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忆梦乐安河
查长发
离开家乡乐平几十年了,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常在梦中萦绕,乐安河是其中最深刻的回忆之一。
在那个物质匮乏、没有电脑,电视都是稀罕物品的年代,每到夏天,我们那些男孩子最向往的事情就是下课后去乐安河游泳,玩耍。那时的乐安河水清澈洁净,水上渔民们一般都直接舀河水做饭,泡茶。孩子们在水中游泳的时候经常有成群的小鱼轻啄皮肤,痒痒的微痛,带给孩子们的是欢快的笑声。竹筏上数只鸬鹚一会儿潜入水中,叼上还活蹦鲜跳的鱼,渔民收了鸬鹚叼上的大鱼后会喂鸬鹚吃点小鱼小虾作为酬劳,得了酬劳的鸬鹚更加卖力地潜入水中叼鱼。晚霞的余晖落在鱼鹰、竹筏、河面的微波和渔民的皱纹间,祥和美丽的场景也纳入顽童的眼中,成了一生难忘的记忆。
暑假期间,我们会托人到医院弄几个口罩,拆开口罩,用两个竹条弯曲后扎紧口罩的四个角,一个小网就成了,再在网中绑几块肉骨头,或者潜入河底捞几个河蚌绑在网中间,把网从木排的缝隙中放入水中,等几分钟就提上来,基本上网网都有收获,一般都是小鱼小虾。在平均每人每月只有4两猪肉吃的那个年代,这些小鱼小虾是相当馋人的美味了。
乐安河流经乐平县城的那一段,水流平缓,汩汩地由东向西。河的北面是颇具江南风韵的乐平县城,南面是以种植蔬菜闻名的民风强悍的乡村。北面的民居错落有致,大都是砖木结构,中间是厅堂、天井,两厢是卧室。南面一畦畦蔬菜地郁郁葱葱,间或沙洲上有成片的桑树林,紫红的桑椹在河风中招摇,极诱惑馋嘴娃们的食欲,以至到现在,我的记忆中没有比桑椹更好吃的水果了。江西民间流传的说法:景德镇的瓷器不用挑,乐平的女子不用拣。娉娉婷婷的乐平女子,在岸边流连,不失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乐安河那时还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的桥梁,横亘在河面的是一座浮桥,20几个木质船型的仓被巨大的铁锚定位在河面,上面铺上木板,浮桥上专门铺设了汽车轨道,行走在桥面,每有重型卡车通过,浮桥起伏升降,给行人的感觉就像坐升降电梯一样。有些性急贪玩的男孩子走到桥中间就按捺不住玩水的冲动,把衣物往同伴手上一塞,从浮桥上扎入水中,水性好的男孩子一个猛子可以潜游出四、五十米远。遇到浮桥“开关”的时候,即使比较腼腆的男孩子也大都选择从浮桥中间跳水游到南岸的沙滩上。因浮桥高度有限,平时只能通过小舢板、竹筏之类。每天上午、下午规定时间开启浮桥,通常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开关”时间,工人把浮桥开启一个大约20米宽的口子,比较高大的船只都扯起风帆,鱼贯通过,那场面让人想起“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词句。有些调皮的男孩子会趁船工忙碌之际,爬上船头船尾,从船上跳水下来。或许是担心把船面弄得湿漉漉的,船工一般不喜欢孩子爬他的船上跳水,通常是船工在船头赶孩子,船尾又爬上几个在玩跳台跳水,有喜欢跳花样的,翻筋斗跳入水中,不会跳花样的,捏住鼻子跳“冰棍”(捏住鼻子垂直跳入水中),夕阳照在被晒得黑黝黝光滑如缎的孩子们的皮肤上,飞溅的水珠仿佛在彰显少年的活力。
如果说下午的乐安河是孩子们戏水的乐园,清晨的乐安河则是婶婶、阿姨、婆婆们的天下。妇女们最喜欢到木排上洗衣服,应该是嫌近岸的水不够清澈,不管是脚步轻盈的年轻妇女,还是体型壮硕的中年大婶,甚至步履蹒跚的小脚老太,都毫不畏惧走木排的危险,戏踩散落的独木,蔑视滑溜的青苔,无暇欣赏河畔的金柳,也无意陶醉波光里的艳影,挽一篮衣服,向水更清处漫溯。在离岸最远的木排尽头,少妇灵活的腰肢一扭,像渔民撒网般把绣着鸳鸯的花被单洒在水面,一抻几荡,被单像旦角的长袖在水中扭捏袅娜,洗净一周的尘灰,再伴少妇旖旎的甜梦。白皙的手臂上下挥舞,阵阵捣衣声夹杂着洗衣妇调侃的笑声,传出很远,很远……
打断忆梦的是来自故乡令人心碎的消息,铜矿、发电厂、煤矿的污染水肆无忌惮地侵入美丽的乐安河,淘金、挖沙者给少女般美丽的身躯挖出一个个恐怖的坑穴。美丽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江南名河,转瞬间成了饱经蹂躏、满目疮痍的麻风患者!梦醒时分,远在外地的游子禁不住呼吁:救救乐安河,救救赣东北人民的母亲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用简明的叙述交代了乐安河在作者心中是多么重要,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乡情。
B.作者梦中的乐安河,河水清澈洁净,河下鱼虾成群,河的南面民风强悍,河岸边流连的女子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C.作者写男孩子们趁船工忙碌之际,不听船工劝阻,在船上玩跳水,是为了突出这些男孩子的调皮和顽劣。
D.文章最后一段用比拟、比喻等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乐安河饱经蹂躏的惨状,呼吁人们尽快行动起来,救救乐安河。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小题3】本文富有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语言的角度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06: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注:荣枯线,即采购经理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临界值,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发展变化趋势和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看法与信心。
材料二
“关于无人便利店,国外很早就有构想,像2016年亚马逊AmazoD G。的落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斌指出,我们的消费在几年的积累和培育后,被细分成三大类场景—体验式消费、便利性消费和性价比消费。第二种消费场景就是图方便,便利店和社区店就殊在这个场景上。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有超过500万家便利店,销售额超过10万亿元,市场空间极其广阔。可以预期,无人便利店甚至可能像共享单车一样成为下一个超级风口。
7月19日下午,记者前往上海市长阳路探访,找到了这个位于欧尚超市旁叫作“缤果盒子”的无人便利店。远远看去,外形如同一个透明的集装箱。缤果盒子占地面积较小,只有15--30平方米,在户外及建筑物内均可放置。缤果盒子于2016年由陈子林创建。手机注册扫码进入、选购商品、结账、核验后开门……整个购物过程不足5分钟,没有服务人员在场。
(摘编自董积君《无人便利店风口论的背后,短板不容忽视》)
材料三
