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林冲雪夜上梁山
林冲看见,奔入那酒店里来,揭起芦帘,拂身入去。到侧首看时,都是座头。拣一处坐下。只见一个酒保来问道:“客官打多少酒?”林冲道:“先取两角酒来。”酒保将个桶儿,打两角酒,将来放在桌上。林冲又问道:“有甚么下酒?”酒保道:“有生熟牛肉、肥鹅、嫩鸡。”林冲道:“先切二斤熟牛肉来。”酒保去不多时,将来铺下一大盘牛肉、数般菜蔬,放个大碗,一面筛酒。林冲吃了三四碗酒,只见店里一个人背叉着手走出来,门前看雪。那人问酒保道:“甚么人吃酒?”林冲看那人时,头戴深檐暖帽,身穿貂鼠皮袄,脚着一双獐皮窄靿靴,身材长大,貌相魁宏,双拳骨脸,三丫黄髯,只把头来摸着看雪。
林冲叫酒保只顾筛酒。林冲说道:“酒保,你也来吃碗酒。”酒保吃了一碗。林冲问道:“此间去梁山泊还有多少路?”酒保答道:“此间要去梁山泊,虽只数里,却是水路,全无旱路。若要去时,须用船去,方才渡得到那里。”林冲道:“你可与我觅只船儿?”酒保道:“这般大雪,天色又晚了,那里去寻船只?”林冲道:“我与你些钱,央你觅只船来渡我过去。”酒保道:“却是没讨处。”林冲寻思道:“这般却怎地好?”又吃了几碗酒,闷上心来。蓦然想起:“我先在京师做教头,禁军中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谁想今日被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闪得我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受此寂寞!”因感伤怀抱,问酒保借笔砚来,乘着一时酒兴,向那白粉壁上写下八句五言诗,写道:“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林冲题罢诗,撇下笔,再取酒来。正饮之间,只见那个穿皮袄的汉子走向前来,把林冲劈腰揪住,说道:“你好大胆!你在沧州做下弥天大罪,却在这里!见今官司出三千贯赏钱捉你,却是要怎地?”林冲道:“你道我是谁?”那汉道:“你不是豹子头林冲?”林冲道:“我自姓张。”那汉笑道:“你莫胡说!见今壁上写下名字,你脸上文着金印,如何要赖得过?”林冲道:“你真个要拿我?”那汉笑道:“我却拿你做甚么?你跟我进来,到里面和你说话。”那汉放了手。林冲跟着,到后面一个水亭上,叫酒保点起灯来,和林冲施礼,对面坐下。
那汉问道:“却才见兄长只顾问梁山泊路头,要寻船去,那里是强人山寨,你待要去做甚么?”林冲道:“实不相瞒,如今官司追捕小人紧急,无安身处,特投这山寨里好汉入伙。因此要去。”那汉道:“虽然如此,必有个人荐兄长来入伙。”林冲道:“沧州横海郡故友举荐将来。”那汉道:“莫非小旋风柴进么?”林冲道:“足下何以知之?”那汉道:“柴大官人与山寨中大王头领交厚,常有书信往来。”原来是王伦当初不得第之时,与杜迁投奔柴进,多得柴进留在庄子上住了几时。临起身,又赍发盘缠银两。因此有恩。
林冲听了,便拜道:“有眼不识泰山。愿求大名。”那汉慌忙答礼,说道:“小人是王头领手下耳目。小人姓朱名贵,原是沂州沂水县人氏,江湖上但叫小弟做‘旱地忽律’。山寨里教小弟在此间开酒店为名,专一探听往来客商经过。但有财帛者,便去山寨里报知。但是孤单客人到此,无财帛的,放他过去。有财帛的来到这里,轻则蒙汗药麻翻,重则登时结果。却才见兄长只顾问梁山泊路头,因此不敢下手。次后见写出大名来。曾有东京来的人,传说兄长的豪杰,不期今日得会。既有柴大官人书笺相荐,亦是兄长名震寰海,王头领必当重用。”随即安排鱼肉盘馔酒肴,到来相待。两个在水亭上吃了半夜酒。林冲道:“如何能够船来渡过去?”朱贵道:“这里自有船只,兄长放心。且暂宿一宵,五更却请起来同往。”当时两个各自去歇息。
(选自《水浒》第十一回,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林冲急于去梁山泊,可又没有船,正在为难之时,冒出一个朱贵,去梁山泊的问题瞬间得到了解决,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朱贵知道面前之人就是林冲时,先和林冲开了个玩笑,让林冲特别紧张了一次,这个细节充分表现了朱贵与一般人不同的性格。
C.林冲叫酒保也来吃碗酒,充分表现了林冲乐善好施的思想。得势时,他乐善好施;落难之时,他还是乐善好施。可见乐善好施的思想已经融化到他的灵魂深处去了。
D.酒保说没有船去梁山泊,其实说的是假话。酒保和朱贵一样,都是梁山泊义军派出的探子,他们开酒店是假,探听往来客商经过是真。
E. 本文中的林冲已经对高俅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称他为“这贼”;但他对大宋王朝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他还说出了“有国难投”的话。
【小题2】作者写林冲在酒店墙壁上题诗,有什么意图?
【小题3】金圣叹在评点本文第3段时三次使用了“奇”。你认为“奇”在哪里?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作者在第1段就让朱贵出场了,可直到最后一段才让朱贵报出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2 11:3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外貌由富态到干瘪,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人格由自尊到顽劣,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者用夸张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女人行乞时的嘴脸,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女人向太太行乞,却被太太以一角钱无情地赶走,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
E. 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小题2】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小题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聘 任

