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做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实际手段,更成为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的方式,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和书法,成为不同的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有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搏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或孜孜不倦、点滴积累,或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艺术,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小题1】下列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书法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D.书法是以中国的文字为基础的艺术,汉字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母体和根本,但书法史并不能体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
【小题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方硬笔的进入、电脑的高度发展与普及,使文字书写渐趋淡化。
B.二十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的丧失。
C.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D.现代人对于书法若不能从小培养、不断坚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书法艺术。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书法是自古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我们应该对其抱有敬畏之心。
B.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C.古人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法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这是教育的一种退步。
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07: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回归戏剧本体

谭霈生

当前,实验戏剧很“火”,许多作品标榜自己是实验戏剧,但其实是打着实验戏剧的名目远离戏剧。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戏剧?这就要从戏剧本体出发,对戏剧性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重新组织戏剧情境。具体来说,创作者在进行作品构思时,不应该主题先行,给作品先扣上一个概念化的帽子,而应该从人物自身出发,把人物在作品当中产生的行动,所处的具体情境和行动背后的心理动机分析出来,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这才进入了戏剧形式的建构。所以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说,现在很多实验戏剧演出的东西是“戏剧故事会”“戏剧小说”之流。这就是对戏剧本体不了解的后果。

戏文系的学生将来从事戏剧创作,势必要面临创作入门这个问题,必须从形体、对话、独白等这些最基本戏剧动作入手进行了解,然后再通过大量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慢慢进入大戏。说到基础训练,许多表演系开设小品训练课,自编自导自演,我觉得这个课程更应该是戏文系的,根据自己经历的事情编创小品来观察生活,演的也是自己。相反,我认为表演系的学生应该一开始就进入成熟片段中扮演角色,通过扮演已经成功塑造的形象来培养演员的实践能力,“演自己”如果长期作为一个训练手段其实不利于表演教学,这也是当下社会上诟病许多年轻演员无论演什么戏,都仿佛是在“演自己”的原因。这些年我们戏文系和导演系合作小品课,戏文系的老师负责小品,在排戏过程中会请导演系老师帮忙,效果很不错。

戏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功:一是艺术鉴赏力,二是对该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现在一些学校对这两个基本功不重视,什么东西能赚钱就学什么、教什么,这是应该纠正的。我给戏文系上课时有两点要求,一是多读经典,二是好好理解什么是戏剧,坚守戏剧本体。戏剧理论、戏剧美学是研究戏剧本体的学科,它需要研究者掌握解读作品的能力,多读经典可以加强这方面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艺术鉴赏力不是对戏剧学科专业人士的特殊要求,而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据我了解,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涉猎戏剧课程了。戏剧功能有很多,以外国流行的“社会戏剧”为例,通过让父亲和儿子变换角色,父亲扮演儿子,儿子扮演父亲,位置调换后浸入式体会关系的调整,能够让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戏剧进课堂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展,这说明现在越来越重视戏剧基础教育,人们越来越了解戏剧的意义,从戏剧工作者到戏剧爱好者也都在积极推动戏剧教育,这非常好。但我希望无论戏剧的受众是否业余,但戏剧的传播者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否则就容易把珞子带偏。

近几年来,我们的戏剧创作不断发展,创作题材日益丰富多样,在艺术形式上,也必然会不断开拓新的途径,这是大势所趋。戏剧的研究、教学不应该束缚创作者手脚,而应该和创作者一起夙兴夜寐,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以发展戏剧创作百花齐放的局面。

(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许多年轻演员无论演什么戏,都仿佛是在“演自己”的原因。
【小题2】文章中,作者为戏剧研究和教学提出了哪些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语文教育应是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关于文化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语文的学习应是关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审美情感”的养成,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知识的积累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孕育培养,二者应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现代语文教育伴随课程改革逐步呈现出问题的两极:一是分门别类地进行知识教学,无异于将教科书选文思想层面的美学感悟剖析、固化为知识的组群,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文学带来的心灵的愉悦感和文字符号所给予的灵动感,文学失去了原有的深层意味,沦为文学知识的附庸,本末倒置。二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人文性”价值的绝对化解读,导致语文基础“工具性”地位弱化,进而带来基础知识教学的式微甚至断裂。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语文教育和教科书编写的进行。关注文学审美教育不应当以弱化语文知识教学为手段,二者本不对立。以关注文学审美价值为借口而忽视语文知识教学,必将导致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而丧失基本文化知识的积累,实难实现语文素养“质”的转变。

母语孕育了本民族延续千年的文明火种,而语文教育是将这一语言从自然状态发展为超然状态的、打上民族文化烙印的、回归中华文化传统的主要课程,未来语文教科书应在回归优良传统文化的底色之

上为中华文明注入新元素。研究语文教育中优秀文化的传承,至少有以下理由:通过语文教育发展学生的心智理性,使受教育者更具人性,对生活具备形而上的思辦能力。在现实与价值观的世界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不是割裂的,但是更关注物还是更关注人,则是二者的根本差别。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典范,采用训练心智、养成审美价值的眼光看待世界,是其必然的价值追求。因此,好的语文教育就在于能传递好文本之中的这种价值,而不轻易被“时尚”所转移。传统的经典帮助我们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却又超越了时空;虽然驻足于文本,却能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共鸣。

就传统而言,对本国的文化,要通过历史看到“变”背后的“恒”;对他国的文明,要看到多元文明“异”后面的“同”。因为,文化是没有“高下”之分的。面对多元的文化与价值,传承怎样的文化传统?培养怎样的道德与人性?树立起怎样的审美观?如何使得语文教学既以学生为中心又高于学生?这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

(摘编自《百年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语文的学习涉及文化知识与审美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知识的积累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孕育培养相辅相成。
B.对语文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会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文学带来的心灵愉悦感,因而要淡化对语文知识的教学。
C.语文教育中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发展学生的心智理性,使之更具人性,对生活具备形而上的思辨能力。
D.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有联系的,二者的根本差别是自然科学更关注物,社会科学更关注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语文教育的话题,并归纳语文学习总的原则,最后指出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
B.文章分析了现代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星现出的两种极端现象,并对其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C.文章围绕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论述了好的语文教育在于能传递好文本之中的人文价值追求。
D.文章分析了母语、语文教育等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阅读经典能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情感共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文学审美价值的教育关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知识教学关乎语文素养“质”的转变。
B.语文教育是将母语从自然状态发展为超然状态,语文教科书回归优良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注人了新的元素。
C.好的语文教育需要科学教育理念指导,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需要训练心智,需要引领时尚、面向未来。
D.文化没有高下的区别,要看到本国的传统文化变化背后永恒的东西,世界多元文明差异背后相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