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
一般地讲,我们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是,文学创作需要独特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特别是写作的个性化特点和原创性品格。实际上,文学批评何尝不是如此。当代的批评家,同样需要以自己真诚而出色的批评文本显示自己的深刻性和原创力。仔细想想,我们今天的批评最羸弱的地方就是美学风范的缺失,思想激情的萎靡,远离美学经验的判断与分析。许多批评,甚至至今还跟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念之后,对文本进行着布满玄机的远离文学本性的解构、解读,抑或充斥像哲学、历史学论文一样艰深晦涩的大量社会文化分析表述,这也是导致批评失效、批评家角色不断贬值、批评缺乏深厚文化自由品格、批评合法性遭到质疑的重要原因。因此,真正的文学批评,同样是需要具有充分想象力、原创性的个性化表达,是有自己独立审美判断的美学表达,是批评主体的人格、精神、情感渗入批评对象的真知灼见。
所以,批评要从真实的生活面貌出发,凭借敏感的艺术判断力,去发现、理解作家作品的内在奥秘,写作出有力量、给人以愉悦、以美感的批评文字。而且,批评的文本必然是与作品相呼应的美学的文本,对文本的批评和阐释也一定是美学的阐释,它应该是审美感悟力和美学思辨的奇妙契合。批评家既要发现、发掘作品的美学形态,又要面对读者去阐释文本的价值和潜在意义,对作家和文学史负责。既要深入浅出,不做掉书袋式的理论图解和生硬绑定,更不要大而无当地旁征博引、闪烁其辞。也就是说,应该摈弃极端“学院化”的之乎者也式的所谓纯粹的学术论证;又要建立自己的批评话语风格,透过文学的、美学的修辞,显现个人的性情看法。这时,也许会出现一些与以往的批评惯性不和谐的声音,乃至审美的偏见和歧义,但只要是以现实的、历史的、美学原则为文学批评的伦理底线,充满文学批评写作的热情和激情,就无疑是以作品为载体的对世道人心进行的道德和心灵的复活。这样的批评,不仅要“回到问题、回到学理”,而且是对不断变幻的生活与存在的多元理解,正是在这种对文学世界的多元阐释的基础上,通过文学批评对我们时代丰富的文学现场进行直观的、感性的、美学的把握,才会使我们真的走进文学。说到底,文学批评不仅要有开阔的学理背景,深邃的思想厚度和学术水准,还要有纯粹个人的审美趣味,进一步说,在很大程度上文学批评更是一种心性的浸透。
当然,文学批评也要为文学史的书写做好基础的准备和扎实的积淀,来加速当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但批评本身的现实活力,对优秀作家的发现和对作品的洞烛幽微,解读作家作品同时也自觉地解读自己心灵内部的细节,用心灵拥抱心灵,让精神敬畏精神,这同样是一个严谨而生动的寻美、审美的过程。我们渴望有理想、有才情、有情感体验和深厚艺术感觉的批评,在充满精神、思想力量的同时,文学批评首先应该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那样,是一篇动人心魄、引人入胜的美文。它既是与作家沟通、与文本沟通,也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也是与个人的生命体验沟通的精神“在场者”,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重申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实质上就是要回到文学本身,回到批评的本真状态。从审美的视角更加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走近作家及其精神世界,在发掘作品的思想和精神内涵的同时,去发现文体、语言、艺术情境和氛围等艺术含量,特别是两者的奇妙结合。
(文/梁海 《光明日报》)
【小题1】下面对“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强调“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是在当下文学批评存在脱离文学本身、批评丧失本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B.作者反复强调,文学批评应该像文学创作一样,要有感受力、判断力,要体现出个性化特点和原创性品格。
C.作者认为,强调“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首先要摒弃纯粹的学术论证思想,还要建立自己的具有美学意蕴的批评话语风格。
D.面对倡导“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可能面对的审美偏见和歧义,作者认为,以作品为载体复活世道人心,便可实现文学批评的真正目的。
【小题2】下列各项内容,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美学风范的缺失,思想激情的萎靡,远离美学经验的判断与分析,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缺少真诚。
B.由于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表现为失效、缺乏深厚文学自由品格。
C.作者认为,只要从真实的生活面貌出发,具有艺术判断力的敏感性、便可实现真正意义的文学批评。
D.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主要表现为审美感悟力和美学思辨的紧密契合,表现为具有美学意义的批评和阐释。
【小题3】依据文意,下面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提出“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建设,表现出对文学批评所应承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关注。
B.从作者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更强调从文学批评本身去挖掘文学批评的美学内涵和批评价值。
C.“文学批评更是一种心性的渗透”,强调了把学理背景、思想厚度、学术水准、个人审美趣味相融合的文学批评境界。
D.在作者所主张的“文学批评美学品格”建设的操作方法上,作者认为,批评者应从审美的视角亲近文本、走近作家及其精神世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摆渡自己
吴苾雯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有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很多有价值的事。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索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一是生存,一是爱情,它们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地横亘在面前,你愁肠百结地找不到过去的桥,痛不欲生地找不到可以渡过去的船。这种无路可走的绝境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上从未谋过面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小题1】理解前面四段文字,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 摆渡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_____________
【小题2】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认为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状况中都需要“折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请分条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养鸭人

