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文学的社会承担和“底层写作”

近几年,关于文学已死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这当然不是指文学作品数量的稀少,而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学逐步从时代的中心位置滑落到社会的边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漠视。由于现代化的推进,产生了某种急功近利、浮躁、焦虑的情绪,使得文学本应珍视的东西逐步丧失了。

文学创作是作者根据心灵世界的需要将语言符号按照某种顺序联系起来,从而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的过程,由于这个心灵世界所选用的材料来自现实世界,因此,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重要的关联。心灵世界必会被不可避免地涂抹上现实的色彩,更重要的,这个心灵世界的产品如何在现实的社会语境及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其实就是文学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承担。

20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转型,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获取被极大程度地凸显出来,知识分子的勇于社会承担的热情开始消退,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精神也逐步被淡化。在这样背景下,以底层民众为表达核心的“底层写作”就出现了,作家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少见的批判激情,显现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本应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底层写作”将处于社会底层的“沉默者”集体推向前台,表达他们集体性的诉求,对实现社会和谐和公正发出苦苦的询唤,从而体现出文学可贵的社会承担。这样,“底层写作”对只拘囿于形式与“内心”,强调“物”和“欲”的迷恋以及炫耀的文学流弊产生了强有力的反拨,是对彰显白领趣味和生活等级的小资话语、中产阶级文学想象以及新贵文学的反动。 

必须要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承担并不意味着要以文学审美特性的丧失为代价。“底层写作”的创作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要协调好社会承担与文学审美二者的关系。

