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字最早见于《神农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据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的著作)一书。到了唐代,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茶叶在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代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缓解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成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联结中国和世界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现在的池上茶园),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他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间,日本佛教高僧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了日本茶道,并促进其发展。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西方的大门。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1900-1995,英国人)称茶叶是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茶馆的最早记载见于唐代开元年间的《封氏闻见记》,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之一是“客来敬茶”。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 “以茶雅心” “以茶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小题1】下列对“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联结中国和世界的纽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日本僧人最澄从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现在的池上茶园),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B.宋代,日本佛教高僧来我国攻研佛学,回国时将浙江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了日本茶道,并促进其发展。
C.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西方的大门。
D.近代,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 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茶叶就已经开始在我国被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B.从西周到西汉时期,茶叶曾先后被当作祭祀用品、烹饪菜食、治病药品,并成为主要商品之一。
C.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因为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所以佛家利用饮茶缓解坐禅瞌睡。
D.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雅心”“行道”,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文明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神农本草》和“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两部古籍的存世,可以证明我国是茶的故乡。
B.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因对中国茶叶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而被尊为日本茶祖,他开创了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
C.在我国茶馆广布,清朝以后,人们在茶馆或饮茶或聊天或打盹,或欣赏民间曲艺,可见茶馆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精神更愉悦。
D.古代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还以诗咏茶,诗茶共雅,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便是典型一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喀纳斯湖岸上那棵五针松

康 剑

(1)那天从深山巡护归来,要乘船渡过二十四公里长的喀纳斯湖。湖面碧波荡漾,清风送爽。坐船行至湖面的一道湾处,我习惯性地抬头向湖东岸的悬崖上望去,竟然发现崖壁上的那棵五针松不见了。起初以为是自己老眼昏花,没看清楚。赶忙揉揉眼再仔细看,发现那棵挺拔的五针松竟然连根拔起,横躺在了崖壁的上方。

(2)于是内心一片悲戚,我那站在悬崖上守望湖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五针松呀,你怎么竟如此不近人情地弃我而去了呢!又是谁将你挺拔的身躯硬生生地从陡峭的山崖上抹去了呢!要知道,这无情的一抹,抹去的可是喀纳斯湖畔一道别样的风景。

(3)回到护林站,我茶饭不思,辗转反侧,连做梦都要梦到湖岸上的那棵五针松。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棵好端端的松树怎么就会糊里糊涂地轰然倒地,忽然死去了呢?要知道,一棵长在崖壁上的树能生存一百多年,它要经历多少风霜雨雪的磨砺,怎么可能会轻而易举地死去呢!

(4)但我的眼睛没有欺骗自己,那棵五针松确实是倒在了悬崖上。我迫不及待想弄清楚的是,让它轰然倒下的,到底是人为的力量,还是自然的作用。

(5)难过了几日,我约了两个同是护林人的伙伴,去看那棵我日思夜想的五针松。我们沿着湖岸边的林间小道,从喀纳斯湖的出水口向一道湾的崖壁处徒步行走。这条小道被称为泰加林小道,四周长满了西伯利亚落叶松、五针松、云杉、冷杉和疣枝桦。在这样的混交林中行走,五针松的形象最为抢眼,它们树干挺拔,树冠婆娑,被称为林中骄子,还拥有一个好听的学名,叫新疆红松。走在林间小道上,你能听到喀纳斯湖的波浪轻轻拍打湖岸的声音,那声音像音乐,特别有节奏感。

(6)这段路程足足有五六公里长。起初,我们陶醉在森林与湖水交相辉映的风景里,似乎暂时忘记了悬崖上的那棵倒去的松树。但越往里走,越是感觉到今年湖岸上的这片森林有别于往年。我们陆续看到一些松树被连根拔起或拦腰折断。再走不多久,我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快到一道湾处的湖岸边,松林竟然成片地匍匐倒地,惨不忍睹。要知道,这些松树大的有几百年的树龄,小的也已经生长了上百年。

(7)不用再取证分析,现实足以告诉我们,这些高大无比的松树都是被大风刮倒的。我们讨论着,要成片刮倒这些参天大树,风的力量和速度会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呀!横躺在小道上的松树已经被附近的护林人用油锯清理过,可见这些大树被风刮倒已经有些时日了。好在再往里走,倒木比我们前面看到的明显减少了。我们刚才激动的情绪才开始慢慢平复下来。

