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下列小题:
在父亲与族人的注视之下,年轻的莫那鲁道,静静躺在自己家中的地面上。他不说一语,态度宛如岩石一般沉静,更像是和整个大地融为一体。他身上盖着苎麻编织成的白色毯子,一直覆盖到脖子的下方。那毯子上面如同晚霞一般美丽的红色图腾,正是母亲亲手编织而成的杰作。
在流动缓慢的时间里,莫那试着让自己的呼吸不要因纹面仪式到来而变得急促。但当他从仰视的视野看着满脸皱纹的老嬷嬷将纹面工具一一放在自己左耳附近时,他的心,仍像是大雨过后的溪流,有种难以抑止的澎湃。
对赛德克族而言,纹面,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
每个赛德克族新出生的生命,不管男女,在年幼时都会在额头上刺上额纹。那是一种「生命」的表征,也代表着祖灵的眷顾,用以保护他们长大。但是只刺上额纹的人,并还不能获得成为一个赛德克•巴莱――「真正的人」的资格。
要成为赛德克•巴莱,赛德克族的男子必须要有精湛的狩猎技巧,并且成功出草猎回人头之后,才能在头目的见证之下,于下巴纹上代表成年的颐纹。至于女子得以纹面的资格,则是必须努力学习有关编织的知识与技术,从采麻、搓麻、织布到缝衣都必须精通,等到有一天她织布的技巧获得部落长老的认同之后,才能于脸颊两侧刺上颊纹。
对赛德克族人而言,只有脸上有刺纹的人,才能结婚拥有后代;脸上没有刺纹的人,将永远被视为小孩,永远被讥笑,将来死后也不能通过彩虹桥去见祖灵。可以说,没有纹面对于一个赛德克族人而言,是一种最羞耻的堕落。
――改写自魏德圣《赛德克•巴莱》
【小题1】根据本文,莫那鲁道在接受纹面前,心情有种难以抑止的澎湃,其原因最不可能为下列何者?
A.通过种种考验之后的欣慰
B.即将成为勇士的兴奋感受
C.为即将执行出草任务而期待
D.将承担部落重任而觉得骄傲
【小题2】根据本文,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在赛德克族内,男女恋爱及婚嫁须经过头目的准许
B.赛德克族人的额纹,象征着生命的至高尊严与荣耀
C.已届婚龄却不结婚的赛德克•巴莱,被视为一种耻辱
D.女性想成为赛德克•巴莱,须精通编织的知识与技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8 04:0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唯一长安

朱鸿

①想到长安,我总觉得它是一种愿望,也是一个存在,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现实。我以为一个中国人,都当知道长安,即使一个西方人,凡是有一点东方意识的,也当知道长安。

②早在秦就有长安了吧!史上说:“长安,本秦杜县之长安乡。”方志也说:“长安,秦乡名。”元人骆天骧认为,长安就在丰镐之间。

③设长安县,建都长安,都是刘邦的决定。刘邦尽管厌恶儒生,但他却能广取异见,显然颇有虚怀。以关中为国都,便是士兵娄敬的建议。沿袭刘邦的选择,之后还有 12 个王朝以长安为国都,这都增加了长安的分量。不过中国人所感到的长安的魅力,并为这种魅力所吸引、所骄傲的,只有唐长安。卢照邻惊叹:“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王维有其亲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韩愈的印象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④唐长安之美,固然体现在其城的宏伟与壮丽,不过也并不仅仅在于里坊连天,宫室拔地,甚至也并不仅仅由于它诗存万千。唐长安之美,完全是因为它大气,能够宽容,给人以自由。信上帝的景教可以来,信释迦牟尼的佛教可以立,信黄帝与李耳的道教可以行。骚客好发牢骚,遂有杜甫酒肉之臭,死骨之冻;有白居易作长恨之歌;而李白大笑西行,尽管仕途艰难,让他失望,不过得赐金离开京师之后,他还是很想念长安的。

⑤李白吟诵:长相思,在长安。

⑥宇宙有数,遂使星璇斗转,沧海桑田,而且不为人的意志所快慢。有一年,鹿离长安,于是国都就从秦岭与渭河之间的关中迁徙了。凤趣成空,白云悠悠,显得一片空洞。天门不开,魏阙无存,是非常寂寞的。权力转移,长安不做国都,国都不在长安,他的地位便下降了。有不肖子孙,竟不惜在过去的国都界面层层作屋,累累做舍,以成自己的功德与荣华。一人带头,十人效仿。几百年一千年下来,以致大盖楼厦,以求仕途与财源,于是处处流行的装玻璃并贴瓷片的建筑就密密麻麻,滚滚而来。原貌大失,古风遂减,古韵遂损。

⑦山高河长,长安仍在。省比市大,市比区大,今之长安已经演化为区,属于一级行政辖域。其东连蓝田县,西接户县,南列秦岭数十峰,北抵曲江池上游一带,面积不足 1600 平方公里。所谓存在的长安和现实的长安,就是这样一个长安吧!它标在地图上是谁都可以看到的。虽然小于市,更小于省,不过世间毕竟还有个地方名之以长安,多少也是安慰!

