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城中村”改造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郭平
①“城中村”改造是为了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功能、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对位于具有特定功能区的水源地城镇,旧城改造必须从城镇发展的整体功能角度统筹规划,把“绿色发展”作为旧城改造重要目标追求。
②“城中村”生态绿地系统危机,造成绿色发展不断萎缩。当前,由于城镇面积急剧扩张和人口急增,各种企业围墙占地(甚至是非法占地)致使耕地面积锐减,农业绿地、林业生态绿地及园林绿地大幅减少,城市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甚至遭到破坏;此外,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原有休闲环境被彻底打破,新增宅基地、新建商业住宅楼和写字楼等大量侵占耕地、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尽管惠及民生,造福后代,但因为利益冲突等因素,存在诸多抵触力量,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当前,企业偷排污水、废气,市民随意丢放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要改变这种现状,地方政府必须确立现代治理理念,准确定位,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城市绿色发展。
④以人为本,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城市改造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求我们在城市改造与绿色治理中,必须从两个维度来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重视生态绿地规划建设,又要注重人工建筑系统完善。
⑤完善适宜的人工建筑系统,提升市民居住品质。长期以来,城镇建设中人工建筑系统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忽视绿地建设,发展高、密、集建筑群,使城镇居民生活倍感压抑;二是过分浪费土地资源,满足少数“权势”人的奢侈住宅需求。在今后“城中村”改造中,本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理念,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标准并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完善容积率制度,处理好居民用地与节约用地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服务便捷、套型结构比例合理的高品质居住区,把“城中村”改造为和谐社区。
⑥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力维护好民众利益,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好市场功能,又要充分利用政府调控功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同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成为“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制定者、私有产权的保护者和“城中村”改造良好秩序的监管者和纠纷的仲裁者,更应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代理者,并借此提升政府的品位和形象。
⑦总之,“城中村”改造,必须引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人本思想,实施绿色治理,构建绿色家园和绿色住宅等,重视现有建筑物功能的“更新与再造”,强化整体功能提升与绿色协调发展,加强社区关怀,保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选自《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中村”改造以“绿色发展”为首要目标,注重城镇发展的整体功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功能、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B.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休闲环境遭到破坏,以及大量的耕地、绿地被新增宅基地、商业住宅楼侵占。
C.在城市改造与绿色治理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绿地规划建设与人工建筑系统完善两者兼顾。
D.“城中村”改造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功能,政府发挥好相应职能,人民的利益就可以得到切实维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围绕着“城中村”改造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深入论证了在“城中村”改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C.第⑥段论证了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要扮演的角色,只要政府和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就可以保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D.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出现缺少远景规划,过度发展高、密、集建筑群和浪费土地资源,出现满足少数人需求的奢侈住宅,严重干扰了居民生活,作者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将这一论点阐述得深入浅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中村”生态绿地现状令人担忧,城镇面积不断扩大以及人口急剧增长,建筑用地的增加致使耕地面积减少,均严重冲击了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B.政府需要确立现代治理理念,精准定位自己角色,采取多种举措来引导城市绿色发展,改变当前企业偷排污水、废气,市民随意丢放垃圾的现状。
C.城市改造与发展,以人为本,需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完善适宜的人工建筑系统,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居住品质。
D.将“城中村”改造为和谐社区,需要政府了解区域实际情况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标准和容积率制度,处理好居民用地与节约用地之间的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6 07:3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磨

高军

朱大爷老两口看到胡同志住进来后很担是非儿,见了面总是笑着打招呼。这些日子,和同志们接触多了,朱家人也早已没有了任何拘束。现在整个沂蒙山区正在春耕备播,老百姓都在忙农活儿。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儿,要么招来一些人商量事情。大家都各忙各的,相互见面的时候并不多。

这里的风俗堂屋是主屋,胡同志被安排到家里来住,朱大爷老两口一直想把他让到堂屋里住。胡同志看到西屋虽然低矮.但里面东西并不多.就坚持住了西屋。从西屋门里就能看到左前方的堂屋西窗下那盘磨,磨眼圆筒状向天空敞开着,磨台周边凸起一层边沿儿,只有正南方留出了一个稍微向前伸出的石嘴儿,方便从这里向下刮煎饼糊子。沂蒙山区家家户户在院子里都有一盘磨,用来磨糊子然后在鏊子上烙煎饼的。

