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长冬麦语

宋殿儒

①寒烈的长冬里,很多人会赞美那枝“风中俏”的梅花,而我却常常透过梅香,想起家乡冬野里盛放春绿的麦子。

②麦子是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植物。秋风起,麦子播下地,残忍的秋风扫落叶过后,麦子长高了一截,面色也浓绿了一成。寒冬来临的时候,常常会伴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一股脑儿地来了,呼呼的寒风凛冽地喊叫着,河面上一层薄薄的白冰,世界万物好像在一瞬间就被肃杀成一把干尸,就连秋风中倔强着开花的菊儿也熬不过寒冬的惨烈和无情,死去了。而唯独麦子,仍然为这个世界坚守了一派浓绿,一汪春情。

③冬天不会放过你的倔强,它们用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大雪和冰冻来攻击你。它们在一夜之间会用厚厚的白雪覆盖你的头颅,妄想把你一下窒息,它们还妄想在窒息你的同时,又把你身边的土壤冰冻成一块铁板——掐死你!可是,你面对如此残忍的杀生,却坦然微笑。你利用严冬给的厚厚白雪做了一床自己过冬的被子,把敌人的武器变成了自己的“武器”;你为了不被冻土“掐死”,就趁被冻住脖颈的时候,狠命地往大地深处扎根,用长长深深的根系去汲取大地深处的温暖,积蓄自身战斗的力量,把自己分蘖成三头六臂、成为不可战胜的壮士……

春雷滚滚的那一阵子,冬天望着一竿子高、绿油油的你,常常会把最后一点失败的泪滴,滴在你胜利微笑着的田野里。那时候,农民们都能听你给无奈的冬天说声“拜拜……”

⑤其实麦子是流浪过来的植物。它从异域寻寻觅觅才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家园,麦子最喜爱中国这块土地了。咱们中国人,喜爱它,它更喜爱咱中国人。大半个中国的人喜爱麦子,都依靠麦子生活,早在数千年前就和麦子结下了骨肉相通的情缘。

⑥父亲曾经说过,麦子的阳光就是夏日的成熟色,那无边的金色麦浪就是麦子为人类世界跳的一支阳光舞,它明媚、靓丽,芳香醉人……

⑦乡亲们都把麦子称作为“硬性嫩娃”。是说麦子看起来柔弱,而性子刚烈不屈,是乡亲们最离不开、最金贵的一个娃。乡亲们对待麦子,也是扑心扑肝的疼爱。他们愿意把最好的肥料上到麦田里,他们也舍得用汗水去浇灌麦子的一季旺盛。父亲说,只要你舍得流汗,把它按时种到大田里,它就决不会辜负了你的期望。给人结出白馍细面和幸福的日子……我们常常看见,父辈们的犁铧开处,就有麦浪滚滚,那就是麦子的品格——它其实也是农民们的汗水、泪水和希望凝固成的一个姿态。

⑧亲近麦子的人,不仅是品尝到麦香的时候才会想到它们,而是每时每刻会把麦子放入自己的脉动。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念叨自己的麦子:“不知道麦子长得好吗?”“今冬的雪多了,麦子又能丰收了哈……”“麦子也是咱不可忘怀的一个亲人……”他们在念想着麦子的一个个日子里,数点着自己对麦子情结的记忆。

