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讨人嫌”的大叔
陈文明
刚进公司,我就听说了食堂大叔不仅菜炒得喷香,饭做得味美,而且鲁菜、川菜、粤菜等各种菜系都会做。
第一天中午去食堂吃饭,大叔一见到我就热情地说:“小伙子,新来的吧?”
“嗯!”我客气的点了点头。
“哪儿人呀,在哪个部门啊?家里几个兄弟姐妹……”
大叔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应答,看我半天没声音,大叔憨憨的一笑,“对哦,你是来吃饭的,瞧我这话多的,喜欢吃啥,大叔多打点给你。”果真,大叔给我打了满满的一盆饭菜,人家如此主动殷勤,我自然不好怠慢,想着等会吃完一定要去谢谢大叔。
拿着洗好的饭盒,我走到厨房对大叔说:“大叔,您的饭菜真的超赞!”
“当然了!”大叔得意的说,“要知道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方的美食随便都能做出几样啦!”
“哦,大叔您还这么敬业,学个厨艺还值得您跑大半个中国啊?”
大叔明亮的眼神瞬间暗淡下来,低声道“……哎!……没啥!闲着也是闲着呗!”
我感觉到了大叔有难言之隐,于是匆匆告别后就离开了。
后来,每次我去吃饭,大叔总会和我拉拉家常,关心关心我的工作等等。
一天,我向同事小孙夸赞,食堂大叔真好。她不以为然,反而显得极不耐烦,似乎有些回避有关大叔的话题。我大惑不解,后来,另一同事陈姐神神秘秘地告诉我:“这个大叔喜欢和女孩子搭讪,尤其是小孙。刚开始大家也都以为他是热情,所以没说什么,可是后来真受不了,很过分。”我仍旧不解,“怎么了?”她说:“逮着小孙就问,今天工作忙不忙,要不要我帮你倒杯水,如此等等。反正一有机会就和小孙搭讪,后来都有人说三道四了。”我说:“不就和女生拉拉家常嘛?再说他和男生也聊呢,这个我可以作证。”陈姐很无语,嘟囔两句就自顾自地去忙了。
尔后,我看到的情形证明了同事的说法,大叔确实对小孙颇感兴趣。但逢小孙去食堂吃饭,大叔便会主动与她攀谈,家长与里短,人生与感情,什么都问,什么都说。小孙的不满显而易见,但或许为了不驳他的面子,佯装听着,并不时频频点头。大叔也浑然不顾小孙的感受和别人的眼神。我终于明白,小孙为何对他如此不屑和不满。
一次,小孙和一名男同事老李因琐事在食堂发生口角,两人随即骂骂咧咧起来。旁人正欲上前劝解,怎知食堂大叔先动了身子,一个箭步,冲到小孙前面充当起了护花使者,并声色俱厉地指责老李不该和女孩吵架,痛斥其污了男人脸面。老李被大叔始料未及的言行怔住了,露出莫名其妙的神情。
待反应过来,顿时怒火中烧,指着大叔的鼻子骂道:“你什么东西,关你什么事?”
大叔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翕动嘴唇嗫嚅着:“我、我……”
其他一些同事如看喜剧一般呵呵直笑。
于是,小孙气呼呼地头一甩,愤然离去。
老李也转身离开,边走边回头余恨未消地骂:“老东西,神经病!”
