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经典
朱大可
①衡量经典的基本尺度是什么?撇开那些关于古典价值的陈词滥调,我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经典就是那种能够扛住时间磨损的钻石文本,它越过纷乱的岁月,保持着自己的微光,像星辰一样,恒久地照耀我们。与此同时,经典并不拒绝空间,但它无意占有广阔的空间,犹如金字塔的尖顶,体量微小,却掌控了空间中最核心的部位,标定了整个金字塔的高度。它的品质也正在这里,它向世人提供了灵魂营造的要素。
②澳大利亚悉尼西区的各个火车站点,曾被中学生流氓所占据,吸毒和斗殴事件频繁发生。警方和铁路管理当局都束手无策。最后一位文化策划师提供了解决方案,他要求在那些犯罪高发的车站,每天24小时播放莫扎特音乐。铁路当局为此购置并安装了相关设备,但人们都对此举的效果深表怀疑。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那些问题学生因倾听莫扎特而变得“守法”起来。这个典型案例向我们证明了经典和灵魂的密切关联。
③经典的这种非凡属性,是它获得敬意的理由。在我的阅读史上,经典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数量,如果可能,剩下的三分之一,也应该完全交给经典。可惜我无法做到这点。尽管我保持了足够的警惕,还是会被各种宣传品所蛊惑,它劝诱人们阅读那些包装成经典的垃圾。
④就图书、影视剧、歌舞而言,中国消费市场提供的绝大多数流行文本,都是低俗的劣质品。这种唯独劣质品得以盛行的怪象,我称为“垃圾效应”。在电影圈,这种效应因票房而被显著放大。投资人竞相把资金投向垃圾导演,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能用垃圾创造票房奇迹。用垃圾挣钱,是中国文化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没有哪个投资人会为此感到不安。
⑤大众文化的垃圾效应,根植于艺术趣味的普遍低下。鉴于文革时期的粗鄙化运动,以及平民教育缺乏“美育”环节,大众美感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塑造,以致文化消费者丧失对美的基本感知力。任何一种低端的噱头,如明星绯闻、关于财富的梦想、毫无节制的暴力,都能戳中公众的“美点”,点燃他们的消费激情。这种消费格局又诱导文化工作者,鞭策他们从事垃圾生产,以谋取高额利润。
⑥这场景是对经典文本的最大讽刺。经典美丽而脆弱。在过去,它被文革的烈火所焚毁;在消费时代,它又被大量的泡沫式垃圾所吞没。凭藉所谓的市场份额,垃圾屹立在经典面前,高声嘲笑着它们。这是经典所面对的最大困境。
⑦经典的另一困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张精致而矫饰的面皮。它唯一功能,就是被用来贴在不自信的脸上,令其散发出文化、文艺和文雅的气息。文化制造商洞察了人性的这种弱点,他们制作数千元一套、豪华包装的“经典丛书”,以礼品书的形态进驻私人书房,陈列于黄花梨、红酸枝或鸡翅木的书橱,并因射灯的照射,闪烁着华贵雍容的光辉,说出对主人的无限赞美。书的主人却从不翻阅这些经典。它们被悬置在书架上,成了世界上最沉重的装饰品。
⑧经典何时才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撑,这是我所关切的问题。整容术的程序通常是,从自体胸部截下软肋骨,把它植入颅骨正前方,以提升鼻子的高度和优化它的线条。但经典与人的关联,却要依赖一个完全相反的程序,那就是让表皮不再硬化为面具,而是像面膜一样被皮肤吸收、内化,成为滋养灵魂的主宰。不经过这样的自我塑造,经典就只能是附在脸上的饰品。 (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经典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
【小题3】在当前,如何避免“垃圾效应”的产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4 12:2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 魂

杨 建

⑴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头,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打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石磨、石磙、 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⑵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别家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

⑶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杈筑鸟窝形状,就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粗劣,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

⑷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着见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篾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

⑸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儿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

⑹六爷从此再也没有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很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一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的跟了他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住的岁数,也没有歇手的打算。只是,六爷觉得请他的东家越来越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了。“你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

⑺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

⑻那一年,村里开始有古董贩子走动,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真拿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古董贩子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

⑼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我六奶奶抹着泪说:“这老头,这关怕是挺不过去了!”

⑽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这老头莫非是石魂附身了?”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干啥去呀?”

