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天堂的灯

2006年7月3日,星期一。洛阳市浅井头中学特别批准:允许初一(2)班的女生胡艳艳来校上半天课。这是已经停学三年、患再生性贫血停治三个月、奄奄一息的胡艳艳最大的幸福了。

胡艳艳家穷,母亲早逝,她和捡破烂的父亲相依为命。艳艳9岁才上学,小学几年,她品学兼优,获得过市级和省级各类大奖28次。为了上学,她成了最苦累也最快乐的孩子。她必须抢课堂之外的所有时间干活,只为了能让爸爸每天多捡点垃圾。可惜,15岁时,胡艳艳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时,医生护士没能禁绝她在病床上继续她的学习,同学们来当“二传手”复述课业,老师们也每个星期轮番到病房为她补课,她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读完了小学并考上了初中!她还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最大的理想是“把自己的生命之火化作一篇篇温暖人间的诗文”。

家里太穷,社会各界捐助的钱,让她的生命在不断输血中延长了三年,已经算是奇迹了。几天前,一向坚强的胡艳艳哭了,她嘤嘤地说:“爸爸,我很想回学校上一堂课……”爸爸立即去学校。学校惊动了,校长当即就落泪,特意批准她上半天学!八个女生用手臂交织成特殊的“担架”,把胡艳艳架进了校园。到校,离上课还有十多分钟,每间教室都有欢迎她的队列,还有“艳艳你好”的彩旗!一走进校园,每个人眼前的风景都有前所未有的新意——花坛、雕塑、操场、小果园,那棵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树,还有图书室、教学楼、宿舍楼、教室。

上课铃响了。看似正常中的震撼与悄然转变:人们都比往常认真了,亲近了,默契了。老师含泪的微笑,同学们端正的坐姿,就连校园清洁工也格外勤奋起来,一遍又一遍擦洗花坛的池壁栏杆!艳艳在靠前正中的位置坐好,笑着,但仍是没忍住,泪水撒在了桌面上——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

这节课,是老师特意安排的,艳艳最喜欢的作文课。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作文题是:《今天》。

同学们都含着泪在写,包括平日最讨厌作文的同学。

“我有许多‘今天’没能做到最好。今天,我又回到学校了,这里是我的天堂……”胡艳艳在本子上一字一字的写,很重很慢……

胡艳艳的作文没有写完。她写的最后一行字是: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堂的上空……她晕倒了。送医院后,由学校发起,一场来自四面八方的义捐又自发形成,但,艳艳生命的火焰已经燃至极限了。