筱敏

⑴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塘。养鸭人来到这里。

⑵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的痉挛一下。

⑶夏季很冗长。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

⑷走了比乡愁更漫长的路,养鸭人在这里搭起他的席棚。把骨节粗大的手掌拢在眉际,并非为着遮住乡野暴烈的日光,却是为着遮住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在每一个遍体尘土的傍晚,他次第收缩自己的视线,如同次第收缩对世界的幻想。

⑸当鸭群在晨间欣然醒来,摇摆着扑入池塘中嬉戏的时候,那种生之欢愉是如此饱满。暗影在席棚之下,而日光尽情倾下。池塘在欢愉中绽开,苔草在欢愉中青润,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只有养鸭人知道,苔草和鸭群都只存活一季。生之欢愉是没有未来的欢愉。

⑹故乡已经不可触摸,他是漂流的,漫无目的地漂流了一季,又漂流了一季。因为远方总是好的。而当远方也被挤迫着慵倦并且沉落的时候,究竟有什么可以长存?席棚的日夜都是低矮的,漂流者是低矮的,夜里靠近哪一盏灯,才能确切地感觉到其实还很健壮的自身?

⑺月亮如儿时一样升起来了,橙黄色,很瘦弱,一言不发,却依然带着一个奔月那样明亮的关于远方的故事。远处的山更浑糊了,近处的山更沉重了。目力所及的每一座楼房都紧闭着,只留下几方如月光一样橙黄得黯淡的玻璃。鸭群睡了,而虫鸣仍在,儿时一样的清越,在仅存的水湄和苔草之中。又有一股带着金属气味的风划过,月亮就在池塘里痉挛了一下,望之令人心惊。

⑻忽然他开始喊叫——

⑼“……啊!——啊,啊……——啊……”

⑽像是呼唤,也像是抒情。于是夜空中有了一种裂帛似的回声。然而没有人能听懂这外乡人的语音。

⑾鸭群惊着了。忽啦啦一阵张皇的扑翼,逃亡似的纷纷扑入水中,然而池塘依旧惺忪。远远的黑暗中传来几声狗吠,很困倦的。没有一扇门就此打开,回应他的嘶叫。

⑿于是,一切复又平静,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也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⒀养鸭人就枕着那故事睡着了。

⒁他当然不会梦见,将近一百年前有一位名叫卢森堡的女人是怎样做着关于池塘的梦。这位曾经使整个欧洲为之惊厥为之歌哭的女人,这位曾使整个世界为之侧目为之摇曳的女人,一次再次地梦见自己是一个乡村的牧鹅女,赤足走在露水深重的苔藓上,于是世界不再存在,只余了她默默地照看绿水,照看水中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那面有着月光的池塘对于她太遥远太遥远了,那是一个无法撕碎也无法证实的远方的故事,她是枕着这个故事逝去的。

⒂假如养鸭人在梦中与她相遇,他能不能领她去找远方的乡村?

