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
我们在研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清代的考据学家在他们的小学训诂著作中所引用的材料,几乎遍及先秦两汉经史子集各种著作,但所引的唐宋诗词则屈指可数。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在经学居于思想文化正统地位的封建时代,人们对经学与文学的不同态度。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学说定于一尊,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学说的理论依据是相传为孔子删定的“五经”,封建统治者大多竭力标榜经学,对儒生广开利禄之路,以便不断地对经学作出合乎时宜的诠释,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统治提供服务,经学一直居于君主专制统治思想学说的正统地位。
随着经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精神和道德伦理观念等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关注现实人生,主张积极进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直接决定了它的文学思想。今天我们普遍认为《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先秦两汉时代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将其作为文学作品看待。孔子论《诗》,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重视的是《诗》的政治、伦理功效。儒家的这种“《诗》教”思想,同时也决定并代表了它的文学观。虽然楚辞开汉赋之先河,屈原被认为是辞赋家之祖,但屈原、宋玉并不是专职的文学创作者,其身份主要是政治人物,文学创作不过是其政治生活的副产品而已。两汉时代,辞赋兴盛,其中多数作品夸饰铺张,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艳美,而不注重讽喻效果,这种现象随即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至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也越来越明朗。刘勰作《文心雕龙》及萧统主编《文选》,正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反映。虽然此后我国古代文学迅速发展,但纵观整个文学发展史,其创作主体始终是官僚文人,儒家的文学思想自始至终从总体上贯穿于整个文学领域,指导着具体的文学创作、批评实践。由于文学创作主体基本上是封建士大夫,因此,经学在他们心目中价值和地位的重要不言而喻,文学则不过是他们的馀业。与此相应,研究经学的儒家学者与从事文学创作的文人,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高低相去甚远。在《清史稿》编撰过程中,因为编撰者与翰林院编修、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有嫌隙,故有意将其编入《文苑传》中,结果招致其子侄及众乡邻的不满与抗议,后遂改入《儒林传》。
自汉至清,经学“凡六变”,考据之风盛行,传统小学发展至巅峰,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清代学者研治小学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阐明经学;而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多数人是不屑一顾的,至多不过是一种馀业。于是在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昌隆,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今天,“国学热”日渐升温,不少人热衷于提倡“读经”。但“国学”和传统文化都是很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和范围不是仅仅几部儒家经典就能全部涵盖的。我们应该突破封建时代陈旧观念的束缚,尽可能地扩大眼界,从而将传统文化真正地发扬光大。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0.4,有改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表现“经学正统”“文学馀业”思想的一项是()
A.《诗经》在先秦两汉时代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人们作为文学作品看待。
B.两汉时代许多辞赋作品追求辞藻华丽艳美,忽视讽喻效果,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C.刘勰作《文心雕龙》及萧统主编《文选》反映出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越来越明朗。
D.《清史稿》的编撰者将张惠言编入《文苑传》而招致其子侄及众乡邻的不满与抗议。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A.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以“五经”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儒家思想学说定于一尊,经学一直居于君主专制统治思想学说的正统地位。
B.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关注现实人生、主张积极进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对儒家的文学思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官僚文人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儒家的文学思想也贯穿于整个文学领域,对文学起着具体的指导作用。
D.在封建士大夫心目中,经学的价值和地位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多数人对文学创作与研究不屑一顾,至多将它看作一种馀业。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代的考据学家在他们的小学训诂著作中所引用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经学与文学的不同态度。
B.虽然楚辞开汉赋之先河,屈原被认为是辞赋家之祖,但就其作品而言,往往是因政治而产生,并不是专门为文学而创作。
C.到了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在“经学正统”思想的支配下,被称为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发展至巅峰,考据学取得空前成就。
D.今天,我们在研究国学时,应该准确把握“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范围,摒弃封建时代的经学观念,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16 03:0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补锅匠许师傅

