奋奋的模样。小屋门口的那片黄亮里,孩子也唱,拍着手,跺着脚,“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孩子叫妈妈也唱,妈妈不唱。妈妈说,唱,唱,就知道唱,能唱出钱啊唱。
分明的,他听见了女人的抱怨,咔嚓,歌声齐刷刷地断了,如正在生长的庄稼,露出了白生生的断口,心,莫名地就慌了。钢钢的敲击声就低沉了下去,小心,沉重,又不甘心,
钢钢钢钢……
别敲了,想想明天咋办吧。
一时半刻的,那钢钢声默了。一会儿,从黑里闪出一柱亮光,天上地下地乱照,笔般嗖嗖地划下一道道纷乱乱的线。
要我说,卖上几根钢筋,收破烂的老王说给高价。
黑里,钢钢钢的敲打声叉高了,凌厉,倔强,又恼火。
那咋办?孩子上幼儿园要好几千。
钢钢的声音还在响,分明的,又衰弱了下去。突然,黑里亮起了一声歌:我要飞得更高……以前,他是工地上的“歌王”。手里的活儿一旦松下,嘴里就唱开了。有时,手上的瓦刀青砖玩具般翩飞着,也唱。站在高高的架子上,《春天里》《飞得更高》《今天是个好日子》……一首接一首地唱。架上的地上的人们,听着他唱,也跟着唱。工地上尘灰飞舞,机器轰鸣,歌声却掩不住,活泼泼地四处飞溅。有时,也累,不想唱,但他仍撇撇嘴,咬咬牙,要把乏累、烦恼咬碎嚼烂吞下般,旋即,瓦刀咣咣地敲到砖上瓦上钢管上,歌声跟着就飞了起来。工友们说他的歌声就是兴奋剂,说,一听到你的歌,就不乏了,就觉得这日子还挺有意思。
黑里,哑哑地笑了,手电光在空中倏地劈下白亮的一道,钢钢的声音又在工地上响了起来:“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黑里,竞有人跟着他一起唱。而且,不是一个人的声音。他敲击着两小段钢筋棍子,向门口走去。手电筒在胸前呼嗵呼嗵地乱跳,工地上这儿那儿划下一道道花的光影。
门口围拢了好多人。一一问,是附近工地的。他们敲着门的铁栏杆,咣咣咣,钢钢钢,山呼海啸般地吼:“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留在那时光里……”
晦明里,门里门外的人们,唱完一首,就要哈哈大笑一阵。门外的人说,看咱这音乐会,高级。
凉气下了,门外的人才踩着满地的月花,说笑着回工地睡觉去了。走了没几步,又回头喊,明晚,唱不?
他把手电筒在空中嗖嗖地划着,吼了声,唱!回头,媳妇站在月下,脸上湿亮,不说话。他一下软了,跌过去,拥着媳妇,低低地说,是那些人叫唤,才唱的。中/华-资*源%库
媳妇不理他的话,只问,明天咋办?
送孩子上幼儿园。
钱呢?
一时就静默了。
照我说,卖上几根钢筋,也不妨事,反正,他们也欠着咱工钱,再说,这么大个工地,也没数。
穷疯了啊你。摔下媳妇,他顾自把一束光在黑里划着,看媳妇不吭声,又说,我想法子,你,别急。声音软软的,举着个手电筒,又去巡视工地了。
工地上,亮起了一片一片的光,跌跌撞撞地乱跳。
(选自《梅州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和简单的人物对话,交代了“他”的身份和家庭生活状况,也照应结尾,凸显人物品质。
B.媳妇为了“他”也来到城市,来到工地,找不到合适的进钱门路,就捡起了破烂,为此,她常常抱怨“他”无能。
C.“他”和工友们今晚唱完,还相约第二晚再唱,但当回头发现媳妇脸上湿亮时,“他”心怀愧疚,说是别人要他唱的。
D.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媳妇迫于生活压力让丈夫监守自盗与丈夫的断然拒绝为对比.突出了丈夫的品质。
【小题2】小说中的“他”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音乐会”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8 04:4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同类题2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不久前,一些媒体出现的关于健康养生的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追捧,致使一些人甚至不顾医生的劝阻,扔掉药瓶子,拿起菜篮子,力图证实靠中医的养生理论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不懂得食物颜色搭配,不知道足三里、关元穴,没听过阴阳五行和任督二脉,那就是“OUT一族”。许多苦于药费之重、药物副作用之大的病人,到处搜寻各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资讯,把饮食吃饭当成“功课”来做,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包括祖国医学在内。因为这些养生知识多是在医学极不发达的历史年代产生的,必然有它的无奈和局限性。正如中医学界公认的那样,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辨证施治”,没有一个药方是对所有人都管用的。
祖国医学尚且如此,说吃日常的粮食和果蔬有神奇”的预防、治疗作用,那就更是谬说了。
客观上讲,食物含有的某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对人体的发育生长都是有益的。例如,豆腐里的植物蛋白和钙质。但如果说患了软骨病等严重缺钙的疾病,还不服用钙质剂而靠“食补”,就会延误病情。因为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单靠吃豆腐或豆制品,那每天要吃的量需要禁食其他所有食物才能达到。而豆腐或豆制品所含的嘌呤较多,那就会因短时间里进食大量蛋白质而加重肾脏负担致使尿酸增高而有“痛风”的危险。再如说西红柿能防癌。的确,西红柿中所含的番茄素,被世界上许多医学专家公认能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但科学证实,这是要每天食入数公斤的量才可以达到的效果。
“吃长条茄子能减肥、降压、降血脂”及“喝绿豆汤能治疗肿瘤”更是捕风捉影的论点。事实上,凡是患有上述疾病的人不会是从来不吃茄子与喝绿豆汤的。大量的以治疗为目的地进食茄子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一个正常人如果每天食用超过200-300克茄子的话,那茄子中所含的“茄碱”就会伤害人的消化系统。
至于食用各种颜色蔬菜达到健康并治疗某些疾病的说法,虽非谬说,也没什么可神奇的。其实就是中国营养协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说的“食物多样”的翻版。各色蔬菜所含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的比例不同,“什么都吃,适可而止”才是真理。
(取材自杨军《痴迷健康绝不是健康》,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一些人轻信某些健康养生节目的宣传,由痴迷健康而“误入歧途”。
B.传统中医养生知识必然有它的局限性,并不能包治百病,包治百人。
C.“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没什么可神奇的,它主张的其实是“食物多样”。
D.“什么都吃,适可而止”的观点才是对中医饮食养生理论的正确理解。
 
