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微”文化与“被碎片化”
刘阳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140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事。
“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
【小题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
A.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在300秒内的小视频、手机电话中的自制铃声等。
B.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24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
C.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等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
D.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新闻短讯等。
【小题2】关于“被碎片化”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彻底的研究和追问。
B.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即使把“被碎片化”内容都拼接起来,也很难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C.在现代社会,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原本连续的大块的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D.“微”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也被肢解为碎片, 读书、欣赏、冥想和沉思,都变成了奢侈事。
【小题3】综观全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许多人面对“微”文化时很焦虑。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比看电视更浪费时间,他的感慨其实就是他们这种心态的代表了 。
B.由于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
C.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
D.赫伯特•西蒙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却又欲罢不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2 09:0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倒插门
赵新
老汉的名字很特别,叫凑合。
女人去世后,凑合老汉就跟着大儿子立春一起生活。凑合老汉原本打算单打独斗,自炊自食,这样可以自己做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可是他不会做饭,他一做饭就心里发慌,手忙脚乱,那饭一顿生,一顿熟,一顿硬,一顿软;有时候忘了添水,把锅烧得通红;有时候吃不出味道,原来忘了搁油搁盐。所以万般无奈,还是跟了立春过。
这天早晨,立春把一碗饺子递到凑合手里。那饺子一闻就香,凑合也饿了,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致勃勃。
立春问道:爹,好吃?
凑合说:傻小子,饺子还不好吃?常言说饺子香糖瓜甜,江米粽子粘又粘……
立春笑了:好吃就好。好吃我们还给你包。爹,我问你一句话,咱们村选举村长的事情你听说了没有?
凑合点了点头。凑合觉得村长的事情离自己很远,大家选上谁算谁,选上谁都好,自己保证听从使唤。
立春却很认真:爹,咱说好了,选举那天你投我一票!
凑合的手猛地一抖,两只筷子“啪啦”一声落到了地上。凑合心里想,我的儿啊,就是讨吃的二狗能当村长,你立春也不能当村长,你做人太自私,有什么好处光往自己怀里搂,名声也不好……凑合捡起地上的筷子说:小子,这当村长有什么好处呀,光开会,光动嘴皮子,光费脑筋,我看还是不当好!
立春往他跟前凑了凑:爹,你知道什么,当村长当然有好处,有了权什么都有,这么大的村子这么多的人,咱说了算数!
凑合说:可是村长得担责任呀,你有那个本事么?
立春说:什么责任不责任,当上我就有本事了。爹,你必须投我一票,谁叫你是我爹哩!凑合再也吃不下去了。
村野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阳光灿烂。凑合拿了锄头走到麦田里时,二小子立秋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把老汉拉到田埂上坐下,挨着他的肩膀说:爹,我有几句心里话,想和爹说一说。
凑合点了一袋烟,让立秋把话说下去。
立秋开门见山:我看爹过得凄惶孤单,想给爹找个白天做饭、夜里做伴儿的人。
凑合的心猛地动了一下。
立秋说:爹跟着我哥吃饭,寄人篱下,可不是长法。我嫂子那人阴阳怪气,指桑骂槐,指鸡说狗,爹还得看她的脸色,心里憋屈不憋屈?
凑合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
立秋说:爹,我老丈母娘今年才五十六岁,听说她愿意再往前走一步,找个老实厚道通情达理的庄稼人,我看你就很合适。
’凑合激动了,那老太太他见过多次,长得白白胖胖清清爽爽,心眼儿好得光想别人不想自己。有她做伴儿当然好,可是人家愿意不愿意?
立秋说:爹要同意我就去她家里一趟,听听她的口气。估计希望很大,她在我们跟前老是夸奖你,说你人性好身体好,是个吃苦耐劳靠得住的人儿。
凑合激动得坐不住了,立起身来红着脸问:小子,你哪一天去?
立秋很沉着:不着急,我准备咱们村选举以后再去。爹,这次选村长,你可要投我一票。凑合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立秋:爹,听说我哥也想当村长,你千万不能选他,他在村里名声很臭!
立秋走了。看着那个背影,凑合心里很不是滋味。
凑合想,亏你说得出口,我给你投票,你给我说媒,拿着选举做交易,这是什么手段?这是什么品质?
凑合又想,要不我就投他一票,助他一臂之力?这样两全其美,花好月圆,他也高兴,我也欢喜。
凑合又想,不行不行,立秋当村长绝对不行,立秋特别好喝酒,而且一喝就醉,喝醉了张牙舞爪很张狂,舞棍弄棒很吓人,只怕闹出大乱子!
晌午回家吃饭时立春问他:爹,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立秋都和你说了一些什么呀,你们两个嘀嘀咕咕好半天?
立春很不满意地说:爹,你在我们家吃饭呢,你不能胳膊肘子往外扭,你不能选他而不选我,记住啦?
凑合说: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
选举那天会场里没有凑合。有人给凑合请假说,别等他啦,他看望立秋的丈母娘去啦,可能要在那里住几天。有人马上笑了,插嘴说:哟,孤男寡女,他这不是倒插门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中老汉名为“凑合”,有深层含义。这个名字暗示了老汉不善料理自己生活的特点,同时反衬了他在是非问题上决不凑合的性格。
B.小说题目是“倒插门”,但全文主要情节与“倒插门”没有关系,这并非失误,而是作者故意为之,他是要借这样奇异的题目吸引读者;
C.“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这一细节表明立秋说中了老汉的心事,暗示了凑合老汉跟着儿子立春过生活的不如意。
D.小说写立秋出场,是“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忽然”说明他的出现令凑合老汉感到意外,“闪”字则写出了立秋动作的敏捷。
 