刘群华

(1)补锅匠走村串巷地谋生活。他挑着一副旧担子,一头是一方矮小的风箱,一头是一只粗涩的竹筐,竹筐里放两三把锤子、几斤煤块、一堆碎铁片、四五块手掌大的碎布。这些零碎的小东西,几乎是补锅匠全部的行当。

(2)补锅匠进青巷补锅时要吆喝一来回。他一手拿一个脸盆,一手拿一截小木棒,边走边 “砰砰”地敲,同时一边吆喝:“补锅——补脸盆杯子——”他的吆喝声恰到好处,不让人生厌。巷中的人们拣起家中有破洞的锅盆,出来寻找补锅匠。补锅匠在巷里往返完之后,站在巷子的一端,看铁具破洞的大小估价。

(3)补锅匠在外,最难的是找到一天三餐。如果他觉得哪家的人说话大方客气,便说:“你这几个盆和锅不收钱,只管我一天的吃饭。”那家的人如果觉得可以,便欣然应允。

(4)这大概是补锅匠补锅的前奏。待这些安排妥当,补锅匠才解开担子,正式起炉生火补锅。

(5)来青巷补锅的匠人一年中总有几批,但有一个补锅匠的口碑蛮好。青巷人皆喊他许师傅。许师傅手艺好,人也好。他开炉不急不慢,待摆好了架势,拿出一口铁锅,反复瞄上几眼,心里斟酌一番,便用一把小锤子在铁锅的漏洞处轻轻敲打。漏洞有大有小,小的要睁大眼才瞧得见,大的则另找一块合适的旧铁皮补起。

(6)许师傅叮叮当当地敲着铁锅,漏洞边缘嗦嗦地响。这些边缘都已薄如片纸,只要轻轻一碰,又会碎一大块。许师傅小心地把边缘全部敲掉,瞅好漏洞的大小,在自备的一堆碎铁片里找出合适的铁片,依漏洞的模样用粉笔画好,敲成铁锅漏洞大小的细样子。

(7)敲铁补丁这份功夫,不能急躁。不然,不是漏洞敲大了,就是补丁敲小了。要极其细致,敲出来的铁补丁才美观又合适。

(8)等许师傅把铁锅的补丁敲好,才加紧拉风箱。小风箱“哗啦啦”拉得山响,泥巴炉芯里的生铁片在黑煤升腾的火焰下逐渐熔化。那一炉小小的生铁,已经熔化得像一团蠕动的火焰。许师傅有时拉风箱拉得高兴,常常会唱起花鼓戏《补锅》。待他把花鼓调停了,说时迟那时快,他用一个陶土勺子往火炉芯里一伸,舀出一勺滚热的铁水。然后迅速用另一手掌托起块巴掌大的碎布,上面早垫了一层细细的土灰隔热。他把铁水倒在布的中央,飞快地送到锅下面,轻轻摁在针眼大的漏洞上,红铁水便顺势挤满小漏洞。这时,许师傅操起一个稻草织成的圆柱形草托,在锅面轻轻地顺势一摁一滑,一个平整的黑色铁疤印就出现了。

(9)小漏洞这样就算补好,补大疤才用到铁片补丁。铁片补丁用竹篾条上下支起,固定在大漏洞处,补丁与漏洞边缘基本吻合,几乎没有缝隙。对齐了,再用一滴一滴的铁水去补铁锅与铁补丁的缝隙。竹篾条只要铁补丁固定好了,便可小心地拆去。

(10)许师傅在青巷补锅一般会补三五天。但不管怎么忙,他临走的那天,一定会登门一些特殊的家庭。这些家庭在青巷有好几户。譬如巷头的老古,七十多岁,腿脚不便,行走困难;巷中的老张,耳聋,听不见吆喝声;巷尾的老刘,八十多岁,无儿无女,经济困难。这些,许师傅都是包拿包补包送。

