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裱画徐
马犇(bēn)
①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②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③边寿民,工诗,善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④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⑤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⑥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⑦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⑧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⑨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⑩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⑪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⑫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⑬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⑭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⑦段自然段是补叙,补充介绍了一些裱画的专业知识,帮助读者对裱画徐标化技术的认识。
B.裱画徐装裱徐渭的画和给犯罪分子做赝品这两个情节从不同的方面充分展现了裱画徐的品格。
C.小说开篇通过交代淮城裱画市场的兴盛,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及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来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
D.边寿民人称“边芦雁”,与郑板桥齐名。裱画徐常给他裱画,常与之交流,向其学习,慢慢地他就善裱能画工篆刻了。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点。
【小题3】伏笔和照应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8 08:48: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担水的

贾大山

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气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格啦格啦格啦格啦。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

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

“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

“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里,让我们喝水。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不谢不谢,一个凉水!”

“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

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那时叫作懒婆懒汉),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

“是。”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

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井泉龙王之神位。”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

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的,像粮行供奉火神,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原因是解放好多年了,雇人担水,像雇“洋车”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格啦格啦的声音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孩童的视角叙述老魏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担水也是一个职业”,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
B.小说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描写老魏打水的动作与捞筲的神态,一动一静,细腻地表现了老魏富有美感的熟练技艺。
C.老魏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是在强调只要肯出力气,就能生活得很好,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嘲弄。
D.小说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祭神香火的旺盛,侧面表现了老魏对水井的敬重心理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E.小说通过人物对比参照的方法塑造了老魏形象,并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升华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行文舒缓,叙事平淡,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就没有去。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老歪自接到儿女都要接他去城里逛一逛、住一住的电话后,就兴奋的睡不着,主要是因为这让他在村里十分地有面子。
B.从儿女没少给老歪打钱、寄东西、打电话,请他进城等事件,可以看出儿女对老歪的关心和孝顺,懂得感恩。
C.老歪打定主意后,一番收拾,这处细节描写体现了老歪内心的兴奋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后的安心,为下文埋下伏笔。
D.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是因为两张车票同时送来,使得原先打定的主意无法落实。
【小题2】小说中的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陪爸看场电影
崔 立
那一段日子,何来真的是太忙了!
一早,爸打来电话时,何来已经到了工地上,在给一帮工人安排今天的活儿。正说到关键处,何来接了电话,说:“爸,等我有空了再说吧,好吗……”
中午,爸打来电话时,何来坐在工地上的一处水泥台阶上吃盒饭。阳光洒在何来身上,暖融融的。何来边吃着饭,边在看图纸,想着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何来接了电话,说,爸,我现在忙着呢,等我忙完再说好吗?
……
爸是从千里之外的老家给何来打来电话的,爸想儿子了,何来也想爸。可爸打来电话时,何来多半都在忙着。何来是个建设者,要建设这座城市核心位置的一个商业中心,未来,这里会被叫作万同天地。何来说,爸,等这里建成了,我把您从老家接到这里,好好参观下。何来还说,爸,我听说这里还有电影院呢,到时我带你来看电影,好吗?爸兴奋的声音,说,好,好。何来能深深地想象到,电话那端爸激动而快乐的表情。
那一天,来得似乎是有点迟,似乎又不迟。
上午,何来带着爸,出现在了已落成的万同天地。万同天地很大,分割成南、北两块商业区,边走,何来边给爸做着介绍,万同天地复制的是上海新天地,他们的开发商,其实也就是上海新天地的开发商……
爸,您当心前面的台阶!走着路,何来看到了不远处的一个高低平台,忙叫了一声。爸说,好。爸回过头,朝何来满是疼爱地看了一眼。
走了几步,不远处是一家饮料铺,何来说,爸,我给您点杯鲜榨果汁吧,您看看想喝点什么?爸摇摇手,不要。何来说,爸,没事的,我还从来没给您买过果汁呢。爸很坚定地摇头。何来只能作罢了。
电影院是在商场的6楼。
何来带着爸,围着万同天地转了好大一个圈儿。进到商场的一楼,何来和爸,站在自动楼梯上,一层一层往上,爸还没站过自动楼梯,站起来还真有些慌张,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吞噬一样。何来吃吃地笑着,说,爸,没关系的,您看那楼梯与楼梯之间是不是有条缝,那缝啊,往上就分成一个个楼梯了,您只要不站在这缝上就没问题。何来还说,爸,您看,到上一层的时候,因为楼梯是滚动进去的,您就要快点走上去了。尽管何来说得很清楚,爸站得还是很不自然,在楼梯到上一层的时候,何来拉了爸一把,爸才安全地走出了楼梯。
电影院就在眼前,何来和爸到了售票口。
一个美丽的女服务生问,您要看什么电影?何来说,有什么推荐吗?女服务生说,港产搞笑片,最近看的人挺多,看吗?何来说,好,就这个了,两张票。何来看向爸,爸微微点着头。
这还是爸第一次看电影吧?
检票口的灯光有些暗,何来把两张票递上去。检票员说,两个人?何来说,是啊。检票员很狐疑地看了眼何来,又看了眼何来身边的爸。何来看了一眼爸的衣服,又看了一眼暗淡的灯光,想,还好这灯有些暗,不然爸的这身装束,不知道能不能被允许进这电影院呢。何来也暗暗责怪自己,怎么没想过给爸买一身新衣服呢,自己想得也太不周到了。
坐在电影院里,冷气打得很低,有些凉意。何来看了眼身旁的爸,低声说,爸,你冷吗?爸摇摇头,示意不冷。
这电影一如它宣传的一样,主人公和小舅因不同目的来到香港,展开了一段阴差阳错、啼笑皆非的旅程,最终两人获得友谊并懂得了人生真谛。很精彩,里面一个个搞笑的环节很有连贯性,那些啼笑皆非的情节让人感觉笑得停不下来。影院里,好几次,引发观影的人一阵笑声。不知怎么地,何来却是始终也笑不出来。
电影散场,一个个观影的人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场外走去。整个电影院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就空了。
何来的世界,其实早就空了,空荡荡的。
何来还坐在座位上,爸也还坐在座位上,没有站起来。电影的大屏幕上,一个个演职人员的名字很快播完了。
真的散场了吗?
何来看向爸,想说,爸,我们是不是也该走了?这次,爸没有回应何来,何来也看不见爸。何来的眼前,早已是模糊了一片。
今天,是爸去世后的“三七”。
何来请了一天假,专门陪爸来看场电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从“何来真的是太忙了”写起,为后文爸爸反复来电话而被“忙”打断、无法倾诉自己的思念、病情作了铺垫。
B.第三段中“阳光洒在何来身上,暖融融的”,写出了何来作为一个穷困潦倒、胸无大志的农民工的真实心态: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容易满足。
C.乘坐自动楼梯一段,通过对父亲的言语、动作、神态、心理等刻画,主要表现出父子两个人由于经历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
D.从小说设置的情节可以看得出,爸爸从来没喝过果汁、没接触过自动楼梯、没看过电影,这让读者读来特别感到心酸。
E. 电影非常搞笑,然而满场的笑声只是烘托出何来始终也笑不出来;影散人去,空荡荡的电影院同样写出了何来的内心。
【小题2】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对小说主旨作简要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护林老人