⑧我观长安,其文化遗产无不具中国的意义。秦岭盘踞于长安,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从秦岭流出的沣河、滈河、蛟河、橘河,潺潺流水,随物赋形,以种种角度汇入渭水。神禾原耸立于滈河与橘河之间,秦有黄戚葬焉,唐有僧钟荡焉。少陵原为浐河与橘河所环,地势高凸,掘土黄壤,承终南山而挽曲江池,为九州独绝。少陵原夏日金黄小麦万亩,秋日碧绿谷物满目,农耕传统久有几千年。李白登临少陵原,北望汉家大冢与寝阙,兴之所至,赋诗曰:“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⑨长安的文化遗产繁则繁矣,盛则盛矣,不过此长安毕竟处于唐长安的边缘,也只是历史的长安的一个部分。历史的长安,显然有更多的文化遗产。如果他们仍可以展露,那么其气象一定森然而震撼,会吸引天下人乘兴而来,怀念过去,可惜他们渐渐湮灭了。这种结局总让我产生一种隐痛似的折磨。

⑩站在此长安的任何一个点上,或是站在彼长安的任何一个面上,我都难免有所思。我不知道历史的长安是现实之长安的原型,还是现实的长安属于历史之长安的一种纪念。我经常把现实的长安与历史的长安融为一体,把今之长安与昔之长安重叠起来,甚至把小长安当做大长安,把真长安目为虚长安。我望着秦长安,呼着汉长安,牵着唐长安,想象秋风吹渭水,万户捣衣声。长安的意象,我挥之不去,触之即飞!

⑪如果我强调长安是中国唯一的,想必遭人讥笑:中国何处不是唯一的!是的,可只有长安使人有浓郁的故园之念,醇厚的故国之情,并生千千之结,给人种抚慰灵魂的淡淡而悠远的哀伤。这是中国文化培养出来的,我有什么办法呢!长安无生土,长安无野草。长安是中国唯一的。

⑫我一直有一个请求。我也怀疑我的请求会有什么反应,我更知道我的请求已经晚了,几乎没有什么用了,不过我还是要请求,而且呐喊:不要让挖掘机的爪子轻率地在悠久并伟大的长安乱刨,不要简单地拆卸它的石头和砖瓦,不要随便动土,因为长安是一个母系氏族留下了陶罐的圣地,是藏着周人青铜器的圣地,是老子遗存真言的圣地,是孔子只能梦见而没有身临的圣地,是埋着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的棺椁的圣地,是为中国开拓了疆域的汉武帝拜天的圣地,是有唐一代为中国创造了辉煌文化的英雄活动过和诗人歌颂过的圣地,是日本军队千方百计企图进入而怎么也不能进入的圣地,是神一直关注着的有云飞扬的天作之府。

⑬长相思,在长安!