(11)记得有一回补老刘的一只铁脸盆,老刘说:“许师傅,这盆太烂了,盆底都差点掉了,补好太费神了。”许师傅看了一眼,没说话,拿起脸盆就出了门。这只脸盆不知用了多少年,盆底与盆壁一圈相接的地方全是针眼大的漏洞。青巷里的人劝许师傅:“别耽误工夫了,补好了又能用几天?”许师傅呵呵笑了笑,说:“用几天是几天,人家难呀!”说完,就埋头敲敲打打起来。

(12)补脸盆更要掌握火候。铁锅的铁皮厚,脸盆的铁皮薄,补的火候是不一样的。火太旺,一摁,盆底就被红铁水熔了。许师傅对脸盆这种薄铁皮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拉动几下风箱,炉芯里灰暗的铁水又汩汩滚动起来,马上红彤彤的。这一次他的手脚稍慢了一些,舀起一勺铁水倒在草灰布片上,故意一停顿,才摁上脸盆的底部。然后上面的稻草托迅速扫了一把稀泥,一呼应,一摁一抹,大功告成。

(13)我以为,那一次许师傅补的疤是最精致的。在他舀一勺铁水感触风的细润时,一朵红花就绽放在风中。

(14)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人们不再需要补锅或者补脸盆,补锅匠的吆喝声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见过许师傅了,但是他来青巷补锅的场景我却总是历历在目。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许师傅的形象。
【小题2】文章前四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小题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汪国真,我就问你一句话
松宇
2015年春节前后,媒体人朱顺忠接到一个电话,号码不认得。只听电话里说:“是我,我就问你一句话。”“谁啊你?”正是工作最忙的时候,他一时没听出那是汪国真。“啊啊你赶紧说。”片刻他辨出了对方的声音,关系很熟,说话也就没有顾忌。汪国真问起制造呼格吉勒图冤案的“那几个坏蛋”是否已经受到惩处。当听到否定的答复时,汪国真骂了句“我×,妈的”,再没说几句就挂了电话。
这是两人的最后一次接触。
2015年4月26日凌晨,诗人汪国真去世。
接受采访时,诗人欧阳江河先强调了“对事不对人”,然后说:“汪国真写的诗全是假诗,我认为最不是诗歌的东西,而他在写,这完全是对诗歌的一种毒害。”他还提到,诗人西川根本就不愿意谈论汪国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前媒体人李旭光突发奇想,把汪国真与余秀华的诗句嫁接在一起,读上去居然毫无“违和感”。两位诗人差异极大,但在各自的年代都引发热烈关注,连引起的争论都有相似。红火过后归于平寂,几乎被公众遗忘,也许是大多数诗人的宿命。
身为八零后,李旭光在念高中时知道了汪国真,开始以为作者已经作古,后来才知道他是当代诗人。李旭光的误解并不奇怪。经历了不可思议的辉煌与失语后,汪国真在1990年代早期已逐渐离开公众的视野,成为仅存于过去的文化符号。
汪国真生于1956年,中学毕业以后先做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78年,他开始喜爱创作诗歌,据说受到了卢新华反思“文革”的小说《伤痕》的影响。陆续在《中国青年报》等受众为青年的报刊上发表诗歌后,1990年5月,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很快加印五次,印数达六十多万册。
这一年,汪国真的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入十大畅销书。他后来在自己的微博上说,“文艺类独此一本。”汪国真的微博,主要成就一栏写道,他是“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最熟悉的当代中国诗人、书画家”。
1991年,正值盛名的汪国真去华东师范大学讲座及签名售书,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那时,刘晓晖是该校环境科学系1990级学生,她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见名人,却看到名人狼狈下台。在她的印象里,1990年代初华师大中文系有一大批诗人,比较愤世,汪国真“不入他们的诗眼”。在学生诗人们的公开批评之下,讲座最后中断,现场火药味十足,刘晓晖认为,华东师大事件应该是汪国真走下神坛的一个转折点。
数天后,上海《青年报》用一整版篇幅,刊登了那些年轻诗人的批评文章,引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讨论。这些年轻人认为,生活本来冷峻而复杂,汪国真的诗歌给生活涂上了一层虚假而单一的暖色,是以取消价值判断的方式误导青年。
