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窗如画
翁文秀
①有屋必有窗,窗,是房屋的眼睛。忆起老屋,堂屋顶靠烟囱处有个四方形的天窗,天窗每天最早预告晨曦的到来;夜晚,一屋黑暗,天窗外,有云絮一二片,星星三两颗,还有月光的温柔。
②小小的天窗早成记忆。而今,坐在宽大的窗台前,极目而望,山色葱茏,有云环绕其上,如轻纱遮了半面,极美。读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李白的“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景又是不同,诗人笔下的一框诗画,正从天外飞来。
③李渔《闲情偶记》里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譬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或见老妪白叟拄杖而来,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或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缺之资。
④确实如此,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火车车窗、飞机舷窗外的风景如一幅连续不断的长卷。行走之时,目光所及,自行框成一扇窗,自由取景,近处杨柳低垂,鸟儿高飞;远处山野,树木,水田,村庄,自然有序,人慢慢地走,画悠悠地入眼来。
⑤有的窗本身就是一幅画,如园林中的窗,清悠雅致。苏州拙政园有扇面形的亭叫“与谁同坐轩”,亭背面墙上有扇形窗,有框,框内无窗扇无棂条,称为空窗,引人入胜。漏窗更为优美,外形有方有圆,有八角、六角、扇面、叶片等,漏空花格用瓦片搭成金钱、鱼鳞、海棠等式样,用砖制作成竹节、绦环、万字、冰裂纹,光影斑驳中,花香鸟语,意态万千。
⑥走进有年代的小镇、古村,平滑的青石板,高而窄的小巷,迈入高高的门槛,便有一股厚重的气息旋绕在身边。窗子很古老了,繁复精细的木雕工艺,雕出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看这边的竹林七贤、草船借箭,那边的八仙过海、断桥相会。用去匠人多少时日,多少心思,又在多少年月里漂泊流转,久了,风一片片打出裂纹,雨一寸寸磨掉颜色,依然姿态不改。面对老去的窗,能觉到它缓慢的呼吸,听到它在耳边轻轻地述说当年。
⑦长长的老街,古色古香,一窗一画本,一窗又历几人生。楼上的窗,让视线越过树梢,掠过屋顶,远处青山绵延,流水如练,天高地阔,一望无边。
⑧临街茶楼,或许是千年的等候。登木梯而上,拣窗边小坐,一壶茶,品茶中滋味,望窗下人来人往,望久发呆,恍如见到多年以前,无数学子寒窗苦读,一朝赴试,或有蟾宫折桂者,也该是在这样的长街上,敲锣报喜,跨马游街,怎样的春风得意、心花怒放!这时,两边楼上窗户大开,羡慕、爱慕的眼光聚集此一人身上。若逢哪家小姐招亲,见其人品出众,那绣球就从窗口飞落而下,天降一段好姻缘。
⑨亦真亦幻中,千载风流的魏晋风骨、辉煌巍峨的盛唐气象、壮美的塞北风光、摇曳的江南风情,一时间似近实远。历史如窗,轻推一小扇,于诗文书画间,诸般美好款款而来,看李商隐雨中怀人,表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真意切,感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别后相思。崔莺莺窗外听琴,一曲凤求凰,如醉如痴;宝玉探黛玉,碧纱窗下幽香暗透,听窗内细细长叹,正是《西厢记》中的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窗里窗外,并窗外之外者,皆动心忘情。
⑩窗,在一推一掩之际,春花秋月,清景养眼。百岁光阴,只是弹指间,不如陪一窗幽静,伴四季画卷,流过似水流年。
(选自《文汇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画面,形象地表现:无论是乘车匆匆而过,还是缓步徐行,都能处处收获生动美景。
B.文章第⑤段描写苏州拙政园的窗。空窗简约清悠却也引人入胜,漏窗造型别致多样结构精巧。窗与园中景相映衬,成为意态万千的图画。
C.本文既细致描写了眼前窗外的景物,也展开想象,遥想悠悠历史人文景象,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D.文末一段既总结了全文,也照应了前文②③段的内容,表达了只要用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美景的真谛。
【小题2】文章标题为“一窗如画”,请简要概括,作者透过“窗”感受到了哪些生动画面。
【小题3】有读者说,“读其文,便能够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3 05:3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艺术欣赏范围和审美趣味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时,我们便拥有了世界视野;而全球化则让我们能够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同类分享各种各样的艺术。
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并不是样样都让人兴奋。受全球化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世界正在失去其丰富性。以中国为例,二十几年前各大剧院人山人海,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开始凋零,曾经为中国各阶层普遍爱好的戏剧,忽然远离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从港台和欧美传播进来的流行艺术。我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在二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渐渐地,去剧院欣赏戏剧不仅不再是正常的娱乐活动,甚至变得可能让旁人感觉怪异。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它的发展。这种现象与全球化有关,但它与以往时代民众审美趣味经常出现的各种变化不同,其背后,是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起着作用。