唯留大叔双脚生根似地呆立原地,满脸窘态和茫然,宛若无辜受伤的孩子。食堂里的人则闪动各种目光打量着他:奚落、同情、费解……
此后,大叔再也不同女孩搭讪说话,只是默默地自个儿忙着。而小孙对他能避则避,能躲则躲,吃饭都坐得远远的。
那天吃饭,看大叔沉闷不语,就主动与他闲谈。没聊几句,我便随口一问:“大叔,您孩子几个?”大叔苦笑着说:“就一个女孩。”我笑道:“那一定很漂亮。女孩好啊,那可是您的贴身小棉袄啊。”大叔突然眉头紧锁,朝着坐在食堂一角吃饭的小孙瞅了一眼后,对我说:“长得跟她一样漂亮水灵……如果没有被人贩子拐走,算算也该大学毕业了……”
(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姐告诉我大叔的为人,是因为她觉得我刚到公司不久,对“我”表示关心,而“我”却觉得陈姐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
B.大叔不顾小孙的感受和他人的眼神,经常和她拉家常,说明大叔已经把小孙当成自己的女儿来看待,也体现了他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C.小说借对小孙、陈姐、老李这三个人的言行描写,反衬出我对大叔的尊重与热情,说明我是一个友好善良、品德高尚的人。
D.小说以“我”的视角进行叙事,同时采用大量的对话形式,使事件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E. 小说的结尾出入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交代了大叔喜欢与年轻人拉家常的原因,同时也体现出“我”强烈的好奇心。
【小题2】小说中“我”与大叔第一次见面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大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并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06:2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去王家村
夏鲁平
去年夏天,家乡发了一场大水。我负责大哥那个村的包保工作,又让我顺便包保王家村。我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调查一下还有多少受灾扶贫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群众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来到王家村,我暂时住在村部。我特意向村长王东明打听路上遇见的那孩子他父亲的情况。王东明告诉我,那个孩子的父亲叫王宝贵,是个聋哑人,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
他告诉我,王宝贵是村里的老大难,水灾前,村里收到上面拨的扶贫款,盖了两间房屋,其中一间给了王宝贵。房子盖完了,王宝贵却不满意,嫌房子盖到了村子里的低洼处。当时村里能盖房子的地方也只能是这里,没办法的事,我们怎么解释都说不通,王宝贵的老婆倒不是聋哑人,我们就跟他老婆讲,王宝贵却在一旁火冒三丈,上来就抓我衣领子。做了好事人家还不领情,你说我这心里该是什么滋味?这几年,大家都奔着钱使劲儿,我猜想这聋哑人挣不到钱,心里不痛快,见到谁,都看不顺眼,有什么办法?这次闹水灾,村里很多人家房屋都不能住人了,王宝贵家的房子完好无损,这回他才看到了自家房子的好处。
不过,通过这次水灾,也的确看出王宝贵家房址有些问题,全村的水全往他家院子里流,他家的院子成了河道。
洪水到来时,上游的水裹卷着死猪死鸡直往下冲,冲过来的还有门板、家具、柴草垛,柴草垛上居然还趴着一个人,不管怎么呼喊,还是被无情的大水冲走了。这时我们惊奇地看见王宝贵站在自家窗台上张望了一阵,往腰上系了一根粗绳子,跳到洪水中,大家以为王宝贵被洪水吓疯了,急于逃生,但我们都想错了。跳到洪水中的王宝贵拼命游到他家院子里那棵老榆树跟前,爬上了老榆树,解开腰上的粗绳子,捆在树干上,他又扶着绳子游回窗台,撅着屁股爬回屋里。
王东明说,王宝贵往那棵大榆树上拴上绳子不长时间,洪水里又漂来一堆柴草垛。柴草垛上蹲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她被吓傻了,不喊也不叫,直看着站在房顶上的人群呆愣,柴草垛漂进王宝贵家的院子,正好被那根粗绳拦住,不走了,柴草垛一点点散开,变成了零星几块,又顺着绳子底下漂走。王宝贵老婆在窗台上喊那女人,让那女人拽住绳子,王宝贵从窗口伸出一个木杆,那女人趴在绳子上,一只手攥住木杆,用另一只手和胳膊挽住绳子,王宝贵用劲把女人拽进屋里。刚救完这个女人,紧接着又漂过来一根圆木,圆木上趴着一个男人,那男人倒是灵巧,漂到绳子跟前,伸手抓住绳子,一点点挣扎着爬进了王宝贵家的窗台。有了这男人,王宝贵也多了一个帮手,只要有人漂过来,就被他们拽进屋里,就这么忙活了不知多长时间,王宝贵救出了五六个人。