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的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的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说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了装饰的作用外,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的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这些瓦件的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些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其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遣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了解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的制度来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多,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出土的实物中除了大量兽面脊头瓦之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作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造型的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后制度化的结果。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

经历了北宋时期的定型和金元时期的发展,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向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既不似魏晋南北朝模印的质朴风格,也不似唐宋堆塑的夸张风格,而是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虽然脊兽的类型、方位大致继承了前代,但是调整了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

(选自于志飞、王紫微的《麟角峥嵘数脊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脊兽是常出现在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的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
B.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
C.脊兽大约起源于东周,已发现的最早的瓦饰的捏塑方式表明当时的瓦饰还未大规模生产,还未形成制度化、批量化。
D.秦雍城遗址出土的陶制建筑构件和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等考古发现都能够说明脊兽于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
B.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的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
C.“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后逐渐制度化,在北宋后期已相对定型,样式与明清时的比较趋近。
D.脊兽在北宋时期定型,在金元时期得到发展,在明清时期更趋向制度化,并且造型的风格在明清时也呈现高度程序化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瓦技术在南北朝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的生产逐渐由捏塑转变为模制,出土的瓦饰实物中多为兽面脊头瓦。
B.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能证明我国一些古建筑沿用叶片形钉帽造型的火焰宝珠作为装饰,固定瓦件。
C.瓦当是传统木构建筑上只放置在脊兽前端的一种瓦饰,比如在东汉陶楼上就有装饰于脊端、上下三个叠在一起的瓦当。
D.明清时,脊兽在设计上改变了宋式浓郁的民间性,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度的加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9:4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爆米花

乔叶

看到那个老头把摊子扎在了自己的窗口边,老常就把眉头拧成了刺。在老常眼里,他这个窗口是自家连接外界的一个黄金通道。现在,这个脏兮兮的老头把摊子扎在自己的黄金通道边儿,明摆着会妨碍到自己的生意。不过老常没有即时发言。说到底这个巷子口又不是他的地。他得看看情况再定。

退休了之后,老常就在小卧室的左墙上安了塑钢推拉玻璃窗,开了一个小卖部。卖的无非是油盐酱醋、香烟糖果,再装部公用电话。原想打发日子,没想到一日里居然能宽宽松松地赚个二三十块,很可观。老头把三轮车上的东西一一取下,放在了老常的眼皮底下,几样东西初看起来都是有些怪异的,不过老常对它们的用处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那都是爆米花的器具。老头在墙上敲了个打子,把一张纸片挂在了墙上。

爆玉米花每锅需用两斤半玉米,工价三元。做大米糕每锅需用两斤半大米、一斤半白糖、半斤油,工价六元。

老常敲了敲窗户,冲老头招了招手。老头慢悠悠地走过来。老常问他:“谁让你在这里摆摊儿的?有没有跟居委会说?有没有跟城管上说?有没有跟工商上说?有没有跟税务上说?”似乎他是居委会、城管、工商和税务的代言人。老头一个字都没咬声,等老常通通说完了,他从口袋里摸出十块钱,打窗户递了进去。老常咽了一口唾沫,接了钱道:“要什么?”“你多照应。”老头说。口音和老常推断的一样,不是本地人。

“什么?”

“你多照应。”

老常明白了。看了看钱,有些不忍,又递回去:“其实,也不是钱的事。”

“我一周就来一次。”老头又说了一遍那四个字,“你多照应。”

老常沉默了一会儿,把那十块钱收了起来。老头挂身离开,坐在马扎上,开始忙活起来。

老头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深蓝色的裤子,脸看着总像是洗不干净的样子,浮着些黑黑的煤灰。偶尔把帽子摘下来弹灰的时候,会发现这其实是个眉眼很周正的老头。或许是因为新鲜,一开张就引来四五个主顾了。老头就从包里构出一挥硬纸,上面写着号码。一一把纸片发了去,让主顾按着号来。众人拿着这些纸片都笑了,说老头还挺讲秩序的,老头没说话。十有八九都是做大米糕的。

