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赝 品

姜铁军

鸿图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王利在北湖边上看中了一块地皮。在市规划局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按照规划,北湖很快就要修建地铁,到那个时候,这里的地皮可就值钱了。地皮值钱了,房子价格还不上涨吗?王利当然会算这笔账,决定找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胜帮忙给协调协调。想请黄胜吃饭,在酒桌上谈这件事情。被黄胜一口回绝了:“中央有八项规定,反对大吃大喝,你就别费心了!”说完就把电话挂断。

王利没想到会碰一鼻子灰,心里想,一定得想个办法让黄胜帮忙。于是托人打听黄胜喜欢什么。很快,那人给王利打来电话:“黄胜喜欢收藏瓷器。”王利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王利就在心里琢磨,送黄胜什么样的瓷器好呢……

过了几天,王利通过一家快递公司给黄胜寄来一只瓷瓶。王利给黄胜打电话说:“黄局长,这个瓷瓶是清朝的粉彩,你好好留着吧!”

黄胜明白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点点头,说:“地皮的事你听信吧。”

第二天,黄胜叫自己老婆拿着这只瓷瓶,来到市文物鉴定所,请瓷器专家做鉴定。瓷器专家仔细看了看,说:“这个粉彩是假的。”黄胜老婆立马火了:“这不可能,你是不是鉴定错了?”瓷器专家害怕自己看走了眼,急忙找来所里另外两位专家,共同又鉴定了一次,出具了鉴定书:赝品。

黄胜看着文物鉴定证书,给王利打电话,说:“我这地方小,没地方放你送的东西,把那只瓷瓶拿回去你自己收藏吧!”王利赶忙说:“拿回来多不好,你不喜欢就拿到拍卖公司卖了吧!”听到这话,黄胜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么个破瓷瓶,还要去拍卖,拿我不识数是不?“啪”地一声把电话摔了。他老婆说:“这样也好,拿拍卖公司拍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拍卖公司会给我们作证这是个赝品,省得他反咬我们一口,说拿了他的粉彩不给办事,败坏我们。”黄胜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

黄胜就把瓷瓶拿到了拍卖公司参加拍卖。拍卖公司的规矩是,只要有客户拿来东西我就负责拍卖,不保证东西的真假。责任是买家自负。他们也有鉴定师,看了黄胜拿来的瓷瓶,笑着说:“这东西还值得来拍卖吗?怕是不够手续费的。”黄胜心里很恼火,脸色十分难看。拍卖公司鉴定师问黄胜:“这个瓷瓶拍卖底价是多少?”黄胜没好气地顺口说:“五万。”

到了拍卖那天,不少人来参加竞拍。

黄胜拿去的粉彩瓷瓶五万开价,马上有人加到六万,接着被人叫到十万。而后一路攀升,最后被一个买家以九十八万元买走。

黄胜从拍卖公司拿到这笔钱的时候,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投桃报李,黄胜给王利开了绿灯,让他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拿到了北湖那块地皮……

事后有人举报,说黄胜受贿,收了房地产商的粉彩瓷瓶,以地皮做交易。

纪委派人找黄胜谈话。黄胜说,王利送给自己一只粉彩瓷瓶不假,就是朋友间的互赠,根本就是一个赝品,不值钱。他拿出了市文物鉴定所的鉴定证书证实自己说的都是实话。纪委又派人到拍卖公司了解情况,拍卖公司证明粉彩瓷瓶确实是一只赝品,值几百元钱。至于买家愿意出高价买走,那是买家的事,谁也管不着。买家看走眼的事在拍卖的时候经常发生。

