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猎 人
陈 毓
我终于启动穿越鳌山登太白山的决心。但两天前,我却在途中崴了脚,像一辆瘪了胎的车,不得已滞留在猎人的木屋。我的脚踝肿得厉害,可猎人宽慰我说,等同伴回来,你跑得会像山上的麋鹿一样快。
他采来草药,捣碎了敷在我肿痛的脚腕上。猎人说,睡一晚,明早醒来,如果你愿意,你就能跟着我去打猎了。
打猎?能猎到什么?
猎人咧嘴笑:你想要打到野鸡、山兔、羊鹿、还是狼?他的语气像是说,整个群山都是他的花园,你想要剪一支玫瑰、月季、还是菊花,全凭你的心思啦。但我偏说,我早知道禁猎了,你能住在这山里,也是披着个猎人的名头,没准儿你是偷偷摸摸住在山里的,恐怕猎枪早被收了。我意外地看见猎人一改刚才的天真和得意,脸上现出那么羞涩的表情来,低头嘟哝:你说对了,野物少了,枪没了,我这个猎人也没了。我一时有揭了别人短处的不安,就安慰猎人说,若是你还能套住一只野兔,我就很知足了。
但猎人在这天早上唯一做的事,就是用埋在火塘里的火种点燃一些劈碎的木柴,使火焰升起来,再在火上烧开水罐里的水,泡一壶浓浓的茶。猎人倒一碗茶给我,又递过一大块锅盔,把一碟咸盐和两根打蔫儿的青椒放在我俩之间。我确信这就是我能得到的早餐了。我喝掉茶,再倒一碗茶,然后学猎人的样子,吃我的早餐。
如果是在早先,我不止给你野兔汤,我该给你更好的吃食。他的语气不是歉意,是平淡。
好点的吃食是什么呢?我本想问,又忍住了。但山野寂静,我又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清闲、无所事事过,就努力在我和这个寡言的猎人之间找话。我说,这锅盔我猜是你老婆烙的。猎人再次笑:老婆子在山下开饭馆,这个饼在店里卖得火。
猎人老婆开的小饭馆是政府用于搬迁的创业扶持项目。要不我死活不下山的。猎人说,老婆子倒是喜欢山下,说人多,不用整天哑巴似的不说几句话。你呢,一个人跑来这山上?猎人再次露出难为情的样子:我待在山下会身子疼、脑壳疼、骨头疼。帮不了老婆子的忙,还让她替我操心,惹她烦,她就放我回山里住几天。
环顾简陋至极的木屋,我沉吟说,如果能找一扮适合你的工作,你做不?猎人吃惊地看着我,张大嘴巴,你是说我能在山下打猎?山下除了人,鸡都见不到几只,还能打猎?看来这哥们儿一心只在打猎上。我想起山下围栏开狩猎场的朋友,招徕城里人玩狩猎游戏,如果让这个真正的猎人在那里教习游客狩猎,打打那些家养的兔子、山鸡,不是让那些城里人玩的把戏更有真实感,顺便还把猎人给安置了?于是我肯定地回答猎人,我能帮他找到打猎的营生。猎人笑,脸上完全是听笑话的表情。
我躺在一捆干草上晒太阳,在叮咚水声中朦胧睡去。醒来。又睡去。这天晚饭时分,我打开我的背包,倒出里面的瓶瓶罐罐,一一开启,在地上摆了一大片,我说我请客,晚饭不用做了。猎人也不谦让,从床下摸出一瓶酒,找来两只碗倒上,我们就坐下吃喝。只是吃喝。我再次体会到面对一个语言金贵的人,安静的可贵。我发现直到现在,猎人也没问过我的职业、我的家庭、我从哪里来这样的话。即便我说要帮他找到狩猎的差事,他也想不到对我作言语上的考察。我忽然领悟了这个猎人身上珍稀的沉静,这使他走出我心存假象的卑微,使他的样子在我心里明亮起来,可敬起来。
我在鸟雀的吵闹声中醒来,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阳光透过猎人没有窗帘的窗子射在我眼睛上,晃得我睁不开眼,真是一个奇异的陌生的早上。我转动脚腕,不疼了,像是好了。
你终于醒了。猎人站在门边看着我说,我都等你一个时辰了。你再不醒,菌子可要候老了。我跟猎人走到一棵桦树后面,我先看见一棵巨大的菌子顶着露珠站在那里。围着那棵大菌子,一片大小相仿的小菌子侍从似的向四周铺开去。
猎人找来一堆干透的柴火,在离菌子三米的地方点燃,而后等待柴火燃尽,直到火焰消失,只剩下一堆红火炭。猎人走到那片菌子边,蹲下,从腰间抽出小刀片,先把那棵最大的菌子齐根割下,托在刀片上,捧到那堆红炭上,一棵又一棵的菌子就这样被捧到火炭上,猎人顺势用刀尖刨开菌子,随着吱吱叫声,一股清冽的香气升腾出来,向四周弥散。吱吱的叫声慢慢变小,菌子慢慢瘦小下去。猎人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倒出纸包里的盐和辣椒面,直到吱吱声最后消失,火炭从红变成黑灰。
随后我们吃掉火炭上全部的菌子。我们踢起潮润的土,掩埋了灰烬。站起来。太阳从桦树后面升腾起来,气象万千,美不能言。
(选自《北京文学》,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猎人用草药医治“我”崴伤的脚踝,并保证说第二天就可以上山打猎,起初“我”对他的医术表示怀疑,但第二天早上“我”的脚踝果然不疼了。
B.在“我”毫不留情地指出禁猎的事实后,猎人终于能够直面自己已经失去了狩猎权利这一现实,不再自欺欺人地沉浸在天真和得意之中。
C.“我”想为猎人在山下找个打猎的营生,不仅是因为不忍看他独自在简陋的木屋中艰苦生活,也是被他对打猎生活的热爱和留恋感动。
D.小说以平静的语调,白描式的语言,表达了对猎人无法狩猎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对狩猎这一传统职业在当今日渐衰微的忧思。
【小题2】小说中的猎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怎样通过“我”来表现猎人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0 10:3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智者大境界
叶延滨
①生活的智慧是什么?有人会说,脑子灵光,办事聪明。其实,生活的智慧与活得聪明并不太一样。聪明是对事对人,智慧是面对命运。。
②古代的诗人中,聪明的不少,说得上面对命运表现出生活智慧者,非苏东坡莫属。李白无疑是绝顶聪明的天才,神思飞扬,文采绝世。但他的命运多波折也不能全怪别人,顺风时天子面前脱靴放浪,刚一热闹就失宠再坐冷板凳。杜甫是心怀天下黎民的诗圣,只是日子过得苦哈哈,读他的诗总有一张皱着眉头的脸在眼前。命运多舛的是苏轼。【A】一生,不断被朝廷放逐,却挡不住他活得自在,并且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读他的诗,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得志张狂,没有失意惆张,诗句中透出诗家内心的豁达、从容、淡定、自在和幽默,显示出了以微笑面对命运的大智慧。
③生活中的麻烦事,有大有小,各种各样,纷繁杂乱,需要脑子转得快的聪明人去打理。命运中需要大智慧的境况虽然不多,却让一般人难以应付。若说命运的逆顺,无非是“得失”二字。得之受之,是容易面对的,无须大智慧,只有“求不得”,能考量出人的智慧。失之舍之,是难面对的,失财丢官,输理丢脸,别亲丧命,都是人们想躲而难以避开的风险。许多人一辈子的“聪明”,加起来只有四个字:【B】。—生的挣扎,岂有他耳?苏轼是真正悟透人生的智者,不强求,自豁达;能舍得,心淡定。风吹云散思不乱,水转山移心是锚,这样过了一辈子的苏轼让我们懂得面对命运的那份自在。
