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日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烂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张生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
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行家”的成就在“名家”之上。“行家”指的就是本色派,“名家”指的就是文采派。
A.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语言材料,创造出一种质朴、自然、生  动、富有感染力的戏剧语言。
B.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注重戏剧语言的设色加工,词藻富丽,文采斑斓,充满诗情画意,又不乏生活气息。
C.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与唐诗、宋词、明清传奇一样,都体现了慷慨悲歌、  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小题2】根据文意分别简要概括本色派与文采派的关系、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以及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9: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董
郑时培
顺德爹临死前交给顺德几样古董,叮嘱顺德好好保存,不要四处张扬。不想,顺德爹尸骨未寒,整个相思湾的人都知道顺德家有几样古董,价值连城。
顺德家有古董,乡亲们都艳羡,都想饱饱眼福。正经问顺德,顺德笑笑说:“没什么,只几样家什,不抵几个钱的。”乡亲们都认定顺德已是相思湾首富。这下子好了,顺德也该翻个身,把媳妇娶进门来。
村长从镇里开会回来,没进自己的家,直接去找顺德。村长说,那古董放着也是放着,不如让他帮顺德拿去卖了,或者作个价卖给他也行。顺德听村长说完,慢腾腾地,也不答话。
村长急了,说:“顺德,要不你先给我看看吧。”顺德说:“村长,那东西给座金山我也不卖,爹不给人看哩。”说完不再理村长。村长很生气,“哼”了声扭头便走。
第二天早晨起来,顺德蓦地发现后墙上被挖了个大洞,屋里的东西让人弄得乱糟糟的。顺德立即到村里报告。一会儿,相思湾的人都知道顺德那几样挺值钱的古董让人给盗了。乡亲们都挺同情顺德,愤愤用相思湾最恶毒的话咒贼。顺德收拾好屋子,花了一下午工夫挑来碎岩石把洞堵上。老半天他还在想,是哪个贼这样大胆,竟敢挖这么大的洞来偷盗呢?
过了两天,村上的人都在说顺德的事,都愁顺德再娶不起媳妇时,村长来了。村长跟顺德说:“那玩意儿丢就丢了吧,穷人也得讨老婆过日子。这样吧,我把表妹介绍给你,要不要?”顺德呆呆地望着村长,又望望家里空空的屋子,不语。村长笑了,说:“表妹不在乎人穷的。”顺德见村长不像有意开玩笑,也就应了这门亲事。没几个月,村长的表妹雪英和顺德结婚了,俩口子倒也恩爱,眼见日子一天一天红火起来。
一天夜里,雪英搂住顺德的脖子娇嗔地说:“我问你,那东西不被贼偷去,你会要我吗?”
顺德性急,脱口道:“那东西根本没被偷。”“真的?你不要骗我。”雪英说。顺德拿开雪英的胳膊,起床去取。一会儿,顺德提着个红布包跑进来。雪英兴冲冲起来一看,大所失望。包袱里包的只是一只土窑烧的蓝边碗和一双黑不溜秋的筷子,嗔道:“顺德,你又骗人!”
顺德拿起那碗说:“雪英,我没骗你。我们祖上都穷,到爹手上连媳妇也娶不起,有个女子却愿意嫁给爹。那女子后来成了我娘。娘怀上我时,相思湾闹饥荒,爹实在想不出办法,就和娘去逃荒。娘生下我后,一直有病,爹一个人养我们娘俩。有次,爹要不到饭,偷了店家的洋钿。娘知道后说,宁死也不干那事,就不肯再吃,没几天就死了。爹把洋钿还掉,用这只碗,这双筷子养大了我。临终时,爹说,把这几样东西留给我,让我答应靠本份娶妻生子后才瞑目。”
雪英听后,木然望着顺德,说:“这能算古董?”
顺德点点头。雪英长叹一声,笑道:“表哥早知道这东西,他还会三更半夜挖墙洞来偷?嘻嘻嘻……”顺德愕然。好半天才缓缓地收好包袱站起来说:“这么说,你知道这东西没被人偷去?”
雪英点点头,说:“嗯,表哥劝我嫁过来,说嫁给你后想办法把古董卖了,可以享一辈子的福呢。”
顺德愤极:没想到恩爱几年的雪英竟是这样的女人。他克制着说:“好了,现在你都知道了,我一无所有,你走吧。”
雪英嘻嘻地笑,笑够了说:“顺德,其实你认为它是古董,它就是古董。你认为它价值连城,它就价值连城。给我们一座金山也不换呢。”
顺德放下包袱,紧紧抱住雪英吻着,泪流满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顺德爹临死前交给顺德几样古董,叮嘱顺德好好保存,不要四处张扬。”作品开篇即设置下一个悬念,此后围绕古董发生了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B.村长主动登门要帮忙把“古董”卖掉或者作价卖给自己,见顺德没有答应,非常生气地“哼”了声扭头便走,这时他就已经打定主意要来挖墙洞偷“古董”了。
C.顺德听雪英说出村长三更半夜来挖墙洞偷“古董”的情况后,非常惊愕,因为他虽然料到村长回来偷“古董”,但没想到雪英是为了“古董”才嫁给他的。
D.这篇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主要运用的是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等手法,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精雕细刻,但人物形象却刻画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小题2】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在行文上却有很多处伏笔和照应。请指出至少三处伏笔和照应的内容。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以“古董”为题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松柏树林

