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过后秦山才知道,方歌请求调离师部文工团,来到了秦山所在的团,当了宣传干事。

方歌也几次到秦山这个营收集垦荒的先进事迹。她还组织了一个宣传队,把垦荒的故事编成歌曲、快板。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产生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染力。
D.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
【小题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0 03:47: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鸣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击鼓出征B.击筑悲歌C.鸣锣开道D.打更报时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同类题2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
(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2017年5月8日)
材料二:
“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高远文明境界。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
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与它崛起相关的全球化地带和文化影响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能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即能够比较自然且有效地被呈现。比如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脸书”和扎克伯格,谷歌和拉里•佩奇,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等就成为“美国梦”的新偶像……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实传统文化更多是资源,只有被成功转化,才能转化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才能打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
应对文化挑战还要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广大民众都是某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果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抑制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的疏离感。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侵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有关。
(摘编自中华网《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2017年5月15日)
材料三: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国家(地区)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对于文化对话的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展示在各国民众面前,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就要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即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
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时也是“跨境语言”,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起到很强的润滑和推动作用。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已为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十万留学生,其汉语教育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些人都是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约有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而目前我国此类人才奇缺,亟须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领域和行业专才。
由于我国自身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国际传播力不够、少数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对国家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以文化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05月20日02版)
【小题1】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语言,既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
B.材料三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在与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方面的优势、劣势及不足,这些劣势和不足急需语言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消除和弥补。
C.材料二侧重报道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挑战,及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D.材料一中美国IBM的语言战略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语言在世界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E. 三则材料摘编自两家不同的媒体,文章风格虽相近,但由于考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两家媒体在用词方面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的。
【小题2】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德国哲人海德格尔说,技术是一种看待自然的方式,是让所有本质上的东西“自我揭示”(去蔽),成为人类可以加以利用的潜在能源。技术本身没问题,但现代人对技术的态度有问题。古代技术作为“去蔽”是生产意义上的“带出”,而现代技术是惹是生非的“挑起”。比如,古代的风车也利用风能,但它直接听任风的吹拂,没有把风能固定下来、贮存起来,风能在古代风车那里保持着“当场发生性”,是“带出”般的运作。现代技术则逼迫自然提供能够被贮存的能量,在场的关联结构被打破,使物脱离场景地成为贮存物,以便随时随地被打开使用,有点类似我们现在说的“掠夺性开发”。
作为人类最常见的代步工具之一,单车的出行效率确实不如汽车。但汽车这种技术产品正是海德格尔所说“惹是生非的挑起”,单车则是“自然的带出”,也就与人亲。
物与人亲,主要表现为“时间的切己感”,即符合人的自然节律。胡兰成说,古人“在劳动时对事物总有一种亲,好比女孩刺绣,看着绣的花从自己手里一朵朵生长出来,有欢喜”。这“亲”里就有“时间的切己感”,今日流水线上的女工被资本主义生产时间催促着,对针织品断不会有这种情愫了。开汽车给人时间的异己感,骑单车却让出行和健身合二为一,就像农民下地干活一样自然。
有人打趣,骑着红色笨重的摩拜单车俨然有老子骑牛出关的感觉。海德格尔关注过东方思想,特别是中国道家思想。他为了践行对现代技术的批判,自己不开汽车,只是忧思蹙眉地坐在老婆开的车上。如果一代哲人活到今天,就无需纠结了,他骑着摩拜单车,定会与道家始祖老子神交晤笑。
(选自邝海炎《海德格尔会爱上共享单车吗?》,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第①段中的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异同。
【小题2】文中提及古代女孩刺绣的事例有何用意?
【小题3】你认为海德格尔会爱上共享单车吗?请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从生物医学逐步演化到社会医学的模式下,互联网医疗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联网医疗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个体健康全过程的覆盖,并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咨询、诊疗、康复、保健、预防等全流程的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业态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将医疗和健康放在一起,扩展了医疗的概念。所以,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其实是“+医疗相关行业”,包括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公共卫生、互联网+健康管理、互联网+医药、互联网+医疗保险等等。“+医疗”被泛化成为与医疗服务相关的健康概念。狭义的互联网医疗则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的与疾病诊断、治疗活动所相关的全病程医疗服务体系,包括互联网+医院或智慧医院、网上问诊咨询、远程医疗等模式。

(摘编自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公立医院改革与民生金融发展研究”课题组的《促进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