(选自《血脉的回想》,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前三段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一派乡村衰落的景象;特别是风“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和乡村被公路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描写,揭示了乡村受城市挤压侵扰、生态遭到破坏的现状。
B.本文8至10段以繁琐的文字写了养鸭人的喊叫,这凸现了人物的踌躇满志,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反抗和对远方的呼唤;其中还用到了比喻,既生动地写出了回声嘹亮、静夜空旷,又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孤独。
C.作者最后写到了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的波兰女革命家卢森堡,是因为养鸭人和卢森堡都爱池塘和放牧,也都热爱自然、向往远方;并以此说明人类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有对梦想的向往。
D.本文是一篇散文性小说,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围绕养鸭人不断漂流的放牧生活,表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因过度开发给乡村带来的困扰;养鸭人对远方的向往,卢森堡对乡村的渴望,蕴含了作者对乡村重归平静安宁、自然重现生机的憧憬。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第12段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也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小题3】本文的语言文字优美动人,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公安部门打掉了一个以“解冻民族资产”为幌子、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这一事件再次将诈骗问题放到了舆论聚光灯之下。
事实上,老年人屡屡成为各种骗局的受害者,并不是一句“容易上当”就能解释的,而是有着 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某保健品传销组织的员工培训手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颇有启发意义: 一是老年人对死亡有恐惧,二是老年人爱贪小便宜,三是老年人缺乏倾诉对象,四是老年人大多 有老年病。种种心理诉求驱使之下,让老人更容易被那些空头许诺的骗局所迷惑。
“最好的孝顺,是让父母赶上这个时代。”父母一辈,大多成长于物质不够丰富的时代,有些 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很难扭转。而时代又变化太快,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仅靠父辈过去的人生 经验已很难做到游刃有余。面对那些对谣言和骗局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的父母,为人子女者, 不仅应该帮他们正本清源,更应该帮助他们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一个空巢老人感慨,推销保健品的人竞能做到每天8小时陪伴,逢年过节都嘘窠问暖的,我说比亲儿子还亲,儿子就跟我生气,我觉得儿子不理解我,就一定要买。这个反面去例说明,有时候上当受骗不仅是一个知识判断的问题,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问题。身为子女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普及、理性的说服,更需要给予父母更多温情的陪伴、亲情的依偎,才能防止老人在“情感营销“面前束手就擒。别等到父母的养老钱都被骗光,才后悔自己平时与父母的交流太少,对老人的关爱不够,让骗子们有了可乘之机。
要应对银发社会的“精准诈骗”问题,政府角色也不能缺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0.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增至2.6亿。那些为老人设置的精准骗局,正是瞅准了银发市场这块“唐僧肉”。政府部门如果能一手严厉惩处各种诈骗团伙、不良企业,一手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质量,就能引导企业以正确的方式打开银发市场的商机,既能让老人安享晚年,也能挖掘老龄化冲击下的发展新机遇。
材料二:
“作为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放假三天到七天不等,不什么偏偏重阳节不放假呢?”在2016年重阳节到来之际,湖南岳阳籍作家张一一呼吁将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设为国家法定假日并放假三天。其实早在1989年,中国政府就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但是这一节日并没有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张一一的呼吁,引发网络热议。得到不少年轻网友支点赞。有人说:“国庆节刚放假七天,如果重阳节接着放假三天,那就有十天假期,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外求学和务工的游子而言,又多了一次回家陪伴父母家人的机会。”不过中年网友对此持不同意见:“尽孝也并不一定非得在重阳节放假方能体现。只要大家心中有孝,每天都是孝亲节;而如果心中无爱,即使每天放假,老人也不会感受到丝毫孝心。“
(摘自《新华网》2016年10月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银发诈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类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行为在当前社会不断发生,屡试不爽,已经成为诈骗分子谋取不义之财的主要手段之一。
B.银发诈骗的盛行反映了老年人关注健康、畏惧死亡等心理,也和他们 缺乏子女有效的陪护关爱、精神空虚的生活状况有关。
C.银发诈骗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老年人多数思维僵化,跟不上,加上对新知识缺乏学习意识,因此很容易受骗。
D.一方面老年人缺乏防范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合理开发银发市场缺乏足够引导,是银发诈骗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 一从诈骗分子、子女、政府和老年人自己四方面分析了银发诈骗产生的原因,规劝子女要多帮助老人提高警惕,远离银发市场,避免上当受骗。
B.银发诈骗的盛行从一个侧面折射了空巢老人的精神寄托严重匮乏的实际状况,老人明知诈骗陷阱,却依然上当,说明老人对子女的不满。
C.两则材料都提到老人需要子女陪护关爱的问题。材料一中子女是忽略了父母的精神博大需求,材料二则表现子女因没有假期无法陪伴的无奈。
D.材料二针对重阳节是否应该放假的问题,年轻人与中年人意见不一,说明对对待老人的态度上,年轻的子女更强调表象,中年人更注重实际。
E. 子女对父母不仅需要理性的说服,更需要感情的温暖和生活上的陪伴,这是金钱所无法代替的。
【小题3】结合两则材料,政府在保障老年人权益方面怎样做到“角色不缺位”?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北京近日开始整治商家在广告中滥用成语的行为。实际生活中,滥用汉语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打开电视,2011年是农历兔年,你“宏兔大展”了吗?“钱途无量”了么?日常生活享受“口蜜腹健”(营养液广告词)了么?除了广告,文艺节目甚至某些新闻媒体中也都出现过。

