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总体来看,具备‘政府主导、项目管理、分类收集、因地制宜、村民自治、市场运作’这几个特点的垃圾处理方式值得借鉴”。

政府主导就是要通过政府科学规划、政策扶持等途径来建立长效机制,同时按照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实现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运行机制;项目管理就是将垃圾处理工作与示范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多渠道争取配套资金,支持分类收集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收集就是强制实施农户初分、源头减量的政策,大力推动分类处置机制建设;因地制宜就是合理布局垃圾中转池或倾倒池,选择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村民自治就是实行垃圾处置收费和保洁员制度;市场运作就是引入如有机农业企业、蔬菜合作社、有机肥厂等市场运作主体。

——访农业农村部沼气研究所研究员张敏

材料二

在城镇化进程中,法国政府始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之一,农村及小型城镇的垃圾分类回收及处理标准也与大型城市一样。目的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应对未来环境保护需求和能源对城市建设的挑战。

法国自然资源匮乏,因此必须重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降低其对国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严格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根据法国政府规定,无论是废旧报纸、电池,还是报废的汽车、轮胎、电脑、冰箱、电视机,所有家庭和工业垃圾都必须经过再循环使用处理,所有公共垃圾场只接收经过再循环处理并已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垃圾。法国有200多家大型垃圾处理厂,其中绝大多数使用高温焚化炉,拥有强大的垃圾处理能力和领先的处理技术。目前,法国约80%的生活垃圾得到了可循坏处理,其中63%的废弃包装类垃圾经过再处理被制成了纸板、金属、玻璃瓶和塑料等初级材料,17%的垃圾被转化成了石油和热力等能源,垃圾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法国能源的重要之一。

在法国农村,相关社区产生的垃圾均由市政一级的机构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

——法国:农村垃圾处理变废为宝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必须在填埋和焚烧这两个基本的处理方式上进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体制上,要建立垃圾分类处理运行系统。用行政或市场的手段,建立起替代计划经济时期,曾由供销社系统负责的垃圾回收体系。在机制上,要创新垃圾分类处理管理办法。在倡导全民垃圾分类之初,要实行奖励和处罚并重的办法。在形成规范后,持续实行收费和处罚并重。在技术上,对垃圾分类处理不可怀有一蹴而就的思想。垃圾分类是个技术活儿,要从娃娃抓起,让垃圾分类的技术规范进幼儿园、进小学课本,必须从源头灌输,并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用新发展理念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垃圾处理的政府主导就是利用政府的规划、政策等优势,实现自上而下的政府五级联动分级负责的运行机制。
B.张敏研究员所说的分类收集就是在垃圾收集之初强制农户实施垃圾分类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分类处置机制建设。
C.在法国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其垃圾处理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应对未来环境保护需求和能源对城市建设的挑战。
D.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垃圾处理理想的路径是“消费者—垃圾—分类—处理—产生新能源、新产品—消费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主导、项目管理、分类收集、因地制宜、村民自治、市场运作”是目前中国农村垃圾处理的最好方式。
B.法国因其资源匮乏,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降低其对国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而垃圾分类问收体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C.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所有的垃圾经过再处理之后都可以完全转化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再次为人们所用。
D.法国政府规定,所有的垃圾都必须经过再循环使用处理,法国所有的公共垃圾场不接受没经过再循环使用处理的垃圾。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如何更好地对农村垃圾进行处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5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汪国真其人其诗

彭俐

①2015年4月26日,再平常不过的星期天。我醒来很迟,习惯性地先看手机微信。“诗人汪国真于今晨2点10分病逝,享年59岁”的消息,惊得我猛然从床上蹦下来。职业敏感让我立即给“人物版”编辑打电话:“我要写汪国真!”

