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年味
许心龙
从县屠宰场回到村里,我顾不上喝口水就急慌着去找四叔和四叔的杀猪锅灶。
是屠宰场的聂总安排我的事儿。在村里我养猪多年,小打小闹,一年百十头猪,跟县屠宰场打交道就多,结识了聂总,成了好朋友,时常微信聊天,偶尔也喝两盅。
聂总走出正作业的屠宰间,抬头望望温暖的太阳,转脸又望着我说,城里现在已经没有了年味,正好你喂养的有猪,哦,要那不喂饲料的猪,看看还有没有杀猪的锅台,我想好好体会体会年味。打小我就喜欢这年,喜欢过年飘看雪花,喜欢过年放鞭炮,喜欢看杀猪。唉,如今,这些好像都没了。不瞒你说,我寻找年味已经不是一年了,一进入腊月,我就跟没魂了似的,我也弄不清楚咋回事。
前年春节,我带着孩子老婆飞去了三亚,在那儿呆了一个礼拜,一点我期待的年味也没找到,大冬天的跟夏天没两样,中午穿着背心,晚上趟趟海水,吃了顿海鲜还拉肚子!
去年过年,我赶去了哈尔滨。乖乖,那才叫冷得过瘾呀,滴水成冰,吐口水落到地上,子弹一样,就砸了个小坑!但是屋里暖和,可过年图的啥?是热闹呀,光闷在屋里那不叫过年。唉,说实话,除了冰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冰雕好看是好看,可一点年味也没体会到。
恍然,我明白了聂总要找的是啥年味了。聂总要找的是爹娘一笼一笼蒸着年馍时,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啪啪散乱地炸着鞭炮;循着猪的嗷嗷嘶叫看大人一头汗水地杀猪,每杀一头猪、就朝天空燃放一枚“空中响”;贴着秃毛笔写的还在留着墨汁的春联,染得手上都是红纸掉的颜色;穿上新衣服,装上压岁钱,“啪啪啪”燃放三枚关门炮就上床,上床闭着眼却睡不着,侧身想着谁家燃放第一挂鞭炮时就起床;起床后打开门燃放三响开门炮;跑了大半个村庄,耳朵被鞭炮炸得嗡嗡直响,抢拾了一袄兜大都是乏筒的鞭炮;待天一亮,兴奋地随着大人走家串户给长辈拜年:拜年喽,新春快乐!
先点炮,再杀猪!聂总兴奋地喊。
燃着的鞭炮“噼噼啪啪”欢快地炸出了一地红纸屑,像铺了一地红花,吉祥喜庆。淡蓝的硝烟穿透阳光升腾散去。聂总一边拿手机拍照,一边不住地喊道,这才是过年,这才是过年呀!四叔,开始杀猪吧!
四叔早攥紧一根粗杠子,吼的一声,不偏不倚打在黑猪的脑袋上。七八个人把晕倒的黑猪抬放到一块楼板上。刺啦!一眨眼,四叔的尖刀从猪脖子里拔了出来。四婶早准备了一个铝盆,来接鲜猪血。“咕嘟咕嘟”,殷红的冒着热气的鲜猪血有节奏地流到了四婶端着的铝盆里。乖乖,满满一大盆!聂总激动地说,猪血是好东西,是胃肠的清道夫。”聂总抬头望望偏西的太阳,一脸的灿烂和享受。
注意灶火,五十度左右!四叔命令烧锅的四婶。锅下冒蓝烟,锅上冒水汽,四叔头上冒热汗。四叔边说笑边指挥,多上几个人,把猪身子挂横杠上。屠宰场杀猪是屠杀,我们在这儿杀猪是宰杀。屠杀无情,宰杀才有味道哩。聂总笑着挽起袖子伸出了手。
随着众人一声“嘿!”,猪被头朝上悬挂了起来。四叔双手握刀,凝神静气,气运丹田,喊一声:开!接着刀光一闪,刺啦一声,长长的猪身被剖膛开肚了。一头黑猪很快被肢解了……
除夕夜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节目,我给聂总编发了个新春祝福的信息。村庄的黑夜里密密麻麻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阵紧似一阵。我钻进被窝,心想城里的聂总是听不到这么真切的鞭炮声了,也不能这么真切地体会“爆竹一声辞旧岁”了。
然而,后来我才听到聂总过年出了意外。直到正月十五了一直没有收到聂总的回复信息,我这才察觉了聂总的不正常。聂总在县拘留所里度过了一个春节,他因为违规燃放鞭炮被拘留了十五天。聂总搓着手笑说,真忍不住,就点燃了那挂鞭炮。当时,我久久望着聂总说,明年过年来乡下我老家吧,我给你收拾一间房子,买一大卡车鞭炮!