林斤澜

⑴北京的冬天,全靠松柏树保留点绿色。松柏树到处都被赞赏,在寒冷的北方,挺立在风沙里、风雪里、风暴里,就更加英雄了。

⑵北京四郊都有拿松柏树取地名的:一棵松、五棵松、柏树坟、柏树地……西山的山沟里,有个地方叫三棵松。真有三棵抱不住的松树,鼎足而立,枝杈舒展,气宇轩昂。老乡们说是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位“忠义千秋”,并肩拉膀地站着,成百年就这样儿站着,一般的好哥们是比不了的。要问这不累得慌?据赶车的说:有天深夜惊了马,一看是遇见了张三爷下来遛弯儿。据放羊的说:有年大风雪压塌了羊圈,关二爷还来敲过窗户。他是拿马鞭敲的,要是青龙偃月刀,窗户早给敲碎了。

⑶听了这些传说,如果目不转睛地看着松柏树,大有可能得到老乡们得到过的启发:松柏树是神灵的树。

⑷偌大的北京城,东南角上有个小小的龙潭湖。龙潭湖的东南角上,有一片小小的松柏树林。清晨,走到河沿,就会有略带辛辣的清香,扑鼻而来。隔三五棵树,就有一个人贴近针叶,深深呼吸,好像亲吻。双手动弹,帮助呼吸,就像拥抱。功夫到家的,一呼一吸,鼻子里全带出哨声来。据研究家说,这清香里饱和着“臭氧”,这“臭氧”延年益寿,消除百病。据说第一百几十中学的一个小姑娘,前两年眼见不行了,现在中学毕了业,考上大学了。那边那个半老汉,呼吸的哨音好像鼻子里养着只黄鸟,他是准备提前退休的人。现在做完呼吸又去上班了……

⑸是   的树吗?只怕是    的树吧!

⑹北京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松柏树早不耐烦,冒犯着霜冻嫩绿了起来,翠绿起来,油绿起来……坚定不移地浑身显出碧玉的光彩来。北京人这时却爱说:“隔河看柳。”那柔柔的柳条,透出来嫩黄嫩黄。它有金黄的颜色,又有黄金没有的妩媚。为什么不说“隔河看松柏”呢?也许只有饮食清简的人,才更喜爱冷静的碧玉。

⑺这时,鸟儿们一阵阵飞过天空,它们看见了龙潭湖水,看见了水边的嫩黄新绿,就唧唧啾啾地下来歇一歇,找一找吃的。爱鸟爱到馋得想占有的人们,就在树林里张起挂网,地上布置了拉网,常常和遛弯儿的人发生矛盾。