④惠州是苏轼一生重要的支点,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坛上大起大落,十几年的三次贬谪生活是他命运的主題。惠州是他贬官第二站。惠州也有个西湖也有个苏堤,那是苏轼为官留存的政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落魄时自我调侃的名诗,成了惠州荔枝最好的代言。虽遭放逐,尽力为民做事也不妨啖荔饮酒那是什么样的心态?有东坡文字解疑:“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仰望亭宇,尚在林末。意谓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说的是一次登山,讲的是人生大悟。心向高处亭宇,脚力却不支。说一句“有什么歇不得”,就地一屁股坐下,让心也像鱼钩上的鱼得到解脱。随遇而安,顺应命运,享受生命的自在自由。最后的结句说得更透底,哪怕是两军对垒,前进则可能被敌人杀死,后退则可能受军法处死,那又有什么关系?想歇一下,那就痛痛快快地歇歇吧!如此坦然面对危局命运,一生的颠沛造就了自由自在大先生。
⑤授人以大智慧的老师,是颠沛的人生和不可预测的命运。悟透了命运的苏东坡,也就习惯了静观危局,处变不惊。东坡先生另有一篇短文《书舟中作字》,记下了乘船时遇到的一次危急险境:“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犖然。【C】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人生乃逆水行舟,处处险滩暗礁。若总是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既不能解脱因局,还枉费一生光阴。苏东坡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一幅特写。
⑥先生留下的那些千千秋文字,真的是大智慧的结晶啊!
(有刪改)
【小题1】在文章第②③段AB两处,分别填写与文意相合的成语。
【小题2】文中第⑤段C处的文字有两种版本,一为“四顾”,另一为“回顾”,你认为哪个版本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3】文章第⑤段写道,“苏东坡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一幅特写”,请根据东坡先生《书舟中作字》的内容,简要描述这幅“特写”。(不超过40个字)
【小题4】文章结尾作者感叹:“先生留下的那些千秋文字,真的是大智慧的结晶啊!”请另举苏东坡诗文中的语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面对命运的大智慧”。
【小题5】作者认为,古代诗人中“面对命运表现出生活智慧者,非苏东坡莫属”经典名著中,还有许多人物也是面对命运的智者,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名著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能否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了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外部进路的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上,如果人类没有绝对控制权,就无法确保其安全可靠。
B.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在认知能力上还远不如人类,因为人类智能有自身优势。
C.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步伐是难以阻止的。
D.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人类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B.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强调人类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持积极态度。
D.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分析对策,最后强调人工智能安全问题需发挥外部进路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安全的问题也应该会有解决的方法。
B.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太过依赖它们。
C.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D.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本质特征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团结、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这种凝聚力是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存斗争,繁衍生息,在创造灿烂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积累凝聚而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刚健奋发的民族气派,“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恢宏气度……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哺育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经久不衰、发扬光大的根底所在。
