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1)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2)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3)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4)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 ‘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5)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6)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7)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8)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 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9)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10)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11)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12)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13)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

(14)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15)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16)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 道,好茶!

【小题1】下列各项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文B.议论文C.散文D.小说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川”字商标的洞茶原产地位于( )
A.藏北高原B.湖北赤壁C.四川D.北京
【小题3】下列各项写作手法中,本文没有使用的一种是( )
A.借物抒情B.欲扬先抑C.对比D.欲抑先扬
【小题4】文章第(3)段关于边防战士饮用砖茶过程的阐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要把砖茶掰碎熬煮B.放到搪瓷缸里熬煮C.灌上雪水熬煮D.必须用大火熬煮几分钟
【小题5】下列各项关于砖茶的表述,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砖茶能够治疗高原反应B.有人把我的砖茶抠出一个“川”字
C.砖茶不能大口喝D.砖茶能放盐巴喝
【小题6】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初见砖茶,无比喜爱B.砖茶相伴,温暖安慰
C.误买砖茶,绝望黯然D.重逢砖茶,思念感动
【小题7】关于砖茶对于我的意义,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茶砖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紧联系在一起,但离开高原后我便忘记了砖茶的味道。
B.茶砖见证了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的岁月,寄托着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C.茶砖给边防军人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对茶砖充满了感激和赞美之情。
D.我与这茶砖朝夕相伴,茶砖不仅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而且它是我无声的知己,是我的朋友。
【小题8】文章第(12)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9】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将洞茶水洒向大地,对天而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5:47: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松鼠

柯来台

①朋友送给我一只松鼠,它全身呈深绿色,翘起的尾巴顶端和腹部则是红色的。我一开始就觉察到它野性十足,它对人一无所知,竟以为可以无所顾忌。第一天,它就把猫咪吓得直哆嗦,而京巴狗在它面前竟说不出话来。瞧着这个快活的家伙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背上,瞪着那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每一样东西,谁不发抖呢?

②第一天,它喝牛奶。在我的头发上蹭干净两只手,然后在空中蹦跳。不一会又回到我的肩上,梳理我的头发,把冰冷而友好的小鼻子,肉乎乎的舌头在耳朵下方蹭。

③“抓住它,它抓了一团毛线!”一条在它童年时就箍在它腰上的锁链磨坏了它的毛皮,他那如羽毛般轻盈、如火焰般闪烁、翘在空中的尾巴在跳来跳去时便发出一种如苦役犯戴的镣铐的声音。“抓住它,把它拴住,它把糖果盒拿走啦!”它被抓住之后就把长长的手指,塞进钢制腰带间,陷入沉思。我带它到乡间度假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一直过的是沉闷的城市生活。它没有立刻走出敞开的笼门,而是把一双手紧贴在胸前,出神地凝视无边的绿色草地,身体则有规律地战栗。我只能把这种战栗比作生命垂危的蝴蝶的抖动,它的美丽的、如一颗泪珠般凸起的眼睛里映出一片绿色。

④我牵住链子的另一端,它便随我一起在草坪上行走。在草地上,它干净利落地小便,采摘一粒粒黑色的种籽。然后,它用前肢抓住一棵鲜花盛开的小树底部的枝桠,发疯似的摇晃它,仿佛要看看这树枝是不是活的。这时,它瞧见空中飞过的鸟儿,便伸长脖子向鸟儿致意,这一举动几乎使它离开了地面。

⑤它遇见一条蜥蜴,前额上边立即堆起皱纹,竖立起了脖子和尾巴上的毛。在我起来调解之前,它已经翻了个空心筋斗,像只好斗的公鸡在空中打了个旋,那可怜的小蜥蜴已成了两截。但是,对癞蛤蟆,它只是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不过,有时候,它向肥肥的长满疙瘩的癞蛤蟆伸出爪子,很友好地搔它的脑袋。癞蛤蟆鼓起了肚子,表示抗拒,发出刺耳的声音。