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审美视角。假如世界各地人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及对文化艺术的爱好都变得同一,世界也就成了文化沙漠——只有一种颜色的沙漠。人类文化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人类不同的群体在各自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文明的发展进程经常需要不同文化圈的互相激发,一种文化所蕴含着的某些生活与思想内容可能会激发其它相关文化圈的灵感,并给后者注入活力。
艺术及戏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而呈现出差异。艺术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载体之一。戏剧尤其如此。戏剧活动对于人类的过往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可能有的启示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中国戏剧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剧种组成、剧种悠久的历史与完整的音乐、表演、剧目体系,在文化形态上均具有特殊的价值。且由于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族群的大迁徙及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如此复杂的经历中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都有可能通过戏剧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留传下来。
文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化手段解决,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必须通过文化自身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要保护与继承丰富的中国戏剧,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全球化的批判、抗议乃至抵制,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共同的文化责任感与民众的文化自觉。面临全球化这一背景,我们应该重新认知中国戏剧的价值与意义,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国戏剧的现实与未来,正是我们作为当今文化传承者应该持有的立场。
(摘编自芦柳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戏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使各国民众都可能分享到其他国家的艺术,但与此同时,各国民众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或相似。
B.不同的文化圈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审美视角,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是各自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
C.我国历史上有无数次族群的迁徙、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这些复杂的经历,都可能以戏剧方式留传给后代。
D.中国戏剧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形态上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但现在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却不再支持其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谋篇,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B.文章认为应该保持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并侧重阐述了保护不同的文化圈、各地艺术尤其是中国戏剧的意义。
C.文章阐述中国戏剧的问题,却从中国到世界,从中国戏剧到艺术到文化,彰显出立足世界文化格局的宏阔视野。
D.就中国戏剧的命运问题,文章开篇交代全球化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解决中国戏剧问题的基本思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全球化的影响,民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消费观念就不会发生变化,中国戏剧也就不会面临当前的困境。
B.如果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圈,那么它们相互之间就可能会激发灵感并注入活力,进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C.民众全力批判、抗议并抵制全球化,同时又具有文化责任感与文化自觉,中国戏剧就可能得到保护与继承。
D.戏剧活动对人类的过往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仅因此,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也应坚持保护与继承的立场。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若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B.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C.第⑩段“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这句话使用了类比来说明艾比湖的干涸。