记者了解到,缤果盒子去年8月落地广东中山,今年6月进入上海,7月在华南区进行200个盒子的铺设,并计划在一年内完成5000个盒子的落地。对于区域位置的选择,缤果盒子CEO陈子林表示,主要定位为高端社区,具体而言,位置要阴凉、不影响居民,不占用小区内的消防通道等公共区域,同时可以合理调整盒子朝向。此外,学校、医院也是可选择的区域。
目前缤果盒子主营便利性应急品,包括饼干、薯片、方便面等速食食品、乳制品、酒水饮料、应急快消品等。陈子林说,等自有供应链成熟,会引进生鲜这类高频刚需的货品。这一系列行为都将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来判断,继而优化商品渠道。同时,商品价格也会因与全球零售商的渠道资源合作而优于普通便利店。
在这样全数字化的零售体验中,会员、营销、供应链都将被打通,店铺可以获得非常清晰的用户画像:你在哪个货架上停留最多、下午2点什么产品最畅销、什么商品被经常拿起又被经常放回去?这些大数据与技术对接,商家可以更加合理、精确地对货品、货架进行管理。最终让消费者体验到更优质的服务,感觉“零售店更懂我”。
(摘编自彭扬《新技术下的商业新生:无人零售店引广泛关注》)
材料四
无人零售体现了零售业的进步,但其最大价值并不是简单地将员工取代掉。单纯着眼于通过无人超市来节约人力和店面管理成本是短视的。销售终端上是否有人,可以根据产品特征、消费者体验需求等因素来决定。从短期来看,无人商店的扩张或许仍然会经历一定的反复,也会遇到一些阻力。
(摘编自张影《风口上的无人零售,成败取决于数据能力》)
【小题1】下列关于便利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场景分为体验式消费、便利性消费和性价比消费三类,便利店和社区店是依据便利性消费方便的特征形成的。
B.中国拥有的便利店数量众多,销售额巨大,市场空间广阔,无人便利店必然会像共享单车一样成为下一个超级风日。
C.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是陈子林在2016年创建的,它构造简单,占地面积小,摆放方便,可放置在户外及建筑物内。
D.无人便利店购物方便,顾客用手机注册扫码进店、自选商品、付款,所花费时间短,购物过程无需服务员在现场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左图表明,2016年中国便利店房租、人力成本的涨幅都比较大。房租与人力成本或许成为制约便利店发展的瓶颈。
B.材料一右图表明,2017年第一季度便利店景气指数高出荣枯线22. 2,说明便利店从业者对行业发展趋势总体持乐观态度。
C.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发展迅速,目前主要是选择高端社区,位置阴凉,可以合理调整盒子朝向,学校、医院是最佳选择区域。
D.缤果盒子营销的商品品类有限,主要是饼干、薯片、方便面、酒水饮料等便利性应急品,生鲜类高频刚需的货品则无法供应。
E. 无人零售的最大价值并不是简单取代掉员工,而是根据产品特征、消费者体验需求等因素来决定销售终端上是否安排员工。
【小题3】无人零售体现了零售业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走进海南儋州那大镇洛南村委会下辖的力乍村,绿树环抱,依山傍水,一栋栋客家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翠林修竹环绕村边,村道整洁干净、自然有序。村庄的环境不仅让村民自己住得舒服惬意,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感受田园风光。
去年,在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上,洛南村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上榜的原因除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还在于洛南村在规划建设中,保留着客家风情特色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一批批游客来此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农家生活,力乍村的客家文化与自然风光,也正式跃入大家的视野。不仅如此,力乍村还打造了“商业一条街”“石雕一条街”“民宿旅店”“休闲农场”等项目,让游客感受到客家文化的新传承。
“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是关键。力乍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线等产业发展,搭建旅游公共线路,使力乍变成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呈现出无限美好前景。
(摘编自《客家小村变身 文化旅游走红》,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和26. 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 2%,营业总收入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 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乡村旅游也在快速占领“小长假”的旅游市场,以2016年国庆节为例,小长假期间全国出游超过10公里的游客总计约1. 86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选择乡村游的游客以青壮年群体为主,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 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而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
但同样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可见乡村旅游仍是发展方向之一。
(摘编自<乡村旅游渐升温:数说“旅游扶贫”》,有删改)
材料三:
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或许与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相关——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久了,人们往往就更加渴望追寻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受。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受访者平均每个月会到乡村地区旅游一次。下图是对各种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出行目的分析数据图。