黄胜没受什么处分,事情过去了。

现在,那只瓷瓶就放在王利家的卧室里,他当痰盂用。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胜以“中央八项规定”为由,拒绝了王利请客吃饭,可以看出黄胜还是一位想坚持原则的国土资源局局长。
B.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中“鉴定瓷器”这一情节是故事的高潮,正因瓷器专家断定这件瓷器是“赝品”,才有了后来拍卖“赝品”等故事情节。
C.一件赝品能够以天价被成功拍卖,这件赝品的价值与价格反差极大,这给读者带来了思想冲击,产生颇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D.黄胜收受“赝品”经纪委查证并非违纪行为,而黄胜得到九十八万元,是买家看走眼所致,与黄胜无关,是无可厚非的。
E.小说中涉及到的利益各方都得到了想要得到的利益,而国家利益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受到严重损失,令人痛心。
【小题2】人人皆知的赝品,最终却拍卖成功了,导致这件“赝品”拍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小题3】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是“在情理之中”。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黄胜,也有人认为是王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23 12:1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宝物”圆月桌
聂鑫森
已经70岁的和乐明,一到吃饭的时候,望着餐厅里的这张圆月桌,就愁得眉毛打结。
在古城这条长长的巷子里,和家是一个独立的小庭院。两个卧室,一个是和乐明和老伴儿的,可惜一年前老伴儿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另一个卧室是两个儿子大和、二和的,但是十多年前,两个儿子相继成家,陆续搬到各自工厂的宿舍区去了,如今都过了40岁,一家一个孩子,分别读高中和初中。
餐厅里那张圆月桌边,吃饭的人数由四个变成三个再变成两个,眼下就只剩下和乐明一个了。当然在节假日,圆月桌有时也会围得满满的,有儿子有儿媳有孙子,但毕竟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少了。现在,他一个人坐在宽大的桌子边,自己都觉得自己可怜。
圆月桌上年岁了,漆色早已脱落,但却结实。它是哪一辈传下来的呢?和乐明不知道,反正从他懂事时起就在这张桌子边吃饭。
这张圆月桌由两个半圆桌合在一起,分开来各有一个半圆桌面和三条桌腿,合起来是一个整圆桌面和六条桌腿。合起来叫圆月桌,分开来叫月牙桌。
和乐明一个人吃饭,用得了这么大的桌子吗?拆开来就用一个月牙桌吧,他又觉得费事,而且感觉不吉利——圆圆满满,为何要一分为二呢?
隔壁院子的宗学,隔三差五地会来坐一阵子,与和乐明聊聊天。宗学在市博物馆当馆长,快60岁了,一肚子的学问。
在一个月色清朗的夜晚,宗学敲开了和家的院门。他们喝茶、抽烟、聊天。宗学说:“和师傅,过两天是中秋节了,孩子们都会来陪你过节吧?”“都打电话来了,会来的。”“你做饭也是内行?”“这样的机会少啊,他们都忙。每当我一个人坐在圆月桌边吃饭,就愁得不行。”
“圆月桌?是可分可合的圆月桌?”宗学的眼睛睁大了。和乐明说:“一个老物件,不堪入目。要不是图个念想,我早扔了。
宗学到了餐厅,看了桌面看桌腿,又用手在各处敲击了几下,说:“这是黄花梨木做的!”他请和乐明帮忙,各抬一端,把两个半圆桌分开再并拢。“和师傅,这是明代的东西,了不起的一件宝贝!和师傅,我在博物馆干了几十年,这眼力你不会怀疑吧?”“当然不怀疑。”“我告诉你,它的价值在80万元上下。”
和乐明的眼睛直了,然后长长地“啊”一声。
宗学似乎也为他高兴:“这是个吉祥物。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圆月桌,‘圆’者,和谐,快乐;‘月’者,圆满、明亮。正应了你的姓名。这个院子,这件宝贝,你和儿孙们要好好地守护。”“我一天不闭眼,就一天不会离开它。”老和说。
宗学又提醒:“不过,你一个老人守着这样一个院子、这样一件宝贝,怕有闪失啊。你把我对圆月桌的鉴定结果告诉贤侄们吧,他们会想出办法来的!放心,圆月桌是个秘密,我不会对外说的,你们也要嘴严!”和乐明说:“一定,一定!”
很快,和乐明就把宗学的鉴定结果告诉了孩子们。
中秋节刚过,和家的长子大和领着一家人住进了院子。此后每天,和乐明高高兴兴地做饭、炒菜,脸上的笑堆得满满的。特别是双休日,二和一家人也会到这里来,热闹得很啊!
三个月后,二和一家人又替换大和一家人住了进来,和家庭院充满了欢声笑语。
隔壁院子,宗学每当吃饭的时候,望着桌子边的自家人,总会想到邻家那张围满了人的圆月桌,圆圆满满,快快乐乐。于是,他想起了自己做的那次“走眼”的鉴定,举筷而笑。
(摘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了年已古稀的主人公和乐明坐在圆月桌边发愁,既是设置悬念,给读者以疑问,又自然地引出他的家庭故事。
B.和乐明怕不吉利不愿将圆月桌分开使用,以及宗学对圆月桌“走眼”的鉴定,可见两人都有希望家人团聚的心理。
C.和乐明的两个儿子开始并没有察觉到老人需要陪伴,在听说“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后,有所领悟并高兴地轮流陪伴老人。
D.文章中的“宝物”圆月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取名“圆月桌”寄托着阖家团圆的愿望,宗学说“圆月桌”寓意和谐、快乐、圆满、明亮。
E. 小说全文采用倒叙的方式,以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细腻刻画人物的心理、动作,情节紧凑连贯,而故事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小题2】划线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宗学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往事一页
(奥地利)卡夫卡
看样子,保卫祖国的许多事情被忽视了,至今,我们也没有予以认真思考,而只是忙于各自的事情。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却令我们十分担忧。
