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这种强调法度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思想作为文化自新的一种体现,在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及传统社会法律思想确立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初,统治者在法律思想上明确提出了“以道统法”之说,表明黄老学说也肯定法律在治国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强调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时,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分别是非、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而道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所以汉初又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这也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受黄老思想影响,汉初往往“木诎于文辞”者被重用,“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口辩”“文深”甚至成为晋职的障碍。黄老政治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居功至伟,但无为而治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矛盾的不断酝酿、积聚。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顺应时代的变革和创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进而渐兴。当然,儒家思想也需要有一个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因此只能暂且权以“缘饰吏事”,新秩序暂告缺失使得法家思想所受束缚骤然减少,在由道法转为儒法的过渡期内重被释放。武帝开始“独任执法之吏以治民”,强调遵守法律,维护法制的权威。凭借制度化得以保留下来的文吏(秦汉时期深受法家理念影响的官吏)群体最先对“拯救时弊”“顺应世变”作出回应。他们源自法家的底色重又显现出来,“重厚长者”不得不让位于能吏。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

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严刑苛法既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但也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
B.“法随时变”的观点与法家一些理论相契合,也遵循了“道”的原则和精神。
C.黄老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但后面不再适应社会变化,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
D.文吏转学儒术,是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通过引用文句,指出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
B.文章辩证分析了黄老政治在经济恢复时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C.文章按时间顺序比较分析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
D.文章所论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对今天依法治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初,黄老“无为而治”学说之所以能发挥积极作用,是因为当时最需要休养生息。
B.汉初,文辞木诎的重厚长者往往被重用,“口辩”“文深”的法家文吏则晋职困难。
C.在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中.法家思想曾一度被释放,但始终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
D.汉武帝促成了黄老道法向儒法的转变,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5 10:4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看座

相裕亭

盐河入海口的河汊子里,随处可见那样一块块貌似水中浮萍一样的荒岛。它是上游洪峰携带泥沙在此堆积而成。有的岛屿,是因为河水改道后,所裸露出的河床自然形成的。它们凸显在淌淌的河水或潺潺的溪流当中,上面长满了翠生生的蒲草与芦苇。远看,恰如一块块碧玉镶嵌在白茫茫的河面上。偶尔,还可以看到那些岛屿上,长出一两棵不知名的小树,孤芳自赏地矗立在小岛的芦苇丛里,给盐河里觅食鱼虾的水鸟,营造出难得的栖息场所。

某一年,小麦扬花、青杏挂枝的时候,盐河口捕鱼的汪福,正在大盐东沈万吉沈老爷家秫子地边的河心岛上扳罾捉鱼,河对岸,一辆马车“吁——”的一声,停下了。

当时,汪福认为是过路的商客,停下来观看他如何捉鱼呢。所以,他没去搭理对方,只顾忙于扳罾、收鱼。可等他看清楚河对岸那个身着长袍的老人,是沈家的老太爷沈万吉时,汪福立马慌了手脚,他赶忙扔下手中的罾网,抱起刚刚捕捉到的一对大白萝卜似的鲢花鱼,蹚水跑到河对岸来,硬将那一对尚在拧滚、打挺儿的鲢花鱼,塞到沈老爷的马车上。

汪福下意识地给沈老爷作揖、求饶说:“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

沈老爷支吾了一声,好像没当回事。

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越发紧张了,误认为沈老爷要拿他是问。

汪福当即表示收网走人。哪知,沈老爷看汪福那副惊慌失措的样子,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

说完,沈老爷登上马车,走了。

汪福却愣在那儿,瞬间不知所措。

马夫看汪福半天没醒过神来,便回头大声告诉他:“沈老爷发话,那个小岛送给你啦!”

这以后,汪福的日子愈发充实了,他拆掉岛上那个临时搭建的小草棚,板板整整地盖起两间门窗敞亮的小茅屋。之后,他一边打鱼,一边铲除岛上的杂草、芦柴,开垦出一垄垄的地块儿,种上了辣椒、茄子、韭菜、洋芋,入秋以后,又种了几畦翠莹莹的荽芫、菠菜和过冬的小麦。期间,随着秋后河水变小,水面变瘦,大片的滩涂裸露出来,汪福又把小岛周边的泥土挖起来,堆积到小岛上,使小岛的面积不断肥大。

汪福守着小岛,打鱼、种菜、卖菜。后期,又喂养了一大群水上凫游的白鹅、花鸭,小日子日见红火起来。

此时,汪福没忘沈老爷的恩德。开春的头刀韭、挂花的脆黄瓜乃至市面上尚无出售的紫茄子、青辣椒,以及鸭舍里那些白生生的鸭蛋、鹅蛋,他自个都舍不得上口,总要抢个头水,给沈家送去。