⑻但松柏树林里没有这些事。偶然也有零星小鸟,下到松树枝上站一站,失望地呼叫着伙伴们飞走。柏树上连这样的偶然也是没有的。鸟儿们对“臭氧”的辛辣有敏感吗?还是柏树太严肃了,成了禁区,“红子”、“黄鸟”的小夜曲轻音乐在这里不自在,更不用说那百灵鸟的电子音乐了。

⑼多么美好的事物也有缺点,连灾难也难得避免。

⑽有年夏天,松树林的西北角,出现了红蜘蛛。这东西有个血红的肚子,另外就是许多只脚,整天忙忙碌碌地爬来爬去,吐着丝,结成网。有时用一条丝吊着,有时在网上横行,和道士画符一样。血红应当是鲜艳的色彩,丝也和丝绸的丝差不多,可是构成了肮脏、霉烂、窒闷、怪异,最后是恐怖。

⑾松树干了,黄了,枯了,死了。那样英雄的形象,却叫这些小东西弄得毫无办法。一棵树弄成这样,已经叫人难过。十棵二十棵就是一片,叫人看了只好掉头走开,说恐怖那是不假的。松树有另外的一面:太老实,太驯服,太顺从。它不长刺不长毛,也不长臭胶和毒汁儿。

⑿那年冬天从西北来了寒流,白天也是零下好几度,持续了十几天。大雪压枝不化,树根的雪堆冻成冰坨。等到又一度春回大地,雪化冰消,咦,红蜘蛛死绝了。

⒀树干滋润起来,有个把地方鼓胀起来,拱出来一星嫩绿,绿得闪亮。日长夜长,长出一枝新松,和枯枝对照,衰老和青春同在,死亡和生命并存。这是哪位诗人还是哲学家说过的吧。我好像这才认识了松柏树

