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诗与厕所
南帆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一天重温柳宗元的小诗,心情怪异一一在高速公路的一个服务区,进入厕所后,突然在立式小便槽上方的墙壁读到了这一首《江雪》。
③诗彩印在一张淡青的硬纸片上,并且用镜框镶起来。我猜这是文化机构与卫生机构的共同创意。若干七绝、五绝高悬于厕所的每一个小便槽之上。尽管如此,厕所墙上的诗词还是让我错愕不已。
③古代的诗词多半口口相传,某些诗人也喜欢把诗词发表于墙壁,逮住名胜古刹的一堵粉壁墨迹淋漓地题上新作,豪迈之意自不待言。墙壁举足轻重,当代文学攻占墙壁的一个著名例子是,一个名叫卢新华的“七七级”大学生将他的小说《伤痕》张贴于复旦大学教学楼走廊的墙上,这种不同寻常的发表形式诱发出一个命名为“伤痕文学”的潮流。可是,尽管墙壁在文化传播体系之中占有一席,厕所怎么能挤到前排,开始大模大样地接纳唐诗宋词?
④厕所可以是一个有文化的所在,我知道。可是,我从未想到这些文化竟然敢与柳宗元或者王维衔接起来。马桶里的水再干净也没有人愿意喝,是不是?我也知道现今的“碎片化阅读”是一个时髦的概念。但是,那些诗词是相当于一泡尿时间的文化碎片吗?咄!小子无知!我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威严喝斥。
⑤我所认识的许多诗人无不坚定地认为,诗充当了各种类型文化的轴心。浪漫、神秘、庄严,还有后现代,总之,众多话语都将在诗之中找到始源。诗人是一个奇特的文学部落。他们睥睨天下,气宇轩昂地念出一串串铿锵的诗句,这时,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上帝曾经说,要有光,还要有日月星辰和天地万物,于是世界开始生气勃物地现形;尾随上帝出场的或许就是诗人,他们吟风弄月,拈花惹草,于是生气勃勃的世界开始赏心悦目。因此,担任一个诗人,肯定比担任武士、厨师或者会计体面得多。
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的诗句,这个奇持的文学部落从来不肯低估自己对于世界的贡献,扭捏作态或者不必要的谦逊形同虚伪,他们旁若无人地载歌载舞,结伴旅行,奔赴各地高声朗诵自己的作品,我曾听到一则轶事:几个文人相聚闲聊。因为有了些酒意,一个诗人目光炯炯地要求众人承认,诗是所有文学门类的第一把交椅,一个绝对的结论。怀疑这个观点就可以考虑拳脚相见。几个写小说的不由得笑了起来,慷慨地满足了诗人的要求。天之骄子,气吞牛斗,竟然把他们祖师爷写出来的诗搁在厕所里,是可忍就不可忍?
⑦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没有听说厕所收到抗议,诧异之余,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后现代”。也许可以将这个厕所设想为一个后现代驿站。万物齐一,“怎样都行”,后现代革命就是抛弃各种文化等级。又有什么理由贬低厕所?道在厕所,诗亦在厕所。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诗可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不论是电视台还是厕所,诗人可以盛装出行,也可以乱头粗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诗愿意接受沐浴焚香的祭拜,也不会因为哪一个家伙撒一泡尿就丧失自信,厕所里的刺鼻秽气怎么可能掩盖诗的伟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诗句可以在历史的任何一个角落熠熠发光。诗人不会害怕什么。阿多诺曾经悲憤地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是现代主义的沉痛;如果改换为后现代主义的俏皮,可以颠倒一下内容与句式:高速公路的厕所之后,还有什么地方诗不能涉足?
选自《文学报》(2018.10.15)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的内涵。
【小题3】为什么说“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4 07:4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下面小题。
一朵午荷
洛 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
【小题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小题2】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小题4】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先后经历了蒸汽技术、电力技术、信息技术三次工业革命。进入21世纪以后,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了序幕,这次工业革命是以工业一体化、工业智能化以及互联网产业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新工业革命将会在生产和制造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使全球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模式与人们生活方式等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在高等教育领域受到新工业革命冲击最大的是传统工程教育体系,国际工程教育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必须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同时又将助推新工业革命进一步走向深化。

为了符合当前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技术发展与时代需求,工程教育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发达国家在淘汰少量传统陈旧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对其余传统的工程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转型、升级、交叉与融合,同时增设了部分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全新工程学科专业。

在工程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与时俱进上美国表现的尤为明显。在专业设置上,美国高校没有统一的专业目录限制,只有发挥指导作用的学科专业分类(CIP)。CIP是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研制并于1980年由教育部颁发。总体来看,由于美国高校有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所以CIP收录新的学科专业奉行“存在即合理”的基本原则。新专业的收录只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可:①联邦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已经有特定数量的高等教育机构设置了该专业;②在联邦调查统计中提出新增学科专业代码的书面申请;③由本领域的权威人士提供证据证实该专业已经存在;①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证实该专业的发展潜力与可能性。