汪国真的走红,可以说恰逢其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说,1990年代,特别是南巡讲话之后,整个文化语境都发生了变化。“以北岛、崔健、海子等为象征人物的挑战主流的青年文化,在急剧的时代变动中骤然衰落,琼瑶、汪国真、席慕蓉热开始悄然兴起并弥漫在大学校园。”学者唐小兵在《青年:时代矛盾的橱窗》一文中总结,这时“中国向何处去”之类的大问题,就没那么受中国青年的关注了。
汪国真的诗歌通俗易懂,有自己的受众面、传播渠道,有自己的意义。汪国真的诗歌入选了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直到2009年,还有题为《汪国真你的名字就是一座指路的丰碑》的诗歌发表在杂志上。
“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写我们在大学讲堂里所讲的那种有深度、意象的东西。我们只能说那是无数种诗歌风格中的一种而已,不能说它就是诗的标准。”张柠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汪国真很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即便面对批评,也惯于采用自己喜爱的诗句,显示出“清者自清”的姿态。媒体批评他的诗不如海子、顾城、舒婷等诗人,汪国真回应一句话:“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这来自于他的诗歌《自爱》。有时,他面对类似的问题,会用上另一句诗:“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语
1993年,汪国真开始研习书法,欧阳询、王羲之、怀素一路练下来,还练习了毛体。据说,每天习一小时,他花了一年时间就拿得出手了,后来出去题了不少字。除了书法,汪国真还画国画,写歌词、评论,据说给四百多首唐诗谱了曲,在北京和洛阳开设工作室。2014年,他担任了广东卫视《中国大画家》节目的主持人。也就在这一年,他知道自己患了肝癌。
“他用那么美的语言(写作),最后的结尾是一句脏话。至少我觉得,这脏话更能体现他对社会事件的强烈关注。”回想起那通匆忙的电话,朱顺忠非常遗憾,也慨叹汪国真得到的脸谱化解读,“他没有不批判现实,我们不能误解一个诗人对社会发表观点的另一种思想和看法。”
朱顺忠在南京工作时,一次汪国真从外地来看他。是个夏天,他们戴着十几块钱的墨镜,坐在新街口某个过街通道的台阶上聊天。汪国真抽着烟。看着来往的娉婷女子,两人说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语言”。“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他像一个爆竹,他有他的燃点,可能很高,但也许我恰好拿着能够点燃引信的火炬。”朱顺忠说。
最近出版的作品集《青春在路上——汪国真新诗精选》,体现了汪国真的多才多艺。除了作为主体的现代诗歌,书中还包括了汪国真的宋词、散文、绘画和书法。这本集子的销量本来已有几千册,4月27日加印一次之后,已经超过一万册。
“作为诗歌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作品集的编辑刘志宏说。
【小题1】阅读文本,分别概括汪国真”走红”与”走下神坛”的原因。
【小题2】简要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2)“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他像一个爆竹,他有他的燃点,可能很高,但也许我恰好拿着能够点燃引信的火炬。”
【小题3】作为一篇评传,文章第一段描写王国真“骂脏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汪国真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在文章中有哪些表现?请选择一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隧 道

符浩勇

铁路通了,火车叫了,筑路工又要转场了。王山忽然想到,应该去看看黄草崖。

黄草崖在西南边陲,山势陡峭,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却随着隧道开凿,扬名天下。

雨后的山野,一片朦胧;远方,如黛的群山,更显出深邃和险峻。

王山坐在轮椅上,支开推车人,面对黄草崖隧道里深深远去的铁轨,心海泛潮……

一年前,他作为工程技术专家率领勘探队查看地形,就发现此处地形结构复杂,打通隧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不其然,在半年前深入掘进中,就遇上了钻挖隧道最忌讳的断层。由于石质偏软,漏水涌泥,各种凶险情况层出不穷。在一次高难度引爆软脆围岩时,他当仁不让,亲临现场操作,却被意外的塌方压残了双腿。