【小题1】文中第②段描写了麦子在寒冬的艰难处境,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2】文章第④段表达了“冬天”和“麦子”各自怎样的心理?叙述上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3】简述第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长冬麦语”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20 10:2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余光中
一放暑假,一千八百个男孩和女孩,像一蓬金发妙矍的蒲公英,一吹,就散了。于是这座黝青色的四层铁塔,完全属他一人所有。永远,它矗立在此,等待他每天一度的临幸,等待他攀登绝顶,阅览这不能算小的王国。日落时分,他立在塔顶,端端在寂天寞地的圆心。一时暮色匍匐,万籁在下,塔无语,王亦无语,唯钢铁的纪律贯透虚空。太阳的火球,向马里兰的地平下降。黄昏是一只薄弱的耳朵-频震于乌鸦的不谐和音。鸦声在西,在琥珀的火堆里裂开。华盛顿在南,白而直的是南下的州道。同一条公路,北驶三英里,便是盖德斯堡的市区了。这一切,这一圈连环不解的王国,完全属他一人所有。
盖德斯堡啊,盖德斯堡。他的目光抚玩着小城的轮廓。来这里半年,他已经熟悉每一条街,每一座有历史的建筑。就在这里,他度过寥落又忙碌的半年,读书,写诗,写长长的航空信,翻译公元前的古典文学,给学生朗吟缠绵的《湘夫人》、壮烈的《国殇》。
塔下碧草萋萋。这是深邃的暑假,他走过神学院走过蜡像馆走过郁金香泣血的方场,但大半的时间,他走在梦里走在国内走在记忆的街上。这种完整而纯粹的寂寞,是享受,还是忍受,他无法分辨。立在塔顶-立在钢铁架构的空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人亦冷漠而疏远。寂寞是国,我是王,自嘲兼自慰,他想。
此刻,天上地下,只剩下他一人。鸦已栖定。落日已灭亡。剩下他,孤悬于回忆和期待之问。剩下他,血液闲着,泪腺汗腺闲着,愤怒的呐喊闲着。他很久没有享受过这样深邃安详如一座寺院的暑假。暑假是时间的奢侈品,属于看云做梦的少年。他用单筒的记忆,回顾小时候的那些暑假’那些椰阴下的,槐阴下的,黄桷树阴下的暑假。读童话,读神话,读天方夜谭的暑假。那时’母亲可靠如一株树,他是树上唯一的果子。那时,他有许多“重要”的同学,上课同桌,睡觉同床,诅咒时’以彼此的母亲为对象。那些暑假呢?那些母亲呢?那些重要的伙伴呢?
第二次大战后’他和母亲乘汽船,顺长江东下。船泊安庆。母与子同登佛寺的高塔,俯瞰江面的密樯和城中的万户灰甍。塔高风烈。迷蒙晕眩的空间在脚下,令他感觉塔尖晃动如巨桅,而他是一只鹰,一展翅一切云都得让路。十九岁的男孩,厌倦古国的破落与苍老。外国地理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暑假的下午,黄桷树阴下,他会对着诱人的地图出神,怔怔望不厌意大利在地中海濯足,多龙的北欧欲噬丹麦,望不厌象牙海岸,尼罗河口,江湖满地的加拿大,岛屿满海的澳洲。从一本日历上,他看到一张风景照片,一列火车,盘旋而上庞伟的落基山,袅囊的黑烟曳在空中。他幻想自己坐在这车上,向芝加哥,向纽约,一路阅览雪峰和连嶂。去异国,去遥远的异国,永远离开平凡的中国。
安庆到盖德斯堡,两座塔隔了二十年。立在这座钢筋的嘹望塔上,立在二十年的这一边,他抚摸二十年前的自己,自己的头发,自己的幼稚,带着同情与责备。世界上最可爱最神秘最伟大的土地,是中国。踏不到的泥土是最香的泥土。远望岂能当归?就如此刻,青山之处是平原,平原之外是青山。半世纪来,多少异乡人曾如此眺望? 