(选自《新华网数据新闻》)
【小题1】下列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整合,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海南儋州力乍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极具参考价值,它是乡村旅游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一个具有乡村旅游特色的成功案例。
B.近几年来,根据调查发现参加乡村旅游的主体竟是青壮年群体,可见青壮年群体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很快,他们的压力相对比较大。
C.“寻找乡村美食”“亲子游”是大部分都市人去乡村旅游的目的,力乍村开拓体验农家生活的市场正好迎合了消费者的主体需求。
D.从投资角度看,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之一,而乡村旅游产业投资不断升温与乡村游客人数和营业总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
E. 发展旅游产业的对象应该是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这正好印正了乡村旅游主要目的的调查表格的结论。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乡村旅游产业怎样才能“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荒野的消逝

王开岭

①早上跑步,遇到件有趣的事:园子深处有一条僻径,两畔是大树和灌丛,少有人及,我跑过去时,一切正常,可原路折返时,忽眼前一晃,一条亮晶晶的丝拦住去路。我呆住,一只大蜘蛛正手忙脚乱。原来,趁我来去的间隙,它已在两棵树之间设下埋伏。我不敢惊扰这桩阴谋,在欣赏够了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后,吹起口哨,绕道而行。

②这给了我一天的兴奋。此前,我并不欣赏这个园子过度修饰和文明的外表。现在,我重新注目她,因为在那种整齐的美之下,她仍活跃着一缕野性的能量,尽管微弱、隐蔽,甚至可以被忽略不计,但是,它已扭转了这园子的气质。

③这正是一份叫“野”的元素。这份“野”代表着一种诞生了亿万年的原始力量和生物激情,它在文明之外。我亢奋的秘密在于:我撞上了大自然的力。蜘蛛要俘获的不是我,但等来的却是我,在它眼里,我和它是平等的野物,荒野的成员,我为突如其来的“平等”所晕眩,我被蜘蛛的逻辑粘住了,我被它邀请和一视同仁了,它奖励了我一个古老身份,一个和文明无关的洪荒身份,这是值得大声欢呼的。

④当然,这有非分之想的成分。在北京这座大城市的腹部,向一座人工园子索取更多野趣,无论如何显得有些矫情。

⑤这个细节也激起了我对“野性”的遐思。何谓野性呢?为何人们一边毫不犹豫清剿着身边最后一抹野趣,一边又憧憬着“可可西里”“罗布泊”式的荒凉?