昨天,通车的庆典刚刚开过,洞口边,还残留着燃放鞭炮的纸屑以及装过鲜花的草篓。他听说,筑路工忘情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他们呐喊、欢呼、拥抱,汗珠和泪水在每个人的脸上流下,喜悦和哭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大山里和蔚蓝的天空中回响……

忽然,一个小男孩童稚的声音冲进他的耳膜:“妈,那叔叔怎么坐那种车?”

“那是叔叔的腿不能走路。”

“他为什么不能走路?”

“叔叔的腿伤残了。”

“那是怎么伤的?”

不知什么时候,路边不远处泊了一辆色泽光亮的奔驰轿车。他循着传过来的声音转过身去,看见一位打扮时尚、颇具姿色的少妇正与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比画着交谈。小男孩满脸稚气,阳光打在他脸上,像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是为了山野里响起第一声火车穿行的笛声,是为了大山回响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声,为了你还有你妈妈……就是凿挖隧道,引爆软脆围岩而伤残的……”王山在心里大声回答。

“那是叔叔小时候……不听他妈妈的话,像张阿姨家的小毛,乱闯马路,给车撞的﹣﹣”少妇故作嗔怪地回答了小男孩的问话。

看见小男孩一脸的惊慌,王山的心一下子沉入了谷底。他在心里大声地叫冤:我没有不听妈妈的话,我没有乱闯过马路。

王山小时候生活在寂寞的大山里,家里十分穷苦,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之所以报考桥梁工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山里人的命运。

他的假腿不能使劲地跺地了,幸存的手攥成了一团。他向着少妇盯了一眼,少妇没有注意,挪到车边打电话去了。小男孩怯生生地走了过来,他这才松开了拳头。

小男孩问:“叔叔,你的腿不能走路?”

他没有回答,一脸茫然。

小男孩又问:“你的腿不是还好吗?”

他只轻轻一声:“那是假的。”

“小时候,你怎么不好好听妈妈的话呢?……”小男孩满脸遗憾。

他的鼻子一酸:“哦,不……”

