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快递哥哥
艾克拜尔·米吉提
楼道里很暗,也许是这个缘故,当有人敲门时,三岁的玛丽娅会惊吓得往里屋躲。家里人就会对她说,不怕,不怕,那是快递哥哥,给咱们送东西来了。
家里人开门,果然是送快递的来了。
那是一件积木玩具,是爸爸从网上订购,点对点服务,送货上门。妈妈签收后,就给玛丽娅打开包装。这一天玛丽娅玩得很开心,也很专注——她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这个变幻无穷的积木玩具上了。
晚上爸爸下班回来,玛丽娅飞一般的扑进爸爸怀里,高兴地说,爸爸,快递哥哥给我送来了这个!她向爸爸炫耀着手中的积木玩具。
那是爸爸买的。爸爸含笑说。
不是,是快递哥哥送来的。玛丽亚一双纯净的眼睛清澈地望着爸爸。
是爸爸买了让快递哥哥送来的。爸爸想说明委由。
不是,是快递哥哥送来的。玛丽亚一脸认真地纠正爸爸。
好好好,是快递哥哥,是快递哥哥。爸爸心头不经意间滑过一丝轻轻的惆怅。他觉得自己的微笑已经凝固在脸上,这一切让他感到多少有些措手不及。
第二天正好是个周末,一家人准备欢天喜地的出门玩儿一天。爸爸用手机嘀嘀打的定车,玛丽娅就依偎在爸爸怀里,看他摆弄。手机不断发出清脆悦耳的应答声。不一会儿,车就订好了。
一家三口,加上小阿姨,正好四人一车。一坐到车上,玛丽娅就来了一句:嘀嘀一下,马上出发。
爸爸愣住了,这不是刚才订车时手机发出的提示语么?他摇摇头,冲着妻子笑笑。心想,看来孩子就是块磁铁,听到见到什么,都会被她像铁屑一样吸过来。
傍晚回家时,他突然发现就在附近有一所韩国人开办的幼儿园,他觉得应该把玛丽娅送到那里去。这里离家近,既没有堵车之苦,孩子也会在家睡足了觉出门。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睡足觉比什么都重要,他是医生,他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三天以后,玛丽娅从幼儿园回来第一句话便是:我是大老板。这让爸爸有点目瞪口呆。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妻子。
那天,雾霾太重,幼儿园临时放了一天假。妈妈在家里陪着玛丽娅。玛丽娅正专注地搭着积木。妈妈是学经济的,她觉得应当让孩子认认钱,从小有点经济头脑,便从钱包中取出一百元让玛丽娅认。
这是一百元。妈妈对她说。
玛丽娅顺手接过一百元,说,这是我的钱。便放进了自己玩具小钱包。
妈妈有点出乎意料,看来,幼儿园已经教会了这些东西。
玛丽娅还顺口来了一句韩语,阿尼哈思呦(你好)。
此时,正好玛丽娅的爷爷打来电话,说给玛丽娅从国外带回来一个玩具女孩(芭比娃娃)和一套童装,让他们有时间谁来取走。
晚上,爸爸下班回来给爷爷打了一个电话:她爷爷,周末我们过去看您,您还是亲手把玩具和童装给到玛丽娅手上吧,不然她会认为是“快递哥哥”送来的,或者,谁给到她手上,就认为是谁送的,不会觉得是爷爷送的。
话筒那边,传来爷爷爽朗的笑声:也好,也好,那就周末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递哥哥送来玩具后,玛丽娅玩得很开心、很专注,因为变化无穷的积木玩具吸引了她全部的注意力。
B.小说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在坚持认为玩具是快递哥哥送的,模仿手机提示语的情节中将天真无邪、童真可爱的玛丽娅塑造得活灵活现。
C.玛丽娅将一百元收入了自己的钱包,反映了孩童的自私,应证了荀子的观点“人之生也固小人”。
D.小说通过玛丽娅与爸爸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玛丽娅的童真可爱和爸爸的成熟无趣、圆滑世故,反映了童真的主题。
【小题2】小说以“快递哥哥”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玛丽娅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形象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8 09:3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乌鸦掠过村庄