其实,胡同志是带着重大使命来解决山东分局和1 15师一些关系问题的,所以非常忙。他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然后又坐下了。

第三天鸡还没叫,窗外漆黑一团,沉睡中的胡同志就听到院子里有了动静,他抬头从窗棂里向外看去,影影绰绰看到是朱大爷和朱大娘每人抱着一根磨棍已经开始推磨了。他两眼辣辣的,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但是磨盘有规律转动的咕噜咕噜声和两个人杂沓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黎明前的寂静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知道自己想再休息一下已经不可能。于是他也就起来了,他小声制止随行同住的警卫人员起床,打开门走出去。

朱家老两口停下了脚步:“哦,把胡同志聒噪醒了吧?”

他赶紧说道;“不是,我每天都是这个时候醒。——怎么这么早就起来推磨啊?哦,是了,农活忙了,早干完家务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哟。”

“是啊,三春大忙时候,都这个样子。”老两口不好意思地笑笑。

“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就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

朱大娘一会儿往磨眼里添上一勺地瓜干糁子,磨台上的糊子就逐渐多起来。

胡同志和他两人继续说着话:“我们老家那里也有磨,只是形状不太一样。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哦,这样——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哈哈哈。”老两口被逗得大笑起来。

一边推着磨,胡同志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老两口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事主要在东家,老百姓哪能有不欢迎的?”

太阳从东边露出红红的脸,一大瓦盆地瓜干糁子磨完了。

白天,分局的同志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表态说:“我们马上安排有关干部和朱大爷老两口谈谈,让他们不要这么早就推磨,以免影响胡服同志休息……”

他使劲摆摆手,笑道:“千万不要小题大做,群众都忙于春播春种,起早贪黑干完家里的事,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呢,何况也没有影响我休息,反而让我听到很多真心话,你们绝对不要去说这个事儿。”

翌日一大早,胡服又在那个时辰醒来,可是院子里推磨的声音并没有响起来。他感到很奇怪,就悄悄地起来走进院子,来到作为厨房的东屋,只见泡好的地瓜干糁子还静静地在那里,于是他回到西屋,轻轻叫起警卫员:“来,咱们推磨去。”

他们一人抱起一根磨棍,咕噜咕噜推起来,走几圈胡服就往磨眼里添上一勺瓜干糁子,不一会儿就推下糊子来了。这时候,朱大爷老两口急火火走出堂屋门:“这可使不得,胡同志!俺这不是想让你和同志们多眯一会儿,怎么……唉……”

“你们都能起来,我们怎么还要多睡,真的不用见外哟。”他一边说着,一面继续推着磨,脚步显得更有劲,“那个歌子怎么唱来?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大家都爽声大笑起来,气氛是那么融洽。

多年后省里有个下乡演出活动来到村里,有个来看演出的青年人竟然很有韵味地念白道:

“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演员们很奇怪:“啊,这是湖南花鼓戏《磨豆腐》啊,在咱们山东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俺爷爷过去经常这样念叨,我小时候就学会了,他说当年有个叫胡服的革命同志住在俺家里,从他哪里听来的。”

