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这种强调法度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思想作为文化自新的一种体现,在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及传统社会法律思想确立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初,统治者在法律思想上明确提出了“以道统法”之说,表明黄老学说也肯定法律在治国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强调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时,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分别是非、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而道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所以汉初又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这也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受黄老思想影响,汉初往往“木诎于文辞”者被重用,“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口辩”“文深”甚至成为晋职的障碍。黄老政治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居功至伟,但无为而治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矛盾的不断酝酿、积聚。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顺应时代的变革和创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进而渐兴。当然,儒家思想也需要有一个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因此只能暂且权以“缘饰吏事”,新秩序暂告缺失使得法家思想所受束缚骤然减少,在由道法转为儒法的过渡期内重被释放。武帝开始“独任执法之吏以治民”,强调遵守法律,维护法制的权威。凭借制度化得以保留下来的文吏(秦汉时期深受法家理念影响的官吏)群体最先对“拯救时弊”“顺应世变”作出回应。他们源自法家的底色重又显现出来,“重厚长者”不得不让位于能吏。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

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严刑苛法既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但也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
B.“法随时变”的观点与法家一些理论相契合,也遵循了“道”的原则和精神。
C.黄老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但后面不再适应社会变化,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
D.文吏转学儒术,是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通过引用文句,指出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
B.文章辩证分析了黄老政治在经济恢复时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C.文章按时间顺序比较分析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
D.文章所论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对今天依法治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初,黄老“无为而治”学说之所以能发挥积极作用,是因为当时最需要休养生息。
B.汉初,文辞木诎的重厚长者往往被重用,“口辩”“文深”的法家文吏则晋职困难。
C.在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中.法家思想曾一度被释放,但始终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
D.汉武帝促成了黄老道法向儒法的转变,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5 10:4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百度一下”——张亚勤
陈一平
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赴美深造,到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从张亚勤的经历可以概括出两个关键词:“学霸”和微软。而2014年9月10日,又有了第三个关键词:百度总裁。
从微软到百度,张亚勤做出这个决定折射出的是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于张亚勤的离职,原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如此评价。
让微软璀璨夺目的PC时代结束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诸如李开复、唐骏等,都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
12岁,成为中国年纪最小的大学生;23岁,以一篇满分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31岁,被授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张亚勤成为众多“技术派”心中的偶像。
褪去学生时代的光环,1999年无疑是重新开始的一年。他应李开复邀请加入微软,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继而为“微软中国”找来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我们找的人大多在美国生活和学习过,他们已经在美国做得很出色,同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彼时,张亚勤如是说。
2001年,微软中国研究院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任首任院长。2004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微软亚洲研究院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张亚勤被调回美国总部,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统领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
从回国到别离,历时5年。然而,谷歌的一个决定让张亚勤在美国仅仅度过了两年平静的时光,就面临二次“回宫”。
2005年7月19日,谷歌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并对微软展开了凶猛的挖角,而领军者正是此前游说张亚勤加入微软的李开复,微软亚洲研究院受到了冲击。
这让比尔·盖茨有点坐不住了。
2006年初,盖茨亲自点名,张亚勤再次回国,创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目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拥有超过3 000名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这应该是微软在中国的一个全新开始。2006年微软研发开始扶持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投入金额从3 00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亿美元,7年时间增长了8倍。
而这个过程也是张亚勤角色的一次转换。此前,他的身份更多的是科学家;而后,他由微软内部和学术界向外扩延,蜕变为企业管理者,并逐渐成为微软在中国的“名片”。
如果给张亚勤拍一部电影,镜头到了这一幕似乎已是高潮,但故事总有戏剧性的惊喜。
“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张亚勤曾多次如是说。
这或许是其从微软离开的内在驱动力。要离开工作了近16年的微软和一手建立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他理应也确有很多不舍。“上个月最后一次出差去美国总部,工作完成后我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心里和他们告别。下次,就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张亚勤如是说。
除去不舍,或许还有些遗憾。
如今他为什么选择了百度?
有分析指出,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和张亚勤都是山西人,关系也非常好;在互联网三大巨头里,李彦宏拥有科学家情怀,可以给张亚勤提供更好的能实现其科学家梦想的空间。
近几年,跨国互联网企业的光环在不断减弱,而国内科技公司却如日中天,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并不断搅动国际资本市场,这些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抛出的高薪已有足够的吸引力。
2014年5月,李彦宏从谷歌挖来了吴恩达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迄今为止引进的最重量级人物。吴恩达曾领导谷歌大脑人工智能项目,现在他在硅谷主持设立了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我加入了百度,人们有时会问我为什么要来,因为我相信在所有的公司中,百度是最有可能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突破的。”吴恩达说。
“过去一年尤其特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移动互联网这个大潮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李彦宏如是说。
(选自《华夏时报》,有删改)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由“微软张亚勤”到“百度张亚勤”的转变,标志着张亚勤从给外国公司打工回归到为中国的公司工作,是其人生境界的提高。
B.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张亚勤凭借博士、院士、科学家的称号,与李开复等人一样,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成为偶像。
C.告别是艰难的,“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这些话语隐含着张亚勤的不舍和后悔,让人伤感不已。
D.文中多处出现的张亚勤的“如是说”有张亚勤内心世界的直接展示,也有他对自己部分工作情况的介绍,这些内容加深了读者对他的了解。
E.这篇传记通过对张亚勤的工作角色变换的介绍,展现了互联网行业精英奋进的历程,让人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发展进步,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化。
⑵请结合全文,概括张亚勤的三次转身。
⑶张亚勤为微软公司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些贡献分别体现出他怎样的才干?请概括回答。
⑷请结合文本,谈谈张亚勤“跳槽”的原因以及带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是日晚8时,忽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霎时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半个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却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用作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着青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不仅概述了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是为了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C.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D.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小题2】文章第五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丰城的窑