①此时风声已息,老树的虬枝渐渐平复了内心的躁动,那些未落的黄叶絮絮低语着,扫除身体里落定的尘埃,一枚干瘪的老柿子终于扶正了自己钟摆一样的身躯。一只乌鸦飞过来,这只乌鸦的后面,紧紧跟着另一只乌鸦,它们扇起的气流让树梢晃动了一下,那枚老柿子也晃动一下,瞬间沉没进乌鸦张开的无底的大网里。它说不清有多少只乌鸦掠过它的头顶,只知道它再次回过神来,夕阳已咣当一声落入村西的枯井里,四周一片黑暗。

②看到这群乌鸦的还有一群从村外回归的羊,它们踏进村庄的一刹那,抬头张望时,乌鸦们急速掠过村庄上空,像一块块黑色的破布在暗淡的天幕上抹过,划出一条条粗壮的黑线,而老树腋下的残阳薄得像纸片一样,乌鸦已擦掉了它金属的光泽。这群羊沉浸在这苍凉而雄浑的意境中,不觉停下了脚步,乌鸦没有在村庄上空盘旋,也没有落在那棵树冠庞大的苦楝树上,它们径自朝南飞了,飞过麦田,一片小黑点消失在浓稠的暮色中。

③村庄里现在安静得厉害,怕黑的羊卧在圈里不敢弄出一丁点儿响动,牛反刍完了最后一口落寞,那只流浪的狗吱嘎挤进门,把一束昏黄的光泼出了门外。我没有听到乌鸦在巢里翻身的声音、吵闹的声音、扑剌剌拍动翅膀的声音。这一夜我的梦里也出奇的安静,没有一只乌鸦的哀啼坠落枕边,溅起湿漉漉的星光。

④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问自己。

⑤我想到了那些炊烟茂盛的日子。清晨铁桶碰到井沿铛的一声,或者嘭一声掉进水中,这样的响声总会吸引那只槐树上的乌鸦,它好奇地打量着汲水的女子,盯着她身后的长辫子左看右看,而后嘎一声发出哑叫,像是打招呼,又像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汲水的女子抬头看到它披着一角夜色,乌黑的眼珠里藏满了挑逗,向它羞涩地一挥手,去,大鸟,去,老丑。那只飞走的大鸟就在村庄上空盘旋,一只吸引来两只,两只吸引来四只,直到汲水的女子穿过那片桃林,把一串落花远远的抛在身后;直到水缸已经装满,漾起一圈圈初春碧绿圆润的波纹。

⑥无论什么样的清晨,结霜的、下雪的、有雾的、晴明的,你都能看到乌鸦在树枝上蹦跳的身影,也无论什么季节,它们的嗓音都是略带沙哑的,但又嘎嘎嘎那么响亮,像敲一面破锣。

⑦这样的场景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农夫赶一头牛犁地,黄色的波浪翻滚着,泥土馨香的气息氤氲着,农夫的身后,几只乌鸦起起落落,或追逐嬉戏,或争抢一条新翻出的地豆虫,抢到虫子的张开大嘴扬起脖子迅速吞下,满足的拍拍翅膀飞走了,没抢到的用爪子刨着土,仔细的搜寻着,连一粒草籽也不放过。再如麦田里浪潮涌动,拍打村庄的船舷,发出唰唰的声响,麻雀贴着波浪低飞,蝴蝶像溅起的水花到处迸溅。一个稻草人头戴一顶破斗笠,支开的胳膊上落着一只乌鸦,这只乌鸦安详沉静,丝毫不为汹涌的波浪所动,丝毫不为微醺的风所动,它心中装满天地的广阔,装着风雷闪电、雾霭流云。它在和天地用心交流,和稻草人用眼神的默契交流。

⑧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还在问这个问题。

⑨在一个小区的垃圾堆旁,我看到两只乌鸦啄食着发馊的残羹,它们津津有味的吃着,那么满足,那么自在,那么幸福。它们的巢就建在高高的信号塔上,从这里能看到五星大饭店的霓虹,能听到KTV跑调的唱腔,而车流就在它的房屋下面穿过,升腾起一阵烟雾和尘埃。这两只乌鸦无论如何极目远眺,都不能看到树林和花丛,雾霾已悄悄起身,弥漫了整个城市的上空。所以每当夜幕降临,乌鸦径自飞回巢里,它们不会在巢的上方一圈圈盘旋,嘎嘎嘎沙哑的叫着,或许它们知道,多么有力的飞翔,都不能把城市的夜空抹黑。