老头把大米装进转锅里,拧紧盖子,就一手拉风箱,一手摇转锅,一般十分钟,气压就足了,老头就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烧得肚皮白亮的转锅从炭炉上取下,锅口对准上铁捅下麻袋的那件黑物事。用一根铁撬杠稳稳地插进锅口的阀门开关,身子微微后倾,静一静,聚聚神,然后突然用力一揣。轰!一声震响,黑麻袋便在这一瞬间被气浪充起,鼓囊囊,饱涨涨。与此同时,老头的脚下腾起一阵白云般的燎绕气雾,一股浓烈的芳香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老头迅速地解开麻袋尾部的绳子,把米花倒进塑料盆中。接着他在炭炉上坐上一个小铁锅,把油倒进去,把糖放进去,开始熬糖稀。泛着白沫滚滚热的时候,就把糖稀倒进红塑料盆里,和大米花搅拌匀了。把这些又软又热的混合物倒进那个大方白铁盒子里。然后用木片,把大米花在白铁盒子里压瓷实,这就成了大米糕。在铁盒里冷却坚硬之后,用刀子割成小块,给主顾装进塑料袋里,这一锅才算彻底清工。在给主顾装袋之前,老头都要从中拣出两块,放进小红塑料盆里。塑料盆的前面写着四个字:免费品尝。

老头在众人的目光中一五一十地进行着这一切程序。等待着的主顾们有些无聊,就会说起往日的爆米花。都是在乡下待过的,都有过在乡村生活的历史,对着爆米花自然也都有记忆。

 “那时候来我们村做爆米花的那个人总穿着一件黑棉袄,骑着个二八的飞鸽车,车的后座上是两个大筐,筐里装着这些设备。然后我们就排队。大人们没空,只有小孩子排。那时候爆的都是玉米……”

“爆玉米,两毛钱一锅。放糖精再加一毛。”

“那时候大米金贵啊!一个月一人只能买一斤大米,谁敢拿它去做零嘴吃?”

“嘿嘿,逢到谁家爆大米的时候,要么去地上检些吃,要么顺便到人家篮子里抓一把,也没人说什么。那时候的人,都是厚道的。”

“现在的人也厚道。你看,不是还让免费品尝吗?”