江子

(1)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2)也看窑。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3)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么,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已,有啥看的呢。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4)看窑去。

(5)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6)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

(7)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刹住了脚步。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滨……

(8)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9)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那也是班超平定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10)我了解到洪州窑出产的青釉瓷器产品曾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亚、西亚一带,《唐书·韦坚传》中有洪州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我不免想入非非:

(11)陶渊明、李白饮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用的可是洪州窑生产的酒盏?

(12)“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曹植《箜篌引》)在如此举杯交错的、具有浓郁魏晋凤格的盛大场景上,洪州窑的瓷是不是有可能在现场?

(13)它是否以砚台、笔洗的身份,陪王羲之书写《兰亭序》、顾恺之画《女史笺图》?杨贵妃的荔枝,洪州瓷是否做了托盘?

(14)看窑去。

(15)汽车穿过丰城市区,向着乡间驶去。

(16)我们来到了贛江东岸的石滩乡港塘村窑址。我之所见,不过是一个隆起的不規则土堆。土堆边两条牛在偃卧。我们的脚下,全是瓷器的碎片——那可都是汉唐时代的遗老。不远处,是几口水塘,闪耀着水光。水塘里,许多鸭子在游。更远处,是那个叫港塘村的村庄,一栋栋崭新的现代楼层民居矗立。

(17)环视着处于赣抚平原的丰城乡村,想象着洪州窑生产的盛景,我的眼前不禁迷离了起来,我仿佛回到了洪州窑兴旺的古代,四野涌现出了无数的烟火。在我不远的窑址上,火焰熊熊,烟火中,有人肩扛着两长条瓷器出来,有人呢,推着槎柴向着窑口去了。有人在火道旁用长长的杆子举着火照(瓷胚样品)。更远处,别家的窑厂升起了白烟。整个赣抚平原,在烟尘中隐现。而更远一些的赣江码头,许多瓷器正在装船。天空灰蒙,而赣江里不少船已经张开了帆,驶向长江的方向,和茫茫天际,驶向汉唐历史的深处……

(18)五代以后,那些隆起的窑包,渐渐成了夕阳下沉默的废墟。洪州窑青瓷的风光, 要让位给五百里之外的景德镇。

(19)可是,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也同时被这样的一段历史塑造。那一段历史,赋予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那隆起的一座座窑址,是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也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