(8)我们攀爬上一道湾处的悬崖上方,这里保存着大量古冰川运动留下的遗迹:羊背石、冰臼、冰蚀凹槽……悬崖顶端上的冰川擦痕虽然经历了几十万年的风吹雨打,但依旧清晰可见。在冰川巨大无比的力量面前,坚硬的岩石都会被它削峰填谷。我们眼前宽阔狭长的喀纳斯湖,就是冰川刨蚀作用下形成的冰碛堰塞湖。在自然界里,冰川的力量往往胜过岩石的坚硬。

(9)站在高高的崖壁上方,我们眼前是波光粼粼的喀纳斯湖。那棵倒地的五针松,就在前方悬崖的边上。过去,我常常一个人来到这里,独自欣赏湖岸上这棵孤独的松树。不管是春夏秋冬,无论是风霜雨雪,它就像是一个忠诚的卫士,始终守护在喀纳斯湖的身旁。它站在高耸峭立的崖壁上,玉树临风,孤傲无比。喀纳斯湖周围生长着亿万棵松树,只有这棵松树生长在了险峻的山崖上方,因此,它被人记住了。我曾经站在这棵悬崖上的五针松旁,它的个头足足高出我十几倍,站在它面前,我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棵树孤芳自赏地站在那里,站立了一百多年,把自己站成了喀纳斯湖边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10)现在,它却倒在了湖岸岩石的上方。摧倒它的,不是人为的破坏,不是闪电霹雳,恰恰是来自湖面上的山风。想当年,这棵树的生长也许正是来自风的作用。一颗松果被山风吹落在了悬崖上的石缝里,种子接触到了土壤,恰恰又赶上了雨水的滋润。于是,松果开始发芽,幼苗慢慢长大,是喀纳斯湖水散发出来的潮气,养育了这棵挺拔的树中骄子。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奇无比,一棵树的生长缘于山风,它的死去也因为山风。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生生不灭的因果关系。

(11)好在我们眼前倒下的这棵大树,它周身长满了上百棵松塔。或许再过一百年,这悬崖之上会长满密不透风的红松林。我努力想象着,在松涛之下,那时的湖水还和今天一样,依旧碧波荡漾。

(选自《文汇报》)