②怎样看待“滥用成语十分普遍”的问题呢?首先我必须界定什么样的使用是用,什么样的使用不是滥用。并不是说对成语中的某个字进行变化使用,就都要归入“滥用成语”之列。

③成语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需要发展化,惯用语、俗语、谚语、诗句等也是,人们在使用中经常会根据需要而加以发展变化,巧妙地化用,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这种化用是修辞学上的一个修辞格,名叫“拟”,就是仿照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为最多。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出奇制胜使新作品及其影响广为流传。

④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没有达到作者要表达特殊意思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

⑤拙劣的仿拟成语对语言健康肯定是没有好影响的。无论它用得正确与否,首先在程度上已经是“滥”了。另外,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尤甚。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媒体的影响力会使其中所用的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力加倍放大。媒体语言应用规范则宣传效果好,广大受众受益;反之,则受众遭殃。

⑥仿拟成语是成语魅力的体现,汉语成语于我国历史、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⑦过度的、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有一定关系,人们“享受”快餐文化,很难潜心读书,甚至不求甚解,使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语言的使用只是其中一个表征。

⑧这种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形成,与我国国民语文素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大家不读书,语文素养不会太高。所以,要避免仿拟成语拾人牙慧,甚至闹笑话的情况出现,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的语文素养,要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读书。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3月2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仿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仿拟”是根据需要对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进行巧妙地化用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B.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比如“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词)
C.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为最多。
D.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
【小题2】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即使使用正确,在程度上“滥”用以及手法拙劣的仿拟成语对健康语言也肯定没有好影响。
B.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它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所以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
C.对成语的滥用常常是指不够成功的仿拟,这种仿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
D.成语的魅力体现在仿拟成语上,因为汉语成语于我国历史、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媒体尤其是广告滥用成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当似是而非的“成语”充斥耳畔,会对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
B.过度的仿拟、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C.浮躁文化心态的形成是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人们习惯于“享受”快餐文化,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心理状态之后的恶果。
D.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因为人们读书不专心甚至不求甚解,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绝 鉴

何一飞

隐逸斋是做玉器生意的。老板姓陈,叫陈若尘。原是历史老师,不知什么原因,辞了职,开了家玉器店,取名隐逸斋。陈若尘四季皆藏好茶,有两个半茶友。

那两个,一个是他的发小,县教育局长冯有为,用陈若尘的话说,冯有为斯文还在,可以为友;一个是宝峰寺的方丈法缘和尚,轻易不说话,一开口则是口吐莲花,让人醍醐灌项。有次喝完茶,法缘和尚盯着陈若尘端详了许久,幽幽地对他说,施主面相与佛有缘。