材料二:

互联网医疗脱离传统医疗服务资源将难以持续。医疗行业最核心的资源是医务人员,其次是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依托医疗机构的设施和设备。互联网医疗行业如果要发展,同样离不开人员、技术、设施和设备作为基础保障。其中尤其是医技人员,没有医疗机构或优质医务人员的配合,仅仅依靠互联网行业和资本,互联网医疗运营模式必将难以为继。但是,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与传统医疗服务资源的结合并不紧密,虽然一些涉及轻问诊的服务机构组织了大量的医师服务于线上咨询,但这些医师中专职互联网医疗的比例非常低,大量医师的主要工作岗位仍在医院,这就使得互联网医疗可能随时处于人员缺乏状态。更进一步的,不能与医疗机构进行联合发展,线下的检验检测、手术等治疗就无法实现,对医疗本身造成较大的影响。

(材料同上)

材料三:

互联网医疗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实现医疗资源的平等分配,改变传统就医方式、再造就医流程、引领健康经济升级,甚至被认为会对传统医疗产生颠覆式影响,从而倒逼医疗体制改革。然而,当前学界和产业界各方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和定位、商业模式和构建路径、未来趋势和监管方向等问题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存在诸多争论和质疑。作为新技术催生的新业态,互联网医疗的科学有序发展需要依靠技术进步、行规行标、政策法律等的共同作用。未来应紧紧围绕互联网医疗以“技术为先导”的产业特征,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以“大健康”概念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互联网医疗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方向上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郭薇、薛澜著《互联网医疗的现实定位与未来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互联网医疗”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医疗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国家将医疗和健康放在一起,扩展了医疗的概念。
B.广义的互联网医疗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个体健康全过程覆盖,与传统医疗密切相关的新型业态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C.狭义的互联网医疗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的与疾病诊断、治疗活动、公共卫生所相关的全病程医疗服务体系。
D.网上问诊咨询、远程医疗等既属于狭义互联网医疗概念,也属于广义互联网医疗概念。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医疗不能脱离人员、技术、设施和设备等传统医疗服务资源,尤其是医务人员,否则,互联网医疗运营将难以为继。
B.互联网医疗行业与传统医疗服务资源的结合并不紧密,因为大量医师的主要工作岗位仍在医院,这就使互联网医疗随时处于人员缺乏状态。
C.互联网医疗以技术创新为抓手,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能有效解决民众对传统医院资源的需求问题。
D.互联网医疗作为新技术催生的新业态,依靠技术进步、行规行标、政策法律等的共同作用,以“大健康”概念为核心,实现了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方向上的可持续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
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只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另如告子所谓“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则对人性并不十分在意。在主张“齐物论”的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所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同样具有人性一元论的特点。所以,中国智慧美学虽然对人性有多种阐释,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更不强调人性的分裂与冲突,而是在很大程上主张了人性一元论。
综观前人论述,我们发现即使人性有善与不善论,这种差异也只是一种本性差异,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而不是强调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及所导致的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归之于人性一元论范畴。这才是中国智慧美学关于人性乃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精确阐述。
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并不是无视人性之善与恶矛盾对立的存在,只是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夸大这种矛盾对立,将矛盾对立作为人性的基本特质,而是主张这种善与恶的分别只是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人类原始本性的实质。
(摘编自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论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分析西方美学人性三元论本质上是种二元论,二元对立。如正义与非正义的对立,健康与不健康的对立,和谐与分裂的对立,自我与本我的对立。
B.弗洛伊德认为,在不能处理好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元”关系时,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人性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
C.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极大,这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都否定了人性会“善恶并举”。
D.作者认为,中国智慧美学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或二元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人性一元论,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在与西方美学的比较中阐明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人性论分析,论证了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人性三元论实质是二元论的观点。
C.文章以孟子、荀子、告子为例分析论证了中国智慧美学主张人性一元论,人性是没有差别的主张。
D.文章在论述中西方美学的人性论时都采用了先提理论,然后分析,得出结论,阐明意义的论证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美学的人性三元论使他们认识到人性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他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B.中国智慧美学不强调“善”与“恶”的冲突,认为人性中“善”“恶”的差别只是一种本性差异,这种差异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
C.人们后天形成的关于“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原始本性的实质,因为后天的努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D.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我们应该追求人性的和谐、正义、健康,重视后天教育,加强修养,完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