D.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这样写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小题3】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陆春祥
①1855年,美国西雅图酋长,为印第安土地部落的购买案,写信给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信里有这样两句话:
②如果在夜晚,听不到三声夜鹰优美的叫声,或者青蛙在池畔的争吵,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③现在,我的窗外,是机器间歇的轰鸣声,铁钻机钻钢筋水泥,滋、滋、滋,节奏达达达,强劲有力,要将硬水泥地钻通,仿佛要将你的心脏一起钻碎。这种建筑的声音,装修的声音,在城市的随便哪个角落,随时都能听见。几乎所有的人都烦噪声,但又在不遗余力地制造噪声。用科技的手段来对抗噪声,虽然小有成就,但力度,并没有像人类对待治理癌症那样重视。
④于是,我们都很向往一种环境,一种安静的环境。这纯属奢侈,要在当下的社会,找到一块安静的地方,很难,今日,宁静就像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
⑤尽管安静是奢侈品,但我们很多人,还是在不断寻找自然的宁静点,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也在找,他几十年都致力于寻找寂静的声音,寻找那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⑥我将汉普顿的这种行为,当作一种实验。
⑦200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一天,他独自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在距离游客中心大约三英里的地方,将印第安部落长老送给他的一块小红石,放到一根圆木上,并将那里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他设下这个标记,希望对这个偏远荒地的自然声境有助于保持和管理。他会定期到那里,监测可能入侵的各种噪音,记录下噪声发生的时间,还尝试确认噪音的,再用电子邮件通知对方,向他们解释保存仅余的自然寂静声音的重要性,请他们自我约束,他还会随信附上一张有声CD,上面有噪音入侵的实况。
⑧汉普顿录制声音,已经超过二十五年,他的声音图书馆里,藏有三千GB的声音,包括蝴蝶鼓动翅膀的声音,如雷瀑布的轰鸣声,一片漂浮的叶子细微的声响,草原幼狼低柔的咕咕声,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声,等等,可以说是库纳万籁。
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在大部分不理解的人看来,这就是矫情,或者是小题大做,或者是愚蠢。汉普顿却认为,如果能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就能减少一千平方英里内的噪音污染!也就是说,大自然的寂静,是能够支配许多平方英里所在的。
⑩他的体验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能让人的感觉全部打开,万物也会生动起来。
汉普顿的记录告诉我们,在美国要找到连续十五分钟以上的寂静,极度困难,在欧洲,这种寂静,更是早已绝迹,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完全没有安静的氛围,反而是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存在着一种以上的噪音。
我们来看看,这个声音生态学家的敏捷听觉。这是一次平常的记录,在他的一平方英寸目标点——
五十英尺外,传来西方鹪鹩的叫声,四十加权分贝。
三十英尺外,传来红胸币鸟和栗背山雀的叫声,四十五加权分贝。
下午一点四十五分,一架直升机,沿霍河河谷的北脊飞过,五十加权分贝。
大叶枫林里,强风从河谷吹来,每片叶子从六英尺高掉落到蕨叶上,平均会发出三十加权分贝的声响。
单只熊蜂嗡嗡飞过,音量可能在三十四至四十四加权分贝。
整个早上,他都在静静观察周遭的自然奇景,三十英尺外有一只树蛙,五十五加权分贝,它的声音几乎跟人类平常的聊天一样大,听得很清楚,缓慢,从容,清晰,类似干橡皮绞动的声音。
在一般人眼里,做这些事情,且持续数十年,是不是有点枯燥无味呢?呵,这得看怎么理解了。汉普顿眼中的寂静,是一块神圣的地方,他记录并极力保妒那一平方英寸,是因为他比我们常人,对寂静有更深刻的理解。
他理解的寂静,有内在和外在两种。
㉑内在寂静,是尊重生命的感觉。我们可以带着这种感觉,去任何地方,神圣的寂静,会提醒我们是非对错,即便在城市嘈杂的街道上,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内在寂静,属于灵魂层次。外在寂静,是我们置身于安静的自然环境,它邀请我们敞开感官,与周围万物产生链接,无论我们望向何方,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链接。外在寂静,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内在的寂静,让心灵充满感恩和耐心。
㉒这也许就是汉普顿和别的一些科学家不一样的地方了,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卓识远见,他在用心实验,他的实验是科学和诗意的交融,他试图找出人类烦躁的病症,他似乎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良好的践行者,天人要合一,道法存在于自然中。
㉓2016年4月30日夜十点,窗外仍然喧闹,我读完汉普顿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满胸起伏,在扉页上草草记着以下几句:应当觉醒,拯救寂静,是因为寂静变得稀有,差不多快灭绝了;寂静,是另一种独特的声音,其实也是万物俱在,空气是翅膀留下的音乐,万物都在音乐中舞动和谱曲;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无论植物或动物,都在同一现场,相互依赖,任何生物都无法单独生存;保护寂静,聆听大地的声音。