(英)埃克斯雷

①西奥·霍迪尔先生身材修长,面庞消瘦,两鬓斑白。他生性温和,平日寡言。研究学术问题,他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

②坎福特大学需要聘请一名工作人员,上百人要求得到这个空缺位置,西奥也送上了申请书。最后,只有西奥等十五人获得面试的机会。坎福特大学地处一个小镇上,周日仅有一家旅馆,由于住客骤增,单人房间只好两人同住了。跟西奥同住的是一位年轻人,叫亚当斯,足足比西奥年轻二十岁。亚当斯自信心很强,且有一副洪亮的噪音,旅店里时常可以听到他那朗朗的笑声。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③校长及评选小组对所有候选人进行了一次面试。筛选后只剩下西奥和亚当斯两个。小组对聘请谁仍犹豫不决,只好让他俩在大学礼堂进行一次公开的讲演,此后再行决定。演讲题目定为《古代苏门人的文明史》,三天后开讲。

④在这三天里,西奥寸步不离房间,废寝忘食,日夜赶写讲稿。而亚当斯不见有任何动静——酒吧间依旧传出他的笑声。每天他很晚才回来,一边问西奥的讲稿进展情况,一边叙述自己在弹子房、剧院和音乐厅的开心事。

⑤到了演讲那天,大家来到礼堂,西奥和亚当斯分别在台上就座。直到这时,西奥才发现自己用打字机打好的讲稿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真是惊恐万状。

⑥校长宣布,演讲按姓名字母排列先后进行。亚当斯首先出场。情绪颓丧的西奥抬头注视着亚当斯——只见他神态从容地从口袋里掏出讲稿,对着教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连西奥也暗自承认他有超人的口才。亚当斯演讲完毕,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亚当斯鞠了一躬,脸上现出微笑,回到座位上去。

⑦轮到西奥了。他情绪非常不好。要讲的内容都在稿子上,要另开新路是不可能了。他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惟有用低沉而疲乏的声音,逐字逐句重复亚当斯刚才的演讲内容。等他讲完坐下来时,会场上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下掌声了。

⑧校长及全体评选小组成员退出会场,去讨论聘任哪位候选人。礼堂内的人仿佛对决定的结果早已有了数。

⑨亚当斯向西奥擦过身来,用手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说道:“厄运呀,老兄。没办法,两者只选其一。”

⑩这时,校长及小组成员回来了。“诸位先生,”校长说,“我们做出了选择——聘任西奥·霍迪尔先生!”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

⑪校长继续说:“让我把讨论的情况向诸位披露吧。亚当斯先生口才过人,知识渊博,我们大家都深感钦佩,我本人也为之感动。但是,请不要忘了,亚当斯先生是拿着稿子去演讲的。而霍迪尔先生呢,却凭着记忆力,把前者的演讲内容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当然,在这以前,他不可能看过那份讲稿的一字一句。我们缺的那项工作,正需要有这样天赋的人!”