当进行“底层写作”的作家们凭借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竭力传达底层群众的声音,毅然选择了文学的社会承担时,如果他们能同时保持一种文学审美的创造与实践,那么,应该相信,“底层写作”的创作潮流将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创作就是作者根据心灵世界的需要而创建一个虚构的文学世界的过程,这个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重要的关联。
B.文学作品在现实的社会语境及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其实就是文学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承担。
C.作家们如果能保持文学审美的创造与实践,那么,“底层写作”的创作潮流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D.进行“底层写作”的作家们要有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才能竭力传达社会底层“沉默者”集体性的诉求。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文学已死”的原因。
答: ▲    
【小题3】“底层文学”的“社会承担”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20 02:3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量子是物理世界里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它的奇妙之处在于量子叠加原理和量子纠缠。什么是量子叠加原理?就是说,量子有多个可能状态的叠加态,只有在被观测或测量时,才会随机地呈现出某种确定的状态,“这就好比孙悟空的分身术”,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解释道,“一个孙悟空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孙悟空的各个分身就像是他的叠加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但在量子世界里,作为一个微观的客体,它可以同时出现在许多地方。”而所谓的量子纠缠,则意味着两个纠缠在一起的量子就像有心电感应的双胞胎,不管两个人的距离有多远,当哥哥的状态发生变化对,弟弟的状态也跟着发生一样的变化。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感应”对方状态,爱因斯坦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随着这两种特性被科学家不断认识,适用于实际应用的新技术也被逐渐开发出来,量子通信就是其中之一。科学家利用量子有多个叠加态的原理,用量子作为保密通信的密钥。这样一来,一旦有人试图截获或测试量子密钥,就会改变量子状态,科学家便能立刻发现。所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就能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种——量子隐形传态,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即将粒子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粒子本身。
“信息安全根本上需要解决的,就是传输内容不被别人知道、保证接收者是和发送者对话,以及信息不被篡改。”潘建伟说,仅仅发射一颗卫星是不够的,只有形成“星座”才能建构起网络,而且需要地面配置相应基础设施,确保网络连接到千家万户。量子通信不仅应用于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于水、电、煤气等能源供给和民生网络基础设施的通信保障,还可应用于国防、金融、商业等领域,势必带来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巨大变革。
(取材于2016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就像国外有伽利略卫星、开普勒望远镜一样,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先贤的名字来命名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将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墨家逻辑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因明学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体系,而逻辑体系是科学的基础。墨家经典著作《墨经》中有不少与现代科学知识相通的记载,比如“光学八条”。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并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这可以说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
墨子科学思想在战国时期兴起、发展,至秦骤衰,其湮灭的原因令人深思。
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把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相联系,而墨子的科学思想把自然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独立对象,强调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理性分析。这样,墨子科学思想就和上述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大相径庭。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也抑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规模。工匠阶层不能形成独立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墨家的科学活动是伴随着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发展和工匠阶层兴起而兴盛的。由于手工业技术被抑制,墨家科学思想也难以深化。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思想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对一个思想体系来说,一部分的湮灭当然会影响另一部分的发展。墨子的政治思想不被重视,这对墨子科学思想的流传发展是不利因素。传统社会的价值理念是“重人文,轻理工”,知识阶层奋斗的目标是熟读儒家经典,以期金榜题名。失意者则在老庄和佛学中寻求解脱。工匠和知识分子的活动被远远隔离,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缺乏足够的知识力量。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不仅墨子科学思想的湮灭是不可避免的,连一般的研究自然的科学活动也受到阻碍。
