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竹林
简墨
竹林在。
贤人呢?那些兼着多职的巫师、道士、酒鬼、画师、大夫、预言家、炼金术修士、农民和铁匠?
没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他、他、他、他、他、他和他(嵇康等竹林七贤),竹林,便失了灵魂,明月也不来相照。唉,七个矮人一样的七贤啊!热爱自然、热爱细小美丽的事物,一直在劳动、好像比别人多长了另外一颗心,无比忠诚地守护白雪公主似的竹林。
一千七百多年前,那时的明月,一定照见过那些行为艺术家们的行为艺术。
沛国的刘伶因为喝酒被妻子烦了,就手握硕大的酒壶,乘着鹿车——其实就是牛车——出来。他一边儿吆喝着赶车,一边儿小口抿酒;而他的男仆在后面与主人风格大不同,多少有些睡不醒地扛着锹紧随车后,以便如他的主人所嘱“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了我也便罢了”。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一个惊雷打下来,刘伶听不见;面对泰山,他也看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情分。他要去找的朋友是琴抚得老好的阮咸,饮酒更是放浪形骸,想怎样就怎样。他幕天席地,大剌剌地骑坐在红石上,以大盆盛酒,金樽玉爵银桃子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远远地丢进山谷里。他呼朋唤友,短歌微吟,团团围坐在酒盆四周,胡乱用手捧酒喝,饮得畅快了,便大声歌唱……当然还有长啸,那些风标独举、山冈鸟兽与花花草草也要伫听的长啸……哦,现在应该没有人听得下去吧,没有一个声音有力量去长啸了,也再没有一个情怀配听那样的长啸。
当然这些长啸的、有趣的人里,少不得热爱“采薇山阿,散发岩岫”兼热爱打铁的那位。他上身赤裸,腰间缚紧绳索,用修长矫健的胳膊扶砧,并邀了好友向秀抡锤,一时间竹林里叮叮当当,好不热闹。火苗像蟒蛇的舌尖,灵活而凶猛,在有限的高度内高高低低地舔来舔去。随着风箱的拉动,火明明灭灭,他的身形也忽明忽暗,铁器在他的铁锤下面开始变形,依照心目中的图形出现。他不停地翻动铁钳,向秀有条不紊地敲打……忽而,他把铁器塞入火炉中,擦把汗,喝口水,再取出来,耐心观看。铁锤上下起伏,每一次落点的地方都是心中想要的,丝毫没有误差。终于,铁器成型,他用铁钳夹住铁器,上下检查,然后放在旁边铁皮桶内的水中。“噗、噗、噗噗”,一阵白烟和刺鼻的味道过后,夹住铁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支寒光闪闪的长箭,箭头锐利,寒光逼人,箭身浑实,手指粗细,箭尾配以相对轻便的箭羽……就这样,炉火天地,歌声寒川,他随手把成品扔到一个角落,接着下一个的锻造:青锋剑、铁犁铧,或者镰刀、铁钩、锅铲、长钉、马蹄铁……随便什么。而即便在做完这一切,接过汗巾的时候,他的脸仍残存忧悒的神色。他的另一位不是特别要好的朋友王戎见此,不由摇头太息:“唉,认识嵇康二十年,从没见过他欢喜微笑的样子啊!”
那些从不喜欢微笑的人,那些又敏感又多情的人,那些又简澈又深刻的人,那些又热烈又节制的人,都消失不见。欲与前贤应桴鼓,却被时光断喝:不可以。而学长嵇康,去得又是多么从容优雅!长风浩荡,他将儿子托付给他在“绝交书”里大骂过的七个仇人中的一人。一曲《广陵散》后,人、音俱绝。
绝了的,还有那一片竹林,高矮胖瘦、各自生动的竹林;那些赤子一样、诗意林立的竹林;那些深根藏器、寸寸奇节的竹林。
纵使后世再依样植起千片万片,想来也不过是历史的嘘声——整齐划一,却老气横秋的嘘声。
掌声已去。那一片竹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将竹林七贤比作“七个矮人”,将竹林比作“白雪公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七贤对这片竹林的忠诚守护。
B.刘伶和阮咸都爱喝酒,文章通过他们饮酒时超出常人的举动,有趣地再现了他们放浪形骸的性格和醉生梦死的竹林生活。
C.文章运用比喻、拟声等修辞手法和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再现了一幅嵇康“竹林打铁图”。具体生动,画面感极强。
D.作者认为,竹林七贤消失之后,那片生动、富有诗意、奇节皆是的竹林也不复存在,而这样的竹林,后来人再也无法复制。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说明文中“竹林”的含意及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详写嵇康锻铁的情景?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9 10:46: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通过对中国快递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解到,近年来,中国快递业紧紧抓住“互联网+”重大机遇,使一个不起眼的“草根产业”快速成长为新经济的一匹“黑马”。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第一快递大国”的地位。
快递业高速发展中的板也不断显现,包括服务质量、安全防范、信息保护等问题。今年春节后的段时间,北京、上海等地些加盟网点发生快件积压问题,使加盟制快递企业未端网点面临的困境暴露出来。分析人士认为,2017年要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解决快递的未端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快递业发展如向由“大”转“强”》2017年3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材料三:
过去10年快递量升价跌。如果说最初是民营快递靠着高效低价击垮了垄断的邮政,拉动行业价格回归合理,那么之后在行业爆发式增长,供不应求的阶段中如此跌价的原因,除了行业进入门较低,更重要的是巨大单量的規模效应和加盟制下成本在总部与网点间的分摊。
从市场結枚看,龙头公司規模显著,但行业集中度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在行业快速增长的状态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极度供不应求,导致新公司能不断获取市场份额
(摘编自《快递业的中场战事》2017年3月14日网易财经)
材料四:
在产业能力方面,快递市场規模要稳居世界首位,服务网络进步健全,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建设一批辐射国内外的航空快递货运枢纽,积极打造“快递航母”形成3~4家年业务量超百亿件或年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快递企业集团,培育2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良好商誉度的世界知名快递品牌。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企业运营、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型人才伍不断壮大。在服务品质方面,寄递服务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国际快递服务通达范围更速度更快。快递标准化程度提升,行业整体信用水平明显提升。在绿色低碳方面,快递生式绿色低碳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快件包装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包装材料循环利用率不断提高。在综合效益方面,有力带动社会就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不断增强。
(摘编自《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递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异地快递业务,其次是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二者占了快递业务收入的大部分。
B.同城快递业务在快递业务量构成中占比较高,其在快递业务收入构成中所占比例却很低,二者不成比例。
C.国际及港澳台与异地的快递业务量所占比例,与它们分别在快递业务收入构成中所占例均成正比例关系。
D.快递业务量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异地快递业务,最低的是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它们之间差距巨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快递业成功地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直到现在,它发展的势头仍然。