聂总俩大眼无神地望望我,又望望众朋友,没有吱声。
这个聂总!人有时候不知迷茫的啥,为了这个虚无的东西,值当吗?还是来点实在的吧!给聂总压惊的弟兄们同时举起了酒杯。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年3月期,有删改)
(注)小说原题为《寻找》,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聂总的心境是许许多多国人的共同心境,因此,可以说聂总是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B.小说写到聂总在三亚和哈尔滨的感受反衬了昔日年味之浓,强化了对传统文化背景下年味的怀念。
C.小说以“我”记忆中的“年味”和聂总找到的“年味”相互映衬,一虚一实,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准确生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小题2】小说以“年味”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探究小说结尾部分画横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8 09: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自我表露”一词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后来他又在《透明的自我》中将自我表露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我国学者李林英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⑵综合中外研究的界定,笔者认为自我表露具有以下特征:(  )

⑶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包含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分为“公我”和“私我”两部分,前者是人们在公众场合或在一般社会情境中表现出的形象,而后者是个人的真实形象,二者往往不一致。但假如一个人永远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也不行。

⑷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尽力避免别人发现我们身上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征和习惯,害怕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或失去自己喜欢的人的尊重,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当一个人总是隐藏自己时,他就会变成一个套中之人,在面对现实时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而是用各种心理防卫机制歪曲事实以维持不真实的自我,因而就无法成长和变得自我实现。Jourard(1971)认为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前提条件。他认为    一个从不对他人表露自己重要信息的个体,就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和建议,不仅他人无法了解他的需要和感受, 他自己也无法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感受。通过自我表露,人们可以获得自我澄清,通过自我表露也可获得自我认同,因此通过自我表露,个体可对自己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⑸大学阶段处于人生的尝试期,在校大学生常常会遇到以前未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如恋爱、就业、越来越成人化的人际交往等等。研究发现,人们仅仅是大声地将问题说出来就有利于解决问题,找到对问题或令人担忧的事情的有效解决方法。因为语言的表达是通过思维组织的,一旦人们开始表露自己的经历,就有对事实的再认识,一般会意识到事件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糟糕、令人郁闷或难为情,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⑹人际关系是在校大学生比较郁闷的话题,他们常常为不被理解和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而苦恼。而自我表露不仅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促进了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人际支持,而人际支持对处理压力事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有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对同伴适宜的自我表露与较低的孤独感相联系。

⑺心理学家韦格纳关于思想压制效应的研究表明,对兴奋性念头的压制反而能够促进兴奋并使后来的兴奋进入,一个兴奋念头在压制后比在自由表达期间更具刺激性。韦格纳认为,个体努力压制兴奋本身反而成为一个新的兴奋刺激,伴随新充入的情绪,进一步压制的念头也得到加强,产生了一个更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最后必然发展为恐惧、惊慌和焦虑,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的心理系统和生物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系统的变化会使另一个系统受到影响。在临床上,不仅是特定的病因而且心理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人体器官对疾病的易感性。一些研究证实,回避情感表露与严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有关。

【小题1】联系上文,填写本文第②段的括号处。
【小题2】联系上下文,文中第③段划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在第④段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自我表露”的界定最早出现在心理学家朱拉德的《透明的自我》一书中。
B.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会出现“公我”与“私我”两个绝不一致的部分。
C.当个体利用各种心理防卫机制隐藏自己时,就无法成长和变得自我实现。
D.人们只要懂得大声地将问题表述出来就可能找到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小题5】纵观全文,说说自我表露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
【小题6】这是一篇被节选的文章。根据文章信息推断第⑦段后的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刘宁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流水鳜鱼肥
擦黑,儿子回来了,脚步把村前的小路踩得啪啪响,震得路边的桃花落了一地。狗,跟着就狂吠起来。
老铁倚墙而坐,眯着眼,瞅着渐行渐近的儿子,不起身,也不吭声。儿子自是瞧见了爹,忙放轻脚步,来到老铁面前,立住。
儿子掏出烟,递给老铁一支。夕阳的余晖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锅烟,黑麻麻的。老铁看不清烟盒上的字,正犹豫着,儿子说话了:“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老铁这才笑一下,接了。儿子紧绷绷的脸上也绽开些笑容。“知道村里的狗为啥咬你不?”抽口烟,老铁问。
这个,儿子确实没想到。按理,他是经常回来的,这狗不应该吠他才对。可今儿个怪了。“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老铁乜斜一眼儿子身上的衣服,儿子心里“咯噔”一下。
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难道我就不能穿好衣服?”儿子有点不服气。
“当然可以,可要看在啥场合。你回到自己的窝,这种打扮,狗就觉得你变了,能不咬你?”