⑫大家陆续走出了会场。校长走到西奥面前,见西奥脸上仍然露着惊喜交集、不知所措的神情,便握着他的手,说道:“祝贺您,西奥先生。不过我得提醒您一句,日后在咱们这儿工作,可要留点儿神,别把重要的材料到处乱放呀!”

文中常常把西奥和亚当斯作对比描写。试着概括指出两处对比性的描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
罗张琴
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
母亲也种过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菜有关的岁月。
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即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
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菜敏感,也不让父亲吃。
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
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
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心菜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菜。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沾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子。
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子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剿灭一空。母亲惴惴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粹的荤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
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莱,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
(选自2018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老妇人向“我”售卖空心菜,照应题目,引发“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从而引出父母、姑婆关于空心菜的经历。
B.自一开始的敏感、讨厌,到后来从中悟出“可以努力活得更好”的道理,姑婆对空心菜认识的过程就是情感变化的过程。
C.父亲一直对空心菜隐忍,是当时物质生活的艰辛所致,遭遇车祸后拒吃空心菜而大吃荤肉就是最好的明证。
D.文章行文脉络分明,从现实回忆过去,又从过去回到眼前,在时空转换中观照历史,思考生活,韵味十足,回味无穷。
【小题2】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含意。
【小题3】文章以“岁月里的空心菜”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云龙端砚
陈州赵家为名门,祖上曾做过清初翰林院编修。到赵甲封这一代时,已家道中落,只剩下空空一座宅院。
但是,赵甲封有一宝砚——云龙端砚。
端砚是唐宋时期的四大名砚之一,历来为文人学士所珍爱,特别是有眼端砚,更加少见,故被古董行家称为“眼多一个,价高一倍”。而赵甲封家的云龙端砚为两眼砚,且雕刻精美,质地细腻,可谓价值连城。
云龙端砚外呈不规则的圆形。缺陷部分,琢成圆形花瓣样式,直径约15.5厘米,厚2.2厘米。正面上端有三分之一的宽度,浮雕出山川大泽。川泽过渡自然,浑为一体,云蒸雾绕。在川泽的右边,有一巨龙一声长吟,跃出山谷,去追赶一颗闪着火花飞动的三彩宝珠。龙头与两前爪已经现出,嘴上的髭须迎风飘动,龙身与尾部尚隐于山川之间。三彩珠有黄豆粒大,高出砚面少许,实际上是一顶天然的鸡眼形的玉粒雕成,制砚行话叫作“眼”,有几个眼就叫作几眼砚。此珠不但颜色与砚面迥异,而且天生滚圆,淡青色中又有一个深黄色的小点,宛如鸡眼的瞳孔。珠周围浮雕出四条火焰纹,把珠衬托成一个飞滚的火球。另外,在龙头上还有一个小眼,颜色与宝珠相同。制砚匠师把它巧妙地刻成眼珠,使龙变得格外精神,整体效果和谐生动,充满灵动之感。