B.中国快递业短板不断显现,发展困境暴露,这是中国快递业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必结果。
C.民营快递依靠高效低价击垮了垄断的邮政,为快递价格回归合理做出了贡献,也埋下了快递量升价跌的祸根。
D.快递的未端问题凸显,行业进入门槛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已经限制了中国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
E. 《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从产业能力到综合效益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指明了中国快递业的发展方向。
【小题3】怎样才能使中国快递业由“大”转“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规与国法  崔永东
“家规”与“国法”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家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凸显家族利益至上,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凸显国家利益至上,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补充。“家规”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国、平天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在此层面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连着国法。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训”“家戒”等内容,家训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必须怎么做”,家戒的内容旨在要求家人“不能怎么做”。以《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为例:“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的关联性,揭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单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成为其共同的使命。无论是家规还是国法,它们都将儒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排,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家规的广义解释是家族法规,是所谓“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制定的法规,或称宗族法规。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
在古代中国的广大基层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往往是靠宗族组织依据“活法”进行调解之类的“准司法”活动加以化解的,此类准司法活动也可称之为“社会司法”。由于基层社会组织在当时有着较大的权力,如政治权、经济权、调解权、惩戒权等,因此有足够的能力来化解纠纷、维持社会秩序。这再一次说明,家族法规与国家法律虽然在内容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标上的趋同性。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道德。家规与国法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的完善了。因此,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入新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7月11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家规与国法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根据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家规也就是国法。
B.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够遵守国法,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因为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
C.家规与国法各有自己的领域,家规适用于“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国法适用于国家,国家最大,因此国法比家规更重要。
D.家规与国法在功能上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它们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分别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价值取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标题看,文章主要从家规和国法两个角度展开阐述,综观全文,文章采用了并列式论证结构。
B.第一、二自然段提出问题,阐明家规与国法既各不相同,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明确主旨,统摄全篇。
C.第三至六自然段分析论证,阐明家规与国法的关系,重点从家规的角度论述,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D.家规,是古今有之的,作者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展开理论阐述,最后提出要重塑新时代的家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规凸显家族利益至上,国法凸显国家利益至上,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具有某种“同构”关系,因此家规具有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B.《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都属于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对稳定家族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C.家规,或称宗族法规,是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准司法”,是社会司法。
D.家规与国法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标上的趋同性,完善家规,可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完善国法,可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
从公元前5世纪墨子推出《兼爱》等重要论文,到公元前3世纪后期墨家《墨经》六篇,历时近三百年的学理积淀,墨家学人从十多个角度,阐发“兼爱”学说的深层意蕴。墨家“兼爱”论题的论证,强调全人类的共同本性和爱的整体性、普遍性、彻底性、穷尽性、交互性、平等性与不可分割性,强调兼爱是人类善良的理想愿望和奋斗目标。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人,都包含在“兼爱”的范围。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辟”即驱除;屏除、排除。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代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孟子的攻击,演变为“中世纪”两千年封建官方打压墨学的“霹雳”,汇聚为墨学中绝的强势外因。《四库全书》收入儒者著作,有二十四卷二十五处,长篇大论,恣意发挥,无限上纲,诬蔑“墨氏兼爱”,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认为洪水猛兽之害,见于一时,墨学兼爱之害,起于无形,遗祸永远。汉至清两千多年,封建国家机器汇聚辟墨洪流。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条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