儿子不屑地哼了一声。
“不信,把这套衣服换上,再走出去试试。”老铁指指墙角,那里有一堆渔具,渔具上面放了一套普通的农家衣裤。
儿子极不情愿地脱下西装。“你火急火燎让我回来,不是为了让我穿这套衣服吧?”
“当然不是。走,跟我捕鱼去。三月桃花开,鳜鱼肥着呢,谁不馋呀。”儿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乖乖跟着老铁往村外走。
你还别说,这次狗见了他们,没一个龇牙咧嘴的。
路上,有村民打招呼:“王书记,去哪儿?”儿子习惯性张开嘴,想答,却发觉自己错了。老铁说:“走走,去河边抓点鳜鱼。”
村民笑:“你还缺鳜鱼吃,言一声,都往你家送。”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
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
走到河边,天已完全黑透,只有两根烟头忽明忽暗。
这条小河从山崖子里流出来,水清藻绿,是村里的命脉。老铁退休后,不愿待在城里,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他不许别人砍树,更不许别人电鱼、药鱼。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遇到特别有困难的家庭,他走时,会悄悄放下一些钱。
渐渐地,这条小河日益丰腴起来。
儿子少年时期,多次跟老铁来捕过鱼。他最爱吃的就是鳜鱼,那肉细嫩鲜美,脆香可口,素有“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之说。也因此,儿子对捕鱼这套程序了然于胸。
他们找了个小汊沟,开始挖窝。窝子挖得越深,留下来的鱼将越多。老铁操走锹,儿子说:“我来吧。”
老铁想了想,说:“也好,这大黑天的,你一个人干活,我帮你瞅着,也省得跑偏了路数。”
儿子咂咂嘴,觉得老铁话里有话。于是,赶紧换个话题:“爹,你知道不,我今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呢!”
“知道。”
知道? 儿子心里一惊,不再言语了,把浑身的力气全使在锹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手掌上也磨出两个水泡。不过,儿子不敢吭声。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窝子挖好了,星星也撒满天空。儿子看看手机,已快十点了。儿子有些焦急。老铁说:“干什么事非要等到这个时候? 今晚就陪我抓一夜的鱼。”
(甲)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 光,自己内心那点儿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老铁在汊沟上游放水,儿子便拿起兜兜网扎在窝子后面,这样可把往下游逃窜的鱼挡回窝子里。
做好这一切,父子俩边休息边聊天。再过两三个小时,等露水全下来,鱼儿抢食吃,就可收网了。
老铁说:“你跟我说说话。”
儿子说:“说啥呢?”
老铁说:“说啥都可以。”
儿子像哑巴一样,好半天都没吭声。老铁说:“要不,我给你唱个歌?”儿子扑哧笑了:“你给我唱歌?”
老铁说:“对啊,就是你小时候,我教你的。来,我唱,你也跟着唱。”也不管儿子同不同意,老铁就唱了: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短,问郎长,问郎此去何时…… 老铁唱着唱着,儿子就接上了,(乙)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鸣虫叫,草木散香。
露水下来了,好大。
父子俩起网,从窝子里打捞起一兜篓鱼。有鲢子、鲫鱼、白条、草棍,最多的是鳜鱼。老铁看看鱼。这个,小了,放吧。那个,正长呢,也放了。
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老铁像孩子一样呵呵大笑。
趁老铁不注意,儿子掏出手机发出一条信息: 今晚活动取消,今后这样的活动也不许再搞。
发完,儿子陪着老铁一起笑。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老铁说:“走吧,回家。再不回,它们就会跑来接我了。”
(取材于肖建国的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为题,既点明了时令,又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
B.小说写父亲退休后义务巡逻小河,也写儿子将捕获的鱼放生,深化了保护环境的主题。
C.文中插叙老铁退休后的生话,对塑造老铁这一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凸显了人物特质。
D.文中两次使用拟声词“咯噔”,形象地写出儿子面对父亲的提醒时内心产生了触动。
【小题2】作家给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往往蕴含深意,如本文中的“老铁”。下列对作品人物命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贾府四姐妹名字中的“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预示了人物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B.《药》取“华”“夏”两姓,意在体现“华夏”本为一家,却陷入了“吃”与“被吃”的悲剧之中,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C.《孔乙已》中“孔乙已”这个绰号是人们从描红纸上截来给孔乙己的,表现了众人对他的嘲弄,蕴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D.巴金在《家》中,把“觉”字排行的青年,把他们都写成在“觉醒”中奋发,也在“觉醒”中抗争。
【小题3】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从(甲)(乙)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甲)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 光,自己内心那点儿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乙)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鸣虫叫,草木散香。
【小题4】从文中看,“老铁”这个称谓有哪些内涵?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 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