(有刪节)
【小题1】第②段引用西雅图酋长信中的话语有何作用。
【小题2】文章⑬—⑱节列举大量数字,有何效果。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意义。
【小题4】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而,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这是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智能手机正在井喷式“攻城略地”,丰富及时的資讯、花样繁多的游戏、方便快捷的服务,将手机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人们在畅快享受的同时,也遭受着某种情感“病毒”的入侵,有些“低头族”把孩子搞丢了都没有发觉。
人们在手机上花费太多时间,已经影响到了家庭的功能、社会的交往。不只是孩子,还包括被撇在一旁的老人,乃至于同卧一床的另一半,更不要说饭桌旁边的朋友、办公桌对面的同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越来越多的“心酸”已经表明,这正在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某种亚健康的群体文化心理。
手机玩到烫手,灼伤的是亲情与友情,尤其是最需要家长陪伴和呵护的孩子。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绝不只是提供物质的保障,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的孩子往往会患上“感情饥渴症”,对他人冷漠,对社会敌视,对自己厌弃。因此,“为了孩子,请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已成为世界多国民众的共同呼声。
“烫手的手机”只是一个拽走当下注意力的代名词。“智能手机烫手”的本质命题,是我们的内心,怎样葆有爱的能力,怎样葆有爱的品质。
人际相处需要时间,更需要质量。沉迷于手机是一种表象,更需警惕的,是我们正在丧失爱的热情、爱的能力。在虚拟网络上的社交达人,却是真实生活里的冷漠者;每个人常常被圈在自己的世界里,众声喧哗中强化着孤独。更严峻的现实是,我们正在将这种基于技术进步催生的“新时代病”,肆无忌惮地传递给下一代。
手机再智能,终究只是人的工具,如果不能理性驾驭它,人就会沦为工具的奴隶。当一个又一个孩子,用稚嫩的笔写下他们的困惑与控诉时,每一位成年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些刺痛、尴尬与检省,进而有改变的行动。这是智能科技时代必须有的“文化配件”与心理程序,也是一个健康心智的成年人,应有的责任与使命。
----《人民时评》(有删节)
材料二:
据专家介绍,长期低头玩手机,容易使颈椎关节发生错位,患上腕管综合征、腱鞘炎等,除了视力受到影响,容易引发白内障外,还因长时间前倾盯着手机屏幕,缩短脖子肌肉,增加脸颊部位受到的地心引力,导致下颌松垂直至脸颊下垂。
----《百度百科》
材料三:
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快节奏生活、大城市通勤路线拉长等,客观上令私人时间碎片化,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但一个人吃饭、赶路的机会却增多,导致不少年轻人只能抓紧碎片时间,通过数字终端进行娱乐休闲。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和人的面对面交流减少,社交网络的普及,也是“低头族”出现的重要原因。
另外,业余生活贫乏也是中国人对手机着迷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运动健身、旅游观光、艺术体验、读书学习等“线下”活动的普及程度差,与之相比,中国网民却与日俱增。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各式各样的游戏软件、抓人眼球的视频节目、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网络购物……人们用这些多姿多彩的网络生活来消磨时光、填补内心的空虚。
2017年中国网民手机上网人口属性分析

---艾瑞咨询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正在井喷式“攻城略地”。人们在手机上看资讯、玩游戏、享受各种服务花费了大量时间,从而影响到了家庭的功能、社会的交往。
B.作为工具的手机,拽走了人们当下的注意力。沉迷于手机的背后更需警惕的是我们正在丧失爱的热情和爱的能力。
C.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的孩子会患上“感情饥渴症”,因此,作者呼吁:“为了孩子,请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
D.据专家介绍,长期低头玩手机,容易引发颈椎关节错位、白内障、下颌松垂等多种疾病,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们把老人、孩子甚至另一半撤在一旁,也不顾朋友、同事而把时间花在玩手机上,伤害的是亲情和友情,可见沉迷手机这种“新时代病”已经到了需要医治的地步了。
B.一个心智健康的成年人,只要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放下手中的手机,融入到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来。
C.业余生活贫乏是中国人对手机着迷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丰富业余生活是把人们从手机中解脱出来的重要途径。
D.人际相处需要时间,更需要质量。因此,手机再智能也只是一个工具,它只能让人变得冷漠和孤独。
E. 从材料三的图表可知,用手机上网的人主要集中在10-40岁,而60岁以上还玩手机的人就很少了。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低头族”抬起头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乌鸦呱呱叫,山雀的鸣声如嘹亮的哨响,隐夜鸫的叫声则似长笛声般悠扬。那么在复杂的背景噪声下,如何识别鸟鸣声?是否存在可以识别每一类鸟鸣的应用程序?