E.小说人物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凑合老汉说的“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一连三个“记”突出了老汉答应为儿子投票时认真的心态。
(2)小说中凑合老汉的形象有哪些显著特点?请简要分析。
(3)凑合老汉在听了两个儿子的游说之后,反应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4)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简述其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整个儿让人感到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的灵魂的小影。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和谐中间。

后代的人听到莫扎特的作品,对于他的命运可能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够完全认识他的内心。你看他多么高贵,多么隐藏!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只表现他长时期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温柔。他把他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静的面貌,决不让人生的考验印上一个烙印,决不让眼泪把他沾湿。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作愤怒的武器,来反攻上帝;他觉得从上帝得来的艺术是应当作安慰的,而不是用做报复的。一个反抗愤怒憎恨的天才固然值得钦佩,一个隐忍、宽恕、遗忘的天才,同样值得钦佩。遗忘?岂止是遗忘!莫扎特的灵魂仿佛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在莫扎特最本色的音乐中,你找不到愤怒或反抗,连一点儿口吻都听不见,连一点儿斗争的痕迹,或者只是一点儿的挣扎的痕迹都找不到。GMin.[G小调]钢琴与弦乐四重奏的开场,CMin.[C小调]幻想曲的开场,甚至于安魂曲中的“哀器”的一段,比起贝多芬的CMin.[C小调]交响乐来,又算得什么?可是在这位温和的大师的门上,跟在那位悲壮的大师的门上,同样由命运来惊心动魄的敲过几下了。但这几下的回声并没有传到他的作品里去。因为他心中并没去回答或抵抗那命运的叩门,而是向他屈服了。

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叫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对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的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谜,无所谓疑问。

怎么!没有疑问没有痛苦吗?那么跟他的心灵发生关系的,跟他的心理协和的,又是哪一种生命呢?那不是眼前的生命,而是另外一个生命,一个不会再有痛苦,一切都会解决了的生命。他与其说是“我们的现在”的音乐家,不如说是“我们的将来的”音乐家。丹纳说得非常好:“他的本性爱好完全的美。”这种关只有在上帝身上才有,只能是上帝本身。只有在上帝旁边,在上帝身上,我们才能找到这种美,才会用那种不留余地的爱去爱这种美。但莫扎特在尘世上已经在爱那种美了。在许多原因中间,尤其这个原因,使莫扎特有资格称为超凡入圣的。

(选自《傅雷家书》)