“小圆,走,我们走……”少妇打完手机,向小男孩招手。

小男孩清朗地应了一声:“哎一”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倏然,王山的双眸模糊了。

黑暗的隧道无言地伸向远方。洞口边,鞭炮响过了,留下的是碎纸屑;鲜花谢去了,遗落的是空空的草篓……

(选自2018年3期《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误会,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世态人情,举重若轻,发人深思。
B.小说情节曲折,环环相扣。犹如一出戏剧,尺水兴波,展现了“王山”和“少妇”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中“他听说他们呐喊、欢呼、拥抱”和接下来“他在心里大声’回答”,貌似平淡的叙述,其实是在为下文做必要的蓄势和铺垫。
D.面对小孩的询问,王山“没有回答,一脸茫然。”反映了王山此时内心痛苦万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并不是因生气而不愿理睬。
【小题2】小说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作用。
【小题3】你认为小说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盛开在屋顶的莲花
葛俊康
听父亲说,奶奶生前喜欢种莲,并且还是种莲的高手。每年奶奶都要在家门前的河汊道里种上一大片的莲藕。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花旁边,一脸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
父亲十八岁那年,从爷爷手中接过船桨,成了村里唯一的摆渡艄公。父亲除了摆渡,没事时,就按奶奶的吩咐,帮人们运这运那,特别是洪水来的时候。
父亲说,那年的洪水,来得特别突然,也来得特别猛。半夜里父亲听到奶奶的喊声,忙跑出门去看,洪水已经冲进了街道。
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和父亲分头边喊边敲人家的门。
洪水越来越大,奔腾着,蹿进了院里。
父亲回来后,马上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山坡上搬东西。这时,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队堆放在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别珍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喊人。
父亲赶到晒场,把船靠过去,闻讯赶来的青壮年一下就围了过来。几千斤稻谷少量已经装袋,大多还堆在地上,大家七手八脚,装袋的装袋,装船的装船,劲大的直接扛上麻袋往山坡上跑。洪水越来越大,父亲的心里挂念着奶奶,运完一船后,就直接把船划回了家里。
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柴楼。奶奶已被逼到了房顶上,看见父亲,忙问:“运完了吗?”父亲说:“还没!我想先把你送上山。”
奶奶厉声对父亲说:“瞎胡闹,赶紧回去!运完了再来,我没事!”
父亲望着奶奶,不敢吭声,只好又把船划了回去。
晒场上的人们还在忙着,有人抱怨父亲咋现在才来,一袋袋稻谷装好,运到山坡前,卸下,背上山坡;返回,再装。洪水还在上涨,但平稳了些。
马上就运完了,这是最后一船,看着那一麻袋一麻袋胀鼓鼓的稻谷,父亲开始动起了心思。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啊!他看看左右没人,就把船停了下来,从船上找出一截绳子,把一袋稻谷拦腰捆好,绑在船舷外的挂钩上,麻袋浸在水中,只有一小节绳子露在外面,即使是白天,不仔细看也看不出,何况这闹洪水的三更半夜呢?
船靠岸了,人们很快就把稻谷搬完了,父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才想起了奶奶,赶紧划着船往家赶。但由于一边吊着稻谷,船倾斜得厉害,走得也很慢。
父亲回到家,洪水即将浸过房顶,但奶奶还静静地坐在屋顶上,像安祥的观音。父亲赶紧跳上房顶去扶奶奶上船,这时船一下子倾斜得几乎要翻了。
奶奶愣住了,问父亲:“船咋了?下面挂着啥东西?”
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八分,盯着父亲不放。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
奶奶立刻急了:“你咋能这么干?我刚才还寻思,经了这场大水,后季的庄稼眼看没了指望,全村人就指着这点粮食活命呢,这要是谁动了歪心眼,偷偷地王自己家里背,那咱村非有饿死的不可。没想到我儿子就这么干!”
父亲惭愧得低头不语,只是一个劲地催奶奶上船。
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今天你不送回去,我就不走了!”
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
父亲答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气的奶奶执意不肯:“你不送回粮食,我哪有脸见人?”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头看时,洪水顺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
突然,轰隆一声,房架垮了,屋顶上的奶奶掉进了洪水里。父亲大喊一声,手忙脚乱地把船又划了回去。船边的稻谷浸了水,坠得船怎么也划不动。父亲赶到时,奶奶已不见了踪影。
父亲哭喊着,不停地划,不停地寻找。
洪水无情地涌动着,往下游狂奔而去……
从此,奶奶那莲花般圣洁的形象,就一直开在了父亲的心里。
【小题1】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写奶奶喜欢莲花,每年在门前河汊里种满莲花,还写到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意在强调奶奶勤劳,心灵手巧。
B.父亲划着船到达晒场时,许多人已经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忙着搬运粮食,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
C.父亲在运生产队粮食时,放心不下奶奶,这显示出父亲对奶奶的孝敬,这种情感令父亲不敢违抗奶奶让他送回粮食的命令。
D.父亲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致使船走起来很慢,不仅不能及时赶回家,也不能及时将粮食送回集体,这是奶奶遇难的根本原因。
【小题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奶奶”这一形象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指每年11月11日的网络促销日,源于淘宝商城(天猫)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网络促销活动,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双十一”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并且逐渐影响到国际电子商务行业。