⑥在乡间,它发胖了。除了我给它的榛子、核桃、杏仁外,它还咬了窗帘、镜框的一角,还整天把一根葡萄枝搂在怀里走来走去,用嘴唇舔着。它轻盈地在我肩上蹿来蹿去,往我耳朵里吹气。小园子里开满了白洋槐花、杜鹃花。小松鼠关在笼子里,把它的可爱的鼻子挤在两条栏杆之间。。。。。。我知道它在想什么,我终于打开笼子,解开它的锁链——我知道,我会想它的。

⑦我给他自由的时候,正是六月,温煦的威风轻拂,自由的松鼠却一动也不动,它两只手交叉,久久地、全神贯注地坐在窗台上。它开始做它习惯的动作,把手塞进腹部和链子之间,但它没找到链子。它笨拙而轻轻地跳了一下,估量那根原先栓他的链带的长度,然后,又试着跳了一下,那时,他只是瞅着我。然后,它不安地咳嗽,急急地奔跑起来,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⑧暮霭降临时,我呼唤它的名字,但没有用。可是,夜色深沉时,窗台上面想起了松鼠那轻轻的、朴实的干咳声,它呼唤着我。它像主人似的回到房间。它步履蹒跚,因户外的空气、树木、鲜花和海拔高度而心醉。它就着小盆的水嘴畅饮,用一双手梳洗一番,准备床铺——那个它每天打开裹在身上的毛线团。第二天,我又见到它自由自在地坐在窗边,等待着折断那条其实已不再存在的链子。。。。。。那天,它没有离开花园。在杜鹃花,洋槐花丛中,重又开始像人间天堂一般的生活。一群飞来飞去的燕子和麻雀围着它,对它鸣叫,它又开始蹦蹦跳跳,欣喜若狂,忘乎所以,追逐猫咪,把猫从洋槐树那儿撵走,它得意洋洋,蹲在洋槐树上,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态:“现在该轮到谁了?”

⑨小松鼠没有失去爱交际的性情,不久,邻居小姑娘告诉我,“松鼠坐在我家钢琴上,听我学唱歌”;隔壁的大爷向我诉苦,“我留在盘子里的核桃和葡萄干被它吃了”。

⑩它每天早出晚归,精力充沛,皮毛光亮,因为获得自由的缘故,甚至因为感恩的缘故,它显得神采奕奕,它从不忘记回家,从不忘记向我滥施松鼠式的爱抚。这重新开始的世界,这一平衡状态,这野生动物和我们之间的纯洁关系,持续了两三个星期。一天晚上,它没有回来,后来的晚上也没有再回来。我确信,人类的双手又重新抓住了它,抓住了它那伸出脑袋让人抚摸的耳朵。

【小题1】联系全文,指出第①段加点词“野性”的含义。
【小题2】赏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⑦段划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两段写松鼠对小动物胡乱撒威风,对人无所顾忌,但很快与“我”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B.第③段描写小松鼠火焰般闪烁的尾巴,与它腰上的锁链形成对比,暗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C.第⑤段小松鼠滥伤无辜的蜥蜴,又骚扰癞蛤蟆,可见大自然也充满风险和争斗,并不平静。
D.作者文笔生动活泼,亲切诙谐;情节一波三折,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收到了峰回路转之效。
E.小松鼠被放生后重回主人家园,作者这一虚构的情节带有神话色彩,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F.文章在“人类”重新抓住了“那让人抚摸的耳朵”处戛然而止,含蓄表达了对人类的谴责。
【小题5】有人认为,文章写到小松鼠回归大自然的第⑦段即可结束。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6】根据本文主题,概述人类和野生动物应有的关系(不超过30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池莉读《花经》

池莉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曾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文本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B.本文语言整体朴素自然,在第⑥段叙述黄岳渊先生辞官种花之事时,却多用四字句租文言词语,旨在以凝练典雅的语言刻画黄岳渊先生的高雅形象
C.文末说“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是说做人糊涂一点,不必赶潮流,反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D.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小题2】文章第⑦段中说“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试结合⑥⑦段概括这种“精神文明”包含了哪些内容。
【小题3】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现代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各有痣

刘心武

艺术家阿宽给我画了张像,放在我“温榆斋”里几天,访客看了都说除了鼻子左侧尽上头那颗痣,全不像。阿宽听了不服气,说:“你去动美容手术把那颗痣除了,我再画,一定更像!”