付卫星

这天,他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

他的大排量摩托车、手机和导航仪都帮不上他,他热切盼望能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人吗?”他近乎声嘶力竭地喊道。

喊什么?别吓着她!”他随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位老人站在林子里。老人高高的个子,目光严厉且有神。

老人朝身后的小道摆摆头说道:“跟我来吧”

他骑上摩托车追上老人,刚想叫声大爷,老人头也不回地说道:“把你那电驴子关掉,她闻不了那油烟味!”

他听了心里有点不快。你老伴又没在跟前,这油烟味能呛得着她吗?可他嘴上没说,而是乖乖地推着摩托车跟老人来到他的住处。

老人让他把摩托车停放到门前,领他进屋坐下,又转身去了厨房。他老伴并没有在屋里,也许在厨房里忙着的吧。

一会儿,老人回来了,说道:“今儿你就住我这,明天我送你出山。”

他点头答应,随后又迫切地问道:“大爷,您这里有电吗?”

老人说:“没有。”

他失望地把手机扔到小桌子上,说道:“我的手机早没电了,这可怎么办?”

老人说:“你为啥不早说,我能给你充电。”他纳闷,没电怎么充电?

老人指着山坡上几块太阳能板告诉他,这是用来为手机充电照明和做饭的,他为老人的环保意识感到惊愣。

临近中午,他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他从包里取出一些罐头香肠要与老人分享。不料老人脸色一沉,冷冷地说道:“快把你这些东西收拾起来,全是些垃圾,她也不喜欢这些东西。”

老人又一次提到了她,可他始终没见到她的影子,这让他的好奇心大增。他想问,又不敢贸然开口。

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说:“你坐着就行,别的什么都不要管。”

那天,他品尝到了真正的野味大餐,吃得他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正在这时,老人的电话响了。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他对着话筒高声叫道:“告诉你兔崽子,你那四个轮的我就是不坐,我自己会走,我再说一遍,她不喜欢那油烟味!”说完,老人挂掉了儿子的电话。

老人气呼呼地坐下来,又转脸对他说:“听着,你明天也不准骑那电驴子。”

“那我怎么走啊?”他说。老人朝山下一指说道:“坐船!”

他起身朝山下一望,原来山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蜿蜒通向山外。

晚上,老人打开了屋子里的灯,让他和自己一起到里屋的土炕上休息。他这时突然想到那个“她”,便问道:“那大娘睡哪?”

老人怔了怔,然后说:“早没了。”

他就更加好奇:“那她怎么还怕油烟味?”

“不,是林子。”老人说。

“林子?”老人一口一个“她”,说得那么亲切,原来说的是林子,他不禁又问:“林子也会呼吸?”

