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的天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五代人的俗语,透露的是传统中国人对于天堂的理解。

传统中国人理解的天堂不在彼岸,不在来世,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苏州、杭州这些地方。这与西方文化虚构的天堂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的天堂是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人的历史、传统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这个天堂在20世纪被抛弃了。19世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触发的普遍灾难,令中国对自己曾经创造过的传统和生活世界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传统中国在漫长的时间中建立起来的生活天堂也岌岌可危了。

现代化改变了世界。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被现代化了,过去的中国天堂是“道法自然”的产物,今日的中国天堂是“拿来主义”的产物。但有一点继承了中国传统,就是,人们依然企图在大地上创造此岸的中国天堂。

昔日,中国世界创造天堂的时候,它考虑的是如何安身、安心。心不是虚构的,心是大地和人的存在所赋予的。人随遇而安,在大地上安下来,这是人的天然使命。西方创造的现代化不是安心的,而是为了生存的,西方的心安放在教堂中。所以西方所设计的现代化世界与中国人对天堂的理解不同,西方设计的现代化不是“安心”,而是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它是反自然的。传统中国理解的天堂是栖居,它重视的是人与天地神的关系。现代化却是一个设计出来的“建筑”,或者说是“筑居”,它是想当然的产物。现代化为中国带来了实用的筑居,但没有带来心。心是来自故乡大地的东西,心是无法一夜之间构筑出来的,心是在漫长的传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在西方,人们拥有现代化的时候,也同时拥有教堂。而在中国,心不是在教堂里。心是八月十五的明月,是大年初一的梅花,是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就是寄托中国心灵的上帝。现代主义设计了最先进的电梯和巨大的玻璃橱窗,却没有为“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留下位置,这决不是所谓“园林景观设计”所能解决的。

天堂是什么?它是栖居之所,是能够向人们提供存在意义的安放心灵的地方。

中国的精神、形而上无形地暗藏在家中,只是在这个分裂的时代才凸显出来,现代化令中国上帝显出面目。英国人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样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这话不无道理。

【小题1】下列对“中国人的天堂”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人理解的天堂在现代化背景下发生了改变。
B.中国人的天堂自20世纪以来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
C.现代化不可能是中国人的天堂,因为它不能“安心”。
D.中国人的天堂不是由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构成。
【小题2】下列推断与作者在全文的基本立意相一致的一项是(   )
A.现代化更加注重实用,因此它所设计出来的世界没有自然之物。
B.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天堂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C.对大自然的真正理解和敬畏,能够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找到天堂。
D.西方人已经越来越远离自然和传统,所以他们只能把心安放在教堂。
【小题3】传统中国人的天堂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章归纳出两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3 11:0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林中洋

①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

②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③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

④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

⑤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我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

⑥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她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很暴躁。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