【小题1】简述第⑵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在第⑸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
【小题3】赏析第⑹段划线句的修辞表达效果。
【小题4】指出第⑹段作者强调“隔河看柳”的目的。
【小题5】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⑴段是全文的总括,下文围绕“更加英雄”来展开。
B.⑵—⑻段从多方面刻画了松柏的特点,为下文做铺垫。
C.⑼—⑿段采用欲扬先抑写法,更充分展示了松柏形象。
D.第⑼段是过渡段,使文章在结构上显得更加自然流转。
E.第⑾段写出了松树的另一面,对其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F.文章最后一段描写生动,情与理交融,令人回味悠长。
【小题6】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句中“好像”一词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巨大
陶涛
“有不少人在电子商务这个圈子里跳来跳去,但最后还是没有跳出去,毕竟电子商务是个趋势。”在一家团购网站工作的于兰这样告诉记者,她认为很多人跳槽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原因是,“这个行业还有很多机会,很多人舍不得走”。  
今年7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数将近有214万。未来5年,我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将有半数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更加趋紧,预计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265万。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是应聘者众多;另一方面,是匹配的候选人难找,总量不足、高级专业人才奇缺是突出问题。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人才需求强烈,招聘压力大的企业占40.91%。
与此同时,80后、90后已经成为电商企业员工的主流。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崔立标认为,80后、90后员工的激情和创造力正在推动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鲜明的个性和超现实的价值观同样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
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庞敏丽看来,行业发展迅速且竞争激烈。为了夺得市场,许多企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员工。她还认为,由于电商行业快速成长,企业人力资源会面临各种压力,随着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成熟,问题将会逐步聚焦到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上。
当当网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企业人才资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是,尽管目前竞争激烈,但仍有大量零售企业、上游品牌商加大电子商务业务的投入,新进入者为加快发展步伐,经常选择从成熟电商企业直接挖人才的手段。“以前只是挖中高端人才,比如客服主管、运营总监这样的人。”深谙淘宝平台上商家运营状况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企业挖人更狠了,除了对高端人才奉上高薪外,对于普通的客服、甚至是只会制图的人也照挖不误。最狠的是有的企业甚至把别人的一个工作组连锅端掉。”
“许多人干了两三个月不到就跳槽了,一年里甚至能跳几家公司,因此电商的人才流失率也远远高于传统行业。”曹轶宁告诉记者,目前电商企业人才的流失率普遍在20%-30%左右。由于电商企业间挖人才现象的严重,企业的用人成本也逐年攀高。
随着企业向纵深发展,竞争不断加剧,决定商业本质的供应链人才会越来越热门。“能不能找到好的人,留住好的人,把他们培养得更好,让他们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美团网市场总监左潇表示,有足够好的团队,才会有很强的执行力。
电商人才稀缺会手慢企业发展,要保持公司长久的驱动力,电商企业要有意识地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在企业留人的最重要措施排名中,具有竞争性薪酬体系排名最高,占26.63%,接下来依次为完善的培训晋升制度、为员工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良好的企业文化、解决好员工所关心的问题。报告显示,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中,高级综合人才、技术性人才、运营人才是三大主要人才需求。而有3-5年大型电商企业管理经验,能独立完成企业电商部门或店铺的综合管理,这种高级综合人才将会一将难求。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962.47万人通过网店直接就业,网店缺工总量约为110万。在这些网店中,个人网店占96.3%,带动网络创业就业人数达600万。
(摘自新民网《人社部调查显示:962万人在网店就业》)
②人社部《网络创业促进研究报告》显示:电商专业的毕业生,仅有2%的比例不需要电商企业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就能上岗,约48%的毕业生需要进行最少1个月的培训,超过50%的毕业生需要进行1-3个月的培训。
(摘自2015年3月5日《重庆晨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于兰看来,自己舍不得离开电商这个圈子,是因为电子商务是发展的趋势,离开这个圈子,意味着自己就没有了发展的机会。
B.“最狠的是有的企业甚至把别人的一个工作组连锅端掉”,是对电商企业为找到需要的人才而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现状的揭露和批判。
C.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型的交叉行业,由于其发展速度快,综合性强,电子商务产品更新换代快,决定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难度。
D.材料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信息技术时代中国所面临的人才问题,并且暗示读者,电商企业人才的社会待遇有可能会越来越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未来几年,由于中小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人才需要更加趋紧,这将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使我国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B.80后、90后员工已成为电商企业的主流,他们在推动了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C.电商企业出现越来越多的员工跳槽现象,是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而减少员工薪酬,引起员工不满所导致的。