天边的北极星,冷静地亮着,不失自己的方向,且为其他的光,守住一个定点。夜色部署得很快,顷刻间,从鼠灰到黝青到墨黑。但黑暗只有加强星的光芒。星的阵图部署得更快,在夜之上,在万籁之上,各种姓名的光,从殉道的红到先知的皎白透青,一一宣布自己的方位。他仰面向北,发现大熊和小熊开阔而灿明,如一面光之大纛。抓住冻手的栏杆,他幻觉自己与塔合为一体。一刹间,他欲引吭长啸。
1965年6月17日于盖德斯堡(有删改)
【注】盖德斯堡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一个自治村镇,也译作葛底斯堡。1965年余光中在那里的一所学院讲学。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别出心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抒情,叙事灵活自如,不受时空限制,抒发的情感深沉而不失激烈,撼人心魄。
B.作者用两个拟人化的“等待”来写铁塔,不仅为内心的情感确立了形象的支撑点,还为引出心中的另一座“塔”设伏。
C.身居海外讲学,又逢暑假,作者独自登上铁塔,内心充满孤独思念之情,最后“欲引吭长啸”来排遣这难以承受的寂寞。
D.开头写夕阳西下,结尾写繁星满天,比喻形象贴切,描写具体细致,声色光影,纵横交织在读者的眼前,画面感极强。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塔”的含意。
【小题3】和二十年前的自己相比,作者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忆梦乐安河
查长发
离开家乡乐平几十年了,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常在梦中萦绕,乐安河是其中最深刻的回忆之一。
在那个物质匮乏、没有电脑,电视都是稀罕物品的年代,每到夏天,我们那些男孩子最向往的事情就是下课后去乐安河游泳,玩耍。那时的乐安河水清澈洁净,水上渔民们一般都直接舀河水做饭,泡茶。孩子们在水中游泳的时候经常有成群的小鱼轻啄皮肤,痒痒的微痛,带给孩子们的是欢快的笑声。竹筏上数只鸬鹚一会儿潜入水中,叼上还活蹦鲜跳的鱼,渔民收了鸬鹚叼上的大鱼后会喂鸬鹚吃点小鱼小虾作为酬劳,得了酬劳的鸬鹚更加卖力地潜入水中叼鱼。晚霞的余晖落在鱼鹰、竹筏、河面的微波和渔民的皱纹间,祥和美丽的场景也纳入顽童的眼中,成了一生难忘的记忆。
暑假期间,我们会托人到医院弄几个口罩,拆开口罩,用两个竹条弯曲后扎紧口罩的四个角,一个小网就成了,再在网中绑几块肉骨头,或者潜入河底捞几个河蚌绑在网中间,把网从木排的缝隙中放入水中,等几分钟就提上来,基本上网网都有收获,一般都是小鱼小虾。在平均每人每月只有4两猪肉吃的那个年代,这些小鱼小虾是相当馋人的美味了。
乐安河流经乐平县城的那一段,水流平缓,汩汩地由东向西。河的北面是颇具江南风韵的乐平县城,南面是以种植蔬菜闻名的民风强悍的乡村。北面的民居错落有致,大都是砖木结构,中间是厅堂、天井,两厢是卧室。南面一畦畦蔬菜地郁郁葱葱,间或沙洲上有成片的桑树林,紫红的桑椹在河风中招摇,极诱惑馋嘴娃们的食欲,以至到现在,我的记忆中没有比桑椹更好吃的水果了。江西民间流传的说法:景德镇的瓷器不用挑,乐平的女子不用拣。娉娉婷婷的乐平女子,在岸边流连,不失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乐安河那时还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的桥梁,横亘在河面的是一座浮桥,20几个木质船型的仓被巨大的铁锚定位在河面,上面铺上木板,浮桥上专门铺设了汽车轨道,行走在桥面,每有重型卡车通过,浮桥起伏升降,给行人的感觉就像坐升降电梯一样。