“那也是师傅定的规矩好。他不定规矩,谁肯让咱们尝一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常这个人物是小说的线索,全文是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的,并且他与卖爆米花的老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开头提到老常退休后开小卖部挣钱,以及刁难在窗口边卖爆米花的老头,可以看出老常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市民。
C.文中详写老头制大米糕的过程,并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老头劳动者的形象,也通过衣着描写说明老头生活的不易。
D.老头摆出推位就有主前来体现了现代人对爆米花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城里人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关照。
【小题2】小说为什么在题目中强调“最后”?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最后以群众的对话来结,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齐白石传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出身贫寒,原来是一位木工,且小有名气。但他自幼喜爱美术,在做工余暇学画和篆刻。27岁那年,书画家胡沁园让齐白石画一张横披。胡沁园看后十分惊喜,遂即收齐白石为徒。他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齐白石虚心好学,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然而到50多岁时,齐白石仍默默无闻。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得以转变,是在认识陈师曾之后。陈师曾虽然比齐白石小13岁,但其时已名满天下。他鼓励齐白石尽快自成一体,走艺术的创新之路。于是齐白石开始了“衰年变法”。从1920年到1929年,他“十载关门”艰难探索,大胆突破,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他在美术史上可以自立门户了。然而,陈师曾却英年早逝了。北京画坛保守派们便贬低齐白石的画是“野狐之禅”、“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极尽攻击之能事。但他毫不动摇,显示出艺术大师特有的执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齐白石在 “十载关门”的最后一年,被到北京不久的徐悲鸿慧眼识珠,此时的齐白石年已66岁。在徐悲鸿看来,齐白石绝对是大师级的画家。在反对派的鼓噪声中,徐悲鸿大声疾呼:齐白石“妙造自然”,他的画“致广大,尽精微”。徐悲鸿不仅在展览会上预定齐白石的画以提升其地位,而且为齐白石编画集、写序,亲自送到上海出版。除此以外,徐悲鸿还请齐白石到北京艺术学院做教授。徐悲鸿对学生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从此齐白石凭着卓越的艺术成就被世人所瞩目。
齐白石在篆刻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年轻时,有一天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把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齐白石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刻的印也达到了雄健洗炼、炉火纯青的境地。
篆刻如此,绘画更是如此。有一次,他过生日,学生朋友来了很多,一天没作画。第二天一早,他顾不上吃饭先去作画,家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说每天五张画必须完成。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正是凭着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人的喜爱。
齐白石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具体地说,他在绘画艺术上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齐白石绘画,一生不搞妄作,细心观察,所画之物形神兼备。没见过的东西,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东西,他不画。有一次,他问学生:“你们知道虾应该在第几节开始打弯吗?”见没人能答,他说:“在第三节开始打弯。”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齐白石作品尤其崇尚自然。入他画的大都是自然界中极普通的景物,深受平民百姓的欢迎和喜爱。他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齐白石的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笔墨简练、高度概括,具有艺术创造意识。山水造型有层峦叠嶂之态,纯以水墨,极少皴擦。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使画作锦上添花。比如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齐白石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齐白石孜孜不倦地钻研,最终创立了闻名世界的齐派艺术风格。
齐白石一生勤奋,砚耕不辍,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堪称世人楷模!
(摘编自《齐白石传》)  
相关链接:
①抗战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宣铁吾过生日,硬邀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铺纸挥洒,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并题字 “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齐白石生活中的两三事》)
②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齐白石生活中的两三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齐白石出身贫寒,自幼喜爱美术,终生心无旁骛,执着追求,勤奋刻苦,终成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B.齐白石坚持不懈走艺术创新之路,他在陈师曾的鼓励下,“十载关门”,“扫除凡格”,终于在美术史上自立了门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C.齐白石在青年时期被书画家胡沁园收为徒弟,50多岁后得到名满天下的陈师曾的帮助,后来又得到徐悲鸿大师的提携,这是他走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D.齐白石不但绘画技艺精湛,勤奋精神感人,民族气节也颇令人敬佩,如抗战时期,他坚持民族正气,以画笔为武器,痛斥汉奸卖国贼“浑身何处有心肝”。
E. 齐白石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历经磨难,大器晚成。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手法,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记述了这一过程,为人们树立了人生楷模。
【小题2】齐白石的作品具有怎样的风格和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艺术大师,齐白石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齐白石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哪一点最让你感动?结合实际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福山路 3 号:沈从文先生故居

(1)我上午就要离开青岛,我必须去一趟。于是早晨 6 点多钟出门,打车来到小鱼山,寻找沈从文故居。

(2)洁净的沥青路面,坡地延伸,两旁欧式的老建筑,随处长着自由的花草树木,仿佛置身在欧洲小城。那些早起的人们,匆匆地催促孩子上学去。卖早点的摊子,也摆在了门口。我见一个年轻女人走过,便上前问她:“请问沈从文故居在哪?她默想一会,用手指了指,不确定地说,恐怕在上面吧,你再问问别人。

(3)又往前走,见到一个老人。我对他说,请问沈从文故居在哪?老人似乎耳背了,他说,什么丸?我大声对他耳朵说,沈从文!老人沉默了一会,他很想帮助我,可终于无奈地摇了摇头。

(4)我心下决定:再也不去问人,我一定能自己找到。在走过几条路——鱼山路、恒山路和芝罘路——之后,我终于见到福山路。我大步向上走去,拐过几个路口,终于见到了那个门牌:福山路 3 号;对,还有那一块黑底金字铭牌:沈从文故居。

(5)一座斑驳的铁门半掩着,半边有青藤披纷下来。迎门一堵石墙,同样被青藤所覆。无人,院子里静静的。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悄声说:沈先生,我来看您了!一踅身,进门横折一溜石阶,屑步拾阶而上。