(小题2)文中第3段“说吃日常的粮食和果蔬有‘神奇’的预防、治疗作用,那就更是谬说了”,请分条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每条不超过20个字)(5分)

同类题3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1)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2)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3)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4)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5)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6)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抖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7)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8)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9)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11)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12)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13)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14)联想到米的“远亲” ——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15)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16)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2014年6月4日《人民日报》)

【小题1】文章由“米”主要联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试简要归纳
A.
【小题2】文中画线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A.
【小题3】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梁 衡

①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

②我是乘着缆车直上南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我倚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

③渐走渐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我登上山顶的舍身崖,凭栏望去,远处凄迷朦胧,不知何方世界。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风呼呼吹过,衣不能披,人几不可立。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云涛雾海,一到岱顶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再回头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倒是脚下这块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风沐雨,向没有尽头的天空伸去。泰山,无论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

④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东海之滨、齐鲁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巅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锐立,顶上平缓开阔,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进见的丹墀,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我看过几个国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阔阴森的穹顶,及顶窗上射进的几丝阳光,顿觉人的渺小,而神虽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紧攥着你的魂灵。但你一出教堂,就觉得刚才是在人为布置好的密室里与上帝幽会。而在岱顶,你会确实感到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同是表达人的崇拜,表现人与神的相通,但那气魄,那氛围,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窃窃私语,后者是坦诚大胆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说,还可以写,而天帝为你准备好的纸就是这些极大极硬的花岗石。

⑤这里几乎无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写洋洋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缓平之处,留一字两字。山风呼啸,石林挺立,秦篆汉隶旁出左右。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们总是这样挥汗如雨、气喘吁吁地登上这个大舞台,在这里留诗留字,借风势山威向天倾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来了,他们对岱岳神是那样的虔诚,穿着长长的衮服,戴着高高的皇冠,又将车轮包上蒲草,不敢伤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他们受命于天,自然要到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国泰民安。诗人来了,他们要借这山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沉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志士来了,他们要借苍松,借落日,借飞雪来寄托自己的抱负。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首诗:“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顶最高处,拔剑纵狂歌。”将军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陈毅刻石“泰岳高纵万山从”。还有许多字词石刻如“五岳独尊”“登峰造极”“擎天捧日”“仰观俯察”等等,其中“果然”两字最耐人寻味。确实,每个中国人未来泰山之前谁心里没有她的尊严,她的形象呢?一到极顶,此情此景便无复多说了。