墨学的复兴是在清末民初。当时列强环伺,民族危机严重。危机促成一股奋发图强、自立救国的思潮。欧洲列强“船坚炮利”,使中国“木船土炮”相形见绌,迫使人们承认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墨经》再次受到重视。近代中国治墨学者从墨子思想中主要汲取的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及与近代科技思潮本质上类似的科学思想。
(取材于邢兆良相关文章)
材料三
儒墨在战国时并称显学,墨者具有高尚的理想,又能身体力行。他们景仰大禹治水之功和“形劳天下”的精神,履行“以自苦为极”的“禹之道”,这些内容在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中得到了体现。恰好鲁迅的故乡绍兴被视为夏禹遗泽之地,他对绍兴“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的风俗有自豪的肯定。
“中国的脊梁”是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提出的,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在《故事新编》中这种理想人格以《理水》中的禹、《非攻》中的墨子为代表。《理水》中禹的出场被写得有声有色,一群乞丐似的大汉冲破交通线,引起一阵喧嚷及卫兵的阻拦。禹的精神是墨家的,禹的“理水”是中国文化中博施济众的典范,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非攻》一文中,鲁迅有感于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务夺侵凌”和儒家理学赴国难之不济,而对墨家价值进行重新发现。小说中表现了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救世热情、高超的“以理服人”的手段、积极奔走的实干家风范。这种“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较之儒家的割裂道德与事功、道家的割裂思想与行动,显然更为鲁迅认同。
(取材于高远东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具有的奇妙特性是量子叠加原理以及量子纠缠。
B.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能够远距离互相感应对方。
C.爱因斯坦称孙悟空的分身术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D.量子通信分为两种: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隐形传态。
【小题2】根据“材料一”,对量子通信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量子为密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能实现量子保密通信。
B.只要发射一颗卫星,量子保密通信就可以实现确保信息网络连接到千家万户。
C.量子通信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交互的信息不会被别人知道。
D.量子通信可以应用于民生、国防、金融、商业等多个领域,其发展空间很大。
【小题3】对材料二中我国首颗量子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先贤墨子的名字来命名,将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
B.墨家的逻辑体系是全球三大古老的逻辑体系之一,也是科学的基础之一。
C.墨家经典《墨经》中有不少与现代科学知识相通的记载,比如光子通信。
D.墨子设计的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它是量子通信的基础。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墨子科学思想湮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的科学思想是符合占统治地位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的。
B.“重农抑商”抑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墨家科学思想难以深化。
C.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思想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D.“重人文,轻理工”的思想使自然科学研究缺乏足够的知识力量。
【小题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贤:敬称,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
B.湮灭:“湮”读作yān。“湮灭”的意思是埋没,磨灭。
C.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侵略战争。
D.汲取:“汲”字共6画,第四画为“”。
【小题6】根据“材料三”,对鲁迅认同墨家精神的原因,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有很多大禹治水的遗迹。
B.鲁迅先生对儒家割裂道德与事功的做法不满。
C.墨家学说是盛行于先秦,而影响很大的学说。
D.墨家的救世热情与实践精神符合时代的要求。
【小题7】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忧伤的质量
朱成玉
看《歌手》,李健在评价迪玛希的时候,说了一句“他的忧伤很有质量”,他说迪玛希的眼睛里有光,有不同于他年龄的故事,那里面有深深的忧伤。
忧伤也可以有质量吗?
我想是的。多少美妙的诗和歌都弥漫着忧伤的味道,让我们痴迷不已。把忧伤变成诗,把忧伤变成歌,这都是有质量的忧伤。有的忧伤是蒙蒙细雨,淋着每个人,但我们都知道,这雨终究会停,终究会有一架彩虹,横空出世,把你和新生活连接起来。这就是有质量的忧伤。
有质量的忧伤,是不光带给你美感,更重要的是不能带你坠落到深渊,而应该像一盏茶,虽然弥散着伤感的味道,但绝不沉沦,只是那么静静地与时光对峙,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抚慰?人们善饮忧伤,不是为了最后解脱的醉,而是那忧伤里,浮着沁人心脾的茶香,那不是沉沦,而是拯救。
我想到川端康成的忧伤,那是不可一世的忧伤,令人心碎到骨子里的忧伤,但因为他最后自尽身亡,所以,我说他的忧伤是没有质量的。
川端康成的忧伤,有时候表现在他的沉默上。三岛由纪夫曾写到川端的沉默:跟他对面“被默默地、死死地盯着,胆小的人都会一个劲擦冷汗”。三岛由纪夫说,有个刚出道的年轻女编辑初次访问川端氏,运气很好或者说运气很坏,因为没有其他来客。但川端半个多小时拿那妖气的大眼睛一言不发地盯着对方,女编辑终于精神崩溃,“哇”地伏身大哭。那张苍白的有些颓废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极度渴望探究人性的眼,那双眼睛是贪婪的,甚至让人觉得它有偷窥的欲望。川端康成执著于“美”的追求,自然抒写之哀美、女性抒写之悲美、死亡抒写之幻美,构筑成了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而最终的殉美而亡,便是对此的最佳诠释。