  鼻上左侧的这颗痣,几年前还没有。开始不过是淡淡地有个灰点,后来渐次凸起,并且不知不觉地长大,现在呈浅黑色,装点在面孔左边那卧蚕眉、单凤眼与狮子鼻间的三角地带,俨若天成,成为他人的一大看点。
  去请教过医生朋友,他说你这痣不痒不痛,边缘整齐,更无溃烂,属良性疣,没关系,别管它。我说,它跟我的脾气一样,见长啊。医生笑说,你每天吃进那么多营养,餐后还吞复合维生素片,身体各处都吸收,它怎么就不能也跟花儿似的,吸收营养把自己胀圆?最后嘱咐我,如果发现它让你不舒服了,或者边缘不齐整、出汤儿了,那才是病,你赶紧来,我给你处理。
  想想也是,人各有痣,实在不必大惊小怪。银幕荧屏上的不少明星,都有痣,有的痣还挺大,有长脑门上的,有长下巴上的,有长脖颈上的,这并没有影响人们津津有味地看他们扮演各种角色,甚至对卸妆后的本人,不仅不嫌那痣,还更觉得形象有味。从事演艺职业,尚且不怕有痣,其他行业的人士更该无所谓了。何况,按某些相术的说法,长在人某些部位的痣,有的还特别吉利。大家都知道“美人痣”的说法,有的女士那部位本来很平滑,偏去购买价钱不菲的人工痣,小心翼翼地粘贴到特别能产生迷人效果的望点上。
  但有的人就是追求完美,容不得自己身体上特别是面孔上的痣,明明良性,也非要动手术去除。医生朋友告诉我,有位女士一定要把嘴角上的一颗小痣电灼掉,她称那是“媒婆痣”,是“贼痣”而非“贵痣”,自己照镜子怎么瞧怎么别扭。医生就跟她说,你把心理状态调整一下,改个称呼,叫它“红娘痣”不就快乐了吗?那女士还是非要电灼,术后效果不错,但复查时叹气,医生就问:“人家更讨厌你了吗?”她说:“那倒没有,都知道我媒婆嘴、红娘心,完全是一腔好意。”医生说:“人的性格弱点,跟良性疣一样,不妨碍生存,扭不过来也无所谓,不必自觉其丑,自怨自艾,跟自己过不去。”
  包容自己身上的良性疣,更包容他人那些暴露于你眼前的正常痣;包容自己性格中那些一般性的弱点,更包容他人那些并不危害社会和你的人性软肋;追求美好,却绝不妄想拥有完美;持这样的人生态度,也许对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就更有益处,也能更怡然自得,更宽厚仁慈。
  我的脾气,确实跟鼻上的痣一样,见长。但那也并非什么跟别人过不去的戾气,只不过是愈加直率,比如来电话能不能去“光临”某个活动,立即答曰“不能。”有的听了就觉得这脾气或者说架子实在太大。其实无论我绕多大弯子,比如先鸣谢,再解释,甚至撒点“无伤大雅”的“美丽谎言”,最后也还是不去。当然“婉谢”有其好处,就是让对方感觉不是碰钉子而是天鹅绒墙壁,但直率拒绝也并不意味着不尊重人家,依我想来,彼此时间精力都很宝贵,还是干脆利落为好。这见长的“直脾气”,也渐渐得到了部分机构与人士的包容,有的仍打电话来,听到“可以”的干脆回答,也就不跟我客气,而是立即敲定有关细节。
  医生朋友说有回他觉得恐怖极了,就是在给一个单位的人士做身体普查时,发现有个人身上竟找不出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浅浅的痣来……惊叫中,他醒过来,原来是个梦。还是让人们都来细细琢磨这个“怪梦”吧。
【小题1】请结合内容说说标题“人各有痣”中的“痣”与第三段中医生眼中的痣有什么异同。
【小题2】作者怎样说明自己“人各有痣,实在不必大惊小怪”的观点的?请结合4、5段相关内容概括分析。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用怎样的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脾气与痣一样见长?请结合全文主旨,评价这一段的作用。
【小题4】文章的结束段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点?并说说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家每天村人地在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镜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思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夫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男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掉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大疲意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奶来的冷物热认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报”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藏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客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对比。
C.“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句“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曰子改写”。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炊烟”都有哪些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