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研究往往着眼于“传统”。中国的几个重大节日,历史悠久,文献丰富,事象多样。作为重要的学术领域之一,节日民俗的梳理与研究,也多关注历史发展脉络和沉积形成过程,看重田野个案积累。此类事象研究和过程研究,由于时代因素,基本上是对以“乡村”为主的生活内容的记录和分析。回顾民俗资料和整理的百年史,相较以往而言,尽管已经突破了一般化或地方化的风俗描述和收集,有关节日的研究还是大多停滞在时间维度上对于一个独特时间节点的关照,即便是记录或关注地方风俗的差异化和多样性,也是以节日作为时间的节点,重点在于事象的细节描绘,而非关注空间上的特质。
空间作为考察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维度,可以推动节日研究面对当下的时代语境,打破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对立划分。更重要的是,突破对于节日的“时间”特性的关注,而将节日发生置于“空间”中来重新审视。
空间视角和相应的概念,并非第一次引入节日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语境中,已经从文件层面上在申报过程中使用并应用了“文化空间”的概念。截至目前,有十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冠以“文化空间”而得到承认。这一概念自出现后就常被用来描述某一场所“集中表现”的人类文化活动。这样一来,其往往就此被当成了“有文化传统的地点”,而失去了从空间视角来考察文化活动的意义。
正是基于组织化的工作认定产生的概念,其应用便捷导致了理论上的过少探索,相应的,由于缺少学术流脉的连接和延伸,概念的局限性便逐渐暴露出来。乌丙安在计算国家级非遗项目时,直接把“节日”当作“文化空、间”来统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保护工作中,“节日”直接被等同于“文化空间”,当然也有人干脆用“文化空间”来重新定义节日。如崔莉萍认为,“节日是人类在时空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空间”,提出了四个维度的节日文化空间建构,包括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展开,讨论节日传播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呈现原因。
与其说节日是某一“文化空间”,不如说文化空间是节日在某些特定时空和特定视角中的一种呈现方式。尝试在“节日”以往研究的学术基础上,使用“节日空间”这一术语,来重新审视在空间维度上具备多个层次和多重意义的节日,立足于“节日”本身,从而推动对于节日的认识和研究。
摘编自宋颖《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囿于时代因素,节日民俗的梳理和研究主要是对乡村生活内容的记录和分析。 |
B.相较于时间特性,空间维度可以让节日研究突破事象的细节描绘,直面时代语境。 |
C.“文化空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名词,这一概念已经陆续得到了承认。 |
D.崔莉萍率先立足于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四个范畴,将“文化空间”“节日”等同起来。 |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以突出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之间的差异。 |
B.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表明了“文化空间”概念因缺乏学术流脉的连接、延伸而导致局限性的体现。 |
C.文章通过对“文化空间”与“节日”这一对概念的界定辨析,将论证引向深处。 |
D.文章论证结构层层推进,由“文化空间”的提出深入到“文化空间”的局限性。 |
A.中国重大节日历史绵远,内涵丰富,因此中国节日研究通常立足于“传统”。 |
B.为了打破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空间视角被引入到节日研究具有首创意义。 |
C.只要在应用便捷的同时于理论上多加探索那么概念的局限性问题就可以避免。 |
D.“文化空间”是节日在某些特定时空和特定视角中的一种呈现方式,即“节日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