②记得那是1989年的秋天。

③与诗人汪国真第一次见面,是在舞蹈家杨丽萍的家中。他戴一副眼镜,温文尔雅,说话不紧不慢,声调不高。当时的他还没有出版诗集。小有名气,但是他目光犀利,谈吐自信,一副笃定的样子。回家途中,我们骑着自行车,谈起各自的爱好,都喜欢写诗,也都发表过一些作品,于是很有共同语言。

④大约一两个星期过后,我有些意外地接到汪国真的来信。他寄来一沓他发表过的诗作,附带一纸信函。他的诗,的确让我感到一种轻松和愉快,诗句不长,也不晦涩,不像当时和现在许多暗语、经咒、密码式的诗歌写作,需要费神费力又不讨好地猜测,最终沮丧地怀疑自己的智商出了问题。而他的附信措辞非常得体,请我为他的诗歌写一篇评论。我怎么能够拒绝呢,同是年轻的诗作者。

⑤这篇评论发表在20多年前《北京日报》“广场”副刊,题为《一支红蔷薇——读汪国真的诗》。

⑥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北京日报》虽属大报,却只有4个版,可谓寸土寸金。当时的副刊(一周仅有两期)都刊登哪些作家、评论哪些作家的文章呢?作家有刘白羽、管桦、刘绍棠、草明、韩少华、启功……,被评论的作家有艾青、浩然、刘恒……。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诗作者汪国真,不惜版面地给予隆重“推出”,应该说是非常有魄力,有眼光,也是非常难得的。

⑦如果说《北京日报》最早发现、报道了后来轰动诗坛的诗人汪国真,而且最早给他的诗歌以及艺术风格颁发了褒奖的“证书”,并且有详细论证、一锤定音的深远效果(即便今天看来也一点儿不过时)的话,那么,这里确有跨世纪的文字为证:

“汪国真的诗从不虚张声势,最多不过二十几行,如山间小溪蜿蜒流淌,清冽甘甜,款款注入心扉。

“读罢汪国真那一篇篇短小凝练,却意味深长的作品,不禁感慨系之。既为青年诗人执著的艺术追求所感动,同时也为诗坛吹来一股清新年轻的风而庆幸。

“汪国真的组诗《年轻的风》,集中体现了诗人笔耕的特色。在《美好的情感》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总是从最普通的人们那里,我们得到了最美好的情感。风把飘落的日子吹远,只留下记忆在梦中轻眠……’从中不难看出他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和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

“……汪国真受家庭熏陶,从小就迷恋琅琅上口、气度从容的唐诗,许多名篇佳作已经倒背如流。在暨南大学语言文学系读书时,他能每天将《唐诗三百首》中的十首背诵下来。汪国真偏爱李白、李商隐的作品。受其影响,他的诗篇清丽潇洒,同时又不乏警句。汪国真不断追求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

“佳句妙语如珍珠玛瑙,在汪国真所营造的琼楼玉宇般的诗作中俯拾即是。《热爱生命》中有‘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短小、凝重、清丽、隽永,这或许是汪国真作品的艺术风格吧。但是,诗人为什么会做到惜墨如金呢?让我们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回答吧:‘过于慷慨,有时,倒不如,过于吝啬,一支红蔷薇,要比一簇红蔷薇,更富有魅力’。”

⑧正是因为这样“一支红蔷薇”,汪国真和我慢慢从陌生到熟悉。

⑨后来,他只要一有诗集出版,就会约我庆贺一番。从1990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开始,一发不可收,《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一本比一本畅销,动辄十几万或几十万册。于是我们的话题一边倒地谈论他的成功。他兴奋地讲述社会各界读者的反响,不住地念叨诗集天文数字的发行量以及盗版量,慨然有南面之意,我也不便打断他。这倒不能怪他。谁让事情那么邪性呢——“汪国真热”席卷全中国。