“三明治”教育模式的普遍应用是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英国大部分的高校都提供“三明治”课程供学生选择,其学制也各有不同,按照入学方式和教学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种:①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工作训练的时间各为半年,交替进行,一共4年;②接受四年制课程的学生,两年接受正式学校教育,两年接受工业训练;③在四年制课程中,安排学生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到企业单位实习;①在每年的教学计划中安排9个月的学校正式教育和3个月的实习,或是先进行一年的工业训练,接着实施两年的正式教育,再配合一年的工业实习。

法国工程教育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其综合大学的工学院与高等专业学院在体制、招生、培养模式上各具特色。综合大学工学院的招生直接从通过毕业会考且获得会考文凭中的理工科高中毕业生中录取。综合大学教育层次分明,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学制2年;第二阶段为专业教育,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培养,实现专业化,学制2年;第三阶段为研究生教育阶段,学制3-4年。高等专业学院中多数隶属于国家各部委,主要从事应用科学的研究,培养工程师。其生源主要来自大学预科班的优秀生及普通大学理工科第二阶段的优秀生。高等专业学院的学制为3年,连同预科或大学第一阶段的2 -3年,实际修学年限达到了5 -6年,学生毕业后获得工程师文凭,其水平相当于欧美国家的工学硕士。

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正在深入开展的新工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节选自林健、胡德鑫《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2018年19期《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以来,世界先后经历了蒸汽技术、电力技术、信息技术三次工业革命。
B.新工业革命将会在生产和制造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使全球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模式与人们生活方式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C.为了符合当前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技术发展与时代需求,美国率先在工程学科与专业建设上进行了改革。
D.美国政府在新专业设置上的奉行的“存在即合理”原则的本质就是给予美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国际工程教育改革背景,点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B.文章认为,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会促进国际工程教育地改革,同时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又反过来会推动新工业革命走向深化。
C.文章从美国、英国、法国的工程教育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进行对比,以揭示三者差异,比较优劣。
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有力地论证了高等教育领域受到新工业革命冲击最大的是传统工程教育体系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的普遍应用不仅凸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而且彰显了校企合作模式和合作类型的丰富多样性。
B.法国工程教育的特点在于重视通识教育和实施分类教育,所有大学生都必须接受不少于2年的通识教育,为日后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C.法国工程教育在通识教育之后综合性大学工学院和高等专业学院分别采取不同的工程教育模式,说明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有着不同的定位。
D.欧美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日臻成熟,对我国正在深入开展的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这些人既是专家,又超过专家;他们是通人。。

假定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的人,可被推崇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其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再者,当今学术的专门化,细目化,各有专家。而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并且必须做“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

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确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则难如登天。当下各种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一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机会也可可谓空前;生今之世,如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我们何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小题1】下列对第二段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段先从反面进行阐述,认为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的科学家知识专家。
B.文段用了类比论证方法,指出专家不求旁通就如同一个人精神上有残废知足跛耳聋。
C.文段从现实角度出发,论证一个人除了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并且必须做“人”。
D.文段分两个层次分析,强调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做眼光远大的“通人”。
【小题2】银据原文的相关分析,下列推断不属于“通人”的一项是(  )
A.鲁迅在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B.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
C.一考据专家,对政治经济社会情况不甚了解,对其研究的专业能详述原委。
D.牛顿或达尔文,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对当时学术也很感兴趣,有很强理解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
B.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凡是关注自己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都是划时代贡献的人。
C.要培养专而博的人才,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未,要目光长远并改革现有高等教育制度。
D.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同类题4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咨询机构IDC最新发布的报告预测,2019年,大数据与商业分析解决方案全球市场的整体收益将达到1896.6亿美元(约舍人民币13495.l亿元),这一数字相比2018年增长12.lo%。在2019年-2023年的预测期内,全球大数据市场相关收益将实现13.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并预计总收益于2023年达到3126.7亿美元。

未来五年,由于政策支持以及多方技术融合,中国大数据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该机构预测,2019年中国大数据市场总体收益将达到96亿美元,2019年-2023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3.5%,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到2023年,市场规模则将增长至224.9亿美元,从技术上看,大数据相关硬件在2019年中国整体大数据市场中占比最高,达到45.2%;大数据相关服务支出和软件收益的占比则分别为32.20%和22.6%。而到2023年,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融合以及数据应用和更多场景的落地,软件规模占比将逐渐增加,服务相关收益占比保持平稳发展的趋势,而硬件规模在整体的占比中则逐渐减小。硬件、服务、软件三者的比例将更为相似,逐渐趋近于各占三分之一的权重。