(选自《长安是中国的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史书、方志证明长安之名源自秦,引用唐诗文证明唐长安之美的原因所在。
B.作者思念长安,这相思让他从地图上的长安出发,在想象中见到神禾原、少陵原。
C.作者认为历史的长安比现实的长安拥有更多的文化遗产,但这些文化遗产已经消失。
D.作者认为中国人对长安无一处陌生,并且长安蕴含着故园之情,更突出长安是唯一的。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⑫段的文字。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长相思,在长安”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小题3分)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纠缠着近当代知识分子的头脑和步伐。我们什么时候才真正具备现代文明世界一员的自信,强壮得既不怕自己的传统,也不怕外来的文化,对两者都泰然处之呢?
百年中国的主题是富强。为求富强,人们到西方寻找真理。但人们把真理仅仅当作了工具,对于任何精神事物唯求其功用而忽视其本身的价值。因此,百年来,无论怎样引进西学和检讨传统,国人对于作为西学核心的精神之神圣价值和学术之独立品格的观念依然陌生,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在我看来,如果在这方面不能醒悟,中国人的精神素质便永远不会有根本的改观,中国也就永远出不了世界级的文化巨人。
无论东西方,自古以来都有圣哲及后继者思考着人类某些具有永久性的根本问题,他们的思想对于一切民族一切时代的人都会有启示意义。西方的先觉者在反省中常常注意到了东方传统的长处,正表明了他们的立足点不是狭隘的民族性,而是人类性。
我们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关系,需要有一种平常心,有一种不假思索就喜欢和接纳一切好东西的健康本能。在此前提下,才能用一种开阔的人类眼光来看待东西方文化之异同。一切关于东西方文化之优劣的谈论都是非文化、伪文化性质的。民族文化与其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我眼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在本质上是没有国籍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既不相信全盘西化,也不相信儒学复兴,并且也不相信可以人为地造就一种东西合璧普遍适用的新文化新人生观。因而,当务之急不是制订救世的方案,而是启迪自救的觉悟,不是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而是鼓励多元精神价值的真诚追求。
常常听人叹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思想家?什么时候我们才有自己的世界级大思想家?”我答道:难道这很重要吗?按照国别选择思想家的人,真正看重的不是思想,而是民族的虚荣。人们常常又叹息:“中国为何产生不了大哲学家?”据我看,原因很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对纯粹的精神性事业不重视、不支持。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
真正的学术应该是:把玩国故,能通宇宙之至妙,人生之精髓,启迪天下人心扉;治理西学,能体悟和理解。创新而不靠移花接木,搬弄新术语,首先要在学术上有根,然后才能开出自己的花朵。
(摘自周国平《东西方文化》,有删节)
(题文1)下列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的核心追求是精神之神圣价值和学术之独立品格,中国文化追求实用,不具备独立品格,也不注重精神价值。
B.东西方文化,对于一切民族一切时代的人都会有启示意义,并且具有永久性和人类性。
C.东西方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也是整个人类共有的。
D.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困绕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因此,中国在世界文明中显得不自信。
(题文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精神素质要得到根本改观,中国要出现世界级的文化巨人,就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的弊端。
B.中国文化对纯粹的精神事业不重视,不支持,因而中国产生不了大的哲学家,实现不了精神创造。
C.真正的学术应该立足本民族,研究世界和人生,启发全人类;研究西方文化,要体悟理解,不搬弄术语。
D.在对待和研究中西方文化时,固守或否定传统文化,全盘吸收或排斥西方文化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对的。
(题文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先贤关注东方文化,是因为东方文化也关注了人类永久性的问题,人类的才是世界的。
B.作者认为,应该追求多元精神价值,吸纳一切优秀的东西,启迪自救的觉悟,用不着建立统一的价值体系。
C.对待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不要大惊小怪,要有平常心,要有开阔的眼光,不要简单谈论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D.人为地将东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文化,在作者看来是不可能的,只有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才会有自己的成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梅花

侯文秀

母亲生我的时候,窗外腊梅盛开。

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母亲,以微弱的声音给父亲留下唯一的遗言:他爹,孩子就叫腊梅吧!母亲死于难产。母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腊梅花簌簌落地。

人们说,是我克死了母亲。但父亲却把我当成母亲的再生,给予了百般疼爱。为了更好地照顾我,父亲拒绝了好心人的多次提亲,还固执地拒绝了到市里美院当老师的邀请。

他说他一生都要陪着母亲,哪里也不去。

父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傍晚,父亲从田间裹着一身泥回来。在炊烟袅袅中,不断呼唤我的小名:腊梅,腊梅,回家吃饭了。我就躲在腊梅树下和父亲捉迷藏,最终还是被夜色的黑吓得挪动步子回家。很快,热气腾腾的晚饭就上桌了。桌上,父亲用围裙擦拭我的大花脸,爱怜地挨了摸我的头,假愠蓬:快吃吧,疯丫头。

时光如梭,腊梅花开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我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

在一个清晨,我和父亲来到半山腰,已不再年轻的父亲,脸上写满了沧桑。父亲说,腊梅,快,给你娘磕头。在父亲忧伤的目光中,我跪在地上,把头深深埋在长满茅草根的坟头上。父亲在旁给母亲唠嗑,她娘,腊梅考上重点大学了。你就放心去吧,一切有我呢。我的泪水无声地滴落在茅草根上。父亲拍拍我的肩,说道:记住,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屋后腊梅还没开花之际,我收拾好行李,背起简单的行囊,踏看崎岖不平的山路,把孤独的父亲拉得越来越远……

岁月是一把犁,把父亲犁得不像样子了。可父亲脸上却始终挂着自豪。父亲不止一次对眼羡的邻里说,其实,我没啥功劳,都是孩子争气,她娘保佑着她呢。

孩子,腊梅花开了。可漂亮呢!父亲再次见到我时,就絮絮叨叨说这些无聊的话。我想取笑他,可最终没有笑。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我说,爸,您放心。我不会忘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

父亲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女孩子,竟然当上了交通局局长。

自从当上交通局局长后,我立誓要把柏油公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给乡亲们实实在在的方便。再也不用像儿时那样,一遇下雨,就挽起裤脚,在寒风凛冽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里前行了。