此砚还有一奇,即山川及砚的周边部分都是暗紫色,而中间砚面部分则呈淡紫色,色调差异明显,而且交界处泾渭分明。砚的背面还雕出了大片的流云纹,所以称其为“云龙端砚”。
在赵家鼎盛之时,极少有人敢打云龙端砚的主意,现在赵家衰落了,云龙端砚便成了收藏家的“追求”和“奢望”。古董商们更是趋之若鹜,四处打探消息,尤其是对赵甲封的行动,几乎已到了监视的地步。
除去收藏家和古董商青睐那方云龙端砚外,还有两种人对它垂涎欲滴。这两种人就是盗贼与土匪。
盗贼若想得到宝砚,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偷。防备这种人,只需把宝物放严密就行了。而土匪得到的方法却很多,能使你防不胜防。当然,土匪想得宝砚所需的办法也无外乎三种:一是抢,二是绑票,三是号。三种办法相比较,要数“号”比较文明。“号”就是号物之意。一个“号”字,内里大有学问。比如一座宅院,县太爷说要买了,别人就不敢再伸手。这里既比金钱又比权势。陈州名匪陈三刀就用“号”的手段得到过不少稀世珍宝。
陈三刀,字兰波,名一恒,出道前是位穷酸秀才,有一年被豫西名匪路老九绑票无钱赎身,便入匪道当了路老九的师爷。路老九死后,他逃出匪巢,本想再发愤求得功名,不想被人揭发出黑道之事,被逼成匪,自拉一杆,在陈州称王称霸起来。陈三刀不但满腹经纶,还有一笔好书法,连绑票送人的帖子皆被人收藏,人称儒匪。他由于爱书法,很喜欢收藏名画和古玩。尤其是对古代名砚,更是爱得成癖。因为他胸中有文墨,对众人皆知的名宝,从不生拿硬抢,说是怕伤了宝物的灵气,所以多用“号”的手段弄到手。当然,“号”的前面是冠冕堂皇,后面却是杀气腾腾的威胁。往往是先放出风声,说是××已被陈大王看中,无论何人用何种手段弄到手,必得孝敬陈大王,否则,百日之内你将有血光之灾!人生在世,平安是福,谁也不愿因一件古玩而落个家破人亡。比如赵家的云龙端砚,它就是价值连城,总比不上一家人的性命宝贵。于是,当陈三刀把云龙端砚一“号”住,像是“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一般,再没人敢向往那方宝砚了。
赵家败落之后,赵甲封为保住云龙端砚等山穷水尽之时卖个好价钱,整天东藏西放,还觉得不牢靠,生怕盗贼白手拿鱼。现在陈三刀一放风,像是给云龙端砚罩上了一层血光,就是放在大门外也没人敢要了。
陈三刀放风不久,便派来了人,问赵甲封是否愿意出售端砚,如果想出手,陈大王愿掏银买爱。赵甲封沉吟了许久,说:“既然陈大王想要,那就该让他自己来当面谈价。”
赵甲封虽是个破落子弟,但脑瓜并不“破落”。他很狡猾地在这里埋了一手,心想陈三刀再凶,但属邪,我赵家虽穷了,但仍是一团正气,自古邪不压正,只要你敢于光天化日之下来谈价钱,我赵某就敢奉陪。
可出乎赵甲封意料的是,陈三刀得砚心切,不但来了,而且还是一个人来的。他走进赵府的时候是一个上午,只是化装了一番,一副商人打扮,很气派地走进赵府客厅,要求面见主人赵甲封。平常赵甲封只是听说过陈三刀,可从未见过,一听说来人是陈三刀,面色白了许多,差点儿吓软了双腿。相比之下,陈三刀倒显得毫不惊慌,谈吐高雅,举止大方,扫了一眼赵甲封,笑道:“赵兄不必惊慌,此次进城,小弟未带一兵一卒,只想得到云龙端砚,夺赵兄之爱。”言毕,从怀中掏出一锭金子,放在几案上,抱拳道:“小意思,请赵兄笑纳!”这下,更使赵甲封惊诧不已,因为云龙端砚虽然宝贵,市价也只不过几百两纹银,而万没想到陈三刀出手如此大方,竟拿出沉甸甸的金子来换取端砚。常言说:一金百银。自从赵家败落之后,金子早已成了家人的梦想。你看,现在又回来了,多大的一坨!反正端砚早晚要出手,卖给谁都是卖,何不送个人情,免得放着它提心吊胆!思路一畅通,赵甲封便再不迟疑,跑进密室,取出那方云龙端砚,揭开红绸,交给陈三刀,然后取回金子,算是两清。那陈三刀一接过端砚,顿时双目发光,仔细看了,见是真品无疑,笑了笑,站起身,道了一声谢,便走出了赵府。
望着陈三刀走出大门,赵甲封才算松了一口气,用手掌托起那锭金子,对着太阳细照,见金光闪闪的,又用舌尖儿舔了舔,一股金味儿,但仍然不放心,到灶房内朝炉火里一撂,点火烧了起来。不想刚烧了一会儿,赵甲封突然闻到一股异味儿,急忙扒出那锭金子,一瞧,早已变成了黑砣砣。
赵甲封大呼上当,连骂陈三刀不讲义气。正在气愤之时,忽听大门外又有人高报,说是陈大王带着一帮人已到府内。赵甲封一听,如炸雷击顶,知道先来的那位定是一个假货,连呼上当,懊悔得摔头都找不到硬地。最后,赵甲封捧着那锭假金子哭着走到前厅,向真陈三刀诉说了假陈三刀用假金锭骗走了真端砚的经过。陈三刀当然不是笨蛋,一看便知赵甲封所言是实,愤怒万分,一拳砸在茶几上,骂道:“竟有人敢冒充老子的名分,抓住此人,定要碎尸万段!”
只可惜,来人骗术高明,利用赵甲封对陈三刀的畏惧心理,轻而易举地取走了云龙端砚,实为骗界高手。如此狡诈老练的骗子,连县衙都对他无奈,何况陈三刀乎?于是,云龙端砚失踪一事便成了悬案。
