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自信: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孙羽津

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原则就是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回顾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儒、释、道三种文化资源的融合与演进是主潮。其中,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与本土的儒、道两家不断交流对话,为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然而,这一过程是曲折而复杂的,其中不乏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

早在约1200年前,唐代大儒韩愈曾勇立时代潮头,高标道统、“呵诋释迦”,猛烈批判佛教一时之流弊;与此同时,韩愈还注重借鉴佛教理论,积极推进儒家的理论创新,堪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典范。

韩愈生活的时代,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已经僵化为章句之学,难以直接有效地作用于世道人心,辅弼政统。值此之际,时代呼唤着理论的创新;然而,真正的创新需要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通过比较、借鉴与省察,激活并发展经典话语体系,从而引领历史潮流。

韩愈明确为“仁义道德”下了定义,强调“道德”这个谁都要讲一讲的“虚位”,必须被赋予“仁义”这一核心价值观念,才能真正为天下人所奉行。然而,那时的佛教徒往往抛弃儒家倡导的仁义,抛弃仁义所维系的君臣父子之伦,去追求寂灭。对此,韩愈拈出《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数语,向世人宣告:“佛教讲寂灭,强调治心,儒家又何尝不重视治心?更何况儒家治心,是为了承担起天下国家的责任。”自韩愈之后,《大学》的价值逐渐被发现,最终被尊为“四书”之一。在佛教治心理论的“魅惑”之下重新发现《大学》的价值,韩愈的这一做法可谓透过外来思想文化激活本土经典话语,实现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经典案例。

不仅如此,韩愈还借鉴佛教禅宗的理论,明确标举儒家之道的统系,这更是发前人所未发。他指出,儒道从尧、舜、禹、汤传到周文王、武王和周公,周公传给了孔子,孔子又传给了孟子,孟子去世至今已经1000余年了,道统始终没人能接续。在韩愈列举的这些人物中,商汤与周文王相隔数百年,周公与孔子相隔数百年,孔孟二人也相隔百年。不难看出,韩愈所建构的道统,有取于禅宗的“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一定经过当面指授,只要能承续、发扬儒道的精义,就应被列入儒道的统系之中。韩愈如此高标道统,不仅仅是因为思古,关键是要直面现实——在孟子逝去千年之后,在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唐代,理应有人站出来承续儒家的优秀文化传统,担负起天下国家的责任。也正因此,学者往往把韩愈建构道统这一做法称为“入室操戈”,即韩愈到佛教阵地里,拿起佛教的理论武器来武装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对中华文化起到了“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重要作用。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韩愈之于中华文化史的意义,关键就在于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立场,做到了破中有立、立而能破,既勇于进行思想文化的批判与省察,又积极推动思想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这正是今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

(有删改)