至于那半个,本县县委书记,是冯有为带过来的。喝过几次茶后,发现并无半点官场俗气,就被陈若尘列为半个朋友。

陈若尘做玉器生意是因为他善鉴玉,尤其善鉴古玉。曾经有省城玉器玩家高价购得一枚汉代龙凤纹玉环,却被专家鉴定为高仿品,也不知玉器玩家从哪打听到陈若尘,跑过来请他鉴定。陈若尘拿着放大镜看了又看,最后对玩家说从玉质和线刻技法可以断定是真品。后来玩家又把龙凤纹玉环拿到北京,北京的大师也鉴定为真品。陈若尘一鉴成名,被人誉为省内古玉鉴定第一。

鉴宝这行只要肯放手是能赚大钱的,所谓放手就是玩家给钱,拿假货让鉴家出个真品证明。许多玉器玩家都找过陈若尘,陈若尘冷面相拒,再高的价也不做。隐逸斋的生意不好不坏,陈若尘不像他老婆那样着急上火,说是要老是想着挣钱,那就是人被钱玩了,不值得。

豁达的陈若尘最近也有些豁达不开,那是因为女儿的事。女儿大学毕业两年,因右脚残疾,找工作辗转了几十次,都被用人单位拒绝了,弄得女儿连家门都不愿走出一步。

这事不知怎么给县委书记知道了。这天晚上,县委书记和冯有为喝茶,书记从包里拿出一份调令递到陈若尘手里,明天叫孩子到财政局报到,孩子学财会的,正好学以致用。陈若尘犹豫一会把调令接了,说;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这样的大恩,当得以死相报啊。

时间就这样不急不慢地走。

茶友们很久没来了。陈若尘有些想念,想打电话约他们过来喝茶,拿起电话又放下了,笑自己像没经过事的人。这天晚上正念着,书记一个人来了,陈若尘喜得连忙去泡荼。喝了一阵茶,书记从带来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用黄绸裹着的东西说:若尘,你给看看。

陈若尘小心接过,揭开黄绸,心就扑通、扑通跳了,一只品相良好的青玉碟子在灯光下发出幽幽的沁人的光。这碟子叫清代菊纹盘,清中期皇家用具,虽说不是孤品,但存世的也不足五枚,香港拍卖行前几年拍卖过一枚,拍出了近百万的价。

仔细看过几遍,确定无疑后,陈若尘才对书记说:这是真品。

书记笑着说:这碟子是家传的,我岂不知它是真品。

那你拿来叫我看是什么意思?

书记踌躇着说:若尘,我们是朋友,你帮个忙,给它出份赝品证明。

陈若尘明白了,他这是要把真当假,只不知是为了送个安全还是收个安全,聪明啊。

陈若尘内心挣扎着煎熬着,良久,站起来踉跄出了茶室。片刻,拿了印鉴纸笔回来,坐下写好鉴定证明书,盖上自己的印鉴递给书记,懒懒地说,你要它假就假吧。

然后,端起茶做了个送客的手势,书记尴尬站了起来,从包中拿出一个大红包,陈若尘不接,把书记半拖半拉推出了门。

第二天,隐逸斋关了门,门上贴着八个字:若尘已死,停止营业。街坊邻居不信,问陈若尘老婆,老婆又气又恨地说:死了。死了好。他死他的,我活我的。陈若尘哪去了?有上香的人在宝峰寺看见了他,原来已皈依佛门。

书记也听说了,怎么也想不明白,陈若尘为了一件小事就去做了和尚。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对陈若尘两个好友的介绍,一是为了引出县委书记,推动情节的发展;二是为后文陈若尘出家埋下伏笔。
B.作者安排陈若尘为真品菊纹盘出赝品证明的情节,意在揭示本文的主旨:讽刺当今社会—些官员“雅贪”的现象。
C.陈若尘的老婆尽管文中着墨不多,但其市侩、俗气的形象清晰可见,她的出场有力地衬托了陈若尘的形象特点。
D.陈若尘为女儿勉为其难地做了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最后只能选择皈依佛门永不鉴玉来惩戒自己,更凸显出陈若尘做人之真。
【小题2】小说以“绝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陈若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