在皇宫前的广场上,我开了一家鞋店。这天清晨,我刚打开店门,就看见所有通向这里的巷口都被武装人员占领了,而那不是我们自己的士兵,显而易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我不明白,他们怎么能长驱直入进入京城,这里可是远离边境啊。不论怎样,他们还是来了,而且,看样子人数会与日俱增。
由于习性所致,他们讨厌房屋。他们磨刀削箭,练习骑术,忙个不停,把这块平时宁静的、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清洁的广场弄成了一个真正的马厩。我们曾几次试图冲出店门,想至少把那些令人恶心的垃圾清理掉。但后来这尝试越来越少,因为这不仅徒劳无益,而且还给我们带来野马坚蹄或者蛮人利鞭的危胁。
与游牧民进行交谈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语言他们不懂,他们又没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互相交流如同野鸟。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设施,他们既不理解,也待之漠然。因此,对于任何一种手势语言,他们也表示反对。哪怕你下巴错位,手腕脱臼,他们也还是不明白你的意思,而且也永远不会明白。他们经常做出鬼脸,眼白翻出,口吐白沫,但他们这样既不想表达什么,也不想吓唬谁,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习性如此。他们需要什么就拿什么,你不能说他们使用暴力。遇到他们干什么,大家都退避一旁,任其自便。
从我的库存中他们也拿走了一些好东西,但我不能有所怨言,因为我看见其他人的遭遇,比如对面的肉铺老板,他刚一进货就被游牧民一抢而空,吞食下肚。他们的马也吃肉,经常看到骑士躺在马的旁边,与马同食一块肉,各啃一头。肉铺老板恐惧万分,而且不敢停止供肉。我们理解他的处境,募集了一些钱来援助他。如果游牧民吃不到肉,天晓得他们会想到干什么;而又有谁知道,即使每天给他们肉吃,他们又会想到干什么啊。
后来,肉铺老板想,他至少可以省去宰杀的辛苦,于是就在早晨送来了一头活牛。他千万再不能这么干了。大约有一个小时,我趴在店铺后面的地板上,把所有的衣服、被子和褥垫一古脑儿捂在身上,只是为了听不到那牛的惨叫声,游牧民从四面八方扑到牛身上,抢着用牙齿从它温暖的身上撕下一块肉吃。等一切早已平静以后,我才大着胆子走出来。只见他们就像酒桶旁边的醉鬼一样躺在牛的残骸旁边。
恰在这时,我相信我看见了国王本人站在皇宫的一扇窗户边。平常他从不到这外间来,而总是深居内院,但这次却站在窗户边,低垂着头,看着皇宫前发生的事。至少我相信他站在窗户边,低头看着自己皇宫前发生的这一幕惨剧。
“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你问我,我问你,“这种重负和折磨我们还要忍受多久呢?”惹来了游牧民,但却没有办法将他们退去。宫门仍旧紧闭着,以往那些总是盛气凌人地进出皇宫的卫兵这时却全呆在装了铁栅的窗户的后边。于是,我们这些工匠和商人就肩负了拯救祖国的使命,然而这样的使命我们却担负不起。我们也从来没有夸过口,说自己有这般能力。这是一场误会,而我们却要毁于这场误会。
(节选自《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方游牧民族从很远的边界长驱直入,作为文明国度的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没有语言、习性落后的游牧民在皇宫前撒野。
B.小说通过对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的对比描写,揭示出祖国被侵占后得悲剧性,给读者以震撼。
C.小说中描述游牧人冲向活牛啃肉吃的情景,形象地刻画出入侵者的野蛮和贪婪,极具讽刺性且富有象征意味。
D.作者通过寓言式的故事,提出了国家统治者及其军队,应该担负起拯救国民的责任,而不能只是贪图享乐、耀武扬威的观点。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目的?
【小题3】小说中很多细节看似荒诞,实际上表现出丰富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过铁匠铺
葛水平
①去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②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③我的手心再也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④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⑤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来。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⑥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⑦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⑧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⑨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⑩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⑪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神的故事作为冬日闲话的代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讽刺了信奉教条的地方官员。
B.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对铁匠铺的怀念以及铁匠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C.文章④-⑨段写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农家院墙上的犁耙锄锹及铁匠铺的人们与闲话……
D.第④段划线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庄稼人在—年辛勤劳作之后的轻松。
【小题2】你怎么理解文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这一样现象?请简要回答。
【小题3】根据全文概括“铁匠铺”在文中的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敞开的门