针对上述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蒂莫·帕帕多普洛斯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能够识别各类鸟叫声的鸟鸣识别算法。
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保护论者需要通过定期的徒步旅行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然而,如果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采用此方法代替旅行统计方式,将使得鸟类追踪的研究变得轻而易举,为研究鸟类种群数目是否下降或者鸟类的迁徙模式是否改变等,带来很大便利。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丹·斯托博士称:“鸟鸣极其复杂,这些最简单的声音通常难以分辨,因为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毕竟我们无法听清远处的,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的鸟叫声。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亚洲和欧洲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包括新疆歌鸲、大山雀、画眉等。他们收录的鸟鸣声中混杂了不同的音频环境,如市区公园中较为平缓的背景噪声或者露天市场中密集人群的喧嚣声。
如此多样化的混合声音,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后的机器来选择包含鸟鸣声的音频段。尽管鸟鸣声与部分噪声频率相近,影响算法的准确性,但这些学习算法仍能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目前国内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于低信噪比鸟鸣识别的算法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一串被称作特征值的数字,并用这串数字代替声音进行识别。
国外其他研究团队也在致力于研究自己的鸟鸣识别算法,尤其是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最佳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该数据已经得到巴西一家鸟类鉴定组织的认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个相似的应用程序,命名为WeBIRD,是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通过对鸟类的大小、颜色、位置等简单情况的了解,以利于人们对鸟类进行区分。
斯托博士认为,对鸟鸣识别应用技术进行探索的最终目标不仅仅用于识别鸟类,更是想要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人际关系”,如果音频能够转换为物种计数,那么我们可以更方便地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德国动物声音档案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里奥说,类似牛津大学团队提出的鸟鸣识别算法,对研究自然环境是很有价值的。(摘编自李应编译《鸟鸣识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鸟鸣声与一些噪声频率相近,造成算法的不确定,但这些学习算法还是可以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B.大自然中的鸟鸣看似是最简单的声音却极其复杂,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人们一般难以分辨,因此使鸟鸣识别极富有挑战性。
C.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而且都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愉悦享受。
D.到目前为止,关于鸟鸣识别算法,国外的研究团队也在努力研究,尤其是致力于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一般通过定期的徒步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
B.美国康奈尔大学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非常先进,它只需要通过对鸟类的大小和颜色等简单情况的了解,就可以对鸟类进行区分。
C.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研发了一个命名为WeBIRD的应用程序,该程序与Warblr应用程序相似。
D.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非常理想的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采用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的方法,将使得鸟类追踪及其他相关研究比旅行统计方式更加容易、便利。
B.不仅是中国,国外也有许多鸟鸣识别研究团队在利用科技手段致力于研究鸟鸣识别算法,而且或多或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C.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些地域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并将混杂了不同音频环境的鸟鸣声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D.人类对鸟鸣识别应用技术进行研究探索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要用于识别鸟类,更是想要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