D.电商企业的纵深发展,需要企业注重员工的培训,有意识地做好人才储备工作,逐步聚焦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
E. 材料介绍关于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巨大的现状的背后,是国家对电商人才培养的诉求,这说明学校培养不了电商人才。
【小题3】目前,我国电商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经世一书生
1932年1月,陈训慈出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深受浙东经世致用精神熏染的陈训慈,不愿意做名流式的馆长,上任伊始,便对图书馆的功能做出了新的定位。他说:“我们绝不应再不辨现代图书馆与昔日藏书楼的多方面之区别。民众图书馆不是静的储书之所,而是动的流通图书的中心;不是被动的应人之需,而是自动的设施教育;不是一部分知识较高者的消闲之所,而是社会全民的受教育场所。”他倡导藏用并重、公藏公用思想,这种认识也成为当时图书馆学界的共识。
陈训慈在浙江省立图书馆文献资料建设上格外用心。仅1932年一年,就为馆里购买中文书籍4770册,其中包括多种古籍善本。特别是从余杭王寿岚处购得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抄本《欧阳文忠集》五册,为古籍善本难得之补购。此外,他还通过编目、新书提要、中心陈列、举办展览和讲演等多种方式来亲自指导阅览,导扬学风;并实行“通年日夜开放”制度,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时间与阅读便利。
陈训慈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期间,先后邀请了马寅初、庄泽宜、钟敬文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来馆讲学。讲座内容丰富多样,除学术外,还包括民众迫切关心的现实问题。
出任馆长不久,陈训慈创办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月刊》,开图书馆倡学术之先河,其旨趣为“研究讨论,以实施辅导县市之职责;提倡读书,以期成学术救国之大愿”等。后又创办了倡导读书救国、研究中国学术的《读书周报》《文澜学报》及《图书展望》。这些刊物中,陈训慈常自撰文稿并协同编校,尤其是《浙江省立图书馆月刊》和《图书展望》两种,几乎每期都能看到陈训慈的长文或短评。正是由于这种与读者最大程度上的广泛联系,“那时甚至在钱塘江上的渡轮上也可以看到浙江省立图书馆提供的图书”。
早在一·二八事变之际,陈训慈就认为:“珍护图籍之心,应与保我土地无异。而职司文化机关者,亦宜策万全之道,以防患于未然。”抗战全面爆发后,沪杭线上时有敌机骚扰,他马上意识到文澜阁《四库全书》等珍本典籍可能会有危险。为防止《四库全书》被炸,他让总务组赶制木箱,以便及时搬运。1937年8月4日,陈训慈等人将文澜阁《四库全书》等善本典籍140箱和善本书88箱,通过雇工“数百挑夫”,以“二人共肩一箱”的方式搬到了“地处群山围绕中,旧屋不显”的富阳渔山石马头村赵坤良家,“可望不致遭损”。随着局势的恶化,临时存放于此的《四库全书》的安全成为一大问题,而对尚未搬离杭州的那些书籍,陈训慈也是念念不忘。但是,不管是从杭州运书出去还是从渔山将《四库全书》等典籍运至他处,经费和交通工具都是重大难题。多次向主管部门争取经费无果,无奈之下,陈训慈只好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并不断寻求友人的帮助。经过不懈的努力,《四库全书》等善本得以安全转运,为后来辗转艰辛搬迁至贵阳地母洞和重庆青木关奠定了基础。
在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等珍本书籍的同时,陈训慈还特别关注宁波天一阁藏书的保护。抗战前夕,他曾数度奔走于天一阁藏书楼,不断为阁中珍本书籍的藏运提出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陈训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主任,主要负责图书的整理与排架。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陈训慈埋头苦干了12年。对此,很多亲友颇为诧异,也为他鸣不平。而他却说:“具体工作也要有人做,服从组织分配是任何一个大小干部的本分。”
(摘自吴忠良《经世一书生》)
相关链接
在1930年至1945年8月的15年间,中国典籍被劫往日本的共计二万三千六百七十五种,合二百七十四万二千一百八册,另有二百九箱,内装不计其数。(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
又为运书款绌,已向张晓峰借二百金,自垫二百金,今悉罄。无以应挑工工资,乃往访振公,仅借得六十金,应付颇不易。(《陈训慈日记》)
正是由于他的工作,中国图书馆已初现社会文化的形态,显示其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为现代图书馆文化走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王效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耕耘者——陈训慈先生》)
【小题1】下列关于陈训慈为现代图书馆文化走向提供的有益启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改变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变“藏”为“用”。
B.首开图书馆倡学术之先河,推进社会学术风气。
C.举办学术讲座,促进读者与图书馆的广泛联系。
D.购买新书,通过编目等方式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训慈对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做了全新的定位,突出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当时,这种思想获得了图书馆学界的广泛认可。
B.陈训慈创办了多种刊物,开图书馆创办刊物之先河,而且还自己投稿,参与编校,每期上几乎都有他所撰写的长文或者短评。
C.陈训慈致力于珍本书籍的保护,一·二八事变之际,他让总务组赶制木箱,并举债筹资,将大量珍本书籍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D.陈训慈任职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期间,恰逢时局艰难,他辗转奔走,为浙江省立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却又淡泊守静,不计名利。
E. 本文选取陈训慈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作为行文中心,围绕其对图书事业的倾心付出,展示几个细微的片段,有详有略,折射出了传主不凡的人格与精神。
【小题3】陈训慈一生倾心于图书馆事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