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收藏需要开创
徐红梅
收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投资,是家学之脉,是国之典藏……它能够烁耀古今,让无数人为之痴迷,不仅源自收藏是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的综合体,具有无尽的文化魅力和无法估量的财富指征,还因为在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中,始终贯穿着、隐匿着一种内在的力量——人的创造力的实现。
但凡具有价值、能够据为一己之有、能够分门别类的物品,都可以收藏,可谓包罗万象。收藏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搞收藏,必须先学习。需要熟读书本知识,研究自己喜爱的收藏门类:有多少种材质、多少种工艺、每个朝代的特点、鉴定的方法、保藏的方法等,更要多看珍品,多把玩实物,在智性的学理认知和感性的审美认知中,形成自己的收藏观和价值观,然后,秉持着这种观念在茫茫人世间“淘宝”。
这种文化学习和专业研究之后的再运用,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再创造。由于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审美取向、研究方向等各有不同或侧重,即便是针对(有此二字强调重点为藏品处同一时期且门类相同,删此二字,“同一个时期相同收藏门类”就成了“收藏者”的定语,其中“收藏门类”不能做“收藏者”的定语,故建议保留此二字。)同一个时期相同收藏门类的收藏者,其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收藏观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当一个人对某一类藏品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能看到被常人漠视的问题,发现其独特性与价值。因此,每一位藏家的收藏都各具特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收藏爱好者大多是有心人,知识积累使他们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力,所以他们常常会抢先一步,获得还未得到人们重视的藏品或第一手资料。他们或许会一直致力于熟知的领域,也可能会发现被埋没的藏品或全新的收藏领域。正是在这种从无到有的收藏观的建构中,在与之相对应的价值彰显者——藏品的收获中,收藏者体味着精神的充实与满足。
真正的收藏家不仅仅满足于“收”,重心更在于“藏”。真正的收藏也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的保护,更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其中不乏新的发现和创见。在历经曲折或艰辛将一件件心爱之物收至身边之后,藏家的志趣便由对藏品的获取转移到对藏品的解读。在对藏品的材料、工艺、历史渊源等信息的艰辛考据中,藏品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内涵逐渐清晰地展现在藏家面前。结论或许平淡无奇,或许有惊人的发现,在这种亲历亲为的学术梳理中,藏品成为某一段历史或某一类文化的见证或注解。这不仅为藏家增添了更多的乐趣、积累了更多的财富,也是对收藏文化的丰富、对家学的厚积甚至是对国家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整理。
保护之外,更是一种创造。通过收藏行为和藏品的研究、整理与展示,收藏家成为某种价值标准的建构者。特别是当普通收藏转变为专业收藏,成为有针对性的、专题性的购藏、收集与研究,当一件件或许并不起眼的藏品组合为一个序列,这时,藏家所收藏的也就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个注解,而是另一种历史的书写和另一种文化的开创。
【小题1】下列关于“收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收藏是一种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的综合体,从古至今都让人痴迷,它是一种对个人、家庭、国家都有益的文化。
B.只要物品有价值,可据为己有并能够分门别类,都可作为收藏对象。如果要从事收藏,必须先具备相关的知识。
C.同一件藏品,在不同的收藏者眼中其收藏价值也不会相同,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会有异于他人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D.收藏由两个紧密相连的环节组成,是对物质文化的保护,也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其过程还可能形成新的见解。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熟读书本知识研究自己所喜爱的收藏门类获得智性的学理认识,通过多把玩实物来提高感性的审美认知,这两点是淘到宝贝的前提。
B.对收藏专业知识的运用,有文化再创造的成分,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收藏者更容易看到被常人漠视的问题,发现藏品的独特性及其价值。
C.有收藏者可以在被埋没的藏品或在全新的收藏领域中建立起自己收藏观,并在此过程中彰显出藏品的价值,也让自己体会到精神的满足。
D.藏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等内涵是在藏品被藏家历尽曲折或艰辛收至身边,并对其材料、工艺、历史渊源等信息考据之后才出现的。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缺少了人的开创,藏品的内涵和外延就无法继续丰富,其文化魅力和财富指征也会大打折扣,收藏文化也可能会因此而减色。
B.收藏者的前瞻性和判断力助其率先获得人们尚未重视的藏品或资料,显示出他们自己的收藏特色,并由此形成自己的收藏观。
C.经过对藏品亲力亲为的学术梳理,收藏家能够获得乐趣、积累财富,并使藏品成为历史或文化的注解,同时也丰富了收藏文化。
D.收藏家研究、整理和展示藏品,建构某种价值标准并将一个个历史注解有序组合,就有可能书写另一种历史,开创另一种文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要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儿或减点儿。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代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儿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儿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3段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人物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
B.第4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点明药名与传统人物的联系,表现了“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近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文中母亲和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就做三件事,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止的聊天,说明她们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不爱惜工作,在混日子。
D.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点由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小题2】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小题3】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和文献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指出,对于中国的人口而言,21世纪上半叶发生的重大的人口事件之一是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将“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据统计预测,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25年将抚养29.46人2050年将抚养48.49人.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人口老龄化使养老经费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再加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子女需外出打拼,陪伴父母的时间变少,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2008-2017年中国新生人口数量及人口出生率