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合力”是多向的、合一的,大体说来可分为纵向力和横向力两种。纵向力是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凝聚力,有大一统的社会结构,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精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六个方面。横向力是纵向力这一纵向系统的积淀,表现为某种剖面的横向结构;这种剖面横向结构由中华民族领导核心内部的内聚力、核心对核外群体个体的吸引力、核外群体个体对核心的向心力、核外群体个体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的总体协合力五项力构成。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历史的产物,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或历史存在,它具有历史性。与此同时,任何一个时代的民族凝聚力又都离不开该时代的特定现实,离不开该时代的时代背景。它在历史中形成,却要在特定的时代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且体现该时代的时代精神,因此,它又具有时代性。历史性与时代性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得到了紧密的统一。
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连通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力量,是一种传统。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这种稳定性和变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不改变的同时,内容中会有新的成分增加,如当代就增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容;其二,中华民族凝聚力不可能消逝,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度会发生变化,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这与传统文化是否被重视有关。极力宣扬民族虚无主义,削弱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会导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减弱,相反,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就会致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大群体,就是这个巨大群体形成了凝聚力。中华民族这个范畴下面又有许多或大或小的群体,它们都有自己的群体性凝聚力,当然还有个体性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包含或大或小的群体性,也包含个体性,不能狭隘地取其一,而群体性和个体性凝聚力之间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这种关系就如同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这中间的中华民族的群体凝聚力,必须通过个体来体现;它既是一种外在性实体,又是一种内在性灵魂;既是一种普遍性存在,又是一种共体性存在。
(节选自《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团结、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B.它作为一种“合力”,存在多向、合一的特征;作为一种力量,它连通过去、现实和未来,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
C.它不可能消逝,但强度既可能增强,也可能减弱,通过重视、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 传统就可以使之增强。
D.它必须通过个体来体现,既是一种外在性实体、一种普遍性的存在,又是一种内在性   灵魂、一种具体性存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各族人民经过漫长的生存斗争,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过程中积累沉淀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B.中华民族凝聚力内容丰富,包含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爱国主义等在内的横向力,是其构成内容之一。
C.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当代增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容,而其结构没有改   变,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D.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大群体形成了凝聚力,在这之下,又有许多或大或小的群体, 它们再形成较小一些的群体性凝聚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是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B.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横向力是纵向力这一纵向系统的积淀,表现为某种剖面的横向结构,因此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纵向力更为重要。
C.任何一个时代的民族凝聚力都离不开那个时代的特定现实、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是这样,必然具有它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D.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群体性和个体性相互联系、对立统一,关系就如同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此两者具有辩证的联系特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志国的今生