(摘编自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孟子对墨子这种兼爱的人格精神表示推崇,对其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
B.儒家提出的爱是以血缘亲疏不同而产生的有差等的爱,适应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其“血统论”是当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
C.孟子认为墨家“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而墨家著作里提出的却是“爱父爱君”,由此可见孟子对墨学批评的理由并不充分。
D.孟子作为儒家的圣人,他的思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墨子的批评,至今仍被认为是对墨子的政治结沦和人格定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对儒、墨两家发展过程、地位的变化及两者的相互评价的分析,认识到两者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对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B.文中墨子在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时,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以哑巴当外交官和聋子当乐队指挥来说明儒家“亲亲尊尊”思想的可笑。
C.文中孟子“亲疏有别”的爱,与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句中由已及人的爱是一致的,都以血缘远近作为爱的出发点。
D.从文本来看,作者更倾向于对儒家的批判和对墨家的同情,特别对儒家创设舆论环境、打压墨家思想的错误做法进行了具体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先秦时期唯一能与儒家分庭扰礼的墨家学派,其创始人墨子也经历了南墨到儒、不断改变提升自己思想认识的过程。
B.墨家思想经过墨学后人不断地发展和积淀,最终提出兼爱的主张,指出爱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和爱的范围。
C.宋代陆游认为孟子对墨家的批判击中了其要害之处,并指出了这是儒家思想最终战胜墨家思想而名扬天下的重要原因。
D.后世儒学界对墨家的批判都以孟子的观点为立论之本,将本家学派的权威观点作为论据,原因在于他们的盲从和无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国家从来被视为一个伦理性的实体。在近代西方霍布斯和洛克所倡导的自然主义的契约国家,卢梭、康德、费希特所倡导的道德主义的契约国家中,国家都没有积极的功能。国家只是一个警察,唯一的职责是维持秩序;它不是一个导师,不负有引导人们向善之职,那是宗教所管的事。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在伦理关系上环环相扣,连为一体。“民惟邦本”,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除去负责保障民众的个人权利、督促民众履行个人义务之外,还负责教化民众尤其是从君主到各级官吏,“孝、悌、忠、信”,“仁、爱、诚,敬”,“礼、义、廉、耻”,作为国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行动,应该禁止哪些行为。正因为如此,国家不仅要保护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的责任伦理,而且自身要率先履行自己的责任伦理,成为履行责任伦理的示范者。孔子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说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对国家而言,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在内的各项礼仪,不仅是宣示价值观、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化人民特别是掌控权力的各级官吏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积极推进国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历史早已证明,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伦理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礼自身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的习俗,因时间、空间条件不一样,它们会产生许多差异。今日之中国,现代、前现代、后现代并存,而基本取向则是每个人一方面自主性、独立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又越来越为世界性联系中的巨量信息所左右;以父家长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已普遍瓦解,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成为主流,在市场化、契约关系冲击下,婚姻与家庭变数激增;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在 实际领域和虚拟领域都空前扩大也更加不确定,各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已大大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所有这些伦理性实体历史性的变化都要求礼和礼治全面的革新。