天晴

门大敞着,望出去一览无遗。老树枝丫挡不住寒风,一阵儿慢似一阵儿地向屋里吹来,你下意识地抱紧了胳膊。小陈坐在对面,眼睛里装满了埋怨,但不敢去关。他摸出一袋儿茶,晃了晃,说,这个给您暖胃。你摆了摆手,还是我这个吧。姜糖味儿顺着热气从你的杯子里漫出来。

小陈嘟着嘴,以前这门都是关着的。

我知道。你看出了小陈眼里的不安。上任前两天,你就听说,在水城这个乡,山穷水恶出刁民,上访户踏烂了前几任书记的门槛。后来这门就死死地关上,“刁民”进不来,只好往市里、省里跑……

偏你蓝朵朵,倚着性子执拗,一上任就下令把门打开,人们对你也是一览无遗。

院里人影开始晃动,你看到小陈脸色变得烦躁,料定他们来了。但人影在20米开外站住了,瞪着敞开的门发愣。①你暗笑,你们以为我唱的空城计吧?

人影分成一男一女,还是进来了,带来一阵风,冷的、硬的。

小陈发话了,李大头,你又来啦?

叫李大头的男人说,我找书记说事儿。

我就是,请坐下说吧。你站起身指了指靠墙的座椅。

女娃?李大头打量了你一下,掠过不屑的眼神,几个男的不顶事儿,政府又派个女的来糊弄老百姓?撂下这话转身要走。

看不起女的?那你走,我跟大姐聊聊。

女人将瘦小的身躯埋进沙发里,整个人干枯得让人感觉北风抽干了她身上的水分。她使劲儿拽了拽李大头的衣角。

你示意小陈把茶泡上,说给大姐暖暖身子。

茶香袅袅腾起,男人没接。女人也没接,②却泡出一汪眼泪一把鼻涕,用袖子忙不迭地擦拭。傻娘儿们,③就知道哭!李大头歪过大脑袋,胳膊肘使劲儿捅了一下女人。

你笑着问,老哥,嫂子咋了?你说说。

说就说。男人便讲述起他重复过上百次的冤屈。

十年前,李大头跟村里签合同承包了村里的30亩地,种果树,期限为30年。苹果梨收成尚好,一家老少不愁吃喝。没想到第八年上,村支书单方面撕毁合同,将地包给他小舅子。一夜之间,他小舅子伐光了所有的树。到天亮,李大头发现树没了,像丢了孩子的娘失了魂儿,在地里狂奔了十几圈儿,扑通跪地上指问苍天:我的树,我的树呢?后来他去告薛潘,可是没有证据,捧回来的都是一纸败诉。那以后家里穷得叮当响,媳妇愁出了大病,就是没钱医治。