马晓丽

刚知道他的大名叫陈志国时,我和女儿忍不住大笑,这么个小小的家伙,竟然叫了这么个有抱负的名字。巨大的反差使这个名字极具喜感,俗得格外脱俗。

说实话,把陈志国领进家门后没多久,我就后悔了。因为我发现陈志国除了长得漂亮,没有第二条优点。陈志国真是漂亮,一条大尾巴,长毛瀑布一样披下来,跑动时高昂起来,长毛像旗帜一样飘扬。我无论带去哪儿,他都会吸引众多的目光。只是陈志国很老土,对他人的热情从不买账。

陈志国进家的第一天就跟我杠上了。我满怀爱心买了一张小床,还大度地把它放在我们大床边。没想到陈志国根本不领情。我抱他上小床,他浑身乱扭两腿直蹬。刚放到小床上,他就一骨碌跳下来迅速爬到大床上了。我和陈志国一时僵在那里,对视了好一会儿。我发现他的目光里有一种缺乏教养的蛮横和无理性的固执。我心一软,决定先让他在大床上睡一晚。

坏就坏在这个心一软上了,陈志国气势长了一大截。

那天女儿练毛笔字,我站在一旁跟她闲聊。陈志国不知怎么就来了脾气,突然扑到我女儿身上大喊大叫连踢带打,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女儿的手臂上已经挂彩了。我们百思不解,陈志国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陈志国是不是嫉妒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呢?就凭陈志国那个小样儿,他能知道争宠?我和女儿面面相觑不得其解时,丈夫悠悠地适时插了一句,你们不要低估了陈志国的智商。好吧,我和女儿说,那咱们就试探他一下。

翌日,我和女儿故意并排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陈志国果然又急切地跑过来,硬要挤在我们中间。我们故意紧挨在一起不给他让地方,想让他知难而退。他偏不,干脆就坐在我俩挨在一起的腿上。坐在两个人的腿上本来就不得劲儿,我俩还故意晃动让他坐不安稳。但不管多不舒服,陈志国都“如如不动”,竭力保持这种离间我俩的姿态,以显示他绝不退却的决心。我和女儿会意地相视一笑,开始夸张地表示亲热。我刚搂住女儿的肩膀,就发现陈志国的大黑眼珠子瞪了起来,警觉地看着我的举动。随着我对女儿态度的升温,陈志国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终于忍无可忍地大叫起来。

其实,我也不是一点不理解陈志国。以他卑微的出身,一下子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心里肯定会紧张。何况心气又那么高,那么在意是不是跟别人一样平等,那么急于确立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内心当然就格外敏感,生怕受到什么伤害。

我们全家要去三峡旅游,托朋友帮忙照看陈志国几天。

第一次在江轮上赏月,天上悬挂的竟是一轮残月。此刻正是月亮最尴尬的日子,早几日是弯月,美;晚几日是满月,亮;都好过此时的半圆不圆半明不明。我怎么看那个月亮都像是切滑了刀的萝卜片,一边薄一边厚,薄的那面残缺着,哪里有什么古人咏叹的“江月随人处处圆”啊?正心绪烦乱间,就听见女儿对着半片残月忧心忡忡地问了句,你们说,陈志国现在干什么呢?

陈志国把我们给闹着了,谁能想到陈志国会像甩不掉的影子似的,活活地跟了我们一路。

旅行回来的第二天,我们赶紧去看陈志国。朋友嫌陈志国毛病太多,竟然把他送人了!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辗转找到那个农家小院时的情景。大门紧锁着,家里没人,我从门缝向里面张望,在一群鸡鸭鹅狗中间,看见了独自缩在角落里的陈志国。

后来,那户女主人回来了,一看到我们,呱嗒一下就把脸子摞了下来。我紧紧地抱着陈志国,听她恶声恶气的数落。数落陈志国如何没有规矩,总闹着要上大床睡觉;数落陈志国如何不知好歹,她家小妹对他那么好,他还跟小妹耍脾气伤小妹;数落陈志国居然吃火腿肠!女主人突然动了气,恨恨地甩了一下手说,你们赶紧给领走吧,这货咱可养不起!一听这话,我就得了赦令般,抱着陈志国头也不回地撒腿就跑,一直钻进了车里。往回走的一路上,陈志国都缩在我怀里,惊恐地瞪着大眼睛,两只手紧紧地抓住我。

陈志国变了。

他再也没上大床睡过觉,走路的架势也变了。但变化最大的还是眼神。过去,大黑眼珠子明亮清澈,坦荡放肆,现在显然缺少了生气。一只眼球有些浑浊,医生说应该是受过外伤。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做出了一个令我们大家十分吃惊的举动——用尽全部力气一口一口地把自己尾巴上的毛全部咬光了。

陈志国三周年的忌日,我们一起去看陈志国。女儿说,你今生一直都在为自己的身份焦虑,一直都希望别人能把你当成一个人。陈志国,你是来告诉我们你做到了吗?