【小题1】第二段中加点的词“心腹”“灵魂”在文中具体是什么意思?
【小题2】作者说莫扎特“心中并没有去回答或抵抗那命运的叩门,而是向他屈服了。”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3】根据文意,用三个词语概括莫扎特的作品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4个字)且说明其作品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小题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高度赞扬了莫扎特音乐作品天使一样的纯洁,毫无世俗的感伤,脱尽人间烟火的温馨。
B.文章多处将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作品风格进行对比,对比中,暗含着作者对贝多芬艺术特色的批评。
C.“他把他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静的面貌”形象地表达了莫扎特音乐给人们的美感。
D.“但这几下的回声并没传到他的作品里去”与前文多处照应,揭示了痛苦的生活在莫扎特作品中的投影。
E.“怎么!没有疑问没有痛苦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肯定莫扎特并非没有疑问和痛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下列小题。
笔墨祭(节选)
余秋雨
中国传统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这个问题,我思忖日久,头脑渐渐由精细归于朴拙,觉得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不管他们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的。
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干脆偷偷懒,先把玩一下这管笔、这锭墨再说呢?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遇到过一场载体的转换,即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场转换还有一种更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以“钢笔文化”代替“毛笔文化”。五四斗士们自己也使用毛笔,但他们是用毛笔在呼唤着钢笔文化。毛笔与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们各自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诚然,我并不否定当代书法的成就。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高手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许多书法家一比高低。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
在这一点上有点像写古诗。五四以来,能把古诗写得足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诗人自己可以写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柳亚子、郁达夫他们),但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久而久之,敏感的诗人也会因寂寞而陷入某种不自然。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恳挂。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相传汉代书法家师宜官喜欢喝酒,却又常常窘于酒资,他的办法是边喝边在酒店墙壁上写字,一时观者云集,纷纷投钱。你看,他轻轻发出了一个生命的信号,就立即有那么多的感应者。这与今天在书法展览会上让人赞叹,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感应是那样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这使我想起现代的月光晚会,哪个角落突然响起了吉他,整个晚会都安静下来,领受那旋律的力量。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藩篱的。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自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伤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师直官的学生梁鸽在书法上超越了老师,结果成了当时的政治权势者争夺的人物。他曾投于刘表门下,曹操破荆州后还特意寻访他,既为他的字,也为他的人。在当时,字和人的关系难分难舍。曹操把他的字悬挂在营帐中,运筹帷幄之余悉心观赏。在这里,甚至连政治军事大业也与书法艺术相依相傍。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我听过当代几位大科学家的演讲,他们写在黑板上的中文字实在很不象样,但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几行优雅流丽的粉笔行书,反而会使人们惊讶,甚至感到不协调。当代许多著名人物用毛笔写下的各种题词,恕我不敬,从书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济,但不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鄙弃。这种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里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信号系统和生命信号系统。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大麓子,这种簏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这种记载,即便打下几成折扣,仍然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仅仅为了练字谋生,完全犯不着如此。
【小题1】本文标题“笔墨祭”中的“笔墨”在文中有何含义?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完整的毛笔文化”消逝的原因。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选文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人掌故,话题虽凝重,但因其极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又十分耐读。
B.文中多出运用比喻,手法娴熟,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以“五四”以来的诗人之于古诗,比喻当代文人之于毛笔书法,既增强了说理性,又拓展了知识内涵。
C.“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说明书法家刻意写的字反而不如随便写的好。
D.作者认为,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与谋生关系不大,更多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E. 从文章的题目到选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传统文化衰败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的,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祓禳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汉代以后,中国人的祭祖礼仪既有了规范的礼仪表现形式,又继续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自此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是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庶民即寻常百姓,他们是不拥有任何政治、文化特权的底层。所以,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独有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的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使士庶阶层的严格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逐渐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家礼》的出现,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祭祖礼仪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一代通儒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他认为,祭礼问题不限于礼仪本身,也关系着家族形态、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基层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他建议人们不用过于拘泥《仪礼》《书仪》等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他对传统祭礼仪节进行了大胆的细化、分割、提炼,最后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也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选自邵风丽《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迄今可追溯的中国人最早的祭祀行为就是祭祖,甲骨文中的祭祀性文字说明殷人通过祭祀祖先来避除灾祸、祈求庇佑。
B.汉代儒生对“孝”进行理论阐发,并且身体力行,将孝道观念与祭祖礼仪完美结合,使祭祖礼仪有了灵魂支撑。
C.随着儒家地位在汉朝的确立,孝成为了当时立国的重要思想基础,并慢慢发展为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向社会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D.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普通百姓无法进行国家礼制范畴内的祭祖活动,这一现象在科举制推行之后才有了改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朝举行祭祀活动,向被他们看作神灵的祖先祈福求助,这与《说文解字》中对“祭”字的解释是一致的。
B.周代是宗法社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有差异,直接体现为周天子自称“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C.孝道在汉代能成为一种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的普世性价值观,与统治者在立法、选才、教育等方面的大力推广有关。
D.周人传承下来的祭祖文化有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大意义,朱熹对祭礼问题的看法与此有共通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人的祭祖传统年代久远,但借助出土文物、各类文献等资料,我们有可能了解到商代祭祀的具体情况。
B.祭祖礼仪在周代有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这充分说明“礼”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也是一种价值内涵。
C.晋代李密《陈情表》中所说的“圣朝以孝治天下”与汉代“导民以孝,则天下顺”的思想都强调了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性。
D.宋代以前的祭礼较为繁复,不具备可操作性,因而朱熹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祭礼的基本模式才由此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