⑥美国环境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说:“每一条河流,每一只海鸥,都是一次性的事件,其发生由多种力、规律与偶然因素确定。例如,一只小郊狼蓄势要扑向一只松鼠时,一块岩石因冰冻膨胀而松动,并滚下山坡,这分散了狼的注意力,也使猎物警觉,于是松鼠跑掉了,这些原本无关的元素撞到一起,便显示出一种野性。”我觉得,这是对野性最好的阐述。野性之美,即大自然的动态、偶发和未知之美,它运用的是自己的逻辑,显示的是蓬勃的本能,是不受控制和未驯化的原始力量,它超越人的意志和想象,位于人类经验和见识之外。

⑦在北京,有一些著名的植物景点,像香山的红叶、玉渊潭的樱花、北海的莲池、钓鱼台的银杏每年的某个时节,报纸电视都要扮演花媒的角色,除渲染景致的妖娆,并一再叮嘱寻芳的路线、日程、方案等细节。比如春天,玉渊潭网站的访问量就会激增,关于早、中、晚樱的花讯,像天气预报一样准。美则美矣,但这种蜂拥而至的哄抢式消费,尤其被人工“双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计划性绽放,再加上门票交易环节,使得这一切酷似一场演出。除了印证已知,除了视觉对色彩的消费,它不再给你额外的惊喜。日子长了,诸景在北京人心目中,便沉淀为一种季节印象,甚至代指起了时间,如很多文章开头会写“当香山枫叶红了的时候”“玉渊潭的樱花又开了”,这样的花开花落,呼应的是旧闻和经验,精神上往往无动于衷。

⑧种植型风景,本质上和庄稼、高楼大厦一样,属人类的方案产品和预定之物,乃劳动成果之一。它企图明晰、排斥意外、追求秩序和严谨,如玉渊潭樱树,每一株都被编了号,依品种、花期、色系、比例,分配以特定区域、岗位和功能,总之,这是一套被充分预谋和策划的美学体系,像鸟巢升起的奥运焰火,其“盛世”颂语早就被一笔一画灌注在了火药配方里。一个人注视绚丽焰火和瞥见天际流星,感受截然不同,前者是工程之美,后者属野性之灿。

⑨荒野的最大特征,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和文明无关。文明诞生前,世界皆荒野,直到人类身份确立,开始了拓荒运动,荒野才有了独立涵义,并作为“文明”的对峙价值和反向力量而存在。的确,肉眼望去,野地杂乱无章,不承载任何生计资源和经济利益,是生产力的死角,故人们一有机会即铲除它,像一个农民,瞅见庄稼地有杂草即不舒服,即欲拔之,这堪称“文明的洁癖”。该洁癖的后果,即我们的生活视线内,尽可有精致的绿地,却不容忍一块天然野地。

⑩这一点,留意一下我们的身边即可证实。除了农田和牧场,几乎所有地表都像书封一样被覆了膜,或水泥或沥青或瓷砖。在北京城,你几乎凑不齐一盆养花的泥土。除了专职绿地,连一片自主呼吸的裸地都难找。这些年,蝉鸣稀疏,因为大地被封死了,蝉蛹无穴可居,无地气可养。原生态的自然初象,在人类的主流栖息区,已难觅其踪。我们似乎总难遏制这样的欲望:在所有的自然成就之上覆盖以人类自己的成就。比如发生在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南北极乃至月球上的事,无非旨在“鬼斧神工”上加一把人类自己的斧子。

11我们似乎坚定地以为,所有的自然成就皆为人类成就的基础和原料,皆为人类生产力的试验场。如今,当绝大多数动物已进入人类这种特殊动物的笼子或牧栏,唯极少幸运者仍栖息在纯粹的大自然成就里,而寄存这项成就的荒野,正愈发萎缩,逃往极度虚弱的边缘。“可可西里”即一个招魂的象征,它意味着远方、神话、美丽和寂静,也意味着孤独、凋零、诀别与尾声。

12生于一个野蛮、残忍,同时又极美的世界,我想,人类也许还有一种成就的可能:保卫大自然成就的成就。

13只是,留给人类建功的机会和时日,恐怕不多了。

【小题1】第①段表达很有特点,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小题2】第③段“粘”字用的很精妙,请作赏析。
【小题3】第⑦段所写的北京著名景点赏景变成了一场演出的作用是。
【小题4】第⑪段“‘可可西里’即一个招魂的象征”,意味深沉,请作简析。
【小题5】请从两个角度概括“荒野”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朝见无限空间之王