⑩汪国真是有争议的人物,而如今有人还肯为你争议,就表明你不是无足轻重。交响乐是音乐,小夜曲也是音乐。你的作品,是诗歌中的小夜曲,轻柔,委婉,不失典雅,有点儿宋词现代版的味道,很像晏几道。你在中国现代诗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格,玲珑一塔,清溪一脉,从不故作高深。亦不玩弄技巧,更不拒人千里地释放烟雾,而是把彩虹的鲜明绚丽捧给读者,那是雨中人苦苦等待的结果。

(摘自2015年第6期《新阅读》)

【小题1】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为什么列举了许多作家?
【小题3】对第⑦段的引述,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对汪国真其人其诗做了全面评价。
B.充分肯定了汪国真诗的艺术价值。
C.汪国真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D.汪国真对诗的创作态度是认真的。
E.汪国真的诗主要是语言精美绝伦。
F.汪国真的诗与宋词中婉约派相近。
【小题4】联系全文,赏析第⑧段。
【小题5】第⑩段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同类题3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雨
梁遇春
①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欣欢的气象,简直像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完全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在所谓大好的春光之下,人们都到公园大街或者名胜地方去招摇过市,像猩猩那样嘻嘻笑着,真是得意忘形,弄到变成为四不像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惟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仿佛一个堕落的女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好比中古时代那班圣者被残杀后所显的神迹。“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钢刀,“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怀念着宿草新坟里当年的竹马之交,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遮住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檐前的燕子躲在巢中,对着如丝如梦的细雨呢喃,真有点像也向我道出此中的消息。
②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千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好像是煞风景的,也许是别有怀抱罢。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罢。有时我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又好像能够在没字碑面前坐下,慢慢地去冥想这块石板的深意,简直是个蒲团已碎,呆然跌坐着的老僧,想赶快将世事了结,可以抽身到紫竹林中去逍遥,把世事撇在一边,大隐隐于市,就站在热闹场中来仰观天上的白云,这两种心境原来是不相矛盾的,我虽然还没有,而且绝不会跳出人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躁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濛濛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焦躁同倦怠的心境在此都得到涅磐的妙悟,整个世界就像客走后,撇下筵席洗得顶干净,排在厨房架子上的杯盘。当个主妇的创造主看着大概也会微笑罢,觉得一天的工作总算告终了。最少我常常臆想这个还了本来面目的大地。
③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烂调,所谓“春雨缠绵”罢。一连下了十几天的梅雨,好像再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束了,忽然间又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常常剪纸作和尚形状,把他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做客,单是夏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因此“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了,盛年时候好梦无多,到现在彩云已散,一片白茫茫,生活不着边际,如坠五里雾中,对于春雨的怅惆只好算做内中的一小节罢,可是仿佛这一点很可以代表我整个的悲哀情绪。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常常把陶诗改过来,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心境罢。
【小题1】第①段中“人的气味”指的是
【小题2】第①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3】就第①段来看,作者喜爱春雨、春阴,不喜欢晴朗的日子和骄阳的春天,其原因分别是
【小题4】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表达效果是
【小题5】文章第③段中作者说“春雨缠绵”是最妙的境界,原因是
【小题6】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举例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增长率有望达20.4%;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7.2亿人,增长率为4.3%。

(摘编自《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2017年市场发展预测》)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倍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2017年4月18日新华社)

材料三:

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这是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

“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在北京工作的范跃辉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习惯。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5年增长了6.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说。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

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北京艺天桥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在青岛BCMIX美食书店,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在北京三里屯,老书虫、Page0nE、言又几等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是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徐升国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土壤?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孙慧阳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摘编自《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全民阅读新观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题干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
B.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了160亿元,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达到了7.2亿人。
C.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高,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上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
D.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是因为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居高不下,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呈逐渐拉开距离之势。
B.逛街或吃饭时,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这都说明了手机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C.无论是在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还是美食书店里人们边享受美食边领略阅读之美,这都是实体书店为了吸引顾客的创新之举。
D.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是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E. 孙慧阳认为,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才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才能使传统阅读得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