如果我的灵魂能与川端康成相遇,我只想问他,那临终的眼里看到了什么,世界的哪一部分还在绽放,哪一部分在慢慢熄灭。
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那即将关紧眼帘的刹那,永恒的美还在缓缓流淌……
但也仅此而已。我不会与他太过寒暄,我回转过身,捻了二两质量上好的忧伤,我要带着,去岁月里浅斟低吟。我把忧伤看成一种气质。它可以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以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可以是永无止境的对美的追寻。
阿多尼斯在一首诗中写过:“但愿我有雪杉的根系,我的脸在忧伤的树皮后面栖息。”他看出了一棵树的忧伤,那么,他必然也是忧伤的,只是,这忧伤是绿色的,是有营养的,他和树的灵魂彼此给予着深深的激励。所以,他才可以把忧伤豢养在他“孤独的花园”里,有节制地生长着。
忧伤是诗歌的核,那份忧伤是让人浅尝辄止的,而非陷入和沉沦。可是写诗的人,有多少把自己埋在自己的罂粟花田里。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海子、顾城……在诗人的史册上,列着一长串的自杀清单,这以生命为代价哺养的忧伤,是没有质量的忧伤,是堕落的忧伤。
你写了再好的诗又有何益?你战胜不了自己的绝望,那么,你便不配给别人带来希望。
一个朋友,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特级教师了,可是有一天,忽然辞了职,去一个乡村支教。所有人都不解,她说,因为有一天,她看到了那个乡村的照片,照片上的天空,蓝得让人沉迷,还有那蓝天下孩子们的眼睛,那些忧伤得有些绝望的眼神,让她动容。
她说,她遵从了自己的心。她要走进那些忧伤里,她要把那些忧伤里绝望的灰都变成渴望的光。她的拯救,让那一大片忧伤变得有了质量。
她在给我的来信中,特意关照了我忧伤的特质——
“你看起来那样忧伤,在绚烂的阳光里这多么不合时宜……你可以忧伤,但不能一滑到底……”  
(选自《散文》2017.08,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李健对歌手迪玛希的评价引出自己的看法:有质量的忧伤就是能够变成诗和歌并让人们痴迷不已的忧伤。
B.作者将有质量的忧伤比喻成“一盏茶”,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忧伤虽然使人伤感,但却能给予人心灵上的安慰。
C.文中联想到川端康成的经历与追求,指出走向沉沦的忧伤是没有质量的忧伤,与前文形成对比。
D.阿多尼斯将自己的忧伤“栖息”在树的忧伤里,人和树灵魂彼此激励共同成长,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小题2】文章最后用特级教师的例子来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说“它(忧伤)可以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以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可以是永无止境的对美的追寻”,这一认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能找到生动的例子。请从上句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堂吉诃德》进行阐释,8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参加完一场气氛感人的民俗活动后脑袋里跳出一句话:诗心是爱自己,世俗心是爱社会。诗心对自我的敬重是它的本有之意,我此处强调的是,过于追求诗心的人多半自恋并自私,而世俗心并非只和冷漠有关。
诗心的核心诉求是纯美与自由,这两点都是大地上的稀有的元素,因此诗心一般是朝着虚空生长的,以摆脱地心引力和红尘的干扰。它的孕育过程具有粲然的审美效果,但是极致的诗心可能是通过血迹呈现的,一般是用自己的血——自古至今,这样的诗人和艺术家太多了,非艺术人群中因极致的诗心而自杀者数量更众。
因为逐渐洞察了诗心的诸多褊狭之处,我已不喜欢被人用诗意之类的词定义,哪怕以此类词汇评判我的作品,我也觉得这种标准过于肤浅和俗套了。
相反,在日常生存中,世俗心所包藏的人群中的温暖渐渐从偏见中浮现出。作为世俗心的文化载体,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风俗、伦理、道德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群体形象与利益的尊重。
20多岁时只注意到风俗中市侩、庸俗的一面,而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一切风俗的本质意义在于: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对同类表达关怀和祝福。
我注意到一些被精英们视作芸芸众生的小人物,因为基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一生的使命就是熟悉、适应、征服社会,不仅在自我价值实现上如此,经营亲情、爱情、友情时也秉持这个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能做到不过于自私伤害他人利益,不过于世故伤害自己的形象,他们的世俗心同样令我感动。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亲戚和朋友,有的人,从未成年起就帮助父母挑起家庭重担,在规划人生时,不仅放弃了诗心,且完全割舍个人志趣,以自我牺牲换得弟弟妹妹的成长与成才。过去,很少去体味他们的言行细枝末节处的人性,当我也补上必要的世俗心后,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舒服与美好。
这样的人也许有些乏味,甚至,缺乏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尊严感。不过,我并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假想,他们的世俗心里要是添加些诗心就好了。有人类社会以的现实生活证明,做到这点的难度,不亚于要求那些以诗心自诩的人爱自己甚于爱大众。
这世上是否有那种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的人呢?当然会有,据我活到四十岁的观察,比例很小,因为这要得益于基因、家庭条件、教养、运气、个人修炼等各方面恰到好处的配合。这样的境界,类似于酒中绝品,一般酿酒师难以企及,只能远远地闻闻香气。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把这当做理想去探寻,虽然达不到,却可能无限接近。
(摘自2011年5月6日《人民日报》范晓波的《诗心与世俗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世俗心是爱社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风俗中有市侩、庸俗的一面,但一切风俗的本质意义在于: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对同类表达关怀和祝福。