文中“呵诋释迦”“以心传心”“入室操戈”分别指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11:48: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小题。
西川的沉静
像西川这样的村落,必然是沉静的。在沉静中,它正渐渐地老去。
事实上,西川已经衰老,露出满脸的皱纹,静寂地趴在山坳里,更显得老态龙钟。而因为衰落,沉静的味道就越发浓烈地弥漫出来,直沁我心。
西川距县城二十七公里,海拔八百六十米,因村西有一条河而得名。据记载,明朝天顺元年,一张姓先生寻访到此,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购地建屋定居下来。随后,陈姓、吴姓相继入住。整个村落因山势而布,错落有致,高低谐和。
过去从未见过这种全是黄泥筑成的民屋,层层叠叠,那么有层次地布排着。黄泥墙厚实,碎小的石子镶在其间。似乎少有草筋,泥土成为屹立的支柱。依旧平整的泥墙,墙壁上已分化出一棱棱的粗犷线条,令人想象出充满泥浆味儿的《打墙歌》,一堵堵的泥墙就在这般的场景中渐渐竖起,成为一栋栋黄色标志的建筑。黑的瓦,黄的墙,一排排,一层层,洒脱而成,蔚为壮观。像版画,线条分明,底色清晰;又如油画,色彩浓郁,意境厚重。土黄,这孤独质感的颜色,如此沉寂地映衬在山坳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即使是断壁残垣,也顽强地默然支撑着,静静地展示一种岁月的痕迹。
远眺整个村落时,会分明地感觉到,村庄环境是那么幽静,幽静出一种偏僻的感受。在雄峻险要的大山脚下,土地极其贫瘠,不难想象村落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地少,仅有山坡上所开垦的一块块梯田;水远,虽有西川的水,却远离着村,得引水而入;交通不方便,过去只有五条古道可以通向村外。惟有一点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深切,那便是村落沉静在高山之际。
这一深山里的村落,即使曾经居住过八九百人,一栋栋的土屋拔地而起,一缕缕的炊烟高高飘升,却终究难掩其沉静的本色。沉静是它骨子里的特质,悄无声息地演绎着。
至今,这种沉静渐渐地剥落了出来,越来越深。
现在的村庄只有四五十人居住,以上了年纪的为主。这些人,要么是恋土,不愿外出;要么年老体弱,无法外出;要么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外出也无依无靠。他们与土屋相依为伴,依然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
一位面呈褐黄色、皱纹满面的老汉,佝着背坐在门口的竹椅上,静静地看着我们,目光里是那么的淡然。一位妇人坐在小小的道地上,织着毛衣。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站在她身边,睁着圆圆的眼珠,呆呆抑或好奇地看着我们。待我们走近,妇人笑笑说,这里可穷啦,能出去的都出去啦。我问这小孩怎么在这里。妇人叹了口气说,她上不起幼儿园,就让我带着啦。走了一段路,回头望望,妇人与小孩依旧在道地上,像一幅剪影定格在那里。
在村子的另一边,一位近六十的老婆婆站在高岗墩的平地上,见我们走近,笑笑,问来游玩呀?接着就说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也就这么些老旧房子。顿了顿,又说,你们多来游玩也好,那样村里也才热闹一点;人气一旺,我们也才充实一些。她是这么说的,却不知当游人都回去后,她的心里会不会失落。可能会是一声叹息,一种无奈吧。在这样的叹息与无奈中,村落也仿佛更趋沉静。
村边有一片古树群,下面是一小方平地,像沟壕里平整出来似的,一垄垄排列。一位戴着竹笠穿着浅红衣裳的妇女蹲着身子,不知在插种什么作物。平地的下方就是一块块细长的梯田,一层一层地次第延开,绿油油的秧苗清瘦般地映在澄亮的水里,给梯田点缀出一脉清新,一种生机。令人想象早先的西川人是怎样挥着锄头在贫瘠的山坡上开垦的情景,又是如何在沿山势筑成的梯田上种植着庄稼,在清苦、艰辛的场景中,栽种出四季景色不同的风情。可是如今,多处梯田已荒芜,芦苇在曾经的土地上摇曳。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寡淡地沉静着,让人好一阵叹为观止。
西川古道像被遗弃似的,早已少有人问津。当水泥路连通到村里的时候,古道的静默便越来越浓。这条全程约五公里的古道,由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褐黄的树叶落满古道,沙沙作响,回应出一种原始的质朴,仿佛自垒成以来就一直处于幽深之中。古道上筑有两座凉亭,就像遮阳避雨的大树,古道穿亭而过,更透出一种古朴和自然。上一道坡,转一个弯,沉静的韵意便沿着古道一路相随。
如同一个独守沉静并害怕沉静被打破和侵入的人,西川默默地承载了几百年风雨,咀嚼着自己的命运。值得欣慰的是,它终于为世人所认识。然而,当我回望西川古村的时候,一个问题倏地冒了出来:当西川成为一个景点时,这样的沉静还会存在吗?或许,夜深人静时,西川会在重重的喘气声后,歇上一会,固守它沉静的模样;但是,那还是“西川的沉静”吗?
我想,人声嘈杂的西川,车水马龙的西川,饭店林立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
(取材于复达的同名散文)
【小题1】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老态龙钟
B.断壁残垣
C.叹为观止
D.车水马龙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觉到,张姓先祖的选址定居,注意到了山势的雄奇,却较少考虑到人居的困难。
B.在作者看来,那独特的地理因素和环境特点,是形成古村西川的“沉静”的重要原因。
C.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光顾,从而提高“人气”,这也成为所有的西川人现在最迫切的期待。
D.文中说,“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反映出西川的“沉静”中缺一些生机。
【小题3】结合文意,赏析第四段中的画线语句。
【小题4】作品写到一位“老汉”和一位“老婆婆”,谈谈你对写这两人意图的理解。
【小题5】作品以“西川的沉静”为题,结合文意解释“西川的沉静”的丰富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这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军事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强化军事史研究,对于推动整个历史研究,深化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就中国范围而言,军事往往是历史演进的最直观表现形态。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便是一部军事活动史,抽掉了军事内容,就谈不上有完整意义的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军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成为历史嬗变的指针。具体地说,最先进的生产力往往发源于军事领域,军事技术的进步在科技上呈现引导性的意义。