⑩从这两只城市化的乌鸦身上,我已经看不到泥土的光泽,看不到庄稼的成色,看不到天空的广阔和春天的多姿多彩,它们浸泡在铜臭和欲望的雾霾里,浸泡在钢筋混凝土的冷漠里,俨然退化为两只黑色的风筝。

⑾那群掠过村庄的乌鸦究竟飞到了哪里?这些懂得反哺的重情重义的鸟真的会背弃村庄吗?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小题1】第⑩段把“乌鸦”比作“风筝”,其中的含义是
【小题2】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通过“老树”、“黄叶”、“老柿子”和“夕阳”写出了现实中农村的衰败。
B.第③段画线句将乌鸦的哀啼视觉化,将星光触觉化,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C.第⑦段画线句描绘了乌鸦安详沉静,以及胸怀天地,与自然融合的场景。
D.第⑾段“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是对城市化的乌鸦不能反哺的不满。
【小题3】简析第④段和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⑤段的场景描写作赏析。
【小题5】根据全文,解析文题“乌鸦掠过村庄”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是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但打仗的事却是经常发生的,歌舞升平的年代与战火纷飞的岁月相比非常短暂,弥足珍贵。可以说,人类是伴随着战争成长起来的,从原始社会人类为争夺猎物引发的部落火拼,到现代社会为争夺利益发生的局部冲突,战争从来就没停止过。氏族部落也好,国家城邦也好,其所以能生存,离不开人口、地盘和资源,其所以能壮大,则须占有更大的地盘、更多的人口、更充沛的资源。占有的手段无非是侵吞与兼并,侵吞与兼并的冲突加剧,战争则不可避免。不论西方文明史还是东方文明史,都是血与火书写的,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里历史的车轮是被战争驱动的。
回看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最典型的战争画卷当属春秋战国。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由此引出战争的性质问题:义与非义。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可古代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交战双方并非都是以义与非义影响历史进程的,义与非义推定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很难臧否战争结局的性质。事实是: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
战国七雄中,泰国地处边陲,开化较晚,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时,秦襄公派兵护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那些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一个个都灭亡了,唯独拥有“虎狼之师”的泰国,不喜“王道”,热衷“霸道”,奖励军功,变法图强,最终一统天下。秦王扫六合之举,又如何给定义与非义?
春秋时期的鲁国,是周公之后姬姓的“宗邦”。周室衰微、被迫东迁之后,鲁国成为周礼的典藏者和实施者,是周朝文献典章最完备的诸侯国,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但鲁国却经常遭受欺侮,不仅左邻右舍侵扰它,就是远在荆蛮之地的楚国,也不把它放在眼里。楚王召集附属于楚国的诸侯会盟,并指定鲁君为他驾车。最终鲁国被楚国灭了。
野蛮部落灭掉了文明族群,虎狼之国吞并了礼仪之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并非个案。强盛的罗马帝国灭亡于野蛮的汪达尔人入侵;光芒四射的希腊诸城邦亡于马其顿人等等,均属游牧、半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的典型例证。在中国,宋、明两个王朝也都是被北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灭亡的。偏安玉朝因没落而退出历史舞台,化外族群因雄起而登上历史舞台,继而改变正统走向。尽管前朝志士顽强抵制和反抗,但当尘埃落定,河山重整,世人别无选择,只能像杜牧慨叹的那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再者,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铁血铸就的历史无法改写。
(摘自王兆贵《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共同心声是爱好和平,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壮大,人们又往往因为资源和利益而争斗,甚至引发战争。
B.儒家以义与非义来定义战争,这种定义更多关注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而非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C.春秋战国时期,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拒绝“霸道”,热衷“王道”,终被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所灭。
D.文章结尾“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一句,表明作者对游牧民族几度取代汉王朝,思想和情感上并不排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论证手法,论证了战争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影响。
B.文章举出秦国和鲁国的例子,形成对比,证明了“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的观点。
C.本文论证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时,重点论述的是文明与野蛮较量时,文明被野蛮打败、消灭的历史。
D.文章论证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到整体,时间与空间相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史是一部战争史;相比和平,战争能够更好地驱动历史的车轮。