印象中,汪福头一回到沈家去时,是个清晨。

汪福手提一篮子圆溜溜的鸭蛋、鹅蛋,肩挑两筐碧绿的青菜来到沈家。当时,大太太正在小餐厅里等候沈老爷一起用餐。

汪福去见大太太时,他看人家窗明几净,尤其是大太太那身宽软的绸缎,在他眼前一闪一闪,汪福忽而感觉自己身上的鱼腥味、鸭屎味太重了,他没敢踏入大太太就餐的门槛儿。

大太太身边的小丫环,礼节性地搬把亮锃锃的小椅子放在他跟前。汪福担心自己身上太脏了,没敢坐,他就那么蹲在门口,听大太太问话。

后来,汪福再到沈家去时,他先把所送的青菜、鱼虾啥的送到后厨去,再到大太太这边来道安,以讨沈老爷、大太太的欢喜。当然,汪福也想利用那个时机,讨得沈老爷、大太太的赏赐。大太太赏过他岭南的花生、羊儿洼的稻米。有一回,大太太高兴了,还赏了他一撂哗铃铃的钢洋。尽管如此,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他还是卑卑嗦嗦地不敢靠得太近。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他始终蹲在门外,不好意思去碰沈家那油光锃亮的小椅子。

那时候,汪福与沈家人已经混熟了。他到沈家去时,无须下人通报,便可挑着箩筐,直奔后院去见大太太。

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小椅子,坐上了。

当时,大太太就觉得汪福气度不凡呢。

回头,汪福走后,大太太好像忽然间想起什么事似的,喊来管家,说:“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

就此,汪福断了财路。

但,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又自然地引出下文情节。
B.小说正面刻画沈万吉的笔墨不多,但“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一句展现了他对底层人物的同情。
C.小说结尾“但,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一句似问非问,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小说语言平实,没有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但将极具时代特色的各色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小题2】小说主人公汪福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到了那把“小椅子”,“小椅子”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传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慈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均为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迅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科。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文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任工程师,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传,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法国报纸刊登消息,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新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
B.在法国巴黎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这令他们非常惊愕。
C.严济慈出身农家,他对古代经典作品没有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笔算数学》,他靠自己钻研读通了这本书。
D.严济慈抵御住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的吸引力和巴黎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每天在旅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穿梭,从不偏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严济慈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留学法国,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3门主课考试,获得了3张文凭。
B.严济慈先后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河海工程学校,都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轰动杭州;因此他家乡东阳县东阳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C.严济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取得成功,完成了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
D.夏里·法布里教授打破惯例,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严济慈的论文,轰动巴黎,这表现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
E. 本文主要选取严济慈学业生涯中的事迹,选材典型,突出表现他认真、刻苦学习的品质,赞扬他永不知足、奋发向上的精神。
【小题3】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娘土

江岸

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晴地瞭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近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域,解甲归田。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

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批兵来到了南海。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他进驻了一个岛屿。后来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号。礁盘只有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他们班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架上。这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钟海强水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迭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副班长斜睨着钟海强,轻篾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土?这里哪儿有土?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一会儿,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副班长。副班长恼火地说:“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我给扔了。”

钟海强突然像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一眼副班长,翻身下床。班长想拦他,没拦住。

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高高的台阶。幸亏大海还没有涨潮,他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一包这样的土。它是从锅灶里敲下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亲亲手敲下,包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老娘土’。人在他乡,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班长“哦”了一声。

副班长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副班长病了。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准备给副班长煎水喝。班长不同意,他说:“副班长是新疆人,你是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水土不服,副班长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

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地上所有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试一试,不行吗?”

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喝了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

从此,副班长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他寄信到新疆老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了班长,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回时,都要带包老娘土……“报告舰长,358号礁盘已到,是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敬了一个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声音低沉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358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一个新战士。他们正列队向钟海强敬礼!

钟海强环顾四周,礁盘已经今非昔比。水泥围墙内,芳草如茵,鲜花盛开;水泥围墙上,有用彩色珊瑚垒成的五个大字:老娘土哨所。

钟海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他明白,他脚下踩着的,滋养着花草的,正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老娘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钟海强本是个旱鸭子,刚到部队时水土不服,经过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成长为人民海军的指挥员,巡航中能够“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
B.小说使用了插叙手法,通过钟海强的回忆表现了守卫358号礁盘的困难,同时也体现了广大海军守卫国家、巩固国防的奉献精神,这种写法使文章情节紧凑、叙事简洁。
C.20多年过去了,守卫358号礁盘的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新战士,但礁盘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战士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D.文中先后两次写到钟海强“眼眶湿润”,这两次“湿润”的内涵相同,都是表现钟海强再次踏上曾经驻守过的礁盘时的激动之情。
【小题2】小说第1段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老娘土”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民文学》杂志把我的两篇文章放在“非虚构”栏目,无意间使其获得了一种命名和意义。但是,它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 “真实” 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 “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 “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 “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 “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 “真实” 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 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 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 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 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 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小题1】下列关于非虚构文学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 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创造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
B.非虚构文学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概念, 要想被文学界认可, 首先要解决的是“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C.非虚构文学的叙事性,就是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 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问题。
D.非虚构文学能够打开一个内部场景,从而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现实感和迫近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韦勒克反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 他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出来的都应该是一个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虚拟世界。
B.非虚构文学的写作要具有文学的意义, 就必须对真实事件进行千差万别的叙述,提供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
C.对作家创作的虚构文学作品, 读者不会质疑其题材的真实性而可能会去寻找其中的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
D.作者认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 这样就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虚构文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同时也使人们产生顾虑,因为它与传统观念中文学的虚拟性不相符合。
B.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物理真实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真实是在物理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认识。
C.作者以倾向纪实的形式叙事,不作隐瞒,作品就不会产生由写作技巧带来的种种误读,非虚构文学就可达到真正的“真实”。
D.非虚构文学可以借“真实”之名,赢得读者的基本信任, 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话语权,但同时也必然接受真实性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