李大头早就扬言,再不给解决,上访到中央。

你听得柔肠翻滚,眼眶湿了,递过毛巾给女人,说,嫂子,别难过,明儿,我到你家看看去。

第二天,李大头坐在他家缺了角的炕席上,用一根笤帚蔑子剔牙,一抬眼看见你来了,欠了欠屁股,说,也没好地儿坐,书记还是回吧。

你小心地捧上一样东西,说,老哥,你看。

那是一个水晶的奖杯,十年前李大头带乡亲治理村西的沙地立了功,政府奖给他的,他觉得不够格领,就一直搁在乡里。

李大头盯着奖杯,摸呀,摸呀。

你说,老哥,你是老党员,老模范,我是来向你致敬的。

都老皇历啦。

你给乡亲们作了表率,乡里也感谢你啊。

李大头终于哭出了声,我知道……可我走投无路啊……

你坐下,说,老哥呀,你的好时光都这样熬没了,还不如眼前好好干点儿啥,挣钱给老嫂子治病呢。

说的也是,家里就剩下穷了。李大头媳妇递过来一杯水,⑥深陷的眼窝里含着泪花

我知道老哥是个有血气的汉子,眼睛多向前看,振作起来吧。昨晚乡里研究了,把村北的那片荒地无偿包给你,弄个葡萄园,找俩工人帮你干,咋样?

李大头握紧了你的手,浑身不停地打战。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你们确实委屈,可是再上访告状有啥意义?相信我蓝朵朵,有困难咱们共同想办法。你这些年的上诉费、交通费,我个人掏腰包给你补上。临走前,你悄悄往炕席底下塞进一沓钱。

每天,门就这样敞开着,像是老熟人,迎接着那些人、那些事,弄得你心里热辣辣的,都不用泡红糖姜茶御寒了。

年关将近,不知是谁给乡政府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那天,你值班,一筐梨、一袋粉条、一箱黄花鱼挡在了门口。你知道这是老百姓的心。你叫小陈弄清楚是谁家送的,算好价钱,把钱送过去。