B.楚国召集诸侯会盟,并让鲁君为他驾车,这些举动以儒家的观点来看都是不义和非礼的。
C.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表达了他对汉族王朝被少数民族灭亡的遗憾和感叹。
D.农耕文明的罗马帝国灭亡于游牧、半游牧文明的汪达尔人,说明了农耕文明的落后和局限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犹太邻居
李明晏
我们这栋公寓大楼的居民,虽是各扫门前雪,相互不来往,但每当在楼道里或是院子里相遇时,彼此却是笑脸相迎,热情哈罗。惟有三单元的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和他碰面时,若不先展露国际语言微笑,不主动哈罗,他会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从身边摇晃而过。倘若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套中人”竟会有一天登门造访。  
“哈罗,史蒂文!可以进来吗?”   
“当然,请进,费佛伯格先生!”我从僵硬的状态清醒过来,热情地将犹太老人迎进屋。   
“费佛伯格先生,喝茶还是咖啡?”   
“不必客气,史蒂文。我今天在录影公司租了《辛德勒的名单》录像带,可偏偏不巧,我的录像机有了毛病。如果方便,我想请你共同欣赏。有兴趣吗,史蒂文?”  
这部风靡了世界影坛,囊括了十多项国际大奖的影片,我不但看过,还托朋友复制了一套,可难得这位孤独的老人亲自登门,何况,他还是个犹太人。
当悲壮的音乐响起来时,随着荧光屏上的第一个画面,费佛伯格全身便抖动起来,跟着他那浑浊的眼泪从眸子里流了出来,流过苍老的面颊,滴入浓厚的胡须。①渐渐地,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失声断气地抽泣,仿佛要把整个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全部倾吐出来。而我,不知是又一次被斯皮尔柏格的艺术魅力震撼,还是被身旁这位犹太老人心裂肠断的哭泣所感染,尖锐的隐痛撕裂我的五脏六腑,泪水如泉水般流溢出来。   
当我们从血淋淋的画面回到现实中来时,费佛伯格脸孔僵硬,似乎涂满了石膏。当他拿着录像带向门口走去时,猛然间回过头来,对我说道:“史蒂文,不好意思,我租这盘带用了两元钱,咱们一人一半,你应付给我一元钱。” 我呆呆地望着那张泪痕斑斑的老脸,险些失声惊讶地叫起来。待我清醒过来时,急忙找出钱夹。偏偏不巧,只有一枚两元钱的硬币。   
“没关系,我先欠你一元。”老人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  
我直瞪瞪地望着他在门口外消失,连一句拜拜都说不出来。  
大约十分钟后,门铃响了。悦耳的铃声似乎向我传递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信息,预告犹太老人的再度登场。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通过门镜向外窥望。  
果然是他,费佛伯格先生!
我屏住呼吸,悄悄躲进卧室,任凭门铃响个不停。 
当日下午,我和几个文友去海滩露营,三天后返家。在院子里我遇见了费佛伯格先生。他急忙走到我跟前,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史蒂文,不好意思,这三天我天天按你的门铃,还好,一元钱没利息可算。若是大数目,我还得付你利息。”说罢,塞给我钱,蹒跚而去。  
我正望着手中的一元钱,伫立在灿灿的阳光中。  
“哈罗,史蒂文!”是九号南斯拉夫女人玛丽娅的声音。 
她那幽深的灰色眸子,直勾勾地望着我手中的一块钱,涂满唇膏的嘴唇,冲着犹太老人的背影,挤出了一个鄙夷的笑容:“史蒂文,那个老葛朗台是不是借口自己家中的录像机出了毛病,用你的录像机共同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然后拍拍屁股,叫你付一元赞助费?” 
我惊讶得喃喃说不出话来。  
大约一星期后,我应几个文友之邀,去唐人街饮茶,交流爬格子的甘苦。走出中央火车站,我看见人群中的费佛伯格。他手提大包裹,步履显得十分艰难。  
我如同一个好事的女人,悄悄地尾随他来到了中央火车站附近的公园。不料,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你们好,我的小天使,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一面说,一面从包裹里取出各种食品,撕成一块块,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鸽子群抛去。
不知是好奇心的驱使,还是被眼前的情景呼唤,我慢慢向犹太老人走去。
“吃吧!吃吧!„„”犹太老人望着鸽子,喃喃自语。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青灰的面颊流了下来。  
“鸽子是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望着美丽的晴空,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对被冷落在一旁的我讲起了他的故事。  
在二战期间的波兰,全家七口只有他和父亲逃出了德国法西斯的虎口,躲在树林里。一天,父亲外出寻食,再也没有回来。小小年纪的他,在饥饿的煎熬中奄奄一息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了一只美丽的鸽子。强烈的求生欲望顿时焕发了他的生命力。他将鸽子抓到手,咬破了鸽子的脖子。那热乎乎的鲜血,血腥的嫩肉,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一只美丽的鸽子飞到犹太老人的脚下,老人深情地望着它,一滴眼泪在苍老的面颊滚动,在阳光下闪着光。②  
(选文有删减)
【小题1】小说划线处写到费佛伯格两次流泪,两次流泪分别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小题2】简析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色?
【小题3】小说中费佛伯格形象鲜明,请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
【小题4】小说意蕴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尤其是,人类起源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一直激励着我们探索的热情。我们总会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是否存在地外文明?