(6)这是一座花园,树木扶苏,可是并不热闹,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冷清。一棵大的紫薇开满了缎子一样粉红的碎花。一幢两层的老楼掩映在这些树木花草之中。几棵椿树,几棵常青树,两棵柿子树,结着青咯哒的小柿子。前院还有一处种了玉米,枝叶全枯,仍挺立着。走到后院,一棵枫树倚着高坡。南瓜藤铺张着,爬得到处都是,开着大大的黄花,结着大大的南瓜。登楼的石阶是弧形的,那石阶的扶手上,也摆了几盆花:一盆蟹爪莲,几盆雏菊。还有几盆苦瓜低垂着,有的已经腐烂,仍垂在那里。还有

一盆竟是辣椒,上头结了许多朝天椒!

(7)这是一座花园么?是一座破败的废园?它还是一畦菜园?它仿佛很有点人间烟火味,又似乎有那么一点典雅浪漫,可是显然很久没有人收拾过它了,有那么一点荒凉。这是沈从文故宅当年的模样么?

(8)小院静寂着,没有一个人,为什么呢?可是我又多想没有一个人啊!千万不要有人进来,我可不是小偷!不信,我背一段《边城》给你听。你住在这里,你难道不知道翠翠么?

(9)让我坐下来,同沈先生说说话:沈先生,我读过无数遍《湘西》和《湘行散记》。有一本“开明文库”的《湘行散记》小册子,我一直随身带着,还在扉面上记了“河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那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大爷”还好么?我可是去过永顺、保靖、泸溪和凤凰……沅河的水和吊脚楼……翠翠是您在崂山北九水见到的那个姑娘么?

(10)我自语了半天,没有听到一点声音。是我慧根不到么?侧耳去听,恍惚在那紫藤丛中,沈先生的圆圆脸庞一闪,眯眯笑着。沈先生!我差点叫出声来!可那脸庞只一闪,便不见了。

(11)我又默坐了一会,站起身来,悄悄走上台阶门口,屋里有说话声音!还有倒水声!我赶紧后退了几步。好了,沈先生,我走了——这里是有人给您看房子的。我放心了。

(12)我走出了门,又回过头来,看了看那半掩着的斑驳的铁门。我凑近去读那铭牌上的字: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31 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青期间完成了《从文自传》、《三个女性》、《月下小景》和《三三》等文学名著。

(13)我走了几步,又蓦地一回头,目光正好落在掩映在青藤下的蓝色门牌上:福山路 3 号。

【小题1】文章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寻找故居的过程,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对第(6)段的描写进行赏析。
【小题3】第(9)段写作者“自言自语 ‘同沈先生说说话’”,请说明这些话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小题4】文章第(12)(13)段,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对此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缕清香

今天下了一天的雨。

走在路上,在雨中闻到一股清香。我喜欢这种清香,我也熟悉这种清香的芬芳,这是一种我叫不出名的树上飘下的、树枝上那寸许长的如韭菜叶般宽窄的白色花瓣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这样令人陶醉。有人说它是白玉兰,但我不敢肯定。因为我不仅见过照片上的白玉兰,也见过长在树上的真实的白玉兰。那是只有在初春才开花的,开花时树上没有一片叶子,光秃秃的树枝上缀满了大朵大朵白色的花,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少女,又像从天而降的圣洁仙子,在乍暖还寒的初春里淡然而又优雅地伫立着。