每次招投标,总有一些领导的亲戚托关系,明里暗里地希望我照顾照顾。可我明白,修路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做豆腐渣工程,不然就愧对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我力排众议,把工程交给了一个没有任何后台、资质过硬的承包商,并亲自监督把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修到父老乡亲家门口。

竣工那天,乡亲们一个个提着鸡蛋和水果,送到父亲屋里。父亲说什么也不接受,说我家腊梅就是大家的孩子,孩子为父母做事是理所当然的。

工程结束,承包商很顺利拿到工程款。当承包商提着一个包来找我时,我一下变了脸,厉声喝道:你这人咋回事?报的价格也不高,挣的也不多,居然还有心思搞这个!你有这心思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承包商感恩地拿着包走了。

可承包商似乎总觉得欠我点什么,听乡亲们讲起我母亲,使提议给母亲修坟!我不同意!可承包商说干就干。动工那天,父亲赶过去,躺在母亲坟前,说你们非要这样做,干脆将我一起也埋了吧。父亲铁青着脸,把人赶跑了。承包商临走前,对着母亲的坟深深地鞠了三躬。

隔了些时日,父亲托人送来一幅画。我打开一看,是一幅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晕染出一些凄凉的意境。虽然屋里悬挂的一幅精裱腊梅图让父亲的残梅图黯然逊色,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画换上去。

我突然想把父亲接到身边,安享晚年。可父亲的固执却超乎我的想象,他说,我哪儿也不去。我就在这里,静静地陪你娘。我知道怎么劝都是徒劳。临走时,我找到村支书,托他好好照顾我父亲。

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一次,村里的二狗来城里看我,无意中说我家腊梅今年咋不开花呢?

没过多久,我接到村支书电话,说我父亲病倒了。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一遍又一遍教我画腊梅的情形。用长锋羊毫蘸半浓墨,先画粗枝,再出旁枝,后用藤黄、赭石,浓淡点梅,很快生动形象的腊梅就跃然纸上。

我匆匆赶回去。回到家,我什么也没有说。父亲说,孩子,快看,家里的腊梅又开花了!

放眼过去,一朵朵腊梅花,在风雪的包裹下,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了他情深义重、慈爱坚强、廉洁奉公的特点。
B.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深沉感人,平实自然而富于张力,在深情的叙述中,蕴含着女儿对父亲的敬爱,让读者感受到人性人情之美。
C.修墓风波后,父亲送来的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这是父亲以梅明志,同时又暗示着父亲对女儿保持清廉的期许。
D.小说结尾“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表现了“我”要把父亲传给我的美好品格坚守到底的决心。
【小题2】小说中划线处都写到了“腊梅花开”,意图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认为是哪一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数量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非汉字莫属。这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她产生的那一刻起,汉字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尽管饱经沧桑,却能同舟共济,共同谱写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作为“六艺”之一,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的论断。汉代还将能掌握并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三国时期的《魏石经》,大唐盛世的《开成石经》,都体现了古人对汉字的尊崇。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大凡盛世,无不将文字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即使在民间,也早已形成“敬惜字纸”的习俗。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在先奏西汉时期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虽然汉语词汇后来逐渐走上了复音化道路,但这种字词对应关系仍是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根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早在《论语》中就已出现“雅言”一词,指的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长的鼻子和健壮的身躯,惟妙惟肖,充满灵动之美。
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因为拥有与中华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点,汉字才能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依存关系。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汉字的问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有数量众多的代表符号,其中,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最具代表性。
B.汉字从诞生以来就与中华文化相伴相行,她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同时,本身更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汉字是西周时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是汉代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秦始皇将汉字作为重要国策。
D.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汉字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她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论是《魏石经》还是《开成石经》,都体现了古人对汉字的尊祟,促使了汉字成为某些盛世时期的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
B.古代汉语在先秦两汉时期以单音词为主,后来逐渐走上了复音化道路,但字词对应关系仍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根基。
C.《论语》中的“雅言”就是当时的“普通话”,用表意的汉字来记录,可以避免不同方言区文字不同导致文化分裂。
D.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而未因方言分歧而导致文化分裂的原因在于汉字的字形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了统一的交际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有强大的生命力,她自身能够在历史演变中不断调适和完善,形体上完成了从甲骨文、小篆,再到隶楷的调整。
B.汉字不同于其他表音文字,它的写意性形体,历经甲骨文到楷书的不同艺术风格,成为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C.汉字除了与所记录的汉语具有高度适切性外,还与中华文化具有融通性。早期直观形象的汉字,与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D.汉字一直朝着最简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被计算机中的音码和形码所代替,并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