根据阿里巴巴11月12日零点公布的数据,2017年“双十一”天猫,淘宝总成交额1682亿元,刷新纪录。2017双十一,全网母婴销售额高达91.4亿元,占全网总销售额的3.6%,其中海外购占比19%,移动端消费达90.4%,母婴仍然是2017年海外购占比最多的品类。全网个护彩妆销售额为205.7亿元,占全网总销售额的8.1%,其中海外购占比14.9%,移动端消费达93.6%,消费者热衷购买套装。家电销售额为513.0亿元,占全网总销售额的20.2%,其中海外购占比0.3%,移动端消费达92.2%;全网手机销售额为221.0亿元,占全网总销售额的8.7%,移动消费达到91.8%。每年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网购订单均会瞬间激增,而下单后的送货环节都成为买家吐槽的重点。天猫,京东,易迅等国内几大电子商务网站比拼送货速度,承诺网购包裹“当日达”,“一日三送”等快速送货服务。

(摘编自《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材料二:

历年淘宝双十一销售额表


材料三:

自天猫2009年首创“双十一”购物节以来,每年的这一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购物盛宴。但在盛宴的背后也有一些隐忧,出现了一些乱象。“双十一”之乱,从商家的广告大战中就可窥见一斑。某电商网站在多家媒体投放了一组以“打脸”为主题的广告,广告语包括“快递等半月”“五折买假货”“差评被人肉”内容,直指竞争对手价格虚高,快递慢,平台售假,促销玩噱头、刷单造数据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几乎已成电商领域的通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大电商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双十一”战线已经长约一个月,虽然这是商家自发的市场行为,但无序的竞争带来了多重恶果:一方面民众的冲动消费被进一步刺激和放大,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电商网站的信任被透支,此外还导致了快递行业不堪重负,过度包装不环保和浪费等问题。

从近年来国内主要网购平台开展“双十一”促销活动情况来看,部分网络经营者涉嫌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部分消费者逐渐看清个中猫腻,他们更趋向于理性购物。

“双十一”消费热潮不能沉醉在逐年攀升的数字泡沫中。如果要获得长足发展,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必须有更多的理性。唯有如此,才不会让“双十一”成为一场“垃圾消费”狂欢节。

(摘编自《双十一是垃圾消费么?透视网络消费背后的那些事》)

材料四: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汹涌客流和极为庞大的单日成交量显示了老百姓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较高的消费能力,这对拉动内需无疑是个积极信号。电子商务需求的逆势“井喷”,透露出中国网上消费的巨大潜力,是传统零售业态与新零售业态的交锋。分析人士表示,随着100亿节点的成功突破,中国的零售业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线上交易形式已经由之前的作为零售产业的补充渠道之一,转型为拉动中国内需的主流形式,由此开始全面倒逼传统零售业态升级。

(摘编自《13小时销售破百亿11.11购物狂欢节刷新中国零售新纪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11月11日已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一个固定日期。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也对国际电子商务行业产生了影响。
B.随着各大电商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无序的竞争带来了一系列恶果,导致出现了民众冲动购物,快递行业不堪重负,过度包装不环保和浪费等诸多的问题。
C.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双十一”的汹涌客流和极为庞大的单日成交量显示了老百姓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较高的消费能力,这无疑拉动了内需。
D.“双十一”的网购订单会激增,为了让买家对送货环节满意,国内几大电子商务网站承诺网购包裹“当日达”“一日三送”等快速送货服务,开始比拼送货速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2017年“双十一”天猫,淘宝总成交额1682亿元,刷新纪录。其中海外购的占比有较大的提高,母婴是2017年海外购占比最多的品类。
B.每年的“双十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购物盛宴。有消费者认为部分网络经营者存在如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因此更趋向于理性购物。
C.从材料二的图表可以看出,淘宝商城的销售额在前些年呈现出高速增长以后,接下来的两年增速放缓,呈现出持平的状态,这说明“双十一”的消费已经变得理性起来。
D.电子商务需求的逆势“井喷”透露出中国网上消费的巨大潜力,但“双十一”消费热潮不能沉醉在逐年攀升的数字泡沫中,如果消费者不理性购物,那么“双十一”会成为“垃圾消费”狂欢节。
【小题3】“双十一”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