 

(注)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

2010-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重

(以上数据均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在国家还处于欠发达的状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为此,国家已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并争取以较短的时间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将不断释放。“十二五”时期,我国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尽管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逐步增长,但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强调要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重点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生活照护服务,并以建立养老社区,中医药保健等方式使老年人健康服务更为多元化,推动老年病养护、防治。

(摘编《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亿》)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生人口数量从2008年的1600多万上升到2017年1700多万,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这些年的人口出生率处于12‰左右。
B.2010-20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逐年递增,这一趋势可能会延续下去,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数预计增至近2.5亿.
C.2016年是我国近几年新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但新生人口量远不及同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量,还无法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趋势。
D.2011-2016年,我们每年新增的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都超过了当年的新生人口数量,这是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
B.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我国的生育率,只要改变生育政策,就能提高人口出生率,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C.人口老龄化将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和家庭的养老负担,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用接近一半的社会财富来抚养老人。
D.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尚处于欠发达的阶段,年轻人外出打拼,陪伴父母变少。
【小题3】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诞生以来,其发展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黄金期,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这都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启的新篇章。深度学习旨在模拟人脑结构建立大规模神经网络,在充沛的数据支持下,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来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实所谓深度学习技术已经默默为我们服务多年了,谷歌搜索、脸书的自动图片标记功能、苹果的语音助手、亚马逊推送的购物清单,甚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深度学习的产物。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霍金、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开发声,担心人工智能会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说中人机大战的情节。其他人则害怕认知工作的自动化将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两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曾经的“机器问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杨宁《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2017年9月14日人民网)
材料二:
人工智能(AI)并不是一种全断的业务流程或全新的商业模式,而是对现有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造。AI重在提升效率,而非发明新流程、新业务。未来10年,不仅仅是高科技领域,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尽早为自己的业务流程引入“AI+”的先进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处于落后的追随者地位。
在国家层面进行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这绝不是一件过于超前的事。人工智能发展涉及科研向产业转化的诸多挑战,在各行业应用AI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流程也需要更高层面的信息共享和整体规划,未来的因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革命则亟待新一代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与再培训机制、新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建立和完善。单靠企业或社会的力量,这些全局层面的问题是很难得到快速解决的。
华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贡献的变化趋势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
材料三: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石博盟(ScotBeaumont)介绍,谷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贯穿于各个产品线,包括消费者导向的产品。比如谷歌翻译中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通过相机镜头去翻译标志、菜单等;对数据中心的控制和评估可以提高效率;在医学领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提高筛查出疾病的准确率。
“现在来中国介绍和探讨AI是最佳的时机。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科技资产,还有很多的计算机科学家,谷歌在中国也雇佣了很多软件工程师。除此之外,中国一旦有一个想法,就立刻把它打造成一个原型的能力非常强,还有海量的数据作为支撑,所以中国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石博盟说。
(摘自《对话谷歌大中华区总裁:中国人工智能有得天独厚优势》,2017年10月12日新浪科技)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过去几年发展得十分迅猛,这得益于充沛的数据支撑下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
B.谷歌搜索、苹果的语音助手等技术,是通过对模拟人脑结构建立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而实现的。
C.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尽早为自己的业务流程引入“AI+”的思维方式,否则在未来十年很难领先。
D.人工智能已经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对卷土重来的“机器问题”我们还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详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以及人们因其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担忧都不无可能。
B.材料二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会产生根本性的改造。指出应该在国家层面做好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具有前瞻性。
C.在人工智能领城,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AI科研力量蓬勃兴起,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这和国家的支持也有一定的关系。
D.石博盟看中中国的原因是中国拥有大量科技资产、大量计算机科学家和海量的数据,所以他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E. 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所受的阻力最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凭借自身的优势,中国可以在更高层面实现信息共享和整体规划。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发轫,于今已走过二十载。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到如今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写作者、发表作品1600余万种、读者超过3。78亿人的文学样式,中国网络文学这二十年不仅有文学意义,更在文化与社会意义上成为广泛的研究对象。