当然也有没救成功的,我们亲眼看见有一块门板漂过来,门板上趴着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儿,漂进王宝贵家院子的时候,洪水忽然出现漩涡,门板偏离了原有的方向,朝着榆树那边靠去,王宝贵老婆喊,抓绳子,快抓绳子。那男孩儿慢了半拍,伸手没有抓住绳子,又顺着洪水漂走了,王宝贵急了,他冲出窗台欲跳入水中追赶那块门板,被他老婆从后面一把抱住,王宝贵也许急红了眼,回手给了他老婆一巴掌,他老婆的手松开了,那门板却漂远了,即使王宝贵跳入水中,也追不上了,他就眼睁睁看着那男孩儿,沮丧得要命。也就从这时开始,王宝贵不再站在窗台上救人,他拽住绳子,把半个身子探入水中,只要漂过来一个人,他就能及时搭救。当时我们都看傻眼了,想不到这个木呆呆的王宝贵竟有这么大的勇气和胆量。
后来洪水退去,那些被王宝贵搭救的人,有的来看过他,有的根本没来,对于那些来与不来的人,王宝贵全没理会,经历了这么一场大水灾,什么事都不算事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细节描写,如王宝贵救人的场面,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B.小说以村长王东明的叙述为线索,描写了王宝贵这一质朴的农民在灾害面前无所畏惧的性格特征。
C.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王宝贵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村长王东明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D.小说的主人公王宝贵是一个贫困的、脾气暴躁的残疾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精神与品格却让人心生敬佩。
E. 小说在人物性格描写方面还注重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小题2】作品中的王宝贵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道:“对于那些来与不来的人,王宝贵全没理会,经历了这么一场大水灾,什么事都不算事了。”这一细节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  情
徐建英
我出生的鄂南地区,山高林密,各类野兽世代扎驻在深山之中,紧挨山边的庄稼跟着常遭罪,各村成立的护农小组中,父亲年轻时候就是其中的一位铳手。《枪支管理法》实施后,父亲的那杆双管猎枪被公安机关列入收缴之列,到父亲重新持证换上单管猎枪时,山下的庄稼人开始一茬茬往城里卷,山上的野兽下山无食可觅,也很少再来作孽,而父亲此时的年岁也大了。 
庄稼少后,荒地多了,从前热闹的围猎随着护农小组成员一样相继老去。父亲平日里侍弄完屋檐外廊墙角的几丘菜地,余下来的时间,还是喜欢一个人柱着那支老式的单管猎枪上山转悠。只是年岁大后,从前健步杠在肩上的猎枪,如今经被他柱在脚下,成了一支看起来很滑稽的拐棍。而他总是习惯说:“转转吧,习惯了咱湖村的山,转转也好。”特别是雪落的冬季,父亲每隔两日,必定在清早进山一趟。
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
那个人,父亲时常在我们湖村周边碰到。笼着雾罩泊着小筏的湖边,袅袅升腾着炊烟的早晨,更多的时候,父亲会在密匝匝被夕阳涂得金灿灿的林子里遇到他,那些橡树,槲树,青杉,松柏什么的,平日里庄户人家司空见惯的树们,在那个人眼里像似镀过金的宝贝。有时他弓着腰,有时会曲膝半蹲着地,伴随着那个人手中的玩意儿“咔嚓”“咔嚓”的灯光闪过,有时还会哗啦啦一下跪在地下,样子庄严肃穆,像似要完成一件很重要的庆礼。再看那个人时,父亲就常常忍不着多瞅几眼,更多时会瞅他背上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 
那年冬季的雪很大,母亲的阻止没能如愿,反而加速了父亲进山的频率——隔日一趟转成了一日一趟。 
那天一大早父亲又柱他那杆老猎枪,鬼鬼祟祟地瞒着母亲从菜窖里拎出一条棉布小袋,踏着积雪穿过村口,走上了村后被雪落镶白过的南拢凹。那被大雪厚厚覆盖的山路上,一行脚印直向镶白的树林子,一股啸冷的雪风在父亲错愕的神情里吹动树条子上缀满的冰挂。 
顺着那行脚印,父亲很意外地在南拢凹岔路上碰到了那个人。他立在路边,像似在等着什么,背裹里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缀上了一层薄雪。迎着父亲错愕的目光,他对着父亲笑笑算是招呼,然后跟在父亲身后,也上了山。
父亲柱着猎枪的步子在前方停了下来,他紧了紧手中的棉布袋子,看着同时停下来的那个人,折返身向另一座山头走去。那个人在原地仅停了一下,也折转身子跟向父亲身后。 
父亲再次停下来,看着那个人,柱着的猎枪在雪地上不满地跺了跺,一动不动地立在雪地上望向那个人。那个人在父亲的目视下,后退了几步,复又走上前,父亲的猎枪再次在雪地上跺了跺,一动不动地望着他。那个人停在原地半响,才背着包一步一回地绕向另一个山头。父亲站在雪地中,直见那个人在林子里只剩下一个小黑点时,才折转身向南拢凹的深山走去。 