(20)我们当然有理由敬重丰城土地上那些已经废弃的洪州窑。窑边那些带着美丽花纹的瓷器碎片,何尝不是可以给当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能源的精神芯片!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9日第12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瓷上有时间的痕迹、朝代的信息,带给人许多意想不到的境遇是作者“爱看瓷”的原因。
B.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的文明和精神密码是作者“也看窑”的原因。
C.“看窑去”作为本文的线索,二次出现,将文本串联成为整体,使得作家的情感不断推进,同时呼吁读者要热爱文化。
D.第十四节写到“看窑去”,从参观瓷器展览,过渡到文章的主体内容——丰城窑遗址所见所想,自然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作主旨。
【小题2】试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画曲线的段落。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尾“精神芯片”的丰富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注)本数据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抽取28个区县的112所城乡学校、438个班级、19487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18日)

材料二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虽然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的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打工父母跟孩子见面和联系次数存在“临界点”,即每年见面4次,每月联系4次,达不到这个次数,孩子的心理状态比不见面、不联系的情况还差。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撩拨效应’,如果完全没有联系,孩子不会再指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遇到问题会去寻求其他人。反之,如果联系紧密,孩子会指望得到父母支持。此外,当每年见面次数超过9次,每天都有联系时,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说。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及《工人日报》2016年7月)

材料三

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保护有了国家层面的制度,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基层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职责,首次提出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的制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且规定了台账的主要信息: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通过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后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乡镇政府组织的重点核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

(《中国青年报》2016年2月16日,有改动)

材料四

僵化的户籍制人为地画地为牢,把人们固定在户籍地,这才是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制度性原因。很多人不去要求政府改革户籍制度,而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留守儿童,希望更多公益机构去关怀、帮助留守儿童,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如果改变了产生留守儿童的制度,也不需要政府投入这么多资源了,纳税人也可以节省一大笔钱;如果户籍制不变,恐怕再多的政府投入,再多的公益人士也无法解决问题。

(黄凯平《留守儿童的伪问题与真问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只有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较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是最突出的。
B.打工父母与孩子见面和联系的次数越多,孩子的心理状态越好,不见面和不联系情况最差,每年见面和每月联系次数要各不少于4次。
C.如果想要让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每年父母与孩子见面的次数要超过9次,且每天都要有联系。
D.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他们有关爱和保护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关系,这是心理学家的普遍共识。
B.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讲,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就不能再建立儿童依恋,并且儿童的情感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
C.从材料一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农村留守儿童的身高与城市儿童和随迁儿童相比都要低。
D.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与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对未来却更怀有希望。
【小题3】结合材料,说说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2018年4月16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北京正式挂牌。
这个部门不仅在退役军人权益的保护上,在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的重大议题上,都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成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军委的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国防动员部及国际合作办公室等部门都可能产生关系,在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时,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仍然不会脱离改革开放以来确定的方向,只会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市场化日益成熟的社会中,如果继续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思路处理退役军人安置问题,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形势,因此,必须有全新的部门来专门负责这一事务。
材料二:摆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面前的,是退役军人抛来的无数问题。据悉,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安置政策的落实问题、身份认定问题、优抚标准问题、生活特殊困难问题、涉法涉诉问题。还有些退役军人为新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对新部门的工作表示支持和关心。
目前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主要涉及宪法、国防法、兵役法、军人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以及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各部门联合下发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制度,它们对退役军人及家属在医疗、供养、保健、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但部分法律存在立法时间较早、与现实需求脱节较大等问题,对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针对性也有所欠缺。李卫海表示,退役军人工作涉及的环节多,需要协调的部门多,非常有必要制定一部保障法作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基本法。几十年过去,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社会情况和彼时制定法规制度的社会基础,已经存在很大不同,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解决退役军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固然重要,但新成立的这个部门更应该眼光向前,服务好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创业。“包括出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鼓励政策,引进优质创业基金,帮助他们创业,同时可以引进创业保险,一旦退役军人创业失败还可以有保险兜底。”
材料三:在成立一周年之际,退役军人事务部又有重要举措。2月26日,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优抚帮扶、走访慰问、信访接待、权益保障等事务性工作,是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是贯彻中央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强退役军人工作力量,进一步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省、市、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将全面建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成立全新的部门专门负责退役军人安置问题。
B.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关涉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等。
C.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军委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以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D.既要给退役军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更要解决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役军人事务部整合了原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功能,专为退役军人解决各类事项而设。
B.目前关于退役军人事务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制度,己满足不了退役军人现实需求。
C.今后在全国范围内,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将由国家和地方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承担。
D.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已着力展开,未来会制定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保障法的。
【小题3】我国组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