你接下来吩咐,从今天起,把门关上。   

你拍着心窝说,这儿敞着就行了。

(摘编自“河南省小小说学会(2017—2018)年度佳作奖”)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着意营造种“冷”的氛围,不但表现了季节特征,也表现了此时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与后文天气寒冷但书记内心热辣形成强烈对比。
B.文章使用第二人称叙事,一方面可以通过书记的见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刻画基层干部的心理,以此更好地刻画主人公形象。
C.小说在措写小陈时使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这些内容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外,还通过小陈的行为来衬托书记形象。
D.小说通过李大头由致富带头人到一贫如洗的故事告诉我们:上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还会连累家人,最好是从自身做起找到发展致富的办法。
【小题2】文中多次写了乡党委书记蓝朵朵的“笑”和李大头夫妇的“哭”,请结合文中画线的语句说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小题3】小说写乡政府的大门从开始时敞开着到年关时关上的情节有哪些具体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好的作品
何一飞
(1)县文联作家蒋单嘴上经常挂着一句话:我笔下都是高洁之士。这倒不是他吹的,他写的大多是医家、书家、藏家系列小说,笔下人物都有高士之意,作品在省内外很受好评。
(2)蒋单本人也是个高士。别看他是个作家,却长得五大三粗,满面油光,有水镇人喊他屠夫。他呵呵地认了,完全没有被作践的样子。他确实做过屠夫,上世纪70年代初知青回城后,先是在肥得流油的县肉食水产公司系条油油的裙子卖肉。据说手上功夫甚是了得,卖肉不用秤,全凭手感。但他摸惯了杀猪刀的手硬是喜欢上了码字儿,并且写得小有名气。80年代初,县里成立文联,就把他调了过来。那时肉食水产公司这个单位肥得不得了,文联却是清贫单位,人家笑他米箩跳到糠箩,他就笑笑。后来肉食水产公司倒了,人家说他有眼光,他也只是笑笑。
(3)蒋单喜欢交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也肯帮忙。搞运输的刘老板加盟某大品牌家具公司,新开了一家家具城,要挂一副对联,上联取自品牌公司的企业宗旨:以人为本,构建绿色社会;上联弄好了,却没有对得上的下联,找了许多写手也没有合适的,最后找到了蒋单。怎么弄个这样的上联?蒋单问,言下之意这上联不咋的。他不待刘老板回答,自己泡了杯茶,顺着浓浓的热气喝了一大口,放下杯子说,有了,下联是:让爱做主,营造温馨世界。水镇人都说这是绝对,而且极适合家具城用,把个刘老板喜得拿了两条蓝芙蓉王烟来答谢。蒋单没收,说刘老板要是方便的话,以后文联搞文学讲习班你来个小赞助吧。
(4)县里招商引资,引进了大老板张董事长在县里建一个大型电子厂,总投资三千万,前期投入一千万。张董事长来签约那天,给县领导提了个要求,要在水镇找个作家给他的老爷爷也就是他父亲的爷爷写个传记。光绪年间他父亲的爷爷在水镇做过县令,勤政为民,爱民若子,后来累死在任上。这样一个小要求,县领导满口答应,说这书安排我们县里在全省有名的作家蒋单来写。
(5)蒋单本来在写一个长篇,但还是爽快地应了下来。招商工作是县里大事,自己虽是一介文人,也有义不客辞的责任。何况县领导一再强调,这也是县里交给他他的一件政治任务。
(6)张董事长特意在水镇最大的酒楼设宴款待蒋单,为了显示高规格,还请了县领导作陪,陪酒的是演出团几个时尚妖艳年轻貌美的女演员。席间,张董事长说,蒋先生要不到我公司来,做个策划总监,月薪五位数怎样?蒋单淡然笑笑,说谢谢张董事长抬爱,我这辈子怕是放不下这支笔啦。
(7)张董事长说是要蒋单写,其实只是要他修改润色、署个名而已。张董事长自已带来了一部已写就的传记,交给蒋单,说仅供你参考,希望蒋先生能在两个月内完成,我给你两万元酬金。张董事长说完,从他精致的皮包里拿出了一沓崭新的钞票。蒋单接过书稿,却不接那钱,双手抱拳对大家作个揖,说张董事长慢喝,我不胜酒力先走一步。说毕,迈开腾腾大步走了。
(8)过了五天,蒋单却把书稿退给了张董事长,说这书他写不了,也不能写。张董事长以为蒋单嫌钱少,叫秘书从财务室拿来5万元钱,啪地一声砸在蒋单面前。先给你5万,张董事长说,写完再给你5万,蒋先生总该满意了吧?蒋单像是被羞辱了一般,屠夫性格就出来了,拿起钱径往张董事长身上砸去,愤然说道,我这一生,何曾被这劳什子累过。
(9)蒋单曾私下对朋友说,这个张董事长怕不是地道人,可能是来圈钱的。这话叫蒋单说准了,后来张董事长果真骗了县里一千多万的扶贫款跑了,只给县里留下了一块价值几十万的烂厂房。这是题外话。
(10)张董事长把这事告到了县领导那里。县领导一个电话把蒋单叫了过来,狠狠批评了蒋单一顿,说他得罪的不是一个老板,而是得罪了县里的财神爷,得罪了全县干部群众。然后又许诺说,县里正在调整干部,只要把书写好,可以把他讽到文化局当局长。
(11)蒋单拒绝了。他说,我查阅了县志,张董事长的老爷爷是水镇县史上最大的贪官,当时水镇人送他四字:天高三尺。意指他搜括民脂民膏掘地三尺。他也不是累死任上的,而是被暴怒的饥民打死,这些县志上记载得清清楚楚。
(12)领导说,你不要管这些,把书写好,把这老板给我留住就行了。他老爷爷贪不贪,现在有几个水镇人知道?就是这书出来了,有几个水镇人会看。张董事长不过是拿回老家炫耀炫耀。
(13)蒋单说,我不能写这书,我一生极恨贪官,如玉之笔岂能黑白历史,为贪官作传。
(14)领导火了,把桌子一拍,你不写这书,明天我就下你的岗。
(15)蒋单二话不说,从领导宽大的办会桌上扯过纸笔,当即打了辞职报告,一撇一捺,刚刚正正,力透纸背。最后将笔一扔,昂然说道,水镇也不会有人写这书,谁写我都不放过。
(16)水镇人没看过蒋单的辞职报告,但他们都认为蒋单的辞职报告应该是他写得最好的作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结局水镇人认为辞职报告就是蒋单最好的作品,更突显了深刻的主题。
B.蒋单原本在肥的流油的县肉食水产公司卖肉,而后却调入了清贫的县文联,后来肉食水产公司倒了,这说明他很有眼光。
C.帮刘老板的家私城对出了下联,虽拒绝了答谢,却希望刘老板以后可以给文联提供赞助,这说明蒋单结交朋友是有目的性的。
D.张董事长要给自己当过县令的爷爷写传记,起初蒋单很爽快的答应了,这是因为他认为帮助县里招商引资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E.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文中第(2)段多次写蒋单的“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说蒋单本人也是个高士,他具备高士的哪些品质?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第(9)段写张董事长圈钱的事,作者说“这是题外话”,既然是“题外话”,是否删除?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