有些性急贪玩的男孩子走到桥中间就按捺不住玩水的冲动,把衣物往同伴手上一塞,从浮桥上扎入水中,水性好的男孩子一个猛子可以潜游出四、五十米远。遇到浮桥“开关”的时候,即使比较腼腆的男孩子也大都选择从浮桥中间跳水游到南岸的沙滩上。因浮桥高度有限,平时只能通过小舢板、竹筏之类。每天上午、下午规定时间开启浮桥,通常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开关”时间,工人把浮桥开启一个大约20米宽的口子,比较高大的船只都扯起风帆,鱼贯通过,那场面让人想起“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词句。有些调皮的男孩子会趁船工忙碌之际,爬上船头船尾,从船上跳水下来。或许是担心把船面弄得湿漉漉的,船工一般不喜欢孩子爬他的船上跳水,通常是船工在船头赶孩子,船尾又爬上几个在玩跳台跳水,有喜欢跳花样的,翻筋斗跳入水中,不会跳花样的,捏住鼻子跳“冰棍”(捏住鼻子垂直跳入水中),夕阳照在被晒得黑黝黝光滑如缎的孩子们的皮肤上,飞溅的水珠仿佛在彰显少年的活力。
如果说下午的乐安河是孩子们戏水的乐园,清晨的乐安河则是婶婶、阿姨、婆婆们的天下。妇女们最喜欢到木排上洗衣服,应该是嫌近岸的水不够清澈,不管是脚步轻盈的年轻妇女,还是体型壮硕的中年大婶,甚至步履蹒跚的小脚老太,都毫不畏惧走木排的危险,戏踩散落的独木,蔑视滑溜的青苔,无暇欣赏河畔的金柳,也无意陶醉波光里的艳影,挽一篮衣服,向水更清处漫溯。在离岸最远的木排尽头,少妇灵活的腰肢一扭,像渔民撒网般把绣着鸳鸯的花被单洒在水面,一抻几荡,被单像旦角的长袖在水中扭捏袅娜,洗净一周的尘灰,再伴少妇旖旎的甜梦。白皙的手臂上下挥舞,阵阵捣衣声夹杂着洗衣妇调侃的笑声,传出很远,很远……
打断忆梦的是来自故乡令人心碎的消息,铜矿、发电厂、煤矿的污染水肆无忌惮地侵入美丽的乐安河,淘金、挖沙者给少女般美丽的身躯挖出一个个恐怖的坑穴。美丽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江南名河,转瞬间成了饱经蹂躏、满目疮痍的麻风患者!梦醒时分,远在外地的游子禁不住呼吁:救救乐安河,救救赣东北人民的母亲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用简明的叙述交代了乐安河在作者心中是多么重要,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乡情。
B.作者梦中的乐安河,河水清澈洁净,河下鱼虾成群,河的南面民风强悍,河岸边流连的女子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C.作者写男孩子们趁船工忙碌之际,不听船工劝阻,在船上玩跳水,是为了突出这些男孩子的调皮和顽劣。
D.文章最后一段用比拟、比喻等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乐安河饱经蹂躏的惨状,呼吁人们尽快行动起来,救救乐安河。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小题3】本文富有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语言的角度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菜 市 口