2006年7月7日,艳艳走了。但,她把天堂的灯留给了大家。

(选自《杂文报》)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题2】为什么说艳艳流的泪是“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其中的原因。
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疼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堂的上空”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假如你是艳艳的同学,或你的身边也有艳艳这样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艳艳的生命之灯即将燃尽,却还坚持去上半天课,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5:3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微明说:“古人高人逸士,往往喜开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蝗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厅。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杨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从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都喜欢画雪景,同时画春夏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
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大量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树一帜,对中国画荒寒特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南献。
C.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历经宋、元、明、元、清各朝,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迥异,但荒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美追求。
D.荒寒的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情趣、风格、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精髓。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上第一个喜欢画景的画家,《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
B.《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追求荒寒趣味,使得他在少雪之乡有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C.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D.吴镇的竹画、杨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Z+X+X+K
【小题3】(小题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同类题2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分红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近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中了一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门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的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以往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的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新乡,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在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楼,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意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4分)
【小题2】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5分)
【小题3】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香楼主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矮矮胖胖、年届半百的甄仁,称得上儒商。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中等规模的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三个隶书大字。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品,如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五粮液、杜康等。左边专卖纸、墨、笔、砚、印石、画框、笔洗……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撰稿、名书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
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
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绝不出半点儿差错。
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
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赞。诗擅长古风,起承转合,气势宽博;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得彩;治印师法汉宫印,又多有自悟,一刀既下,神采奕奕;画风狂野,大写意花鸟色墨淋漓,画松最让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
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雷默很高兴,向客人介绍甄仁:“他与书画界长年交往,亦是名人矣!”甄仁谦和地笑着说:“我只是附名人骥尾,惭愧,惭愧。请雷老和各位先生尽兴,有事只管吩咐。”
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跑堂的小伙子急匆匆告诉甄仁:雷默和客人把酒豪饮一尽,指名要买陈列柜里的两瓶茅台三十年陈酿,但甄夫人执意不肯。甄仁心里骂了一声“蠢婆娘”,忙去了店堂,把夫人拔到一边,拿出酒来,说:“雷老,贱内不懂事,请您海涵。这样的好酒,雷老不喝谁喝?我送给您,算是赔罪。”
雷默仰天大笑:“酒不能让你送,酒饭钱用不了我的一尺画哩。你的话让我快意,雅间靠墙立着画案,你很有心啊。快把大册页、色、墨、笔等物摆上去,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轮流为你作画,算是答谢!”
甄仁常备的大册页本,一折一面等于一张四尺斗方。书画家在酒酣耳热时,或遣兴或应甄仁之请泼墨挥毫。这些作品,为甄仁变了不少现钱回来。
这一次,雷默及友人又画了十张。遗憾的是,雷默没有画松,画的是一篮荔枝,题识是“大利年年”。
甄仁的母亲快满八十了,住在乡下的青松镇。甄仁的父亲过世早,母亲这一生吃过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他要隆重地为母亲贺寿。他备了一个大册页本,题签为“百松多寿图”,自写了序,概说老母生平及儿孙的感恩之心,然后登门求请本地名画家各画一幅。
夫人问:“怎么不请雷老画松?”“先让别人画,中间留出连着的两面再请雷老画,他不画就不好意思了。”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甄仁先打电话预约,然后打的去了雷默的家。两人坐在宽大的画室里,喝茶、聊天,甄仁动情地说明来意,再打开册页本,请雷默观赏一幅幅松画。“还留了两面,想请先生赐画,不知行否?”“大家都画了,我不画有违常情。早些日子,有个房地产老板,说要为一个领导之母贺寿,愿出十万元购一张松画,我一口回绝了。这两人口碑都不好,我没有兴趣画。”“雷老,您的画无价,我不能说用钱买画,我是求画,请成全我这份孝心。”雷默拎起毛笔蘸上墨,画几株南方的马尾松,再画峭峻的石头。松干、松枝、松针,凸出土的松根,多棱多纹的石块,下笔沉稳快捷,浓淡兼施;再以赭色染干染枝,以绿汁涂松针,生意盎然。
甄仁说:“先生画松得南宋李唐之气韵,但他画的是北地之松,而你画南方马尾松,是多年写生所获,透出一个‘秀’字,了不得,了不得!”
雷默说:“你没有说外行话,我很高兴。”画完了,雷默题识:松谷云根图。癸已春应邀,雷默一挥。过了些日子,有人告诉雷默,在那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他看见了那幅《松谷云根图》,画的上边临时夹着一张大红纸条,上写寿者的姓名和贺寿者房地产老板的姓名。雷默马上明白了:他在册页上画的画,被甄仁挖截下来,卖给了那个房地产老板。“什么东西!”雷默狠狠地骂一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甄仁把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清香楼”,有自我标榜高洁、高雅之意,但其言行粗鄙,作者以“清香楼主”称之,有讽刺之意。
B.雷默是德艺双馨的老画家,他精通多门艺术,所画松树每平方尺能卖万元以上,却不肯轻易出手,求画人口碑不好,即使出高价他也不答应。
C.甄仁主要负责店铺的对外联络,妻子则负责各种具体事务,两人各司其职,使清香楼生意兴隆,书画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
D.小说借雷默之口写房地产老板想要高价购买松画一事,不仅凸显了雷默耿直的性格,也为后文甄仁将《松谷云根图》转卖给房地产老板埋下了伏笔。 ‘
E. 小说写雷默宴请友人差点闹得不愉快之后,没有接着叙述此事,却转而介绍雷默的才艺为人,看似闲笔,却显示出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
【小题2】小说结尾出人意料,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聂鑫森的小说因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被称为“文化小说”,这篇小说的文化味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避讳的对象

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之为“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称“官讳”,亦称“宪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所反映的,就是避官讳。