寺庙的钟声突然响了,在寂静的山谷里激起一阵阵回声。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摈弃“阿黄”、“多多”的惯常称谓,给狗取“俗得脱俗”的人名,既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也暗示了主旨。
B.陈志国在“我和女儿”亲热时“越来越激动”,“忍无可忍地大叫”,因为它想在这个家庭摒弃卑微,平等融入。
C.陈志国在两个家庭受到不同对待,女主人恶声数落种种不是,从寄养人家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其经济困难。
D.本文情感饱满,行文细腻。文中通俗质朴、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既有让人会心一笑之处,也有令人痛心深思之处。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句。
【小题3】“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陈志国把尾巴上的毛咬光了,小说安排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百多年各诸侯国大事,其间纠结缠绕,勾心斗角,因果相联,人事相搅,多少复杂烦难,以一万六千字当之,定须简洁而谨严,要言而不烦,一以当十。这就形成了《春秋》的“微言大义”。微言者,言语简洁而精省也,大义者,内涵丰富且包孕着主观倾向性也。这对事对人之“主观倾向性”褒贬,又往往是暗示而非明宣的,此所谓“春秋笔法”。《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献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显然孔子作《春秋》不仅为客观记叙史事,为后人索隐,更为表达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并以之矫正世道人心,故《春秋》微言之中,有褒贬在焉,所以,“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但用一万六千余字写二百四十二年历史,可以想见其疏略简陋,这不是语言的锤炼所能避免的。所以实际上,《春秋》并不能真正完成对春秋历史的记录,它只是一部“历史提纲”。王安石更直接批评它是“断烂朝报”。从叙述事实角度看,它实际上没有叙事,因为它没有“叙”,只有“记”,它只记录事件的孤零零的结果,而无起因、发生、发展之过程,更遑论其间的诸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包括各类人物的不同作用,就对事件的评论看,它亦没有论事,因为它没存“论”,只是过分依赖、迷信语言的多义性、丰富性,滥用其模糊性,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增加无约束基至无规则的随意联系,这给我们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增加了难度。如“王正月”之“王”,在与“正月”连用时增加了它所指的义项,使之具有“尊王”的意味,就有些勉强。再如同为弑君,有的记为“人”(如文公十六年:宋人弑其君杵臼),有的则无此“人”(如成公十八年:晋弑其君州蒲。文公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有“人”者表示“少数人”,被弑之君罪不该死,而这“少数人”倒有弑君之罪;无“人”者表示举国共杀之”,罪有应得。这样费琢磨,也不够明确。至于某些为尊亲者讳的用词,更值得商榷。如“践土之盟”时,晋文公为盟主,召集诸侯大会,也通知周天子到会,主弱臣强,天子竟被诸侯呼来唤去,形同被挟,实为周天子一大耻辱,但孔子记曰“天王狩于河阳”,用一“狩”字,为之遮丑,这样做,能否起到“尊王”的作用,还很难说,而这种做法,遮盖了历史真相,倒是真的。实为史家所不宜取也。

(节选自鲍鹏山《历史何以成散文》)

【小题1】根据文意,对《春秋》一书特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的表达“微言大义”,又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B.《春秋》记叙史事之中,包含着编写者的政治道德观点。
C.《春秋》用语精练,但文字虽少却并不妨碍它全面地记录历史。
D.《春秋》没有“叙”而只有“记”,它不是一部内容详实的史书。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编写史书时,应该尽量避免语言的多义性带来的语意模糊。
B.“春秋笔法”包孕编者褒贬倾向,这种做法值得史家学习。
C.加强语言能指和所指间的联系,能丰富史书内容,是可取的做法。
D.文章引用“践土之盟”例子,是为了说明春秋时“主弱臣强”的局面。
【小题3】概括作者认为“《春秋》并不能真正完成对春秋历史的记录,它只是一部‘历史提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