⑾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

⑿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上。

⒀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出的造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石魂”虽然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
B.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传统匠人的典型形象,生动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C.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古怪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D.小说中以别的工匠与六爷进行对比,别的工匠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但六爷完全相反,从而衬托出一个传统匠人的高尚品质和对传统的坚守。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我”的作用。
【小题3】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然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京剧演员在舞台上通过眼睛来传神,再由形体来配合,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技术精湛的摄影家也需要多做功课并且随机应变,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D.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
D.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
C.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D.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一伟大文体的尊严。
②所谓长度,自然②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A)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B)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很难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C)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D)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
③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要有粗粝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
④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要个个鲜活、千姿百态。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
⑤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正确思想,只有所谓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
⑥长篇小说的难度,是指艺术上的原创性,原创的总是陌生的,总是要求读者动点脑子的。难也是指结构上的难,语言上的难,思想上的难。长篇小说的结构,当然可以平铺直叙,但结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它有时候就是内容。好的结构,能够凸现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好的结构,可以超越故事,也可以解构故事。长篇小说的语言之难,是指具有鲜明个性的、陌生化的语言。但这陌生化的语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语制造阅读困难,而是将其融入叙述语言,这才是对语言的真正贡献。
⑦长篇小说的长度、密度和难度,造成了它的庄严气象。它排斥投机取巧,没有肉麻和精明,不需献媚和撒娇。伟大的长篇小说,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⑧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它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长篇小说,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也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取材于莫言《〈四十一炮〉序言》)
【小题1】整体把握第②段内容,将“就像金钱豹子,虽然也勇猛,虽然也剽悍,但终因体形稍逊,难成山中之王”这句话还原到A、B、C、D哪一处最恰当?
【小题2】下列词语不是作者用来表现“好的长篇小说”特点的一项是
A.波澜壮阔 千姿百态B.粗粝莽荡 平铺直叙
C.排山倒海 有血有肉D.汹涌澎湃 众声喧哗
【小题3】第④段说“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请以一部必读经典名著为例,简要说明“好的长篇小说”的这个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周制、尚文、礼乐是一组连续性的概念。人们之所以推崇周制,原因在于它的尚文,即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而周制之所以被认为是尚文的,原因则在于它在诸多治国方略中选择了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首先,就礼乐与人内在精神欲求的关联看,它是“尽精微”的。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是强调礼乐在人心灵深处的奠基性。其次,就礼乐与天道自然的关系看,它是“致广大”的。《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则将礼乐看作了充塞天地、洋溢万物的普通概念。

那么,在心灵的精微与天地的广大之间,礼乐如何存在?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在礼乐之间,礼为人的行为建立秩序,为了使这种秩序洋溢出生机活力,要以乐弘礼;乐作为使人性释放的力量,则极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所以又要反过来以礼节乐。礼与乐两种相互制衡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至孔子时代,诗与乐分离,礼乐并举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诗、礼、乐三分。个体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统一被规划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式的三段论。这样,在由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等一系列概念规划的价值体系中,又进一步显现出一种阶梯式的上升之路,即在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乐境代表了理想政治所能达至的最高境界。

至此,我们当能总结出一个儒家政治次第上升的价值序列:首先,在礼乐与刑政之间,刑政是现实性的,礼乐是理想性的;其次,在礼乐之间,乐对礼具有超越关系。再次,春秋晚期,虽然诗与乐发生了分离,但在根本意义上,中国上古时期的诗、乐、舞是不分的,它们共同归属于“乐”这个大概念。据此,如果说“乐”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那么理想的政治也必然是被富有乐感的艺术表征的政治。

从以上分析看,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它既具有内在的深邃性和饱满性,又具有外在的弥漫性和上升性。就其深邃性而言,它奠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即“人不能不乐”(《荀子•乐论》)。就其饱满性而言,它以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使现实世界成为一个被诸种艺术元素配置而成的美好世界。就其弥漫性而言,礼乐不仅规范人世,也通达自然,从而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贯通天地人神的宇宙精神。就其上升性而言,礼乐在世而超越。按照儒家的三世说,人类社会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顺序进化,其中的“太平世”正是礼乐政治最终实现的时代。据此来看,如果说审美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灵魂,那么诗、礼、乐、舞等则是它的践履和展开形式。