B.小人物一生的使命就是熟悉、适应、征服社会,不仅在自我价值实现上如此,经营亲情、爱情、友情时也秉持这个原则。
C.有的人,从未成年起就帮助父母挑起家庭重担,以自我牺牲换得弟弟妹妹的成长与成才。要做到这点其实也很难。
D.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要得益于基因、家庭条件、教养、运气、个人修炼等各方面恰到好处的配合。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心对自我的敬重是它的本有之意,过于追求诗心的人多半自恋并自私,而世俗心并非只和冷漠有关。
B.自古至今,诗人和艺术家都用自己的血呈现极致的诗心,非艺术人群中因极致的诗心而自杀者数量更众。
C.人们对世俗心存在一些偏见,其实,作为世俗心的文化载体,所表达的更多是对群体形象与利益的尊重。
D.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是好的,但要做到难度很大,能做到这样的人比例很小。
【小题3】(小题3)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不超过50字)(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政在《红楼梦》中并不处于一个中心位置 ,作者对他的态度是隐藏的,作者没有以简单的是非评判、送来分析代替对艺术描绘。作者把贾政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来塑造,是把他看成了生活中的“这一个”,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封建卫道士,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个性人物。
贾政更多的时候是社会性的贾政,他被“文化”化了,被“封建”化了,被“理性”化了。“文化”得像是不食人间烟火,“封建”得像是冥顽不化的冬烘先生,“理性”得像是天外来客,没有一点生活的趣味。他的性格是古板的,僵硬的。读书造成了贾政的文化性格中的理性内容——忠君孝亲、服膺传统、循规蹈矩。可是这样的一个正人君子却在生活中处处遭遇难堪和尴尬,和社会的感性生活格格不入。知人论世,空谈大道,可以左右逢源、滔滔不绝。可一到现实中,他就捉襟见肘、难以裕如了。在第九十九回,有贾政外出为官的一段描写:贾政只是遵守条例制度,苦了手下人。引起强烈不满后,又放任自流。最终被胡作非为的奴才李十儿钳制,酿成丢官降级的大祸。贾政是生活中一类读书人的代表,读得不会生活,读得不能明辨是非,读得人生、幽默、情趣全无,读得只认“读书”。贾政的悲剧是不懂得“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的道理,是封建文人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悲剧。贾政的读书不化,造成了他性格和命运的深刻悲剧。貌似满腹经纶,实则无半分能力。为父严则严矣,却方法失当。为官清且廉矣,却毫无作为。自己终生所捍卫的、追求的事业和目标,只能看着如东逝之水,无力挽回,徒唤奈何。
与贾府中的其他“爷们”形象相比,贾政有着与众不同的品行、个性、文化修养和处世态度。如果说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等是自己“坏”下去,是贾府栋梁上的蛀虫的话,那么,贾政作为“好”的“爷们”形象,极力维护着家族利益、封建大厦,仿佛栖息在黑夜中林间的猫头鹰,既不能扑提田鼠,又不能阻止黎明晨曦的穿云透雾。他的存在与努力,对此衰落命运于事无补,更不用说“挽狂澜于既倒”了。
贾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他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封建“机器”,毫无人性、一味虚伪。曹雪芹把贾政当作生活中独特的“这一个”来写,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贾政的阶级本质是“卫道士”的形象,但他的卫道本质又是独特的。体现在与宝玉的父子关系上,他对宝玉怜爱、寄予厚望转而至于严酷;体现在众人之前,道貌岸然、莫测高深,实际上心灵枯槁乏趣、呆滞不活;体现在封建官僚体制上,他不过是被时代误会的人物,他与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统治阶级,互相认同,却不被后者所容;他向往封建文化、封建理想,却被这文化弄得只剩下了躯体的空壳。
(摘编自孙传科《贾政其人——贾政文学形象的美学讲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政的形象是生活中的“这一个”,说明他是一个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独特的文学形象,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
B.在《红楼梦》中,贾政更多的是社会化的人物形象,古板、僵硬是其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一点与封建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C.作者引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贾政外出为官的一段描写,为的是强调贾政服膺传统、循规蹈矩以至于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性格特点。
D.作者认为贾政性格和命运的深刻悲剧的原因是其读书不化,导致自己终生所捍卫的、追求的事业和目标无法实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贾政的品行、个性、文化修养和处世态度,以及他极力维护家族利益的行为,是他与贾府中的其他“爷们”如贾赦、贾珍的主要区别所在。
B.作者认为贾政并不是一个毫无人性、一味虚伪的封建“机器”,而是人情味十足、能够明辨是非的活生生的人物。
C.贾政与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统治阶级互相认同,向往封建文化和封建理想,可惜不被封建文化接纳,是一个被时代误会的人物。
D.作者把贾政比作猫头鹰,是说他既无力阻止贾府中的“坏爷们”继续“坏”下去,又无法阻止整个家族衰落的命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挨打》一文中,当众门客来劝贾政时,贾政说:“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一点也暗示出贾政的“卫道士”的形象。
B.《宝玉挨打》的父子冲突的相关情节,印证了文中“为父严则严矣,却方法失当;为官清且廉矣,却毫无作为”的结论。
C.《红楼梦》第九回中,贾政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句话暗示出贾政的读书不化。
D.贾政喜欢与詹光、单聘仁、卜固修交往,他们的名字实际上是“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的谐音,这一点也说明作者对贾政的态度是隐藏在叙述描写背后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诗画曲水亭