(注释)松塔:北方一种松树上结的果实。因长得像宝塔,所以名曰松塔。

【小题1】试从人称角度,赏析第(2)段内容。
【小题2】请分析第(9)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试简要概括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湖面风景的刻画更能够反衬五针松连根拔起的突兀可悲。
B.作者刚开始更倾向于认为那颗五针松是被人为的力量所伐倒。
C.文中描写冰川是为了表明五针松所处位置的独特和历史久远。
D.湖面上的山风与五针松之间有着大自然生生不灭的因果关系。
【小题5】文章结尾虚实结合,耐人寻味,试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B.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D.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之花。
E. 本传记先总述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后分阶段具体介绍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语言清新,结构严谨,为我们描叙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小题3】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快递哥哥
艾克拜尔·米吉提
楼道里很暗,也许是这个缘故,当有人敲门时,三岁的玛丽娅会惊吓得往里屋躲。家里人就会对她说,不怕,不怕,那是快递哥哥,给咱们送东西来了。
家里人开门,果然是送快递的来了。
那是一件积木玩具,是爸爸从网上订购,点对点服务,送货上门。妈妈签收后,就给玛丽娅打开包装。这一天玛丽娅玩得很开心,也很专注——她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这个变幻无穷的积木玩具上了。
晚上爸爸下班回来,玛丽娅飞一般的扑进爸爸怀里,高兴地说,爸爸,快递哥哥给我送来了这个!她向爸爸炫耀着手中的积木玩具。
那是爸爸买的。爸爸含笑说。
不是,是快递哥哥送来的。玛丽亚一双纯净的眼睛清澈地望着爸爸。
是爸爸买了让快递哥哥送来的。爸爸想说明委由。
不是,是快递哥哥送来的。玛丽亚一脸认真地纠正爸爸。
好好好,是快递哥哥,是快递哥哥。爸爸心头不经意间滑过一丝轻轻的惆怅。他觉得自己的微笑已经凝固在脸上,这一切让他感到多少有些措手不及。
第二天正好是个周末,一家人准备欢天喜地的出门玩儿一天。爸爸用手机嘀嘀打的定车,玛丽娅就依偎在爸爸怀里,看他摆弄。手机不断发出清脆悦耳的应答声。不一会儿,车就订好了。
一家三口,加上小阿姨,正好四人一车。一坐到车上,玛丽娅就来了一句:嘀嘀一下,马上出发。
爸爸愣住了,这不是刚才订车时手机发出的提示语么?他摇摇头,冲着妻子笑笑。心想,看来孩子就是块磁铁,听到见到什么,都会被她像铁屑一样吸过来。
傍晚回家时,他突然发现就在附近有一所韩国人开办的幼儿园,他觉得应该把玛丽娅送到那里去。这里离家近,既没有堵车之苦,孩子也会在家睡足了觉出门。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睡足觉比什么都重要,他是医生,他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三天以后,玛丽娅从幼儿园回来第一句话便是:我是大老板。这让爸爸有点目瞪口呆。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妻子。
那天,雾霾太重,幼儿园临时放了一天假。妈妈在家里陪着玛丽娅。玛丽娅正专注地搭着积木。妈妈是学经济的,她觉得应当让孩子认认钱,从小有点经济头脑,便从钱包中取出一百元让玛丽娅认。
这是一百元。妈妈对她说。
玛丽娅顺手接过一百元,说,这是我的钱。便放进了自己玩具小钱包。
妈妈有点出乎意料,看来,幼儿园已经教会了这些东西。
玛丽娅还顺口来了一句韩语,阿尼哈思呦(你好)。
此时,正好玛丽娅的爷爷打来电话,说给玛丽娅从国外带回来一个玩具女孩(芭比娃娃)和一套童装,让他们有时间谁来取走。
晚上,爸爸下班回来给爷爷打了一个电话:她爷爷,周末我们过去看您,您还是亲手把玩具和童装给到玛丽娅手上吧,不然她会认为是“快递哥哥”送来的,或者,谁给到她手上,就认为是谁送的,不会觉得是爷爷送的。
话筒那边,传来爷爷爽朗的笑声:也好,也好,那就周末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递哥哥送来玩具后,玛丽娅玩得很开心、很专注,因为变化无穷的积木玩具吸引了她全部的注意力。
B.小说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在坚持认为玩具是快递哥哥送的,模仿手机提示语的情节中将天真无邪、童真可爱的玛丽娅塑造得活灵活现。
C.玛丽娅将一百元收入了自己的钱包,反映了孩童的自私,应证了荀子的观点“人之生也固小人”。
D.小说通过玛丽娅与爸爸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玛丽娅的童真可爱和爸爸的成熟无趣、圆滑世故,反映了童真的主题。
【小题2】小说以“快递哥哥”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玛丽娅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形象特点。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当代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学科,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式和学说。这些模式、学说既包括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即浅环境论,也包括非人类中心主义即深环境论,还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整合的态度。它汲取了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但又不把内在价值仅归于自然自身,而提高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这样,由于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不仅是人类,还有自然,都应该得到道德关怀。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这样,就避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所带来的困难,使之更具有适用性。
在共同承认自然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是一个有机整体,生命系统表现为网络格局。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从物种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到生物圈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任何生物都有内在的目的性,都以其各自的方式在整体生态关系中实现其自然的善。因此,任何生物和自然都拥有其自身的固有价值(固有价值是一种实体为获得自身的善而独立于人类评价者目的的价值)。生物和自然所拥有的固有价值应当使它们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把道德共同体从人扩大到“人——自然”系统,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生物和自然。与此同时,由于只有人类才具有实践的能动性,才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能进行道德选择和做出道德决定,所以只有人是道德的主体。作为道德代理人的人类,应当珍惜和爱护生物和自然,承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价值。因此,人类具有自觉维护生物和自然的责任。
【小题1】(小题1)以下对“深环境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归于自然本身,它强调人类的“道德代理人” 的责任。
B.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自然与人同样处于道德主体地位。
C.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应归于自然本身,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D.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工具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人类是环境的管理者。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内容的一项是()
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承认自然既有工具价值,也有内在价值。
B.认为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都应该归于自然自身。
C.生物和自然应当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人类应珍惜、爱护生物和自然。
D.承认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人类是道德主体,是自然和生物的道德代理人,是环境管理者。
【小题3】(小题3)(小题3)对“人类应承担起自然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的意义的解说,最全面的一项是()
A.自然拥有自身固有的价值,是道德的顾客,应该得到人类的道德关怀。
B.自然是道德顾客,享有道德地位和道德关怀,人类应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C.人类应当珍惜、爱护自然,承认自然作为一种实体而拥的自身在自然状中持续存在的价值。
D.自然拥有自身的固有价值,应享有道德地位,获得道德关怀,只有人类才是道德的主体,有自觉维护自然的责任。

同类题5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成——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一种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B.司马迁认为,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C.在作者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D.侠基本上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侠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作者完全不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D.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他们毫无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