王祖铃

座无虚席的浙江大学体育馆内,一个新奇的世界,犹如来自未来岁月的一朵白莲,在人们认知山谷的河水里逆流漂来,绽开。

这是人类对色彩斑斓的宇宙轻柔而大胆的初吻。

这是庄生梦蝶般扑朔迷离而又包容一切的深刻哲理。

这是一把开启时间和暗物质大门的钥匙。

我们迷失了,被关在果壳中,就像那个悲剧的主角哈姆雷特,但我们依然是无限空间之王。我们终于能比较清晰地看到过去和未来,看到了储存在果壳上的密码,看到了遥遥果壳外面苍凉而神秘的信息。

这就是斯蒂芬·霍金。

二十一岁,霍金病了。医生把电极插入他的身体,把某种液体注射进他的脊髓……他的病极为罕见而不可治愈。他会因为肌肉萎缩到达全身后引起瘫痪,最后窒息而死。

医生说他的生命只有两年。

他梦见自己被判了死刑。他在梦中想:“反正我终将死去,不妨多做些好事。”

他做了。在无限时空的大背景上,他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他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结合起来,揭示了宇宙的过去和未来。

六十岁时他以他仅能动弹的最后一根手指,通过语音合成器,向一个古老民族的年轻学子们奉献了这场奇妙的演讲。

我坐在演讲大厅,身处的四维时空似乎已经凝固。

霍金的轮椅仿佛时间机器,而他是上帝之子,一个圣洁的婴儿。他光芒四射,无比的柔弱中透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看见他金黃色的头发,柔软地垂在明净的前额;我看见他白晢的脸颊上,透出嫩嫩的粉红,不可思议的婴儿般的粉红!在许多时候,他低垂眼皮,像是位正在思考的哲人。而当他的夫人抽岀一条深蓝色的棉布手绢擦一擦他的嘴角,或者扶正他的头颅时,他立刻睁开一双灰蓝色的眼睛望着她,嘴角牵岀天真无邪的微笑。鲜花、会场、荣誉,一切都是暗下去的背景。他的眼晴里只有甜蜜的爱意——爱到深处的陶醉、单纯、旁若无人,像一个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幸福的游戏中,全不管大人们在做什么。

这是一个接近宇宙本质的孩子,窥见宇宙来历,告诉蒙昧的人类存在于宇宙中的原因和意义。

是夜,我徜徉在西湖的苏堤上。依旧是雕梁画栋,湖光山色。早在苏东坡时代,这里已经是天上人间了。但苏东坡是天才,他不会仅仅满足于享受大自然给予的恩施。他曾仰望星空,寂寂地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往今来,人类的“天问”没有停止过。

释迦牟尼的“三千大千世界”,被认为是人类处于蒙昧时期的深奥天籁,抑或被批判为迷信癔语。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现代宇宙物理学岀现后,具有了先进科学知识的人们才恍然拣起了这只智慧海边的闪光贝壳。

老子启示我们“道生于无,无生有,有生万物。”可“道”是什么?“混成”的“道”,似是而非,花非花、雾非雾。然而,霍金却告诉我们:一张膜就是一个宇宙,而我们正生活在这张膜上。于是我悟到,那生于“无”的“道”,实在是和霍金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人类几千年来不断地追寻的目标。向着这个目标追根溯源,就有了信仰,而信仰的终极,便是宗教。

霍金一直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此次来华,有记者问及霍金的宗教信仰,他拒绝回答。

真是一个狡黠的孩子。

如今,我们问天问地问“道”,不如去问这个“孩子”。

我细数那面向西湖的灯光,不知在哪一道灯光里,有他那双智慧的蓝眼睛。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天才与庸才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坚忍不拔地不断探索新知,而后者只会不厌其烦地对旧有的东西进行抄袭或者花样翻新。”而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探索新知的人,必定会有一种超乎常人的信仰的力量和美丽的心灵。哥白尼是这样,布鲁诺是这样,霍金也是这样。