伦理与道德、伦理与法理、法理与道德之间的歧义乃至冲突,现今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礼与礼治必须进行再创造。

革新及再创造,则应当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从各地方、各族群的民间习俗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要对现今既有的各种礼仪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让礼和礼治成为现代国家德治与法治的得力辅弼,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编自姜义华《论“礼治”的当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负有督促民众履行义务以及教化民众等职责。
B.近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倡导的契约国家,其唯一职责是维持秩序,没有积极功能。
C.因为家庭、社会、国家的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责任伦理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礼和礼治必须进行不断的再创造,不断系统化、完善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引证手法,引用孔子的话,证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文章运用了例证手法,列举伦理性实体的变化现象,证明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C.文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围绕“礼治”展开论述,逐层推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D.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方面,论证了“礼治”的当代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义、廉、耻”等作为国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准则。
B.吉礼、宾礼、军礼等礼仪,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的必要手段,能够推进国际交往。
C.人们社交范围正空前扩大,各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即将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
D.今日之中国,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必须借鉴西方契约国家的做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1953年7月26日上午10时,在北纬38度一个不显眼的小村庄里,将军们冰冷着脸走进了挂着“板门店”字样的木屋,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签订了近两年拉锯谈判才达成的《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在12小时全面生效的时空等待中,前方的硝烟和血腥味儿依旧漫漫渗透到这所临时搭建的签字大厅。

已近黄昏,探照灯、曳光弹把山脉、河流照得如同白昼,炮弹呼啸着从天而降,将近300公里的北纬38度线上,目光所至山崩地裂。

虽然是夏季,但被炮弹无数次轰炸过的山脉,就像是一个个光秃秃的坟茔,上面没有一株青草,松软的萱土里找不见人之外的一个活物。

在秃山岭的坑道里,年仅20岁的志愿军炮兵班长潘和平,战斗间隙,正准备给远在祖国的父母写封信。连长告诉他,停战协议签订已过去了9个小时,再有一个小时,我们就可以撤离战斗回国了。真的?是真的。潘和平突然间兴奋起来,他的眼前幻化出他胸戴军功章,走在夹道欢迎的鸭绿江大桥上的情景。想什么呢?连长问他。没什么。

烟雾在坑道里弥漫,隆隆的炮声不绝于耳。潘和平说,要停战了怎么还打炮?指导员说这是政治,我们必须在气势上压倒敌人。连长说,再打几炮过过瘾吧,不然战争结束了,仗没得打了。听连长的话,潘和平吸完了最后一口儿,把一包香烟放在连长手上,走上了炮位。

在秃山岭对面的秃山坑道里,美军上士迈克跪倒在牧师脚下正在祈祷。他说他梦到了一只白鸽衔着橄榄枝飞在了三八线上,他见到了妻子和儿子。手捧《圣经》的牧师说,全知全能慈爱的上帝发话了,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迈克问,上帝为什么不早些发话,让我们那么多的兄弟死去?牧师说,主,是在塑造我们,孩子,经历苦难才能成为生命的祝福。阿门。迈克还想问什么,上尉拿来啤酒、罐头,说,来吧迈克,狠狠地把炮弹丢向对方,回来我们庆祝。迈克问,战争要结束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开炮?上尉说这是上峰的命令,难道我们还会把这些没用的东西拉回国吗?迈克看看啤酒、罐头,进入了炮位。

炮口瞄向对方,炮弹上了膛。

晚9时59分,协议生效前的最后一分钟。随着一声命令:放!炮弹呼啸着越过三八线,直奔对方阵地。

潘和平牺牲了。迈克阵亡了。

在他们倒下的瞬间,炮声戛然而止。山谷里静的可怕,坑道里弥漫着死里逃生的激动气息。

1953年7月27日22时零分,朝鲜战场全面停战了。

连长、指导员、上尉、牧师从泥土中爬出来,他们顾不得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同伴的尸体。激动地指示战士们放下手里的武器,出坑道向对方阵地走去。

月亮透过三八线山上的硝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连长与上尉,牧师与指导员,相对一笑泯恩仇。

啤酒、罐头打开了,中华烟点上了,两军在阵地上握手拥抱合影。

黑夜过去,天亮了。将军们在视察前沿阵地时,遇到了从山上抬下的潘和平和迈克。一位将军打开了盖在潘和平身上的白布,深情地凝视一眼说,你们是朝鲜战场上最后牺牲的同志,一定要带回祖国好好安葬,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和朝鲜人民赢得了尊严和最后的胜利。另一位将军站在了迈克身旁,他说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一群和平鸽从天而降飞临北纬38度线,太阳出来了,瞬间五彩的阳光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玉帛。将军和士兵们站在烧焦的黑土地上,眼含泪水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此时此刻,原罪与人心化作一株硕大无比的新鲜橄榄枝。

(原载2014《河北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平静的笔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下文潘和平与迈克的死形成对照,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激发了读者的思考。
B.写潘和平憧憬战争结束回国时的情景,说明他对战功的渴望,以至于连长问他想什么时,他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C.小说在叙事中避开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描写停战后的场景描写来冷静地视这场战争,使作品主题更加深刻。
D.小说写停战后两位将军的话,一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是打错了算盘而发起的战争,他们的话里都表达了对和平的期待。
【小题2】小说交替描写潘和平与迈克在停战协议签订后到战死前的情景,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一群和平鸽从天而降飞临北纬38度线”,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