⑥我们步行下山,天将黑时到了泰安城里的岱宗庙。这庙和北京的故宫一个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砖。在中国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故宫一样,哪还有第二座山配有这样一座大庙呢?岱岳之神不是寺院里的观音,更不是村口庙里的土地、锅台上的灶君,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我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夕阳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着注目礼。

(有删改)

【小题1】请解释第①段中“窘态”的含义。
【小题2】第④段写道:“同是表达人的崇拜,表现人与神的相通,但那气魄,那氛围,那效果迥然不同。”结合文意,说说人置身泰山之巅和教堂之中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小题3】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请找出两例并作具体分析。
【小题4】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现在看来,“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所以益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

后来,在儒家经典著作《周礼》中,详细地记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建制、名称、编制及职责等。周代设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员中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重要。他分管农、林、牧、渔等生产部门。而下属山、林、川、泽的官吏分别称为山虞、泽虞、林衡、川衡,并按山林川泽的大小制定了大、中、小三类机构及员工的数目编制。可见当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是相当健全的,其职责也很明确。周以后的朝代多数也设置了虞、衡等机构来管理山林川泽等,以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

那时,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令也有了雏形。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的《伐崇令》说:“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违者受到的惩罚很严厉。春秋时,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可见其对于违反保护规定处罚更是残酷。《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禁令规定在生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逐步完善,为后来各个时期的野生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宋代十分重视生态保护,专门在工部下设虞部,掌管山泽苑圃之事。而且,宋太祖于建隆二年(961年)下达了《禁采捕诏》,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生长期采捕,不仅要求明确,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法令的延续性,强调此令固定下来,每年都要重申发布予以执行。

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又颁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诏》,其中规定“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敕竿挟弹,探巢摘卵”,并要求“州县吏严饬里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这一诏书在前面的基础上,更要求基层官吏主动抓捕违禁者,并写在墙上扩大宣传,影响民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徐松《宋会要辑稿》载,到了南宋高宗时期,他仍然记得这一诏令,他说:“比得太宗皇帝尹京日、禁断春夏捕雏卵等榜文,训饬丁宁,唯恐不至。”并说,“今付三省可申严法禁行。”可见一条法令,被延续了200多年,表明了大宋的野保决心和力度。后来大宋王朝还出台了禁捕青蛙、禁食重点保护鸟兽、禁止以鸟羽、兽皮为服饰等法令。

(摘编自佚名《古代中国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远古时期的五帝时代,社会分工中已有了成熟的生态保护机构,其官员为“虞”,开启了世界设置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的先河。
B.被视为儒家经典著作的《周礼》一书,对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命名、设置、职责等有详细记述,是研究中国生态保护的最早文献。
C.在周代的官员体系中,地官大司徒负责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领域的管理,下属机构及其员工编制相当健全。
D.虞、衡等是政府用来管理山林川泽、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机构,自南宋以后,这种设置保护生态环境机构的做法没有得到延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古代便重视生态环境立论,介绍了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朝代的保护制度。
B.文章援引春秋时齐国山林川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的规定,表明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就树立了科学发展观。
C.文章引用《管子》中违反保护规定受到严刑的记载,论证了春秋时期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之大。
D.文章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不同时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条文,旨在说明我国古代十分重视环境保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时期,在六部之一的工部之下设立了虞部,专门统筹和管理全国的山泽苑囿等事宜,反映了当时对生态保护非常重视。
B.在鸟类的繁殖和生长期内,禁止人们采捕,宋太祖时期每年都要重申这一法令,而宋太宗时期更强调对违禁加大处理力度,并加强宣传。
C.宋朝皇帝在位期间重视禁断春夏捕雏卵等事,禁捕诏得以贯彻和延续200多年,这充分反映了宋代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和决心。
D.虞部、《禁采捕诏》和《二月至九月禁捕诏》,连同出台禁捕青蛙、禁食重点保护鸟兽等法令,使宋代的环境保护制度达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