网络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及90年代出生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网络文学的兴起能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

网络文学需要健康说理、鞭辟入里的网络文艺批评.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发布的评论。与“e批评”相比,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的声音几乎没有。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学识渊深、学理讲究的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对这一现象及作品认真评说。

著作权问题是关系到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度保护网上版权会阻碍国内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文网络信息资源还处于匮乏的阶段,现有作品的数字化也是促进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写手的生存环境差——签约率极低.写手签约获得收益的情况如同古老的金字塔,位于顶端的人是少数,能获得大众认可,能够有作品出版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金字塔的底层,上传字数与收入不成比例,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无任何回报,也没有签约。

大体而言,网络文学处在自发、随意的创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抗衡,许多作品还相当幼稚.但不少网络文学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跨入电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依旧如空气般,存在却透明.鲁迅文学奖上网络文学全军覆没,作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新变化是,网络小说可参评,但必须已经落地出书、且出全,按照这一规则,还未收尾的热门网络小说《盗墓笔记》未能入选,参评作品中,仅有《巴山旧事》和《办公室风声》两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小说入围.

步入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该坚持怎样的创作方向才能走得更稳、更长远?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只有正能量的作品才能立得住,作家才能走得远.今天的网络文学不再是“赤脚奔跑的孩子”,而是备受关注的“有为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网络上的创作既要遵循文学规律和网络特点,又要坚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创作者需多一点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特别是已经成名了的网络作家,应该静下心来写点能让人记得住、留得下的作品,拒绝浮躁,抵制诱惑,追求长线效益而不是短期变现,怀着对网络文学的敬畏之心来从事创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络文学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的文学到成为文化与社会意义上广泛的研究对象,说明网络文学已演变为主流文学。
B.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就是年轻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
C.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来纠正热闹但肤浅的“e批评”。
D.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要求创作者要拒绝浮躁、抵制诱惑,多一些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怀着敬畏之心进行创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就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网络批评、著作权、作者生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B.文章第3段为阐述网络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将“e批评”和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进行了对比论证,指出需要大力发展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来取代“e批评”。
C.文章立论的基础是网络文学已走过二十载,如今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写作者、发表作品1600余万种、读者超过3.78亿人。
D.文章第6段举《盗墓笔记》的例子意在说明由于规则所限,许多优秀的网络小说本可以参加各文学奖的评选而未能实现。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网络文学难以与传统的纸质文学抗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