《国语·齐语》记载的“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就表明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是整个社会生产力最高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尺。秦汉以降,军事技术的标尺地位仍没有丝毫改变,所有军事装备都是该历史时期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都起着带动其他生产领域工艺技术水平进步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中央集权,首先是对军权的集中,这从“虎符发兵制’’‘‘杯酒释兵权”,到朱元璋以“五军都督府’’代替“大都督府”,清代设置“军机处”等制度的设置和行政措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国家的法律制度与规章,也往往是在军队中首先推行,然后逐渐向社会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先行者,军事在国家政治发展中起着引导的作用。至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也几乎无一例外以军事为改革中的主要内容,如商鞅变法中“尚首功”的措施等,更是完全以军事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运动。
就世界范围而言,军事史作为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可怀疑的。西方早期的历史著作大都是军事史著作。与此相对应,军事史在历史学界,甚至整个学术界都拥有较高的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军事学术思想,用比较规范与传统的概念来表述,就是中国古代兵学。所谓“兵学”,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探讨战争基本问题、阐述战争指导原则与一般方法、总结国防与军队建设普遍规律及其主要手段的思想学说。它起源、萌芽于夏商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发展于两宋迄明清时期,直至晚清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概括而言,中国古代兵学主要包括历史上丰富的军事实践活动所反映的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作战指导等内容,其主要文字载体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书、其它文献典籍中的论兵之作以及唐到清朝诸多文集中有关军事的论述、“汉中对’’‘‘隆中对”等由史籍所记载的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军事言行等,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瑰丽宝库。
(选自黄朴民《军事历史与兵学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与军队、战争有关的事情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焦点,是历史演进的外在表现形式。
B.中国历史发展中.军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先进的工艺技术、优良的资源配置等往往最先使用在战争中。
C.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的强化、法律制度的完善、改革举措的推行等往往会与军事相关联,这说明军事与政治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兵学是一种军事学术思想,是善于征伐的古代军事学家对战争基本问题、指导原则、治军原则等研究出的思想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史与中国军事活动史不可分割,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有军事生活的渗透。
B.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自秦汉始体现出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该时代的最高技艺都会在战争中使用。
C.军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先行者,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等往往会先在军队中实施,总结经验教训后推广到社会其他群体。
D.夏商周时中国就出现了与兵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此时兵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在宋明清时兵学得以丰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事往往能最直观地反映中国历史演变发展的历程,如果没有军事内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变得残缺不全了。
B.在战争中使用的军事技术客观上带动其他领域工艺技术水平的进步,体现了战争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C.西方早期历史著作和中国的历史文献、典籍等大都涉及军事史,说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军事史都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古代的兵学研究和兵学思想很丰富,兵学研究涉及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作战指导等,对它们的文字记载十分丰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月11日,新调整组建的军委机关15个职能部门亮相。其中一个机构引人注目: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军队问鼎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战略选择。”在世界媒体眼中,军委科技委的诞生,宣告了中国军队“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中央军委颁发《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2020年,军队要如期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未来5年,军队主要领域发展指标要取得较大突破,关键作战能力要实现大幅跃升,整体发展布局得到明显优化。