⑦我很年轻就出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

⑧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
B.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不知道从何说起。
C.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平易朴实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与思念。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经过多年发展,“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在电网互联互通方面,中国已经实现与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的电网互联,跨境电力贸易为优化区域能源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电力产能合作方面,中国电力企业发挥技术、资金、管理等领域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建设数十个电网和发电项目。
②从实践来看,“一带一路”电力合作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内外部竞争激烈,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电力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移民、劳工权益等问题凸显,电力合作经常面临各种争议。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创新电力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升级版。
③为此,要从单纯追求项目收益率向互利共赢模式转变。“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面临电力短缺、无电人口比例大等问题,中国电力企业不应仅从项目收益率角度进行电力投资决策,应统筹考虑项目经济性和社会效益,从长远角度谋划电力投资与运营,促进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民生,在解决无电人口比例、提高供电可靠率、促进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④创新电力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升级版,又要从单打独斗向协同走出去模式转变。我国电力行业企业众多、项目分散,“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恶性竟争问题突出,尤其在电力工程承包、电力装备出口业务领域。我国政府应构建国家层面的海外竟争协调中心,负责中国企业海外竞争政策和协调规则的制定、督导和评价,统筹管理行业商会、协会的组织协调活动,通过外汇、税收、融资、考核等手段限制恶性竞争倾向明显的企业参与海外业务,激励我国电力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与其他企业合作,取长补短、抱团出海,实现中国电力企业协同走出去和业务良性发展。
⑤创新电力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升级版,还要从单一环节合作向全产业链合作模式转变。目前中国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业务集中在投资、施工、设备供货等环节,缺乏提供电力全产业链综合服务的能力。中国电力企业应发挥在特、大型发电项目开发、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规划设计、运维管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打造具有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的跨国电力企业。
⑥同时,还要从简单的产品、服务合作向技术、标准合作模式转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电力标准领域话语权较低,主动参与制定、主导制定国际电力标准的机会不多。中国电力企业应发挥在国际电力标准制定中的优势和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影响力,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和完善电力标准体系,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针对电力力前沿、热点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共同制定国际标准,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电力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共同争夺国际竟争的主导权。
(选自高国伟《电力合作需要模式创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已实现与俄罗斯、蒙古、越南等国家的电网互联,优化了区域能源资源配置。
B.内外部竞争激烈,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是“一带一路”电力合作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C.中国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业务太集中,导致缺乏提供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
D.中国电力企业要从长远角度谋划电力投资与运营,创新电力合作模式,改善当地民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从肯定成绩到提出问题再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有说服力。
B.文章第①段从两个方面用事实证明了“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C.文章第②段用“一带一路”电力合作面临的问题证明了创新电力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D.文章主体部分从四方面论述了必须实现“一带一路”电力合作模式向共赢模式转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力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移民等问题凸显,中国电力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B.海外竞争协调中心在合作中担负起了海外竞争政策和协调规则的制定、督导和评价的职责。
C.“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面临很多电力难题,这为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D.我国电力企业应发挥优势和影响力,帮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和完善电力标准体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
A.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C.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 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量仍供不应求。
D.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量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小题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以大量消费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仰望“思想者”
从维熙
①中国今日之文学走向,虽然出现了一些攀登文学珠峰的佳作,但也存在不少有失历史真实的作品,以及以娱乐至死为文学坐标的伪文学,它们喧嚣于文学市场并占有相当的领地。其中,独占鳌头的是滥竽充数的电视剧,它们以颂扬昔日历史与今日成就为名,酒里掺水成了失真于生活的瓷偶,尽管经不起历史和今天的考验,但仍然招摇过市,成为人文一景。
②深夜静思,深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人生中那种沉甸甸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一些精神变异的文人中,正在化作风尘飘扬而去。何以至此?文人自身的堕落是主因,客体的诱因也不能回避。记得古代圣哲留下过的治国名言:“假凤虚凰误国,卧薪尝胆兴邦。”因而,只着眼于对阳关大道的描述,而回避对中国历史进程中九曲回肠的反思,是当今人文精神的盲症。从某种意义上去解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失公,更是对后人的犯罪。
③遥想封建帝王年代,汉代文人司马迁在监狱中,尽管承受了“断根”的极端惩处,但依然留下了让国人代代相传的《史记》一书,让后人可以抚摸到远古历史的跳动脉络。难道我们当代文人,在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就失去了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只能避重就轻地写一些应时小卖,以求自我轻松?一些胸无强我中华之大志又不愿去深思历史的文苑“风筝”,随着时尚风向,勾勒出一些“逗你玩”和“哈哈哈”之类的闹剧,是否有失知识分子的良知?是否游离了中华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当代文学史不能忽略的问题。
④社会生活中,真、善、美是与假、恶、丑并存的,对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理应挥笔高歌。“圆月时当歌,残月时当泣。”当然月圆和月残,是对社会与历史的变化曲线而言的,绝非许多诗章中的那轮天上银月。此人文精神坐标,对“90后”的文学新星具有参照价值。他们异于老一代文人的是,他们生于改革开放年间,对往昔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阴晴寒暖,没有亲身经历,而无从感悟。因而,对于文学创作的新生代,不能苛求他们同前一代文化人同声与同步,因为文学是生活的产儿,土地是什么色泽,必然开出什么样的花儿来。
⑤但无论你笔触什么年代的生活,深藏在文学中的真、善、美的因子,不能因年轮相异而缺失。笔锋要敢于撕裂假、恶、丑的五脏六腑,为社会的进步出一份绵薄之力。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文精神,在人生与文学的征途上,既不被金钱、仕途、娱乐至上诱惑,又要敢于挑开其背后的故事黑幕。这是恪守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眼睛要向下看,因为在社会底层人群的悲喜人生中,深藏着国家的混浊与清明。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为自己快乐,心中不能忘却中华民族上个世纪被弱肉强食的苦难历史。故而文人手中那支笔,理应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滴下每一滴墨汁——这应该是超越老、中、青文化人年龄界限,而共同背负着的人文重责。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的电视剧以颂扬昔日历史与今日成就为名,实则脱离了真实的生活经不起历史和今天的考验。
B.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一些精神变异的文人已经失去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C.文化人既要赞美歌颂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也要敢于撕裂假恶丑,推动社会进步。
D.老、中、青不同年代的文化人都应该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背负起人文重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把“滥竽充数的电视剧”比作“失真于生活的瓷偶”,形象地讽刺了这些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人文景观盛嚣一时的现状,引人深思。
B.文章第二段指出当今某些文人缺乏求索精神的现状并分析原因,阐述了回避对中国历史的反思,是当今人文精神的盲症。
C.文章举司马迁的事例,赞扬司马迁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与部分当代文人避重就轻以求自我轻松的行为形成对比,反衬一些当代文人失去知识分子良知的可鄙。
D.文章既指出当代文人身处二十一世纪中失去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也对“90后”青年一代无从感悟往昔作出分析,由点到面,客观全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文人怎样才能背负起人文重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要挥笔高歌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更要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为社会进步出力。
B.眼睛向下看,就是要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悲喜人生,激浊扬清,把混浊与清明都展示出来。
C.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往昔和建国后的阴晴寒暖,不必理会,只要能面对当下,关注现实即可。
D.勇于反思中华民族上个世纪被弱肉强食的苦难历史,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