三是圣贤,称“圣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qiū”,要读成“区”字等。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是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称“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地变为“郭太”了;叫“郑泰”的,也变为“郑太”了。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避母名也。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人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紫色眉豆花
张炜
老亮头分工管菜园,总爱把眉豆架搭得高高的。
有个叫“小疤”的姑娘和他一块儿管菜园。
她很漂亮。名字叫“小疤”,其实细润光洁,谁也找不出一个“疤”来。
老亮头没有老伴儿,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外地读书,一个当兵。他一个人不愿守着空空的房子,就在菜园里搭了个铺子。竖起四根高高的木柱,上端扎了个草铺。上下要踏木梯,他管这叫“草楼铺”。
老亮头听到木梯吱嘎吱嘎响,就知道小疤来了。
小疤上了草楼铺,故意向着冒烟的地方,将鼻子蹙起来吸一下。老亮头的烟锅一明一暗,映出一张黑黝黝的脸。他老也不说话,只望着天边那几颗星星。小疤问:“你闻不见吗?”
“闻见什么呢?”
“香味呀,眉豆花的,一阵一阵的。”
“一阵一阵的,我闻不见。”
老亮头依旧向天边的星星望去。停了一会儿,问道:“你望不见吗?”
“望见什么呢?”
“南边的山,墨黑的那一长溜……”
“一长溜儿,我望不见。”
小疤低下头,两手捏弄着衣襟儿,突然声音低低地说:“小来来走了半年多了,我怪想他的……”
——小来来,老亮头的小儿子,一个中专生。
“刚走了几个月嘛,调皮东西。想他干嘛!”
“那走了好久的,你想不?”
老亮头一直望着南面的星空,自语似的说:“他们的部队在南山里开洞。这阵儿老不来信……”
小疤喃喃地:“什么时候能凿成一个山洞啊?一凿一凿的……”
“都是年轻人,性情拗,像春林一样,你想凿不成吗?”
“春林性情拗啊?”
老亮头重新点起那个烟锅儿吸起来,偏偏不说“拗”不“拗”的事儿。
小疤走下草楼铺时有些失望。
天亮了,她又到眉豆架下了。
老亮头就在一旁忙活着,嘴里不闲。他说:“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好帮手。早些时种山芋、南瓜,搭葫芦架,我都让春林做帮手,他总知道你要做什么。”
小疤故意板着脸:“你只记着春林、春林!你叫他回来做帮手吧!”
老亮头咕哝着说:“春林走了三年了,从没断过信。可这一个多月我没收到他一个字……”
小疤立刻变哑了。
紫色的眉豆花一串串从头顶垂吊下来,好看极了。她突然记起了自家的小屋。很多年前,那小屋门口的篱笆上也开着一片紫云似的眉豆花。篱笆后有人探出头来——一个男孩儿,眼眉粗粗的,像眉豆角儿……
她总嘲笑地喊他“楞冲”。她和这“楞冲”一块儿长大,在河里捕鱼,林子里捕鸟……
黑天后,小疤又吱嘎吱嘎踏响了草楼铺的木梯。
“后来我去护老林子,对付那帮偷木贼。我跟你讲过:我干什么都愿让春林做个帮手。……也许我不该什么事都牵上他。这使他吃了不少苦头。”
老亮头望着黑漆漆的夜色,声音渐渐变得沉重了。
小疤不由得又记起了那爬满了眉豆花的篱笆,篱笆后头那棵大青杨树。
“楞冲”到老林子里去,每天傍晚总要路过小屋。他们都贴着青杨树站着。“楞冲”说:“真香,你总往脸上搽些什么?”她委屈地说:“不是眉豆花的味儿吗?”
老亮头长长叹息一声:“他凭着一身好水性,在河浪里跟坏人斗劲儿……救是救下来了,可是落了一身伤疤。”
一滴露水落下来,她伸手抹了一下脸。停了好长时间,她说:
“总也不来信,怎么回事呢?”
不久的一个早上,两个军人和村支书一块儿进了菜园……老亮头回来的时候,对小疤说:
“我要去看看春林,随这两兵一起。”
小疤盯着老人的身影消失在一排子杨树后头,心里一阵慌促。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
一个晚上,那木梯又吱嘎吱嘎响了起来——老亮头回来了!
小疤又惊又喜,第一句话就问:
“春林好吧?”
“他立了一等功。”
“啊!”小疤掩上了嘴巴。停了一会儿,她口吃似的说:“一等功,就忘了……家里人呀!”
“他……”老人燃着了烟锅。
“小疤,我跟你说春林他们在干什么哩?”
“开一个山洞。”
“是啊,人们凿了它五年了。五年里它都是乖乖的。想不到,它上个月里发脾气,轰隆隆塌下一截儿。春林是个班长,紧要时他抢了上去。同班的五个战士活着出来了,他自己腿伤了……”
“伤了哪儿?重吗?”小疤猛地站起采。
“分不出哪,医生就把它割去了……”
小疤呆住了,身子一晃,倒在老人身上。她哭了起来。
老亮头不知什么时候咬破了嘴里的烟管。
“……我见到春林,也像你一样大哭起来……他对我说:‘爸,你看,你儿子没做亏本的事:一条腿换回了五条命,还不值吗?……’”
“啊!春林……‘楞冲’!”小疤把食指咬在嘴里,怔怔地望着南边的天际,望着在淡淡夜色里那一溜儿长长的山影。
由于水的滋润,眉豆蔓儿缠上架角,那顶在藤蔓儿一端的密密小花,一夜间开放了!紫紫的一片,如铺开的一层锦云。
她今天就要去看望她的“楞冲”了。见面说些什么呢?三年没见了。说他的腿吗?不,先不说这个……还是说说眉豆花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疤牵挂着春林,却假托想念小来来向老亮头打探消息,心事不言自明,质朴、羞涩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B.老亮头不了解小疤的心思,小疤也不明白老亮头眺望远山的原因,彼此心灵的阻隔增强了情感表现的张力。
C.作品通过老亮头、小疤与春林间的故事,既表现了亲情、爱情的淳朴美好,也赞美了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D.作品语言朴实蕴藉,带有淳厚的乡土气息,大量对白贴近人物心理,饱含丰富的潜台词,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小题2】作品多处写到“眉豆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小题3】“春林”“老亮头”和“小疤”,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请结合作品谈淡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