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小题1】作者在开头三节叙述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2】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老园丁为什么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呢?请概述原因。(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园丁的爱情经历?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为什么没有圆满的结局?
【小题4】请从修辞与表达作用两方面对画线语句作出赏析。
【小题5】这篇哲理小说刻意探讨了一种人生命题,也即“如何去爱”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10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雕花匠到画匠
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到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
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小题1】文中提及齐白石哪几次重要的学艺经历,促成他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
现场答案1
1)勾影《芥子园画谱》。
2)拜萧芗陔为师。
3)拜胡沁园为师。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2
1)跟周之美学雕花手艺。
2)跟萧师傅学画像。
3)跟陈,胡两老师学习读书写诗。
4)跟胡沁园学工笔画。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创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
现场答案
1)在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基础上又改进了圆刀法。
2)琢磨出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15分)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②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③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④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⑤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⑥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①,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
摘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改。
【小题1】作者把“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称之为“艺术”意在强调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   
【小题2】怎样理解第⑤段里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小题3】下面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读书艺术的话题。
B.第⑤段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
C.第⑥段“以中国的语法说来”,其中“语法”在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是指语言习惯。
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深刻独到,思路明晰。
【小题4】(小题4)林语堂先生认为读书的关键是“风味或嗜好”,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分)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载人航天最动人的情节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完成一系列太空工作之后,总要返回地面,有去无回是不可想象的。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无论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都要经历返回这一恐怖历程,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以及刚刚完成任务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一般载人航天器飞行高度大都在距地面300~500公里,神舟七号的轨道高度就在343公里。无论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这样的高空返回地面,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成落体(相当于平抛)运动,开始下落。可以计算,若不计阻力,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什么样的航天器都要摔得粉身碎骨。
好在航天器下落到距地面100多公里时,进入到地球大气层,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但是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我们在夜晚常会看到拖着亮亮尾巴的流星,就是闯入地球大气层外空物体碎块被大气层摩擦烧掉的痕迹。为此,在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上既要有良好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要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这样才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降到一定高度后,航天飞机可以靠机翼滑翔,而宇宙飞船则需要进一步减速下落,这时就需要降落伞了。它可以使飞船的速度减到每秒10米左右,离地面1米高时,反推发动机最终将飞船减速至每秒1米多的速度,相当于慢骑自行车撞墙的效果,人体就可以承受了。
飞船的降落伞可不是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可比的,一是要承受巨大的冲力,二是重量又要轻,否则会增加飞船的负担,所以一般的材料是不能胜任的。据说神七的减速伞采用的是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制成,伞撑开的面积1200平方米。回收伞由96根伞绳撑起来,每根伞绳的长度为46米,每米伞绳的重量仅2克,但每根绳子可承受300千克的拉力,保证了神七顺利返回。
不仅仅航天器的返回,其实,整个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应用。实际上,高新技术都离不开神奇的新材料,所以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载人航天器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
B.载人航天器成功返回的关键技术是减速制动,减速制动的关键是降落伞,降落伞的关键是新材料。
C.不管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高空返回地面时,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然后成落体
运动,开始下落。
D.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最终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
术已经非常完善。
【小题2】对“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的原因解说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器在下降过程中,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
B.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
C.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上既有良好的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有良好的吸热和
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
D.宇宙飞船在减速下降过程中,借助降落伞,可使宇宙飞船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宙飞船在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是发射升空阶段。
B.航天器由高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
C.航天飞机在下降过程中,降到一定高度后,不必依靠机翼滑翔,借助降落伞,就可以帮它达到目的。
D.如果不用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做降落伞,神七号能否顺利返回也许还是个未
知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蔡二少爷
冯骥才
蔡家二少爷的能耐特别——卖家产。
蔡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没人能说清。反正人家是天津出名的富豪,折腾盐发的家,有钱做官,几代人还全好古玩。庚子事变时,老爷子和太太逃难死在外边。大少爷一直在上海做生意,有家有业。家里的东西就全落在二少爷身上。二少爷没能耐,就卖着吃,打小白脸吃到满脸胡茬,居然还没有“坐吃山空”。人说,蔡家的家产够吃三辈子。
敬古斋的黄老板每听这句话,就心里暗笑。他多少年卖蔡家的东西。名人家的东西较比一般人的东西好卖。而黄老板凭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爷上边几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单没假,而且一码是硬梆梆的好东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卖的东西一多半经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来的东西是珠宝玉器,字画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一包的旧衣服了。东西虽然不错,却渐渐显出河干见底的样子。这黄老板对蔡二少爷的态度也就一点点地变化。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去蔡家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派人叫他,他一忙就把事扔在脖子后边;五年前,已经变成二少爷胳肢窝里夹着一包旧衣服,自个儿跑到敬古斋来。
这时候,黄老板耷拉着眼皮说:“二少爷,麻烦您把包儿打开吧!”连伙计们也不上来帮把手。黄老板拿个尺子,把包里的衣服一件件挑出来,往旁边一甩,同时嘴里叫个价钱,好赛估衣街上卖布头的。最后结账时,全是伙计的事,黄老板人到后边喝茶抽烟去了。黄老板自以为摸透了蔡家的命脉。可近两年这脉相可有点古怪了。
蔡家二少爷忽然不卖旧衣,反过来又隔三差五派人叫他到蔡家去。海阔天空地先胡扯半天,扭身从后边柜里取出一件东西给他看。件件都是十分成色的古玩精品。不是康熙五彩的大碟子,就是一把沈石田细笔的扇子。二少爷把东西往桌上一撂那神气,好像又回到十多年前。黄老板说:“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少爷的箱底简直没有边啦!东西卖了快二十年,还是拿出一件是一件!”蔡二少爷笑笑,只淡淡说一句:“我总不能把祖宗留下来的全卖了,那不成败家子了吗?”可一谈价就难了,每件东西的要价比黄老板心里估计的卖价还高,这在古玩里叫做:脖梗价。就是逼着别人上吊。
像蔡家这种人家卖东西,有两种卖法:一是卖穷,一是卖富。所谓卖穷,就是人家急等着用钱,着急出手,碰上这种人,就像撞上大运;所谓卖富,就是人家不缺钱花,能卖大价钱才卖。遇到这种人,死活没办法。蔡二少爷一直是卖穷,嘛时候改卖富了?