演员们明白了:“哦,原来你们家里住过大人物啊。”大家笑着告诉他胡服的真名是谁,他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啊哟,原来是他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既交代故事中的人物及关系,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农忙时节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
B.第二段中较为地详细介绍了石磨的形状,这有利于年轻读者了解这一旧物件,避免因时代原因而发生疏离。
C.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革命战争时代革命领袖的品质。
D.《磨豆腐》歌词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既让小说有生气,又表现出人物性格,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题2】小说在刻画胡服同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方面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多年后”下乡演出及人物的对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沪上名士何满子酷评当今文坛王健慧
岁末年初,文化娱乐界各种热点新闻层出不穷,如此“繁荣盛景”却引来中国当代著名杂文家、沪上学者何满子的无奈叹息。日前,笔者在何满子的“一统楼”对其进行了专访。
说史还是说相声?
2006年7月,上海三联出版社推出了何满子的《图品三国》,与火爆中的易中天《品三国》仅一字之差。提起书名,老人直言:“我对《图品三国》这个书名很反感,为何要用‘品’字去凑这个热闹,跟这个风呢?这本书是我多年前的旧作,策划者为其配图而已,这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但有些说史的书就是在‘说相声’‘说书’,书中看不出它的学术价值和背景。”这样的问题,何满子认为也同样出在其他一些学者身上,例如有人将孔子“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这不是开玩笑吗?
胡适说,历史是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而何满子则表示:“‘为历史而历史’是没有的,修史、论史都得为现实服务,但关键在于真正会读史的人,能够从中看出真相。”在他看来,现在大家对历史都在“话化”。某作家的“王朝系列”,大家都说好看,家人硬拉着他看了一点,可他实在坐不住了,错误太多。他认为,单就书名来看,一代皇帝怎能冠以“王朝”?可以说李唐王朝、爱新觉罗王朝,唯独不能说“唐明”王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
何人玩转文化圈?
“我现在连文章都不想写了”,何满子说:“写文章又有什么用呢?就一个字——‘玩’。”提及当下种种文化现象,这位年轻时就主要做文化副刊编辑工作的老人颇为无奈。
在其2004年发表的《也谈“今天文学的命运”》一文中,老人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玩文学的,这里头有多种玩法:有玩弄自己也玩弄看客一如马戏团插科打诨的丑角的‘顽主’型;有以媚俗为卖点专门提供消闲品一如制贩玩具给孩子或终生长不大的孩子戏耍的时尚型;有以假嗓子唱自命风雅的调门争作大众情人的作秀型;有鼓吹精神复辟的皇帝贩子型。诸色无所谓人生庄严感、不以虔诚的态度走向文学的文士均属此列。”这几种“玩”,即使用来观照当下文化界一些现象,何满子认为依然适用。
文化由谁来支撑?
当下最流行的词语是“草根”。在很多人看来,“草根”文化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学术研究同样可以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比如上一辈的蔡东藩就以通俗的文言文写过《二十四史通俗演义》,那个绝对不是‘话化’,而是学术。”何满子说:“我们做任何事,可以通俗化,但不可以庸俗化。一字之差,却是千里之别。通俗化,需要以我们的诚恳、真诚对待事物。文章其实是很残酷的,大家一看就能看出来,你肚子里究竟是否缺货。”
何满子认为,如今的文化讲得好听些,就是嬉皮士文化,不好听些就是文化垃圾。英国人都读莎士比亚,俄罗斯人都读托尔斯泰,文化一定要由精英文化去支撑,因为它有格调。
杂文不再是匕首?
杂文,曾经被视作“匕首”,一刀见血,但优秀的杂文家却是屈指可数,何满子对此深表担忧:“这种现象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讲话,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讲,深刻的话未必能全讲;讲深刻的话,联系到更广大、深刻的问题,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杂文应该是表现得恰到好处、讲到痛处,于是它成了不容易写的文体。”
说到杂文,鲁迅是一个不可绕开的人物,他也是何满子特别崇敬的一个人物。何满子表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离鲁迅太近了,看不到鲁迅的真正伟大之处,后代的人会看到鲁迅的真正伟大之处,鲁迅的形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高大。“前段时期,鲁迅被评为‘国学大师’,我以为王国维、陈寅恪可称为‘国学大师’,但鲁迅不可冠以‘国学大师’,他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何满子说,“我现在坚持天天阅读《鲁迅全集》,看一遍就有一遍新的东西。鲁迅是最懂中国的,他看到了最本质的东西;他就像个预言家,即便现在发生的现象,我们仍可以从他的文中找到答案。现在都在办‘孔子学院’,我看办‘鲁迅学院’还差不多。”
诗歌意境在何方?
相比现代新诗,据调查,如今人们对于旧体诗依然情有独钟,旧体诗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但是,又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古人身处的环境早已沧海桑田,古人的心境也早已时过境迁,我们能以快时代的步伐去适应慢时代的节奏吗?我们还能面对高楼大厦、网络科技寓情于景吗?
何满子以其书法展上呈现的51首自作旧体诗,给了我们一个“诗歌没有丢,诗意也还在”的答案。“其实旧体诗的平仄对仗是很好学的,只要你认真去学就可以学会。”何满子说:“古人的诗都在说身边的事、看到的景色,我们看到的跟他们不一样,自然作诗的心境也不同。多读、多背,感觉自然而来,文字就是这样冒出来的。”
对于不久前有人自称所作旧体诗可媲美李白、杜甫,悬赏10万元公开斗诗的新闻,何满子直言:“一定没有人和他斗的。这样的人,如此自称,其浅薄可想而知。”