可令人料想不到的是,陈三刀死后,云龙端砚突然又在陈州出现。更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它的主人仍是赵甲封!
有人说,当年赵甲封为迷惑陈三刀,故意演了一出戏,保住了云龙端砚。
有人说,那个假陈三刀是个文物迷,生怕宝砚落到匪徒之手,便提前下手取走端砚,然后又悄然还给了赵甲封。
真真假假,至今没人说得清个中原委,加上赵甲封一直守口如瓶,直至即将瞑目时,才说出真相。原来真假陈三刀全是陈三刀一人导演的,原因是陈家原也是富户,家道中落后,陈三刀又遭官司,多亏赵甲封的父亲一张诉讼,才让陈三刀免去牢狱之灾。
——节选自《孙方友新笔记小说:陈州笔记》(河南文艺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要数‘号’比较文明”中的“文明”一词属于褒词贬用,具有讽刺意味,揭示了“号”宝物的方式实质上是土匪或官员们依仗恐吓或权势对民众财物更为野蛮的剥夺。
B.第四段运用较多的文字对陈三刀的来历加以交代,这属于补叙的方法,突出其虽为邪恶的土匪,但因秀才出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C.赵甲封面对陈三刀“号”云龙端砚的困境,为保全宝物,只能采用“让陈三刀到府上当面谈价”的方式,希望他能知难而退,这表现出乱世中小人物命运的悲苦。
D.文章介绍具有陈州地方特色的云龙端砚、盗贼土匪获取百姓财物的方法、鉴定金块的方法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样描写传统文化,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哲理意味。
E.这篇小说不是凭借华丽的词藻、复杂的人物关系取胜,而是围绕“真假陈三刀”这个主要矛盾冲突,从容叙事,情节一波三折,具有中国古典笔记小说的神韵。
【小题2】“云龙端砚”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分析概括“陈三刀”人物形象。
【小题4】简要概括本文结尾部分的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试阐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绣枕
凌叔华
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天气闷热,小巴狗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苍蝇热昏昏的满玻璃窗上打转。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她瞧着主人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忍不住说道:“大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老爷虽说明天得送这靠垫去,可是没定规早上或晚上儿。”“说了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必得送去才好,不能不赶了。”小姐答完仍旧低头做活。
张妈走过左边,一面打着扇子,一面不住眼的看着绣的东西,叹口气道:“我从前听人家讲故事,说长得俊的小姐,一定也是聪明灵巧,我总想这是说书人信嘴编的,哪知道就真有。这鸟绣的真爱死人!”大小姐嘴边轻轻地显露一弧笑涡,但刹那便止,张妈接着说:“这一对靠枕儿送到白总长那里,大家看了,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还没合适亲事。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张妈,少胡扯吧。”大小姐停针打住说,她的脸上微微红晕起来。
此时屋内又是很寂静,只听见绣花针噗噗的一上一下穿缎子的声音和那扇子轻微的风响,忽听门外有一个十三四的女孩子叫道:“妈,我来了。”“小妞儿吗?大热天跑来干么? ”张妈问。小妞儿穿一身的蓝布裤褂,站在房门口,望着大小姐出神。她喘吁吁地说:“妈,昨儿四嫂子说大小姐绣了一对靠枕,已经绣了半年了,说光是那只鸟已经用了三四十样线,我不信。四嫂子说,不信你去看看,过两天就要送人啦。妈,我看看,行吗?”
张妈听完忙赔笑问:“大小姐,你瞧小妞儿多么不自量,想看看你的活计哪!”
大小姐望望小妞儿,见她的衣服很脏,拿住一条灰色手巾不住的擦脸上的汗,大张着嘴,露出两排黄板牙,瞪直了眼望里看,她不觉皱眉答——“叫她先出去,等会儿再说吧。”