这是迈向未来的时间表,也是迈向未来的路线图。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梦、强军梦,梦想可期,梦想必成。
材料二:
2016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里,专门设置了“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这一章节,为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正在向深度广度进发——
北京,中关村。去年这里增设了一个新的职能机构——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负责军地科技资源共享事宜。目前,高新技术正在这里奏响深度融合的“时代乐章”。
绵阳,科技城。依托军民融合这条大道,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空气动力等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硕果累累,一批军民两用技术建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战场。
环顾全国,在天津、广州、长沙,国家三大超算中心正在崛起,堪称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典范的国产磁浮列车也在飞速驶来……
材料三:
国防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唯有自主创新精神的不断浇筑,国防科技才能不断迈出坚实的脚步,一次次让中国人挺直腰杆。
科技,事关民族尊严、国家安全;自主创新,是战略需要,更是使命支撑。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舰船新型集成化发电技术、舰船综合电力技术、网络通信与交换技术……军队系统亮点纷呈,前沿性、探索性和自主创新类成果,犹如繁星闪烁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天空。
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这一刻,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就在几个月前,已经退役的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在拖船的拖带下,缓缓靠上海军博物馆码头。这一刻,意味着我国核潜艇进入了新老接替的新阶段。
在航母、核潜艇等大国重器捷报频传之际,海军主力战舰以“下饺子式”的速度更新换代,空军主力战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以“运—20”“歼—20”为代表的“20”时代,中国东风系列战略导弹惊艳全球,一时之间,“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圈粉无数。
人们犹记得,“9•3”胜利日大阅兵,集中向世界展示了装备体系建设的新成就。有外媒称,此次阅兵是“中国展示最先进国防科技的一次盛会”。
人们又看到,短短两年后的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受阅部队近一半装备是首次亮相。
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成果让国人倍感振奋,科技兴军正振羽高翔!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特点,表明我国政府对实现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目标是有计划、有步骤、有决心的。
B.2016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里,专门设置了“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这一章节,标志着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的开启。
C.材料二列举的事例,是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的例证,体现出军民融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D.科技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为科技发展注入活力。科技创新,关乎民族尊严、国家安全,肩负历史使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但有共同点,都集中展示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彰显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
B.材料二中涉及的城市走在军民融合之道的前列,说明军民融合只有发生在经济基础好的城市,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C.“9•3”胜利日大阅兵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装备体系建设的新成就,也让国人倍感振奋。
D.材料三中用“下饺子式的”比喻,表明海军主力战舰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以此体现在自主创新精神的浇筑下,我国国防科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E. 外媒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盛赞,说明我国已成为科技大国,实现科技创新强国指日可待。
【小题3】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举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8月4日在京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 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 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 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7. 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报告》指出,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增长趋于稳定,互联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材料二: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资料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材料三:

互联网正在重塑俜统产业,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互联网+ ”正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点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同时又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如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城渗透,这会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城渗透, 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生命线。阿里巴巴、百度、小來等一批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已形成了 一定规模的产业生态系统,基于这些平台又创造出了新业态,如02CX线上与线下结合)、移动支付、可穿戴设备等。各平台将用户资源和技术资源开放给合作伙伴,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营销,降低了中小微企业与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互联网十”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将公共服务辐射到更多有需求的群体中去,提供跨区域的创新服务,为实现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稀缺资源均等化提供全新平台。如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国内地域限制,并连接了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三、四线城市及偏远农村的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

(摘编自《“互联网+ ”时代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材料四: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认为,个别企业在风险共担机制等方面的前期探索,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将有助于加速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转型。“互联网+”还是要依靠市场和企业,政府的角色在于营造氛围,做妤宽带、物流、基础研发等公共基础建设。

互联网为创业创新提供了低成本的平台。围绕解决传统产业“痛点”的创业创新,正在华夏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会不会导致泡沫?杜会各界深感忧虑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医疗中国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U年涌向“互联网+医疗”领城的风险投资达到6.9亿美元,比上年剧增^桂号网创始人廖杰远说,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不少创此公司为了圈更多的钱,有的在融资、估值方面“注水”10 倍、20倍,一旦泡沫破了,对创业者和产业将是沉重的打击。

面对“互联网十”,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产业准备好了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辛勇飞说:“互联网有标准协议,工业也有标准协议,如果各搞各的,数据格式存在问题, 数据链难以打通,就算不上是‘互联网+ ’ 了。”他认为,政府部门应该顺应跨界融合发展需求,引导加快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领域标准的研制^与此同时,该所ICT产业研究部主任何 伟认为,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只懂网络技术,产业界的人只懂自身业务,不符合融合创新人才的需求。

(中学联盟摘编自《“互联网+”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年龄构成上,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与2015年相比,2016年10岁以下网民群体和 40岁以上网民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
B.从网民的学历结构看,我国网民具备中等教育学历的群体规模最大,与2015年相比,2016年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幅度最大^
C.与2015年相比,2016年我国网民使用手机、电视上网的比例持增长态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呈下降态势。
D.2015〜2016年,我国年轻网民占有较大比例,具有中等教育学历的网民数量超过半数,在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中手机的使用占绝大比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网民规模增长趋于稳定,互联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互联网已经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B.现如今,“互联网+”不仅正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一些新的业态,而且正在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为工业和农业带来革新和发展。
C.“互联网+ ”通过提供跨区域的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为公共稀缺资源均等化提供全新平台,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公共服务辐射的最大化.
D.“互联网+ ”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风险投资剧增的现象•比如“互联网十医疗”领域,而融资、估值方面的“泡沫”是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
【小题3】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互联网+ ”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夹克衫
王溱
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检查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哭了。第二天复查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复检才能最后确定。陈立立马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花出去。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尊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落魂失魄,拿着推子两眼无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来,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长不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说了。
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 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待遇非常高。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
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陈立说找谁好?科长说,当然级别越高越好。就看你的本事了。可我认识谁呀?陈立摊开两手说。远在天边近在跟前啊!科长看了看理发椅笑着说。
开口求市长吧,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
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但那天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因为一个属下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市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八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件夹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衣服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不起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长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白,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又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
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
好了,先说你的事。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巾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
陈立哽咽着把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
您的头发——秘书迟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生做了肿瘤切除。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么?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
市长坐在理发椅里看着陈立托着那件跟老婆跑了好几家商场买来的夹克衫,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好啊,谢谢你们。我收下了,我喜欢夹克衫。但要付钱。这是原则。你们帮我买来就是情谊,我收了就是领情。
后来陈立发现,市长还是一直穿着那件旧夹克衫。他悄悄问秘书,秘书告诉他,你知道那件夹克衫是谁给他买的?市长的母亲。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市长一直不肯丢弃。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开头写“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小说中的科长,是一位细心、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想帮助陈立解决困难,但爱莫能助,便告诉陈立去找市长。
C.市长听陈立接电话、诉说遇到的困难,以及市长叫秘书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并安慰陈立,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D.小说写市长的秘书,虽寥寥几笔,但很好地展现了他的形象,一笔“想上来阻挡”,一笔“您的头发”,写出了秘书的个性。
【小题2】小说中的陈立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夹克衫”作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