(摘编自2007年1月15日《新闻午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何满子对《图品三国》这部书的书名和配图很反感,他认为二者都没有学术品位。
B.当今某些学者的说史就像“说相声”“说书”,因缺乏学术价值而受到何满子批评。
C.蔡东藩《二十四史通俗演义》通俗易懂,但何满子认为它深入浅出,有学术价值。
D.何满子反对“草根”文化,他认为“草根”文化就是嬉皮士文化甚至是垃圾文化。
E. 时下能够将杂文写得深刻而又恰到好处的优秀杂文家很少,何满子对此深表担忧。
【小题2】“鲁迅不可冠以‘国学大师’,他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这句话有何含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何满子对现代人写旧体诗有哪些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4】何满子认为当今文坛主要有哪些不良现象?应该如何改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等雪
宋自强
梦里总是有雪。
前天,天气预报终于有了雪的消息,傍晚的天色,也好像有了雪的影子。
心中自是喜不自禁,只是迟迟不见那雪花的到来。晚睡的人们都早已入梦,我还在漫不经心一页一页地翻书。其实我也知道,我哪里是在看书呢?我那是在等雪!
是的,是在等雪,小时候我就经常这样。
那时村里还不通电,冬天又冷,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吃过晚饭早早地就钻进了被窝儿。我也一样。不过将要下雪的时候就要另当别论了。若是在晚上,不等雪花飘下来,我一般是不会老实入睡的,尤其是入冬的第一场雪。
记忆最深的是读小学三年级时的那个冬天。我和奶奶一块儿睡在一侧的耳房里。傍晚天色一变我就来了精神,可是,不知道是天公不解人意,还是雪姑娘打扮过于仔细,奶奶催我上炕都催了好几次了,雪仍是不肯降临,连个影儿都没有。最后,抵不过奶奶的一再催促,我老大不情愿地钻进了被窝儿。可是哪里睡得着呢?不大一会儿功夫,我就钻出被窝儿好几回,而理由只有一个:撒尿。奶奶一直纳闷儿:没见这孩子喝什么水呀?——她哪里知道我是在等着迎候我的雪姑娘呢?
不知到了什么时展,我差不多要迷迷糊糊进入梦乡的时候,忽然听到院子里有人说活:“这雪下的!好啊!”是父亲从外面回来了。
“下雪了!”我立刻睡意全无,心跳立马加速了一倍。我差点儿一下子从被窝儿里窜出来!可是我忍住了,——我多狡猾呀。我现在就窜出去,老爹一顿喝斥,还不把我给怼回来了?
难奈的等候。估计父亲已经睡下,我便蹑手蹑脚又迫不及待地钻出了被窝儿:“奶奶,奶奶——”我压了嗓门儿叫了两声,奶奶已然入梦。我索性擦了一根儿火柴点上油灯,然后被上老棉袄,光着小屁股儿就钻出了草屋——
啊,雪!
弥漫的雪花纷纷扬扬,在昏黄灯光的辉映下,一忽如漫天闪烁的金屑银屑扑面而来,一忽如璀璨的碎琼乱玉撒满寰宇。我不由张开嘴巴,任雪花亲吻、滋润我干坼的嘴唇,也滋润、慰藉我爱雪、等雪的焦渴的心灵。
那雪还真是甜的。
看看钟表,已将近零点时分。雪花还没有露面。看来今晚只有在梦中相见了,我那令人心醉的雪哟。
我真的有些睏意了,几个哈欠之后,便动了睡觉的念头:先睡吧,一觉醒来眼前一幅无处不雪的世界也是非常让人陶醉的。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陶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了。
八八年春节过后,在许昌参加一个培训,结束时正赶上元宵节。所谓“正月十五雪打灯”,那雪从凌晨开始,一直下到中午。许昌离家近三十里的路程,好在大都是柏油路面。但汽车是跑不动了,地面上的积雪有一尺多厚,幸好我骑了一辆自行车。“冒雪独行,不是一件颇有诗意的事儿吗?”我这样想着也就上了路。
出了市区,一路往南,平畴万里。柏油路并不曲折,路旁两排高大的白杨,玉树琼枝,“茂密”异常。不时有松松软软的雪团从树上落下,砸在身上、头上或脸上,如梦似幻,恍若仙境。路两侧虽是不尽的农田,却不见一根儿庄稼的影子。
“白天碎碎堕琼芳”。雪还在不停的下。
我不禁想起了古人吟雪的名句来,有吕岩的“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有杨万里的“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裴夷直的“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我也想到了,可是,这些全都不能形容当时我眼中的情景,只有柳柳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差可比拟——那可真是“万径人踪灭”呀,三十几里之内,我骑行一阵,推车一阵,的的确确没有看见一个人影儿!茫落世界,偌大宇宙,好像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呼吸在雪的世界当的怀抱。
柳诗里只有一个垂钓的老翁,此时的世界只有一个痴迷的我。
但是,我和那老翁是不同的:他不知道享受雪的晶营、纯洁、滋润和温情,因为,他心里只想着江水中的那条鱼儿;而我呢,说是要过节,其实却并不急着往回赶,我已完全痴迷在雪的怀抱里了!我已经不再是我——随着飞舞的雪花,我已融化、消释在无始无终的茫茫宇宙之中了。
墙上的时钟嗒嗒作响,已是凌晨一点多钟了。令人魂牵梦绕的雪花还是没有降临,今晚真的见不着了吗?
我满腹惆张地躺在了床上,可是却又迟迟不能入眠。我在想:我何以如此地迷恋着雪呢?农谚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可我虽然出身农民,却早已不再种田,我对雪的痴迷就不完全是因为这个。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她的博爱与温柔,她滋润万物如雨,却从不洪水滔天。是因为她的纯洁与善良,她不惟自己晶莹别透,还让整个世界纤尘不染。是因为她那种奇的魔力,一夜之间就能幻化出一个琼雕五砌的重话世界……
朦朦胧胧,我已悄然入梦。
雪一定还会装点我的梦境。
明天呢?明天,雪也会美丽我的生活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儿时光着小屁股跑出去看雪的情景,与一般孩童的顽皮好奇不同,体现的是发自内心的对雪的依恋。
B.文章第一自然段“梦里总是有雪”与最后-段“雪一定还会装点我的梦境”遥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C.作者拿自己与柳诗中的老翁相比,意在表达自己对雪的喜爱和痴迷,同时也婉讽了老翁只知求鱼,从而少却了对生活的温情。
D.本文在描写雪时用语典雅精致,饱含了作者对雪的喜爱和痴迷,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追求温情、洁净与诗意的生活情怀。
【小题2】请赏析划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小题3】本文围绕“等雪”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4