一天,北京琉璃厂大雅轩的毛老板来到敬古斋。这一京一津两家古玩店,平日常有往来,彼此换货,互找买主,熟得很。
毛老板进门就瞧见古玩架上有件东西很眼熟,走近一看,一个精致的紫檀架上,放着一叠八片羊脂玉板刻的《金刚经》,馆阁体的蝇头小字,讲究之极,还描了真金。他扭脸对黄老板说:“这东西您打哪来的?”脸上的表情满是疑惑。
黄老板说:“半个月前新进的,怎么?”
毛老板追问一句:“谁卖您的?”
黄老板眼珠一转。心想你们京城人真不懂规矩,古玩行里,对人家的买主或卖主都不能乱打听。他笑了笑,没搭茬。
毛老板觉出自己问话不当。改口说:“是不是你们天津的蔡二少爷匀给您的?这东西是打我手里买的。”
黄老板怔住。禁不住说:“他是卖主呀!怎么还买东西?”
毛老板接过话:“我一直以为他是买主,怎么还卖,要不我刚才问你。”
两人大眼对小眼,都发傻。
毛老板忽指着柜上的一个大明成化的青花瓶子说:“那瓶子也是我卖给他的!他多少钱给您的?我可是跟白扔一样让给他的。”
毛老板还蒙在鼓里,黄老板心里头已经真相大白。他不能叫毛老板全弄明白。待毛老板走后,他马上对伙计们说:“记住,蔡二少爷不能再打交道了。这王八蛋卖东西卖出能耐来了,已经成精了!”
【小题1】概括小说黄老板的性格特点,并做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记住,蔡二少爷不能再打交道了。这王八蛋卖东西卖出能耐来了,已经成精了!”小说以此结尾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黄老板耷拉着眼皮说:“二少爷,麻烦您把包儿打开吧!”连伙计们也不上来帮把手。黄老板拿个尺子,把包里的衣服一件件挑出来,往旁边一甩,同时嘴里叫个价钱,好赛估衣街上卖布头的。
【小题4】小说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找出几处,并分析它们的好处。(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练习。
遵古印坊
在潭州城的仿古一条街上,没有人不知道金玉石执掌的遵古印坊。
印坊门脸很窄,上置横匾,“遵古印坊”四字写的是汉隶,浑厚苍劲;两边是对联:“奏刀金玉木石,得意篆隶楷行。”写的是行书,飘逸灵动。隶书和行书都是金玉石父亲金鼎铭的手笔。老爷子已经快八十了,印坊是他三十年前创办的,儿子经他朝夕督教,早可独立门户,于是交班放权,怡然在家安享晚年。
遵古印坊历来传承家学,尤其在仿刻古印上,功夫独到。金玉石字刃之,五十岁了,两只手粗壮有力,手指关节格外突出,是长期握物操刀所致。他十岁即在父亲的严厉呵斥声中,开始练习书法和刻印。书法遍习各种名帖,刻印则先摹刻秦汉印,再研刻古玺印、封泥印,最终落点于吴昌硕和齐白石。
金玉石不收徒弟,因为正读美术学院的儿子便是他的嫡派传人。他也不请帮工,印坊除他之外,妻子刘婕英便是最可靠的帮工,管钱、管勤杂还管磨印章底。
刘婕英说:“请个帮工吧,你看我这手,难看。”
金玉石说:“这才是劳动者的手。十指尖尖、肉嫩皮细的手,不出在这种家庭。我的手更难看,却可以养家,立世!”