张妈会意这是嫌她女儿脏,不愿她女儿看,对小妞儿说:“瞧瞧你鼻子上的汗,还不擦把脸去。大热天的这汗味儿别熏着大小姐。”小妞儿撅着嘴出去。大小姐换线时偶尔抬起头往窗外看,只见院子里盆栽的石榴吐着火红的花,直映着日光,更叫人觉得暑热。
一晃便是两年,大小姐还在深闺中做针线活,小妞儿已经长成和她妈一样粗细,衣服也懂得穿干净些了。现在她妈告假回家,她做替工。
夏天夜上,小妞儿给大小姐捶腿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闲话。
“大小姐,前天干妈送我一对枕头顶儿,顶好看啦,一边是一只翠鸟,一边是一只凤凰。说起我这对枕头顶儿,话长哪。本来是我干妈给的,说是从两个大靠垫子上剪下来的。新的时候好看极了。一个绣的是荷花和翠鸟,一个绣的是一只凤凰站在石山上。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爷,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底子,满是泥脚印。少爷看见就叫干妈捡了去。干妈后来就给了我,我拿回家来足足看了好一会子,真爱死人咧,那凤凰尾巴就用了四十多样线。翠鸟的眼睛望着池子里的小鱼儿真要绣活了,不知怎么绣的。”
大小姐听到这里忽然心中一动,小妞儿还往下说:“真可惜,这样好看东西毁了。干妈前天见了我,教我剪去脏的地方拿来缝一对枕头顶儿。”大小姐没有理会她的话,却在回想她在前年的伏天曾绣过一对很精致的靠垫——上头也有翠鸟与凤凰的。那时白天太热,拿不得针,常常留到晚上绣,完了工,还害了十多天眼病。她想看看这鸟比她的怎样,吩咐小妞儿把那对枕顶儿立刻拿了来。
小妞儿把枕顶片儿拿来说:“大小姐你看看这样好的黑青云霞缎的底子都脏了。这鸟听说从前都是凸出来的,现在已经踏凹了。您看这鸟的冠子,鸟的红嘴,颜色到现在还很鲜亮。王二嫂说那翠鸟的眼球子,从前还有两颗真珠子镶在里头。这荷花不行了,都成了灰色。荷叶太大,做枕顶儿用不着……这个山石旁还有小花朵儿……”
大小姐对着两块绣花片子出神,小妞儿末了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清了。她回忆起她做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荷叶太大,更难绣,用一样绿色太板滞,足足配了十二色绿线。……做完那对靠垫后,送给了白家,不少亲戚朋友对她的父母进了许多谀词。她的闺中女伴,取笑了许多话,还有,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末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所以她永远不愿再想起来撩乱心思。今天却不由得一一想起来。
小妞儿见她默默不言,只管看那枕顶片儿,便说道:“大小姐也喜欢不是?这样的针线活,真爱死人呢。明儿也照样绣一片儿不好吗?”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什么,摇了摇头算答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视角独特,以绣枕为表达载体,反映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现实,委婉含蓄,哀而不伤,耐人寻味。
B.大小姐低头绣靠垫,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不住眼地看,不住口地夸赞大小姐的手艺,表明张妈喜欢唠叨,没见过世面。
C.大小姐之前不许小妞看她的绣枕,后来绣枕竟成了小妞的物什,这一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了作者对大小姐看不起下人的嘲讽。
D.小说用“鸟的红嘴”“翠鸟”“石绿的线”“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等,极力描写绣枕色彩的斑斓,与小说的悲剧灰色基调形成反差。
E.“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什么,摇了摇头算答复了”,蕴含了主人公的辛酸、委屈、失望及作者的无奈之情,以此结尾,无声胜有声。
(2)小说以“绣枕”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三次描写精美的绣枕,每次主人公情感表现都不同,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请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