(选自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呈现次第性超越关系,礼境高于诗境、乐境高于礼境,乐境代表理想政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B.没有礼,则易导致人欲的泛滥;没有乐,则易导致社会缺少活力;礼和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
C.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价值体系,它关照到了人的精细微妙的精神欲求,也关照到了自然万物的广博深厚的境界。
D.礼乐基于人性,通过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使现实世界成为美好世界,也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宇宙精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与乐原本是合为一体的,至孔子时代,礼与乐分离为诗、礼、乐,人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同步进行。
B.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礼注重秩序,乐注重活力,礼乐互相制约。
C.礼乐充盈于人的心灵深处,反映了人的自然本性,礼乐也与天地万物和谐同在,共同构建了世界的生动有节制的秩序。
D.上古时期的“乐”包括了诗、乐、舞,它超越了礼,如果说“乐”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则理想的政治具有艺术的表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朝选择了礼乐作为治国方略,因此周制被认为是尚文的;因为尚文,所以周制被人们推崇;周制、尚文、礼乐构成一组连续性的概念。
B.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礼乐具有其饱满性,只有将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才能构建一个美好的现实世界。
C.“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表明大乐、大礼充塞于天地之中,并与之和谐共存,这是礼乐“致广大”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D.在中国的传统政治中,注重刑政反映了儒家政治现实主义的一面,而追求礼乐则反映了其理想主义的一面,礼乐为现实注入了审美理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1月28日,随着第31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闭幕式的举行,2017年度五大学科竞赛全部落幕!

大家都知道,竞赛已经与高考招生紧密相关。那么,不同竞赛的级别,会对应着怎样的优惠?以五大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为例,2017年情况如下:

(1)国家集训队(约260人)可获清华北大保送。

(2)国家金牌(约450人)可获清华北大一本线录取。

(3)国家银、铜牌(约1100人)可获清华北大自主招生降30—60分、一本线上录取。

(4)省级一等奖(约7500人)可获清华北大自主招生降10—60分、一本线上录取。

(5)省级二三等奖(约3—4万人)可获部分985、绝大多数211自主招生降10—60分、一本线上录取。

(摘编自新浪教育《2017奥赛落幕 五大学科竞赛对应怎样录取优惠》2017年12月2日)

材料二: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这就意味着,按照2014年底,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的要求,经过3年的(过渡)实践,2018年高考考生将成为全面取消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的首批考生,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近些年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纠正少数人片面追求高考加分的倾向,引导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促进高考公平公正,已经在全社会达成广泛共识。除了保留部分扶持性加分项目,通过取消鼓励性加分保证高考的起点公平也成为教育界内外的一致认可。

(摘编自人民日报《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 让高考回归起点公平》2018年3月22日)

材料三:

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各大教育培训机构及一些私人开的奥数辅导班发现,虽然高中奥数班门庭冷落,但初中、小学奥数培训依然火热,临近寒假,许多奥数班报名爆满。不少受访家长表示,他们仍愿意送孩子参加奥数培训,认为这对于小升初及初中升高中皆有利。只有极少数孩子是因为喜欢数学而去参加培训。

采访中,正在广州某知名小学读四年级的郭同学告诉记者,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的奥数,“之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几次大型考试,听学过奥数的同学说,卷子上很多题在奥数班都学过,但我们没学过的却觉得难。但我自己并不是真心喜欢奥数。”于是郭同学也加入了学习奥数的队伍中。“我们班40个人,大概有30多个都在学奥数。”郭同学如是说。

(摘编自广州信息日报《加分取消了,奥数还热着?》2018年3月30日)

材料四:

记者了解到,也有很多私人开办一对一模式的中小学奥数培训班,也颇受家长欢迎。据广州某知名中学的陈老师透露,现在也有“名校名师”在奥数辅导机构兼职,不过他们更倾向于在自家开奥数小辅导班或是到学校的奥数辅导基地开班,按小时收费。目前,收费行情为300元/小时,刚出校门的新老师收费较低,但均价也有100元/小时。随着网络的普及,甚至有人在网络办起中小学奥赛辅导班。

(摘编自广州信息日报《加分取消了,奥数还热着?》2018年3月3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2017年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可以保送清华北大,2018年则不可以。
B.根据材料二,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纠正少数人片面追求高考加分的倾向,引导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已经在全社会达成广泛共识。
C.根据材料三,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后,奥数学习热潮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从中学战场转移到小学乃至幼儿园。
D.根据材料四,奥数辅导班“高烧不退”的原因是家长们的“推波助澜”,而学生并非真心想要学习奥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之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考生从这些政策中得到实惠。
B.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这一举措,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好评,高校也将能录取到真正的人才。
C.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这一规定是通过3年的缓冲时间而最终确定的,这一举措并非疾风骤雨式改革。
D.小学生参加奥数辅导培训现象早已存在,只是在高考与奥数脱离后这一现象更为凸显。他们参加辅导都是为了升学,已经没有因为喜欢数学而去的了。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如何才能真正让“奥赛”辅导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