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残局
王长军
方少华年方二十,是宜城远近闻名的棋痴,他成天抱着古棋谱钻研,时间一长,竟打遍宜城无敌手。 他深陷其中,后遭人暗中设局,欠下了小山般的银子。经营茶叶店的父亲气得一病不起,临终前告诫他不要再赌,并让他变卖家产,还清赌债后投奔一个开票号的故友徐德阳。方少华悔不当初,摔碎了视之如命的棋盘,可已经迟了。
徐德阳见故人之子前来投靠自己,淡淡说道:“个把闲人我还养得起。”方少华一张脸涨得像关公,恨不得地上有道缝钻进去。方少华不受待见,闲来无事就学习打算盘、记账,一学就会,可东家就是不用他。他还多次见东家钻研棋谱,技痒难耐,恨不得过去较量两把,最后硬生生憋住了。
这天一大早,一夜未归的东家从外面回来,一脸晦气地喊住方少华,让他把自己输掉的五万两银子再赢回来,灭灭那个跟自己赌棋的生意竞争对手的嚣张气焰。
方少华吓了一跳:“东家,我就是被赌棋害的,今生今世不会再赌……”
东家把脸一板:“少华,我只是让你蠃回那五万两银子,替我出口气,人可不能没有良心!”方少华无奈应允。
对手是瘦高个,脸长似马,十指修长灵敏,一双眼睛更是深不见底。甫一交手,方少华就暗叫不妙。好在对方攻势虽绵绵不绝,却是程咬金的三板斧,没有什么后劲。方少华连胜了三局,马脸额上的细汗都出来了。方少华面前的筹码已堆成了小山,东家那五万两银子赢回来了。
马脸掏出手帕擦把汗,决定与方少华一局定乾坤,赌银十万两。 方少华一惊,东家却笑眯眯地说:“行,少华,这局赢了算你的,输了算我的。” 方少华擦擦汗低声说道:“好吧!”
双方一出手竟是玉石俱焚、鱼死网破的招数。方少华见招拆招、小心周旋。对方强行兑了好几子后,走成一副叫“七星聚会”的残局。方少华熟稔这个残局,自己执黑先手,必胜,这不就是上天送给自己十万两银子吗?父亲,你还怪我玩物丧志,我就要重振家业了。方少华颇为自得。
突然,想到父亲临终前的话,心里一时间翻江倒海,吐口气,抬头向马脸说道:“咱这盘棋算和,好不好?”
东家急得喉咙都哑了,说:“少华,为什么?”
方少华苦笑一声,说:“东家,你先前说过,只要我赢回你输的银子就行,现在任务完成了!”
东家勃然大怒,戟指骂道:“你……烂泥巴糊不上墙!”
方少华目光坚毅起来。而马脸扔了手中棋,说:“行,算和!”
回到票号,方少华心想这回该背起包裹滚蛋了,没想到东家竟然让他学记账。方少华又惊又喜,心头涌起无数感慨,忙道:“多谢东家,我一定好好干!”几年下来,他已是票号的一把好手了。
这天是东家六十大寿,方少华全权操持,那个棋局对手马脸也来了,跟东家谈笑风生。他们不是生意场上的生死对头吗? 方少华大为不解。
客人散去后,东家笑吟吟地叫过方少华,说:“来来来,再跟我这位朋友下局棋。”马脸拱手说:“小兄弟,请!”
这是一幅残局,正是“七星聚会”。这残局已有上百年没人能改变结局了。方少华执黑,一定是马脸对那夜的事一直耿耿于怀,方少华胸有成竹,对手落子杂乱无章。
下了几手后方少华大惊失色:先前明明占优,一转眼竟落了下风,马脸的下法闻所未闻,招招剑出偏锋,最终胜的匪夷所思!