   大姐上班的银行里有一部提款机,邻近小区居民常隔两天便过来取个五十、一百的,有一个抱着小宝宝的少妇吸引了她的注意。

宝宝大概一两岁吧,正是咿呀学语、到处乱摸的年龄,在母亲怀里也不安分,小手伸出去,把屏幕使劲拍得“砰砰”直响。少妇怕宝宝把提款机敲坏了,将他放到地上。操作完了,低头一看,宝宝早摇摇晃晃走出好几步远,她赶紧上去,一把抱起宝宝才匆匆跑回来。而此时,提款机早已“嘎嘎嘎嘎”,吐出纸币,在出币口上搁了好一会了。

银行里向来人多手杂,大姐便好心地提醒她:“你最好先把钱收好再抱孩子,一旦人家把你的钱抓了就跑,该怎么办?”

她连连道歉:“对不起,家里没人,我不能把宝宝一个人丢在家里,只好带过来了……实在谢谢你了。”脸上泛起羞涩的笑,“我也是怕宝宝摔跤,或者……遇到坏人。”

大姐失笑:“只一两分钟时间,宝宝出事的可能性只怕还不及钱被抢的万分之一呢。”

她将宝宝在自己脸上轻轻一贴,宝宝咯咯地笑起来,她柔声说:“可是对我来说,宝宝比钱要重要一万倍呀。”

【小题1】哪项是少妇把宝宝放在地上的原因?( )
A.宝宝大哭B.宝宝要下地玩
C.少妇累了D.怕宝宝把提款机敲坏了
【小题2】操作完后,少妇发现:( )
A.宝宝摇摇晃晃走出好几步B.宝宝摔跤了
C.宝宝大哭D.宝宝丢了
【小题3】好心的大姐劝少妇的建议不是哪一项?( )
A.先收好钱再抱孩子B.先抱孩子再收钱
C.小心一点D.别让人把钱拿跑了
【小题4】下面哪项文中没提到?( )
A.大姐是个善良好心的人
B.宝宝年龄小,很可爱,很调皮
C.银行里向来十分安全
D.宝宝对少妇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