许钦文

在故都,对于我的知识关系最大的虽然是沙滩的大楼;因为四妹的缘故,石驸马大街红楼的印象也不浅;可是关于生活,最不能忘怀的是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因我十八岁初到北京时就到南半截胡同的绍兴县馆去住,言语隔膜,怕得骡车夫故意捣乱,行到菜市口,一见着“北半截胡同”的牌子,就着急得要命,又恨又怕,不知道南半截胡同原是在北半截胡同里面的,闹了许久才清楚,所以还没有到达寓所,就先把这地方于慌忙中看了个明白。

有名的《呐喊》是在绍兴县馆里产生的,想来作者当时也常在菜市口这地方经过。我的《故乡》,《赵先生底烦恼》,《鼻涕阿二》和《毛线袜》的一大部分,还有《回家》的后半,也都在这地方写成,如今一回忆着,总还觉得有些感情。《故乡》的原稿大半都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当时的《晨报》馆也就设在菜市口一边的丞相胡同里。

虽然故都在路面不曾铺好的时候,有人说天晴时像个香炉,下雨以后是个墨盒;所谓香炉,就是一有风就要刮起灰尘来。可是从菜市口出发,东往骡马市大街,由珠市口而到前门,北进宣武门去西单牌楼等处,早都没有了这种情形。而且一到夜间,风总停息;我会屡次同伏老于月下从公用库一直的踱回寓所,边走边说,只觉有趣;到了菜市口,说声“明天见!”他进丞相胡同去看校样,我到绍兴县馆里去写稿子。

即使到了半夜过,南半截胡同里卖果儿冰糖和油硬面饽饽的叫声仍然不时可以听到;花两三个大子儿,不但可以点点心,也是很助兴趣的。

从菜市口去文化街的琉璃厂固然很近,离先农坛和天桥也不远;元庆的杰作《大红袍》就是傍晚游了天桥,当夜在绍兴县馆里一气呵成的。

故都的浴堂里面总是烧得很暖热的;菜市口附近的浴堂,价钱便宜,也还干净;在那里先剃个头,洗澡以后躺一下,于懵懂中很容易“捉住意境”;我的初期的小说,大概是这样想好了格局的。

广安市场想是由“菜市”而来的;出售的菜蔬固然很多,部分也分得仔细,不但卖猪脚爪猪舌头各有专摊,连鸡爪鸭掌也是分别卖的。于晨光曦微中,一般“好家婆”,蓬着头发,挽着篮子,接二连三的出入其间,富有“生活情趣”。

在菜市口,最热闹的是中秋节的前几晚,成串的葡萄,血红的柿子,更其醒目的是高大的“兔二爷”,耸着两耳,翘着嘴巴,真是神气活现;一经看到,我总有“笑不得”之感。

卖水果和兔二爷的摊子是这样的多,从丞相胡同的口子一直摆到北半截胡同,简直不留一点空地。

每到年边,杀羊也颇可观,好像整夜都在做屠的工作,一到早晨,店堂里一长排一长排的挂得密密层层,地上结起点点的红冰。

菜市口的店铺,自然同故都一般的商家一样,只要你进去,无论是只买一两个铜子的茶叶,总也好好的招待,临走还说声“回见!”他们不但应付主顾来得客气,就是对于学徒,似乎也比南方的商人和气得多。

因为到和济去印书面,接洽校样,我也曾常从菜市口西行,往来于广安门头。元庆且很喜欢在那里游玩;虽然比较的冷静些,却也富于故都的情趣,很是朴素。

“广安门”,这固然做了元庆的画题;他的杰作之一的《一瞥》,以流畅轻快的笔调胜,也是取材于此的。

曾经有过两回,我为困窘所袭,深深的陷入悲观;不知所措,无可奈何的漂泊北上。可是一到前门下车,不觉兴奋起来,就以为人生的路本来很广,以前固执,只是可笑。这是因为故都的道路广而直,建筑雄壮,空气又清,很远的景物一望可见,形成着伟大的气魄;站在丁字路的菜市口,也可以这样感觉到。

(选自《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沙滩的大楼”和“大街红楼”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文回忆部分叙写了哪些内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以“菜市口”为题。
【小题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三个方面举例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墓碑后面的字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竭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橘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雨水冲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在奔跑,踉跄,直至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为1966—1995,活了29岁。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大概常常想到母亲,我想,这恐怕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在节日,在有成绩或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他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莲的孩子或许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