父亲在响午时柱着猎枪空着手走进家门,棉布袋中装着几粒不知名的树木坚果,他边拍打着肩上的残雪,边絮絮叨叨地唠着那个人的不是,唠那个人扰了他的好事。母亲见此很不满地在一旁接口:“就是没人惊扰你,你平素不也照样是空手回家的。”而父亲听罢,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对此,我们再一次把父亲所有的举动归辔于他老小孩的心理在作梗。 
这件事不久我返城找到了新的工作,应新同事约,我陪他参加一个摄影大赛的颁奖会。 
在获奖作品展厅中的一角,一幅叫《深情》作品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雪地里半蹲半跪着一位老人,老人的模样慈眉善眼,在他的手伸前的地方,是一只灰色的野兔,看到老人,灰兔眼神像极了委曲的孩子,挣扎着向老人身边挪近,一旁的雪地上,一只棉布小口袋散在雪地上,几只鲜红的萝卜露出袋口在雪地中格外醒目。远处一棵枫树,被积雪压弯的树桠下,隐隐有支陈旧的单管猎枪在雪风中飘。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样子庄严肃穆,像要完成一件很重要的庆礼”,写出了“那个人”认真严肃和敬业的精神。
B.父亲“加速了进山的频率”却依然打不到猎物,主要是因为他根本不想打猎物,而只是想重温昔日的生活。
C.小说中多次出现了雪、树林、风等环境描写,这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背景,又渲染了气氛。
D.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由“我”来讲述故事,既让人感到可信与亲切,又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小题3】【小题4】分析画横线句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小题6】小说为什么以摄影大赛的一幅作品《深情》结尾?请结合全文,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里的月光
夏 阳
年前,作家老李老打电话追着我问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我说认识有啥用,你那事我帮 不上忙,你就别多管闲事了。老李嗫嚅着,怎么是多管闲事呢,你可不能这样说。
唉,老李一个儿时玩大的同村伙伴——老憨,在我居住的城市做建筑工,一年到头在工 地上累死累活,好不容易赶在春运前,求爷爷告奶奶,工头总算结清了工资,却在临上火车 前被歹徒逼到墙角,洗劫一空。
两万块啊,整整两万块血汗钱,就被这天杀的挨枪子的挨刀剐的抢去了!老李在电话里 恶狠狠地骂道。我说,骂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帮你老憨寻回钱,我请一伙人去骂好了。
老李苦笑,笑完,又开始祥林嫂般地絮叨,这派出所是干什么吃的,报案都一个多礼拜, 就是不见动静。我说,人家派出所也不容易,就那么点警力,管着十多万外来人口。我帮你 找了派出所,人家指着一大堆卷宗,为难地说这是小案子,又没有明确的破案线索,自认倒霉吧,夸张点说,这和在大街上被抢了手机差不多。 估计老李听后是一副苦瓜脸。他说,哎,这可是两万块钱啊,怎么是小案子? 我只好解释,两万块钱搁你老家是巨款,在这里只能算小钱,有钱人的一顿饭钱而已。 老李悻悻地问,就没其他法子了?我一脸无奈地说,如果是上百万,派出所肯定会成立专门的破案小组。要是你的老憨丢胳膊断腿了,他们也应该会重视。 老李感慨,如果可以换,我想老憨肯定愿意拿条胳膊甚至性命来换这两万块钱的。你要知道,老憨一家老小盼星星盼月亮,盼了一年多,家里正等米下锅呢。老李又不死心地问, 真没法子了?我在你那座城市只认识你一个朋友。
我想了想说,法子倒有一个,我给你讲一个在我家乡流传很广的故事吧——大概是民国 时期,一位上面来的夫人,在省城一帮官员的陪同下,从南昌去庐山避暑。中途,路过我们 镇时,夫人内急。无奈之下在路边找了个公厕。你要知道,我们那里所谓的公厕,就是一个茅坑,上面搭几块木板,臭气熏天。当地人民早习以为常,可是夫人金贵啊。她站在厕所门口犹犹豫豫,磨磨蹭蹭,最后可能是憋不住了,一捂鼻子跑了进去。夫人出来时,脸色很难看,一路上直说头晕,还嘀咕了一句:你们这里的卫生怎么搞的?陪同的官员坐不住了,上 庐山后,打电话骂人 ,从行署、县一直骂到我们镇,把镇长吓得半死。镇长考虑到夫人返程 还会经过这里,就号召全镇人民大洗厕所。又是挑粪又是消毒,整整折腾了三天。可是,夫 人没来。据说人家下山后直接去了武汉,从那里坐飞机走了。
老李听了我的故事,深有感触,沉默了半天,突然怪声怪气地尖叫,你们这里的治安怎 么搞的嘛!我大笑,隔着电话想象着老李叉腰横眉的样子,说,你这样会把人家吓坏的,人 家就是破不了案,也会自己偷偷把钱垫上。我又说,可是我们都是蚂蚁。老李无语,默默地 把电话挂了。
两天后,一个月光极好的深夜,我又接到老李的电话。老李说,我想自己把钱垫上。我 吃了一惊,大骂,不会吧,你是不是疯了?