刘婕英呛得直翻白眼,无话可说。
金玉石和妻子也不住在店里,早来晚归,那个父母住的小院子才是他们真正的家,陪老人吃晚饭、聊天,其乐融融。
隶属于市文联的书法家协会、篆刻家协会多少次邀请金玉石加入他们的协会,他微微一笑,说:“我还得修炼,不够格啊。”心里暗说:“什么主席、副主席、理事一大堆,你争我夺,要的是名头,名头可以提高润格,钱呀钱!”但他表面上与这些人相处得很好。
一些篆刻家常在静夜悄悄独访金家,请金玉石代刻送给某位领导人或著名企业家的名章。按规矩,边款要刻“某某先生雅正,金玉石刻于×年×月”,但“金玉石”只能换成这个篆刻家的名字。
金玉石说:“我这是‘捉刀’啊,无名──但不能无利!”
来人忙说:“金先生只管开价。”
“你有难事求他们办?”
“正是,只不过。”
“你放心,我不说,没有谁会知道。”
但这些事瞒不过金鼎铭,他对儿子说:“你爷爷给我起名鼎铭,字遵古,就是要我不忘古训。这种代刻是让无能者扬名于世,你不能干!”
金玉石说:“爹,他要这个虚名,谁管得了?我并没有白费力气,艺有所值,于心无愧。”
金鼎铭鼻子“哼”了一声,一甩手走了。
有一天近午的时候,遵古印坊的店堂里,忽然走进了一个陌生人。当时,金玉石坐在柜台里,正翻看一本《齐白石印谱》。
“请问,你可是刃之先生?”
金玉石听到有顾客称他的字,便猜测这是个腹有诗书的人物,忙放下书,站起来,拱了拱手,说:“正是敝人。”
“刃之先生,久仰久仰。我从外地前来叩访,想麻烦你奏刀刻印。我小姓胡。”
“胡先生,幸会幸会。要刻什么印,只管吩咐。”
客人望了望楼上,说:“可借个安静处说话?”
“行。请上楼!”
在窗明几净的楼上会客室,客人从旅行包里拿出一个很古旧的长条形锦盒,打开盒盖,从里面取出一个发黄的宣纸折子。
金玉石说:“这是清代的专用奏折,是北京宫里造办处所制。”
“好眼力!这是先为湘军名将后为钦差大臣彭玉麟的奏折,我从古玩市场高价购来的,也请专家看了,是真品,而且是专折密奏。”
金玉石展开奏折细看,果真是个好玩意儿。他曾看过不少彭玉麟的书画原件,对其行笔十分熟悉。
“先生让我刻彭玉麟的印章?大臣呈送皇帝的奏折,是不能钤印的,这是规矩。”
“我自然明白。这个锦盒是装专折密奏用的,真是老东西,可惜不是彭玉麟的原物。按古制锦盒装上专折,盒上要贴一纸条,钤上‘彭玉麟专折’的印鉴,这叫封签。”
金玉石明白了,来人是要他刻一方“彭玉麟专折”的印章,以便钤在一张白纸条上,再去作旧,然后粘贴在锦盒上。有奏折,还有同时专用的锦盒和封签,定可卖一个好价钱。金玉石马上想到来人自称姓胡,却不披露名字,当然是对他存有戒心。
见金玉石久久沉吟,来人说:“价钱你只管说,不必忌讳。”
金玉石淡然一笑,心想,刻这个印有何难。可他不能刻,文物是历史的实证,参与伪造文物等于伪造历史,有违天理良心。
“哦,胡先生,恕我直言,你应该不姓胡。这个印我刻不了,抱歉抱歉,你另请高明吧。”
来人一愣,随即平静地说:“刃之先生,打扰了,告辞。”然后,飘然而去。
金玉石走下楼来,对妻子说:“中午不吃什么盒饭了,要饭馆送几个好菜来,还要来一壶热黄酒!”
“又接一单好生意了?”妻子问。
“退掉了一单坏生意,高兴!”
(取材于聂鑫森的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遵古印坊坐落在仿古一条街上,不但刻木刻石,还能在金玉等材质上奏刀,所刻字体多样,尤其擅长仿刻古印。
B.金玉石的妻子刘婕英帮助丈夫打理印坊,不仅仅管钱、管勤杂,还干打磨印章底的苦活儿,但始终无怨无悔。
C.遵古印坊的创办者金鼎铭对儿子为一些篆刻家代刻名章的行为虽深为不满,但还是在无可奈何中表示了赞同。
D.胡先生为了虚名,从外地前来要金玉石刻一方“彭玉麟专折”的印章,但金玉石牢记父亲教诲,婉言拒绝了。
【小题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篆隶楷行”为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简称,在汉字演变过程中还有甲骨文、金文、草书等形体。
B.“雅正”与“敝人”都属于谦辞。谦辞是表示谦恭的言辞,恰当使用这类谦辞是语言运用得体的重要体现。
C.“久仰”即仰慕已久,是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时的客套话,类似用语还有“久违”,是久别重逢时的客套语。
D.“字”是根据“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金鼎铭,字遵古,“鼎铭”即鼎上铸刻的铭文,字与名意义相关。
【小题3】小说在刻画金玉石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遵古印坊”的“遵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5】小说在刻画人物时,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任选一处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