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

我不知道今天闻到的这种在雨中飘香的花叫什么名字。但在茉莉花开的季节,种花人把莱莉花摘下,用线串成一串一串的,也把那种叫不出名的花摘下两朵与茉莉花一起串成项链。然后,花农把这些项链挂在竹竿上沿街叫卖。试想,这两种花搭配在一起,洁白,美丽,芬芳,怎能不讨女孩子的喜欢?很多女孩子一买下,就立马戴在脖子上,也有司机买来挂在汽车内的后视镜上。在故乡时,我偏爱白色的金银花、栀子花和槐花。那时,我曾种过一盆藤状的金银花。我把泥土从一楼提到二楼走廊的阳台上,再把土装在一个破边的陶瓷盆里,冬天种下金银花的光秃秃的根和藤蔓,春天就发芽了,而且长得很快。我开始把藤蔓搭在一米高的栏杆上,等藤蔓长长后又把它挂在屋檐下的晒衣架上,这株绿色的生命就成了立体的花架。就这样,随着藤蔓的延伸,花在整个走廊里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微风中,那种沁人心脾的清香,真是令人陶醉。父亲觉得这是个奇迹,因为他一直认为金银花多生长在野外,是不宜盆栽的,没想到它居然长得如此茂盛,开得如此灿烂,香得如此芬芳。

一转眼,我离开故乡已经十年。今年春天回家乡,母亲在河边洗衣服,还从小河堤上采摘了一束金银花回家,我把它插在一个陶瓷杯里,清香盈室,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以前。

最有趣的还是小时候与小伙伴“偷”栀子花。端午节前后,是栀子花开得最旺盛的季节。 我们村有两户人家栽种栀子花,有一家就在我家后院。我站在我家的院子里,眯起眼睛透过院墙的缝隙,会看到满树洁白如雪的栀子花,大朵大朵的,馋得我垂涎三尺。那家的主人并不大方,她宁可让那些花在芬芳后慢慢变黄枯萎也不肯送人。我与小伙伴便趁主人不在家,我放哨,她去摘,摘花时的紧张和摘到花后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

故乡有很多槐花,早春二月,槐树未长叶就已经先开花了。纯白的槐花一串串挂满每一根树枝,整个村庄都被这槐花的清香笼罩着。离村庄不远的铁路两旁也全是槐树,远远望去,简直就像两堵永远也无法交汇的望不到尽头的白色花墙,还可以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村里众多的槐树,每年都引来不少放蜂人,每到花期,他们早早就开着卡车,运来装满蜜蜂的箱子,搭上帜布帐篷安营扎寨,放蜂,酿蜜。

我想蜜蜂采蜜是快乐的,放蜂的人也一定很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与花在一起。看着花的颜色,闻着花的芬芳,更解花的心事——他们珍惜花开花落短暂的美丽瞬间,利用它们最本质的花粉来酿蜜。

这些小小的槐花,奉献给人们的,是清香和甜蜜。

遗憾的是,在我离开故乡不久,就听母亲说村里的槐树都被砍光了,铁路两边的槐树也被砍光了。原来,有些村民在公路旁建房,老屋的宅基地留下的,都是断垣残壁。铁路两旁的槐树被砍去后种上了小麦,放眼望去,满眼的麦浪随风起伏。我再也找不到儿时夏天在铁路两边空旷的草地上放牛,坐在槐树下乘凉的美好时光了。

怀着对这些花的眷恋,在福州我也曾买过一盆栀子花。我把它放在阳台上,每天早上都要去看看。花蕾一天一天地丰满,颜色由青变绿,花蕾的末端慢慢由绿泛白,花瓣绽开后,花朵洁白如玉,淡雅芬芳,让我久久不肯离开。

看着这些白色的花,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雍容华贵的牡丹、娇艳欲滴的海棠、艳丽妩媚的芍药,它们虽然更加浓艳却淡而无味?而我钟爱的金银花、栀子花,槐花,还有南方的茉莉花以及那不知名的白花,都只是洁白如玉、不饰粉黛,却芬芳袭人。

一位花商道出其中的奥秘,他说: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和快乐。他说:“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这些美丽的精灵,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缕缕清香,我更陶醉于它们纯洁、朴素的品格……

【小题1】“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文章题目“那一缕清香”文中却没有点明是哪种花的清香,这是为什么?
【小题4】作者为了突出“那一缕清香”,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至少两点)。
【小题5】花本无浓艳淡雅高低贵贱之分,全在人的主观意识。人们往往赞美有些花,贬低有些花。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