“怎么不会?”老人说道,“这林子呀,也是有灵性的,她喜欢洁净清新的空气,她也会讨厌那油烟味。

他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他为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感到脸红。那晚,他闻着老人身上特有的松香味道酣然入睡。

第二天一早,他随老人来到小河边,把摩托车推到小船上。老人说声坐好,指着远处的一条小道说:“从这走,你就可以到县城了。记住,下次来,可别再骑这电驴子了,她是不喜欢油烟味道的。”

第二年开春,他果然骑着单车来春游,却没能见到老人。他站在老人的小屋前喊了一声,一位汉子走过来,说道:“喊什么?别吓着她!”

他听着耳热,却不是老人。

汉子说,老人是他父亲,年头为捡游人扔下的垃圾摔下山崖,去世前,坚决要儿子答应他,一定去看护林子。

他随汉子来到老人坟前,深深鞠上一躬,告诉老人,他这次没骑电驴子,请老人安心。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他的大排量摩托车、手机和导航仪都帮不上他”,表现出主人公所遇到的困境,既与下文手机需要充电的情节照应,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B.“电驴子”说的是摩托车,从老人嘴中说出,既符合老人的身份,又显得富有生活气息。
C.小说中善于运用简洁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他听了心里有点不快”“他想问,又不收贸然开口”“他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让人物形象更真实,情节发展更自然。
D.“老人怔了怔”表现老人对妻子去世的伤感之情,侧面反映出老人对妻子的愧疚。
【小题2】小说中护林老人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两次写到“喊什么?别吓着她!”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截至“十二五”末,我国累计光伏装机量达到4318万千瓦,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这是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继风电装机跃居全球第一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据悉,在“十二五”以前,中国的光伏电站发展缓慢,每年新增的光伏装机规模连风电和火电新增装机的零头都不到,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我国光伏装机量仅350万千瓦。
进入“十二五”以后,我国光伏电站建设驶入快车道,每年几乎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其中头两年增速甚至达到150%左右。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约15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5%,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28.3%,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第一位。
光伏电站对于我国治理环境污染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效非常显著。2015年,我国光伏发电量为392亿千瓦时,可替代原媒1700万吨(标煤1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00万吨。根据未来发展规划,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光伏发电量将达到2000亿千瓦时和5000亿千瓦时,届时可替代原煤8500万吨和2.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亿吨和3.9亿吨。
在我国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能减少如此规模的煤关消耗,光伏电站的环保效益无疑是巨大的。
(摘编自《“十二五”末,中国光伏装机量跃居世界第一》)
材料二:
图1:2006—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情况(单位:万美元,%)

图2:2011年光伏产品出口结构情况(单位:万美元,%)

材料三:
从2011年至今,光伏产业开始进入产业整合阶段。业内人士称,如今中国光伏产业开始从低端制造转向技术创新,从依赖欧美市场转向出口多元化,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从非完全市场化向完全市场化过渡。机电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出口日本、欧洲、美国、印度及韩国的价值占比分别为28%、16%、12%、3%及2%。总体来看,出口结构趋于合理状态。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市场回暖,出口形势良好,但应当看到,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加上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成本优势不断被削弱,光伏企业仍然面临挑战。
(摘编自《光伏产品出口结构优化》)
材料四:
走进山东平度市王家流河村,新建的一座小有规模的光伏发电站让人眼前一亮:468块光伏板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条条电缆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电网。作为平度市首个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这座电站也是村里农户的“新财路”。
国网平度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房顶上装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不仅满足自家用电需求,多余的电量还可以并网发电,换得收益。电站一天能够发电600多度,一年能为村里带来约16万元收益。
为大力推动光伏扶贫,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10月对外发布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总规模为516万千瓦,其中村级光伏电站(含户用)218万千瓦,集中式地面电站298万千瓦。这些项目分布在河北、安徽、山东、江西等14个省份,帮扶贫困户55万余户。
“光伏扶贫工程市场有保障,能为贫困户带来20年稳定收益,可作为典型的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介绍。
(摘编自《光伏产业助力我国农村精准扶贫》)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6~2011年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这一年的出口产值达到3582108万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17.38%。
B.2006~2011年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以后几年产值虽逐年增加,但同比增长的比率逐年下降。
C.2011年光伏产品出口中,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额最高,未列名发电机组最低,前者高达2267459万美元,而后者只有12654万美元。
D.2011年,其他逆变器虽然出口额只有51564万美元,仅排在光伏产品出口额的第四位,但是同比增长率却最高,达到了56.59%。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国光伏电站建设虽然在“十二五”以前发展缓慢,但进入“十二五“以后发展迅速,2015年光伏装机量比2011年的约多1500万千瓦。
B.我国在新能源领域成就喜人,继风电装机跃居全球第之后,我国累计光伏装机量也跃居世界第一,并且光伏发电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C.2011年后,我国光优产业进入产业整合阶段,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化,由依赖出口转向拉动内需,新增光伏装机量多年位居全球首位。
D.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出口的市场越来越多元化,出口结构越来越合理化,市场问暖,出口形势良好,但因为进出口成本提升,出口并非坦途。
E. 材料四写了山东平度市王家流河村的光代发电站的使用情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十二五”后,我国光伏电站建设发展迅速,富有说服力。
【小题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