(摘自2019年09月18日《人民邮电报》谢静的《中国大数据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材料二

根据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IP流量将达到2.3万亿GB,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44万亿GB,其中我国的数据量将占比l8%,人类已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重要数据”是国家数据安全管理政策中的核心概念,影响国家安全,影响公共利益。”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表示。安恒信息首席科学家刘博也指出,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的基础战略性资源,全面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共享,助力产业升级与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

“随着海量数据的进一步集中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安全正成为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瓶颈;”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在题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与网络安全》的报告中表示,大数据信息安全主要集中体现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个人设备、供应链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杀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的传统“老三样”难以应对人为攻击,且容易被攻击者利用;找漏洞、打补丁的传统思路不利于整体安全。

“要主动为网络信息系统培育免疫能力,实施主动免疫可信计算,在计算运算的同时进行安全防护,以密码为基因实施身份识别、状态度量、保密存储等功能,及时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与排斥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沈昌祥院士表示。

今年5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对公众关注的个人敏感信息收集方式、广告精准推送、APP过度索权、账户注销难等问题进行了直接回应。论坛上,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处长陈吉学对《办法》中涉及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建立共享转让重要数据的风险评估制度、建立数据安全管理认证制度、网络运营者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四大方面进行了介绍。

(摘自2019年09月19日中国经济网《业内畅谈大数据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亟待出台标准规范》)

材料三

2017年以来,贵州省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国设区的市一级层面制定出台3部大数据地方性法规,将大数据立法与大数据发展中的难点痛点、民生热点紧密结合,用创制性地方立法的方式为大数据发展保驾护航。

“大数据地方立法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先例可循,如何让大数据立法立得住、行得通、接地气、有实效,是不小的难题。”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陈寿宇说,在大数据立法工作中,他们准确把握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定位,恪守“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立法原则。

“3部《条例》的出台实施,已初步构建起贵阳大数据立法领域的体系性框架。”李忠表示,未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将立足贵阳大数据发展应用的实践,加强调查研究,加快经验做法的总结提炼,及时推进立法权限内的相关立法,让贵阳的大数据立法领域有一个更加完善、科学的体系性框架,为贵阳大数据发展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摘自2019年08月29日《人民日报》《立法护航大数据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
A.咨询机构IDC发布的报告预测,2019年大数据与商业分析解决方案全球市场的整体收益将达到1896.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1%。
B.咨询机构IDC预测,中国大数据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2019年大数据市场总体收益将达到96亿美元,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C.咨询机构IDC预测,中国大数据市场到2023年,市场规模则将增长224.9亿美元。其中大数据相关硬件在整体大数据市场中占比最高。
D.咨询机构IDC预测,到2020年人类已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全球数据总量将达44万亿GB,中国的数据量将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8%。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
A.到2023年,由于技术的成熟与融合以及数据应用和更多场景的落地,人们会更加重视软件,轻视硬件,导致硬件、服务、软件三者的比例将更为一样。
B.大数据是国家的基础战略性资源,信息安全愈来愈重要。信息安全正成为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找漏洞、打补丁思路难以确保大数据信息安全。
C.如果能主动培育网络信息免疫能力,实施主动免疫可信计算,在进行计算的同时采取安全防护等措施,就可能有效地保障大数据信息安全。
D.贵州3部《条例》的出台实施,不仅为贵州大数据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也为其它地方和国家层面的立法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小题3】如何强化大数据安全,提升全社会的“安全感”7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后汉书·李膺传》,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责任”。朱熹使用“担当”最为频繁,《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一词。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因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倡行君子人格、勇于奉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节选自《谈儒家担当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词典,“担当”的基本意思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忧患意识。
B.“担当”这个词的出现远远晚于有关“担当”的思想意识,前者出现在宋代,而后者在先秦时期就表达得很充分了。
C.按照儒家的观点,“担当”意识的有无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依据,缺乏“担当”意识的人肯定不配称君子。
D.虽然在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但朱熹却是使用得最频繁,在其《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使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担当观形成于先秦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这一点,从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B.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这些都属于儒家担当观的内涵。
C.宋代建立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儒家担当观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涌现出—批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理学大师。
D.儒家担当观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值得我们传承与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在儒家担当观的影响下,历史上多次出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现象,东汉末年的李膺、陈蕃、范滂等都是典型例子。
B.在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C.到了南宋,“担当”一词已为一般士人和大臣广泛使用,如文天祥在信中、李纲在奏折中都曾提及,元明时使用则更为普遍。
D.明朝末年,不少士大夫具有担当意识,如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顾宪成、高攀龙,以“担当”为观察、评判人才视角,大胆弹劾朝中权贵的陈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