老李幽幽地说,你不知道,我们老家地处大西北,是你难以想象的穷。我上高中前,除 了出生外,没有洗过一次澡。在我们那个乡,我是唯一的高中生,受到乡亲们的资助,是乡 亲们的骄傲。现在我是作家了,在他们眼里,我无所不能,天天和中央首长在一块儿握手、 吃饭,进出小车伺候。老憨也是实在没辙儿才找到我的,我不想让他们失望。再说了,老憨 还欠着一屁股债,没了这笔钱,几个娃儿都要失学的。他们一家正盼着过个好年。
我听了心情沉重,转而又说,你自己也不宽裕,靠几个稿费,还得养活一大帮人。老李 叹了口气,说,我多写点就是了,实在不行,就写点特稿,那玩意可以多挣几个。我之所以 告诉你,是想让你配合我一下。我问,怎么配合?
你帮我把这钱给老憨,就说你公安局的朋友抓获了歹徒,把钱追缴回来了。老李不放心 地叮嘱我,你千万别露馅,对着老憨,要给足我面子。老憨现在还在工地上眼巴巴地等着我 的好消息呢。
我凝望着窗外城市上空皎洁的月光,哽咽无语。
(文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 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插入了“我”给老李讲的故事,垫钱的说法启发了老李,为后文埋下伏笔,也讽 刺了社会的官僚主义作风。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语言平实,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主题深刻,表 现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C.对比鲜明是本文的特色,例如老李急人所急的言行和“我”的冷漠言行对比,城市的 生活与老憨家困难境况对比。
D.老李打电话追问我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痛骂歹徒,寻求帮助,这推动了情节发展, 生动地刻画了老李的形象。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李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城里的月光”有什么意蕴?以此为题,对主题表达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棋霸

韩少功

公社建有茶场迄今三载,近日一批省城知青来此落户,诗画琴棋各有高手,日夜热闹。场内有本地少年李某,观得目瞪口呆,摩拳擦掌,不时生一无端傻笑。自告奋勇与知青摔跤,对手欲略施小技,一展新疆式背包之雄威,伸手揪其裤带。岂料李某土布纱头裤上仅溜溜裤绳,并无带环。顷刻间绳掉裤散,露出一块白肉光辉触目。李某不知此等异招异法,愤然甩手,说:摔就摔,何必如此下流,遂提鞋拾衣横眉冷目而去。

数日冷淡,知青也无可奈何。忽一日,李某观棋战心痒,终复露笑脸。自称久爱弈技,原是此地百里内外小小棋霸,今日喜逢良师益友,愿再与知青于棋场比试高低。

棋子叭叭就位,战云浓密,杀机四伏。然李某不待马头卒挺出,径直策出屏风马,活活踩杀对手的巡河车,令满座愕然。知青笑得五官皆乱,说哪有这等走法,你的拐脚马坐了直升飞机不成?李某眨眼不解,问何为拐脚马,远近四乡从无这一古怪规矩。于是众人捧腹喷饭更甚,有观者险些翻下桌来。

越数月,李某摸熟棋规,又零星听得橘谱梅谱诸多高雅棋法,弈技日有长进,连知青高手也莫能匹敌。每局下来,座围赞誉之声鹊起,李某搔肘搔耳,脸微红而喜不自禁。

知青陆续招工回城而去,场里棋坛仅留李某茕茕孑立,清冷难堪。李某夹其棋盒回乡访旧时棋友,寻些乐趣。不料旧友一概照行拐脚马不误,且哄笑李氏新规着实荒唐,可笑可笑。李某百般辩说,老幼无一信服,摇头嘻嘻。加上一时不适旧法,竟连败数局,李某遂耳根赤热闷闷不乐而去。

李某自恃清高,从此戒棋。数年后有旧时知青骑摩托结伴游山玩水,途经此地。叙话间闻此地棋坛霸位早易新主,而李某蛰居偏僻山冲郁闷成疾,体瘦如影,至今未婚,棋艺恐早已荒疏。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塑造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心情,如文中的“四笑”:“无端傻笑”写出了李某的憨厚;“终复露笑脸”表现出李某对下棋的喜爱;“笑得五官皆乱”写出了知青对李某下法的不解;“哄笑”写出了旧友对李某新规的嘲笑。
B.作者写李某下棋时,略写棋子的布局,详写径直策出屏风马这一招,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C.“数年后有旧时知青骑摩托结伴游山玩水,途经此地”,主要是为了表现知青对往日落户茶场生活的怀念。
D.本文的语言简洁、典雅,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遗风。
E.小说以“热闹”开笔,以“荒疏”收笔,体现出作者褒扬都市文明、贬斥乡野文明的价值取向。
【小题2】下棋是作品的主题,作者为什么在第一段花一定的笔墨写李某与知青摔跤一事?
【小题3】试简要概括并分析李某的形象。
【小题4】结合题目“棋霸”,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