方少华呆若木鸡,东家悠悠说道:“少华,这位仁兄实际上是一位象棋高手,他苦心孤诣地攻克了‘七星聚会’,那夜如果你不知收敛,必将输得一干二净。好在你悬崖勒马,克服了心魔,我这才放心留下你。少华,你父亲临终前来信嘱托我多历练你,尤其要渡过贪念这一关。”
方少华至此如梦方醒,“扑通”一声重重跪下,叫一声“父亲”已泣不成声……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少华的父亲被嗜赌的儿子气死了,临终前告诚他不要再赌,还安排他到故友处托身,并书信嘱托故友帮助儿子戒贪,可见其爱子情深。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如方少华发誓不再赌棋,父亲故友却偏要他赌棋报恩;看似是方少华主动放弃了贏得十万两银子的机会,其实是对方故意输棋引诱。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如方少华面对十万两赌银时从大惊到自得,再到吐了口气、苦笑、目光坚毅的神态变化,被刻画得形神毕肖。
D.方少华去投奔徐德阳,却不受待见,于是他勤学打算盘、记账,干活十分卖力,改变了徐德阳对他的看法,最终获得了徐德阳的信任。
【小题2】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方少华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主题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2:2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天人新论》,意为“将欲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维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
1943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日本投降日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 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
(选自《张岱年:士林楷模》)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世界文化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岱年走上学术道路,进行学术研究,出发点是为了救国。终其一生,他的学术研究始终没有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脱离过。
B.张岱年满怀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他认为,有了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
C.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尽管生活艰辛,但毫不颓唐丧气,反倒更加勤力攻读,专心撰述,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
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岱年认为日本正在加速灭亡,而中国的抗战胜利在望。但由于他对战争形势的估计不足,一直到抗战胜利,他的哲学专著没能按计划完成。
E.文本从学术建树、民族精神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张岱年先生,通过人物言行、心理等方面的刻画,传主的形象跃然纸上。
(2)文章结尾引用了张岱年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张岱年什么思想?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在张岱年的一生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4)“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靠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生。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遏制校园欺凌,就必须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做了错事如果不受惩罚,只会助纣为虐,对学生来说也不例外”。
其实,不仅是遏制校园欺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既然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就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厘清教育惩戒的适用场合、方式方法及处罚程序。但从我国的现有法律来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主要是把焦点放在对教育主体或成年人的约束上,对于未成年人犯错如何惩罚,法律方面尚属于“模糊地带”,以至于类似事件发生时,教师和学校很难有效应对,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009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就有“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的要求。但何为“适当”,缺乏具体入微的解释,对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章条文。因此,面对学生在校园或教室里所做的不当行为,如个别学生破坏课堂纪律、“问题学生”顶撞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等,老师们往往不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想管却不敢管,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顾虑。有的老师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再遇到类似情况,索性对学生的过错行为不问不管,虽说这样的老师不会因违规管理学生而受到处罚,但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很容易得到强化,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对于教育惩戒,应该达成更多共识,即教育惩戒不是非人道、反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而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惩戒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权利。教育惩戒不能在教育场中缺席,但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遵循法理精神和教育规律,在维护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共同为学校、教师进一步明晰其具有怎样的教育惩戒权,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哪一种教育惩戒,出台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程序。同时,要让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行为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哪些行为应该交由第三方来处理。有了具体明晰的规定,学校和教师就有了行为遵循,能够科学恰当地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对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均予以详细规定。包括校园暴力、网络欺凌、肢体冲突等行为,美国的学校校规中均有明确处罚措施,从禁止乘坐校车、长期停学到开除都规定得非常细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另外,校规还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其中包括对针对其处罚行为的申诉权。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教育惩戒和不能做出哪些行为,都有全面的规定。一旦发现学生发生不良行为,老师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处理,而没有后顾之忧。
从现实来看,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并将教育惩戒的内容与方式明晰化。早日汇集智慧,出台细则规定,实际上对于保障教师自身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以及进一步增进家校关系,都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20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了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并指出把教育惩戒权交给学校和教师,就能遏制校园欺凌。
B.《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中尚未明确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错该如何惩罚。
C.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教育学生,学生的过错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D.对于教育惩戒,应该有具体清晰的规定,便于学校和教师恰当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并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事实论证来论述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
B.作者引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具体论证了教师没有惩戒权的尴尬处境。
C.在文中,作者论证了明晰的教育惩戒权的重要性并给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建议。
D.作者指出,明晰教育惩戒权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界的相关经验,按照相应的步骤和程序处理学生不良行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教育的过程中,惩戒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完相关法律法规非常重要。
B.学生犯错时,如果教师可以及时地、科学地对其惩或,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也能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
C.教师应有明晰的教育惩戒权。不能让教育惩戒在教育场中缺席,但在惩戒过程中,也不能过于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
D.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呼吁赋予学校、教师适当的惩戒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出台了教育惩戒权相关细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守什么,如何守?变什么,如何变?
“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任何一项民族艺术,都是在这两个维度中连接文化传承,成就不同的表现个性,传达审美精神的差异。
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美学基础上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国家方略,故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而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画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虽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实则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主流。
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在他们的绘画中,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融会创新,恰恰建立在极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之上。从整体来看,中国画要想达到这个境界,还有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洪湖《中国画的“守”与“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守”指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变”也应以继承传统为基础。
B.中国画的“笔墨法度”皆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彰显出了其特定的审美意蕴。
C.“写意”是中国画最高成就,因此它展现了中国画的真正魅力,是中国画的主流。
D.中国画的“变”,需创作者传统功底深厚,学识广博、艺术观独立且能融会创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理解“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并对二者分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
B.文章通过引用和举例来证明中国山水画的精神要义是追求大道,辉映时代气象。
C.文章指出“变”的两层含义,以老艺术家为例,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变是融会创新。
D.文章以中国画现存问题为背景,论述“守”与“变”的辩证关系并指出具体措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画家为了创新而创新,导致一些创作样式变得“不伦不类”,精神苍白无力。
B.任何一项民族艺术,只要体悟其文化特质,遵循其自身发展逻辑,就能继承传统。
C.“为祖国山河立传”最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对绘画技法的要求并不高。
D.在对“守”与“变”的不断探索中,中国画创作实现了形式的更新、审美的衍变。

同类题5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