大树在风中呼吸,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农妇直起腰,看我进入哪一家投宿。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它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小题1】文章第二节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文中划直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小题3】说说文中划曲线的句子的作用。
【小题4】不属于作者认为的“墓碑后面的字”所表达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深意的一项是(  )
A.字为心声,只有为词语流泪才能感动其他人,使用汉字尽量挥霍,歪曲,作假是不可取的;
B.为词语流泪与这个人的真实而感人的经历有关,也与民族的特性(心理)有关;
C.由此引申出我们要善待文字,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归宿(精神的窝);
D.表达一个孩子对已故母亲真切的思念。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字大,歪歪扭扭,如在奔跑、踉跄、直至摔倒”,此一句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对孩子拙笨的书写状态的担忧。
B.“‘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是说妈妈永埋地下,想念妈妈却永不得见且无能为力,让人内心深为震撼。
C.文中例举颜真卿、司马迁、方苞意在说明并强调孩子的孤苦无助,进而写出了人世间人情的冷漠与世态的炎凉。
D.文中结尾处将文字与周围的山川草木作比,主要是想表明,文字因为记录了人 间真情而具有了感人肺腑的力量。
【小题6】文中说:“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联系自身的读写实践,谈谈你对汉字“芳香高贵的成分”的体察与感悟。不少于60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小 题。
寒 雀 
王太生
世上本没有怕寒的雀,只是怕寒的人看鸟冷。
冬天看雀,雀在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寒意嗖嗖,北风四起,雀的羽毛在风中凌乱,树下看雀的人,不禁紧了紧身子,打了个哆嗦。
人觉得冷,看雀便是寒雀。此时,冬天的食物比起春天和夏天要少得多。
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火把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春雀忙着衔泥筑新巢,还要付房贷首付,夏雀忙着哺新雏,还要带孩子学走路。寒雀不慌不忙,它正像一个农人过冬闲,倒背着手在田埂上走走。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一个失意潦倒的人,觉得自己是寒雀,看那些得意的人,是暖雀。
寒雀和暖雀,至少在心灵体验和心理视觉上有区别。
冬日无事,坐在南窗下,闲翻古人画的寒雀图。
宋人崔白柔软的绢纸上,蹦跳着一群雀,在隆冬黄昏的古木上嘻栖投宿:左三雀,已然憩息安妥,处于静态;右二雀,乍来迟到,呼朋引伴,寒枝乱颤;中间四雀,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雀之灵动,在其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的寒雀在冬日傍晚栖落荒枝,恰似在外旅行的人,投宿一处价格便宜的小旅店。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月无从考量,出生于安徽濠梁,宫廷画家,活跃于熙宁、元丰时期,颇得皇帝优待,气质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
画雀人也是一只雀?猜其人生处境,不知是寒雀,还是暖雀?
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遥想八百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寂寞空庭,成百上千麻雀,翩翩飞下,唧唧喳喳地站在诗人的梅树枝上作客,像是在互相交谈。一时间,群雀好像预先约好似地齐声喧哗,嘈杂的声音几乎要击穿人的耳膜,突然又被什么惊扰,它们“呼拉”一声,四散飞去,庭院内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苏轼《南乡子》中吟哦,“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争相踏上盛开花枝,待到来人坐到花下,喧哗惊飞的寒雀,踢踏下的花瓣,飘飘忽忽落进客人的酒杯。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二三小雀,冰天啄食,雪地上跳跃着几个小黑点。
此时,看雀人总想着远处有一只毛茸茸的粗糙鸟窠,给寒雀些许温暖,稻草的暖、枯草的暖,感觉上有些许慰藉。其实,看雀的人不懂雀。
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雀为谋一口食,在天地间游走,气候严寒时不肯离去,迁徙别的地方。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翼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人不是一只鸟,但能从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蒲松龄在《聊斋自志》悲叹,“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这里面,有透彻薄衣的透心凉,痛彻心扉的大寂寞,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而杜甫认为,没有房子的人是寒士,寒士在冬天冷得竦竦发抖,了无生趣。其实大自然之中的寒雀是快乐的,人世间的寒士是悲酸的,寒雀与寒士,毕竟不是一回事。
冬日闲赋,低头负喧,抬头看雀,一树的雀。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第4期)
【小题1】概括文中寒雀的特点。
【小题2】作者描写了宋人崔白的《寒雀图》,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小题4】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