漫步在西子湖畔,我看见许多孩子在放风筝。那是一种带有灯光的风筝,闪闪烁烁地飞上天去。孩子们快乐极了。

我的目光越过闪亮的风筝,仰望天幕上的星星。按照我们民族的古老的习俗,“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于是我想寻找一颗属于霍金的星星。因为我要祈求上苍,祝愿这颗星为人类的文明而更长久地闪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聆听演讲前后的所思所感为线索,用饱含激情的笔调,介绍了霍金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前无古人的科学贡献以及超乎常人的天才力量,形散而神聚。
B.作品思路自然而流畅,由西湖漫步自然联想到苏东坡的“天问”,从而引出古往今来诸多圣哲对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使作品的内涵向纵深发展。
C.霍金的科学研究,证明了释迦牟尼、老子等古老宗教思想家对宇宙理解的科学性,揭示了宗教信仰的终极价值,有力地反驳了前人斥之为迷信癔语的狂妄批判。
D.从霍金身上可以看到,人类即使被关在果壳中,仍然可以凭借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寻找到无限时空的密码,见证自身存在的意义,这便是作者“朝见”的原因。
【小题2】结合原文,简要说明作品开篇画线的三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反复称霍金是“一个孩子”?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牛的写意
李汉荣
(1)牛的眼睛总是湿润的。牛终生都在流泪。
(2)天空中飘不完的云彩,没有一片能擦去牛的忧伤。
(3)牛的眼睛是诚实的眼睛,在生命界,牛的眼睛是最没有恶意的。
(4)牛的眼睛也是美丽的眼睛。我见过的牛,无论雌雄老少,都有着好看的双眼皮,长着善眨动的睫毛,以及天真黑亮的眸子。我常常想,世上有丑男丑女,但没有丑牛,牛的灵气都集中在它的大而黑的眼睛。牛,其实是很妩媚的。
(5)牛有角,但那已不大像是厮杀的武器,更像是一件对称的艺术品。有时候,公牛为了争夺情人,也会进行一场爱的争斗。如果正值黄昏,草场上牛角铿锵,发出金属的声响,母牛羞涩地站在远处,目睹这因它而发起的战争,神情有些惶恐和歉疚。当夕阳“咣当”一声从牛角上坠落,爱终于有了着落,遍野的夕光摇曳起婚礼的烛光。那失意的公牛舔着爱情的创伤,消失在夜的深处。这时候,我们恍若置身于远古的一个美丽残酷的传说中。
(6)牛在任何地方都会留下蹄印,这是它用全身的重量烙下的印章。牛的蹄印大气、浑厚而深刻,相比之下,帝王的印章就显得小气、炫耀而造作,充满了人的狂妄和奸诈。牛不在意自己身后留下了什么,绝不回头看自己蹄印的深浅,走过去就走过去了,它相信它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走过去的。雨过天晴,牛的蹄窝里的积水,像一片小小的湖,会摄下天空和白云的倒影,有时还会摄下人的倒影。那些留在密林里和旷野上的蹄印,将会被落叶和野花掩护起来,成为蛐蛐们的乐池和蚂蚁们的住宅。而有些蹄印,比如牛因为迷路踩在幽谷苔藓上的蹄印,就永远留在那里了,成为大自然永不披露的秘密。
(7)牛的食谱很简单:除了草,牛没有别的口粮。牛一直吃着草,从远古吃到今天,从海边攀援到群山之巅。天下何处无草,天下何处无牛?一想到这里我就禁不住激动:地上的所有草都被牛咀嚼过,我随意摘取一片草叶,都能嗅到千万年前牛的气息,听见那认真咀嚼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8)牛是少数不制造秽物的动物之一。牛粪是干净的,不仅不臭,似乎还有着淡淡的草的清香,难怪一位外国诗人曾写道:在被遗忘的山路上,去年的牛粪已变成黄金。记得小时候,在寒冷的冬天的早晨,我曾将双脚踩进牛粪里取暖。我想,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圣人的手会变得更圣洁;如果国王的手捧起牛粪,国王的手会变得更干净。
(9)在城市,除了人世间浑浊的气息和用以遮掩浑浊而制造的各种化学气息之外,我们已很少嗅到真正的大自然的气息,包括牛粪的气息。有时候我想,城市的诗人如果经常嗅一嗅牛粪的气息,他会写出更接近自然、生命和土地的诗。如果一首诗里散发出脂粉气,这首诗已接近非诗;如果一篇散文里散发出牛粪的气息,这篇散文已包含了诗。
【小题1】本文题目为“牛的写意”,作者写了牛的哪些方面?塑造了牛怎样的形象?
【小题2】文章第五段中作者描写“爱的争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请赏析“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圣人的手会变得更圣洁;如果国王的手捧起牛粪,国王的手会变得更干净”这句话。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如果一篇散文里散发出牛粪的气息,这篇散文已包含了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