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将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崭新知识,把科学推向新的前沿。利用空间环境中高真空、超洁净和飞行器运行获得的微重力等特殊条件,有利于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金属材料、高纯材料、玻璃金属、薄膜和生物制品等的研究,从而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特别是,利用运行在地球空间的各类应用卫星,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和通讯卫星等,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

(摘编自空间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

材料二:

2010年,在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历程里,“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嫦娥二号”发回的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施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月面,开展“就位”和“巡视”联合探测的国家。

2017年,“嫦娥五号”即将启程,在月面铲取和钻孔取样并带回地球。

2018年,“嫦娥四号”的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对月球背面开展联合探测。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人类也没有实施过月球背面的专项科学探测,“嫦娥四号”的探测预计将获得一系列的新成果。

(摘编自欧阳自远《深空探测未来可期》)

材料三:

截至2016年底全球实施的空间探测任务次数

项目

美国

俄罗斯

欧洲

航天局

日本

德国

中国

印度

合计

月球

42/26

64/23

1/1

2/2

 

4/4

1/1

114

火星

20/15

19/5

2/2

1/0

 

 

1/1

43

金星

6/5

33/16

1/1

1/1

 

 

 

41

水星

2/2

 

 

 

 

 

 

2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7

 

 

 

 

 

 

7

小行星、彗星

9/6

 

 

2/2

5/3

 

 

15

 

注:发射次数/成功次数。

(摘编自卢波《2016年国外空间探测发展回顾》)

材料四:

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技术发展是人类破解科学难题的手段和工具,而距离遥远是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所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该难题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飞行的能源动力问题、远距离飞行的测控通信问题、深空飞行的精确导航与控制问题以及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促进了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为探测器提供能源的空间核电源技术、通过电场力将带电离子加速喷出形成反作用推力的离子推进技术,以及高频段测控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利用太阳光压作为动力的太阳帆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

尽管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还是空白,但是相信随着各种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将不断加快向更远深空迈进的步伐。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深空探测之路,发展经济,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支持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崔平远《深空探测:空间拓展的战略制高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探索那些困惑着人类的重大科学难题,是长久以来人类深空探索的精神动力。
B.利用空间环境中的特殊条件,我们可以生产出在地面上无法产生的多类产品。
C.“嫦娥二号”提交的那张全月图,体现了我国卫星技术在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D.随着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目标的实现,我国也开启了对太阳系各行星的探访。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还需要作哪些努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呆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呆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呆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

“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采一点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

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准谁考了满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呆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小题1】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老鼠肉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C.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小说写弟弟哭了,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
E.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
【小题2】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上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弟弟的来信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呆的地方”,被爹一顿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小学.却哭着回来,“那不是人呆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