熊代厚

①曲水亭街,这个富有诗意的古街,像一卷长长的书画飘在泉城济南,从珍珠泉一直铺到大明湖。

②从大明湖的南大门出来,迎面就是曲水亭街。古街有一里多长,全用青石板铺就。中间是一条小河,柔净的泉水清澈透明,一眼就望到底,谁看了都想掬起一捧放进嘴里。绿藻在水底柔婉地摆动,如丝带,如绸帛,在这黄昏的柔波里,如一段裁剪不断的春梦。小河的两边是高大的杨柳,绿枝拂地,虽是初秋,但依然碧绿。柳影掩映着白色粉墙,灰黑砖瓦,像一幅幅淡淡的水墨山水。徜徉其中,街伴水走,水扶街行,迤逦向前,一下子便有了诗意的缱绻,一份欲罢不能的依恋。

③自古北方粗犷雄浑,河水流得跌宕,带着一路声响,铮铮咚咚,金戈交鸣。而眼前的这一曲泉水,缓缓款款,从从容容,流得纯净,流得柔细。它汪汪一脉,如少女的眼眸;波光闪闪,如温情的微笑。难怪刘鹗在《老残游记》说:“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今天漫步在这古街中,才算真正体会到了这一句,让人分不清这是济南,还是江南。

④曲水亭街,自然让人想起曲水流觞的佳话。古代这一雅事,南有绍兴兰亭,北有济南曲水亭。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津津乐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每年农历三月三相邀聚会于曲水河畔,把酒杯里盛上美酒,放在木质托盘中,让酒杯顺着弯曲小溪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停住,谁便要饮酒赋诗。“曲水流觞出雅韵,垂柳含烟荷香醉。”推杯换盏之间,品不完美酒,道不尽风流。今天的曲水亭街,收藏着历史的余风流韵,散发着久远的历史芬芳。

⑤这清清亮亮的曲水,滋润了当年的李清照,温婉而清秀,端庄而典雅。她漫步在这曲水边,泉水映过她的身影,青石留下她的屐痕,柳丝牵过她的衣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溪亭位于今天的珍珠泉内,那时的曲水,长满了荷花,她沿着曲水,寻着荷香,一路向前,迷失在青春的梦乡。

⑥“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杨,一弯流水”,当年郑板桥游历曲水亭街时题写的这幅楹联,写活了一条千年古街。如今,走在曲水亭街,仍是走在诗词书画里。那古雅的小楼,那青灰的垣墙,家家门前都有楹联,黑漆木板的牌匾,朴拙庄重的字体,精雅而苍古,一直绵延数里路,成了泉水楹联一条街:“细雨闲开卷,微风独弄琴。”这是怎样的一种恬淡优美的意境?一个“闲”,一个“独”,让人无限向往。“月洗高桐泉水静,云窥小榭古桥幽。”“一泉梦幻留云醉,千古琵琶引月弹。”一边泉水缓缓,一边墨香阵阵,整个的心都溶在了里面,难怪有一横匾,红底金字直书“人间仙境”。

⑦“依旧烟笼十里堤”,大概是诗词浸润过吧,虽过了千年,但风韵依存。临着泉水,三五个妇人在淘米、洗菜、洗衣。她们站在清亮的泉水里,纤纤玉指,把碧绿的菜果在竹篮里筛动,把长长的裙裾在流泉里摆动,红颜黑发映在水中,夕阳的余晖灿烂在脸上,老街古旧中透出活力,沉静中显出生机。“曲水亭南录事家,朱门紧靠短桥斜。有人桥上湔裙坐,手际漂过片片花。”曲水亭街的一切如此生动又如此从容,真让人羡慕做一个济南人,做一个曲水亭街的人。

⑧岁月匆匆,青春不能永驻,唯有曲水亭街的泉水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的明澈。秋风晚霞里行走在这优美的长街,踏着清凉的石板,每一步都明净而丰盈。岁月沧桑,因有不竭的泉水流过,这条老街一直将诗意印在人们的心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以“曲水亭街”为中心谋篇布局,从不同角度展现这条老街的诗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
B.本文语言优美生动,不但使用各种修辞,而且多用叠词。如写到北方的河水,作者以“铮铮咚咚”展现其雄浑跌宕;写到曲水亭街的泉水,则以“缓缓款款”“从从容容”展现其纯净柔美。
C.文中多处引用诗句,既彰显文章的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也展现出曲水亭街浓厚的文化氛围。
D.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借助细腻的文笔表达对曲水亭街景观的喜爱和对此处悠闲从容生活状态的向往,流露出对繁杂喧嚣的城市生活的厌恶。
【小题2】本文语言清新细腻,请结合文本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绿藻在水底柔婉地摆动,如丝带,如绸帛,在这黄昏的柔波里,如一段裁剪不断的春梦。小河的两边是高大的杨柳,绿枝拂地,虽是初秋,但依然碧绿。柳影掩映着白色粉墙,灰黑砖瓦,像一幅幅淡淡的水墨山水。
【小题3】文章结尾说“岁月沧桑,因有不竭的泉水流过,这条老街一直将诗意印在人们的心中”,这“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